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印太架構下的美中台關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印太架構下的美中台關係
◆  聯合報黑白集/黑數與水表
◆  聯合報社論/美國定義台灣角色,卻怕蔡政府盲人瞎馬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印太架構下的美中台關係


2022-06-12 00: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上月亞洲行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 美聯社



美國最近啟動印太經濟架構,主要目的是對抗中國;不少國家抱怨缺乏經濟誘因,只見到遵守規則義務的「棍子」,卻未有市場開放的「胡蘿蔔」,另外還要承擔與中國大陸抗衡的風險。

但在美國促成下,印太經濟架構已有14國,東協中除了與中國關係深厚的柬埔寨、寮國與緬甸沒有參加外,其他七國均已加入。另外南太平洋最大島國斐濟也加入,由於美國與中國在南太平洋爭取主導權競爭激烈,其中還夾雜也與中國交惡的澳大利亞,斐濟加入進一步升高美中對峙情勢。

中國大陸在印太經濟架構啟動之前,即指責美國不遵守國際規範,先以經貿措施片面制裁中國,再以區域結盟圍堵。印太經濟架構雖未納入台灣,但美國又公布台美21世紀雙邊貿易倡議,以替代印太經濟架構,更引起中國強烈不滿。

由於印太經濟架構涉及台灣加入問題,牽動兩岸局勢。拜登受訪表示若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會軍事協防台灣,雖然美國政府隨後改口為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但在美國國內也有各種聲音,例如川普前總統除了表示美國不該表態,應維持戰略模糊;還抱怨台灣晶片高價售美,占盡美國貿易利益,使得問題更加錯綜複雜。

拜登上任以來,美國一改川普時期單獨制裁中國,積極與盟國合作,開啟多重戰線。美國對中國制衡展現「多邊與雙邊並行,內容更為多元化」的特點。

美國與歐盟已擱置陳年經貿爭議,啟動貿易及技術委員會(TTC),大範圍的聯手對抗中國。而在亞太地區,美國除了啟動印太經濟架構外,也開啟多個雙邊平台,例如美台貿易倡議之外,美國與紐西蘭最近也舉行貿易暨投資架構會議。

除了多邊與雙邊管道並進外,美國也擴大制裁增加對中國打擊面。拜登承續川普對中國經貿戰略方針,繼續要求中國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也沿襲川普以貿易投資為主軸制裁方式,包括維持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進出口管制、投資限制與技術管制等。更納入勞工權益條款、約束國營事業、網路安全,以及反制非市場經濟措施。美國多點開花策略,對中國形成嚴密的包圍。

中國大陸當然不會坐視被美國圍堵,除了以國內政策強化產業體質,提高自主性外;對外則以多元市場開放反制美國。中國在今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下,已經展開自由化;中國申入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雖被質疑不太可能達標,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FTA)突破美國封鎖,已成為中國經貿戰略重要一環。未來不排除中國會大破大立,做出結構性改革以加入CPTPP 。

美國將斐濟納入印太經濟架構,政治性考量高;印太經濟架構的政治化會使台灣加入更為困難,而錯失多邊參與的機會。然而新增台美雙邊貿易倡議的管道,再加上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以及行之多年的台美TIFA,台美雙邊管道不虞匱乏。未來若有具體進展,對台灣會有助益。

但是台灣也要承受與強國談判被予取予求的負擔,更要注意近年來雖然台美關係升溫,經貿往來密切,但美國也關切屢創新高的對台灣貿易赤字。另外由於議題的多元性,台灣必須面對美國不同行政部門,內部也涉及多個部會,談判困難度高,未來如何整合談判資源,攸關談判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最近有美國經貿官員樂觀指出,未來台美雙邊貿易倡議有可能「後發先至」,進展會超過印太經濟架構,展現制衡中國的示範效果。但也應注意台美雙邊貿易倡議成為「礦坑裏的金絲雀」,變成美中關係惡化警示點的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黑數與水表


2022-06-12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學者示警台灣新冠死亡數倍增速度全球第二,遭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怒批「亂比一通」。封島無罩嗨歌時,「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死亡陰影籠罩時,只能「自己跟自己比」。學者參不透這個道理,活該被「亂批一通」。

其實,不論是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引述國際資料示警新冠死亡倍增速度太快,或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薛承泰分析內政部資料點出「超額死亡超過四千人」,甚至藝人臉書分享「這麼多孩子走了」,都指向愈來愈多人染疫死亡的事實,人民期盼政府拿出對策。

指揮中心該做的,是讓人民盡速走出染疫陰影與死亡威脅,而不是盡速讓人民染疫以獲得無敵星星,更不是盡速火化而無視人民慟怨。詹長權呼籲政府應公開並分析重症及死亡個案,阻止死亡數攀升,不正是政府該做的事?薛承泰點出實際因疫情死亡人數恐倍於「確診死亡」的核心問題,政府難道不該給個說法?

但指揮中心從「校正回歸」確診數,到乾脆把話說白「黑數滿天飛」,數字魔術耍不開,就恫嚇處罰假訊息。當陳時中痛責學者說法「影響民心跟疫情不是好事」,這是在警告傳染病防治法與社維法隨侍在側,學者最好看好家裡「水表」嗎?洩密「這麼多孩子走了」的藝人遭遇足堪殷鑑,詹長權協助彰化廣篩逆時中被查的記憶也不遠。










聯合報社論/美國定義台灣角色,卻怕蔡政府盲人瞎馬


2022-06-12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防部長奧斯丁。(法新社)



在美中關係處於美國駐陸大使伯恩斯所稱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問北京以來最低谷之際,兩國國防部長藉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舉行場邊會談。大陸防長魏鳳和警告美國別搞「以台制華」,美國防長奧斯丁則呼籲北京停止對台恫嚇與破壞台海穩定。悲哀的是,美中越聚焦台灣,台灣越看不到自主性。

美國國務院最近罕見在一個月內二度更新其網站上有關台美關係事實清單的內容,一度被移除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句子又放回網頁上,以反映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對中政策演說內容。在拜登總統澄清自己的「軍事保台」說後,國務院再度強調美國對台政策不變。然而,在美國對中政策框架內,台灣的角色已經改變。

另一方面,美國將台灣排除在「印太經濟架構」之外,又與台灣啟動「廿一世紀貿易倡議」。雖然還沒人知道「牛肉」在哪,我方主談的政委鄧振中卻說「等卅年了」,並以現在訂婚,希望未來多子多孫,比喻倡議目標就是要簽署雙邊貿易協定。但證諸台美TIFA時斷時續,以及人民吃萊豬卻等不到貿易協定,國人只能期盼不必再等卅年,而且台灣半導體不會被押送美國。

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美國反覆宣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美經貿關係終於趕上「廿一世紀」腳步,但還圍繞著談判的方法論和價值觀紙上談兵。布林肯贊譽「台灣是區域蓬勃的民主政體與經濟領頭羊」,但區域各國政治避險或經濟打拚,都不忘拉幫揪團,被邊緣化的台灣,只能扈從美國,並且越來越深地鎖進美國的框架裡。

美中競爭凸顯台灣角色;蔡政府難掩得意,頻頻驕其國人。但台灣的真實處境,恐怕不像大內宣那般美好。布林肯以「投資、結盟、競爭」定義拜登政府的對中戰略;他談了投資美國實力,也談了結盟印太、日韓、東協和歐盟,然後在與中國競爭的部分討論美國對台政策,從而定義了台灣的角色與功能。

雖然從美國川普政府時期開始,蔡政府已習慣跳上火線,忠誠扮演抗中棋子角色;但拜登政府在激烈競爭的同時不忘密集外交,包括與北京的危機溝通與風險管控。亦即,競爭,但避免衝突。因此,說了軍事保台,要強調政策不變;賣了武器,也要再曬「不支持台獨」。我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美媒專訪,被解讀為「台灣企圖避戰,不尋求形式上的獨立」,似在呼應布林肯的中國政策演說,但看起來更像是台灣正銜命學習新角色。

事實上,即使在布林肯所說投資美國和結盟印太,也不會沒有台灣的角色,只是隱而不彰,並且服從美國利益。當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可以公開表示,美軍晶片全購自台灣不安全,就有台積電被迫赴美設廠;當「印太經濟架構」排除台灣,就有「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勉強補位。出錢出力,不能出頭,這是台灣角色必須學習的課題。

在美國對中政策框架內,台灣仍是抗中棋子,但不准暴衝;台灣的供應鏈地位益發重要,但脆弱而危險;台灣有參與國際的權利,但外交仰賴美國操盤;台灣應保持自衛能力,但美國指導取代了台灣建軍方向與國防自主;台灣可爭取和表達自己的利益,但先由美國界定什麼是台灣的利益。台灣不但隔著美國看世界,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美國等於世界,沒有美國就走不出去,走出去也要遵循美國指引,通往世界最近的道路就是經由華盛頓。但在美中低谷裡,蔡政府盲人瞎馬,夜半臨池,更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