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印太架構下的美中台關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印太架構下的美中台關係
◆  聯合報黑白集/黑數與水表
◆  聯合報社論/美國定義台灣角色,卻怕蔡政府盲人瞎馬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印太架構下的美中台關係


2022-06-12 00: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上月亞洲行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 美聯社



美國最近啟動印太經濟架構,主要目的是對抗中國;不少國家抱怨缺乏經濟誘因,只見到遵守規則義務的「棍子」,卻未有市場開放的「胡蘿蔔」,另外還要承擔與中國大陸抗衡的風險。

但在美國促成下,印太經濟架構已有14國,東協中除了與中國關係深厚的柬埔寨、寮國與緬甸沒有參加外,其他七國均已加入。另外南太平洋最大島國斐濟也加入,由於美國與中國在南太平洋爭取主導權競爭激烈,其中還夾雜也與中國交惡的澳大利亞,斐濟加入進一步升高美中對峙情勢。

中國大陸在印太經濟架構啟動之前,即指責美國不遵守國際規範,先以經貿措施片面制裁中國,再以區域結盟圍堵。印太經濟架構雖未納入台灣,但美國又公布台美21世紀雙邊貿易倡議,以替代印太經濟架構,更引起中國強烈不滿。

由於印太經濟架構涉及台灣加入問題,牽動兩岸局勢。拜登受訪表示若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會軍事協防台灣,雖然美國政府隨後改口為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但在美國國內也有各種聲音,例如川普前總統除了表示美國不該表態,應維持戰略模糊;還抱怨台灣晶片高價售美,占盡美國貿易利益,使得問題更加錯綜複雜。

拜登上任以來,美國一改川普時期單獨制裁中國,積極與盟國合作,開啟多重戰線。美國對中國制衡展現「多邊與雙邊並行,內容更為多元化」的特點。

美國與歐盟已擱置陳年經貿爭議,啟動貿易及技術委員會(TTC),大範圍的聯手對抗中國。而在亞太地區,美國除了啟動印太經濟架構外,也開啟多個雙邊平台,例如美台貿易倡議之外,美國與紐西蘭最近也舉行貿易暨投資架構會議。

除了多邊與雙邊管道並進外,美國也擴大制裁增加對中國打擊面。拜登承續川普對中國經貿戰略方針,繼續要求中國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也沿襲川普以貿易投資為主軸制裁方式,包括維持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進出口管制、投資限制與技術管制等。更納入勞工權益條款、約束國營事業、網路安全,以及反制非市場經濟措施。美國多點開花策略,對中國形成嚴密的包圍。

中國大陸當然不會坐視被美國圍堵,除了以國內政策強化產業體質,提高自主性外;對外則以多元市場開放反制美國。中國在今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下,已經展開自由化;中國申入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雖被質疑不太可能達標,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FTA)突破美國封鎖,已成為中國經貿戰略重要一環。未來不排除中國會大破大立,做出結構性改革以加入CPTPP 。

美國將斐濟納入印太經濟架構,政治性考量高;印太經濟架構的政治化會使台灣加入更為困難,而錯失多邊參與的機會。然而新增台美雙邊貿易倡議的管道,再加上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以及行之多年的台美TIFA,台美雙邊管道不虞匱乏。未來若有具體進展,對台灣會有助益。

但是台灣也要承受與強國談判被予取予求的負擔,更要注意近年來雖然台美關係升溫,經貿往來密切,但美國也關切屢創新高的對台灣貿易赤字。另外由於議題的多元性,台灣必須面對美國不同行政部門,內部也涉及多個部會,談判困難度高,未來如何整合談判資源,攸關談判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最近有美國經貿官員樂觀指出,未來台美雙邊貿易倡議有可能「後發先至」,進展會超過印太經濟架構,展現制衡中國的示範效果。但也應注意台美雙邊貿易倡議成為「礦坑裏的金絲雀」,變成美中關係惡化警示點的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黑數與水表


2022-06-12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學者示警台灣新冠死亡數倍增速度全球第二,遭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怒批「亂比一通」。封島無罩嗨歌時,「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死亡陰影籠罩時,只能「自己跟自己比」。學者參不透這個道理,活該被「亂批一通」。

其實,不論是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引述國際資料示警新冠死亡倍增速度太快,或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薛承泰分析內政部資料點出「超額死亡超過四千人」,甚至藝人臉書分享「這麼多孩子走了」,都指向愈來愈多人染疫死亡的事實,人民期盼政府拿出對策。

指揮中心該做的,是讓人民盡速走出染疫陰影與死亡威脅,而不是盡速讓人民染疫以獲得無敵星星,更不是盡速火化而無視人民慟怨。詹長權呼籲政府應公開並分析重症及死亡個案,阻止死亡數攀升,不正是政府該做的事?薛承泰點出實際因疫情死亡人數恐倍於「確診死亡」的核心問題,政府難道不該給個說法?

但指揮中心從「校正回歸」確診數,到乾脆把話說白「黑數滿天飛」,數字魔術耍不開,就恫嚇處罰假訊息。當陳時中痛責學者說法「影響民心跟疫情不是好事」,這是在警告傳染病防治法與社維法隨侍在側,學者最好看好家裡「水表」嗎?洩密「這麼多孩子走了」的藝人遭遇足堪殷鑑,詹長權協助彰化廣篩逆時中被查的記憶也不遠。










聯合報社論/美國定義台灣角色,卻怕蔡政府盲人瞎馬


2022-06-12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防部長奧斯丁。(法新社)



在美中關係處於美國駐陸大使伯恩斯所稱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問北京以來最低谷之際,兩國國防部長藉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舉行場邊會談。大陸防長魏鳳和警告美國別搞「以台制華」,美國防長奧斯丁則呼籲北京停止對台恫嚇與破壞台海穩定。悲哀的是,美中越聚焦台灣,台灣越看不到自主性。

美國國務院最近罕見在一個月內二度更新其網站上有關台美關係事實清單的內容,一度被移除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句子又放回網頁上,以反映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對中政策演說內容。在拜登總統澄清自己的「軍事保台」說後,國務院再度強調美國對台政策不變。然而,在美國對中政策框架內,台灣的角色已經改變。

另一方面,美國將台灣排除在「印太經濟架構」之外,又與台灣啟動「廿一世紀貿易倡議」。雖然還沒人知道「牛肉」在哪,我方主談的政委鄧振中卻說「等卅年了」,並以現在訂婚,希望未來多子多孫,比喻倡議目標就是要簽署雙邊貿易協定。但證諸台美TIFA時斷時續,以及人民吃萊豬卻等不到貿易協定,國人只能期盼不必再等卅年,而且台灣半導體不會被押送美國。

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美國反覆宣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美經貿關係終於趕上「廿一世紀」腳步,但還圍繞著談判的方法論和價值觀紙上談兵。布林肯贊譽「台灣是區域蓬勃的民主政體與經濟領頭羊」,但區域各國政治避險或經濟打拚,都不忘拉幫揪團,被邊緣化的台灣,只能扈從美國,並且越來越深地鎖進美國的框架裡。

美中競爭凸顯台灣角色;蔡政府難掩得意,頻頻驕其國人。但台灣的真實處境,恐怕不像大內宣那般美好。布林肯以「投資、結盟、競爭」定義拜登政府的對中戰略;他談了投資美國實力,也談了結盟印太、日韓、東協和歐盟,然後在與中國競爭的部分討論美國對台政策,從而定義了台灣的角色與功能。

雖然從美國川普政府時期開始,蔡政府已習慣跳上火線,忠誠扮演抗中棋子角色;但拜登政府在激烈競爭的同時不忘密集外交,包括與北京的危機溝通與風險管控。亦即,競爭,但避免衝突。因此,說了軍事保台,要強調政策不變;賣了武器,也要再曬「不支持台獨」。我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美媒專訪,被解讀為「台灣企圖避戰,不尋求形式上的獨立」,似在呼應布林肯的中國政策演說,但看起來更像是台灣正銜命學習新角色。

事實上,即使在布林肯所說投資美國和結盟印太,也不會沒有台灣的角色,只是隱而不彰,並且服從美國利益。當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可以公開表示,美軍晶片全購自台灣不安全,就有台積電被迫赴美設廠;當「印太經濟架構」排除台灣,就有「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勉強補位。出錢出力,不能出頭,這是台灣角色必須學習的課題。

在美國對中政策框架內,台灣仍是抗中棋子,但不准暴衝;台灣的供應鏈地位益發重要,但脆弱而危險;台灣有參與國際的權利,但外交仰賴美國操盤;台灣應保持自衛能力,但美國指導取代了台灣建軍方向與國防自主;台灣可爭取和表達自己的利益,但先由美國界定什麼是台灣的利益。台灣不但隔著美國看世界,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美國等於世界,沒有美國就走不出去,走出去也要遵循美國指引,通往世界最近的道路就是經由華盛頓。但在美中低谷裡,蔡政府盲人瞎馬,夜半臨池,更令人擔憂。


名家縱論/救贖還是亂入?\星期透視/人性與誠實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陸禁石斑 讓證據說話
◆  拜登的美洲峰會 難喚回美國影響力
◆  大屋頂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 習近平的人設:我將無我
◆  名家縱論/救贖還是亂入?
◆  星期透視/人性與誠實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救贖還是亂入?


2022-06-12 00:3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憲法訴訟法新制今年一月四日上路,憲法法庭至今難擺脫「第四審」疑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關注憲政司法的人都知道,今年開始施行的憲法訴訟法最主要的改變,就是增加了裁判憲法審查程序,不需要有法律違憲,大法官可以直接廢棄認定違憲最高法院或最高行政法院裁判。上個月底已經通過了第一件判決廢棄最高法院所做的有關維持幼童由義大利生父暫時帶回裁定裁定,果然立刻引發司法界的強烈反彈。

沒有人否定法律的解釋必須符合憲法,因此上級審在做合法性審查的時候,「合法但違憲」的裁判也要廢棄,問題在誰來做這件事?最高法院做可說是天經地義,最高嘛。最高法院認定合法(含合憲)性沒問題,再由憲法法院基於其「憲法最高」的特殊地位再特別針對其合憲性受理審查,好像也沒什麼不可以,人家專管憲法。問題在於這裡涉及的已非抽象規範的審查,一刀切下去,真的不會切到民法解釋範圍甚至個案事實涵攝範圍,真切到了,最高還是不是最高?

比較憲法研究告訴我們,始於一戰後奧地利、發光於二戰後德國的憲法法院模式,所以能在上世紀末葉超越美國有兩百年歷史的分散違憲審查模式成為第三波民主化國家明確典範,就在它獨占法律」的違憲審查,一方面比較扛得住國會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因從上游清除法規範違憲瑕疵,而更可扮演民主憲政領路者的角色。但外加的憲法法院既和先於它的幾個終審法院並存,如何相互尊重、各盡所能來提高司法正義綜效,就成了這個模式能否成功必須打通的任督二脈

事實上,別說裁判審查,即使是超越個案規範審查法律審終審法院常常必須解釋憲法憲法法院進行審查也不能不先做法律解釋最終釋憲者最終釋法者角色如何調和與確認,對採此模式者已經構成很大的挑戰,兩個多月前司法院憲法法庭公告的第三號判決在這個問題的拿捏上,我認為就恰如其分。但也正是基於妥適權衡考量,德國以外較為成功的憲法法院都沒有建立由憲法法院進一步對個案裁判進行憲法審查的制度,在新興民主國家建制憲法法院,這個所謂的「裁判憲法訴願」也是明顯滯銷德國特產

原因不難懂,第一,個案裁判過於具體,相對於憲法的抽象,其判斷很少能夠建立於清楚的三段論法上,常常反而顯得恣意而無從遵循。第二,直接撤銷終審法院的裁判,對其穩定法秩序的功能影響實在太大。第三,為建立抗多數決論述能力而選任的憲法法院法官,在個案審判的經驗和能力上不如專業分流的終審法院法官,爭議一多反而折損了憲法法院的權威。第四也是最主要的理由,個案裁判的憲法審查既無關抗多數決的難題,為什麼要讓做規範審查已經忙不過來的憲法法院花這麼多人力時間去鑽牛角尖?

德國建立此制有其難以明說的理由,就是納粹政權下「惡法亦法」的司法,使得二戰後民主政體的重建不得不做矯枉過正的處理,包括讓全新的憲法法院去截堵人權意識薄弱的確定判決,也被認為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台灣漸進完成的民主化不能和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的西德相提並論,更不要說民主化已經超過卅年的今天。

此制在操作上的困難,也可以從另一個仰慕者南非的經驗得到印證,他們在世紀末建構民主的過程,也在最高法院之側設置了一個憲法法院,並使其有權審查前者確定裁判,對於原來更接近英美的司法體制而言,可說下了極大的決心。誰知自始就對哪些案件具有「特殊憲法意義」,哪些沒有,爭論不休,運作不過十五年就決定修憲回到原點,憲法法院就是最高法院。大家只要看本案判決也特別提示了受理的標準,持不同意見的五位大法官並未反對此標準,卻認為多數意見正好違反了這個標準,可知泰半。

本文無法深談判決的具體問題,只要多讀讀德國當代憲法學者普遍的「自抑呼籲:「莫把憲法法院當成高速公路救援者」、「回歸憲法框架法定性」等,即知一定要效西施顰眉,也當以此案為戒,切不可愈陷愈深。 









星期透視/人性與誠實


2022-06-12 00:24  聯合報/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特聘教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左起)、指揮官陳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



新冠肺炎病毒迅速擴散,已成一場全球性大瘟疫。

兩年多以來,指揮中心天天例行性公布數據,幾度那零星的數字成為人民的定心丸,加上政府自詡「全球防疫模範生」的光環,驅使民眾「認命」地接受生活的種種限制,配合政府催眠式的各種嚴格管控,更誤信只要「聽命」指揮官的口令,將可獲得健康安全的保命符。於是,漸漸遺忘了監督政府各種防疫配套方案的警覺心。事實上,若有人提出質疑,反被視為是惡意的攻擊,而扣上「不實指控」或「多慮」的帽子!

無奈自四月起,台灣新冠疫情急轉直下,排山倒海而來,隨著那確診數節節攀升,大眾遭受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威脅和心理壓力,因死亡人數累增所產生的集體焦慮不安,遠比熟悉的九二一大地震,更讓人有看不到盡頭的恐慌。

然指揮中心依舊每天進行儀式感十足的數據宣告,殊不知那些冰冷的統計數字,所散發出來的冷酷無情訊息,而指揮官面對全球防疫韌性月評比,台灣是世界倒數第三,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皆為當前全球最高的幾個地區時,竟冷冷回應「疫情升溫是每個國家必經之路」、「疫情比較熱絡,確診者比較多,排名就往後了,希望這一波疫情過去後,排名能夠再往前」,聽來真令人對人性感到無比失望!

這豈是排名的問題,而是一條條寶貴的生命啊!全國醫療衛生事務最高首長這般言語,怎不教人心寒!「敬愛的」部長,別忘了,每個冰冷數字都代表家家戶戶「親愛的」家人啊!

而諸多規定都考驗著台灣人的人性!將心比心,子子孫孫面對因新冠肺炎病毒而不幸往生的長輩,必須在廿四小時內完成火化,還不准家屬做檢點、清理的嚴令催逼,情何以堪啊!往生老人的子女,固然束手無策;十五歲陽光少年的悲傷父親,又能找誰算帳?而恩恩小朋友的父親,孤單寂寞的身影,還要承受鋪天蓋地的政治立場大抄底!這是何種公平正義的對待?試問在醫療水準高超的台灣,一個活潑的孩童,短短一、二天內,因高燒被奪走寶貴的生命,這是何等令人絕望的慘劇!

這真是所謂美國式民主獨裁制度最典型的示例!善良溫和的民眾無法對抗這些自以為是、狂妄、濫權、玩弄民主,行政大權在握的民選總統、行政院長和部長。因為在民主與獨裁交錯運用下,議會、媒體,早已喪失制衡的能力,也根本無能為力去查證,究竟是誰授權陳時中,可做出一件件令人髮指,卻又完全無法想像的決策?

人們真的有權利知道台灣的防疫決策,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期待多次單日確診數全世界冠軍的紀錄,能打碎陳時中有口無心的「超前部署」,敲醒硬拗美化的「自我催眠」,猶如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也要誠實地與百姓「同心」,徹底卸下民主式獨裁的傲慢,坦然接受決策的錯誤,虛心檢討並汲取他國抗疫的經驗,方為上策! 










大屋頂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 習近平的人設:我將無我


2022-06-12 00:35  聯合報/黃年
本欄本為周刊,此後改不定期刊出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新華社



面對世局「三變」(川普風潮、新冠疫情及俄烏衝突),習近平應考慮改變他的「三觀」。

本文(上)篇談習近平的國家觀。今日(下)篇續論世界觀與人生觀。先說世界觀:

一、中共主張「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二○一七年寫入黨章,二○一八年載入憲法。這應是在構建習近平的世界觀。

但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應僅指共建經濟供應鏈、一帶一路,或「碳達峰/碳中和」等事項,而必須建構在一套對人類宏觀文明的價值體系上。這卻是中共的短板。

二、十九大以來,中共回過頭去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作為總體政治論述的價值指引。習近平說:「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

是的,馬克思主義的目標在「解放全人類」,可謂也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說到馬列「基本原理」,也許可以開出一個清單:一、現實實踐: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財產等。二、未來遠景:消滅貨幣、階級、政黨、政府及國家等。

如果不談上述這些,就不是「馬列基本原理」。但若「基本原理」就是這些,則不但在中共「前三十年」的實踐已造成血淚浩劫,這樣的「基本原理」更無可能「解放全人類/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習近平說:「(要)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這是正確的。亦即必須先在世界上建立起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中國始有主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能力。但試問中國為什麼能?難道也是因馬克思主義行?

四、本文(上)篇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由機遇命題變為危機命題,已由中國崛起轉為中國遭到圍堵。究其原因,固然是因外生的客觀因素而被動發生,但也因內生的主觀因素所主動使其深化及惡化。

也就是說,西方本來就要千方百計遏制中國崛起,但中共的十八大修憲及回歸「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也使西方的圍堵更取得自認合理正當的藉口。亦即,這些中國的內生因素,使中國不能建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甚至使國家的外生危機更加惡化及深化。

五、以「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治理中國,只會成就「共產黨法西斯專政」,這絕非中國治理的最佳境界;而一個基於「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共產黨法西斯中國」,亦絕無可能主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因為,人類的「命運」,不會也不應該「共同於」馬列主義基本原理。

所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難道就是指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復興?而所謂的「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難道就是「把馬列紅旗插遍全世界」?這究竟是可信、可愛或可敬?

中共要建立「可信/可愛/可敬」的世界形象,應當從改變「基於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國家觀」做起。因此,也可從探究習近平的「人生觀」做起,亦即他的「人設」。

習近平給自己定的「人設」是「廿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矢志奉行「馬列主義基本原理」。

習近平與鄧小平的最大不同處,是鄧小平掙脫了馬克思與毛澤東,使自己得到自由,也使黨及國家得到了自由;但習近平則想回過頭去攀附馬毛,認為因此可在政爭中站到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卻可能作繭自縛,使自己、黨及國家都失去了自由。

在馬克思主義的片片段段中,也許可以找到政治治理的方策,但作為一個系統架構來看,卻可謂不倫不類。例如,從「無產階級專政」,要如何走向「消滅階級/消滅國家」?

如今,已沒有一個先進國家會用一個單一學派或單一理論作為國家治理的經典或教條。例如,資本主義已與社會主義融合、市場經濟已與計劃經濟互補、政府治權已與人民權利相容。但中共難道仍永遠要將馬克思的一家之言奉為中國的政治古蘭經嗎?

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就非凡。中國今日成就,正因掙脫並超越了「馬列基本原理」;如果將今日中國又趕回「馬列基本原理」,那簡直是糟蹋了中國。

習近平現在可為之事,應是在改革開放所成就的「存量」上,添補「馬毛原理」所絕對做不到的「增量」,那就是有序地日積月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文明元素,使中國對內對外皆成為「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

習近平與其說要做「廿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如說要做「廿一世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營建人」。

習近平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此種對於「我」的警覺,是每一位政治領袖必須重視的自課。

習近平將這個時代說成「習近平新時代」,但前所未聞有人自稱為「孫中山新時代/毛澤東新時代/希特勒新時代」。試問:所謂「習近平新時代」,究竟習近平是主體或新時代是主體?這是「我」,或「無我」?

正因如此,本文(上)篇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可視為「改革開放四十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就是有了這個「我」。

無我,不可能,因為我已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只是,若是乘風破浪,就是無我;若是興風作浪,就是我。

普亭對俄國人說:「給我二十年,我給你一個新的俄羅斯。」試問:俄羅斯今日面對的「新時代」,難道就是「普亭」諾言的實踐?

你給我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我給你一個「新時代」。這是習近平正在進行的政治節目。

不能也不必預言這個節目的結局。它可能失敗,但也很有可能是巨大的成功。

關鍵決定於習近平如何為自己決定人設。他若以「廿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自詡,就可能將黨及中國帶回那個不堪回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舊時代」。反之,他若繼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將中國改革開放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中國就可能復興及偉大,全體中國人也將獲得自尊;而中國的崛起也會受到世界的歡迎,不是畏懼。那才是一個「新時代」。

習近平似要把整個中國罩覆在一個更加專政的「新型大黨」之下,但中共不等於中國,中國必須升級建構為一個真正主權在民的「新型大國」。改革開放證明了中國人是優秀的、也是有希望的,中共不要再回頭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糟蹋了中國。

習近平若真無我,他就不必變成普亭。



延伸閱讀











陸禁石斑 讓證據說話


2022-06-12 00:42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大陸再禁石斑魚輸入,衝擊高屏地區養殖業者。記者劉學聖/攝影



繼年初大陸暫停受理兩家台灣養殖場活魚報關後,因多次從輸入石斑魚中檢出禁用藥物及土黴素超標,再度宣告將於十三日起暫停台灣石斑魚輸中。消息傳出,台灣官方及部分民間業者立即指責是「政治問題」,並宣稱台灣早啟動因應對策,足以應對衝擊;實際是否如此,相信多數養殖戶點滴在心頭。

此次石斑魚遭禁,是否政治問題,不能想當然爾,雙方都應拿出具體科學證據,攤在陽光下供檢視。大陸因民眾健康和防疫民眾健康考量,採取進口管制措施,易被解讀是政治報復。同樣,在當前兩岸關係惡化情況下,自然會有人聯想,甚至政治操作。大陸若還寄希望於台灣民眾,建議應將海關驗出數據,詳細於網站公開,以杜悠悠之口。

台灣先前兩家養殖石斑魚被中方檢出不合格時,採取檢討改進措施,亦應於官方網站公開,並歡迎外界檢視;特別是,有沒有邀請具公信力團體和學者專家(非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

大陸禁台農漁產品通關,若真是為了給蔡政府壓力;若真如蔡政府宣稱,我方全力因應下,短期內未受影響,又何必如此緊張。只是別忘了,大陸已成農產品最大消費國,水產品第三大市場,是各國農漁產品積極布局地區。尤其農漁產品多數具可替代性,台灣輸中的農漁產品,大陸多能生產並非專賣品,以台灣養殖規模(年產量在一萬公噸以上種類屈指可數)大不如前,加以新養殖科技創新研發和實際運用表現已非前段班,難以討到好處,政府必須提早做好準備。

若非政治問題,是涉及食安問題,那台灣官方和民間業者聯手指控大陸政治操作,不僅無助問題解決,更加深兩岸對立。畢竟輕言放棄一個辛苦建立市場容易,但想另外開拓其他條件適當且穩定市場非易事。近年來,政府花大筆錢幫助香蕉、鳳梨、蓮霧、鳳梨釋迦,拓展其他外銷市場成績又如何;最終受害的還是農漁民!



張添松/社會志工(台北市)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大陸趁他確診居家照護時,宣布石斑魚超標,片面通知下周暫停輸入,遺憾已不足以表達對大陸一再違反國際原則態度。對此,我覺得非常可笑!請問上次大陸禁我釋迦、鳳梨銷陸時,陳主委有確診嗎?何必如此膨漲自己呢?

每次農漁產品被禁銷大陸時,只見陳主委批評對岸的不是,卻從未虛心檢討自己,諸如太依賴單一出口市場政策,為何不早些導正?分散市場莫非只是在喊口號?

石斑魚被驗出禁藥,請問主委有親自抽樣化驗嗎?衛生安檢真的落實嗎?國人健康不必關心嗎?為何其他國家也常抱怨我農產品質管控不佳,為何不敢大聲抗議?

每次發生類似事件,陳主委與民進黨總是強調會向世貿組織提申訴或仲裁,請問有答案或結果了嗎?農民擔心的問題解決了嗎?



林泉利/退休教師(新北市)


中國大陸因檢疫警示,禁台灣石斑魚輸入,農委會主委第一時間回應,大陸「違反國際規範相當清楚」,若無正面回應,不排除向WTO申訴;民進黨發言人亦說,民進黨向中方表達嚴厲讉責,呼籲朝野政黨一致對外。蔡政府沒有就事論事,這不是有擔當政府應有表現。

對民進黨的制式化反應,筆者發現民進黨關心的不是農漁民經濟利益,民進黨玩的仍是反共仇共的認知作戰。有這種政府又如何讓農漁民放心?











拜登的美洲峰會 難喚回美國影響力


2022-06-12 00:41  聯合報/ 徐勉生/自由作家(高雄市)
美國總統拜登八日在洛杉磯主持第九屆美洲峰會,並推出「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新框架。(法新社)



第九屆美洲峰會在洛杉磯舉行。美國拜登總統邀集此項峰會的主要著眼點,在團結美洲國家,提振美國在中南美洲影響力。但因拜登以「缺乏民主與人權表現不佳」為由,拒絕邀請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內瑞拉元首參加,引發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及薩爾瓦多元首缺席抗議,蒙上陰影。

美洲峰會出現此尷尬局面,主要是拉美國家與美國價值觀大異其趣。美國一向高舉民主人權大纛,認為美式民主為普世價值,並以民主人權作為評量其他國家標準。但拉美各國卻更重視自身獨立自主。墨西哥總統羅培茲公開表示,美國應該尊重各國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另方面,對中南美國家言,讓人民免於飢餓及貧窮的經濟議題,比民主更重要。

其次,各國對美國的向心力發生變化。美國一向將拉美視為後院,藉由提供援助排拒其他勢力。副總統賀錦麗日前提卅二億美元中美洲投資方案,希望緩解移民問題。但是,拉美國家對於美國援助已失去信心。因為美國的承諾往往附帶條件,結果因受援國無法配合使援助淪口惠。

另外,美國雖然提供拉美國家援助,但是其高高在上心態及強勢作為,遭視為新殖民主義排斥。尤其近年拉美國家紛紛轉由左派執政,更拉大與美國的距離。

第三,雖然拜登峰會中宣布建立「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與拉美國家在糧食、衛生、氣候、經濟成長與移民等領域合作。但中國大陸近年積極經營拉美,已使當地情勢產生質變。中共藉一帶一路,強化與拉美國家經貿關係。除大量採購大豆、玉米等穀物和銅礦等金屬原料,也在當地投資運輸事業和基礎設施。

隨著中南美洲國家左派崛起,加上大陸持續擴大與這些國家往來,讓拉美國家與美國關係漸行漸遠。對拉美國家而言,大陸提供另一個優惠選項,也使得他們敢向美說「不」。拜登原本希望藉美洲峰會重振美國影響力,但主客觀情勢出現變數下,恐怕難如願。


王健壯/台灣到處都看得到民主蟻穴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台灣到處都看得到民主蟻穴
◆  周行一/岸田文雄面臨的天大挑戰
◆  林中斌/川普關稅 拜登困境
◆  趙春山/國民黨「親美」,但勿「顧此失彼」
◆  薛承泰/超額死亡究竟有多少?
◆  盛治仁/企業貫徹初心 利他創造多贏
◆  葉銀華/公司敏捷性才是治理的重點






王健壯/台灣到處都看得到民主蟻穴


2022-06-12 00:40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前總統馬英九說,不能坐視台灣的民主走回頭路,甚至朝向「不自由的民主」與「民選專制」前進,「我們必須從自己做起,捍衛台灣真正的民主」。本報資料照片



「六四」卅三周年當天,馬英九循例發文要求中共平反六四,但因為文中引述習近平一段談話,以及批評台灣已墮入不自由民主,卻被支持綠營的人罵到臭頭。

習近平去年曾說「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馬英九在紀念文中引述了這段話,並加評語表示「我認為這是有助於建立法治社會的正確方向」。但「我認為」這段話,卻被批評他的人抓到把柄,說他讚譽習近平,肯定中國有民主,簡直丟台灣人的臉,有失前任總統身分。

中國沒有民主,天下人皆知,所謂中國式民主,或者習近平所說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不但是自欺欺人,根本是不知所云的鬼扯淡,更是天下人的共識,馬英九即使再怎麼「天真無邪」,也不可能對此一無所知,或者愚蠢到去讚美肯定習近平有意推動中國民主。

但馬英九犯的錯誤卻是,既然引述習近平「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的談話,就該要求他不能空口說白話,也該明白指出中國現在是「全過程人民沒有民主」,不能只點到「我認為這是正確方向」就戛然而止,這樣的評語不但不痛不癢,也根本是廢文一段,難怪會被人逮到小辮子而大作文章。

至於馬英九說台灣正「一步步墮入不自由的民主」,也被人批評是長中共志氣後,又滅台灣威風,蘇貞昌甚至指控他「替專制極權塗脂抹粉」,「一定會成為國際笑柄」。但罵馬英九已成家常便飯的人,難道真的相信台灣沒有出現不自由民主的跡象?真的認為在全世界民主國家都憂心自由民主正遭受侵蝕時,台灣會是唯一的例外?

國際各項民主指標評比,這幾年都把台灣列為民主前茅,這是事實,跟一向列名民主末段的中國相比,台灣當然該覺得驕傲。但頭戴桂冠的台灣可以施施然驕其國人,卻不能施施然而忘其所以。國際評比通常是擇其大者而評比,是遠觀而非近看,但在台灣生活的人卻是近看台灣民主,看的是日常,也是細節,也因為看到了太多細節與日常,才會心有所憂台灣也像其他民主國家一樣,在此處或彼處已出現了太多不自由民主的跡象。

例如,一個政府完全壟斷國會立法權,反對黨徹底淪為「無意義的少數」,這是不是不自由民主的跡象?一位民眾只因為說了一句「很多孩子都走了」,卻引來閣揆震怒並下令查辦,這是不是不自由民主跡象?職司糾彈權的廿九位監委,全數由同一位總統提名;職司守護憲法的十五位大法官,明年將全數由同一位總統提名,這是不是不自由民主的跡象?政府可恣意限縮人民公投直接民權,剝奪農會與農田水利會的自治權,侵犯地方自治權以擴增中央集權,這是不是不自由民主跡象?政府對媒體經常進行內容管制,甚至因政治立場異同,而關閉或同意增設電視新聞台,這是不是不自由民主的跡象?

「民主自由體制從不曾因心臟病猝死」,「遠在它殞命之前,法治和權力制衡這兩條大動脈已開始明顯堵塞」,「民主死於非命,起初很慢,接著突然就垮了」,Larry Diamond講的這幾句話,意思跟「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樣;台灣民主政治現在到處都看得到大小不同的蟻穴,民主堤防已危矣急矣,民進黨怎能遮眼摀耳,對台灣民主只感虛榮而不覺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