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評議選舉砲火下的央行角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五月天事件:國安當選舉奧步的認知作戰
◆  聯合報黑白集/一意孤行的社安網2.0
◆  經濟日報社論/評議選舉砲火下的央行角色






經濟日報社論/評議選舉砲火下的央行角色


2023-12-31 00: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央行認為不宜動用外匯存底投入主權基金,但對政府另立專法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持開放態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大選政見砲火四射,就連向來被要求維持獨立的中央銀行也陷入選戰火海。最近民眾黨召開「穩定金融、安心投資」記者會,指出央行運用外匯存底,干預低利率與匯率政策,造成「台灣整體經濟停滯不前,所得分配惡化、房市飆漲」而「不利產業升級」。其次,央行職能被扭曲成為政府仰賴央行盈餘繳庫」。柯文哲還主張要「提撥台灣5,000億的外匯存底中的10%作為主權基金」,活化資金運用

民眾黨對央行的批評其實是經濟學界的「老生常談」;這些論述與中研院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8月發表的「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高度相關,而其中「主權基金」更曾由該黨立委在立院提案討論。至於中研院對央行建議的目的,則是期望台灣能更有效地運用金融資源協助迫切需要產業轉型

央行對民眾黨批評不敢怠慢,隨即提出六點說明予以反駁。央行否認利用低利率與匯率達成「盈餘繳庫要求。台灣最近通膨與房價問題的因素複雜,不是央行能單獨承擔。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提升透明度並勤於與外界溝通。最後,央行從未反對設立「主權基金」,只是主張應立專法,要以專責機構管理

央行回應民眾黨對貨幣政策的批評確有其法律基礎;「中央銀行法」明訂央行「法定經營目標」並沒有提供政府財政收入。不過,央行作為國家銀行,就如同美國聯準會,每年需將營業後的「盈餘」上繳財政部;今年美國聯準會繳給財政部584億美元,而我們央行則繳出1,800億元。兩國不同之處在於聯準會的繳款僅占美國聯邦政府收入1.3%,而台灣央行則高達7%

不過,我們與其懷疑央行可能以低利率與匯率政策,達成「盈餘繳庫」目標,還不如憂心主計總處與財政部為了財政收入,而可能輕忽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央行維持政策獨立有先天弱點;「中央銀行法」規定的「當然理事與監事包括財政部長與主計長,而容易讓央行落入政策可能充實政府收入的口實。因此,在未修正「中央銀行法」的組織結構前,行政院長實有必要宣告維護央行政策獨立性的決心。

社會懷疑低利率與匯率會造成游資氾濫、降低資源使用效率,最後造成經濟成長趨緩以及實質薪資停滯。這個問題可以辯論,但我們更要關心,台灣近年動輒超過40%國民儲蓄率所帶來的社會財富分配問題。央行的「市場介入」固然會影響金融資源配置產業與所得分配政策嚴重失衡,恐怕才是政府更須優先解決的問題

至於設置「主權基金」,除了不符合央行常規運作規則外,實務上更有兩個困難:社會對政府的操盤缺乏信心,以及國際市場萬一崩盤的究責問題。畢竟,只要人民對政府施政的「信心危機」未能化解,「主權基金」構想恐怕只會石沉大海。

目前央行在溝通貨幣政策方面確實較以往進步。我們肯定央行理監事會在會後提供資料,並由總裁親自說明政策內容。不過,央行決策思維與財經情勢變化連結仍嫌不足。這問題應與央行未能明示貨幣政策目標」有關。例如,過去央行至少還得對社會交代 M2 目標區的執行狀況,現在則似「心證比例過高明顯弱化社會對其政策監督能力

央行這次受到選舉砲火洗禮,或許可以進一步思考改進與社會溝通的做法。央行既然作為「銀行家的銀行」,又何妨比照銀行業,盡可能公開財務資訊。對比美國聯準會的財報由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查核簽證,央行揭露資訊的程度顯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我們現在與其爭辯央行貨幣政策的是非對錯,還不如期許央行繼續提升政策與財務透明度確實建立社會認同與信任基礎













聯合報黑白集/一意孤行的社安網2.0


2023-12-31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清德競總表示,賴清德承諾推動「社會安全網2.0」,是要將社會安全網常態化。記者許正宏/攝影


國中割頸案效應擴大,賴清德不敢大意,強調他將「積極落實社會安全網2.0」。但行政院一一○年推動迄今的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已被證明漏洞補不完;賴清德開的處方,除打臉蔡英文,凸顯她說的社會安全網並未「積極落實」,也反映賴清德社安政見只會抄襲蔡英文,卻抄了一個爛版本。

一○五年發生小燈泡案,當時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寫信給小燈泡母親王婉諭,表示社會安全網有很多破洞,她會盡全力補洞。兩年後,行政院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一期,投入近七十億元;三年後又核定五年四○七億元第二期計畫。但已擔任時代力量立委的王婉諭前一年就公開呼籲「補不起的社安網2.0計畫,行政院莫一意孤行」。

國中割頸案也可說是蔡政府社安網2.0「一意孤行」的結果。蔡英文對割頸案不痛不癢地說,政府一直努力在建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但王婉諭則說,這張網子仍有許多漏洞,對每個破碎的家庭來說,這條路走得太慢、太痛苦了。

從拒進議會到賴皮寮,賴清德都是一意孤行如今再晾曬一張一意孤行」的破漏網子,不令人訝異。何況民進黨立委范雲還力斥任意搜書包的「黑心校規」,施壓究責搜書包教官一意孤行性格,不輸賴神。社安網難補漏,因為民進黨從不嫌洞多













聯合報社論/五月天事件國安選舉奧步認知作戰


2023-12-31 00: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路透廿八日報導,指稱台灣知名樂團五月天遭中國大陸當局施壓表態親中。(中新社)


知名搖滾樂團五月天在大陸開演唱會被捲入「假唱風波」,路透駐台記者近日引用台灣匿名國安高層和內部安全備忘錄」,表示陸方曾要求五月天公開表態支持「一個中國」,隨即引發議論。不過,從種種脈絡來看,這又是一起民進黨「出口轉內銷」的認知作戰目的是要影響選情

民進黨最有名認知作戰奧步,莫過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總統大選前夕王立強事件。當時王立強接受澳洲媒體專訪,聲稱是中共間諜,且介入台灣選舉。此案不僅影響大選,也使正好在台的大陸商人向心夫婦遭受牽連,被起訴、禁止出境數年之久。直至今年初,該案才塵埃落定,確定王立強只是騙子。但認知作戰效果,已充分達成

除王立強案,蔡政府透過外媒出口轉內銷」案例屢見不鮮。政府官員「投書」、提供資料,或者類似此次路透報導,以各種無法查證的內容,激起台灣民眾反中情緒,或將在野黨抹紅,都是慣用手法今年初日經報導台灣有九成退役軍官投共」,就是一例。

此次路透的報導,其實也非單一事件,十二月初以來就一再出現。第一篇是報導「中國以廉價旅行吸引台灣政治人物赴陸」;接著是「台灣情報指出中國高層開會討論如何干預台灣選舉」;隔一周則是「中國軍隊靠近台灣海域意圖恫嚇,四度遭台軍驅離」;又一周後,是「中國意圖藉由媽祖等宗教活動介選」。接下來,就是「五月天被施壓」。

這些報導出自相同外媒、相同記者,同樣引述自台灣「匿名官員和內部情報資料」,在選前一個多月持續、有規律的「餵養情資。與其說是「報導」,更像是「交作業」或「寫文宣」。只是之前的報導多半是陳腔濫調,此次因為主角是五月天,才受到高度重視。

認知作戰角度看,蔡政府的操作其來有自既是匿名官員不公開情資真偽當然無法證實。美媒 CNN 也跟進報導五月天事件,卻坦言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此情報,無法證實。果不其然,報導出爐後,國安局「不回應」,陸委會曖昧地說要「向陸方求證」,就是想營造「不言而喻」氣氛,效果超越蔡政府東廠名言「間接影射殺傷力最強」!

反中情緒渲染下,這類認知作戰很容易讓民眾深信不疑;陸方無論是不回應,或者出面否認,許多台灣民眾都抱持「寧信其有」態度。尤其在外來和尚會唸經迷思下,外媒光環掩蓋了假訊息和認知作戰本質;大陸國台辦否認施壓五月天,行政院長陳建仁說大陸假消息攻擊已是「國際認證」,就是典型手法外媒報導之後,就是綠營側翼跟進政治人物配合一條龍操作;至於質疑者則動輒遭抹紅,或被說是「中共認知作戰協力者」。

蔡政府強調要打假訊息反認知作戰,但從王立強事件到五月天事件,都證明最會認知作戰的正是蔡政府,而且已到把訊息「洗產地」的地步。雖然民進黨經年累月操作多數民眾已彈性疲乏,五月天事件回響有限,但最可惡的是,在企圖以奧步影響選舉時,蔡政府是否想過這會衝擊國安

蔡政府提供外媒操作情資真假難辨。如果是假情資,除貶損國安威信,更應查辦散播假訊息影響選舉的罪責;如果其中含有真實成分,也可能是我情報人員冒險取得或布建成果,而「國安高層官員」就這樣提供給外媒進行政治操作,豈非將我情報人員與情報網置於險境?洩密責任難道無須追究?民進黨選舉奧步多,但拿國安當奧步,只能說是為政治權力瘋狂了。



名家縱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共同記憶\星期透視/九局下誰能再見安打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災難級失言 賴選情吃力
◆  賴迴避憲法問題 兩岸怎和平?
◆  名家縱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共同記憶
◆  大屋頂下/中華民國如果帶來災難 難道台獨黨綱是護國神山
◆  星期透視/九局下誰能再見安打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共同記憶


2023-12-31 00:44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告別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復甦遲緩的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美國與中國大陸都有進行戰術性和緩意願,但仍會受到俄烏戰爭僵局、哈瑪斯與以色列衝突、即將舉行的我國總統選舉,以及明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

俄烏戰爭與以巴衝突已經造成美國內部的爭議,不利於拜登總統的連任之路,在這兩個危機尚未解除之前,台海絕對不能再生事端,需要和緩的美中關係。拜登要展現的是美國與大陸激烈競爭時,仍然可以與大陸溝通與管控台海局勢,避免衝突。

今年十一月習拜會前,大陸已經定調做好穩定與美國關係的策略,會議後並高度肯定此次會議的意義,指出它為改善和發展中美關係指明了方向。最近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講話強調元首外交與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大國關係格局成果。反映大陸在疫後經濟復甦緩慢急需擴大內需增加投資也需要與美國戰術性的和解

在中美戰術和緩的架構下,大陸也開始淡化武力統一台灣的急迫性,習近平在「習拜會」表示美國預測特定時間的大陸攻台計畫並不存在;最近大陸國防部例行記者招待會,指出民進黨故意炒作大陸軍事威脅,渲染緊張氣氛,完全是為了謀取選舉利益。其背後的邏輯應該是大陸仍致力於和平統一的目標,因此美國沒有出售武器給台灣的必要。

雖然目前大陸沒有對台動武的必要,但是我選舉的結果勢將影響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大陸展開台灣對大陸貿易壁壘調查,中止 ECFA 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主要是凸顯我貿易不公平的現象,若不協商,我國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將更為困難。

不論我明年總統選舉結果如何,勝選者都必須掌握這些發展的趨勢,謹慎因應,特別是要關注如果川普再度上台帶來的衝擊,這方面大陸已經有與他鬥爭的經驗,反而是台灣要面對川普利益至上輕忽道義支持挑戰

美中關係趨緩之際,賴清德對大陸的態度仍然充滿敵意,批評支持侯友宜,等於支持馬英九,還拿出「經國牌」指責國民黨「不但不反共、還親共」。

馬總統八年執政期間,除了美國給予我國免簽待遇,簽署了台日漁業協議,我與大陸簽了 ECFA 之後,因此促成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至今仍然是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唯一此類協議,請問以上的成果有哪一項喪失主權出賣台灣?而民進黨政府面對大陸的措施,只會重複「對我影響不大」的說詞,完全無法照顧因此受損的民眾,失去執政的擔當。

蔣經國總統反共本質是要與共產黨爭中國的正統根本是從中國人的立場出發,根本反對台獨。晚年解除戒嚴、開放報禁與開放探親,完全順應「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而做出的轉變

現在國人享用的高速公路、國際機場、煉鋼廠等,都是十大建設留下來的遺產,是我們這一代的共同記憶,那現在民進黨執政下的回憶會是什麼呢?













星期透視/九局下誰能再見安打


2023-12-31 00:39  聯合報/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特聘教授、前體委會主委)


總統大選這總數近一千五百萬票,涉及政黨、群族、階級、性別等多角化競爭複雜情勢,愈到最後關頭愈是暗潮洶湧更迭起伏,非到最終時刻,真難以鐵口直斷誰會勝出!然而,這關乎全台二,三五O萬人民未來命運的極重要選舉,豈是兒戲?怎能容許一樁又一樁司法案件的干預,擾亂人心!又豈能操弄數據民調和不實輿論混淆視聽呢!

投票日將近,相信有不少關心時事的民眾,嘗試從政見發表會過程,進一步了解那組候選人是有深度、有理念、有執行力,是值得被託付責任的國家領導人。不過,從幾次正副總統政見發表會,以及各大媒體的報導,大家期待看到和聽到關於國家建設方案和人民福祉的政見,卻遠不及此起彼落抹黑和抹紅來得多,政見發表會儼然成為了政黨互嗆批鬥大會,熱鬧有餘,建設性卻不足。

幾場政見發表會下來,最直接的是,讓許多人親眼目睹巧舌如簧指鹿為馬真實態樣!不管是賴皮寮、凱旋苑或柯養地增值,在選舉「起底、扒糞」的文化下,自有一番過招,各說各話。

令人最感憂心的是,涉及國家利益和安全的根本問題,遭到本質上的扭曲。例如:竟出現「說中華民國是護國神山,這是我以前從來沒聽過的神話」之荒謬言論混淆國家認同和集體意識,讓人不免質疑他自認為他只是在選「神話」中的總統?又如:指稱「前總統蔣經國是因知道反攻無望,而推出十大建設」的輕蔑說詞,如此變相貶抑蔣前總統堅持推動十大建設」,讓台灣經濟起飛躋身「亞洲四小龍」的良苦用心,竟只是用來攻擊國民黨的詭辯說詞

眼見為憑、耳聽為實,諸如此等的表現是否具備總統氣度與德行,人民自有公斷!

政黨輪替民主政治成熟象徵主權在民,人民用選票選出信任的政黨為民服務。過去八年二度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一手掌握行政、立法及所有資源,除貪腐弊案叢生、施政者品行不端不勝枚舉之外,當初言稱「勞工是心裡最軟的一塊」的種種政策一一跳票。無怪乎!勞團要「工鬥遊行,數千名勞工走上凱道抗議;警消分至民進黨中央黨部抗議職安工會權利跳票青年們頻頻對居住正義跳票表達失望醫護五師大會合發起齊聚凱道抗議的「黑十字運動等等紛紛表達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乃以行動告之獨樂而不恤其民,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的道理

台灣需要一個能穩定兩岸關係,關注人民需求,繁榮民生經濟,重視社會正義,有勇氣堅持理念,帶領專業團隊務實做事,讓全民安居樂業的政黨和領導人。選戰最後關頭,誰才是最適合的人選?有待大家冷靜思量

截至目前,在向來不喜高度表態的部分中間選民聲音被隱沒下,仍有近五成民眾討厭民進黨的情形看來,民調實未必能代表未來選舉結果的全貌。相信無聲的民意,將會是是決定誰能勝選的關鍵!













大屋頂下/中華民國如果帶來災難 難道台獨黨綱護國神山


2023-12-31 00:42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在電視辯論會中,認為中華民國會為台灣帶來災難。記者許正宏/攝影


賴清德涕淚縱橫地衛護他在萬里的老家違建,卻又幾乎沒有底線地譏嘲攻擊摧毀中華民國憲法。做為一個可能出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政治人物,此種人格反差,顯現他有非同尋常思覺障礙,甚至令人懷疑他是一個心理病患

侯友宜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賴清德回覆:「中華民國是護國神山,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神話。」他又說:「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護國神山,到底要鄉愿到什麼程度?」甚至說:「中華民國帶來災難。」

中華民國憲法當然是護國神山,絕非神話。就以此次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來說,如果沒有中華民國憲法,舉行總統大選的憲政根據何在?難道是依據《台灣國憲法》或《台獨黨綱》而舉行?可證,中華民國憲法是護國神山,不是神話,也非鄉愿。

中華民國憲法更是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主要支撐,沒有中華民國憲法或毀了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將面臨崩潰解構的危機。這從葛來儀等三位美國重磅學者的專文,即可清晰認知其中道理。葛文指名道姓地諍告賴清德,若當選總統,應當考慮做到兩件事:

一、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應重申蔡英文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就職演說中所作承諾,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等語。由此可見,葛文認為,應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台灣的憲政主體。在葛來儀等人眼中,中華民國憲法不是神話,也不是鄉愿,而是一個真實兩岸戰略架構

二、賴清德應考慮重新審視民進黨在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提出的「凍結台獨黨綱」,以讓維持現狀的承諾更具可信度。若從葛文的這個視角來看,與《中華民國憲法》敵對的《台獨黨綱》,反而成了應當「凍結」的政治神話與鄉愿。

美國重磅學者在台灣大選期間針對可能勝選的候選人賴清德,直接論及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獨黨綱這些頂層憲政架構問題,這是過去歷屆總統大選未見高度與深度

與解嚴後歷屆總統選舉相較,此次大選的最重要特徵,正是各方皆鮮明地將中華民國憲法帶入了兩岸政策辯論

就國民黨言,侯友宜方面的兩岸論述可以歸納為:「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引/中華民國憲法是九二共識的基本詮釋。」

侯友宜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台獨,支持「基於中華民國憲法(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因此主張「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

就民進黨言,賴清德則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完全反對「基於中華民國憲法」來爭取「一中各表」的兩岸話語權。他也是歷屆總統大選中,首先並唯一將中華民國憲法踩踏到「神話」與「鄉愿」地步的候選人。最近,他並作出結論:「死抱一個中國的神主牌影響團結。」由此可見,他必然存在的潛台詞應是:「憲法一中影響團結,中華民國憲法影響團結。」

但是,賴清德真的要與中華民國憲法一刀兩斷嗎?在前述葛文發表次日,賴清德就立即透過民進黨發言人說,民進黨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云云,顯然是被葛文的「疑獨論/疑賴論」戳到了痛處。既是如此,賴清德儼然又同意了「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否則,何必如此倉惶狼狽回應葛文

賴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回應美國學者的「疑獨論/疑賴論」,卻回過頭來對內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是神話與鄉愿。請問賴清德:你還能無理取鬧雙標到什麼地步?這是不是一種思覺障礙與心理病態

賴清德口口聲聲說:「絕對不走回頭路!」請問:什麼是回頭路?

馬英九時代,以「憲法一中」來回應中共的「一中原則」,以「一中各表」來詮釋「九二共識」,並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十一月的馬習會營造起「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這也幾乎就是前述葛文描繪及期待的兩岸境界。可以這麼說,這也應是兩岸未來能夠想像的相對較佳的互動架構,亦即「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不統,不獨,不武。這是不是一條可以思考的「回頭路」?這條「回頭路」的指路標,就是中華民國憲法。

如果賴清德決定「絕對不走憲法一中的回頭路」,那麼他要走的是什麼路?難道台獨才是台灣向前向上康莊大道?難道「死抱台獨神祖牌」就不會「影響團結」?難道台獨黨綱護國神山

賴清德反對凍結台獨黨綱他說,沒有了台獨黨綱,民進黨會被其他政黨所取代。此說證實,台獨黨綱其實是民進黨的「護黨神山」。為了維持這一座「護黨神山」,民進黨不惜摧毀真正的「護國神山」中華民國憲法。這是不是一種思覺障礙與心理病態

然而,折騰了幾十年後,如果賴清德又回到了台獨路線,豈不也是走上了「回頭路」?反過來說,如果台獨也是回不去的「回頭路」,那麼如此摧毀中華民國憲法,非要弄到了兩頭落空的地步,這樣的台獨又是什麼樣的神話與鄉愿?

葛來儀等三位美國智囊人士很具代表性,且在政治情感上均較傾向民進黨,因此他們以專文指名道姓向賴清德提出的諍言,值得重視。

葛文將兩岸問題,提升到中華民國憲法及台獨黨綱的高度與深度,這是正確指向了兩岸問題的根本。亦即,對於台灣而言,兩岸關係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獨黨綱」之間的大抉擇。葛文的諍告是:賴清德應採中華民國憲法,而凍結台獨黨綱。

昨天在政見辯論會上的頼清德幾已喪失政治理智。他必須交代清楚:將中華民國憲法當作護國神山,或以台獨黨綱作為護國神山,何者可給兩岸帶來和平?何者將給台灣帶來災難?

《大屋頂下》說,一個國家必須有一部憲法作脊梁,中華民國應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脊梁。一國總統亦應以國家憲法為脊梁,因此中華民國總統也應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脊梁。如果中華民國總統竟然拒絕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脊梁,這不僅是一個政治上心理病患,他根本是一個叛國者,鳴鼓而攻之可也。

兩周後,賴清德可能在兩岸間有了新角色。他不能再說:「我是一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在任何職位上不變。」

正告賴清德,你是非變不可了,你的第一堂課就是:必須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













災難級失言 賴選情吃力


2023-12-31 00:36  聯合報/ 游梓翔/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程專任教授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電視辯論會中指出「中華民國當作是兩岸的護國神山,這到底是要促進和平,還是要給台灣帶來災難」。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總統大選唯一電視辯論受到高度矚目。研究顯示,辯論影響最大的不是支持度,而是支持者對候選人的信心,表現出色有助強化支持,失誤則可能產生信心危機、不利選情。

觀察整場辯論,賴清德、侯友宜和柯文哲要說明顯錯誤,大概只有賴「中華民國是災難」的發言。整場辯論的總結就是,柯打了半場好球、侯漸入佳境,賴仍是一貫的自覺良好。

在申論階段,賴的主軸是「選對的人、走對的路」,除了闡述政見,他批侯要走回「上個時代」,批柯是複製貼上綠營政見。侯則羅列民進黨十大執政問題,並提到新北防疫期間受到綠營不公待遇,並質疑賴的台獨立場。柯的申論稿則是他政見會的精華版,只是對民進黨執政的批判更為直接強烈。

其次是媒體提問原本中立的媒體提問,是為讓辯論聚焦、議題涵蓋面更廣,可惜部分問題立場鮮明例如問侯統一問題,提問人竟加上一句「不要再講憲法」,給人提問人兼「助辯」之感五題有四題與兩岸外交國家認同有關,一題涉及候選人房產土地爭議,未問經濟能源等主題,涵蓋面不足

在這一階段,三位候選人多是以基本立場作「選擇性答覆」。但因侯柯都是以執政黨為攻擊焦點,讓賴腹背受敵常處被動,對問題的閃躲也比侯柯更明顯,例如竟未主動提到自家違建爭議。尤其,賴清德那句「中華民國是災難」確如後面柯文哲所說,是個「災難等級」的失言。

第三階段交叉詰問。三人幾乎所有問題都在凸顯對手的不可信任。但階段因為賴也能扮演質詢者而非被動回答,明顯比上階段展現更多火力,對氣勢有提升效果。本階段還出現一個情節:當柯談到農地問題,說到那與他的父親對他回新竹行醫的期望有關,突然哽咽,似乎有些熄火,也為之前為自家違建流淚飽受批評的賴清德提供了反擊機會。

至於結辯,柯受前一階段情緒影響,結論氣勢明顯不足,且他談到要贏,卻未說明民調落居第三要如何贏;侯的結辯則是他全場表現最佳的時刻,除了順著柯的哽咽談到如果能下架民進黨、追求更好未來,就不再需要流淚,他還說未來籌組聯合政府柯會扮演重要角色,侯的結辯還有個鏗鏘有力的結語;賴提到要「深切反省檢討」,但這與整場辯論他的「自我感覺良好」不太協調。另一段說「我不是賴神」也有突兀感,因為他的台獨和其他爭議,選戰中「賴神」已經很久沒聽見了。

除了關心候選人表現,選民也不能忽略辯論中送出的兩個「關鍵訊息」:第一,賴雖是執政黨又在多數民調領先,但顯然因為執政和台獨的包袱沈重,讓他顯得相當吃力,多次用「假訊息」三個字想閃躲對手攻擊。再加上發生災難性失言,只怕未來選情會更吃力。

第二,從辯論中可以看出,這場選戰最終是兩個故事版本的選擇:要嘛認為過去八年民進黨做得很好,選賴會更好;要嘛認為民進黨專制無能貪汙腐敗兩岸兵凶戰危,選賴會更差。兩個版本各說各話,哪個能凝聚最多選票,將決定選戰勝負。














迴避憲法問題 兩岸怎和平?


2023-12-31 00:37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辯論會上提出憲法「災難說」,圖為他二○二○年在大法官監誓下就職副總統。圖/總統府提供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候選人辯論會媒體提問時,對是否認同中華民國憲法以及兩岸定位的相關增修條文?」採取完全迴避的態度,不肯認同中華民國憲法。這樣,賴清德就有義務清楚告知選民,在他的認知中,他是在競選哪一個國家的總統,他的國家領土主權範圍是什麼!

賴清德以迴避方式表示,「如果拿民國三十五年所制定的憲法來看,其實會失望的。當年李登輝總統任內推動六次修憲,目前在台灣運作這部分是增修條文,以台灣發展為中心內涵的增修條文,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憲法或其他法令可以團結國人,當然要尊重要採用,用來解決兩岸的問題,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賴清德除了逃避問題,更明顯表達出對憲法的無知與不尊重。李總統任內的六次修憲,再加上民進黨陳水扁任內一次,共七次修憲中,憲法第四條有關國家領土的條文「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國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完全沒有更動而且七次修憲,均是「為依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做為修憲前言。依賴的說法,這樣七次修憲均是以「以台灣發展為中心內涵的增修條文」的內容,他是否應該「要尊重要採用」、「用來解決兩岸的問題」?

其次,賴這種想逃避打混仗之法,民進黨早在李登輝執政時就曾想到過。當時民進黨想利用提請大法官會議解釋來偷偷逃避/改變有關憲法第四條所界定的中華民國領土概念,同時冀圖用此為其台獨黨綱解套。結果大法官第三二八號釋憲狠狠打了回票,解釋文表示,有關「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

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賴可以在這重大議題以如此方式對待,還可以當選;那憲政慣例定會創下一個可怕的先例,即:總統候選人可以不必對憲法忠誠,不必謹守憲法,可隨其個人意玩弄憲法這樣的國家破敗成為必然同時也表示,這個國家的人民並不把總統是否必須恪遵憲法當成重要的事且依賴清德的性格,他勢必將這樣的勝選,當是人民對他這種台灣/中國政策概念蓋下同意章,所以,一個更加激進與具挑釁性兩岸政策將出自賴清德之手,並非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期待一個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嗎?



辛翠玲/回望2023-不確定的年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回望2023──不確定的年代
◆  葉銀華/OpenAI事件與永續發展目標
◆  陳亮恭/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  闕志克/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城之爭
◆  劉維公/賴皮寮政權
◆  廖元豪/憲法護你這麼久,還說它是神話?
◆  魏國彥/長三角的長遠憂患







辛翠玲/回望2023-不確定的年代


2023-12-31 00:22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2023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舉行會晤,就加強交流聯繫達成共識,但是兩國在地緣政治等領域的對立局面並未得到改變。(法新社資料照)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劇烈變化中的一年。從地緣政治張力經濟合作新趨勢,在在衝擊既有結構與秩序。這一年我們也見證了許多關鍵事件與一個多變且重構中的國際局勢

一、地緣政治與大國角力:從對抗到共存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是中美關係的轉折點。年初,兩大國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的緊張關係達到頂點,使全球政治經濟面臨巨大壓力。年中,G7集團開始調整對中政策。既持續抗中,但也訴求不脫鉤、去風險。年末的習拜二會之後,中美展開對話,尋求管控衝突之道。

二、地緣政治風險:科技戰與去風險
美中之間的科技戰未歇,尤其在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全球企業被迫因應,評估供應鏈布局,採取去風險措施,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例如,蘋果公司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印度和越南,台積電也將在美國和歐洲建設新廠全球供應鏈持續重組

三、全球化與區域化:區域經濟整合的興起
面對地緣政治的衝擊和全球化的不確定性,區域經濟整合與巨型自貿協定如 RCEP 和 CPTPP 成為另一種發展趨勢。這些區域經貿協定不僅加強區域內經濟合作,也促進跨區域貿易和投資。特別是在東南亞和亞太地區,隨著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各國更加重視區域合作,以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

四、國際秩序:全球南方、BRICS 的崛起與美元霸權的挑戰
全球南方崛起,BRICS金磚國家擴大陣容。這些南方大國不滿以西方國家為首國際體制,主張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並尋求在國際事務中更大的發言權。與此同時,美元的全球霸權角色也面臨來自人民幣和其他新興貨幣的挑戰。本幣結算興起,人民幣的國際結算份額不斷增加。

五、科技、經濟與政治:能源轉型與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持續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影響。從勞動市場到國家安全策略,AI 的應用正在重塑各個領域。另外,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全球能源轉型步伐加快,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領域;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8 首次達成推動石化燃料轉型的協議。

六、衝突與戰爭:從烏克蘭到加薩到台海
這一年裡,戰爭與衝突的消息不斷。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二年,戰況膠著。烏克蘭戰爭之外、年中又有尼日政變、以及年末的以色列與哈馬斯之戰等,這些衝突不僅對當地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並波及全球政治經濟。此外,台海兩岸關係的緊張局勢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對區域安全和國際秩序帶來挑戰。

結語:走向後霸權與後全球化
從大國角力到地緣政治風險,從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發展到國際秩序的重塑,再到科技轉型和衝突與戰爭,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的國際政治經濟情勢並不平靜。回望這一年在全球政經格局中留下的各種烙印,如何理解這所有的一切呢?持續不斷卻又力圖緩和大國角力、進一步被挑戰的國際秩序結構、各種錯綜交織的新仇舊恨、迭出的大小衝突,橫空問世的劃時代科技-這是個在不確定跌跌撞撞之中前進的一年,而或許這也是走向後霸權與後全球化世界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