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聯合報社論..眾聲咻咻,蔡總統能一槌定音護航前瞻?
.聯合報黑白集.齊柏林未盡的鳥目
.經濟日報社論.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經濟/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2017-06-11 01: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香港金管局前任總裁,曾在任內成功擊敗過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任志剛最近表示,過去一段期間大約每十年就有一場金融危機。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香港金管局前任總裁,曾在任內成功擊敗過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任志剛最近表示,過去一段期間大約每十年就有一場金融危機,1997、1998年有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年有次貸風暴引發的世紀金融海嘯,他不希望今、明兩年出現第三次危機。不過,如果發生新一波金融危機,他認為比過去會更厲害,主要因為上兩次危機的根源問題並未解決,其一是金融文化問題,他指現在投資銀行仍充斥炒賣文化,為求利益都是自我服務,而非服務經濟其二是金融全球化問題,在全球量寬的背景下,國際流動性嚴重氾濫,影響金融安全。因而任志剛提出預警,「下一個浪可能更大」。
至於下一波金融危機的源頭,任志剛認為未必會來自中國,而會繼續來自華爾街模式運作的金融體系;同時,互聯網也可能是未來危機的成因之一。
全球金融形勢,有無存在著「十年魔咒」,要時間來給答案。但任志剛作為一位出色的金融專家,針對金融危機形成背景所作的分析的確值得參考,而且他認為下次危機如果真的到來,其嚴重性將大於以往,亦有其推論的依據,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就罪魁禍首的金融文化而言,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確有段痛定思痛的反省,美國金融當局及相關國際組織如IMF都曾深入檢討,並採取矯正措施,但風暴一過,「好了傷疤忘了痛」,對華爾街釀成巨大危機的投資銀行就輕輕放過。這當然起不了任何警示作用,所以就如任志剛所言,仍然充斥著投機炒賣文化。而揆其所以如此的深層次原因,一是受制於「大到不能倒」的恐懼心理,不敢真下重手整治,二則與美國資本主義的政商結構有關,華爾街財大勢大,綿密的政商關係,控制了美國的政治生態,足以確保華爾街的利益。這即是魔咒之所以成為魔咒的背後邏輯
其次,就全球氾濫的流動性而言,當前形勢恐怕比前兩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狀況還要更糟。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美國開頭,日本繼之,歐洲再繼之,中國大陸也不遑多讓,全球一起搞量寬或擴張性貨幣政策,企圖以巨大的流動性來製造需求,刺激經濟,結果事與願違,由於全球需求疲弱,釋放出的流動性並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進了股、匯、債及房市等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大幅飆漲,為下一波金融危機埋下了巨大的能量。
不僅如此,超大寬鬆貨幣政策下導致的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現象,也嚴重地扭曲資源配置。資源的錯配不僅在生產層面,也同時發生在分配層面,導致各國乃至全球財富分配的惡化,貧富差距的拉大,進一步弱化了全球實體經濟的需求。
傳統資本主義體系中泡沫經濟之所以形成,是源自於「信心」與「信用」相互拉抬與刺激的循環作用,即先對經濟前景有樂觀的信心,於是接著有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進一步刺激繁榮了經濟,從而接著又是對經濟前景樂觀的預期,信心得以進一步強化,一再循環。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不是「信心」與「信用」之間的循環刺激與拉抬,而完完全全是政府及人為干預的結果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全球一片恐慌,「信心」降到谷底,幾乎快要崩盤,於是有了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將「信用」一再擴張,但效果不彰,而為進一步的擴張又提供了理由,以致終於到達了一種兩難困境:即一方面不敢再量寬了,因擔心泡沫太大;二方面叫停了量寬又不敢把利率調高,因擔心刺破泡沫。這即是目前幾乎是全球面臨的政策窘境。下一步會如何發展,無人能作準確預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任志剛所指出的現象確實存在,任志剛的擔心也絕非杞人憂天。全球能不能擺脫所謂的「十年魔咒」?讓時間給答案吧。

聯合/齊柏林未盡的鳥目


2017-06-11 01: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今天在花蓮執行「看見台灣Ⅱ」空拍作業時墜機身亡,導演魏德聖的電影公司「果子電影」臉書小編也發文「我還不相信這是真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從來不是一部關於台灣美麗風光的浪漫電影,而更多是關於這個島嶼土地與傷痕的故事,那些人們在地面看不見的瘡痍和破壞。齊柏林以飛行的方式,藉由鳥目的視野,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島嶼和家園的面目。
誰料,就在齊柏林宣布《看見台灣Ⅱ》開拍計畫後兩天,傳出他在花蓮山區勘景時墜機身亡的消息,令人震驚與哀慟。《看見台灣Ⅱ》原本有一個更大的視野,齊柏林的鏡頭將不僅對準台灣,還將擴大到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澳洲等國,更計畫潛入海洋,探索這些西太平洋黑潮帶上國家在環境生態上的交互影響。遺憾的是,齊柏林壯志未遂身先死。
作為片名,《看見台灣》是一個含蓄的標題,不明言看見美麗或醜陋,而含蓄正是齊柏林的性格。作為一名公務員,他負責國道新建工程的拍攝,卻從空中看見台灣山河的哀愁。你以為《看見台灣》是要呈現台灣的山川美景,齊柏林卻暗置了令人怵目驚心的變色山海。當一些環保運動者批評他的鏡頭太過隱晦,批判力不足,齊柏林卻認為讓畫面說話就好,他寧可留待觀眾反思。
不採取尖銳的控訴,也許正是《看見台灣》一片成功的主因。齊柏林留給觀眾充裕的思考空間,他也贏得了廣大尊重。
飛行的齊柏林也許寂寞,但在地上他並不孤獨。問題是,齊柏林撐起了一個政府部門沒做的事,在他走後,這將留待誰來完成?

聯合/眾聲咻咻,蔡總統能一槌定音護航前瞻?


2017-06-11 01: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中)推出前瞻基礎建設政策時,恐怕不曾料想社會的反彈聲浪竟如此之大,使她啟動前瞻基礎建設宣傳行程,下鄉去爭取支持。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最近似乎很焦慮,除下令前瞻預算要全數通過,又一再要求行政官員、黨籍立委到民間為前瞻計畫辯護,還御駕親征下鄉宣傳。表面上是蔡總統要傾聽民意,解決問題,實際上是要為前瞻計畫開路護航,深恐「建設年」的偉大藍圖還沒啟動,就先葬送在台北政壇的巨大反對聲浪裡。
前瞻計畫惹得各界非議,連總統府資政陳博志都看不下去。蔡總統說,前瞻計畫是民進黨智庫準備多年的政策實現;做為十年政綱起草人的陳博志說,前瞻計畫和十年政綱沒有多大關連,還強調不夠前瞻的軌道計畫一定要緩下來前國策顧問郝明義也先是面訪行政院長林全,質疑計畫規畫不周,後又投書向小英喊話,直陳年輕人不挺前瞻,因為這是看不到未來的計畫。
前瞻計畫禁不起自己人檢驗,連老天爺也不賞臉。一場豪雨,處處成災,怨聲四起。治水也是前瞻計畫重點,但七百多億的規模遠比不上軌道建設四千多億的投資。再加上地方無力配合,治水缺乏整體規畫與整頓決心,空有錢打水漂,就是沒有執行力,這才是民眾對八千八百億前瞻計畫缺乏信心的主因。
更麻煩的是,雖然前瞻計畫林全親自上菜,各部會首長幾番記者會宣傳,更讓國營事業配合在電視上打廣告,但就是沒人說得清楚「前瞻」在那裡。立委向總統告狀,認為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要加強政策說明力」,其實計畫根本繞過國發會,陳添枝如何擦脂抹粉也難把這草率成章的計畫妝扮成宏偉鉅構。在台北都難以說服輿論,又怎能期待這些政務官下鄉,就能奏起魔笛,讓老嫗能解,為前瞻叫好?
其實對前瞻計畫最有感的就是蔡總統。她描繪基隆輕軌要打開台灣下世代門戶,東部雙軌要打通行動瓶頸;改變城市行動力才能活化經濟力;數位經濟要拉近城鄉、教育距離,翻轉教育給下一代機會;改變能源結構與水環境,迎接氣候變遷挑戰;強化基礎建設以補強城鄉建設;更要以這些投資帶動產業發展,就如同以軌道建設帶動車廂產業與地方發展動能。這些計畫串連起來思考,它就是一個翻轉台灣的「百年建設」。
問題在,百年建設,即興規畫。這些文青式圖像塞進計畫架構裡,缺乏政策高度與創意,就變成一項項支離政策與一場場預算爭奪。有的是前朝舊計畫再補強,有的是以競爭性預算為名,用地方分潤的「肉桶計畫」,讓中央得以掐住諸侯動向,政治圖謀遠甚理性規畫。也讓藍營縣市大表不滿,綠營爭奪雜音不斷,「為下一代台灣衝刺」的目標全然模糊。
民進黨完全執政,前瞻計畫在國會強行過關不是問題,但民心向背又是另一回事。蔡總統下鄉,如果只是要逃離台北,到綠營縣市取暖,那就只是精神勝利法的自我安慰。地方有糖吃,沒有人不會叫好,在地立委也不敢白目去擋;至於會不會成蚊子館、幽靈車,成為子孫負債,矇得了一時,終究幾年內就會見真章。
蔡總統還是務實些,多聽聽真正的聲音,多想想有效的治國之道,前瞻計畫要調整還來得及。台北的眾聲喧譁固然未必是解答,但至少還有人努力想講真話,就怕蔡總統聽不進去。當年鄧小平南巡,打破北京寧左勿右的政治情勢,改革一槌定音。小英總統也從台南啟動,護航前瞻。但大陸改革方向明確,台灣前瞻了半天,就是不能讓民眾明白該往那個方向望去?沒有方向的前瞻,再怎麼看也是前途茫茫。
眾聲咻咻,政務官們底氣不足,再多場政策說明會也解不了民眾的大惑。現在小英總統自己來,但要打破文青式口號,實在誠懇地向民眾說明,「翻轉台灣的硬道理」到底在那裡。更重要的是,下鄉歸來,該緩的還是要緩,該調整的還是要調整,否則,民眾拍桌,輿論吶喊,蔡政府有聽沒有到,還講什麼改革空話?

名家縱論/毛治國:民主,不只是選舉或取得國會多數

.名家縱論/毛治國:民主,不只是選舉或取得國會多數
.星期透視/干預菜價波動 政府宜更細膩
.文青式空談 就怕前瞻變妄想
.前瞻水環境 需要「海綿台灣」
.在「八月」看見侯孝賢
.齊柏林空拍身亡/台灣需要更多齊柏林
.打開「賴神」的包裝…
.新聞記者其勉乎?
.英大選她慘跌 梅伊真的不是Maggie
.畫中有話/用電供電 都是政治










名家縱論/毛治國:民主,不只是選舉或取得國會多數


2017-06-11 00:44 聯合報  毛治國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引發爭議,今天討論更嚴肅的民主政治議題。
台灣民主發展到今天,只剩下選舉;剩下「勝選總統」與「取得立法院多數」,不再有其他內涵。取得「完全執政」的領導人,對於遭到質疑政策,經常掛在嘴上的是「本案一定要過」,行政、立法部門則附和「一字不能改」,這些行為與用語在一個正常的民主社會是不可思議的。
西諺說「倒洗澡水,不要連嬰兒也倒掉」,台灣民主學習歷程,一次次選舉下來,很不幸快把民主真正核心價值統統「倒光了」。
除選舉,民主還有什麼內涵,「前瞻計畫」給我們機會,可作為實例來說明「政府治理」與「財政紀律」兩個基本概念。筆者願將過去擔任政府公職近卅年秉持的基本信念,與大家分享。
先談「政府治理」。公共政策的形成,政務官當然也應該有自己的主張,但提出政策理念後,第一步就是包括技術、經濟、財務的可行性評估,及比較其他的可能替選方案。如可行性有問題,或還有更好替選方案,不可霸凌專業,逼迫事務官去做「政治正確」的屈從
前瞻計畫問題,從立院質詢與政府對外說明中,可發現:一、政策形成完全「從上交下」跨越了居中的國發會;二、計畫內容又由地方政府「從下直上」行政院,並由府、院決定,當禮物送給地方,遭外界質疑時,又要中央部會背書辯護。這種過程所制定的計畫,將來究竟誰該擔負政治責任?誰該擔負依法行政下的法律責任?從民主「問責」觀點看,都嚴重違反「政府治理」基本原則。
本案還出現嚴重的「財政紀律」問題。「前瞻計畫」的「軌道」單項預算資料,可用表格來反映嚴重性(見表)。

一、軌道預算涵蓋長達十至十二年,總數高達八千九百八十億(而非僅特別預算所稱八年與一般所提四千兩百四十一億)。二、地方配合款高達三千五百六十二億,卻未曾拿上檯面接受檢驗;地方普遍債台高築,哪有錢配合?如占總數四十%的錢沒著落時,計畫又要如何推動?三、軌道建設必然發生並必須由地方負擔的虧損,相關資料中隻字未提。
特別注意兩點。首先,總統向立法院提出一個額度上兆,影響又長達十到十二年的預算計畫,從「責任政治」觀點看,這是對下兩任總統執政極嚴重剝奪行為。
其次,表格也顯示「資訊揭露不足」大忌;大多個案的可行性分析都沒做,按照正常的財政紀律,這種不成熟案件,連提到各部會「內部」的「概算」會議資格都沒有。
綜合來看,以上暴露的「治理權責不清」、「資訊揭露不足」、「預算年期規劃不當」,到「不顧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負擔能力」等問題,都使前瞻成為嚴重違反「政府治理」與「財政紀律」等的負面教材。
日前來台的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對當下全球瀰漫的民粹風潮,他的反思是:在選舉外,西方所發展以「問責」為基礎的「政府治理」及「法律與行政制衡」的國家建構,才是民主「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並樂觀認為:成熟的民主社會都具有「自我修正」能力,最後都會向這一核心回歸。
台灣民主發展進程中,朝野過去都曾努力追求福山所主張的核心價值,將台灣塑造成海內外華人的民主櫥窗;現在演變成「只要取得一屆立法院多數就可恣意而為」的赤裸裸「權力攫取與揮霍」局面,違背並愧對為台灣民主而努力先賢們的初衷
今天在位的政治人物,應為年輕人榜樣,也應該讓年輕人知道:台灣的民主要如何走下去?未來該如何自我修正,使台灣重新成為全球華人民主的典範?
(作者為行政院前院長)


星期透視/干預菜價波動 政府宜更細膩


2017-06-11 00:36 聯合報  彭作奎/亞洲大學講座教授、農委會前主委

農委會近日訂出蔬菜平均批發價達35元,就釋出庫存冷藏蔬菜的平抑菜價機制,農民疑惑,菜價高就打壓,但菜價低的時候,有幫忙我們提升菜價嗎?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楊萬雲/攝影


受氣候變遷影響,極端氣候的頻度與強度,都在增加,造成台灣蔬菜等生產損失嚴重。月初的暴雨,影響蔬菜產區採收,造成果菜批發市場價格上漲;政府為穩定菜價釋出冷藏蔬菜,卻遭地方首長向中央喊話。
一般而言,農產品價格普遍存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水準,二是穩定性就台灣而言,農產價格的不穩定性問題遠大於水準問題
農委會為減少菜價暴漲暴跌,與國內十七個農民團體共同決議,以過去五年台北批發市場的交易價格為基礎,訂出蔬菜每公斤平均批發價廿至卅五元做為政府的監控價格。
若夏季蔬菜每公斤平均批發價,超過卅五元以上天數的十%,以及平均價在廿元的天數十%,政府則啟動相關穩定措施,包括釋出冷藏蔬菜、專案進口,以及緊急收購、促銷,或耕鋤等措施,有其必要
但農業機關推動穩定機制卻動輒得咎。例如去年連續三個颱風侵襲後,蔬菜平均批發價高達四、五十元,政府隨即釋出庫存蔬菜,多達五千至六千公噸。
但菜價仍居高不下,最後緊急專案進口,但因品質及口味並不符合消費者需求,對價格平抑效果不大,消費者怨聲載道,農民也未因此高價而獲利。今年依照同一基準價啟動調節措施,卻引起地方菜農的強烈反彈。
價格是由產品供需來決定。一公斤卅五元只是個數字,但價格上漲到卅五元的動力,可能來自供給量的減少,也可能是需求量的增加。據分析,去年國內蔬菜因接連颱風侵襲損失嚴重,國內可供應市場的數量有限,新政府卻因抓菜蟲議題延誤進口,造成長時間價格居高不下
今年梅雨期批發價格也超過一公斤卅五元,但暴雨並未造成全面性菜農受害,且短期蔬菜復耕快速,蔬菜供給量不虞匱乏。但消費者因預期菜價上漲心理採購儲存,短期需求量驟增引起漲價。
農糧署依此冷冰冰卅五元的數字釋出冷藏蔬菜,造成農民反彈, 顯然現有穩定價格機制有檢討必要。
首先,以五年平均價作監控價格基準價過於粗糙,宜以過去二至三年的季價格,或半年的移動平均為基準價,以反映短期蔬菜供需數量與價格變動幅度。
其次,政府應利用飛拍高精密度資料,公布即時農情資訊,分析價格上漲的原因,讓消費者與農民掌握蔬菜受損的客觀數據,消除消費者預期上漲心理,並提供政府緊急進口的時機與數量。
第三、為因應極端氣候下生鮮蔬菜的供應,農委會宜加速落實興建二千公頃強固型溫網室設施的目標
第四、有關農情、種植面積、災害等調查人力不足問題,可採取類似日本公共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做法,輔導與補助在主要農業生產地區內的學校無人機及GIS設備,就地調查現況,回傳主辦單位,既可快速掌握資訊,又可讓學生關心農業與資訊環境教育。
此外,農委會正在推動農業保險制度,但仍公告辦理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應避免以政府補助代替商業性保險給付的矛盾現象。

文青式空談 就怕前瞻變妄想


2017-06-11 00:27 聯合報  李菁羽/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啟動一系列下鄉行程宣傳前瞻基礎建設計畫,9日第一站到台南。蔡總統(中)向地方人士喊話,必須推動「前瞻基礎建設」,她有決心去做,盼朝野立委能不分黨派支持。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為了宣導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蔡英文總統展開系列下鄉行程。首站到民進黨支持者大本營的台南市,沒想到與地方民代開閉門會,卻成了民代抱怨大會。
何謂前瞻計畫?是評估後警覺將面臨的情勢,規劃如何得益避危,也就是未雨綢繆。如已察覺到一些現象,防患未然,叫應變計畫;如人民已親身感受,就是亡羊補牢的搶救計畫了。
政府提出的前瞻計畫,可有詳實評估規劃,落實執行計畫?以治水一項為例,可曾預見月初超大梅雨災害,又在撒下二千五百億後,水患即可杜絕,如沒有設想及規劃,連應變、搶救計畫都說不上,那不就是空談嗎?
對照中國大陸崛起,看看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連強勢日本都不得不低頭;近日為了十九大更在軍事、科技方面頻頻釋出重要消息。觀察兩岸主客觀形勢的台灣人,有感慨,也有疑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四月十五日,西工大網站,一篇文章描寫傳說中最先進「渦扇15」(峨嵋)新型發動機。五月十二日,年初服役的殲20匿蹤戰機,公布進行高速盤旋圖片,似解決中國戰機「心臟病」(發動機落後)問題,也讓一再叫囂「沒有俄羅斯先進發動機,殲20就無法超音速巡航」的俄國安靜了。
四月廿六日,大陸首艘自製航母下水,提升海上立體化打擊能力。廿七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始為航天站運送補給品,擁有了往返太空的運輸平台。
五月三日,世上第一台光量子計算機在大陸誕生。十二日,大陸國土資源部宣布在內蒙古大營地區,一個儲量達五萬噸的超大鈾礦「浮出水面」。
十九日,國土資源部宣布完成「可燃冰」的試驗開採工作,「可燃冰是一種高效清潔,儲量巨大的新能源。如一輛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加一百公升能跑三百公里;相同體積的可燃冰,可跑五萬公里。
這些好消息,或是為了即將舉行的中共十九大的政治操作;但也要有實績才能操作吧,更何況消息不實在,美俄專家一定毫不留情的揭你瘡疤。不禁令人想到,二○一二年十八大習近平上任時,即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其治國綱領,帶動實幹、苦幹風氣;相對台灣呢?
除了前瞻計畫因涉及龐大預算,加上近日氣候變遷異常引發討論外,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剛剛超過幼兒,長照計畫已讓人感覺不夠周全;十年後,七十五歲以上老人超過幼兒,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是幼兒的兩倍半,長照真正進入大需求,政府有用心關注嗎?
可曾注意到,習近平訪美前是去芬蘭,簽了十七項協定,其中一項即是老人長期的研究合作,而芬蘭是全球老人長照最完善國家,負責長照規劃官員有對這些問題用功嗎?
一例一休是空談照顧勞工而硬幹,引來美國商會批評嚇跑國際人才後遺症反觀國民黨,只會杯葛,衝撞,阻擾議事,卻拿不出可行的版本,也是空談
綠營讓人搖頭,藍營讓人嘆氣,台灣人不知還能搖頭嘆氣多久台灣文青式空談當道,想要國際空間及尊嚴,很可能都是妄想與膨風

前瞻水環境 需要「海綿台灣」


2017-06-11 00:19 聯合報  歐陽嶠暉/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

經濟部日前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因應氣候變遷治水工作之策勵與前瞻」,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中)表示,考量治水的執行量能,並不會增加前瞻計劃中水環境的預算,但會隨時做滾動式檢討。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依晨/攝影


一場豪雨造成市區淹水,很多人檢討雨水下水道的功能,卻欠缺具體有效的前瞻策略,只是等到下一次暴雨淹水再炒一番,年復一年成了社會複習的功課。
台北地區歷史上的水災,以民國五十二年的葛樂禮颱風最嚴重,造成千人以上的死亡失蹤。當時政府痛定思痛,提出前瞻的台北地區防洪計畫,進行淡水河出海前關渡窄口的拓寬,以增疏流;於大漢溪下游闢設疏洪道分洪;基隆河截彎取直及其上游的員山子分洪。另於淡水河各支流都市周邊沿岸施做堤防,使得四十年來市區人財平安,前人的前瞻貢獻至大。
政府前瞻建設水環境項目中,目標雖廣大,方向前瞻,卻未能看到整體提升韌性國土及建構海綿台灣的內涵
日本近年各都市飽受暴雨淹水之害,二○一五年國土交通省水管理國土保全局下水道部提出治水管理指導書,具體前瞻策略和措施,供各都市據以調查、盤點研擬改善計畫之參考。
查其指導書提供的前瞻內容,最重要的是各都市就其排水系統中,分成各小系統為範圍,模擬當暴雨強度達每小時一百公厘時可能淹水地區,再就該區狀況,選擇適合策略,策定綜合性具體改善的硬體、軟體措施,分短、中、長程改善,以達在該暴雨強度下不再淹水。
上述指導書對策鉅細靡遺,最重要的是宅地、停車場、人行道透水化鋪設,雨水下水道陰井改建為滲透陰井、滲透側溝及滲透管線,公共設施公園、運動場及廣場改建為下凹式設施,新建築物課以抑制逕流設施滲透設施之義務等,以達到脫胎為海綿城市為目標。
另在軟體策略上採取各種支援制度,包括滲透設施設置補助最多三分之一建設費,以獎勵民眾民宅配合,減稅以及容積率獎勵,並強化既有系統的維護管理和清理及延壽命化等措施。
日本政府在面對氣候變遷暴雨所帶來的淹水,其所採取的前瞻性策略,實值參考,進而訂出更具體的全面性整體前瞻策略,才會更具前瞻。

在「八月」看見侯孝賢


2017-06-11 00:57 聯合報  王祥/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內蒙導演張大磊拍的電影「八月」,靈感來自自己的年少回憶。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陸電影「八月」獲最佳劇情片,導演張大磊(左起)與獲得新演員獎的孔維一及剪輯師上台領獎。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伯東/攝影


第五十三屆金馬獎將最佳影片頒給了大陸導演張大磊的處女作八月」,跌破大家眼鏡,十二歲小演員孔維獲得最佳新人獎
當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已成為美國之外全球第二大市場,相信票房及創意應該是目前華語片的新方向。張大磊反市場炒作,將一部缺乏劇情高低潮,以非職業演員演出,將內蒙古小鎮上一對父子的夏天平凡生活搬上大銀幕,在國際上贏得重視,也兼顧電影語言及寫實風貌。
張大磊非常仰慕侯孝賢導演的風格,幾次受訪中都提到,他是看侯導電影長大的,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侯式電影語言,隨時隨地出現的畫外聲音,來自擴音機、收音機、電視、鄰居對談、唱歌、吟詩。全片採自然光拍攝,相當生活化,而鏡頭環繞在居家生活的點點滴滴,如做飯、吃飯、騎車逛街,父子倆無目的地穿梭在街道、田野、巷弄、大樹下,還有時時出現的空鏡頭,表現時間空間的停滯及無奈,這些都在侯孝賢片中經常出現,特別是「童年往事」及「戀戀風塵」,可見張大磊受台灣新電影影響至深。
童星孔維一展現沒有演技的演技,他在演自己從一個小孩眼中看成人世界的點點滴滴,不解及迷惘。這讓筆者想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名片單車失竊記」,導演狄西嘉在街上找到一位失業的爸爸及輟學的小孩,邀請他們參加演出,想不到竟成為經典名片。
其實,張大磊藉「八月」呈現一個變化時代來臨,給小鎮民眾、家庭、父子帶來生活上的茫然無目的,因為國營體系變化,工廠休業、爸爸失業,放暑假的小孩不知道下學期分發哪所學校,一個暑假的空白遊蕩,正反映出:政策的影響超過小人物的想像
片中幾首歌曲的吶喊,表現民眾心裡苦悶,掛在牆上搖滾歌手崔健的「一無所有」海報,正是政策變革中一般小市民的現況。電影最後,暑假結束,黑白變彩色,父親到遠處打工拍片,久臥病榻的奶奶去世了,小孩放下日常喜好的雙節棍開始上學,卻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八月就是一部自然寫實安靜的電影,也許能為大陸華語片開啟不一樣的方向。
完稿之時,驚聞「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墜機身亡,甚感悲痛,特此致哀悼之意,以慰在天之靈。

齊柏林空拍身亡/台灣需要更多齊柏林


2017-06-11 00:58 聯合報  洪金鳳/行政人員(高雄市)

漫畫 波波

昨天早上天氣晴朗,和家人遊覽澄清湖,日正當中,風卻離奇大了起來,身為澎湖人的第六感,心想這樣的天氣飛航一定很不安穩。
沒想到才回到家,就看到直升機墜毀的新聞,而齊柏林就在機上。
當年看了「看見台灣」,對於齊先生的堅持與毅力相當嘆服,他不但開啟了台灣民眾的視野,還帶領政府與民眾去看看美麗山林之外的人為破壞,危害這塊土地和居民的汙染源有多少。
就像吳念真所說「看得見的還好,最怕看不見不知道害怕的才恐怖。」藉由鏡頭,從空中,我看到了原本綠油油的高山被土石流摧殘殆盡,景況堪憂;湛藍的大海,因不肖商人的廢水排放變了色,吃的用的都受到汙染。當風雲都變色,氣候變得極端,整個大環境的變化都讓人對未來不敢期待,感到害怕。
希望他的精神能夠生出無以計數的齊柏林,還台灣一個美麗空間。
楊樹槿/退休教師(桃園市)
為了紀錄最正確的台灣景象,齊柏林提早卸下公職,以全新的高空視角拍台灣的高山、河流、森林、魚塭、海洋、城市等影像,讓國人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影片揭露的問題,促使政府重視國土保育。
在《看見台灣》裡,齊柏林早已講到台灣海岸垃圾…也會飄到日本、韓國去…,希望透過鏡頭,讓大家了解海洋垃圾的嚴重性只是當前官方的作為,連最基本的垃圾監測與調查都付之闕如,難以還給海洋清淨面貌


打開「賴神」的包裝…


2017-06-11 00:58 聯合報  許凱恩/高中應屆畢業生(台南市)

看到台南市長賴清德在議會備詢,再次回應外界認為他要選總統的看法。其實,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的這幾年,台南的建設不是沒有,只是又少又小。然而,在媒體包裝下,這些又少又小的建設,竟然可以成為他競選時的武器!
舉例,市政府一方面喊出「公車捷運化」的口號,看似加開了市區公車班次,另一方面又砍掉非市區營收相對不良的公車路線,看似合乎經濟效益,實際上只是討好市區選民、忽略近郊居民權益罷了!
再者,台南市的教育經費也不甚足夠,市立中小學充斥代課、鐘點老師,雖然這些老師不一定不會教,只是在教學經歷、學生輔導能力上,正職教師仍然有較大的影響力與實力去幫助學生。
雖然賴市長看起來很神,但是打開包裝後,不知道究竟是否名實真的相符呢?

新聞記者其勉乎?


2017-06-11 00:58 聯合報  鄭貞銘/文化大學新聞所教授(台北市)



日前公布的二○一七年台灣社會信任調查,民眾信任排行榜,最不信任首位竟是記者。新聞記者曾是多少青年仰慕,一生追尋夢想的行業,如今卻被列「最不信任」,能不有所省思嗎?
抗戰時「大公報主筆張季鸞,能以「布衣而為天下師」,就是因為提出「不黨、不賣、不盲、不私」的「四不主義」為圭皋。
先進曾虛白曾說:「光是採訪技術高超不能算是一個標準好記者,好記者還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一顆明燭真理的心是記者的寶藏」這是曾虛白勉勵後輩的名言。
世新創辦人成舍我,是新聞人風骨的標竿他被軍閥張宗昌逮捕,幾乎被「槍斃」,但他無所懼。在辦南京民生報時,他揭發行政院秘書處長彭學沛貪汙,當時院長汪精衛一度要封他的報館,但他不為所屈
當年台灣第一大報新生報」,社長謝然之他是政大、文大、政戰三大新聞系的創辦人,一再教導我們,記者最重要的準則,是專業信念與專業判斷,不可人云亦云,失去專業高度
今天記者成為民眾信任度低的行業,就是逐漸失去專業的準則,所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創辦人威廉姆,創辦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草擬報人守則」,成為新聞人共同遵守的規範
新聞記者要提高社會形象與公民信賴,不在社會,而在記者本身世界各先進國家都有新聞評議會,英美等國固無論矣,日韓也都做得很不錯。筆者曾赴日韓深入考察其運作之有效性,台灣一度受尊重的新評會今日亦不知其芳蹤何處?
有人說:「新聞界,天天為人打分數,評頭論足,為政府首長,民意代表作排行榜,那請問新聞界的表現如何,又有誰為他打分數呢?」基於制衡原理,新聞業是否需要監督?新聞業過去曾被諷為「社會的亂源」,從業新聞如失去專業光輝,則其價值何在?新聞記者其勉乎?

英大選她慘跌 梅伊真的不是Maggie


2017-06-11 00:52 聯合報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台北市)

英國首相梅伊。 (路透)

政治失算,對每一個精於算計的政治人物來說,永遠是最難以理解的謎團。去年,英國脫歐公投給了卡麥隆沉重的震撼教育,這次英國大選也給了原本傲視對手的梅伊,意想不到的挫敗。
七周前,當首相梅伊突然宣布將於六月八日舉行大選,所有預測,包括對手工黨,討論的不是她會不會勝,而是她要大勝多少?
決定一宣布,立即有兩位工黨議員表明不連任,許多工黨政治人物討論的不是如何競選,而是敗選後如何要求柯賓下台。這種氣氛是因為所有民調都顯示工黨遠遠落後,怕會出現八十年來最大敗績。
然而,民主政治的有趣,就在於它永遠存在變化的可能性。選戰開打,梅伊拙劣的選舉技巧大出所有人意料。除了空洞口號與千篇一律競選語言(例如脫歐談判需要穩定而強力的領導人),她甚少提出實質政策牛肉。少數有實質內容的政見,例如對老年人遺產課徵照顧稅,又因被批評是「失智稅」而大轉彎。梅伊拒絕參與大選辯論同樣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對手柯賓並非擅長言辭與辯論的挑戰者,她的缺席被視為是怯弱的表現
許多評論者認為,選前連續恐怖攻擊是梅伊失敗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在恐攻出現之前,柯賓已經將雙方差距追到僅差距三個百分點。恐攻出現後,只是再次縮小柯賓的追趕幅度,以致於國會的資深文官都準備好迎接再一次的「僵局國會」。
英國大選結果,很諷刺地,沒有如梅伊宣稱的賦予她在脫歐談判更強大的談判能力與授權,反而使新政府(不論是不是她所領導)在國內外都處於更劣勢、更不利的談判地位。
英歐談判尚未正式開始,歐盟一度擔心梅伊會不會是第二個「強悍而難搞的柴契爾,在觀察選戰過程後,歐盟政治圈現在流傳的是「她真的不是Maggie柴契爾的暱稱)」而鬆了一口氣。
去年支持脫歐的強大民意讓人意外,今年柯賓在大選的亮眼表現也同樣令人意外。那個被所有人看衰、被對手嘲笑、被同志掣肘的劣勢者,在七周內將選戰從「不可能的任務」,追趕到「可能」。他不是擅長辭令、善於行銷表演、或受媒體青睞的政治人物
柯賓在選戰宣傳的始終是他堅持的左派理念此次獲得佳績,尤其是年輕選民的支持,與梅蘭雄在法國大選、桑德斯在美國大選中的成果,說明了老、左(派)、男在全球化所刻畫的經濟不公現實下,另一個在歐美政治中興起的現象

馬凱/年輕人 你為什麼不憤怒?

.馬凱/年輕人 你為什麼不憤怒?
.周行一/以夢想準備未來
.薛承泰/人民的名義在台灣嗎?
.王文華/我赴了一場「武林大會」
.嚴震生/政大九十,大政三十?
.高朗/川普領導危機 衝擊全球治理
.洪蘭/放下──飛往快樂的翅膀







馬凱/年輕人 你為什麼不憤怒?


2017-06-11 01:19 聯合報  馬凱


生於斯、長於斯的年輕人,何其可悲!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勉力掙扎、積廿年辛勞攢得兩桶金,也被送上砧板,成為俎上肥肉。
頭一座是年金大山,為免十年後破產,要不斷提高提撥率,從年輕人的微薄薪水袋裡掏出更多錢。即使如此,對四十五歲以下的人而言,仍是一場空;因為再過十年,基金再度用盡又要破產。
為什麼幾乎所有年輕人對此都不聞不問,更不想設法搶救?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損失多少。隨便舉一個年約廿五歲的人為例:月入三萬,每年寒酸地加薪一%,每個月提撥薪資九.五%存入自己戶頭,逐年提高到十八%;依保守投資報酬率六%計算,到二○三六年戶頭裡會超過兩桶金。
在人浮於事、平均薪資連年倒退大環境下,這兩桶金何其寶貴,夢中都不敢奢望。但一點不假,這兩桶金就穩穩地存在她的戶頭中。只是,像仙履奇緣裡的華服與馬車,一到二○三六就化為泡影,全被拿去補上一代退休者繳得少領得多捅出的大缺口。薪資愈高者,損失愈大!
這數百萬年輕人能保住自己戶頭裡這兩百、三百乃至四百萬存款,不被汙走嗎?當然可以。只要勇敢地站出來,要求從明天開始勞保提撥的血汗錢,不再注入年改大水庫;改投個人帳戶制,由自己決定投資方向,人人都會荷包鼓鼓,任誰也不能染指。若明知如此,仍一聲不吭,天下寧有更可悲之人?
第二座大山更可怕!長年在名校任教,幽默樂觀的老友,多年不見,竟讓我大吃一驚。他直言每日服抗憂鬱藥及安眠藥的日子終告結束;不久前在揮別教學生涯的最後一堂課,坦然告訴學生:「今天是我最快樂的一天,因為我永遠不需要再見到你們!我知道今天為什麼出席如此踴躍;因為要宣布考題。而且我知道宣布考題恐怕也不管用,所以會一併公布答案!」
這位名教授絕非特例;名校尚且如此,遑論其他。當高等教育淪落至此,而技職學校更幾已全軍覆沒。國家兩大培育人才系統如此「培養」年輕人,他們能有什麼競爭力?又如何期望有所成就、拿到高薪?年輕人,當國家放棄了你們,你們卻渾無所知,天下寧有更可悲之人?
除了立業,成家本是年輕人最起碼的期待。上一座大山,壓碎了立業的夢;面對薪水袋的戔戔之數,仰望物價、房價,自顧之不暇,除了依靠父母庇蔭,誰敢輕言成家?
結婚生子是家庭基本要件;但今日要生養、教育子女,所費簡直是天文數字,若想得到水準以上教育,市井小民尤其窮鄉子弟根本不敢奢求,又豈敢輕易生養子女?少子化的惡化速度破紀錄,絕非偶然。但日本前車可鑑,少子化進一步陷國家於失落困境,又要年輕人來承擔,成了不斷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天下寧有比這一群年輕人更可悲者?
但這一切都非命定,絕非不能翻轉。唯待年輕人自大夢中驚醒,認清真相,一怒而起,決定不要再做俎上肉,任人宰割,一切都將改變。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