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干預菜價波動 政府宜更細膩
.文青式空談 就怕前瞻變妄想
.前瞻水環境 需要「海綿台灣」
.在「八月」看見侯孝賢
.齊柏林空拍身亡/台灣需要更多齊柏林
.打開「賴神」的包裝…
.新聞記者其勉乎?
.英大選她慘跌 梅伊真的不是Maggie
.畫中有話/用電供電 都是政治
名家縱論/毛治國:民主,不只是選舉或取得國會多數
2017-06-11 00:44 聯合報 毛治國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引發爭議,今天討論更嚴肅的民主政治議題。
台灣民主發展到今天,只剩下選舉;剩下「勝選總統」與「取得立法院多數」,不再有其他內涵。取得「完全執政」的領導人,對於遭到質疑政策,經常掛在嘴上的是「本案一定要過」,行政、立法部門則附和「一字不能改」,這些行為與用語在一個正常的民主社會是不可思議的。
西諺說「倒洗澡水,不要連嬰兒也倒掉」,台灣民主學習歷程,一次次選舉下來,很不幸快把民主真正核心價值統統「倒光了」。
除選舉,民主還有什麼內涵,「前瞻計畫」給我們機會,可作為實例來說明「政府治理」與「財政紀律」兩個基本概念。筆者願將過去擔任政府公職近卅年秉持的基本信念,與大家分享。
先談「政府治理」。公共政策的形成,政務官當然也應該有自己的主張,但提出政策理念後,第一步就是包括技術、經濟、財務的可行性評估,及比較其他的可能替選方案。如可行性有問題,或還有更好替選方案,不可霸凌專業,逼迫事務官去做「政治正確」的屈從。
前瞻計畫問題,從立院質詢與政府對外說明中,可發現:一、政策形成完全「從上交下」跨越了居中的國發會;二、計畫內容又由地方政府「從下直上」行政院,並由府、院決定,當禮物送給地方,遭外界質疑時,又要中央部會背書辯護。這種過程所制定的計畫,將來究竟誰該擔負政治責任?誰該擔負依法行政下的法律責任?從民主「問責」觀點看,都嚴重違反「政府治理」基本原則。
本案還出現嚴重的「財政紀律」問題。「前瞻計畫」的「軌道」單項預算資料,可用表格來反映嚴重性(見表)。
一、軌道預算涵蓋長達十至十二年,總數高達八千九百八十億(而非僅特別預算所稱八年與一般所提四千兩百四十一億)。二、地方配合款高達三千五百六十二億,卻未曾拿上檯面接受檢驗;地方普遍債台高築,哪有錢配合?如占總數四十%的錢沒著落時,計畫又要如何推動?三、軌道建設必然發生並必須由地方負擔的虧損,相關資料中隻字未提。
特別注意兩點。首先,總統向立法院提出一個額度上兆,影響又長達十到十二年的預算計畫,從「責任政治」觀點看,這是對下兩任總統執政極嚴重剝奪行為。
其次,表格也顯示「資訊揭露不足」大忌;大多個案的可行性分析都沒做,按照正常的財政紀律,這種不成熟案件,連提到各部會「內部」的「概算」會議資格都沒有。
綜合來看,以上暴露的「治理權責不清」、「資訊揭露不足」、「預算年期規劃不當」,到「不顧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負擔能力」等問題,都使前瞻成為嚴重違反「政府治理」與「財政紀律」等的負面教材。
日前來台的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對當下全球瀰漫的民粹風潮,他的反思是:在選舉外,西方所發展以「問責」為基礎的「政府治理」及「法律與行政制衡」的國家建構,才是民主「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並樂觀認為:成熟的民主社會都具有「自我修正」能力,最後都會向這一核心回歸。
台灣民主發展進程中,朝野過去都曾努力追求福山所主張的核心價值,將台灣塑造成海內外華人的民主櫥窗;現在演變成「只要取得一屆立法院多數就可恣意而為」的赤裸裸「權力攫取與揮霍」局面,違背並愧對為台灣民主而努力先賢們的初衷。
今天在位的政治人物,應為年輕人榜樣,也應該讓年輕人知道:台灣的民主要如何走下去?未來該如何自我修正,使台灣重新成為全球華人民主的典範?
(作者為行政院前院長)
星期透視/干預菜價波動 政府宜更細膩
2017-06-11 00:36 聯合報 彭作奎/亞洲大學講座教授、農委會前主委
農委會近日訂出蔬菜平均批發價達35元,就釋出庫存冷藏蔬菜的平抑菜價機制,農民疑惑,菜價高就打壓,但菜價低的時候,有幫忙我們提升菜價嗎?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楊萬雲/攝影
受氣候變遷影響,極端氣候的頻度與強度,都在增加,造成台灣蔬菜等生產損失嚴重。月初的暴雨,影響蔬菜產區採收,造成果菜批發市場價格上漲;政府為穩定菜價釋出冷藏蔬菜,卻遭地方首長向中央喊話。
一般而言,農產品價格普遍存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水準,二是穩定性。就台灣而言,農產價格的不穩定性問題遠大於水準問題。
農委會為減少菜價暴漲暴跌,與國內十七個農民團體共同決議,以過去五年台北批發市場的交易價格為基礎,訂出蔬菜每公斤平均批發價廿至卅五元做為政府的監控價格。
若夏季蔬菜每公斤平均批發價,超過卅五元以上天數的十%,以及平均價在廿元的天數十%,政府則啟動相關穩定措施,包括釋出冷藏蔬菜、專案進口,以及緊急收購、促銷,或耕鋤等措施,有其必要。
但農業機關推動穩定機制卻動輒得咎。例如去年連續三個颱風侵襲後,蔬菜平均批發價高達四、五十元,政府隨即釋出庫存蔬菜,多達五千至六千公噸。
但菜價仍居高不下,最後緊急專案進口,但因品質及口味並不符合消費者需求,對價格平抑效果不大,消費者怨聲載道,農民也未因此高價而獲利。今年依照同一基準價啟動調節措施,卻引起地方菜農的強烈反彈。
價格是由產品供需來決定。一公斤卅五元只是個數字,但價格上漲到卅五元的動力,可能來自供給量的減少,也可能是需求量的增加。據分析,去年國內蔬菜因接連颱風侵襲損失嚴重,國內可供應市場的數量有限,新政府卻因抓菜蟲議題延誤進口,造成長時間價格居高不下。
今年梅雨期批發價格也超過一公斤卅五元,但暴雨並未造成全面性菜農受害,且短期蔬菜復耕快速,蔬菜供給量不虞匱乏。但消費者因預期菜價上漲心理採購儲存,短期需求量驟增引起漲價。
農糧署依此冷冰冰卅五元的數字釋出冷藏蔬菜,造成農民反彈, 顯然現有穩定價格機制有檢討必要。
首先,以五年平均價作監控價格基準價過於粗糙,宜以過去二至三年的季價格,或半年的移動平均為基準價,以反映短期蔬菜供需數量與價格變動幅度。
其次,政府應利用飛拍高精密度資料,公布即時農情資訊,分析價格上漲的原因,讓消費者與農民掌握蔬菜受損的客觀數據,消除消費者預期上漲心理,並提供政府緊急進口的時機與數量。
第三、為因應極端氣候下生鮮蔬菜的供應,農委會宜加速落實興建二千公頃強固型溫網室設施的目標。
第四、有關農情、種植面積、災害等調查人力不足問題,可採取類似日本公共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做法,輔導與補助在主要農業生產地區內的學校無人機及GIS設備,就地調查現況,回傳主辦單位,既可快速掌握資訊,又可讓學生關心農業與資訊環境教育。
此外,農委會正在推動農業保險制度,但仍公告辦理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應避免以政府補助代替商業性保險給付的矛盾現象。
文青式空談 就怕前瞻變妄想
2017-06-11 00:27 聯合報 李菁羽/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啟動一系列下鄉行程宣傳前瞻基礎建設計畫,9日第一站到台南。蔡總統(中)向地方人士喊話,必須推動「前瞻基礎建設」,她有決心去做,盼朝野立委能不分黨派支持。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為了宣導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蔡英文總統展開系列下鄉行程。首站到民進黨支持者大本營的台南市,沒想到與地方民代開閉門會,卻成了民代抱怨大會。
何謂前瞻計畫?是評估後警覺將面臨的情勢,規劃如何得益避危,也就是未雨綢繆。如已察覺到一些現象,防患未然,叫應變計畫;如人民已親身感受,就是亡羊補牢的搶救計畫了。
政府提出的前瞻計畫,可有詳實評估規劃,落實執行計畫?以治水一項為例,可曾預見月初超大梅雨災害,又在撒下二千五百億後,水患即可杜絕,如沒有設想及規劃,連應變、搶救計畫都說不上,那不就是空談嗎?
對照中國大陸崛起,看看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連強勢日本都不得不低頭;近日為了十九大更在軍事、科技方面頻頻釋出重要消息。觀察兩岸主客觀形勢的台灣人,有感慨,也有疑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四月十五日,西工大網站,一篇文章描寫傳說中最先進「渦扇15」(峨嵋)新型發動機。五月十二日,年初服役的殲20匿蹤戰機,公布進行高速盤旋圖片,似解決中國戰機「心臟病」(發動機落後)問題,也讓一再叫囂「沒有俄羅斯先進發動機,殲20就無法超音速巡航」的俄國安靜了。
四月廿六日,大陸首艘自製航母下水,提升海上立體化打擊能力。廿七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始為航天站運送補給品,擁有了往返太空的運輸平台。
五月三日,世上第一台光量子計算機在大陸誕生。十二日,大陸國土資源部宣布在內蒙古大營地區,一個儲量達五萬噸的超大鈾礦「浮出水面」。
十九日,國土資源部宣布完成「可燃冰」的試驗開採工作,「可燃冰」是一種高效清潔,儲量巨大的新能源。如一輛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加一百公升能跑三百公里;相同體積的可燃冰,可跑五萬公里。
這些好消息,或是為了即將舉行的中共十九大的政治操作;但也要有實績才能操作吧,更何況消息不實在,美俄專家一定毫不留情的揭你瘡疤。不禁令人想到,二○一二年十八大習近平上任時,即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其治國綱領,帶動實幹、苦幹風氣;相對台灣呢?
除了前瞻計畫因涉及龐大預算,加上近日氣候變遷異常引發討論外,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剛剛超過幼兒,長照計畫已讓人感覺不夠周全;十年後,七十五歲以上老人超過幼兒,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是幼兒的兩倍半,長照真正進入大需求,政府有用心關注嗎?
可曾注意到,習近平訪美前是去芬蘭,簽了十七項協定,其中一項即是老人長期的研究合作,而芬蘭是全球老人長照最完善國家,負責長照規劃官員有對這些問題用功嗎?
一例一休是空談照顧勞工而硬幹,引來美國商會批評嚇跑國際人才後遺症;反觀國民黨,只會杯葛,衝撞,阻擾議事,卻拿不出可行的版本,也是空談。
綠營讓人搖頭,藍營讓人嘆氣,台灣人不知還能搖頭嘆氣多久。台灣文青式空談當道,想要國際空間及尊嚴,很可能都是妄想與膨風。
前瞻水環境 需要「海綿台灣」
2017-06-11 00:19 聯合報 歐陽嶠暉/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
經濟部日前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因應氣候變遷治水工作之策勵與前瞻」,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中)表示,考量治水的執行量能,並不會增加前瞻計劃中水環境的預算,但會隨時做滾動式檢討。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依晨/攝影
一場豪雨造成市區淹水,很多人檢討雨水下水道的功能,卻欠缺具體有效的前瞻策略,只是等到下一次暴雨淹水再炒一番,年復一年成了社會複習的功課。
台北地區歷史上的水災,以民國五十二年的葛樂禮颱風最嚴重,造成千人以上的死亡失蹤。當時政府痛定思痛,提出前瞻的台北地區防洪計畫,進行淡水河出海前關渡窄口的拓寬,以增疏流;於大漢溪下游闢設疏洪道分洪;基隆河截彎取直及其上游的員山子分洪。另於淡水河各支流都市周邊沿岸施做堤防,使得四十年來市區人財平安,前人的前瞻貢獻至大。
政府前瞻建設水環境項目中,目標雖廣大,方向前瞻,卻未能看到整體提升韌性國土及建構海綿台灣的內涵。
日本近年各都市飽受暴雨淹水之害,二○一五年國土交通省水管理國土保全局下水道部提出治水管理指導書,具體前瞻策略和措施,供各都市據以調查、盤點研擬改善計畫之參考。
查其指導書提供的前瞻內容,最重要的是各都市就其排水系統中,分成各小系統為範圍,模擬當暴雨強度達每小時一百公厘時可能淹水地區,再就該區狀況,選擇適合策略,策定綜合性具體改善的硬體、軟體措施,分短、中、長程改善,以達在該暴雨強度下不再淹水。
上述指導書對策鉅細靡遺,最重要的是宅地、停車場、人行道透水化鋪設,雨水下水道陰井改建為滲透陰井、滲透側溝及滲透管線,公共設施公園、運動場及廣場改建為下凹式設施,新建築物課以抑制逕流設施滲透設施之義務等,以達到脫胎為海綿城市為目標。
另在軟體策略上採取各種支援制度,包括滲透設施設置補助最多三分之一建設費,以獎勵民眾民宅配合,減稅以及容積率獎勵,並強化既有系統的維護管理和清理及延壽命化等措施。
日本政府在面對氣候變遷暴雨所帶來的淹水,其所採取的前瞻性策略,實值參考,進而訂出更具體的全面性整體前瞻策略,才會更具前瞻。
在「八月」看見侯孝賢
2017-06-11 00:57 聯合報 王祥/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內蒙導演張大磊拍的電影「八月」,靈感來自自己的年少回憶。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陸電影「八月」獲最佳劇情片,導演張大磊(左起)與獲得新演員獎的孔維一及剪輯師上台領獎。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伯東/攝影
第五十三屆金馬獎將最佳影片頒給了大陸導演張大磊的處女作「八月」,跌破大家眼鏡,十二歲小演員孔維一獲得最佳新人獎。
當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已成為美國之外全球第二大市場,相信票房及創意應該是目前華語片的新方向。張大磊反市場炒作,將一部缺乏劇情高低潮,以非職業演員演出,將內蒙古小鎮上一對父子的夏天平凡生活搬上大銀幕,在國際上贏得重視,也兼顧電影語言及寫實風貌。
張大磊非常仰慕侯孝賢導演的風格,幾次受訪中都提到,他是看侯導電影長大的,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侯式電影語言,隨時隨地出現的畫外聲音,來自擴音機、收音機、電視、鄰居對談、唱歌、吟詩。全片採自然光拍攝,相當生活化,而鏡頭環繞在居家生活的點點滴滴,如做飯、吃飯、騎車逛街,父子倆無目的地穿梭在街道、田野、巷弄、大樹下,還有時時出現的空鏡頭,表現時間空間的停滯及無奈,這些都在侯孝賢片中經常出現,特別是「童年往事」及「戀戀風塵」,可見張大磊受台灣新電影影響至深。
童星孔維一展現沒有演技的演技,他在演自己從一個小孩眼中看成人世界的點點滴滴,不解及迷惘。這讓筆者想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名片「單車失竊記」,導演狄西嘉在街上找到一位失業的爸爸及輟學的小孩,邀請他們參加演出,想不到竟成為經典名片。
其實,張大磊藉「八月」呈現一個變化時代來臨,給小鎮民眾、家庭、父子帶來生活上的茫然無目的,因為國營體系變化,工廠休業、爸爸失業,放暑假的小孩不知道下學期分發哪所學校,一個暑假的空白遊蕩,正反映出:政策的影響超過小人物的想像。
片中幾首歌曲的吶喊,表現民眾心裡苦悶,掛在牆上搖滾歌手崔健的「一無所有」海報,正是政策變革中一般小市民的現況。電影最後,暑假結束,黑白變彩色,父親到遠處打工拍片,久臥病榻的奶奶去世了,小孩放下日常喜好的雙節棍開始上學,卻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八月」就是一部自然寫實安靜的電影,也許能為大陸華語片開啟不一樣的方向。
完稿之時,驚聞「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墜機身亡,甚感悲痛,特此致哀悼之意,以慰在天之靈。
齊柏林空拍身亡/台灣需要更多齊柏林
2017-06-11 00:58 聯合報 洪金鳳/行政人員(高雄市)
漫畫 波波
昨天早上天氣晴朗,和家人遊覽澄清湖,日正當中,風卻離奇大了起來,身為澎湖人的第六感,心想這樣的天氣飛航一定很不安穩。
沒想到才回到家,就看到直升機墜毀的新聞,而齊柏林就在機上。
當年看了「看見台灣」,對於齊先生的堅持與毅力相當嘆服,他不但開啟了台灣民眾的視野,還帶領政府與民眾去看看美麗山林之外的人為破壞,危害這塊土地和居民的汙染源有多少。
就像吳念真所說「看得見的還好,最怕看不見不知道害怕的才恐怖。」藉由鏡頭,從空中,我看到了原本綠油油的高山被土石流摧殘殆盡,景況堪憂;湛藍的大海,因不肖商人的廢水排放變了色,吃的用的都受到汙染。當風雲都變色,氣候變得極端,整個大環境的變化都讓人對未來不敢期待,感到害怕。
希望他的精神能夠生出無以計數的齊柏林,還台灣一個美麗空間。
楊樹槿/退休教師(桃園市)
為了紀錄最正確的台灣景象,齊柏林提早卸下公職,以全新的高空視角拍台灣的高山、河流、森林、魚塭、海洋、城市等影像,讓國人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影片揭露的問題,促使政府重視國土保育。
在《看見台灣》裡,齊柏林早已講到台灣海岸垃圾…也會飄到日本、韓國去…,希望透過鏡頭,讓大家了解海洋垃圾的嚴重性。只是當前官方的作為,連最基本的垃圾監測與調查都付之闕如,難以還給海洋清淨面貌。
打開「賴神」的包裝…
2017-06-11 00:58 聯合報 許凱恩/高中應屆畢業生(台南市)
看到台南市長賴清德在議會備詢,再次回應外界認為他要選總統的看法。其實,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的這幾年,台南的建設不是沒有,只是又少又小。然而,在媒體包裝下,這些又少又小的建設,竟然可以成為他競選時的武器!
舉例,市政府一方面喊出「公車捷運化」的口號,看似加開了市區公車班次,另一方面又砍掉非市區營收相對不良的公車路線,看似合乎經濟效益,實際上只是討好市區選民、忽略近郊居民權益罷了!
再者,台南市的教育經費也不甚足夠,市立中小學充斥代課、鐘點老師,雖然這些老師不一定不會教,只是在教學經歷、學生輔導能力上,正職教師仍然有較大的影響力與實力去幫助學生。
雖然賴市長看起來很神,但是打開包裝後,不知道究竟是否名實真的相符呢?
新聞記者其勉乎?
2017-06-11 00:58 聯合報 鄭貞銘/文化大學新聞所教授(台北市)
日前公布的二○一七年台灣社會信任調查,民眾信任排行榜,最不信任首位竟是記者。新聞記者曾是多少青年仰慕,一生追尋夢想的行業,如今卻被列「最不信任」,能不有所省思嗎?
抗戰時「大公報」主筆張季鸞,能以「布衣而為天下師」,就是因為提出「不黨、不賣、不盲、不私」的「四不主義」為圭皋。
先進曾虛白曾說:「光是採訪技術高超不能算是一個標準好記者,好記者還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一顆明燭真理的心是記者的寶藏」這是曾虛白勉勵後輩的名言。
世新創辦人成舍我,是新聞人風骨的標竿。他被軍閥張宗昌逮捕,幾乎被「槍斃」,但他無所懼。在辦南京「民生報」時,他揭發行政院秘書處長彭學沛貪汙,當時院長汪精衛一度要封他的報館,但他不為所屈。
當年台灣第一大報「新生報」,社長謝然之。他是「政大、文大、政戰」三大新聞系的創辦人,一再教導我們,記者最重要的準則,是專業信念與專業判斷,不可人云亦云,失去專業高度。
今天記者成為民眾信任度低的行業,就是逐漸失去專業的準則,所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創辦人威廉姆,創辦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草擬「報人守則」,成為新聞人共同遵守的規範。
新聞記者要提高社會形象與公民信賴,不在社會,而在記者本身。世界各先進國家都有新聞評議會,英美等國固無論矣,日韓也都做得很不錯。筆者曾赴日韓深入考察其運作之有效性,台灣一度受尊重的新評會今日亦不知其芳蹤何處?
有人說:「新聞界,天天為人打分數,評頭論足,為政府首長,民意代表作排行榜,那請問新聞界的表現如何,又有誰為他打分數呢?」基於制衡原理,新聞業是否需要監督?新聞業過去曾被諷為「社會的亂源」,從業新聞如失去專業光輝,則其價值何在?新聞記者其勉乎?
英大選她慘跌 梅伊真的不是Maggie
2017-06-11 00:52 聯合報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台北市)
英國首相梅伊。 (路透)
政治失算,對每一個精於算計的政治人物來說,永遠是最難以理解的謎團。去年,英國脫歐公投給了卡麥隆沉重的震撼教育,這次英國大選也給了原本傲視對手的梅伊,意想不到的挫敗。
七周前,當首相梅伊突然宣布將於六月八日舉行大選,所有預測,包括對手工黨,討論的不是她會不會勝,而是她要大勝多少?
決定一宣布,立即有兩位工黨議員表明不連任,許多工黨政治人物討論的不是如何競選,而是敗選後如何要求柯賓下台。這種氣氛是因為所有民調都顯示工黨遠遠落後,怕會出現八十年來最大敗績。
然而,民主政治的有趣,就在於它永遠存在變化的可能性。選戰開打,梅伊拙劣的選舉技巧大出所有人意料。除了空洞口號與千篇一律競選語言(例如脫歐談判需要穩定而強力的領導人),她甚少提出實質政策牛肉。少數有實質內容的政見,例如對老年人遺產課徵照顧稅,又因被批評是「失智稅」而大轉彎。梅伊拒絕參與大選辯論同樣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對手柯賓並非擅長言辭與辯論的挑戰者,她的缺席被視為是怯弱的表現。
許多評論者認為,選前連續恐怖攻擊是梅伊失敗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在恐攻出現之前,柯賓已經將雙方差距追到僅差距三個百分點。恐攻出現後,只是再次縮小柯賓的追趕幅度,以致於國會的資深文官都準備好迎接再一次的「僵局國會」。
英國大選結果,很諷刺地,沒有如梅伊宣稱的賦予她在脫歐談判更強大的談判能力與授權,反而使新政府(不論是不是她所領導)在國內外都處於更劣勢、更不利的談判地位。
英歐談判尚未正式開始,歐盟一度擔心梅伊會不會是第二個「強悍而難搞」的柴契爾,在觀察選戰過程後,歐盟政治圈現在流傳的是「她真的不是Maggie(柴契爾的暱稱)」而鬆了一口氣。
去年支持脫歐的強大民意讓人意外,今年柯賓在大選的亮眼表現也同樣令人意外。那個被所有人看衰、被對手嘲笑、被同志掣肘的劣勢者,在七周內將選戰從「不可能的任務」,追趕到「可能」。他不是擅長辭令、善於行銷表演、或受媒體青睞的政治人物。
柯賓在選戰宣傳的始終是他堅持的左派理念,此次獲得佳績,尤其是年輕選民的支持,與梅蘭雄在法國大選、桑德斯在美國大選中的成果,說明了「老、左(派)、男」在全球化所刻畫的經濟不公現實下,另一個在歐美政治中興起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