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優先 世界不會更安全
◆ 美能靠打壓陸保住霸主地位?
◆ 統刪金額大 實際執行無礙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凝視傳統 再創未來新價值
◆ 每次災害發生 都能視為防災失靈
◆ 消費災民 只有政治沒人性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凝視傳統 再創未來新價值
2025-01-22 05:33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邁入廿一世紀,奧運、世博‧‧‧等全球性大型活動,似乎應有更深刻之前瞻轉型。郭瓊瑩/攝
因各種大型博覽會,也帶動了各國爭取城市快速進化發展之新契機與實質增益。郭瓊瑩/攝
跨國展覽與近年來風行之各類EXPO花費相當之人力物力也衍生相當之碳足跡。郭瓊瑩/攝
迎接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靈蛇年,蛇象徵著智慧、靈巧和魅力。渡過過去四年後疫情與相關天災戰爭人禍之衝擊,似乎全球均引頸期盼充滿活力與可靈活變動的新年,各國也更期待其民生經濟與和平生活的新曙光。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巴黎奧運展現了文化首都另類細緻深厚文化底蘊與時尚自信。而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在亞洲的另一件大事,將是暌違五十五年的世博再回到日本大阪。原本期待東京奧運得以如昔銜接民國五十三年到一○九年(一九六四到二○二○)之神髓,卻因疫情而未再顯其戰後復興巨炬光芒。而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大阪萬博(おおさか・かんさいばんぱく),更是日本(尤其關西地區)期待再現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萬博後現代化與科技化經濟復甦之新契機。
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大阪萬博主題是「人類的進步和協調」,當時幾個子題如「繁盛的生命/有效利用資源/生活福祉規畫」,幾乎已前瞻預言了後半世紀發展標竿,創下半年有六,四○○萬參觀者的紀錄。而民國一三九年(二○五○)之主題為「建構未來社會/想像明日生活」子題為「拯救生命/賦權生命/連結生命」,預期參觀人數卻僅二,八二○萬,但花費將高達四千億日圓。
許多日本社會經濟及都市發展專家學者並不看好此次的再逐夢,他們疑惑的是今日日本蕭條的經濟與國力,是否藉世博就能再度振興偉大光?集中在 155HA 之人工填海區投入近四千億日圓,似乎對全國基礎生活福祉建設之提升,仍助益有限。而其高齡化、長壽化之標竿五十五年前已驅動,是否今日會有更大之突破及願景實踐?
展場匯集各國知名建築師大作,也有號稱全球最大之木構造環形天空步道;而相對於刻正受苦於戰爭、貧窮與極端氣候災害之另一光譜世人,齊聲呼籲應省思的是-未來全球這樣集浩大人力物力之「展覽活動」、「慶典」,是否應有可調適之自然解方?
國內每年的燈會、城博、農博,還有各種 EXPO…亦同是曇花一現,如一○一煙火瞬間消逝無蹤。誠然獲取了眾多國人之歡欣,也撫慰了許多遊子之心。惟即將邁入廿一世紀的第二個廿五年,可還有新想像?
自第一屆世博迄今已逾一七四年,過程中舉辦之目的與標竿亦隨時代之進化與需求不斷精進調整。一八五一年倫敦世博是為促動工業化,一八六七年巴黎世博則開啟了科技與工程之成就,一八九三年芝加哥世博擴展為都會化空間品質之提升。邁入廿世紀後更掀起生活科技之現代化與精緻化,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上海世博則大大翻轉中國現代化、文明化之自信心。進入廿一世紀後擬藉由世博來開創各項現代化新局之效益,已追不上瞬息萬變智慧科技進展之速度。另因應氣候變遷與減碳淨零新標竿,縮小、減量,甚而停止有形的 EXPO 大建設之呼聲更甚囂塵上。
美國加州大火、西藏及日本東北地震甫衝擊新年之始,日本社會學者說「不要停留在緬懷過去,應該凝視傳統再創未來新價值。」面對此嚴苛挑戰,人類可有創新未來的大智慧?
依附美國 台難搭兩岸便車
2025-01-22 05:33 聯合報/ 趙建民/政大國發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
川普強勢回歸,就職當天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廢除七十八項拜登政策,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和世衛組織,威脅武力奪取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對進口商品廣泛徵稅,全球震動之餘,無不急思對策。
川普出台的政策又快又急,一個嶄新的國際格局呼之欲出。全球風險顧問機構歐亞集團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報告提出的前三大風險,分別是全球領導力赤字、川普上台及美中關係斷裂。三者交互為用,過去台灣賴以續命的保護傘,不再可靠。
其次,川普討厭現狀、反對建制,視法治於無物,他本人及其支持者迄今不承認四年前拜登合法當選,就任後立即赦免衝撞國會的暴徒,他領導下的美國難以遵守規範。
第三,川普重硬實力、輕軟實力,是以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必須獲得,但對民主守護、主權尊嚴棄如敝屣。針對敏感的 TikTok 去留,主張美國人持股半數,自商業利益的角度解決國安問題。
面對此空前特異的領袖,各國無不嚴陣以待,體現了三種反應:
第一類以加拿大為代表,強調美加關係的特殊性與利益融合,以別於墨西哥。然而,杜魯多總理的妥協政策卻造成執政黨內部分裂,進而導致內閣垮台。第二類國家反應激烈,如墨西哥、巴拿馬、丹麥,墨國總統甚至揚言關稅報復。
第三類也是數量最多的國家,預防式提高自主性。川普首任內,歐盟已體認戰略自主迫切性,至新冠疫情蔓延,更延伸至經濟領域,寓自主於實力,對中拓展市場、去風險,以期在美中對抗中獲取最大利益。馬克宏去年稱,不應當美國跟班,避免陷入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一語中的。最近德法右翼政黨實力大增,反對移民、主張退出歐盟,美歐關係勢將改寫。
繼泰、馬成為金磚集團夥伴後,印尼於年初成為正式會員國,東南亞不再是美國禁臠,其中又以印度的轉變最令人咋舌。中印邊境紛擾不斷,但去年十月,雙方協議停止邊境敵對並舉行峰會。迫使印度調整政策的主因還是經濟,莫迪政府年度經濟調查報告中稱,印度若欲打入全球供應鏈,須先打入中國供應鏈,呼籲中國投資。美國印太政策面臨考驗。
最近日、澳和中國眉來眼去,中國大陸承諾恢復兩國農漁產品進口;英國財相訪中時稱,英國是中國金融業的「天然之家」。
對中政策是川普的重頭戲,幕僚中有反中鷹派,如國務卿在任命聽證會上強調,若維持現在做法,不出十年,美國用的所有東西都將仰賴中國;國防部長赫塞斯稱,中國是美國國家安全最嚴峻的挑戰;但另一方面,也有馬斯克這樣的親中派。
賴兩岸政策跟著美國走,強調民主圍中,批中共不守國際約法,突出民主價值,但對川普而言這些都無關緊要。於是賴政府加倍依附,宣布增加軍購,晶片加碼投資美國可以預期。以史為鑒,提高自主才是王道。
美國優先 世界不會更安全
2025-01-22 05:33 聯合報/ 黃奎博/政大外交系教授、對外關係協會秘書長
上任首日不到六小時,川普除了就職演說,也兌現部分競選承諾,簽署了史無前例之多的行政命令,涵蓋美國國內外議題,眼花撩亂。
從演講和行政命令的涉外成分觀之,川普顯示出急「公」好「利」的思維,而且非常可能會持續到他四年任期的最後。
此處的「公」是公平,「利」則代表美國自身獲得的實利和名譽;至於為什麼會急,自然是因為七十八歲的川普是第二次擔任總統,最多只有四年任期實現政見,結束他口中「美國的衰落」。
若總結川普演說內容,就是他強調美國優先,不再給外國占便宜,不能容忍外國對美國有不公平行為,而且要使美國重新受到世人尊重、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
其演說多數時間聚焦在內部治理,就算與外國有關,也常是基於內政或實利的考慮,提出美國應做什麼或不應做什麼。例如他想收回巴拿馬運河營運權,因為運河是美國犧牲人命、投入經費所建,現在是中國大陸在經營,和巴拿馬一起賺錢,而美國船舶被過度收費。又如他力主以色列與哈瑪斯停火,其實是要避免美國捲入不必要的戰爭。這些都跟省錢、獲利脫不了關係。
至於他簽署的涉外行政命令,雖然洋洋灑灑難以歸類,仍可以理解成都是為了「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換言之,如果無法「美國優先」或無法讓美國被公平對待,川普可能會採片面行動保護國家利益,因為這樣才能自立自強地「讓美國再次偉大」。
他的行政命令使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和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因為美國付出太多,卻沒有合比例的回饋。他還要求聯邦機關調查中國大陸、墨西哥、加拿大的貿易逆差行為。雖然未見他對任何國家加徵關稅的行政命令,但他在簽署行政命令時又提到,思及非法移民及放任芬太尼鴉片藥物輸往美國,將考慮在二月一日對墨、加開徵百分之廿五的關稅。
急「公」好「利」的川普,不管美國以前曾是提供公共財的國際霸權,也不管美國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所提供的穩定性,更不管外國怎樣看美國政策不連貫所帶來的風險以及片面推動強制措施的霸道,只要他覺得對美國不公平、有損美國(金錢或面子)利益,他就可能出手處理。
川普不是孤立主義者,因為他並非處處「退群」;但他也不是國際主義者,因為他雖自認承擔許多保護自由世界的使命,但他也會計算做這些事的利益何在,不划算的時候就找其他國家多分攤些,自認遭受不公平對待時則不排除「退群」。
川普治下的美國,會不會讓未來四年的國際戰略局勢變危險?這要看美國的國家權(實)力是否能完全轉化為國際影響力。如果美國繼續自命不凡、獨自偉大,單邊主義的行動愈來愈多,盟邦虛與委蛇且向心力不足,這樣的國際局勢應不會變得更安全。
美能靠打壓陸保住霸主地位?
2025-01-22 05:33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中國大陸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提出「中國製造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計畫,準備以卅年時間,讓中國從世界工廠晉身為世界製造強國。這十年來雖然受到中美關係惡化的影響,在科技領域上迭遭美國及其盟友制裁,實際上卻以鴨子划水之姿朝著目標發展,並以「舉國體制」大力扶持各項戰略新興產業。今年是第一階段的驗收年,根據港媒南華早報所述,從「中國製造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覆蓋的二六○多項量化指標可以看出,逾八成六的目標已經達成。
美國新任國務卿魯比歐去年九月坦承,這份計畫涉及的十大關鍵領域,包括電動車、能源、高速鐡路以及造船等四項已超越美國;而在航空與航太、生物科技、先進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半導體等五大產業雖還未達陣,但已取得相當進展,僅有農業機械尚待努力。他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卻反向刺激大陸加速發展。美國應加強國內工業製造能力,否則不出十年,美國人生活中所有關鍵事物都將倚賴中國。
魯比歐的看法和去年八月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報告不謀而合,該報告選定包括 AI、量子、國防、太空、生物科技等六十四項先進技術,統計從民國九十二年至一一二年(二○○三至二○二三年)各國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排名。結果顯示,最初美國在六十四項新技術中有六十項位居第一,但到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美國僅在 AI、疫苗、醫療等七項技術領先;中國的領先技術則從三項提高到五十七項,反映了兩國實力的消長。
這十年來,中國大陸科技產業前進的速度令人咋舌,就以電動車而言,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全球有一半電動汽車都在中國製造,全球市占率已超過六成,逼使美歐等老牌汽車業要訴諸關稅抵制才能自保。而在半導體上,美國對中的晶片出口管制一直在升級,並聯合日本、荷蘭等對晶片設計軟件和製造工具實施出口管控,企圖減緩中國半導體業發展。雖然中國大陸在高階晶片製程上尚有差距,但在成熟晶片製造上一直拓展領地。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上,先進尖端晶片僅占市場的二成,而廣泛應用於自駕車、汽車、家電,甚至部分軍事武器的中低階晶片,則占了八成。中國大陸在這一塊目前已有全球近三成的市占率,預計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會到近四成,甚至到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全球半數的中低階晶片都將在中國生產,屆時可能又再興起一波新的晶片戰。現在美國已開始針對中低階晶片進行抵制,或許整個時程又會提前。
當然中國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負債升高,人口老化、房地產低迷、失業率增加等,導致經濟成長趨緩,因此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常出現兩極化看法。
我對中美兩國倒有一個有趣的觀察:中國和美國有兩種很不一樣的氣質,中國人比較會忍耐,遇到挫折會先反求諸己,想辦法靠自己努力來解決問題,自力更生創造競爭力,加上很強的民族凝聚力,受到打壓反而會激起全國上下的向心力,因此中國在逆境中的蟄伏能力不容小覷。
美國人則較為外放而具進攻性,遇到問題常不先檢討或加強自己的競爭力,而是用各種方式去打壓或抑制對手,讓他們無法威脅美國的領先地位。但正如魯比歐對美國政府提出的警告,如不努力提升工業製造能力,美國勢必難以維持優勢,長保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國現在最需加強高科技投資、培育並提升人才素質、整合供應鏈,重新評估產業政策,讓製造業能落實紮根,才是長遠之道。
統刪金額大 實際執行無礙
2025-01-22 05:33 聯合報/ 蘇明通/公退(台北市)
立法院會頃通過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通案」部分刪減九三九點七五億元;個別機關部分減列一,一三五億餘元、凍結二,六○○多億元,各機關大喊影響業務,紛紛表態抗議。然而,各中央機關的業務運作,真的會遭逢無法因應的困難嗎?
預算凍結案會同時敘明解凍條件,一種為行政機關提書面報告給立法院後解凍,無需再經立法院同意,因此各機關都會盡快提出書面報告;另一種為行政機關須向立法院委員會專案報告後才能解凍,因此需拜託委員會的召委盡快安排專案報告日期,但報告時常會經歷一番詢答苦戰,或需依據報告結果經委員會同意後才解凍。因此,凍結金額雖龐大,但預期可於下個會期解凍。
至於院會通過的統刪項目及百分比,適用各中央機關,金額如果小,行政機關還可樽節開銷應付;金額如果大到無足夠米糧可炊,只能動用各機關自己的第一預備金支應,再不足時則尋求上級機關或行政院的第二預備金支應。
對於立院可能的統刪,行政機關會考慮多編些預算應付,比上年度增加的金額,須敘明理由供立委審查。但即使有增編理由,立委也不一定同意。
以本次統刪水電費為例,教育部所屬部分單位外,各單位統刪十%。然面對水電價上漲趨勢,各單位本需增編水電費,現在被統刪,只能盡力節約,專人控管,或動用預備金支應,實際執行沒問題。
有些統刪項目,刪減比率很大,例如首長特別費,各單位統刪百分之六十,首長只要減少紅白包金額、減少宴客餐費、減少犒賞部屬,就足以因應。
其他如國內外差旅費、媒體宣導費、委辦費、事務費、設備及投資費等,因應方法也是一樣,減少出差次數及人數、以發布新聞稿取代購買媒體版面、公務員自辦取代委辦、管制事務開銷項目及金額、延長設備使用年限等,都是因應之道。
至於經濟部挹注台電經費一千億元全數減列,那就請放手讓台電調整電價及核能電廠延役吧。
每次災害發生 都能視為防災失靈
2025-01-22 05:33 聯合報/ 楊永年/台南市政府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台南市)
昨天的大地震,雖然震央在嘉義大埔,主要災情卻在台南;這類似九年前美濃大地震,震央在高雄、重災區在台南永康。依媒體報導顯示,此次地震重災區在台南楠西,已知多棟民房倒塌,同時造成多位民眾受傷;甚至遠在五十公里外的台南市區也「很有感」。雖然主震搖晃的時間不長,但如果加上餘震,則出現更多後續災情。而且隨著災情資訊更新,得以知道更多的災損;例如嘉義與台南偏遠山區傳出落石與塌方,造成道路中斷。由於後續仍有餘震,政府與民眾仍應保持高度警覺:
第一,地震後立即伴隨的災害:書架(櫃)倒塌、家具、重物掉落致災;因瓦斯管線破損或未關,電器接頭與線路損壞,致火災發生。例如六十一年前的白河大地震,造成嘉義市區大火(當時木造房子多)。而去年花蓮大地震,也導致東華大學實驗室大火,財損至少五億。這次地震楠西區災情,也發生建築物倒塌,許多災民受到驚嚇而失眠,防災意識仍不能鬆懈。
第二,慎防後續災害:有些災害未立即發現,卻可能在後續幾天、數月或一兩年內發生。例如去年四○三花蓮大地震後幾小時,有女老師進入危樓救貓卻因餘震罹難。再如九二一大地震兩年後,桃芝颱風爆發嚴重土石流,造成一百多人喪生。重點在於大地震後可能造成土質不穩或鬆軟,仍可能使土石持續滑落,甚至因雨造成土石流。例如去年花蓮大地震的落石或塌方,就持續好幾個月的時間,延宕台北花蓮間鐵公路交通復原的進度。
以目前的科技,地震能預知的時間相當有限,科學研究仍有努力空間。不過,針對過去(或這些災害)進行資料蒐集或研究,可以作為未來防災重要的政策參考。例如,因預知可能發生二次災害,政府與民眾均應提高警覺,並強化(二次災害的)防災作為。包括針對危樓(立即)管制,或進行必要的補強或修復。同時,為避免重物、櫃子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平時就應想辦法將其加強固定。
透過每次災害發生與救助過程,都可以發現防救災作為的不足,也能作為精進防救災政策的重要基礎;每一次災害的發生,都可視為防災的失靈。應藉由這次的經驗加強防災措施,才能強化應變能力,減少傷亡或災害的損失。
消費災民 只有政治沒人性
2025-01-22 05:33 聯合報/ 古志誠/斜槓青年(新北市)
老柯「老天震怒」消費災民,只有政治沒有人性!
昨天嘉義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四地震,台南市楠西區受創嚴重;天災臨頭,卻有政治人物狠狠消費災民,毫無憐憫之心,令人髮指。
地震過後,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被抓包,臉書上一度稱「地震是老天也震怒了」;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莊競程也稱「藍白亂搞國家!!!老天真的怒了!!!」儘管兩人事後火速刪文,仍被截圖瘋傳,遭大票網友砲轟。筆者也要問柯總召屢屢失言,所為何來?連自家的台南立委陳亭妃亦痛心秀出台南災情,直呼「我覺得這個時間點非常不適合」。房屋倒塌、停班停課的民眾,作何感想?
代議士本應有監督法案與把關的天職,卻直接把地震災情與藍白砍預算結合綁在一起,毫無人性。去年花蓮大地震後,柯建銘說「老天有眼發生大地震」,輿論譁然。把預算審查升級為「政治鬥爭」又與天災連結,讓災民陷入泥淖,並非民主常理。
柯總召在地震的傷口撒鹽,嚴重失言。政治人物許多「經典失言」一次次烙印在選民心中;民進黨八年的完全執政沒有學到反思與教訓,為預算政治鬥爭而反民主、不顧人性。賴清德總統若未記取諸侯們屢犯下的重大錯誤,下屆大選除了將被自己的「大罷免」反噬,布衣終將反撲舉起推翻朝政的大旗。
筆者同為焦慮的青貧世代,想勸賴總統慎思「四成總統」如何治國。面對時而暴衝的諸侯們、房價高漲、司法審判失衡、漫天詐騙打詐無功、政治惡鬥與國會議堂擱淺,還要繼續左支右絀掌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