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角力 全球面臨「危險十年」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030/web/

◆  聯合報社論/野火四起,竟不見政府官員關切
◆  聯合報黑白集/聊勝於無的政治幻術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角力 全球面臨「危險十年」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角力 全球面臨「危險十年」


2021-03-23 01: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角力,全球受影響。 美聯社


拜登就任後,美中高層首度會談,日前在阿拉斯加舉行兩天。雙方在會中火爆交鋒,激烈互嗆;次日未發表聯合聲明就草草落幕。美中兩大國的角力,從川普延伸到拜登政府,戰況從明爭到暗鬥,難分難解,但從近來一些脈絡,或可研判未來發展趨勢。

以正迎面而來的新世紀20年代為例,首要關注的將是美國、中國、歐洲乃至全球未來的走勢,及前三者彼此的互動關係,尤其是中、美之間。

被視為中國通的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指出,整個民國 109 年(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關鍵時刻。美中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實力將前所未有地接近,這對雙方、亞洲甚至全球而言,都將是「危險的十年」。

借用「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美國作為一個已有一個世紀左右的老大,正面對著一個來勢洶洶、雄心勃勃的老二中國在後面追趕,隨著雙方差距的快速縮小,焦慮的老大必會想方設法對付老二,甚至把老二往死裡打,欲去之而後安;另一方面,新興崛起的中國終將發現即使想要做個安份的老二也未必可得,因而也會被逼得只有一個選擇,跟老大拚一死活,此即「危險的十年」之邏輯。危險,不單是指中與美,也指亞洲及全球。

我們或可從三個角度對20年代的大形勢作一觀察。首先,就美國本身來看,它經濟上最大的機遇或挑戰取決於跟中國的科技戰能否勝出;除此之外,美國在經濟金融巨大寬鬆政策與負債下的積累風險)、社會持續惡化的貧富問題及種族矛盾及政治近乎一半對一半的民粹對立各方面的困境均很難解,凡此均將弱化其霸權地位

其次,未來十年的最大概率事件將是中國 GDP 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對於一個已在 GDP 寶座上稱霸了一個多世紀的美國,這將造成多大心理衝擊有待觀察;同時還可以預期的是,美中雙雄在西太平洋尤其是第一島鏈的交鋒將日趨激烈,台灣及台海現狀能否維持充滿了懸念。

與此同時,儘管美國極力阻擾,但通過 RCEP 及一帶一路,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經貿網絡將逐漸形成,美國用心建構、旨在壓制中國的戰略布局美、日、澳、印四邊能否有效運作也值得觀察

最後,從全球角度看。首先是美中與歐的關係。英國雖然退出了歐盟,但也正因為如此,讓歐洲減少了來自美國通過英國對歐洲的影響與牽絆,加上美歐之間原本存在的利益分歧,歐洲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將會強化,是否因此會鬆動自二戰以來的大西洋格局值得觀察。順著這個脈絡,中、歐關係的強化幾乎也是必然的趨勢,民國 109 年(2020年)末雙方簽訂的投資協定即傳達出了清晰的信息,在此之前,更早已有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獲得了歐洲積極的回應;近年來,中、歐班列大幅增長,讓「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抽象化為具體。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由於美國的霸權主義及美國國際影響力的式微,上世紀二戰結束以來由美國一手打造的國際體系與秩序,從聯合國、IMF、WTO、WHO,到以美國作為國際貨幣的全球金融體系,也都呈現出鬆動與弱化現象,以致於愈來愈難以應付全球性的挑戰與問題,諸如貿易保護主義、氣候、能源、疫病、糧食、網絡安全、恐怖主義、核不擴散等等,都缺乏一個有效能的國際體系來加以處理,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能力、威望與道德,均開始受到普遍而強烈的質疑。

綜合以上分析,全球面對著正迎面而來的20年代,是一個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及高度衝擊性的年代。對美國而言,危機似乎大於機遇,對歐洲而言,危機與機遇並存,對中國及亞洲而言,機遇似乎大過危機;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國際秩序似已在胎動之中。










聯合報黑白集/聊勝於無的政治幻術


2021-03-23 02:5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鳳梨因被檢出介殼蟲遭暫停輸入大陸。(本報資料照)


近來鳳梨、帛琉和疫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三件事,卻在執政黨操作下產生了奇妙的共同點:將「聊勝於無」的效益發揮到極致。這種做法,雖賺飽了宣傳,對解決問題卻毫無助益。

大陸禁止台灣鳳梨進口,政府照三餐宣傳賣出多少「自由鳳梨」。其中,賣到澳洲二公噸,比起無法出口的四萬多公噸,只是杯水車薪。但因宣傳機器火力全開,彷彿是曠世成就。

開放台帛觀光亦然。大國已開始談解封,台灣手上疫苗太少,只開放每週二百多人的「台帛旅遊泡泡」,也能當成解封樣板宣傳。至於疫苗,千呼萬喚下終於施打,雖只涵蓋台灣千分之三的人口,指揮中心煞有其事吊足民眾胃口,再由蘇貞昌搶先打下第一劑,彷彿就跟上了潮流。

可惜的是,一百分的宣傳,掩蓋不了殘酷現實。鳳梨出口澳洲,靠的是政府補貼數倍運費,得全民埋單;台帛旅遊泡泡比較像單行道,帛琉來客幾稀,對台灣旅遊業助益有限。至於這次 AZ 疫苗開打,除了副作用堪慮,打完這批,下批還不知在哪裡,「群體免疫」遙遙無期。

看到問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是所有負責政府的基本態度。但民進黨政府碰到問題,思考的卻是政治第一,宣傳第一。「聊勝於無」宣傳術,看似政治藝術,其實只是政治騙術。














聯合報社論/野火四起,竟不見政府官員關切


2021-03-23 02:5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中市大肚山靠近烏日清新溫泉飯店附近的山坡地連二日火燒山。圖/台中市消防局提供


中南部旱象嚴重,最近不少縣市更接連發生嚴重的火燒山事件阿里山近日森林大火,連燒三天仍餘燼未滅;新竹尖石林區火災,燒毀三萬坪林木。在此之前,嘉義番路林班地二月連燒三天,出動直升機灌救;三月高雄美濃火燒山三天才熄滅,台中和南投更有一天合計發生百起火燒山的紀錄!下月即將進入清明掃墓高峰,大旱之際,處處野火,政府的對策與行動呢?

上述火災,有些是民眾提前掃墓燒香紙不慎所引發,半數以上森林火災原因不明無論原因為何,久未降雨,風向多變,野火亂竄,在在增加灌救的難度其中,涉及防火對策、林火監測和氣候治理等多層面問題,蔡政府不能只歸咎天乾物燥或民眾用火不慎,也不能把事情推給地方政府,卻不做任何預防和警示。但火燒山事件如此頻繁,卻不見任何政府官員對此表示關注,山林難道是個「三不管」地帶?或者蔡政府太會「趨吉避凶」,看到不妙現象便三緘其口?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火災頻繁,也助長野火的規模,並為人類與生態帶來災難。從民國 108-109 年(二○一九到二○二○年)延燒八個月的澳洲大火,在反常高溫和長期乾旱下,焚毀澳洲廿一%的森林,燃燒面積達四・七倍的台灣,造成卅三人死亡和十億隻動物喪生。去年美國加州大火,燒毀面積達三分之一個台灣,天空被染成詭譎的血紅色。全球暖化為美國西部帶來破紀錄的熱浪,極端氣候是野火燎原的主因

台灣近期的山林火災,也許登山客用火不慎,也許是掃墓香火引發;但若非正值中南部乾旱,不會如此易於延燒。台灣正面臨六、七十年來最嚴重的大旱,野火四起,不僅搶救困難,危及森林生態,更燒出了林火監測機制失靈的問題每一場大火,除焚毀林中植物,棲息林中鳥獸昆蟲皆同遭其殃;而林火所造成的空汙,更完全抵銷人們日常減碳的努力,這難道不是嚴重問題?

蔡政府近年雖全力推動能源轉型政策,但對於更前端的氣候治理,乃至國土綜合治理,卻幾乎一片空白。蔡總統今年的元旦談話,曾承諾要積極找出最符合台灣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但她的美麗諾言要如何轉化為政策,落實為行動,卻一片霧茫茫,看不出形狀。僅看政府應對缺水問題的表現,對農業一味採取休耕補貼,對工業則只有課徵用水大戶耗水費一招,對水庫缺水、山林大火則幾乎束手無策,讓人失望

再看,蔡政府的「非核家園」目標,最初只供奉民進黨的反核神主牌;後來在環團壓力下,想再塞進一張「減碳牌」。如此一來,能源政策在「非核」和「減碳」間拉扯,左支右絀,既難以滿足非核的供電需求,又達不到減碳的目標。蔡政府高舉非核口號,但當人民開始拒絕用肺換電,「非核家園」即註定跳票。蔡政府被逼急了,開始不顧生態與環境,全台從埤塘、農地、濕地到海岸,逐一淪陷在太陽能板和風機肆虐;最後,政府竟還要人民在藻礁與燃煤間二選一。

近期層出不窮的火燒山事件,正是政府治理失靈的一環。台灣因為乾旱而缺水,山林因為缺水而易於起火,政府因忙於政治宣傳而無暇關注環境災情。這種現象,跟蔡政府一味追求反核,卻不顧電廠燃煤和汽機車排放造成空汙如出一轍;為了減碳而犧牲藻礁,也是一樣的心態。

極端氣候下,旱澇交替恐成常態,野火頻率也在上升蔡政府五年,台灣走到缺水缺電又缺氧,人民被迫臨渴掘井,這不該是台灣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