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經濟/台美經貿要升級 得闖兩關

.聯合報社論..從「隧道效應」看一例一休決策
.聯合報黑白集.熱比婭來訪被誰吃案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經貿要升級 得闖兩關







經濟/台美經貿要升級 得闖兩關


2017-02-21 00: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台三角關係,在「川蔡」到「川習」熱線相隔的70天內震盪起伏,詭譎多端;隨著情勢暫時平穩,政府應將台美關係的重心由政治的判斷推演,移轉到實質經貿問題的處理上。
去年12月2日史無前例的川蔡熱線後,川普更在受訪時指出,除非中國在貿易等問題上與美國達成協議,否則不理解為何美國要受到一中政策的拘束。此話一出雖還不到山搖地動,但也讓北京顯得侷促不安。
川習通話則是有趣的發展。川普固然以總統身分提及美國將信守(to honor)一個中國政策,但整個過程充滿弔詭之處首先,川普上任後竟然是在陸續與日本、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15個國家元首通過電話後,才接通「川習熱線」。這可能是中美元首通話敏感性高,諸事喬不攏,所以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協商安排;但也不能排除因為瞭解中國對論字排輩、先後順序的重視,刻意將時間點延後來創造談判籌碼的計算。第二,若按白宮的新聞稿,川普是在「習主席的要求下」,同意信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各界都認為刻意凸顯川普是應中國要求才回應的做法相當罕見
第三,川普的髮夾彎也許是聽從了幕僚降低衝突的建議,但外界更好奇的是,雖然中國大陸否認,但若川普總統延續其「不達協議、為何一中」的思維,則中國大陸是否與美國事前達成了某種協議,才使得川普總統答應信守一中政策。若此為真,協議內容是有關中美貿易失衡?還是北韓、南海甚至兩岸問題?都非常令人玩味。
總之,川普這次對一中政策的「信守」,並無一諾千金之感,卻是處處留下機關而中國大陸是否用裡子換來面子,也可能需要相當時日才能驗證,但短時間內中美對一中政策暫時回到了「現狀」,應是無誤。對台灣而言,美國操作一中政策的禍福原本就難以預料,因此隨著回歸現狀而消除不確定性,也不再需要隨著川普的口舌之惠起舞,將注意力拉回處理更實質的台美問題,未必不是好事。
從川蔡熱線到核心幕僚的友台言論,川普政府對於台灣的態度,確實展現出更多的想像空間,況且推動雙邊經貿談判也是川普政府的立場,使得蔡總統不止一次拋出推動台美FTA的喊話。不過台美FTA固然在政治上意義顯著,卻不是免費的午餐。
第一個要過的難關,不是一中與否,而是證明台美FTA符合「美國優先、公平貿易」原則。無論川普政府如何親台友台,恐怕也不能無視於這二個川普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來了,台灣對美國長期享有貿易順差,且台灣既不開美國車,又不吃美國豬,因此洽簽台美FTA對解決貿易失衡、建立公平貿易、創造美國就業、促進美國產業發展有何貢獻意義?往外延伸,台灣企業有無開始響應川普的期待,增加對美投資,台灣政府有無增加對美採購,恐怕都是川普評估台美FTA簽署與否的項目。簡言之,台灣以及台美FTA如何共襄盛舉讓美國再度偉大,應該會是川普政府第一個要問的問題。
第二個難關是信任感的重建。經過美牛等事件後,美國對台灣落實承諾的能力已打了折扣。最近的Uber案雖然對錯難斷,但可能也使得美國對我國法制因應科技改變或對抗民粹的能力存疑。在美國退出TPP後,國內的法制盤點及接軌工作好像也隨之停頓。
中美關係暫時穩定,台美關係情勢看好,或許是對基本盤正確的解讀,但能否讓紅利落袋則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努力。若無法找出通過難關的解方,台美經貿關係很難只靠政治意願就獲得升級。

聯合/熱比婭來訪被誰吃案


2017-02-21 00:26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熱比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九年,民進黨邀請疆獨領袖熱比婭訪台。結果是:一、內政部長江宜樺在立院答詢表示,因有關疆獨,以國家利益為考量,不允准她來訪。二、民進黨痛罵馬政府懦弱與不義。
今年一月下旬,台聯舉行記者會稱,已邀熱比婭來訪;時代力量的林昶佐也在紐約當面對熱比婭說「台灣見」。陸委會回稱,「將考量主客觀因素,妥慎評估」,台聯立馬回斥:「莫名其妙!」
台聯說,民進黨已完全執政,是邀請熱比婭來訪的最佳時機。蔡政府應與疆獨、蒙獨與港獨攜手合作,共同對抗中國的殖民與侵略。
不料,台聯日前發表聲明稱,從熱比婭方面得知「有特定人士早一步與她會面,從中作梗」,謂目前「非訪台最好時機」,阻擋了熱比婭訪台。因此,台聯也就中止了邀約,乖乖吞下這碗圓仔湯。
台聯似想將「從中作梗者」推向中共。但若是北京從中作梗,熱比婭與台聯豈不會更加興奮與堅持?因此,合理的想像,「早一步與熱比婭會面者」,不無可能有蔡政府方面的關係。如此,釜底抽薪,蔡政府即可不必面對准駁的困境,更不必受到「懦弱與不義」的責難。
「二二八」七十周年將屆,蔡政府須四出滅火。輕者如高志鵬把台幣改版炒得不亦樂乎;重者如時力重炒中正紀念堂正名,及自由台灣黨懸賞拖倒中正紀念堂的蔣中正銅像……。
蔡政府若不及時「從中作梗」,恐怕皆可能演成噬臍莫及。

聯合/從「隧道效應」看一例一休決策


2017-02-21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人們處於隧道中時,會對前方的目標特別專注,但因為視野受隧道侷限,以致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事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政府上任後,蔡總統雖努力想要兌現各項改革承諾,並推出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長照2.0、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政策,希望打造更好的台灣;但她一定很納悶:為何各界並不領情,且抗爭不斷?其中原因,恐怕是蔡政府深陷時間匱乏所帶來的「隧道效應」(tunneling)而不自知。
何謂「隧道效應」?根據美國新銳教授穆蘭納珊及夏菲爾合著的暢銷書《匱乏經濟學》(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人們處於隧道中時,會對前方的目標特別專注,但因為視野受隧道侷限,以致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事物。
舉例而言,美國消防員「因公殉職」的首要原因,並非葬身火場,而是死於車禍(一九八四至二○○○年間達廿%到廿五%),且多數是未繫安全帶(占七十九%),以致在消防車快速行駛時被甩出車外致死。會有這種情況,主要是消防員在接獲警報到趕赴火場的短暫時間中,必須快速做好準備立即出動;也因此,便無暇顧及其他周邊事物。若能像消防員一樣在短時期內有效地完成艱鉅的工作,稱為「專注紅利」(focus dividend);反之,由於過度專注而忽略繫安全帶等的要務,則稱為「隧道稅負」(tunneling tax)。
由此可知,在有限的時間內設定多個必須快速達成的目標,會迫使個人或組織的資源運作處在「稀缺」狀態,雖可能有高效率表現,卻也可能使得一些不急迫但重要的結構性問題被忽略,最後成為致命要害。
同理,蔡政府今天之所以讓人覺得做什麼、錯什麼,正是因為主政者認定「急迫且重要」的政策目標繁多,但行政單位可用的資源卻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各單位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事項上,卻忽視了與此相關的社會或心理因素,因而陷入「隧道效應」困境。一旦外部環境改變,這些相關的結構性問題就會像被照妖鏡照射般暴露出來,成為政策的絆腳石。
以外界爭議最多的一例一休為例,這項政策原想透過一個更進步的立法,改變台灣勞動市場的長工時問題,避免勞工過勞,並提高他們的加班補貼。但主政者未經充分協調,只求盡速兌現「周休二日」的競選承諾;然而官員心中構想的勞資關係,都是傳統製造業的作業情境,卻忽略了台灣經濟產值近七成來自工時複雜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服務業,從而一舉掀開了服務業結構問題的壓力鍋。我們看到的真相是,台灣服務業的品質不差,卻是由第一線服務人員以超長工時和低薪堆砌起來的,所謂血汗班表、血汗護理師、血汗司機,都是台灣服務業結構扭曲的沉痛證據。
主政者或可辯稱,一例一休正是為了緩和服務業的「血汗」剝削;然而,正因為這些行業是長期在變形工時下運作,勞動力一直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新法倉卒上路,反而導致這些行業以削減服務或增加售價來因應,進而點燃各方民怨。
事實上,政府在推動政策前,如果能多花些時間與相關對象溝通,並進行沙盤推演,應不難掌握其負面衝擊,及早規劃配套。例如,針對影響民生活動較鉅之行業,要縮短勞工工時,可設計一個有激勵及退場功能的機制,促使業者提高勞動生產力,並讓他們有調整的空間。如此,也可讓民眾感受到政府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摩擦期過後,勞工整體工作條件真能有正向改善。如此,即不必一切都丟給「市場機制」解決,或冷冷拋出一句「漲價是必然」,就要各界吞下施政粗糙的苦果。
蔡英文去年在臉書PO文說:「改革就像一場馬拉松,不能用百米衝刺的心情」;如今,她應該體會為何施政一直事與願違。她急於兌現競選承諾而陷入「隧道效應」困境,接下來的司改、稅改,都要小心「呷緊弄破碗」,帶來事與願違的後果。

聯合筆記/人為財死? 誰養出慣老闆

.機器人搶飯碗 年改30年不倒?
.川普就職滿月 日本如何接招
.聯合筆記/人為財死? 誰養出慣老闆
.司改天翻地覆 是禍是福?
.民調回春 人民感受更重要
.「鑽地蟲」啃婦聯會 為位子與錢
.世界母語日…打開母語蘊藏的文化寶庫
.考試院「用完即廢」 勢利乎?合憲乎?








聯合筆記/人為財死? 誰養出慣老闆


2017-02-21 02:39 聯合報  許俊偉

漫畫 季青

蝶戀花旅行社武陵賞櫻團在國道發生卅三死車禍,是近卅年最慘重的遊覽車事故,不僅再掀車體、低價團檢討,客運駕駛過勞也被搬上檯面。蝶戀花創辦人周比蒼在事故發生後第五天總算露面,但針對出事駕駛連上十四天班卻說「人為財死」
外界譁然,未料周比蒼隔天加碼演出,強調他未強迫司機上班,也沒說不准請假,且都有給加班費,「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本來的事嘛。」暗指是駕駛「要錢不要命」。
連兩日發言「94狂」,家屬情何以堪。周比蒼身為雇主,連駕駛最基本的勞保都沒投保,什麼立場如此理直氣壯?就算駕駛真想多賺些加班費,收錢出團的蝶戀花對遊客安危毫不在意,讓可能過勞的駕駛載著消費者出遊,誰才「要錢不要命」?
一場車禍,無良雇主現形,但台灣長年勞資關係失衡和勞動制度普遍對勞工不利,恐怕才是養出「慣老闆」主因
現行大客車駕駛工時相關規定,「勞動基準法指不管駕車、加油、加水都算工時,一天總工時不能超過十二小時但在景點等乘客遊完回來的空檔,若駕駛未受雇主指揮監督,不算工時;「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說,大客車駕駛每天工時不能超過十小時,但指「實際駕車時間」。
換句話說,雇主可讓駕駛一天實際開車十小時,加油、加水、檢查車輛包在內,可要求駕駛工作十二小時,但因等待遊客吃飯、遊玩、上廁所不算工時,一天與車為伍時間上看十六小時以上,形同超人駕駛,卻完全合法,難怪慣老闆會大言不慚稱自己有給加班費,是駕駛「人為財死」。
一天實際開車十小時,誰受得了,何況大客車駕駛要長期為之,這款「手操方向盤」的工時規定,誰「慣」了誰?
再看大客車駕駛等待遊客期間可散步、做操,不算工時。勞動部隨後雖發布澄清稿指只要車上留有遊客或屬待命,等待期間仍算工時但如何認定待命還休息,卻須視個案認定,結果勞工無所適從,雇主多了「有機可乘」的灰色地帶
試問,駕駛等待遊客不就是為了載遊客到景點或返家,不是工作是什麼?這段受命等待提供勞務的時間,毫無疑義就是待命,沒有模糊空間,也無須個案認定空服員到公司等通知是否出勤,可散步或做操,卻都算待命
勞資失衡的勞動法令比比皆是。以「一例一休」來說,政府明明為了推動勞工全面周休二日,但法令卻冒出一天可停休出勤的「休息日」,雇主雖須給加成加班費,但勞工一樣沒能周休二日,自認成本增加的慣老闆會繼續說「我都有付加班費」,是勞工要錢不要假。

機器人搶飯碗 年改30年不倒?


2017-02-21 02:41 聯合報 王釗洪/大學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機器換人」潮將加速,越來越多製造業採購機器人提升智慧自動化比例。 記者宋健生/攝影




目前年金改革只剩下立法院一關,然而,年改真能保證「卅年不倒」?國家經社問題錯綜複雜,而且深受許多動態的、外來變數的影響,直線型思考難道不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去年耶誕前夕,美國白宮發布「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報告,指出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預計未來十到廿年將有九至四十七%不等的工作受到人工智慧威脅,以低技能、低教育的勞工首當其衝。
美國電商Amazon今年將開設實體無人超市Amazon Go,顧客從入店到購物完成,全都由人工智慧代勞今年Adidas也將在德國設立全靠智慧機器人生產運動鞋的工廠工資與效率競爭無疑是智慧機器人的利器。在台灣,大家熟知的Pepper與Zenbo早已成為金融、航空等高檔服務業的寵兒。
日、美、德是智慧機器人大國,中國大陸也是箇中能手。台灣在智慧機器人的研發、量產與應用,自也不甘人後,鴻海就是箇中翹楚;而政府正投資千億推動的智慧機械產業,機器人就是主要項目
前些時在一個非正式有關機器人經濟的討論中,有學生說如果外頭的企業界進不去,還有長照2.0的養老院,真是天真得可以。殊不知在北歐、西歐等地的養老院,早有撫慰性的機器人,為老人按摩搥背、抒解情緒。日本人更執家庭機器人的牛耳,他們已經開始研發客製機器人,遇有老奶奶想念在外求學的孫女,工程師就會收集老奶奶與孫女過往的溫馨瑣事,錄製語音,再安裝到貌似孫女面容的陪伴機器人,一問一答間,叫老奶奶樂不可支。養老院裡普通人又豈是智慧機器人的對手?
如果白宮的警告成真,十到廿年之內,保守地說台灣各行各業將有三分之一的勞動人口會丟掉飯碗,人人都要面對機器人虎視眈眈搶飯碗的殘酷。
機器人效率高又精準,既不要付勞健保,也不會爭一例一休,任勞任怨永不罷工,哪個企業會拒絕呢?蔡政府保證年金卅年不倒,以前說年金破產,是因為「繳得少、領得多、退得早」,所以要「多繳、少領、晚退」。但是當智慧機器人攻來,許多人沒了頭路,沒了收入,恁你將提撥率提高到十八、廿%,採計年資再拉長,都是枉然。今天的一口飯在哪都沒著落,誰還有餘力去描繪卅年後那塊大餅?
年金破產的根源是經濟,經濟不振又多源於教育失敗。教改了廿幾年,愈改愈亂、愈改愈差,每年學測過後,優秀的高中生就被挖走。「十六年國教」的畢業生,大學不如高中,企業不想用也不敢用。年輕人望著廿二K,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如今智慧機器人來襲,前途更加黯淡。蔡政府想撫平「世代正義」的吶喊,何不拿出年改的決心與魄力,重建完善的高教制度,提升每位年輕人的知識、技能、創造力、可塑性、抗壓性,使他/她們成為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很容易就被機器人取代的「人力」?


川普就職滿月 日本如何接招


2017-02-21 02:44 聯合報  龔祥生/政大博士後研究員(新北市)

「滿月」不只代表川普就職美國總統的時間,還象徵川普競選時期發表許多不利日本的發言,是否將會成為實質作為,成為安倍政府心中不斷起伏的衝擊。
衝擊包括:一、退出TPP;二、批評日本引導日圓匯率貶值;三、日本設置非關稅壁壘使美國車難進入日本市場,且警告豐田汽車勿在墨西哥設廠,否則將課重稅;四、日本如拒付駐日美軍百分之百的費用就立即撤軍
日本確定被迫面對的第一個衝擊,就是川普就職後退出TPP,因墨西哥、智利、紐西蘭都表態將不會持續推動不包含美國的TPP,日本孤掌難鳴下將更難與中國推動的RCEP相抗衡,等於拱手讓出亞太經貿整合的領導地位,這將讓日本近期花費許多精力重新部署戰略。
但對於川普第二及三點的不利批評,在安倍十日訪美與川普再次會晤時,取得了重大成功。首先是關於操縱匯率的指控,安倍成功說服川普,日本乃是為了避免通貨緊縮而使貨幣貶值;而第三點關於日本設置非關稅壁壘和在墨西哥設車廠減少美國就業的指控,一來豐田汽車宣布,未來五年將在美國投資一百億美元二來據日經新聞報導,本來安倍準備以「日美經濟增長與就業倡議」辯解日本能為美國創造就業,後來卻以美日技術合作更有利於美國,完成了說服工作,可說成功因應危機。
但後續川普將如何要求日本更具體的在匯率政策讓利就值得觀察,尤其在如何幫助美國增加就業機會上,川普不會容許日本敷衍了事。
關於第四點的衝擊,美國新任國防部長馬提斯訪問日本,肯定日本是盟邦分擔軍費與責任的模範,承諾釣魚台屬於美日安保範圍,後來安倍訪美行也讓川普不再提軍費問題,而是肯定日本接受美國駐軍,並將釣魚台適用美日安保載明在會後共同宣言之中這釋放出美日同盟保持穩固的訊息,也讓提心吊膽的東亞盟國都鬆了一口氣。
日本因應川普的四項衝擊,除了美國退出TPP還無法在短期內靠日本本身克服,其他三點都在安倍訪美時展現出「花好月圓」的氣氛,使得川普就職以來的各種不確定性降到了最低。但這段蜜月期將面臨二項變數,一是後續日本如何幫助美國增加就業;二是美中關係的變化,川普雖已表態願意遵守「一中政策」,但仍未有明確的中國政策,這將會牽動東亞局勢以及盟國如何依從的問題,乃後續觀察重點。

司改天翻地覆 是禍是福?


2017-02-21 02:45 聯合報  許文彬/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舉行三個月的分組討論會議。 記者侯永全/攝影


由總統層級所主導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其分組會議已經開鑼。然而分組成員人選及各組議題分配,未演先轟動,爭議紛起。連全國最高檢察體系的首長都忍不住跳出來嗆聲,到底問題如何收拾,為廣大百姓所矚目。
先從參與人員說起。主事當局一再強調「非法律人」必須比「法律人」人數多。分組委員七十五人,加上籌備委員、主委、副主委十八人,總共九十三人;這麼多人,議題又難免重疊,豈非人多口雜?究將以何種程序方式獲取結論,問題恐怕層出不窮。
原本所謂「法律人」,包括了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者,已是多樣化了。而各類群組本身也有不同領域之專長,其實不至於會發生「一言堂」的缺失,已足發揮各方智慧以成事矣。今加入所謂「非法律人」,人數又要多於前述「法律人」的總額,其人選來源已難界定;何況既非司法領域的專業,又能起到何種優勢功能?退而言之,若真要引進「非法律人」,則像「蘇建和案死刑冤案平反過程的親歷者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相當了解司法的缺失,何以卻未受邀參與
在議題方面,所謂「金字塔型訴訟結構」(大砍最高法院法官員額),所謂「參審制」、「陪審制」(由路人甲來加入當審判官,人數又要多於專業法官);只此兩例,就足以把當今其來有自的司法體系,搞得天翻地覆。既無必要,又恐無法收拾,運作起來必定困境重重、且生反效果!
實則,司法的最終目標就是毋枉毋縱,速審速結」這八個字。要達成這理想,是要靠「執法者」的專業素質及人文素養。故應加強其養成教育及在職訓練,再加以考核、獎懲;並落實「合議制」、「審級制」的現行機制設計,根本沒必要煞費周章地大變革。法官、檢察官、律師的品質提升,加上關注到法庭運作的另一角色:書記官,其工作能力訓練,足夠員額,並合理增加待遇執法者「人」的改革,才是司法改革的核心問題。否則,不對症而亂下藥,司法之病未除,而另重症反而將降臨。
立法方面,十一年前修刑法廢有關「連續犯」、「牽連犯之規定,應予回復;莫迷信重刑。監獄寬解,教化才會有效,始為正辦。刑事訴訟法應規定簡化程序,減輕法官、檢察官、書記官的工作負擔,始得使執法效果產生良性循環的功能

民調回春 人民感受更重要


2017-02-21 02:47 聯合報  呂謦煒/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台北市

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指蔡英文的民調「枯木逢春」,回到去年十一月的聲望水準。不過,民眾的感受又是如何?
從反核災食品到一例一休爭議,從年金改革議題到同性婚姻爭議,人民走向街頭,政府步履蹣跚,台灣跌跌撞撞。年初,一例一休上路後,政府政策未能跟上腳步,致使萬物齊漲;打算維護勞工權益,卻對依法請假的台鐵勞工毫不留情而面對司機過勞可能造成國道史上最慘痛的遊覽車事故,新任勞動部長林美花竟在司機計算工時議題上為資方開脫
蔡英文執政後,做得最讓綠營支持者感到津津樂道的或許是「轉型正義」,然而她卻未用公正公平的司法權清理歷史,而是矯枉過正以粗暴蠻橫手段鬥爭歷史。國民黨下台以後,台灣變得更好了嗎?蔡英文執政之後,人民感受到台灣未來的希望了嗎?
民意如流水般不可恃,推動改革必有陣痛期,固然不需太重視民調數字結果。然而,政府若只汲汲營營著對過去的清算與批鬥,卻無法讓民眾看見未來、看見希望,民意支持度只會不斷下滑。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如果無法讓人民滿意,也就是政府更易的時候了

「鑽地蟲」啃婦聯會 為位子與錢


2017-02-21 02:46 聯合報  王尚智/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提到「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給人印象,最貼切的應就是電影「變形金剛」裡那條翻天覆地,毫無邏輯試圖摧毀所有對手與建築的「鑽地蟲」。
單憑一個極其抽象的「轉型正義」四個字,橫架在民進黨執政後的行政院組織之後,主委顧立雄言行之囂張且漠視程序之跋扈,雖以行政施壓企圖抽斷國民黨銀根,不料屢遭司法判決無情打臉。如今這個被廣稱為「不當委員會」所想染指、瞄向的是他們心目中的那顆「軟柿子」:婦聯會
民進黨當然沒興趣回顧,國民黨從中國大陸輾轉退至台灣的一頁近代史中,婦聯會與其他包括中華文化總會、救國團在內的組織團體,許多都是在「反共抗俄」時期應運而生。在那個資訊不足、族群分散、人心流離的時代,民間組織的動員集結一方面可以彌補政府內憂外患下的照顧不足,另方面也確實成為實質接觸民間的第一道陣線。
當中婦聯會在辜嚴倬雲女士的帶領下,特別對於兒童教育、文化扶持,乃至原住民關懷領域都有長期專屬的項目計畫深耕,同時從不自我宣揚造勢,恪遵婦聯會一貫的低調風格。
但或許也正因為這般低調,才成為「鑽地蟲」非要尖銳啃噬的對象!
民進黨的「轉型正義」,如今說白了其實就是為了「徹底摧毀國民黨歷史的存在脈絡」!無論它們與國民黨是否有無真正的財務相通。一切彷彿只要是顧立雄倨傲神情下的那個大鼻子,稍微感覺「聞到了什麼歷史氣味」就都要查查查!
然而,真正能冷眼看明白這些「政治說詞、政治手段」的旁觀者們,都很清楚這一切手段到最後,也不過就是民進黨最終深深算計著:「搶不搶得來位子、拿不拿得到錢」!
婦聯會最近宣布將捐出現金資產中的大部分,直接捐助給政府與民間的長照機構。雖然「綠媒」一如過往正在動員各種輿論的抹黑批判,但這也無疑是婦聯會為了避免走向「中華文化總會模式」,最終被民進黨多方勢力竊取霸占的最後一道防線了。事實上,婦聯會也唯有採取「資產公益信託」的方式,才不會搞到今後又來另一個荒謬可笑的諸如「高雄市長陳菊兼任婦聯會主委」,然後婦聯會今後每年都在高雄港施放煙火一小時之類的雜七雜八。
如今,婦聯會面對真正冷血殘酷的敵人不是別的,正是「政治鬥爭的醜陋」與「人性利益的企圖」。民進黨始終標舉著「台灣民主政治」之名,一如「轉型正義」四個字,但最終生出的也不只顧立雄與他那一條正在翻天覆地吞噬社會人心、搗亂司法公義的「鑽地蟲」而已!
可悲的是台灣,正在重新走向一場「邊緣與匱乏、空轉與虛無」的時代命運。眼前民進黨的擴張、國民黨的殘敗,都只是整個台灣自我吞噬的命運過程而已

世界母語日…打開母語蘊藏的文化寶庫


2017-02-21 02:44 聯合報  卓玫君/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Uraw,泰雅族語,原意為「泥土」,有豐饒土地之意,是新竹尖石鄉一個擁有壯麗山景的熱門打卡景點,國語地名為「宇老」,河洛話「宇」字發u音,另有一種宇宙洪荒的亙古想像桃園復興鄉的雪霧鬧」,由泰雅族語Sibunao(「有樹果」之意)而來,「雪」的河洛音則為suat(文讀)或seh(白讀),與原音相當接近。這些地名雖然字面意義已有所轉化,但仍不失為充滿想像力的美麗地名,只是今日大概少有人知道這些華語地名背後所涵藏的母語語音了。
大阪國立民俗學博物館裡,有一座收錄以全日本方言口述「桃太郎」故事的機器,參觀者只要按下標有地名的按鈕,就能聽到耆老以該地方言娓娓道來,觀眾可藉此重溫童年時期聆聽的母語版本童話,也可比較各地方言的流變。
這應是受美國於六○年代啟動的全美英語語音字典計畫所啟發,該計畫錄製多達千筆一九六五至七○間由各地常民朗誦一篇〈一隻名叫亞瑟的老鼠〉故事,二○○三年成為美國語言資料庫計畫的核心典藏資料
去年世界母語日,加拿大由語言博物館推出一本收錄加國境內七種不同語言使用者撰寫的得獎文學作品,以各原作者的母語呈現,並翻譯成官方語言英語及法語該館認為,如此可讓各族群對自身的母語感到認同與驕傲,藉由生動的插畫與翻譯,更能讓其他族群學習並尊重其他族群的母語與文化
母語常因各種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成為弱勢甚或瀕危語種,其所蘊藏的文化資產亦遭受貶抑或遺忘。以我的母語河洛話為例,年輕一代恐已不清楚其保留大量的中古與上古語音,是一座活的漢語寶庫
我的奶奶姓邱,從小我對於「邱」的河洛音發為ku常感困惑,長大接觸梵漢對音的知識後,才知道原來梵語biku音譯為漢字「比丘」,比對之下可知丘/邱的古音發為ku。唐三藏俗姓陳,其唐代發音可從佛教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巴利語為Kondanna,梵語Kaundinya),比對出「陳」字發音近dan或di(n),而「陳」姓的河洛語恰為dan。在錄音機尚未發明的時代,河洛話將古代語音神奇地「穿越」到廿一世紀,為國際漢學界所推崇,在台灣卻常被視為鄙俗的方言,令人惋惜。
母語承載各族群的歷史、文化與思維方式,學習母語,是為瞭解母語所涵養的智慧與宇宙觀保障多元母語,才能保存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不同文化間才能彼此參考或採借,形成更優質的文化,進而促進世界和平。今日的台灣早已是多元族群共組的社會,每一族群的母語都有著非常珍貴的文化價值,納入課綱固然是一種傳承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人人以自己的母語為榮,讓母語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有機會更可打開心胸,學習其他族群母語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台灣文化更和諧、也更具創意。

考試院「用完即廢」 勢利乎?合憲乎?


2017-02-21 02:45 聯合報  尤榛嚴/服務業(南投市)

廢除考試院」之說,並非今日始,近來為了年金改革,立法、考試兩院有不同意見,引起「急改」的民進黨立委念念有詞並扮「黑白臉」:一方面希望盡快通過考試院副院長及考試委員人事案,以利推動年金改革一方面又圖謀刪減考試委員人數與任期,甚至擬修法將考試院廢之而後快
立法院這對考試院是如何「尊重」法?簡直是「看你噗噗」(台語,瞧不起),一手舉起拳頭示警,一手拿著大刀威嚇,「用完即廢」,勢利乎?合憲乎?廣大民眾自有公評也。

陳立恆/那些年,我們欠他們的鯰魚和砥石

.陳立恆/那些年,我們欠他們的鯰魚和砥石
.施振榮/民間主導籌組「虛擬夢幻國家隊」
.盛治仁/新創獨角獸DNA:狼性加韌性
.方祖涵/不能便宜行事的法治文化
.林中斌/川普暴衝 反中轉向 有因有果
.薛承泰/台灣是宜居宜行之島嗎?
.葉丙成/請別再說:他們不是辦教育







陳立恆/那些年,我們欠他們的鯰魚和砥石


2017-02-21 02:37 聯合報  陳立恆


去年某日,我到景德鎮工廠視察,發現停車場裡 亮的汽車一排又一排,心下詫異今天的來賓怎麼陣仗如此浩大?於是詢問工廠負責人,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我們工廠工人開來的交通工具,幾年前還有提供交通車之類的員工訴求,現在話鋒一轉,竟變成如果不提供員工停車場,小爺或姑娘我就拒絕報到的奇觀,對於已經招工困難的我們而言,也只好大開方便之門。
相隔不久,我到義烏處理業務,對口廠商的公務車都出差在外,竟然臨時向他們新來的會計小姐借調其坐駕來接送我們,原來這位小姑娘的拉風新車是她的父母獎勵她出來工作送的禮物
這兩段插曲一直讓我感慨甚深,感慨的不是大陸的今非昔比,更是感慨大陸其實在重蹈台灣的覆轍。
試想,景德鎮與義烏雖然不是窮鄉僻壤,但當地初級工廠作業員與辦公室雇員的薪資水平不過三五千元人民幣之譜,擁有一台稍上檔次的汽車每月差不多也需要此數一半的各種費用,假若不是父母甚至祖父母們四方來援,我們的工廠員工與他們的會計小姐絕無可能成為一名有車階級。
他們父母的心態和台灣多數二、三十年前做父母的心態如出一轍,都是從欠風欠水的忙碌窘迫裡,建設家園到一個或小康或奔富的境界,然後一股腦兒的將手上最好的一切都送到了孩子的面前,可惜不虞匱乏的教育在台灣已經證實了效果不如預期,我們培養出了許多習慣生活在舒適區、認為個人的小確幸應該先於教條、責任與義務的新平庸世代。誠然,有人覺得小確幸不僅回歸真我又符合現代社會形勢,屬於青少族群在經濟與心理上自我保護的方式之一,似乎還對環保相關的循環經濟有著某種奇異的神助攻。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不會因為任何人找多少理由而改變,如同近年來台灣經濟在小確幸的夕陽無限好裡更趨近日薄西山的事實一樣的不容錯辯,可是這並不是新平庸世代的錯誤。以最近再次成為話題的趙小蘭為例,我重讀了前幾年出版的「誰造就了趙小蘭?」一書,發現她的成功除了天資,更得益於父母雙方家族幾代相承的儒家傳統禮教以及西方實用精神,所以趙、朱兩家的禮教是生活的標竿,不是生命的枷鎖,不但不吃人,反而讓他們家族老少各個處事溫良恭儉、遇事當仁不讓。更重要的是,在成長過程裡,她的父母不忘在優渥的環境裡,引導子女經歷合理的匱乏與磨練,培養出有利身心發展的危機感與使命感。
其實如此「夕惕若厲的危機感」與「修齊治平的使命感」,不只在儒家思想裡反覆再三,也同樣見於以教育創造聞名的猶太文化之中。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卅年,我會不時給我的孩子製造一個個擁有鯰魚效應的環境,讓他隨時保持終日乾乾的旺盛鬥志,並且在面對困難的時刻,不再主動出手;用困難為砥石,磨礪他的心智,尋找生命的驅動力,並超越自己的SWOT
鯰魚與砥石,正是那些年我們所虧欠新平庸世代的禮物。縱使時光不能倒流,但來者可追,我的孩子可以送給我的孫子這兩項禮物,並不是為了什麼光宗耀祖、出人頭地,而是我相信新平庸世代的下一代值得一個比小確幸更好的將來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