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CPTPP是當務之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行政院如此倨傲,朝野豈有和解空間?
◆  聯合報黑白集/三隻眼睛看國慶演說
◆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CPTPP是當務之急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 CPTPP 是當務之急


2024-10-12 01:05  經濟日報/ 社論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的執行委員會11月下旬將於加拿大召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的執行委員會11月下旬將於加拿大召開,就現有的七個申請國家,決定有那些國家成立入會工作小組,成立入會工作小組後,才有可能進行實質的入會審查;如果無法成立入會工作小組,就必須再等一年。由於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家是對我相對友好的加拿大,因此經濟部認為今年有較好的機會。

如果單單以輪值國家來看,前兩年分別為對我友好的日本和新加坡,仍然無法成立對我國的入會工作小組;主要原因在於成立入會工作小組與否,必須經由 CPTPP 執委會所有成員國的同意。換言之,關鍵在於所有成員國的同意,而不是在於輪值國是誰。我們能否入會,還有待努力。

外交部長表示,希望 CPTPP 成員國不要政治考量。其實所有的多邊或雙邊經貿組織,其成立與申請加入的成員國之間,一定都會有經濟與政治的雙重考量。比方說,CPTPP 的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原本是由太平洋附近的四個國家在2004年成立的,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說美國要重返亞洲,率先申請加入,其後包括日加澳等國才紛紛加入。在此同時,為了抵抗 TPP 的圍堵,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也成立「區域全面性夥伴協定」(RCEP)。這兩個規模龐大的經貿組織除了本身的經濟利益之外,當然也少不了拉幫結盟的政治因素在內。

至於 CPTPP 執委會11月有沒有機會成立我國的入會工作小組,我們也可以從經濟與政治兩個層面來看。首先,從實質的經濟面來看,CPTPP 去年通過所謂的「奧克蘭原則」,就是要先看申請國家是否落實 CPTPP 要求的高標準開放原則與規範。比方說,CPTPP 對於申請國勞動條件和國營事業的規範等;申請國是否落實貿易壁壘的相關規定等。以中國大陸為例,曾經為了某些原因,限制從澳洲進口礦產,這顯然違反了貿易壁壘的相關規定;同樣的,現在台灣禁止大陸2,000項商品進口,也違反了貿易壁壘的規定。

另外,為了爭取每一個成員國的支持,我們政府是否有做好與每一個國家協商的準備?是否有針對每一個國家的需求進行溝通與協調。比方說,越南是稻米出口大國,我們政府是否與其商討過稻米開放的問題?另外,我國對澳洲的乳製品是否要與紐西蘭同樣的開放?這些都是實質的開放問題,政府是否已經與國內業者充分溝通?同時也與對手國溝通過?

再從政治層面來看,台灣申請加入 CPTPP 的最大政治阻力當然是來自對岸。雖然中國大陸現在還不是會員國,但是其申請早於我們,如果中國要求先到先審,要先於台灣加入,我們政府有何因應方式?2000年左右,台灣較中國大陸更早申請加入 WTO,而大陸卻在申請時,要求早於台灣加入,最終 WTO 投票大陸早一天通過,也就是兩者幾乎是同時加入 WTO。另外,有些人說中國大陸不是成員國無法在執委會中發言,但是只要中國說服某一個成員國做出上述要求,台灣可能就很難比大陸先進入。但是,由於中國大陸現在的開放程度較低,依「奧克蘭原則」,大陸要符合入會標準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台灣無法爭取先於大陸,而必須與大陸同時入會,我們入會的時間也會變得遙遙無期。

台灣CPTPP 成員國的貿易額大約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量的25%,是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依經濟部估計,如果台灣無法加入 CPTPP,長期下會因出口被排擠而導致經濟成長損失約1.6%,而這些出口的損失將會集中在傳統產業上面,包括紡織、石化與機械等。我們必須強調,CPTPPRCEP 已經分別於民國一O七年(2018年)底和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初生效,這些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已經對於我國的傳統產業出口造成排擠;如果我國無法在近期內加入,未來傳統產業面臨的挑戰將會愈來愈大。












聯合報黑白集/三隻眼睛看國慶演說


2024-10-12 02:31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在雙十大典上,以「團結台灣 共圓夢想」為題發表任內首次國慶演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的國慶演說,外界評價大抵不差。主因有幾:第一,華府事前曾以「不支持台獨」強力警告,並先聽取演說簡報;美國大選當前,不容賴清德再脫口驚爆離譜言論。第二,朝野黨團次日將吃和解飯,賴清德趁機呼籲「跨黨派合作」,也算順水推舟表達其立場。

第三,更重要的因素,是外界的期待值降低了。賴總統五二○就職演說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九月稱「不簽署任何和平協議」、國慶晚會發表「祖國論」,都相當過火。因此,只要他國慶演說不噴發火藥味濃厚之語,人們就感到鬆一口氣,覺得舉國都獲救贖。此外,賴清德不點名承認「武昌起義」,也展現比蔡英文高的歷史跨度。

由於上述三項因素,外界解讀賴總統國慶演說,是從三個不同視角出發從美方的眼睛,賴清德這次保持節制,未給華府添麻煩。從在野黨的眼睛,他們聽到總統形式上的和解呼喚,但仍不確定其誠意多少。從人民的眼睛看賴總統的演說習慣性地局限在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上,他對民生、經濟和其他領域則輕描淡寫,草草帶過

最後一點,或許才是賴總統執政的最大缺口。革命烈士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不時被戰火及威權侵蝕,其實不只發生在對岸,賴清德身為少數總統,卻對人民的期待缺乏感應,他也須深自警惕!












聯合報社論/行政院如此倨傲,朝野豈有和解空間?


2024-10-12 02:17  聯合報/ 社論
化解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僵局,立法院長韓國瑜(左)、行政院長卓榮泰(右)11日邀朝野黨團幹部餐敘,但這頓「和解飯」最終破局。 記者潘俊宏/攝影


延遲一周的朝野總預算「和解飯」昨天舉行。由於行政院長卓榮泰赴宴時未帶任何具體解決方案,席間一個多小時,民進黨立委多在重彈老調。在此情況下,在野黨認為卓揆缺乏誠意,和解飯最後破局,不歡而散。接下來,朝野政黨繼續在立院攻防,戰火勢必延燒至大法官及考試委員的人事提名。

行政、立法兩院這頓朝野「和解飯」,夾在總統國慶演說和明天的罷樑投票之間,原本就顯得很不對胃。賴清德日昨呼籲「跨黨派合作」,表面上展現總統高度,終究是無本生意的「口惠」,而無意認真解套。更大的問題,則是卓揆態度強硬,既不願面對朝野的爭議點提出解決,對在野黨所提的健保點數等三個對案也完全無視。在此情況下,在野黨若鬆手讓總預算過關,罷樑案又被倒打一耙,「和解」豈不徒留笑柄?

中央政府總預算被立院退回是前所未見的事,當然茲事體大,癥結就在行政院未依《原民禁伐補償條例》編足補償預算。但行政院對此爭議不以為意,卓揆甚至公然說出編列預算是「浪費公帑」的話來。事實上,該預算差距僅區區廿五億元,在整個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占比微不足道。行政院寧可讓總預算卡關,也拒絕兌現對原民的補償,顯然不是「不能為」,而是「不願為」。

卓榮泰的倨傲,令人難以理解。在野黨的天職,就是監督政府的花費和決策,而預算審議正是最有效的把關手段。在野黨在國會占過半優勢,這也是選民對他們的神聖授權。何況,禁伐補償條例是國會正式通過的法案,卓榮泰不僅毫不妥協,甚至公開貶低法案的價值。以這種態度,在野黨還願和他吃和解飯已太過賞臉;卓榮泰竟然還空手與宴,真把在野黨看得太扁!

賴政府對於總預算遭退回滿不在乎,也與其政治盤算有關。新國會「朝小野大」格局形成後,朝野對抗日益激烈;賴政府的「雙少數政府」無力突圍,轉而藉由操作在野陣營「為反對而反對」的印象。從國會改革法案、三大人事案、乃至於中央政府總預算被退,綠營手法一貫。簡言之,在賴政府眼中,根本無所謂「朝野和解」的真心,僅僅想利用朝野衝突獲取政治利益,累積與在野陣營的「相罵本」罷了。

賴政府如此肆無忌憚,也與藍白陣營內部問題有關。民眾黨因主席柯文哲遭到羈押,正處於群龍無首狀態。國民黨則表面上維持「團結」,但內部並不齊心,若干藍委為了討好選民,一心只想速速和解「下車」,顯得鬥志薄弱。因此,國民黨名義上雖是「國會第一大黨」,卻無法發揮與席次相對應的戰力,這也給了民進黨軟土深掘的機會。

以這次總預算爭議為例,國民黨就傳出「鴿派」與「鷹派」之爭。而所謂「鴿派」的觀點,竟只是為了「怕被罷免」和「想要參選縣市長」,令人匪夷所思。包括這頓「和解飯」到底為何而吃,想要達到甚麼成果,在野陣營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如果某些藍委被識破只想放水或草草了事,那麼,要期望卓內閣誠懇「拿出解決方案」,當然如緣木求魚。

無論如何,此次朝野和解飯功虧一簣,不啻是對賴總統在國慶演說宣示的「開啟朝野合作」及「政黨利益不能凌駕人民利益」重重打臉。根據憲法體制,總統有「調解院際糾紛」之責,但在幾次國會朝野對峙,他都以主席身分動員黨員及側翼對在野黨大肆討伐,呼喚青鳥,甚至任幕僚諷韓國瑜的「莫忘世上苦人多」。讓朝野無法和解的,不就是賴總統自己?





廖元豪/賴總統,您可以向憲法再靠近一點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賴總統,您可以向憲法再靠近一點
◆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  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  盛治仁/透過面試認識自我、找合適職場
◆  陳冲/金融中心放榜 Jeffrey Garten再失準?







廖元豪/賴總統,您可以向憲法再靠近一點


2024-10-12 03:18  聯合報/ 廖元豪(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的「祖國論」,掀起眾多討論。他口中的「中華民國是祖國」,是轉向擁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仍堅持兩國論,只是用「祖」字讓中共跳腳,順便羞辱在大陸發展的台灣人?

賴總統那句非常有趣的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以上民眾的祖國。」充分展現其口中的兩國,其實有著延續性、同一性雖然看起來兩個國號分別並立,卻有著承繼延續關係。再加上賴總統多次強調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在國慶演說更緬懷辛亥革命的先烈,可見賴總統說的「中華民國」,絕非民國卅八年之後才在台灣冒出來的新國家。

這本來應是簡單明瞭的歷史,但在致力去中化、全力抹紅「中國人」的綠營來說,毋寧是石破天驚的重要宣告。賴總統紀念這樣的「建國」精神,甚至也認為老一輩的中國大陸人民也與我們同一國,那不就表示賴總統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先生,革命元勳黃興先生,都是「同國人」?

孫文、黃興當然是中國人。那與他們同一國的賴清德,不也是中國人?當您承認了中華民國建國史,還能成天咒罵任何自稱「中國人」的台灣人嗎?

然而,賴總統的論述,仍有著兩個非常大的破綻。

第一,把情感認同的祖國,與法律上的國籍混為一談。
祖國不是法律用語,它指的是祖先所居之地,象徵自己的來源。這是個人歷史、文化認同的概念。通常人們稱呼某地為祖國,表示自己已不再是那個地方的國民。這是一種遠離祖籍地的緬懷與悲情。即使是出生在台灣的正港國民,依然可能將幾代以前祖先所來之地當成「祖國」。每個人有不同的認同,不能也不需強迫同一。這就是蔡英文前總統所云「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的道理。

然而國民是指個人在法律上的國籍歸屬,這是客觀標準。一個人是哪一國國民,與他認同那個地方是祖國毫無關係。就像賴總統曾說中華民國是災難,但依法他就是中華民國國民,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當選就任總統。就此而言,賴總統還要去酸那些祝賀對岸國慶的人,叫他們不要稱對岸為祖國,這種說法其實很混淆,也不尊重國民的認同。比蔡總統的修辭差多了。

第二,總統不該稱大陸地區政權為「國」。
賴總統就任以來,口口聲聲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不隸屬」。但依中華民國憲法及法律,對岸只是大陸地區,不是國賴總統作為中華民國總統,豈可擅將中共政權升級為國家

老百姓在私領域要稱對岸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其他,都是個人自由。但宣誓必遵守憲法的中華民國總統,行事用語就須更嚴謹。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條例,不採兩國論,所以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用大陸地區的概念區隔兩岸。賴總統卻將對岸政權升格,在一中的中華民國憲法下講出兩國論,這可不是中華民國總統所應為。

賴總統雖不願在國慶晚會唱國歌,但終究將中華民國連結回從中國大陸而來的淵源。既承認中華民國的歷史源頭,卻跳過中華民國憲法明確清楚的國家定位,未經公投而變更領土,不走修憲卻自行解釋創造兩國,到底是真愛中華民國,還是只想玩弄中華民國來挑釁?

其實很簡單,回到中華民國憲法:對於個別人民要認同哪裡是祖國,依憲法保障的言論與思想自由,尊重個人即可。但對於兩岸關係,國家定位,請照憲法的大陸地區用語來稱呼對岸政權愛中華民國,就請先遵守憲法,一切好辦。 







徐遵慈/來去帛琉旅行的幾個理由

◆  徐遵慈/來去帛琉旅行的幾個理由
◆  黃正忠/請消費者關注禮盒的「體積添加」
◆  陳國樑/娛樂不廢稅 占地方便宜還賣乖









徐遵慈/來去帛琉旅行的幾個理由


2024-10-12 03:18  聯合報/ 徐遵慈(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位於南太平洋的友邦帛琉頃在今年十月一日歡慶獨立三十周年紀念日。帛琉是全球保育海洋生態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因此至今仍能擁有傲人的碧海藍天和豐富海洋生態,獲得「上帝水族箱」的美譽,然而新冠疫情重創其賴以維生的旅遊業,如今依然復甦緩慢台灣民眾有許多到帛琉旅行的理由,協助邦交國振興旅遊、暢遊海島風光、參加各項運動賽事等,只是其中二、三。去年台灣人出境至日本超過四二三萬人次,出境至帛琉尚不到一萬二千人,只要旅日遊客中有十萬人願意轉往帛琉旅行,就有更多國人可以看見帛琉的美好,協助這個南太小國振興觀光與經濟。

帛琉與馬紹爾群島及吐瓦魯國是台灣在南太平洋的三個邦交國,現任帛琉總統惠恕仁是台灣最忠誠的好友,但是疫情後觀光不振拖累政績。目前飛往帛琉的直航航線有限,再加上傳統客群如日本、南韓等在疫情後出國旅遊人數驟減,均衝擊帛琉政府拚觀光的成效。由於多數南太島國正面臨中國勢力與外交影響力快速擴張的壓力,為協助帛琉紓緩壓力及振興觀光,台灣與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合力推動各種倡議,例如開闢澳洲布里斯本飛帛琉航線、協助培訓、認證潛水教練等課程,希望發展帛琉更多元的觀光文化產業,改善經濟韌性。

台灣民眾前往帛琉旅行的原因很多。首先,疫情後台灣民眾瘋狂至日本旅遊與購物,今年前七個月已經達到三五四萬人次其中不乏不斷重複前往的「重度戀日」旅客。如果旅日遊客中有十萬人可以轉往帛琉旅行,不僅可以體驗全新的旅遊體驗,也可以減緩日本觀光人潮。

第二、帛琉在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率先設立鯊魚保護區,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更立法將專屬經濟海域的八十%面積劃設為海洋保護區,嚴禁採礦、漁撈等行為,這個海洋活動的天堂面臨氣候變遷、暖化等壓力未來可能逐漸消逝,愛好海洋生態者務必先睹為快。

第三、近年美中兩大強權的角力擴延至南太區域。擁有天然資源、豐富漁場、關鍵海域的南太諸島頓時成為大國競逐外交勢力的新戰場。人口不足兩萬人的帛琉在南太戰略位置日漸重要,更是觀察地緣政治衝突的最佳前哨站!

第四、帛琉與台灣原住民有著相近的南島文化甚至共享若干共通語言、風俗習慣,這種文化相似性更加深台帛間的情誼,值得國人前去尋訪文化根源

第五、為振興帛琉旅遊,近年台灣政府積極協助帛琉規畫、籌辦各種觀光有關賽事,例如去年、今年辦理馬拉松比賽,今年九月廿九日更首次舉辦自行車環島大賽。這些在海天一色的海島上的賽事吸引世界各國好手報名,明年更可能將擴大規模為南太國家比賽,這些獨特賽事將可提供台灣的馬拉松選手與自行車騎士最特殊、愉悅的經驗。

事實上,國人到帛琉旅行的理由不勝枚舉,無須贅述。不論是基於旅遊、運動、競賽、經濟、文化、環保等理由,一起來去帛琉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