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角力 全球面臨「危險十年」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030/web/

◆  聯合報社論/野火四起,竟不見政府官員關切
◆  聯合報黑白集/聊勝於無的政治幻術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角力 全球面臨「危險十年」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角力 全球面臨「危險十年」


2021-03-23 01: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角力,全球受影響。 美聯社


拜登就任後,美中高層首度會談,日前在阿拉斯加舉行兩天。雙方在會中火爆交鋒,激烈互嗆;次日未發表聯合聲明就草草落幕。美中兩大國的角力,從川普延伸到拜登政府,戰況從明爭到暗鬥,難分難解,但從近來一些脈絡,或可研判未來發展趨勢。

以正迎面而來的新世紀20年代為例,首要關注的將是美國、中國、歐洲乃至全球未來的走勢,及前三者彼此的互動關係,尤其是中、美之間。

被視為中國通的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指出,整個民國 109 年(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關鍵時刻。美中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實力將前所未有地接近,這對雙方、亞洲甚至全球而言,都將是「危險的十年」。

借用「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美國作為一個已有一個世紀左右的老大,正面對著一個來勢洶洶、雄心勃勃的老二中國在後面追趕,隨著雙方差距的快速縮小,焦慮的老大必會想方設法對付老二,甚至把老二往死裡打,欲去之而後安;另一方面,新興崛起的中國終將發現即使想要做個安份的老二也未必可得,因而也會被逼得只有一個選擇,跟老大拚一死活,此即「危險的十年」之邏輯。危險,不單是指中與美,也指亞洲及全球。

我們或可從三個角度對20年代的大形勢作一觀察。首先,就美國本身來看,它經濟上最大的機遇或挑戰取決於跟中國的科技戰能否勝出;除此之外,美國在經濟金融巨大寬鬆政策與負債下的積累風險)、社會持續惡化的貧富問題及種族矛盾及政治近乎一半對一半的民粹對立各方面的困境均很難解,凡此均將弱化其霸權地位

其次,未來十年的最大概率事件將是中國 GDP 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對於一個已在 GDP 寶座上稱霸了一個多世紀的美國,這將造成多大心理衝擊有待觀察;同時還可以預期的是,美中雙雄在西太平洋尤其是第一島鏈的交鋒將日趨激烈,台灣及台海現狀能否維持充滿了懸念。

與此同時,儘管美國極力阻擾,但通過 RCEP 及一帶一路,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經貿網絡將逐漸形成,美國用心建構、旨在壓制中國的戰略布局美、日、澳、印四邊能否有效運作也值得觀察

最後,從全球角度看。首先是美中與歐的關係。英國雖然退出了歐盟,但也正因為如此,讓歐洲減少了來自美國通過英國對歐洲的影響與牽絆,加上美歐之間原本存在的利益分歧,歐洲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將會強化,是否因此會鬆動自二戰以來的大西洋格局值得觀察。順著這個脈絡,中、歐關係的強化幾乎也是必然的趨勢,民國 109 年(2020年)末雙方簽訂的投資協定即傳達出了清晰的信息,在此之前,更早已有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獲得了歐洲積極的回應;近年來,中、歐班列大幅增長,讓「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抽象化為具體。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由於美國的霸權主義及美國國際影響力的式微,上世紀二戰結束以來由美國一手打造的國際體系與秩序,從聯合國、IMF、WTO、WHO,到以美國作為國際貨幣的全球金融體系,也都呈現出鬆動與弱化現象,以致於愈來愈難以應付全球性的挑戰與問題,諸如貿易保護主義、氣候、能源、疫病、糧食、網絡安全、恐怖主義、核不擴散等等,都缺乏一個有效能的國際體系來加以處理,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能力、威望與道德,均開始受到普遍而強烈的質疑。

綜合以上分析,全球面對著正迎面而來的20年代,是一個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及高度衝擊性的年代。對美國而言,危機似乎大於機遇,對歐洲而言,危機與機遇並存,對中國及亞洲而言,機遇似乎大過危機;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國際秩序似已在胎動之中。










聯合報黑白集/聊勝於無的政治幻術


2021-03-23 02:5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鳳梨因被檢出介殼蟲遭暫停輸入大陸。(本報資料照)


近來鳳梨、帛琉和疫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三件事,卻在執政黨操作下產生了奇妙的共同點:將「聊勝於無」的效益發揮到極致。這種做法,雖賺飽了宣傳,對解決問題卻毫無助益。

大陸禁止台灣鳳梨進口,政府照三餐宣傳賣出多少「自由鳳梨」。其中,賣到澳洲二公噸,比起無法出口的四萬多公噸,只是杯水車薪。但因宣傳機器火力全開,彷彿是曠世成就。

開放台帛觀光亦然。大國已開始談解封,台灣手上疫苗太少,只開放每週二百多人的「台帛旅遊泡泡」,也能當成解封樣板宣傳。至於疫苗,千呼萬喚下終於施打,雖只涵蓋台灣千分之三的人口,指揮中心煞有其事吊足民眾胃口,再由蘇貞昌搶先打下第一劑,彷彿就跟上了潮流。

可惜的是,一百分的宣傳,掩蓋不了殘酷現實。鳳梨出口澳洲,靠的是政府補貼數倍運費,得全民埋單;台帛旅遊泡泡比較像單行道,帛琉來客幾稀,對台灣旅遊業助益有限。至於這次 AZ 疫苗開打,除了副作用堪慮,打完這批,下批還不知在哪裡,「群體免疫」遙遙無期。

看到問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是所有負責政府的基本態度。但民進黨政府碰到問題,思考的卻是政治第一,宣傳第一。「聊勝於無」宣傳術,看似政治藝術,其實只是政治騙術。














聯合報社論/野火四起,竟不見政府官員關切


2021-03-23 02:5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中市大肚山靠近烏日清新溫泉飯店附近的山坡地連二日火燒山。圖/台中市消防局提供


中南部旱象嚴重,最近不少縣市更接連發生嚴重的火燒山事件阿里山近日森林大火,連燒三天仍餘燼未滅;新竹尖石林區火災,燒毀三萬坪林木。在此之前,嘉義番路林班地二月連燒三天,出動直升機灌救;三月高雄美濃火燒山三天才熄滅,台中和南投更有一天合計發生百起火燒山的紀錄!下月即將進入清明掃墓高峰,大旱之際,處處野火,政府的對策與行動呢?

上述火災,有些是民眾提前掃墓燒香紙不慎所引發,半數以上森林火災原因不明無論原因為何,久未降雨,風向多變,野火亂竄,在在增加灌救的難度其中,涉及防火對策、林火監測和氣候治理等多層面問題,蔡政府不能只歸咎天乾物燥或民眾用火不慎,也不能把事情推給地方政府,卻不做任何預防和警示。但火燒山事件如此頻繁,卻不見任何政府官員對此表示關注,山林難道是個「三不管」地帶?或者蔡政府太會「趨吉避凶」,看到不妙現象便三緘其口?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火災頻繁,也助長野火的規模,並為人類與生態帶來災難。從民國 108-109 年(二○一九到二○二○年)延燒八個月的澳洲大火,在反常高溫和長期乾旱下,焚毀澳洲廿一%的森林,燃燒面積達四・七倍的台灣,造成卅三人死亡和十億隻動物喪生。去年美國加州大火,燒毀面積達三分之一個台灣,天空被染成詭譎的血紅色。全球暖化為美國西部帶來破紀錄的熱浪,極端氣候是野火燎原的主因

台灣近期的山林火災,也許登山客用火不慎,也許是掃墓香火引發;但若非正值中南部乾旱,不會如此易於延燒。台灣正面臨六、七十年來最嚴重的大旱,野火四起,不僅搶救困難,危及森林生態,更燒出了林火監測機制失靈的問題每一場大火,除焚毀林中植物,棲息林中鳥獸昆蟲皆同遭其殃;而林火所造成的空汙,更完全抵銷人們日常減碳的努力,這難道不是嚴重問題?

蔡政府近年雖全力推動能源轉型政策,但對於更前端的氣候治理,乃至國土綜合治理,卻幾乎一片空白。蔡總統今年的元旦談話,曾承諾要積極找出最符合台灣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但她的美麗諾言要如何轉化為政策,落實為行動,卻一片霧茫茫,看不出形狀。僅看政府應對缺水問題的表現,對農業一味採取休耕補貼,對工業則只有課徵用水大戶耗水費一招,對水庫缺水、山林大火則幾乎束手無策,讓人失望

再看,蔡政府的「非核家園」目標,最初只供奉民進黨的反核神主牌;後來在環團壓力下,想再塞進一張「減碳牌」。如此一來,能源政策在「非核」和「減碳」間拉扯,左支右絀,既難以滿足非核的供電需求,又達不到減碳的目標。蔡政府高舉非核口號,但當人民開始拒絕用肺換電,「非核家園」即註定跳票。蔡政府被逼急了,開始不顧生態與環境,全台從埤塘、農地、濕地到海岸,逐一淪陷在太陽能板和風機肆虐;最後,政府竟還要人民在藻礁與燃煤間二選一。

近期層出不窮的火燒山事件,正是政府治理失靈的一環。台灣因為乾旱而缺水,山林因為缺水而易於起火,政府因忙於政治宣傳而無暇關注環境災情。這種現象,跟蔡政府一味追求反核,卻不顧電廠燃煤和汽機車排放造成空汙如出一轍;為了減碳而犧牲藻礁,也是一樣的心態。

極端氣候下,旱澇交替恐成常態,野火頻率也在上升蔡政府五年,台灣走到缺水缺電又缺氧,人民被迫臨渴掘井,這不該是台灣的宿命

【專家之眼】美國年度報告證實國防部長發言失實

◆  【專家之眼】美國年度報告證實國防部長發言失實

◆  【專家之眼】眼球對眼球 戰狼對戰狼 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專家之眼】美國年度報告證實國防部長發言失實


2021-03-23 12:45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美國國防部於3月10日公布民國 109 年(2020年)財政年度執行自由航行行動FONOPs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報告,該報告所涵蓋期程系自民國 108-109 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為止,所有美軍在全球各地所執行該項行動之完整記錄,該項文件向來都受到研究海洋戰略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圈內人士重視

但是依據此項官方紀錄,其實證明民國 109 年(2020年)7月21日當時美國國防部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在倫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IIS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演講時,聲稱美軍在臺灣海峽實施過「自由航行行動」,其演講原文為:“We will continute to conduct 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and that includes in the Taiwan Strait.”(讀者請參閱附圖演講原稿文字),但是依據歷年來美軍執行自由航行行動之年度報告,美軍從未在臺灣海峽進行過此種活動,此項發言立即就引起各方關切,並視其為重大政治信號

當時筆者在7月23日透過社交軟體帳戶公開貼出分析,直接判斷應當有以下三種可能性:首先是美國確實在臺灣海峽曾經實施該項行動,其所挑戰 excessive maritime claim 對象不是北京就是臺北。這點等到 FY2020 年度「自由航行行動」(FONOP)報告公佈時,就可以確認艾斯培沒講錯話。

其次就是艾斯培部長本身沒有搞清楚,美艦通過臺灣海峽是屬於貫徹民國 108 年(2019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第 1086 節第 (b) 款第 (1) 點之作為—在全球重要運輸航道以及全球商業關鍵航路,以例常與定期方式,保持海空兵力軍力展示任務,但此並非後續第 1086 節第 (b) 款第 (2) 點所強調,運用「自由航行行動」(FONOP)配合前揭第 (1) 點之行動(讀者請參閱該法條原始文字)對此我並不責怪艾斯培部長,因為能夠將設計用來挑戰他國 excessive maritime claim 之「自由航行行動」(FONOP)完全搞清楚者,其實亦不太多。

當然最後若是艾斯培部長存心打烏賊戰,認為沒有人會逐字檢視其發言,認為就算這樣講,也不會有人挑得出錯,或是被挑出錯,美國其實也不在乎這些枝節。筆者當時所分析前述三項因素,後來亦透過媒體報導留下紀錄,以便美國在公布民國 109 年(2020年)自由航行行動年度報告時,能夠確認艾斯培發言到底是否精準,其用語是否失實?

如今依據該項年度報告,美軍就是未曾在臺灣海峽進行過任何航行自由行動。因此可以確認整個問題就是出在艾斯培部長本身就是沒有搞清楚真相,航行自由行動是一項經過聲稱挑戰他國過度主張海洋權益之包裝,與國際法條規範及正義毫無關聯,本質上屬於艦砲外交之帝國主義單邊獨斷行動。儘管美國國會運用許多華麗辭藻加以潤飾包裝,但從該項報告錯誤百出來看,美國本身對於國際法條是既不尊重又行事粗糙;運用軍艦硬闖他國水域表達政治姿態,不過是強勢霸凌他國,並非維護國際正義

在該份年度報告中,今年臺灣仍然是被列名在被美國所挑戰對象,但上一份年度報告中美國所曾對我國劃設領海基線有所異議,但今年卻未再挑戰該項目,而我方亦未對我國所畫設領海基線進行任何調整與修改。至於美國針對《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第七條條文內容:「外國軍用或公務船舶通過中華民國領海應先行告知。」有所異議,仍在其年度報告中指出曾在南海海域以實際行動闖入相關海域,表達美方不同意我方所設定之此項法律要求。

當然近年來美國戰略目標對準中國大陸,自然在自由航行行動所鎖定對象就會是北京,年度報告中還是保持與去年相同七項課題,儘管在文字上做過梳理,將許多錯誤加以改正,不過還是留下諸多可議之處,但是限於本文篇幅,筆者在此不欲深入討論,將以另文再作研討。

只是當美國大陸推銷印太戰略,必須交好盟友之際,今年卻針對日本在對馬海峽,再加上針對南韓在黃海採取直線基線劃界表達異議,或許華盛頓並不在乎盟友想法,認為此舉只不過在表達其立場公正,但若從東京與首爾角度,又會如何看待此事,值得吾人繼續關注未來發展。


美國國防部於3月10日公布2020年財政年度執行自由航行行動報告。圖/取自美國政府網站


艾斯培(Mark Esper)在倫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IIS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講稿。圖/取自倫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


【重磅快評】盧秀燕歡迎燃氣機組 綠營防粉紅風暴再起

◆  【即時短評】美藉新疆鞏聯合陣線 陸制裁歐盟敲山震虎
◆  【重磅快評】盧秀燕歡迎燃氣機組 綠營防粉紅風暴再起
◆  【重磅快評】刺槍表演術與殺敵保命技





【重磅快評】盧秀燕歡迎燃氣機組 綠營防粉紅風暴再起


2021-03-23 18:13  聯合報 /   主筆室
台中市長盧秀燕強調「歡迎」中火設置燃氣機組,但要拆掉4部燃煤老舊機組。記者陳秋雲/攝影


蔡政府被藻礁公投逼急,在經濟部長王美花提出中火減低降載的說法後,綠營接力批台中市府拒絕中火增設燃氣機組,把空汙當政治提款機,蔡英文總統上周到台中更說為了減輕空汙與兼顧能源政策,計畫中火設置燃氣機組代替燃煤,一時之間,壓力似乎全推往台中市府,但綠營莫要誤判情勢,操作過頭恐怕只會再逼出一個反燃煤機組的公投。 

環保團體推藻礁公投,連署人數暴增,中油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橫生變數,經濟部長王美花一急,竟說將減少台中火力發電廠在空汙季的降載量,環團質疑她語帶威脅,王美花解釋,沒有電力,一定要從其他地方來替代,她的話絕對不是威脅;但王美花事後的說詞收效不大,反助藻礁公投連署一路衝破七十萬人,蔡政府只得忙著拆彈,矛頭指向台中市府。  

民進黨立委莊競程批盧秀燕對藻礁議題未明確表態,對中火轉型用減少排碳的燃氣機組又一味卡關,盧今年元旦將改善空汙列為政績,但中火遲遲無法將燃煤發電機組轉換成燃氣,無法減煤,台中的空污要怎麼降下來?莊並指盧秀燕當年靠中火當選,未來還要用中火來連任;蔡總統接著到台中,也說中火要設燃氣機組代替燃煤,一時之間,好像台中市府正是擋著中火增設燃氣機組的最大「元凶」。但事實是這樣嗎? 

盧秀燕今天在市政會議表態「歡迎」設置燃氣機組,直球對決的意味濃厚,但盧秀燕有但書,指台電要在台中增加兩部燃氣機組就一定要拆除四部燃煤機組,而不是「除疫還備用」;盧秀燕所持理由是,如果中火「以二氣換四煤」,中火還是全國最大的發電廠,且發電量更高,現在發電量是550萬千瓦,「以氣換煤」後則可達到590萬千瓦。

盧秀燕的「歡迎論」尚未見綠營反駁,因為數字會說話,盧秀燕「以二氣換四煤」的說法並未排斥中火增設燃氣機組,先堵住綠營的嘴,但附帶要求中火一定要拆四部燃煤機組,則阻絕這四部老舊燃煤機組重新登板的機會,更迎合了在地民意;因王美花光說不建三接站就要減少中火降載即引來極大後座力,盧秀燕阻絕老舊燃煤機組日後復出機會,並提出兼顧發電量及空品的訴求,綠營要如何出招?還要再想想。                

綠營過去一直批盧秀燕阻擋中火增設燃氣機組,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趁機提出「中火燃煤除役時間表」,挾帶燃煤機組「除役不拆除」,四部燃煤備機組可在非空汙季、AQI小於100及備轉容量率低於8%時重出江湖, 為中火燃煤機組謀取續命丹,把外界搞得霧煞煞,沒想到藻礁公投竟給盧秀燕一次說清楚的機會,也貼近了民意,如果綠營還要強壓台中市府,如同官逼民反,恐怕只會演出「粉紅風暴」PART Ⅱ。   











【即時短評】美藉新疆鞏聯合陣線 陸制裁歐盟敲山震虎


2021-03-23 10:15  聯合報 /   華盛頓記者 張文馨
美中2+2會談在劍拔弩張交鋒中結束。路透


美中外交高層對話上周剛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以「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回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絕不要和美國對著幹」的劍拔弩張交鋒中結束;迄今看不到雙方化解歧見的氛圍,隨之而來的互不友善動作,反而加深了既有的不快與歧見。

美國22日聯合歐盟、英國、加拿大等譴責新疆問題,甚至制裁,拉高同盟姿態,向中方宣示價值戰爭開打;中國大陸選擇性報復歐盟,對美國尚按兵不動,兩強這場面子與裡子都要的鬥爭,下一步動見觀瞻。

布林肯說了好多次新疆地區有「種族滅絕」問題,這是拜登政府首度針對新疆人權問題,發動對中國大陸的制裁;不同於前任川普政府單幹戶的手法,拜登政府選擇拉幫結派,揪著歐盟、英國和加拿大一起制裁中國大陸官員;此外,美加澳紐英五國外長發表的聯合聲明也關切新疆,稱中國大陸「侵犯人權證據確鑿」。

川普政府任內,制裁、商業黑名單、關閉總領事館、驅逐記者等等各種作法,幾乎周周都有最新宣布;川普不期待他國同仇敵愾,而是不斷單方面增加抗中籌碼;相較而言,拜登更偏向「聯合戰線」。

美中在上周的安克拉治的對話,一個盡情數落中方種種不是,另一個說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說話;會後雙方都沒把後續溝通的路堵死,中方還保留中美關係向前發展的空間,雙方看似皆無讓步空間,卻也「鬥而不破」。

對話結束沒多久,美國國務院透過發言系統否認新華社報導,澄清美中並未就氣候變遷成立工作小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的話就很清楚,美中可以在重疊利益之處合作,並不意味著包括氣候、伊朗等問題是「中國施恩美國」,「也不是美國要在其他議題上退讓交換」。

楊潔篪在會中以美國的「黑歷史」,回敬美國對大陸的「價值針貶」;他列舉美國屠殺黑人、干預威權失敗的歷史,要美國管好自己的事就好;未料美國馬上就與盟邦就新疆議題警告中方,將延續川普政府的作法,不會在此事上退讓,且這次不只美國,歐盟、英國和加拿大也都祭出制裁。

美中問題難解,加拿大與中國有人質外交爭議,最近遭中國大陸拘留的加拿大人接受不公開審理,北京街頭匯聚了各國外交官,此時不宜惡化中加關係;相較之下,中方迅速對歐盟的制裁推出報復措施,可以看出中國大陸仍有盤算,保留目前與美國折衝的迴旋空間。

布林肯的話說得直白,楊潔篪的「表演」成功收攬中國大陸內部的支持;但在國際政治的領域主張「平起平坐」,可以是理想,卻絕非現實;如今,美國藉著新疆議題結合盟邦包圍中國大陸,就看陸方如何宣示,美國已沒有資格對他說三道四。











【重磅快評】刺槍表演術與殺敵保命技


2021-03-23 08:44  聯合報 /   主筆室
有民進黨立委建議國防部廢除刺槍術,但國防部評估後認為,以台灣的作戰環境應該要保留。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有民進黨立委建議國防部廢除刺槍術,因為美軍從2010年開始就不訓練刺槍,希望國軍也能跟進。但國防部評估後認為,以台灣的作戰環境應該要留下。兩者或有其理,卻也都有著未能釐清「刺槍表演術」與「殺敵保命技」異同的盲點。

立委想廢,主要是認為刺槍術於當今戰場環境中已毫無實用性,美軍也已取消。只是,美軍通常仰賴絕對火力壓制敵人,打的是科技戰、遠距戰,拚的是高端武器與誰的錢多,況且經年累月在他國打仗既無關領土得喪,自也犯不著要求打光最後一顆子彈後再與敵人拚刺刀。

但台灣不同,打的是寸土必爭的保家衛土之戰,甚至到了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拿掃把拚」,抑或新境界基金會副執行長吳怡農「全民皆兵」、「在家當兵」,一旦敵人來犯即退無死所境地,顯然讓戰士學習如何熟用身邊武器殺敵兼保命,就絕對有其必要及實用性,除非大家的作戰心態是看到敵人接近就投降。

也因此,如果大家真希望戰士要有「戰到底」捍衛台灣之心,又如何能不去要求他們學習包括刺槍術在內的各種近身戰技?再者,立委所不知或未提及的是,美軍雖取消了刺槍術,卻增加了搏擊棒對打、核心肌耐力及靈敏度訓練等,仍是著眼於殺敵實戰。當戰士手邊最方便取得的是步槍及刺刀時,就更有習練以之殺敵保命的必要。

說到底,此爭議的問題就在於,有太多人將「刺槍表演術」與「殺敵保命技」混為一談。目前我國受限新兵訓練時數,刺槍術授課僅「基本突刺」及「托擊法」等內容,加以要求動作齊一、殺聲震天的演練往往耗去大量時間,或可強筋健骨、提振士氣,與單兵一對一拚殺卻是兩碼子事。

既然國防部要保留刺槍術,就需要與時俱進、大幅翻新訓練方法,甚至不妨添增短刀搏擊、徒手搏擊等課目,並加重戰士學習這些殺敵保命技所需要的肌耐力。如果仍只有刺槍術之名與型,又與當今眾多傳統武術家只重套路、卻被自由搏擊選手虐爆何異?那還真不如廢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會奈米,就從毫米做起


◆  「鮭魚之亂 」的隱憂 反啟蒙世代 娛樂至死
◆  閉門打第一針 怎安民心
◆  願景回響/從安老到困老 不只是長照
◆  願景回響/法令綁…望樓興嘆 囚居噩夢
◆  願景回響/請政府一社區蓋一老人社宅
◆  要當文化輸出國 還是輸入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會奈米,就從毫米做起
◆  當「鮭族」孕育自政府的怠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會奈米,就從毫米做起


2021-03-23 01:03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家同


很多工程師當然希望能夠做出非常高級的零組件或設備,但都會有一個困擾,那就是我們對這種高級的工業產品相當陌生,知道以自己的技術水準,大概不可能到達那種境界,因此也就放棄研究了。比方說,有很多工程師用的距離量測儀,誤差是以奈米計算。這種量測儀的價格非常昂貴,如果要做研究,需要相當龐大的經費,很多公司因此也就不願意投資在這種產品的研發上。

我們當然希望我們的工業產品是最高級的,如果目前無法做出這種高規格的產品,不妨從比較簡單的產品著手。假設那個量測儀的誤差可以到奈米級我們應該先做出一個誤差在毫米級的量測儀。希望大家知道,做出這種量測儀,會使工程師有相當好的經驗,這種經驗對於發展高規格的量測儀是相當有用的。如果工程師沒有這種經驗,也絕不可能做出高規格的產品。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我們希望有一個能應付非常高頻率的放大器,這種放大器不容易做出來,可是我們至少要從低頻的放大器著手。如果連做出低頻的放大器都有問題,那麼高頻的放大器也就不能談了。

我非常希望政府了解這一點,因為政府往往希望每一項所補助的研究發展計畫都要能有商業價值。有商業價值當然是好的,但是政府也應該知道,如果研發工作可以使工程師在技術方面有更好的修養,這對整個國家絕對是好的。科技的發展不可能是跳躍式的,如果不會做普通的發動機,也就不可能做出勞斯萊斯級的發動機。

政府應該鼓勵民間公司以及法人,希望他們能夠做可以提高我國工業水準的研究。這種研究在短時間內的經濟效益可能不夠好,但是因為這種計畫可以提高工業水準,這種研究會使工業界最後一定能生產相當高級的工業產品。反過來說,假如工業界沒有做這一類的研究,我們國家絕對不可能有能力做出非常昂貴的工業產品。

政府官員不能只知道一些耀眼的工業名詞,如AI、5G、奈米等等,政府應該盤點我國的工業技術水準,知道哪些工業技術仍然需要往上提升。這些工業技術一定是不起眼的基礎工業技術,政府官員要有勇氣,肯大量投資在這一類的研發計畫

我們可以放眼奈米,但是我們不妨從毫米做起。我們可以放眼高頻率的電路,但我們也要先學會低頻率的線路。發展科技必須務實,腳步踏穩以後才可能跨大步










當「鮭族」孕育自政府的怠惰


2021-03-23 01:02  聯合報 /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


鮭魚之亂」落幕,年輕「當鮭族」賺吃賺錢兩天後,都能順利改回原名。可見他們並無改名的真實意圖,只因了解政府放任改名的作業,提供了兒戲的好機會。據聞龍蝦、牛排、鮪魚或披薩等正蓄勢待發,期待他們真能造成改名的大亂之勢,或許標榜會做事的政府才願意積極地做些事?

政府呼籲不要輕率改名浪費行政資源,但當鮭族卻是政府所孕育。一堆荒誕不經甚至長達三、五十字的鮭魚名,主管機關以大法官釋字第三九九號解釋揭示姓名權為人格權之一種,人之姓名為其人格之表現,故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應為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為由,即使顯非姓名條例》第一條所定「國民使用姓名之習慣」,也無須審查而一概許可

三九九號解釋肇因於近三十年前,十歲的黃志成由家長以其名與同村較長者相同,申請改為黃志家獲核可。但改名後不到一個月,家長因黃志家受同學嘲弄為「黃指甲」又申請改名,戶政機關以不符合「字義粗俗不雅」的法定條件而否准。案經提起行政救濟再至聲請釋憲,大法官認為黃志家固非屬「字義粗俗不雅」,但「讀音會意不雅」則可認定屬法律所定可改名的「特殊原因」情形之一。

事實上,三九九號解釋僅宣告民國六十五年內政部所做「姓名不雅,不能以讀音會意擴大解釋」的函釋違憲,但因解釋文揭示「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外,理由書中又謂命名之雅與不雅,繫於姓名權人主觀之價值觀念,主管機關於認定時允宜予以尊重」,才導致後來修正姓名條例時,對於否符合字義粗俗不雅或有特殊原因之改名條件,須由「主管機關認定」的原規定遭到刪除。因此,目前「更改姓名申請書」只須勾選含有「特殊原因」的選項即可,至於是何種「特殊原因」及改成再怎麼無厘頭的名字,主管機關均在所不問。

政府如果緊抓著「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一句奉為圭臬,《姓名條例》恐怕有超過半數條文也屬違憲。該條例第一條明定外國人、無國籍人申請歸化我國籍者,其中文姓名「應符合我國國民使用姓名之習慣」,其實已明示改名固然是人民自由,但所改之名至少須符合國人使用的習慣,這也應是三九九號解釋的本意因此,政府對人民所改之名全然放任的行政怠惰,才應是鮭魚們讓台灣在國際上露臉的主因













「鮭魚之亂 」的隱憂 反啟蒙世代 娛樂至死


2021-03-23 01:02  聯合報 /   邱天助/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新北市)
台中市女大生為了吃免費壽司,到戶政所改名叫「鮭魚丼飯」。(圖/讀者提供)


最近,「鮭魚之亂」引起許多爭論與非議。反對者認為,只為吃鮭魚壽司就輕易改名,這種貪小便宜的舉動,不但拉低了「台灣價值」,讓日本人取笑,甚至指責這種貪婪的行徑簡直是「台灣之恥」。

也有人認為,名字涉及符號意義與身分認同。取一個合適的名字,不但具有「印象整飾」效果,顯現自己某種形象,也象徵家族世代的傳承;在「姓名學」的分析中,名字更承載著一輩子的命運,命名豈可不慎。所以,父母為孩子取名字無不用盡心思。由於名字如此的重要,民法也將「姓名權」視為「人格權」的一部分,並明文規定禁止「姓名權」的侵害。

然而,支持者認為,改名沒什麼大不了,為吃鮭魚壽司而改名,只是好玩罷了。「人不輕狂枉少年」,人生何妨為自己開個玩笑。這種不傷及他人的行為,甚至還可成為少年輕狂的珍貴回憶。

還有人主張「改名」是取回「命名權」的主體行動。人一生下來,都由父母依其意志命名,孩子並無同意權。「姓名決定權」是自然人決定自己姓名的權利,藉由改名,可以展現自己對名字的自主權。不過,有這種想法的人恐怕不多。更何況,這種選擇並非自由意志、自我主張的表現,而是受到商業行銷的驅使

許多人對這種「吃鮭改名」的行為無法苟同,認為是非不分、價值偏差;不但作賤自己,更是離經叛道。然而,你的是非不是他的是非,你的價值也不是他的價值。「吃鮭改名」的爭議,正是「三觀不合」所引起。

據報導所顯示的資料,改名者的年紀大約落在十八至廿三歲之間,這是需要特別去理解的世代與其指責,不如去正視這些年輕人的思維模式生存心態

這些被稱為「鮭魚世代」的年輕人,大都有下列行為特徵:淺層思考,人生不做長久規畫,行事不會觀前顧後;喜歡即興式的演出,獲得意外的效果。拒絕道德綁架,不談忠孝仁愛,不說禮義廉恥,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反抗威權與傳統,將叛逆視為成長的動力。低慾望、低抱負,不求功成名就,只求一時歡樂;喜新厭舊,很容易厭倦,普遍缺乏情感的忠誠度。生活娛樂化,用娛樂來界定生活;人生不需要大道理,好玩才是王道。

這些行為傾向可視為一種世代特性,或許無關是非對錯;這些人也並非「怪胎」,而是當代社會教育文化下的產物,行為中往往透露出解放與壓仰的成分。因此,我們不應只是偏執的看成偏差或病態,所要擔心的是,如果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思考,只追求從「快閃」中所帶來的短暫刺激和娛樂,從而導致面對現實的道德冷漠,屈從於商業利益下的廣告行銷。這種「反啟蒙」失去主體性的行為,會不會對未來的生活造成慌亂與虛無。











要當文化輸出國 還是輸入國?


2021-03-23 01:13  聯合報 /   黃于玲/畫廊業者(台北市)


近期文化部宣稱「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通過後,有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以及文化事業的發展。其中第廿八條關於租稅機制的優惠,以拍賣為導向,目的是取代香港拍賣市場,成為亞洲藝術中心。鼓吹這次稅改的民間「藝術團體」提出鉅額數據顯示,實力驚人的台灣收藏家,經由拍賣購得的上億藝術品多數不是本國的,顯示我們早已是國際化的藝術品入超國。

文獎條例修正的目的是促進本國藝術市場還是本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我們要當文化輸出國還是輸入國,從兩件事看出警訊

其一,近日沸沸揚揚的「奈良美智」展覽,以台日友好為訴求,在台灣巡迴展出。日本輸入奈良美智的藝術造成台灣轟動,我們輸出的則是口罩、珍珠奶茶和台灣鳳梨。

其二,文獎條例修正基於文化部認為,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拍出一幅台幣近廿億的趙無極作品,買家和賣家都來自台灣,若拍場在台灣,政府根據這幅畫可課稅兩千多萬,幾乎等於台灣藝術品整年的稅收等,可知道趙無極一幅畫抵台灣一年交易稅在文化上的相對意義是,本國藝術品市場嚴重萎縮。

曾經台灣藝術市場由中產階級撐起一片天,他們不是左手買右手賣的炒家,也不是買得起千萬藝術品的富人,一百萬元以內的藝術品交易件數超過百分之九十,而且大都是本國藝術品。然而近廿年來民間「藝術團體」成員透過媒體形塑,只有買趙無極、常玉、奈良美智等非本國藝術品才有利可圖,或私下告訴藏家,買本國藝術品會賠錢。以此窺知呼籲「文獎條例」要拓展的藝術市場,並不等於本國的藝術品市場。

稅改的另一目的是藝術商人要台灣搶當亞洲藝術交易重鎮。為什麼鄰近國家不如法炮製?台灣不是香港,我們要稅收,也要文化。當媒體人以權威角色提示收藏家要賺錢就不要買本國藝術品時,文獎條例只問交易金額不問文化內容,而讓非本國藝術品交易鉅額一樣享有租稅優惠,實在很難看到本國文化願景,更別說有助於本國文化藝術工作者了。如此僅將藝術品金融化單純計算稅收,何不回到財政部研究比較妥當。

文化部除了建立正確的台灣美術史,更應該推波助瀾本國藝術品的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發展,在這次「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第廿八條藝術品前面加上「本國」,創造市場端收藏本國藝術品的誘因,促進文化與經濟與時俱進。唯有如此,我國的藝術家、收藏家、藝術市場、文化價值,才能將台灣凝聚成為驕傲的文化輸出國,這才是文獎條例修正的積極意義













閉門打第一針 怎安民心


2021-03-23 01:16  聯合報 /   周玉娟/教(台中市)
季青漫畫


AZ 疫苗首波配送來台,廿二日上午行政院長蘇貞昌和衛福部長陳時中前往台大醫院打下「全台第一針」。可是既然是為安民心帶頭施打,為何不公開施打,更有公信力?還能兼具疫苗施打衛教宣導?

AZ 疫苗在國外出現一些施打副作用,讓許多人有疑慮,此時政府高官願意帶頭示範是件好事,可以讓民眾放心跟打。如能全程實境揭露,不但更能取得人民信任,還能彰顯醫護人員不為人知辛苦一面,也順便指導民眾施打前、施打時和施打後應注意事項和觀察狀況,不是更好嗎?可惜,這第一針,只作半套,閉門施打,讓人充滿想像空間,效果大打折扣。

「打疫苗是好事,不需要作假」,話雖沒錯,但有時候人的心理會影響生理,心若安定,打針效果會更穩定,可以減少很多因為心理因素引發的身體不適。所以,才會有請指標人物帶頭施打等情事,再多補充說明或花費唇舌澄清沒打假針,都沒有以身作則公開過程來得更能說服人心。

相較於美國總統拜登接種第一劑時是電視現場實況轉播,蘇揆和阿中部長的閉門施打,是遜掉了。而且原定才是全台第一針的新北亞東醫院,力邀侯友宜市長到場打氣,卻很巧妙的被搶了頭針,轉移了鎂光燈焦點,這算是疫苗政治學嗎?若是,那麼眾人引頸期盼的國產疫苗研發成功時,希望能邀請小英總統率先施打,全程公開,安內攘外,穩定民心,打響國際。












udn / 願景工程 / 囚居晚年 / 老來宅別等老來

回響/請政府一社區蓋一老人社宅


2021-03-23 01:22:33 聯合報   王賢文/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現在台灣四、五層樓的公寓老屋,都是民國六、七○年代,建商趕經濟熱潮搶蓋而成的,但是未曾思考三十年後,人會老、屋也老,所以都沒設電梯,造成聯合報近日「願景工程」所報導的「老宅困老人」的現象。

老宅困老人,有人問,何不賣掉都會中老公寓,到郊區買有電梯的新華廈?但誠如「願景工程」所報導,老人都希望在住了卅多年的熟悉的社區環境下老化,都會中,醫院、診所較多,也較適合老人看病需求,公共交通又比較方便。但要在都會老公寓,加裝電梯困難、都更也無法一坪換回一坪,還得補貼建商一大筆錢,大部分的中產階層老人都無法拿出養老金換都市的新大廈,於是老人真的變成都市中的居住難民,因無電梯而行動處處不便。

唯有請政府在每一社區,專門興建老人住宅了,老人可以以原來的公寓,抵押或轉換,住進有為老人設計的社會住宅,此種住宅,不僅是有電梯,功能亦要完全適合老人的需求。一社區,一老人社宅,應該是政府亟待投入的公有住宅政策吧!











回響/法令綁…望樓興嘆 囚居噩夢


2021-03-23 01:20:03 聯合報   吳芳枝/退休人士(台中市)


有一天聽到救護車刺耳的鳴笛聲,才知道住在對面的鄰居家有一位九十五歲的阿嬤,十年來老人家不曾下樓,形同囚居。透天厝樓梯狹窄,經過一番折騰,才將阿嬤抬下樓。

多年前婆婆因置換人工膝關節,把老人家接來靜養,因樓梯太窄,擔架無法轉彎,最後婆婆只好暫時睡在一樓客廳。透天厝沒有電梯,只能「望樓興嘆」。

老家在鄉下是傳統的三合院,前有稻埕,後有院落,不必爬樓梯,似乎很適合老人居住。其實三合院「戶町」、「門檻」特別多,公婆年紀大行動不便,輪椅進出處處是障礙。有一次,公公跨越門檻時,重心不穩跌斷了腿,老人居安問題不容忽視。

曾經請教建築師,老宅興建電梯的問題。依照法令規定,室內電梯不能說蓋就蓋,如果想在自家興建室內電梯,除了要先申請執照,還要比照一般公共電梯通過驗收後才能使用,後續還要定期保養和檢查,過程及維護都需要巨額金錢,並不容易。

「如果有電梯就好了,住三樓的阿伯一個不穩摔下樓梯了。」「你如果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匍匐著身子,像狗一樣地爬樓梯,一定會心酸不捨。」

三、四十年前購買的公寓和透天厝幾乎都沒有電梯設備,老宅住戶多為高齡年長者,上下樓行動十分不便,陷入「居住弱勢」。公寓增設電梯,這是年老長者的心聲。十年後,我自己都老了。「爬樓梯無力」、「走路無力」很快會發生在我身上。












回響/從安老到困老 不只是長照


2021-03-23 01:22:32 聯合報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新北市)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有近四十三萬名的長者是居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裡,這兩年內便飆升九萬人之多,倘若再加上透天厝之類的住宅,粗估我國老人有高達七成是住在無電梯的房舍裡,這也使得老宅囚困老人家的議題,有進一步深究的必要。

目前的台灣社會約莫有三百八十萬高齡一族,其中一人獨居獨老或老老兩人相互扶持的人數,也接近百萬人之多;粗估到民國 119 年(二○三○年),老屋或老宅恐怕將占有全台房屋的三成因此關於老人、老宅、老囚、老無趣的思考,需要有整全多層的考察

首先,從高齡化社會到超高齡社會的變遷趨勢,老化一詞所指涉的豈止於老年人口的增加,還包括有著三、四十年歷史的老舊住宅。只是在這裡要被凸顯的不僅止於老人數量或老宅數目,而是在數字背後糾結的複雜、多重及資源配置不均的整體性關照。

因此,所謂老宅困老人的雙老危機,將會比想像中來得迫切。畢竟,擺在眼前的已經是基本的需求無法滿足,以及人身風險難以有效規避,這也使得電梯限制帶來的「行不易」,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在思考上也要同時包括短期性質的立即改善,以及中長期目標之規畫作為。

其次,因為欠缺電梯設備,導致生活水準與生命品質的可能缺漏,成為無法有效維護老人基本權益(老權)的一項文明反諷。如此一來,上述的老宅困老人景況,因為沒有電梯的基本配備,而讓「老障」現象背後所夾帶諸如老身、老殘、老本、老友、老趣、老去等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和衝擊性影響的連鎖效應,更形雪上加霜。

因此,在這裡的思考就不應限於「下不了的床、踏不上的地面、跨不過的梯階、出不了的門檻、就不了的醫治以及無法擁有的正常生活之老權訴求而是扣緊理念-政策-立法-行政-福利服務的老人權益維護架構。這不只是個別的長者或單一的特定需求事宜,而是一項後高齡社會的老化變革工程。

總之,相迎於從安老到困老的一線之隔,不應只是聚焦於長照、醫護之類的狹隘議題,而是要因應老人基本權益保障及其福利服務增進積極性差別待遇


蘇蘅/期待一個願意溝通的政府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期待一個願意溝通的政府
◆  施振榮/消費者新保護主義







蘇蘅/期待一個願意溝通的政府


2021-03-23 00:59  聯合報 /   蘇蘅(作者為政大法學院教授)
在歐盟藥品管理局(EMA)評估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安全及有效」後,德國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表示,將恢復施打這種疫苗。 法新社


歐洲丹麥等十幾國陸續宣布停打 AZ 疫苗,歐盟藥品管理局(EMA)上周隨即舉行記者會,四十多分鐘的充分說明,EMA主任、醫藥數據分析家和傳播專家在場讓記者「問飽問滿」,義大利和法國隨後宣布恢復。

兩三天前美國也在跨部會協調疫情的白宮官員、CDC 主任和首席醫學顧問佛奇領軍下,說明目前美國施打的三種疫苗差異,「很多美國人對疫苗極不放心,可以理解,因為這些疫苗施打效果確實不一,但都經過最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可用科學數據說明疫苗的安全性」;「有人施打後會有注射部位腫脹、頭痛、發冷或發燒,約一天會消失,嚴重、可逆的反應極為罕見」,這就是善用溝通,正面鼓勵民眾「有效的防疫還需要接種疫苗,才能擺脫再次大流行」。

但在台灣,媒體記者就民眾憂慮提問停打國家數量時,政府發言人莊人祥竟然嗆說我為什麼要告訴你」。離譜回應對比歐美,讓人訝異這就是所謂最會溝通的政府嗎?現在全民關心「疫苗安全嗎?什麼人要小心」,而電視上的政府短片卻還停留在「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莫信謠言」的過時疲勞轟炸,這就是所謂最會溝通的政府嗎?

蔡政府上台前,矢言「我的政府是最會溝通的政府」,但實際卻變成最重宣傳的政府,錯把小編和大內宣當「溝通」。

宣傳和溝通有何不同?宣傳是選擇性的單向操弄符號,搬弄話語,呈現另類事實」。而溝通則是雙向的尋求反饋,以改進政治系統的效能。

蔡英文去年在臉書貼出哏圖,大讚鳳梨成功開拓澳洲市場,最近用事實檢視發現,我國去年銷往澳洲的鳳梨總重五十六公斤,全是鳳梨乾,而非鮮果

最近藻礁議題,如出一轍。護藻礁公投連署時,經濟部長王美花立刻恐嚇,如果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建不成,台中火力電廠就得火力大開。言下之意,民眾要護藻礁,就得賠上自己的健康。這是一種「邏輯作弊」,叫做「假兩難」,因為明明還有其他選擇,卻只給人兩條路選,好像「只有一條路能通羅馬」。如果只有一個選項,為什麼缺水時有那麼多選項,連挖井都跑出來了?

藻礁團體多次想和政府溝通,卻屢吃閉門羹,政府一再顯現「不願意溝通」,民眾與政府理性對話的大門就此關上,協力處理分歧也愈來愈難。

民主社會中,公民有權利知道政府政策和活動,政府也應提供可靠和即時資訊給人民。然而政府說話不算話,在萊豬等議題上甚至出現「大車輪翻轉」式的前後矛盾。政府用廣告大力宣傳民眾「拒絕假消息」,自己卻不提供「真消息」,讓民眾覺得政府不必費心做事,只要運用話術。對比幾年前,農委會前主委曹啟鴻曾說:「台灣條件不像經濟大國,哪有能耐不開放美豬?」他不想欺騙養豬戶,以免來不及準備,顯現他是個願意和民眾溝通的誠實政治人物。

美國媒體最近反省川普時期的 CDC 為何失敗,就是因為口水治國,隱瞞疫情,訊息不透明、不清楚、不一致。根本顯示政府沒準備好。

雷根總統有名言說,英文中最恐怖的九個字是「我來自政府,我在這裡幫助你」(I'm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I'm here to help)。言下之意,「有政府,能幫忙」其實是最錯誤的宣傳示範。

最近常在廣播裡聽到政府廣宣,最後總會來一句「有政府,最安心」,可是觀諸實際作為,常讓人想起另一句話「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