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會奈米,就從毫米做起


◆  「鮭魚之亂 」的隱憂 反啟蒙世代 娛樂至死
◆  閉門打第一針 怎安民心
◆  願景回響/從安老到困老 不只是長照
◆  願景回響/法令綁…望樓興嘆 囚居噩夢
◆  願景回響/請政府一社區蓋一老人社宅
◆  要當文化輸出國 還是輸入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會奈米,就從毫米做起
◆  當「鮭族」孕育自政府的怠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會奈米,就從毫米做起


2021-03-23 01:03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家同


很多工程師當然希望能夠做出非常高級的零組件或設備,但都會有一個困擾,那就是我們對這種高級的工業產品相當陌生,知道以自己的技術水準,大概不可能到達那種境界,因此也就放棄研究了。比方說,有很多工程師用的距離量測儀,誤差是以奈米計算。這種量測儀的價格非常昂貴,如果要做研究,需要相當龐大的經費,很多公司因此也就不願意投資在這種產品的研發上。

我們當然希望我們的工業產品是最高級的,如果目前無法做出這種高規格的產品,不妨從比較簡單的產品著手。假設那個量測儀的誤差可以到奈米級我們應該先做出一個誤差在毫米級的量測儀。希望大家知道,做出這種量測儀,會使工程師有相當好的經驗,這種經驗對於發展高規格的量測儀是相當有用的。如果工程師沒有這種經驗,也絕不可能做出高規格的產品。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我們希望有一個能應付非常高頻率的放大器,這種放大器不容易做出來,可是我們至少要從低頻的放大器著手。如果連做出低頻的放大器都有問題,那麼高頻的放大器也就不能談了。

我非常希望政府了解這一點,因為政府往往希望每一項所補助的研究發展計畫都要能有商業價值。有商業價值當然是好的,但是政府也應該知道,如果研發工作可以使工程師在技術方面有更好的修養,這對整個國家絕對是好的。科技的發展不可能是跳躍式的,如果不會做普通的發動機,也就不可能做出勞斯萊斯級的發動機。

政府應該鼓勵民間公司以及法人,希望他們能夠做可以提高我國工業水準的研究。這種研究在短時間內的經濟效益可能不夠好,但是因為這種計畫可以提高工業水準,這種研究會使工業界最後一定能生產相當高級的工業產品。反過來說,假如工業界沒有做這一類的研究,我們國家絕對不可能有能力做出非常昂貴的工業產品。

政府官員不能只知道一些耀眼的工業名詞,如AI、5G、奈米等等,政府應該盤點我國的工業技術水準,知道哪些工業技術仍然需要往上提升。這些工業技術一定是不起眼的基礎工業技術,政府官員要有勇氣,肯大量投資在這一類的研發計畫

我們可以放眼奈米,但是我們不妨從毫米做起。我們可以放眼高頻率的電路,但我們也要先學會低頻率的線路。發展科技必須務實,腳步踏穩以後才可能跨大步










當「鮭族」孕育自政府的怠惰


2021-03-23 01:02  聯合報 /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


鮭魚之亂」落幕,年輕「當鮭族」賺吃賺錢兩天後,都能順利改回原名。可見他們並無改名的真實意圖,只因了解政府放任改名的作業,提供了兒戲的好機會。據聞龍蝦、牛排、鮪魚或披薩等正蓄勢待發,期待他們真能造成改名的大亂之勢,或許標榜會做事的政府才願意積極地做些事?

政府呼籲不要輕率改名浪費行政資源,但當鮭族卻是政府所孕育。一堆荒誕不經甚至長達三、五十字的鮭魚名,主管機關以大法官釋字第三九九號解釋揭示姓名權為人格權之一種,人之姓名為其人格之表現,故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應為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為由,即使顯非姓名條例》第一條所定「國民使用姓名之習慣」,也無須審查而一概許可

三九九號解釋肇因於近三十年前,十歲的黃志成由家長以其名與同村較長者相同,申請改為黃志家獲核可。但改名後不到一個月,家長因黃志家受同學嘲弄為「黃指甲」又申請改名,戶政機關以不符合「字義粗俗不雅」的法定條件而否准。案經提起行政救濟再至聲請釋憲,大法官認為黃志家固非屬「字義粗俗不雅」,但「讀音會意不雅」則可認定屬法律所定可改名的「特殊原因」情形之一。

事實上,三九九號解釋僅宣告民國六十五年內政部所做「姓名不雅,不能以讀音會意擴大解釋」的函釋違憲,但因解釋文揭示「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外,理由書中又謂命名之雅與不雅,繫於姓名權人主觀之價值觀念,主管機關於認定時允宜予以尊重」,才導致後來修正姓名條例時,對於否符合字義粗俗不雅或有特殊原因之改名條件,須由「主管機關認定」的原規定遭到刪除。因此,目前「更改姓名申請書」只須勾選含有「特殊原因」的選項即可,至於是何種「特殊原因」及改成再怎麼無厘頭的名字,主管機關均在所不問。

政府如果緊抓著「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一句奉為圭臬,《姓名條例》恐怕有超過半數條文也屬違憲。該條例第一條明定外國人、無國籍人申請歸化我國籍者,其中文姓名「應符合我國國民使用姓名之習慣」,其實已明示改名固然是人民自由,但所改之名至少須符合國人使用的習慣,這也應是三九九號解釋的本意因此,政府對人民所改之名全然放任的行政怠惰,才應是鮭魚們讓台灣在國際上露臉的主因













「鮭魚之亂 」的隱憂 反啟蒙世代 娛樂至死


2021-03-23 01:02  聯合報 /   邱天助/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新北市)
台中市女大生為了吃免費壽司,到戶政所改名叫「鮭魚丼飯」。(圖/讀者提供)


最近,「鮭魚之亂」引起許多爭論與非議。反對者認為,只為吃鮭魚壽司就輕易改名,這種貪小便宜的舉動,不但拉低了「台灣價值」,讓日本人取笑,甚至指責這種貪婪的行徑簡直是「台灣之恥」。

也有人認為,名字涉及符號意義與身分認同。取一個合適的名字,不但具有「印象整飾」效果,顯現自己某種形象,也象徵家族世代的傳承;在「姓名學」的分析中,名字更承載著一輩子的命運,命名豈可不慎。所以,父母為孩子取名字無不用盡心思。由於名字如此的重要,民法也將「姓名權」視為「人格權」的一部分,並明文規定禁止「姓名權」的侵害。

然而,支持者認為,改名沒什麼大不了,為吃鮭魚壽司而改名,只是好玩罷了。「人不輕狂枉少年」,人生何妨為自己開個玩笑。這種不傷及他人的行為,甚至還可成為少年輕狂的珍貴回憶。

還有人主張「改名」是取回「命名權」的主體行動。人一生下來,都由父母依其意志命名,孩子並無同意權。「姓名決定權」是自然人決定自己姓名的權利,藉由改名,可以展現自己對名字的自主權。不過,有這種想法的人恐怕不多。更何況,這種選擇並非自由意志、自我主張的表現,而是受到商業行銷的驅使

許多人對這種「吃鮭改名」的行為無法苟同,認為是非不分、價值偏差;不但作賤自己,更是離經叛道。然而,你的是非不是他的是非,你的價值也不是他的價值。「吃鮭改名」的爭議,正是「三觀不合」所引起。

據報導所顯示的資料,改名者的年紀大約落在十八至廿三歲之間,這是需要特別去理解的世代與其指責,不如去正視這些年輕人的思維模式生存心態

這些被稱為「鮭魚世代」的年輕人,大都有下列行為特徵:淺層思考,人生不做長久規畫,行事不會觀前顧後;喜歡即興式的演出,獲得意外的效果。拒絕道德綁架,不談忠孝仁愛,不說禮義廉恥,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反抗威權與傳統,將叛逆視為成長的動力。低慾望、低抱負,不求功成名就,只求一時歡樂;喜新厭舊,很容易厭倦,普遍缺乏情感的忠誠度。生活娛樂化,用娛樂來界定生活;人生不需要大道理,好玩才是王道。

這些行為傾向可視為一種世代特性,或許無關是非對錯;這些人也並非「怪胎」,而是當代社會教育文化下的產物,行為中往往透露出解放與壓仰的成分。因此,我們不應只是偏執的看成偏差或病態,所要擔心的是,如果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思考,只追求從「快閃」中所帶來的短暫刺激和娛樂,從而導致面對現實的道德冷漠,屈從於商業利益下的廣告行銷。這種「反啟蒙」失去主體性的行為,會不會對未來的生活造成慌亂與虛無。











要當文化輸出國 還是輸入國?


2021-03-23 01:13  聯合報 /   黃于玲/畫廊業者(台北市)


近期文化部宣稱「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通過後,有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以及文化事業的發展。其中第廿八條關於租稅機制的優惠,以拍賣為導向,目的是取代香港拍賣市場,成為亞洲藝術中心。鼓吹這次稅改的民間「藝術團體」提出鉅額數據顯示,實力驚人的台灣收藏家,經由拍賣購得的上億藝術品多數不是本國的,顯示我們早已是國際化的藝術品入超國。

文獎條例修正的目的是促進本國藝術市場還是本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我們要當文化輸出國還是輸入國,從兩件事看出警訊

其一,近日沸沸揚揚的「奈良美智」展覽,以台日友好為訴求,在台灣巡迴展出。日本輸入奈良美智的藝術造成台灣轟動,我們輸出的則是口罩、珍珠奶茶和台灣鳳梨。

其二,文獎條例修正基於文化部認為,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拍出一幅台幣近廿億的趙無極作品,買家和賣家都來自台灣,若拍場在台灣,政府根據這幅畫可課稅兩千多萬,幾乎等於台灣藝術品整年的稅收等,可知道趙無極一幅畫抵台灣一年交易稅在文化上的相對意義是,本國藝術品市場嚴重萎縮。

曾經台灣藝術市場由中產階級撐起一片天,他們不是左手買右手賣的炒家,也不是買得起千萬藝術品的富人,一百萬元以內的藝術品交易件數超過百分之九十,而且大都是本國藝術品。然而近廿年來民間「藝術團體」成員透過媒體形塑,只有買趙無極、常玉、奈良美智等非本國藝術品才有利可圖,或私下告訴藏家,買本國藝術品會賠錢。以此窺知呼籲「文獎條例」要拓展的藝術市場,並不等於本國的藝術品市場。

稅改的另一目的是藝術商人要台灣搶當亞洲藝術交易重鎮。為什麼鄰近國家不如法炮製?台灣不是香港,我們要稅收,也要文化。當媒體人以權威角色提示收藏家要賺錢就不要買本國藝術品時,文獎條例只問交易金額不問文化內容,而讓非本國藝術品交易鉅額一樣享有租稅優惠,實在很難看到本國文化願景,更別說有助於本國文化藝術工作者了。如此僅將藝術品金融化單純計算稅收,何不回到財政部研究比較妥當。

文化部除了建立正確的台灣美術史,更應該推波助瀾本國藝術品的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發展,在這次「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第廿八條藝術品前面加上「本國」,創造市場端收藏本國藝術品的誘因,促進文化與經濟與時俱進。唯有如此,我國的藝術家、收藏家、藝術市場、文化價值,才能將台灣凝聚成為驕傲的文化輸出國,這才是文獎條例修正的積極意義













閉門打第一針 怎安民心


2021-03-23 01:16  聯合報 /   周玉娟/教(台中市)
季青漫畫


AZ 疫苗首波配送來台,廿二日上午行政院長蘇貞昌和衛福部長陳時中前往台大醫院打下「全台第一針」。可是既然是為安民心帶頭施打,為何不公開施打,更有公信力?還能兼具疫苗施打衛教宣導?

AZ 疫苗在國外出現一些施打副作用,讓許多人有疑慮,此時政府高官願意帶頭示範是件好事,可以讓民眾放心跟打。如能全程實境揭露,不但更能取得人民信任,還能彰顯醫護人員不為人知辛苦一面,也順便指導民眾施打前、施打時和施打後應注意事項和觀察狀況,不是更好嗎?可惜,這第一針,只作半套,閉門施打,讓人充滿想像空間,效果大打折扣。

「打疫苗是好事,不需要作假」,話雖沒錯,但有時候人的心理會影響生理,心若安定,打針效果會更穩定,可以減少很多因為心理因素引發的身體不適。所以,才會有請指標人物帶頭施打等情事,再多補充說明或花費唇舌澄清沒打假針,都沒有以身作則公開過程來得更能說服人心。

相較於美國總統拜登接種第一劑時是電視現場實況轉播,蘇揆和阿中部長的閉門施打,是遜掉了。而且原定才是全台第一針的新北亞東醫院,力邀侯友宜市長到場打氣,卻很巧妙的被搶了頭針,轉移了鎂光燈焦點,這算是疫苗政治學嗎?若是,那麼眾人引頸期盼的國產疫苗研發成功時,希望能邀請小英總統率先施打,全程公開,安內攘外,穩定民心,打響國際。












udn / 願景工程 / 囚居晚年 / 老來宅別等老來

回響/請政府一社區蓋一老人社宅


2021-03-23 01:22:33 聯合報   王賢文/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現在台灣四、五層樓的公寓老屋,都是民國六、七○年代,建商趕經濟熱潮搶蓋而成的,但是未曾思考三十年後,人會老、屋也老,所以都沒設電梯,造成聯合報近日「願景工程」所報導的「老宅困老人」的現象。

老宅困老人,有人問,何不賣掉都會中老公寓,到郊區買有電梯的新華廈?但誠如「願景工程」所報導,老人都希望在住了卅多年的熟悉的社區環境下老化,都會中,醫院、診所較多,也較適合老人看病需求,公共交通又比較方便。但要在都會老公寓,加裝電梯困難、都更也無法一坪換回一坪,還得補貼建商一大筆錢,大部分的中產階層老人都無法拿出養老金換都市的新大廈,於是老人真的變成都市中的居住難民,因無電梯而行動處處不便。

唯有請政府在每一社區,專門興建老人住宅了,老人可以以原來的公寓,抵押或轉換,住進有為老人設計的社會住宅,此種住宅,不僅是有電梯,功能亦要完全適合老人的需求。一社區,一老人社宅,應該是政府亟待投入的公有住宅政策吧!











回響/法令綁…望樓興嘆 囚居噩夢


2021-03-23 01:20:03 聯合報   吳芳枝/退休人士(台中市)


有一天聽到救護車刺耳的鳴笛聲,才知道住在對面的鄰居家有一位九十五歲的阿嬤,十年來老人家不曾下樓,形同囚居。透天厝樓梯狹窄,經過一番折騰,才將阿嬤抬下樓。

多年前婆婆因置換人工膝關節,把老人家接來靜養,因樓梯太窄,擔架無法轉彎,最後婆婆只好暫時睡在一樓客廳。透天厝沒有電梯,只能「望樓興嘆」。

老家在鄉下是傳統的三合院,前有稻埕,後有院落,不必爬樓梯,似乎很適合老人居住。其實三合院「戶町」、「門檻」特別多,公婆年紀大行動不便,輪椅進出處處是障礙。有一次,公公跨越門檻時,重心不穩跌斷了腿,老人居安問題不容忽視。

曾經請教建築師,老宅興建電梯的問題。依照法令規定,室內電梯不能說蓋就蓋,如果想在自家興建室內電梯,除了要先申請執照,還要比照一般公共電梯通過驗收後才能使用,後續還要定期保養和檢查,過程及維護都需要巨額金錢,並不容易。

「如果有電梯就好了,住三樓的阿伯一個不穩摔下樓梯了。」「你如果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匍匐著身子,像狗一樣地爬樓梯,一定會心酸不捨。」

三、四十年前購買的公寓和透天厝幾乎都沒有電梯設備,老宅住戶多為高齡年長者,上下樓行動十分不便,陷入「居住弱勢」。公寓增設電梯,這是年老長者的心聲。十年後,我自己都老了。「爬樓梯無力」、「走路無力」很快會發生在我身上。












回響/從安老到困老 不只是長照


2021-03-23 01:22:32 聯合報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新北市)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有近四十三萬名的長者是居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裡,這兩年內便飆升九萬人之多,倘若再加上透天厝之類的住宅,粗估我國老人有高達七成是住在無電梯的房舍裡,這也使得老宅囚困老人家的議題,有進一步深究的必要。

目前的台灣社會約莫有三百八十萬高齡一族,其中一人獨居獨老或老老兩人相互扶持的人數,也接近百萬人之多;粗估到民國 119 年(二○三○年),老屋或老宅恐怕將占有全台房屋的三成因此關於老人、老宅、老囚、老無趣的思考,需要有整全多層的考察

首先,從高齡化社會到超高齡社會的變遷趨勢,老化一詞所指涉的豈止於老年人口的增加,還包括有著三、四十年歷史的老舊住宅。只是在這裡要被凸顯的不僅止於老人數量或老宅數目,而是在數字背後糾結的複雜、多重及資源配置不均的整體性關照。

因此,所謂老宅困老人的雙老危機,將會比想像中來得迫切。畢竟,擺在眼前的已經是基本的需求無法滿足,以及人身風險難以有效規避,這也使得電梯限制帶來的「行不易」,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在思考上也要同時包括短期性質的立即改善,以及中長期目標之規畫作為。

其次,因為欠缺電梯設備,導致生活水準與生命品質的可能缺漏,成為無法有效維護老人基本權益(老權)的一項文明反諷。如此一來,上述的老宅困老人景況,因為沒有電梯的基本配備,而讓「老障」現象背後所夾帶諸如老身、老殘、老本、老友、老趣、老去等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和衝擊性影響的連鎖效應,更形雪上加霜。

因此,在這裡的思考就不應限於「下不了的床、踏不上的地面、跨不過的梯階、出不了的門檻、就不了的醫治以及無法擁有的正常生活之老權訴求而是扣緊理念-政策-立法-行政-福利服務的老人權益維護架構。這不只是個別的長者或單一的特定需求事宜,而是一項後高齡社會的老化變革工程。

總之,相迎於從安老到困老的一線之隔,不應只是聚焦於長照、醫護之類的狹隘議題,而是要因應老人基本權益保障及其福利服務增進積極性差別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