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936/web/
◆ 新光三越氣爆…有效與真誠溝通 防堵危機擴散
◆ 超徵稅收 應先顧身心障
◆ 投資教學環境 確保孩子受教權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USAID之秋月茶室
◆ 連署挺罷免 作家意在得利
◆ 美刪「不支持台獨」 換湯不換藥
◆ 美中AI爭霸 我何去何從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USAID之秋月茶室
2025-02-18 04:17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林一平/繪
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一月,川普簽署命令凍結美國國際開發署(USDID)的資金,此舉引發廣泛討論。民國四十至五十四年(一九五一至一九六五年)間,台灣曾獲得約十五億美元的美國經濟援助,這些資金促進了台灣的產業發展與經濟建設,為「台灣奇蹟」奠定了基礎。然而,為何川普會在此時做出凍結資金的決定?有觀點認為,這與 USDID 長期以來的官僚化與人員冗增有關,反映出該機構運作的低效。此問題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中對官僚體制的諷刺。
《秋月茶室》改編自派翠克(John Patrick)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獲得普立茲獎和東尼獎的百老匯舞台劇,劇本基於史奈德(Vern J. Sneider)民國四十年(一九五一年)的小說。該電影曾入圍第七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由葛倫.福特(Glenn Ford)、京町子(Machiko Kyō)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等知名演員主演。影片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諷刺了二戰後美國對沖繩的占領及其美國化進程,其中白蘭度飾演的沖繩翻譯薩奇尼,以其機智與幽默,巧妙調和了美軍與當地文化之間的矛盾。
電影故事的主軸圍繞菲斯比上尉展開劇情,敘述他被派往沖繩的托比基村,肩負推行美國化計畫的重任。他的上司普迪上校指派當地翻譯薩奇尼協助完成任務。然而,在薩奇尼與當地藝伎蓮花的影響下,菲斯比逐漸瞭解村民的真實需求,並開始質疑美國化計畫的合理性。最終,他決定順應民情,改變計畫,並帶領村民建立了當地喜愛的茶館。諷刺的是,儘管普迪上校最初指令拆除茶館,但隨著劇情發展,局勢翻轉,皆大歡喜,茶館最終成為美軍成功推動民主化的象徵。這一過程深刻指出美國官僚體制的荒謬與矛盾。
影片中,菲斯比上尉儘管奉命執行「美國化」計畫,卻發現軍方的僵化指令與當地民眾需求脫節,這種脫節不僅揭露了官僚體制的弊端,還引發了一系列可笑的衝突。《秋月茶室》的情節與今日現實中 USDID 面臨的問題不謀而合。
川普凍結資金的決定,或許正是對 USDID 長期官僚化的回應。USDID一直被批評存在官僚主義、效率低下等問題。機構內部人員過多,行政成本過高;繁瑣的審批流程影響資金的及時發放;對當地實際情況的瞭解不足,使得援助項目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些問題與《秋月茶室》中菲斯比上尉所面臨的困境相似。
《秋月茶室》以幽默詼諧的風格對官僚體制進行諷刺,指出其荒謬與矛盾,更引發了人們對國際援助問題的深刻思考。至今,國際援助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徑。美國應從《秋月茶室》中汲取教訓,反思國際援助體制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讓國際援助真正惠及需要幫助的人。
新光三越氣爆…有效與真誠溝通 防堵危機擴散
2025-02-18 04:17 聯合報/ 郝充仁/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新北市)
新光三越台中店氣爆,釀成四死三十一人輕重傷。新光三越十一樓與十二樓外牆爆破,多樓層天花板與牆面被炸毀,電梯被震歪,滿目瘡痍。此次事件是國內的重大公安事件,有必要從全方位來分析,並找出改善之道。
首先,根據現場人員描述,工人分別在十一樓與十二樓施工,工人有聞到瓦斯味,疑似瓦斯氣爆。然而,欣中天然氣公司表示,他們提早於本月十日拆除瓦斯表,並封閉天然氣管路。因為管線混亂,不無可能是工人切割到仍有瓦斯的管線發生氣爆。
由上述情節可以推論,此次施工過程出現瑕疵,可能出現在施工團隊,或是天然氣公司,或是彼此溝通不良等,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強化監督與品管;若工作人員已經聞到瓦斯味,而施工單位未做處置,應該追究現場指揮人員的缺失,畢竟事先的損害防阻才是最重要的措施。
其次,相關保險的規畫,更是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就火災保險而言,新光三越向四家產險公司購買;然而,火災險所承保的危險事故,是爆炸所引發的火災,條款特別指名保險標的物直接因爆炸所致之損失不保。未來,業者希望得到更多的保障,應於商業火災險中,再附加爆炸保險。此次事件也造成許多人員的傷亡,而後續的死亡、殘廢、醫療與失能的補償,也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相對複雜。這些人員身分不同,有新光三越的員工、承包商的員工、附近的遊客與百貨公司內的顧客。
就新光三越自身員工而言,公司除了依法提供職業災害保險,另可以購買雇主責任保險,以因應過失責任賠償。許多傷亡的工人是承包商的員工,一般規模較小的承包商未能購買足夠的保險,使這些工人無法得到足夠的保障,在此狀況下,新光三越亦有相當的法律責任;企業若要減輕其所產生的財務壓力,可以投保營繕承包人責任保險。此外,對百貨公司顧客及附近旅客,可透過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來分擔。
此次事件也是一個危機管理的案例,若能有效處理,可以扭轉新光三越的企業形象。要做好兩件事:第一,在危機發生時做好有效的溝通。溝通的對象,包括員工、客戶、主管機關、股東及新聞媒體。溝通過程必須開誠布公、誠實可靠。其次,透過強化組織聲望及信譽,來防堵危機的擴散,成功的企業一直努力爭取員工、客戶、供應商、新聞媒體及其他群眾的尊重,而這一切的核心,是有效與真誠的溝通。
超徵稅收 應先顧身心障
2025-02-18 04:17 聯合報/ 金林/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台北市)
立法院長韓國瑜今天將召集朝野協商已經三讀的總預算案,以解僵局。政府該怎麼花錢才對?例如面對巨額超徵稅收,在野民代喊「普發現金」、賴總統喊「對社會進行更大的投資」,前者顯得不諳民生苦處何在、便宜行事;後者則內容空泛只想花錢,卻不知如何用在刀口上。若要福國利民,應將錢規畫用於照顧身心障礙群體、發放身心障礙津貼,其次用於照顧失業、退休金不足的人。
國家的經濟扶助按一一三年的資格審核標準:一個人銀行存款必須要少於十五萬(台北市)或八萬(其他縣市)才有資格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少於十六萬(台北市)或十二萬(多數縣市)才有資格申請中低收入戶補助;少於兩百萬元才能申請前兩類身分之外的身心障礙生活補助,因此,當家中有一位經濟收入不高或無收入的障礙者時,要笑對人生就變得相當困難。
以我為例,一一一年五月底感染新冠病毒,十日後頸椎和胸椎受損,成為坐上輪椅的脊椎損傷者。初時肩部以下全動彈不得,大小便失禁,還因廔管問題動手術,在肚皮上做了人工肛門造口;輾轉在幾個醫院復健病房住院一年後,到脊損中心學習生活重建三個月,現在於原本須爬樓梯上四樓的住家附近租了電梯小套房,與印尼看護一同居住。
目前每個月開支除了外籍看護費用、我與看護的伙食費、電梯套房的月租金和管理費,還要負擔每天換十多次的尿布費,每幾天就要換一次人工肛門造口底座和便袋費、濕紙巾、棉花棒等耗材費,合計每個月花費約九萬元。另為維持我的公益服務,電話費帳單居高不下,且需持續每周到醫院復健、回診,實際生活支出逼近十萬元。幾百萬存款幾年就將用盡,卻沒有政府補助可請。
對於新冠病毒造成的失能傷害,政府既無制度聞問也無補助;對於成為肢障者的未來經濟壓力和身心負荷,政府同樣無制度關心、也無津貼補助。社會救助法內容雖洋洋灑灑,但資格條件是山窮水盡時才能去找政府求助;如我之類的障礙者或家屬,每天需要承擔著將成為乞丐的身心煎熬。
前不久去剪髮,設計師說他有一客人的孩子才二十多歲,一樣是感染新冠後癱瘓。但我三年前癱瘓時已五十九歲,有薪工作超過卅五年,好歹存了幾百萬;這青年才二十多歲,他的人生、家人,在獨自承擔所有經濟與照顧壓力下,自此往後人生將是多麼的淒慘灰暗。
現行救助制度無法防患未然,卻不見政府關注。「預知經濟上將會活不下去的壓力」絕對是身心健康的第一號殺手。全國有一百二十多萬身心障礙者,中重度以上者每月普發萬元現金也不為過!超徵稅收應投入於此,更應建立制度長期發給。
投資教學環境 確保孩子受教權
2025-02-18 04:17 聯合報/ 許宥妮/教(桃園市)
最近政府因稅收太多不知怎麼花而傷透腦筋,在此提出個人一些淺見。
台灣表面上是十分民主自由的社會,但國中小的教育體制仍相當傳統保守。因學校怕家醜外揚、影響校譽,「報喜不報憂」成為所有校長的共識,最後導致老師遇到問題只能往肚裡吞。老師心裡苦,但老師卻不敢說。而老師不反映,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當前教育的困境,看似風平浪靜的校園實則千瘡百孔。
台灣目前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老師又要教學又要管秩序,搞到最後課也沒上好,秩序也管不好。不可否認有些老師能力很強,課上得好秩序也管得好。但台灣每個班級的情況天差地遠。我教書二十幾年,遇過天使班,也遇過魔鬼班。有些班級真的太難管了,各路「英雄好漢」齊聚一堂,單靠老師一人之力根本難以兼顧,此時就急需學校介入。
若今天學校也不管,那情況將完全失控;全班只要有一人不受老師控制,其他人都得跟著陪葬,而最倒楣的就是那些想學習又無法學習的孩子。
我們一直強調愛的教育,但前提是要先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如果老師每天都像在打仗,學生上課都聽不到老師的聲音,那學生還有必要去學校嗎?解決這個問題很難嗎?
在美國,學校會設立一間 ISS 教室,裡面有一位類似教官的老師全天守候。只要有學生上課搗蛋、屢勸不聽,老師可馬上將其送至 ISS,確保其他學生受教權。學生當天不能再回教室上課,要在監督下安靜的完成老師指定的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可安排輔導員或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改正錯誤、提升自我控制的目的。
這個制度很花錢嗎?台灣有二,六五一所中小學,因少子化導致閒置教室。只要再多請一位生教組長,假設月薪六萬,一個月一億六千萬,一年最多二十億。二十億就能解決目前台灣教育的亂象與困境,實在是太划算!
連署挺罷免 作家意在得利
2025-02-18 04:17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日前有逾二百名台灣文學創作者發表聲明,支持罷免「不適任的立委」,「直到不適任立委停止摧毀台灣文學」。愚見不同。
受村上春樹推崇的美國德裔作家馮內果在《寫作是從事一種娛樂行業》說道:「你永遠不會靠寫作為生,若這樣會害死自己,但不意味不該寫作,其原因與該上舞蹈課一樣;又如豪華晚宴時正確使用餐具,此關乎優雅。」他進一步闡述:「藝術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讓生活容易忍受的、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從事藝術,無論水平好壞,都是讓靈魂得到成長的方式。」
在野黨依憲法刪減預算,若連署者為法學家,假設能法理精湛,尚情有可原;文學家狗拿耗子,所謂何來?且文學巨擘尚且認為寫作不能謀生,為何要慷納稅人之慨豢養文人?知名文藝家「窮而後工」,可從沒聽過「沒有補助就沒有好作品」。綜上三者,連署者意在得利,而非淬鍊靈魂。
或問,刪文教預算,不是違憲?對比憲法本文,憲法增修條文載明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優先」編列,但數額改為沒有「最低消費額」,立法精神是減少浪費,作家們卻抵制刪除預算,不是與憲政精神相左?前開憲法增修條文明定司法院預算不能刪除,今參與連署作家們強要文人預算、不能刪除,企圖超越司法機關,豈非妄自尊大?且補助文教,依行政法「新主體說」屬於「公法」行為,如何撥放?補助何人?皆須公開、公平、透明。試問,連署者自己有無透過公司,向國庫吸血,賺得盆滿缽滿,卻排擠困苦百姓?綜上三者,連署作家以文亂法,殆無疑義。
遙想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錢穆逝世,幾年前余光中辭世,寶島文史大師皆屬「明月已盡」。今見連署方知,夜珠不來,暗淡無光,無怪乎「百鬼夜行」。
美刪「不支持台獨」 換湯不換藥
2025-02-18 04:13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川普政府上台後,首度在國務院官網上修改了對台政策用語,把原先被視為定風錨的「不支持台灣獨立」在文字表述中抹去。此舉一出,立即引爆各方反應,主張/支持台獨的朋友大喜過望,主張未來兩岸統一的朋友則是擔心憂慮;但若就美國過去五十年的中國政策發展史來看,這個動作只能說是換湯不換藥。
原因很簡單,回頭看看這次修改版的對台政策用語中,出現了一個上回沒有,但其實很早就出現在美國對台政策中,卻又時隱時現的概念用語—「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法」。美國在兩岸議題上的政策概念,常在兩個語句中切換:一是台灣未來的前途需經台灣人民的同意,另一則是兩岸未來的前途需由兩岸人民共同解決,而在兩個說法切換的條件則取決於美國的利益。而就冷戰結束後的歷史來看,這個利益的坐落點大抵是在「兩岸永久/長期分離但台灣不獨立」的狀態,因為這涉及到美國在亞太是否有動武意願的問題。
早在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雷根總統時代,華府與北京簽訂八一七公報,對台打擊甚大,因此雷根私下同意了包括「不推動兩岸談判」的對台的六項保證,但當時的國務卿舒茲對外公開表達,美國的兩岸政策是將要「培育」一個有利於兩岸接觸的環境。
但自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政策開始出現變化,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七月,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就在美國賓州大學的公開演說中表示「台灣的分離認同已然明顯」;後來接任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的李潔明更公然表示,在台灣問題上,中共的主權觀念「過時了」。彼時,整個台灣支持一個中國與未來統一的民調,支持度大抵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到了柯林頓總統時代,李登輝強要訪美,引發九六年台海危機,美國為安撫北京並壓制台北,於是開始出現「兩岸未來的前途需由兩岸人民共同解決」的說法。到後來認為北京強勢,美方本身出現平衡者的角色,於是出現「台灣未來的前途需經台灣人民的同意」的說法。
到了小布希時代,美國政府內部分裂,主體是由小布希本人所領導,另一部分則是由副總統錢尼主導,在九一一事後出現的整合後論調中,美國反對兩岸「片面改變現狀」的說法於焉出籠。至於何謂「現狀」,按彼時美國亞太助卿凱利在國會證詞的說法是「由美國來定義」。至此,美國在所謂對台政策中所使用的各種名詞,粲然大備矣!
其實,美國對台政策的最終底線在於美國在對台問題上,是否願出兵/動用武力,以及動用武力到何種程度。這從當年最接近戰爭的八二三砲戰中,美國的動作就可以看出。至於當下的川普政府,正致力於整頓美國軍方、整頓國防部、整頓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整頓中央情報局、整頓美國所有情報單位,這種情況下,出兵台海有可能嗎?
美中AI 爭霸 我何去何從
2025-02-18 04:13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DeepSeek 自中國農曆年突襲西方以來,這股氣勢銳不可擋。這幾天,「中國國家隊」抓住這股浪潮,習近平邀請大陸頂尖科技企業創辦人及高層代表,約見 DeepSeek 與阿里巴巴等巨擘領導者,討論中國 AI 科技創新發展戰略。
不管是用黑天鵝或原子彈等效應,來描述這次 DeepSeek 對西方突襲,都可以看出,這個生成式 AI 真有兩下子;討厭中共思想控制文本的人,勢必對此程式有所批判或訕笑,但「中國式」的 AI 起飛,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以下從 AI 強權的獨佔性、開源軟體創造的價值,以及人腦工程師與電腦晶片的結合協作等三個方面,來分析 DeepSeek 對 AI 思維的新啟示,並探討其對 AI 技術未來發展的可能前景。
當前, AI 技術的發展主要由少數美國科技巨頭主導,形成了技術壟斷的局面。這幾天馬斯克還開天價想收購 Chat GPT 被拒絕,可見而知 AI 的戰略地位。然而,美國這種獨占性可能導致技術壁壘、數據壟斷以及創新受限,進而影響全球 AI 生態的健康發展。中國急起直追,DeepSeek 冒出頭來,還有模有樣。
其次,DeepSeek 積極推動開源 AI 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其開源項目為往後開發者提供現成的工具和框架,打破了既存 AI 強權的獨佔性,促進商業普及。而其倡導的「共享技術」理念,鼓勵全球範圍內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使更多國家和企業能夠參與到 AI 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種「紅利或毒藥」模式,還待觀察,但至少促進了技術的多元化發展,也為全球 AI 生態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為中國大陸有了 AI 的發話權。
AI 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人腦的智慧與創造力。這次讓人矚目,是中國本土學霸的集體努力成果,人腦工程師透過演算法設計或優化模型途徑,尤以此系統使用被美國控制下「降規」的輝達晶片,竟能賦予 AI 系統極高的智慧成績,這也是 DeepSeek 的創新亮點。
DeepSeek 以 CP 值高的中國式 AI 出現,未來 AI 生成技術的發展能否更有公平性與包容性?是技術壟斷後又會被制裁的再度出現?抑或是「另一個抖音App」的命運,為這家公司帶來負面影響?不得而知。
DeepSeek 能打破 AI 強權的獨佔性,為未來 AI 技術發展提供更廣闊的思路嗎?台灣當前「逢中必反」與地緣政治下的科技政策,除了強調我們的自由體制與晶圓代工優勢外,如何因應美中 AI 雙霸的發展,發展自我的 AI 國家隊?值得深思。
DeepSeek 至少啟蒙 AI 技術應更加注重開放性、去昂貴化與協同創新。當人類已經在自由或專權,極端與激化對立的實體世界紛擾中生活時,虛擬世界的 AI,如何確保技術的健康發展,如同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名言:文明不會感到自殺衝動,也不會渴望自我毀滅。AI 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可不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