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聯合報社論..眾聲咻咻,蔡總統能一槌定音護航前瞻?
.聯合報黑白集.齊柏林未盡的鳥目
.經濟日報社論.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經濟/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2017-06-11 01: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香港金管局前任總裁,曾在任內成功擊敗過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任志剛最近表示,過去一段期間大約每十年就有一場金融危機。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香港金管局前任總裁,曾在任內成功擊敗過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任志剛最近表示,過去一段期間大約每十年就有一場金融危機,1997、1998年有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年有次貸風暴引發的世紀金融海嘯,他不希望今、明兩年出現第三次危機。不過,如果發生新一波金融危機,他認為比過去會更厲害,主要因為上兩次危機的根源問題並未解決,其一是金融文化問題,他指現在投資銀行仍充斥炒賣文化,為求利益都是自我服務,而非服務經濟其二是金融全球化問題,在全球量寬的背景下,國際流動性嚴重氾濫,影響金融安全。因而任志剛提出預警,「下一個浪可能更大」。
至於下一波金融危機的源頭,任志剛認為未必會來自中國,而會繼續來自華爾街模式運作的金融體系;同時,互聯網也可能是未來危機的成因之一。
全球金融形勢,有無存在著「十年魔咒」,要時間來給答案。但任志剛作為一位出色的金融專家,針對金融危機形成背景所作的分析的確值得參考,而且他認為下次危機如果真的到來,其嚴重性將大於以往,亦有其推論的依據,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就罪魁禍首的金融文化而言,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確有段痛定思痛的反省,美國金融當局及相關國際組織如IMF都曾深入檢討,並採取矯正措施,但風暴一過,「好了傷疤忘了痛」,對華爾街釀成巨大危機的投資銀行就輕輕放過。這當然起不了任何警示作用,所以就如任志剛所言,仍然充斥著投機炒賣文化。而揆其所以如此的深層次原因,一是受制於「大到不能倒」的恐懼心理,不敢真下重手整治,二則與美國資本主義的政商結構有關,華爾街財大勢大,綿密的政商關係,控制了美國的政治生態,足以確保華爾街的利益。這即是魔咒之所以成為魔咒的背後邏輯
其次,就全球氾濫的流動性而言,當前形勢恐怕比前兩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狀況還要更糟。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美國開頭,日本繼之,歐洲再繼之,中國大陸也不遑多讓,全球一起搞量寬或擴張性貨幣政策,企圖以巨大的流動性來製造需求,刺激經濟,結果事與願違,由於全球需求疲弱,釋放出的流動性並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進了股、匯、債及房市等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大幅飆漲,為下一波金融危機埋下了巨大的能量。
不僅如此,超大寬鬆貨幣政策下導致的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現象,也嚴重地扭曲資源配置。資源的錯配不僅在生產層面,也同時發生在分配層面,導致各國乃至全球財富分配的惡化,貧富差距的拉大,進一步弱化了全球實體經濟的需求。
傳統資本主義體系中泡沫經濟之所以形成,是源自於「信心」與「信用」相互拉抬與刺激的循環作用,即先對經濟前景有樂觀的信心,於是接著有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進一步刺激繁榮了經濟,從而接著又是對經濟前景樂觀的預期,信心得以進一步強化,一再循環。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不是「信心」與「信用」之間的循環刺激與拉抬,而完完全全是政府及人為干預的結果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全球一片恐慌,「信心」降到谷底,幾乎快要崩盤,於是有了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將「信用」一再擴張,但效果不彰,而為進一步的擴張又提供了理由,以致終於到達了一種兩難困境:即一方面不敢再量寬了,因擔心泡沫太大;二方面叫停了量寬又不敢把利率調高,因擔心刺破泡沫。這即是目前幾乎是全球面臨的政策窘境。下一步會如何發展,無人能作準確預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任志剛所指出的現象確實存在,任志剛的擔心也絕非杞人憂天。全球能不能擺脫所謂的「十年魔咒」?讓時間給答案吧。

聯合/齊柏林未盡的鳥目


2017-06-11 01: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今天在花蓮執行「看見台灣Ⅱ」空拍作業時墜機身亡,導演魏德聖的電影公司「果子電影」臉書小編也發文「我還不相信這是真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從來不是一部關於台灣美麗風光的浪漫電影,而更多是關於這個島嶼土地與傷痕的故事,那些人們在地面看不見的瘡痍和破壞。齊柏林以飛行的方式,藉由鳥目的視野,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島嶼和家園的面目。
誰料,就在齊柏林宣布《看見台灣Ⅱ》開拍計畫後兩天,傳出他在花蓮山區勘景時墜機身亡的消息,令人震驚與哀慟。《看見台灣Ⅱ》原本有一個更大的視野,齊柏林的鏡頭將不僅對準台灣,還將擴大到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澳洲等國,更計畫潛入海洋,探索這些西太平洋黑潮帶上國家在環境生態上的交互影響。遺憾的是,齊柏林壯志未遂身先死。
作為片名,《看見台灣》是一個含蓄的標題,不明言看見美麗或醜陋,而含蓄正是齊柏林的性格。作為一名公務員,他負責國道新建工程的拍攝,卻從空中看見台灣山河的哀愁。你以為《看見台灣》是要呈現台灣的山川美景,齊柏林卻暗置了令人怵目驚心的變色山海。當一些環保運動者批評他的鏡頭太過隱晦,批判力不足,齊柏林卻認為讓畫面說話就好,他寧可留待觀眾反思。
不採取尖銳的控訴,也許正是《看見台灣》一片成功的主因。齊柏林留給觀眾充裕的思考空間,他也贏得了廣大尊重。
飛行的齊柏林也許寂寞,但在地上他並不孤獨。問題是,齊柏林撐起了一個政府部門沒做的事,在他走後,這將留待誰來完成?

聯合/眾聲咻咻,蔡總統能一槌定音護航前瞻?


2017-06-11 01: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中)推出前瞻基礎建設政策時,恐怕不曾料想社會的反彈聲浪竟如此之大,使她啟動前瞻基礎建設宣傳行程,下鄉去爭取支持。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最近似乎很焦慮,除下令前瞻預算要全數通過,又一再要求行政官員、黨籍立委到民間為前瞻計畫辯護,還御駕親征下鄉宣傳。表面上是蔡總統要傾聽民意,解決問題,實際上是要為前瞻計畫開路護航,深恐「建設年」的偉大藍圖還沒啟動,就先葬送在台北政壇的巨大反對聲浪裡。
前瞻計畫惹得各界非議,連總統府資政陳博志都看不下去。蔡總統說,前瞻計畫是民進黨智庫準備多年的政策實現;做為十年政綱起草人的陳博志說,前瞻計畫和十年政綱沒有多大關連,還強調不夠前瞻的軌道計畫一定要緩下來前國策顧問郝明義也先是面訪行政院長林全,質疑計畫規畫不周,後又投書向小英喊話,直陳年輕人不挺前瞻,因為這是看不到未來的計畫。
前瞻計畫禁不起自己人檢驗,連老天爺也不賞臉。一場豪雨,處處成災,怨聲四起。治水也是前瞻計畫重點,但七百多億的規模遠比不上軌道建設四千多億的投資。再加上地方無力配合,治水缺乏整體規畫與整頓決心,空有錢打水漂,就是沒有執行力,這才是民眾對八千八百億前瞻計畫缺乏信心的主因。
更麻煩的是,雖然前瞻計畫林全親自上菜,各部會首長幾番記者會宣傳,更讓國營事業配合在電視上打廣告,但就是沒人說得清楚「前瞻」在那裡。立委向總統告狀,認為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要加強政策說明力」,其實計畫根本繞過國發會,陳添枝如何擦脂抹粉也難把這草率成章的計畫妝扮成宏偉鉅構。在台北都難以說服輿論,又怎能期待這些政務官下鄉,就能奏起魔笛,讓老嫗能解,為前瞻叫好?
其實對前瞻計畫最有感的就是蔡總統。她描繪基隆輕軌要打開台灣下世代門戶,東部雙軌要打通行動瓶頸;改變城市行動力才能活化經濟力;數位經濟要拉近城鄉、教育距離,翻轉教育給下一代機會;改變能源結構與水環境,迎接氣候變遷挑戰;強化基礎建設以補強城鄉建設;更要以這些投資帶動產業發展,就如同以軌道建設帶動車廂產業與地方發展動能。這些計畫串連起來思考,它就是一個翻轉台灣的「百年建設」。
問題在,百年建設,即興規畫。這些文青式圖像塞進計畫架構裡,缺乏政策高度與創意,就變成一項項支離政策與一場場預算爭奪。有的是前朝舊計畫再補強,有的是以競爭性預算為名,用地方分潤的「肉桶計畫」,讓中央得以掐住諸侯動向,政治圖謀遠甚理性規畫。也讓藍營縣市大表不滿,綠營爭奪雜音不斷,「為下一代台灣衝刺」的目標全然模糊。
民進黨完全執政,前瞻計畫在國會強行過關不是問題,但民心向背又是另一回事。蔡總統下鄉,如果只是要逃離台北,到綠營縣市取暖,那就只是精神勝利法的自我安慰。地方有糖吃,沒有人不會叫好,在地立委也不敢白目去擋;至於會不會成蚊子館、幽靈車,成為子孫負債,矇得了一時,終究幾年內就會見真章。
蔡總統還是務實些,多聽聽真正的聲音,多想想有效的治國之道,前瞻計畫要調整還來得及。台北的眾聲喧譁固然未必是解答,但至少還有人努力想講真話,就怕蔡總統聽不進去。當年鄧小平南巡,打破北京寧左勿右的政治情勢,改革一槌定音。小英總統也從台南啟動,護航前瞻。但大陸改革方向明確,台灣前瞻了半天,就是不能讓民眾明白該往那個方向望去?沒有方向的前瞻,再怎麼看也是前途茫茫。
眾聲咻咻,政務官們底氣不足,再多場政策說明會也解不了民眾的大惑。現在小英總統自己來,但要打破文青式口號,實在誠懇地向民眾說明,「翻轉台灣的硬道理」到底在那裡。更重要的是,下鄉歸來,該緩的還是要緩,該調整的還是要調整,否則,民眾拍桌,輿論吶喊,蔡政府有聽沒有到,還講什麼改革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