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行政院如此倨傲,朝野豈有和解空間?
◆ 聯合報黑白集/三隻眼睛看國慶演說
◆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CPTPP是當務之急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 CPTPP 是當務之急
2024-10-12 01:05 經濟日報/ 社論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的執行委員會11月下旬將於加拿大召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的執行委員會11月下旬將於加拿大召開,就現有的七個申請國家,決定有那些國家成立入會工作小組,成立入會工作小組後,才有可能進行實質的入會審查;如果無法成立入會工作小組,就必須再等一年。由於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家是對我相對友好的加拿大,因此經濟部認為今年有較好的機會。
如果單單以輪值國家來看,前兩年分別為對我友好的日本和新加坡,仍然無法成立對我國的入會工作小組;主要原因在於成立入會工作小組與否,必須經由 CPTPP 執委會所有成員國的同意。換言之,關鍵在於所有成員國的同意,而不是在於輪值國是誰。我們能否入會,還有待努力。
外交部長表示,希望 CPTPP 成員國不要政治考量。其實所有的多邊或雙邊經貿組織,其成立與申請加入的成員國之間,一定都會有經濟與政治的雙重考量。比方說,CPTPP 的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原本是由太平洋附近的四個國家在2004年成立的,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說美國要重返亞洲,率先申請加入,其後包括日加澳等國才紛紛加入。在此同時,為了抵抗 TPP 的圍堵,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也成立「區域全面性夥伴協定」(RCEP)。這兩個規模龐大的經貿組織除了本身的經濟利益之外,當然也少不了拉幫結盟的政治因素在內。
至於 CPTPP 執委會11月有沒有機會成立我國的入會工作小組,我們也可以從經濟與政治兩個層面來看。首先,從實質的經濟面來看,CPTPP 去年通過所謂的「奧克蘭原則」,就是要先看申請國家是否落實 CPTPP 要求的高標準開放原則與規範。比方說,CPTPP 對於申請國勞動條件和國營事業的規範等;申請國是否落實貿易壁壘的相關規定等。以中國大陸為例,曾經為了某些原因,限制從澳洲進口礦產,這顯然違反了貿易壁壘的相關規定;同樣的,現在台灣禁止大陸2,000項商品進口,也違反了貿易壁壘的規定。
另外,為了爭取每一個成員國的支持,我們政府是否有做好與每一個國家協商的準備?是否有針對每一個國家的需求進行溝通與協調。比方說,越南是稻米出口大國,我們政府是否與其商討過稻米開放的問題?另外,我國對澳洲的乳製品是否要與紐西蘭同樣的開放?這些都是實質的開放問題,政府是否已經與國內業者充分溝通?同時也與對手國溝通過?
再從政治層面來看,台灣申請加入 CPTPP 的最大政治阻力當然是來自對岸。雖然中國大陸現在還不是會員國,但是其申請早於我們,如果中國要求先到先審,要先於台灣加入,我們政府有何因應方式?2000年左右,台灣較中國大陸更早申請加入 WTO,而大陸卻在申請時,要求早於台灣加入,最終 WTO 投票大陸早一天通過,也就是兩者幾乎是同時加入 WTO。另外,有些人說中國大陸不是成員國無法在執委會中發言,但是只要中國說服某一個成員國做出上述要求,台灣可能就很難比大陸先進入。但是,由於中國大陸現在的開放程度較低,依「奧克蘭原則」,大陸要符合入會標準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台灣無法爭取先於大陸,而必須與大陸同時入會,我們入會的時間也會變得遙遙無期。
台灣與 CPTPP 成員國的貿易額大約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量的25%,是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依經濟部估計,如果台灣無法加入 CPTPP,長期下會因出口被排擠而導致經濟成長損失約1.6%,而這些出口的損失將會集中在傳統產業上面,包括紡織、石化與機械等。我們必須強調,CPTPP 與 RCEP 已經分別於民國一O七年(2018年)底和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初生效,這些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已經對於我國的傳統產業出口造成排擠;如果我國無法在近期內加入,未來傳統產業面臨的挑戰將會愈來愈大。
聯合報黑白集/三隻眼睛看國慶演說
2024-10-12 02:31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在雙十大典上,以「團結台灣 共圓夢想」為題發表任內首次國慶演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的國慶演說,外界評價大抵不差。主因有幾:第一,華府事前曾以「不支持台獨」強力警告,並先聽取演說簡報;美國大選當前,不容賴清德再脫口驚爆離譜言論。第二,朝野黨團次日將吃和解飯,賴清德趁機呼籲「跨黨派合作」,也算順水推舟表達其立場。
第三,更重要的因素,是外界的期待值降低了。賴總統五二○就職演說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九月稱「不簽署任何和平協議」、國慶晚會發表「祖國論」,都相當過火。因此,只要他國慶演說不噴發火藥味濃厚之語,人們就感到鬆一口氣,覺得舉國都獲救贖。此外,賴清德不點名承認「武昌起義」,也展現比蔡英文高的歷史跨度。
由於上述三項因素,外界解讀賴總統國慶演說,是從三個不同視角出發。從美方的眼睛,賴清德這次保持節制,未給華府添麻煩。從在野黨的眼睛,他們聽到總統形式上的和解呼喚,但仍不確定其誠意多少。從人民的眼睛看,賴總統的演說習慣性地局限在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上,他對民生、經濟和其他領域則輕描淡寫,草草帶過。
最後一點,或許才是賴總統執政的最大缺口。革命烈士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不時被戰火及威權侵蝕,其實不只發生在對岸,賴清德身為少數總統,卻對人民的期待缺乏感應,他也須深自警惕!
聯合報社論/行政院如此倨傲,朝野豈有和解空間?
2024-10-12 02:17 聯合報/ 社論
化解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僵局,立法院長韓國瑜(左)、行政院長卓榮泰(右)11日邀朝野黨團幹部餐敘,但這頓「和解飯」最終破局。 記者潘俊宏/攝影
延遲一周的朝野總預算「和解飯」昨天舉行。由於行政院長卓榮泰赴宴時未帶任何具體解決方案,席間一個多小時,民進黨立委多在重彈老調。在此情況下,在野黨認為卓揆缺乏誠意,和解飯最後破局,不歡而散。接下來,朝野政黨繼續在立院攻防,戰火勢必延燒至大法官及考試委員的人事提名。
行政、立法兩院這頓朝野「和解飯」,夾在總統國慶演說和明天的罷樑投票之間,原本就顯得很不對胃。賴清德日昨呼籲「跨黨派合作」,表面上展現總統高度,終究是無本生意的「口惠」,而無意認真解套。更大的問題,則是卓揆態度強硬,既不願面對朝野的爭議點提出解決,對在野黨所提的健保點數等三個對案也完全無視。在此情況下,在野黨若鬆手讓總預算過關,罷樑案又被倒打一耙,「和解」豈不徒留笑柄?
中央政府總預算被立院退回是前所未見的事,當然茲事體大,癥結就在行政院未依《原民禁伐補償條例》編足補償預算。但行政院對此爭議不以為意,卓揆甚至公然說出編列預算是「浪費公帑」的話來。事實上,該預算差距僅區區廿五億元,在整個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占比微不足道。行政院寧可讓總預算卡關,也拒絕兌現對原民的補償,顯然不是「不能為」,而是「不願為」。
卓榮泰的倨傲,令人難以理解。在野黨的天職,就是監督政府的花費和決策,而預算審議正是最有效的把關手段。在野黨在國會占過半優勢,這也是選民對他們的神聖授權。何況,禁伐補償條例是國會正式通過的法案,卓榮泰不僅毫不妥協,甚至公開貶低法案的價值。以這種態度,在野黨還願和他吃和解飯已太過賞臉;卓榮泰竟然還空手與宴,真把在野黨看得太扁!
賴政府對於總預算遭退回滿不在乎,也與其政治盤算有關。新國會「朝小野大」格局形成後,朝野對抗日益激烈;賴政府的「雙少數政府」無力突圍,轉而藉由操作在野陣營「為反對而反對」的印象。從國會改革法案、三大人事案、乃至於中央政府總預算被退,綠營手法一貫。簡言之,在賴政府眼中,根本無所謂「朝野和解」的真心,僅僅想利用朝野衝突獲取政治利益,累積與在野陣營的「相罵本」罷了。
賴政府如此肆無忌憚,也與藍白陣營內部問題有關。民眾黨因主席柯文哲遭到羈押,正處於群龍無首狀態。國民黨則表面上維持「團結」,但內部並不齊心,若干藍委為了討好選民,一心只想速速和解「下車」,顯得鬥志薄弱。因此,國民黨名義上雖是「國會第一大黨」,卻無法發揮與席次相對應的戰力,這也給了民進黨軟土深掘的機會。
以這次總預算爭議為例,國民黨就傳出「鴿派」與「鷹派」之爭。而所謂「鴿派」的觀點,竟只是為了「怕被罷免」和「想要參選縣市長」,令人匪夷所思。包括這頓「和解飯」到底為何而吃,想要達到甚麼成果,在野陣營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如果某些藍委被識破只想放水或草草了事,那麼,要期望卓內閣誠懇「拿出解決方案」,當然如緣木求魚。
無論如何,此次朝野和解飯功虧一簣,不啻是對賴總統在國慶演說宣示的「開啟朝野合作」及「政黨利益不能凌駕人民利益」重重打臉。根據憲法體制,總統有「調解院際糾紛」之責,但在幾次國會朝野對峙,他都以主席身分動員黨員及側翼對在野黨大肆討伐,呼喚青鳥,甚至任幕僚諷韓國瑜的「莫忘世上苦人多」。讓朝野無法和解的,不就是賴總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