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經濟/川普兩面手法 國際等看底牌

.聯合報社論..被「河蟹」的首長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兩面手法 國際等看底牌
.經濟日報社論.台大論文造假事件能裝作視而不見?








川普兩面手法 國際等看底牌


2016-11-17 23:33:31  經濟日報  本報訊

路透

美國大選前國際金融專家一面倒地相信如果川普勝選,股市、美元及其他風險性資產將重挫,公債將上漲,但結果竟完全相反。市場出現如此顛覆性的反應,顯示大家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川普斯人,以及川普政府將如何影響美國經濟與國際金融市場。
先說這個川普。老爸是房地產開發商,因此他很容易就具備「生意人」的靈活特質。23歲演員夢碎,只好繼承家業,把他的漂泊性格與父親的政治及財務力量結合,並背負30多億美元的債務,一步步打造出川普塔、廣場飯店、紐澤西足球隊、航空公司,還在大西洋城開設3家賭場。
在川普的經商路上,曾有6家名下的公司先後破產,但能屢敗屢戰。川普的訣竅是每當生意失敗,就重新塑造自我,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並利用高明的財務操作,爭取到時間來改造企業。紐約各大銀行迄今仍把川普列為拒絕往來戶,但他卻透過私募基金或發行垃圾債券籌資。外界拿他跟魔術大師胡迪尼相提並論,兩人都是逃跑專家。他這次敢投入選戰,也是看準種族與民粹之氣可用,他便試試看;選戰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落跑。結果一路勢如破竹,果然成為「擋不住的川普」。以他靈活的手法,未來仍會見機而作,見風轉舵,絕不會一條路走到黑。
川普從選前的疾言厲色,到選後的滿面春風,兩副嘴臉已表露無遺。在行動上,選後也展現兩面手法。勝選演說中他只談大家愛聽的減稅及擴大基建政策,對備受爭議的貿易與移民議題卻故意遺漏。經濟顧問大談「候選人川普」與「總統川普」是兩碼事,強調川普絕不受意識型態羈絆,是位深諳經濟誘因的務實企業家。經濟顧問也淡化中、美貿易戰的可能性,威脅提高關稅只是戰術,先設定大膽的目標再開始談判。
在交接團隊中,既有自由貿易人士,也有保護主義健將。有極右派負責籠絡基層的支持者,又有共和黨重量級人士,試圖讓金融市場及共和黨主流派放心。兩面手法似乎令人捉摸不透。
至於各項財經政見的輕重緩急,則有「好、壞、糟」三條路線由他取捨。樂觀的腳本是新政府優先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審慎的貨幣政策,加上法規鬆綁及減稅,使企業提高投資,並帶動生產力提升,創造更多高薪工作機會,但通膨不致嚴重惡化,而強硬的貿易及移民主張可以放到後面,經濟不「好」也難。但各項成長政策若操之過急,下藥過重,可能使經濟過熱,通膨加速,赤字激增,利率升高,聯準會加速升息,導致景氣盛極而衰,從「好」變「壞」。更有甚者,如果川普優先且徹底實施激進的「反移民」、「反貿易」政策,並以政治力干預聯準會,則可能導致投資減少,引發中美貿易大戰,在國內造成政局不穩,在國外引發地緣衝突,經濟也可能陷入停滯膨脹,這下就非「糟」不可了。
選後市場動態也可分為四大階段。最初是川普勝選後市場出現恐慌,但前後不到12小時就結束。
第二階段是現在到明年元月川普就職前,市場逐漸了解川普的經濟政策有利於成長,股市因而回升;但通膨及利率可望走高,使美元回升,公債大跌。這一階段將充滿不確定性,股、匯、債市將隨消息面變化而不時修正。
第三階段是川普就職後可能大舉擴張財政支出,市場基本態勢仍是「股優、債劣、美元強」。
第四階段屬於長期風險,關鍵在於川普如何操作「反貿易」、「反移民」政見。
最後是川普的成長政策若能落實,將引發美國經濟成長率、通膨率、聯準會政策利率、債券殖利率及美元匯率「五率齊升」的綜合效應。這些現象原本已現端倪,川普勝選更是火上澆油;歐洲及日本將相對有利,但外債沉重的新興經濟體將雪上加霜。國內財金當局必須綢繆對策,投資人在安排資產組合時尤需慎選時機,且步步為營。

聯合/被「河蟹」的首長


2016-11-18 02: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本核災區食品是否解禁輸台引發爭議,民進黨執政十三縣市長,
在民進黨中常會後由台中市長林佳龍(左起)、屏東縣長潘孟安、宜蘭縣長林聰賢與雲林縣長李進勇代表發出聯合聲明,支持行政院作法。
 記者黃義書/攝影


「河蟹」是「和諧」二字的諧音。在中共推行「和諧社會」的政策下,網路上一些與中央不同調的意見往往會被屏蔽或移除,大陸網民稱之為「被河蟹」。沒想到,這種現象也在台灣上演,被河蟹的對象是十三名綠營地方首長。
台灣因核災食品解禁而沸沸揚揚,九位民進黨縣市長日前才公開表態反對開放;嘉義市長涂醒哲更一馬當先,誓言要修改地方自治條例來阻擋日本核災食品進入嘉義。誰料,沒兩天,這些英勇捍衛食安的縣市長全都被「河蟹」掉了。
民進黨周三這天的中常會非常忙碌。一大早,先由副閣揆林錫耀和府方分頭勸說十三名縣市長,然後由徐國勇代表政院發言,強調地方和中央的立場是「一致的」。中常會中,有首長要求中央把核食解禁原則說清楚;中常會後,與會的縣市長特別被留下來再開一次和諧大會,然後再由林佳龍等四人代表舉行記者會,說明地方和中央一條心,沒有不同調。
不了解「被掐住脖子」意思的人,想想這些民進黨縣市長的感覺,即不難明白。這些首長平日都是一方之霸,行事呼風喚雨,對核食議題表態也是振振有詞,義正詞嚴。然而,事到臨頭,為了黨的團結和中央的顏面,說改口就改口;上面塞到自己嘴巴裡的話,還不是得吞下去。這樣的「河蟹」法,在台灣還真是別開生面。
至於涂醒哲「英勇篇」的下文,大家就別再追問了!既然被「河蟹」,嘴巴當然就關上了。

聯合/台大論文造假事件能裝作視而不見?


2016-11-18 02: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大校長楊泮池。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界近日爆發驚人的論文造假事件。台大某生化研究團隊接連有五篇論文遭檢舉其圖片及數據造假,部分已從國外知名期刊撤下,且當事人之一的郭明良教授已辭去台大教職。可見,此案證據確鑿,已非「疏忽」、「助理錯誤」等尋常理由所能矇混過關,必須嚴格檢視、嚴厲究責。
較之過去幾件論文抄襲,或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所涉及的評審造假案,此次事件更為嚴重。首先,以前的抄襲或評審造假案所刊載的期刊聲望較尋常,故其負面效應尚不致影響學術發展。但是,郭明良被發現有問題的文章所刊登之期刊,是頗具影響力的刊物,其誤導學術發展的「造孽」更為嚴重,對台灣的國際學術聲望的負面作用也更大。
其次,助理或學生因偷懶或剪貼前人文獻回顧的抄襲,通常只是由於疏忽偷懶,這種過失可能只在某個學生或某個助理任職時發生一次。但是,數據及圖片造假,則是作者處心積慮要誤導期刊編輯,通常會食髓知味而成累犯。此舉,違反學術倫理之惡意極為嚴重,絕不可輕饒。
當學術研究者一再靠造假的論文得到學界肯定,其學術聲望往往也不真實地水漲船高,進而取得學術行政高位,甚至主導分配學術經費與資源。例如,蔣偉寧做到中央大學校長與教育部長,郭明良做到國科會(現科技部)生物處處長、台灣大學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其共同作者楊泮池則是現今台大校長。他們位居要津,每年手上可分配支用的經費超過百億。如果主導科研經費分配的掌權者竟是論文造假、剽竊之輩,那麼他們的經費分配當然是師心自用、毫無公信力可昭。這對國家科技研發的衝擊何等重大?
因此,政府若不予以嚴厲追究,又如何能夠讓學術界重拾信心?科技部與台灣大學目前對於此事都只從「倫理責任」出發,卻對類似「小偷當上警察局長」的制度性扭曲,裝作不聞不問。這樣的態度,顯然與社會和學術界的認知大有落差。
郭明良論文造假案引發的另外一個爭議,則是共同作者靦顏規避責任。兩年前的論文評審造假案,主角是陳震遠兄弟,蔣偉寧是共同作者。今天,郭明良是論文造假案的主角,台大校長楊泮池則是共同作者。共同作者就是「共同撰寫文章的人」,如果當年文章發表時共同參與記者會、共同享受文章發表榮譽、因共同榮譽而拿到科技部的獎勵金、當上學術行政要職,甚至接受中研院院士的榮銜或提名;那麼,一旦論文證明有重大瑕疵,這些共同享受的榮譽、金錢、名位,當然應該自動受到重新檢視,甚至是自動歸零。簡言之,共同作者「有福同享、有難不當」的詭辯邏輯,社會當然不能接受。學術界要求台大校長楊泮池承擔起等同於蔣偉寧的責任,自是合情合理的期待。
最後,我們也要對國內學術社群時有所聞的違反學術倫理現象,提出沉重的檢討。學術成就與榮譽來自於學術發表,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在任何社會都切斷不了,也不應該切斷。因此,理論上做研究是為了求真求善求美,但實務上,卻不乏為求名求利求官而做研究之輩。可以斷言,不論是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往往是名利薰心之輩才可能捲進論文造假或抄襲的漩渦,因為他們對嚴謹並不在乎。
台灣學術界充斥著老師掛名學生、大尾掛名新進等陋習,甚至借用實驗室的設備都被要求掛名做買路錢。台大校長捲進學術倫理風波,這已非首次了,台大與科技部的調查委員會將如何處理自己的校長與自己的前生物處長,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社會所期待於此事者,卻不只是個人知情與否的辯詞,而是能不能對台灣「大量掛名發表/累積學術勳章/掌控學術資源」的醜陋情狀,用堅定的作為,做出反省與斷然處置。

聯合筆記/大橋加碼 反獨工程

.美景 要懂得分享
.擔心資安風險 就用「國貨」
.模糊兩岸 繼續守基本盤?
.休怕了 原民勞工憂當產業後備軍
.Uber退出台灣 誰有利?
.公聽會 不該跳過
.聯合筆記/大橋加碼 反獨工程
.放下情緒 從法理看同性婚
.平等愛 不分性別







聯合筆記/大橋加碼 反獨工程


2016-11-18 03:03 聯合報  李春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五十五公里。 新華社


香港出現港獨,而且不斷在放大,成為困擾香港的政治大麻煩、社會大問題。港府和北京聯手,正在進行「反獨工程」,在香港這個想事說話都太自由的社會,有不同意見,比如有人認為是火上澆油。
本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港獨,突然在兩年間出現和暴漲,北京如斯緊張,有好多好特別的理由,我們說分量最重的兩條,一是明年九、十月間要開中共十九大,一是明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二十周年。
這兩條互為關連。我們點到為止地說,是明年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是逢十大慶,香港和北京都要大搞慶典,其中最大的慶典安排在香港,是中共最高領導人南下到港,慶賀一國兩制二十年成功。賀完香港,差不多就中共十九大,新一屆中共領導人登基上位。
為了慶賀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按大陸政治傳統,是要獻禮的,其中一個大禮,是連結中國經濟特區珠海、政制特區澳門和香港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港珠澳大橋工程完結正式開通,因何能成大獻禮工程中的大禮呢?是因這項工程早就定位為「超級工程」或「世紀工程」,其「超級」,在其投資以千億元人民幣、其工期長達八年,最後落成座超長建築,要破全球建橋史好多紀錄。其「世紀」,大意是從有人提出構想,到中港澳各方大爭議,再到最後北京拍板要建,跨了世紀。又因其多方面「超級」,相信會成本世紀人類最宏偉工程之一。
然而自拍板要建以來,這工程就已政治化,成為一項「政治工程」了,因為曾有環境保護、自然生態方面的爭議,有成本效率方面的爭議,更有大橋建成後是否可能成無運輸意義的「空橋」之爭。但北京中央認定,這項工程有其政治意義,而且有前面提到的兩大背景參考,政治需要,不能不建
最近有人說,港珠澳大橋已經是「世紀工程」,是「政治工程」,現在又有一項新的定位,叫「反獨工程」,那意思是大橋本身是體現中國的國家統一,用橋來抓住作為政制特區還是資本主義的香港和澳門,再連上廣東珠海,所謂粵港澳一體化實現,再透過京珠高速與北京相連,港珠澳京大一統,成為反獨標誌性建築。
唯一可惜的,是大橋香港段不斷有事,工期一誤再誤,有可能壞了「反獨工程」的大事。

休怕了 原民勞工憂當產業後備軍


2016-11-18 03:03 聯合報  趙俊雄/工程技術顧問、賽夏族人(嘉義市)

最近為了一例一休議題,立委們打得七葷八素,場外勞團及為理念抗爭者,則再次衝撞立法院,想引起社會高度關切;不管是資方、勞方或正義方,看在我們原住民勞工眼裡,真是無語問蒼天。
原民勞工到都市打拚,多從事3K的工作,沒期待過一例一休或二例,只求有工作做;畢竟等待被通知打零工,閒在家裡悶著喝米酒的「休假」,早就休怕了。
馬克思「資本論」提到「產業後備軍」(Industrial Reserve Army)的概念,簡單說,資本家為了競逐市場而大量進用勞工,後來引入快速省力的機械,遂造成一部分勞動力被取代而待業,這些可有可無的勞動力,被定義為「產業後備軍」。
多數的原住民,景氣好的時候是最後才被雇用,景氣差的時候,則是首先被解雇,比外勞還不如;多數原住民勞工,簡直就是馬克思筆下的「產業後備軍」。而今,在外勞持續引入排擠下,原住民景況更加悽慘。
十多年來,政府除了立了一個沒有罰則、沒法強制保障原住民工作權的「原住民族工作保障權法」外,便什麼都不做了。企業在有更便宜的外勞可引進下,多數選擇繳交「原保法」的代金給原民會而不雇用原住民,陷原住民勞工於更容易失業的深淵中
原民會「有法律無法用,有錢不會用」—「原保法」及整個近百億的「原發基金」,對原住民就業及產業,幾乎沒發揮其「保障」及「發展」目的。
原民會拿了原民區以產業資源及原住民勞工就業權益換來的一堆錢在手上,僅敢保守委託銀行審查放款給少數有條件擔保的族人,作消費性小額放款及購屋貸款,完全不思如何有效對原住民產業興利
當全球工業4.0快速在各產業界風行,很可能導致很多勞工所得下降到基本生存線之困境。原民會若沒能積極提出良好前瞻的產業發展政策提前因應,首當其衝受害的將是原住民勞工。
休假爭議,對多數原住民勞工是奢侈的假議題;原住民族人最大問題,在基本工作權無保障,以及原住民產業系統從未真正被建構
請原住民有識之士,先嚴肅回頭思考原住民經濟弱勢問題的上位原因,並為原住民族產業在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網絡策略作定位,提出建構產業系統及解決原住民就業問題的建言;並請原民立委摒棄黨派之私,積極督促行政院及原民會,與有識之士集思廣益,釐定目標、決定任務、思考改採民族企業發展策略、配合修改法令、善用資源、快速制訂及推動有效的產業計畫,別讓族人及勞工未來餓死在「原發基金」的金礦山上。

Uber退出台灣 誰有利?


2016-11-18 03:03 聯合報  王恩慈/科技業(台北市)

Uber在台經營一波三折,除了先前累積的數千萬元罰款外,本周推出外送服務UberEats也遭開罰單,甚至立院近期還要修法重罰Uber與司機,連同上周交通部發函要求蘋果與Google Play下架Uber應用程式,種種舉動,不僅是把Uber趕出台灣,連帶也葬送共享經濟在台生機,以及下一波翻轉台灣的機會。
在台北搭慣Uber,最近回台南探親,明明大家都有智慧手機,但要叫車時,家人卻是說:我出門先去攔部車過來。台灣是高科技供應鏈重鎮,智慧手機普及率如此之高,但要手機叫車卻是無法,甚至讓一般人覺得非法。這是誰造成的呢?
我搭Uber喜歡問司機錢好不好賺,多數問到的都是上班兼職,聽起來一周要賺個幾千元應該不是難事。最近為了一例一休吵翻天,我實在很想說,老闆無法幫你加薪,要是更多共享經濟的新創公司在台灣生根,上班族要替自己加薪,根本不是問題。
面臨轉型,台灣跟大陸關係又卡卡,很多人生計受衝擊,新南向效益還未出來,科技供應鏈也面臨大陸的崛起,對新經濟法令管制如此嚴格,連當紅的共享經濟都進不來,台灣活水又在哪?
全球數得出名號的科技大廠,都已投入網路叫車規劃,包括Tesla、Google、蘋果、Toyota,但台灣呢?鴻海在大陸投資了滴滴打車,但在台灣,請問有什麼新創公司可讓台廠,甚至外國廠商有投資機會?
假設台灣法令友善,怎麼只有Uber敢留在台灣受罰呢?即便連鄰近新加坡這麼小的地方,網路叫車都有好幾家在競爭,台灣到現在還是只有Uber,且隨時可能被逼走。
Uber除代表共享經濟,更敢於突破既有法規模式,別忘了包括網路叫車所蒐集到的大數據,就是下一波自駕車的核心。
台灣號稱硬體代工獨步全球,但軟體實力則相差甚遠,政府除了不斷罰款外,對於新創產業能否更有彈性呢?台灣法令不夠開放,倒楣的不僅是Uber,包括台灣廠商也不敢投入資源或做購併,敢問下一波自駕車熱潮來臨時,我們是否仍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流失?
有人說,以亞洲區來說,Uber也沒有進日韓,為何台灣要開放?個人認為這是逆向思維問題,Uber真的不需要台灣,台灣市場不夠大,但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或應用面,都有指標意義。
若台灣政府有辦法讓Uber存活下來,讓更多矽谷新創企業願意來台試點或合作,如此,台灣才有機會搶進下一波科技商機。
以Uber高層昨天發出的公開信來看,當政府修法通過巨額罰款後,大概就是Uber退出之時,可預見這波共享經濟轉型大概也無望了。走了Uber,台灣真虧大了,等於昭告新創不可行,而直接的衝擊是,未來亞洲矽谷絕不可能是台灣。

劉克襄/快樂的小蒼蘭阿嬤


.劉克襄/快樂的小蒼蘭阿嬤
.薛承泰/急什麼呢?
.盛治仁/競選時的手段 執政必被反噬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真正實踐者
.王文華/自己先好好活過一次
.舒國治/觀李安新片「比利.林恩」有感
.嚴震生/以「禮運大同篇」紀念孔子與國父
.蘇蘅/為何美國媒體和民調大挫敗?









劉克襄/快樂的小蒼蘭阿嬤


2016-11-18 00:06 聯合報  劉克襄

取自劉克襄臉書

例假日到深坑一座山村,久未走訪,特別去探看產銷班班長。抵達時,一對中年夫妻站在埕院前輕喚,「有人在家嗎?」
三合院的大廳和護龍都敞開著,他們看似對此有幾分熟悉,但仍不好意思隨便探看。我觀望左護龍內,一只竹籃盛滿茶葉,正處於浪青階段。工作者應在不遠處,隨時會回來。埕院還擺了一組桌椅,泡了茶,那是班長的習慣,隨時歡迎遊客到訪。我遂當起主人服務,跟他們保證,班長很快就會回來。
閒聊下才知,這對夫妻今日專程前來買茶。去年村裡的農事共學,開設一門茶葉小學堂,我們家人都參加。從割除野草,讓茶園恢復原樣,再摘採茶葉。班長廿年前返鄉,遵循祖先種茶的方式,任野草和茶葉一併生長,當時還不知這就是現今流行的自然農法。這對夫妻知其栽作方式,此後只跟他買。因為別地的茶,他們無法了解整個過程。
我很好奇,他們當年如何結識班長,莫非跟我一樣,意外走到山村,因為喜歡此地風情,此後常來小旅行。怎知他們的緣分,比我想像得深具啟發性。
十多年前,有一回他們在城中區逛街,走到城隍廟旁,遇見一位阿嬤蹲在巷角,擺攤賣小蒼蘭。他們很喜愛這種素淨清香的小蘭花,購買之餘,順便探問阿嬤從何處來,這才知道深坑有此偏遠山村,日後遂決定走訪。
有天,他們便好奇前來,但抵達後不知阿嬤住哪一間,因而在登山口的大樹下休息。一位農民看到了,提壺前來奉茶,順便邀他們到家裡小坐。他們走進院籬大門,往左側一看。菜畦種了許多小蒼蘭,猜想阿嬤就住這兒。
果真,阿嬤從屋裡施然現身,而這位奉茶的農民就是阿嬤的孩子,產銷班班長。此後,他們便常來此走逛。日久嫻熟了,看到班長栽茶的信念,從而成為固定的忠實客戶。
話說阿嬤為何遠到城隍廟賣蘭花,主因當時山村還不是重要的登山小徑,稀少有登山者,更何況是遊客。村人若有栽種蔬果,往往得拎到山下販售。阿嬤是由班長載送,再搭乘捷運到城裡賣小蒼蘭。
如今村子在山友熱情參與下,不斷舉辦農事共學,因而成為重要的登山景點。登山口開始有村人擺設小攤。阿嬤和其他耆老不用再辛苦下山,自家門口便可擺售栽種的蔬果,包括小蒼蘭。
這個故事牽出了台北市區過往和郊野間的關係。早年,阿嬤住的遙遠山區是鄉下貧窮環境。她跟父母一樣,植茶種稻。行有餘力,再從遙遠的山區到城裡,販售自家的當令物產,賺些零錢。
如今因為社區發展良好,不用舟車勞頓,還能和遊客變成嫻熟的朋友。一到假日更是快樂,因為前來的人更多。阿嬤如今看來,比十多年前更神清氣爽。
像阿嬤這樣的鄉下老嫗老漢,台北周遭山區到處可見。現今大家喜愛到郊區走逛,享受郊野風光。農夫和市民形成良好的互動,悄然帶出一個微妙的社區關係。偏遠的山村若走出自己的特色,老人家會擁有更多自信和快樂,年輕人也更樂意回家創業。
這是近來在台北周遭山區,最期待發生的事。很高興,又看到一成功實例。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