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聯合筆記/大橋加碼 反獨工程

.美景 要懂得分享
.擔心資安風險 就用「國貨」
.模糊兩岸 繼續守基本盤?
.休怕了 原民勞工憂當產業後備軍
.Uber退出台灣 誰有利?
.公聽會 不該跳過
.聯合筆記/大橋加碼 反獨工程
.放下情緒 從法理看同性婚
.平等愛 不分性別







聯合筆記/大橋加碼 反獨工程


2016-11-18 03:03 聯合報  李春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五十五公里。 新華社


香港出現港獨,而且不斷在放大,成為困擾香港的政治大麻煩、社會大問題。港府和北京聯手,正在進行「反獨工程」,在香港這個想事說話都太自由的社會,有不同意見,比如有人認為是火上澆油。
本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港獨,突然在兩年間出現和暴漲,北京如斯緊張,有好多好特別的理由,我們說分量最重的兩條,一是明年九、十月間要開中共十九大,一是明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二十周年。
這兩條互為關連。我們點到為止地說,是明年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是逢十大慶,香港和北京都要大搞慶典,其中最大的慶典安排在香港,是中共最高領導人南下到港,慶賀一國兩制二十年成功。賀完香港,差不多就中共十九大,新一屆中共領導人登基上位。
為了慶賀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按大陸政治傳統,是要獻禮的,其中一個大禮,是連結中國經濟特區珠海、政制特區澳門和香港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港珠澳大橋工程完結正式開通,因何能成大獻禮工程中的大禮呢?是因這項工程早就定位為「超級工程」或「世紀工程」,其「超級」,在其投資以千億元人民幣、其工期長達八年,最後落成座超長建築,要破全球建橋史好多紀錄。其「世紀」,大意是從有人提出構想,到中港澳各方大爭議,再到最後北京拍板要建,跨了世紀。又因其多方面「超級」,相信會成本世紀人類最宏偉工程之一。
然而自拍板要建以來,這工程就已政治化,成為一項「政治工程」了,因為曾有環境保護、自然生態方面的爭議,有成本效率方面的爭議,更有大橋建成後是否可能成無運輸意義的「空橋」之爭。但北京中央認定,這項工程有其政治意義,而且有前面提到的兩大背景參考,政治需要,不能不建
最近有人說,港珠澳大橋已經是「世紀工程」,是「政治工程」,現在又有一項新的定位,叫「反獨工程」,那意思是大橋本身是體現中國的國家統一,用橋來抓住作為政制特區還是資本主義的香港和澳門,再連上廣東珠海,所謂粵港澳一體化實現,再透過京珠高速與北京相連,港珠澳京大一統,成為反獨標誌性建築。
唯一可惜的,是大橋香港段不斷有事,工期一誤再誤,有可能壞了「反獨工程」的大事。

休怕了 原民勞工憂當產業後備軍


2016-11-18 03:03 聯合報  趙俊雄/工程技術顧問、賽夏族人(嘉義市)

最近為了一例一休議題,立委們打得七葷八素,場外勞團及為理念抗爭者,則再次衝撞立法院,想引起社會高度關切;不管是資方、勞方或正義方,看在我們原住民勞工眼裡,真是無語問蒼天。
原民勞工到都市打拚,多從事3K的工作,沒期待過一例一休或二例,只求有工作做;畢竟等待被通知打零工,閒在家裡悶著喝米酒的「休假」,早就休怕了。
馬克思「資本論」提到「產業後備軍」(Industrial Reserve Army)的概念,簡單說,資本家為了競逐市場而大量進用勞工,後來引入快速省力的機械,遂造成一部分勞動力被取代而待業,這些可有可無的勞動力,被定義為「產業後備軍」。
多數的原住民,景氣好的時候是最後才被雇用,景氣差的時候,則是首先被解雇,比外勞還不如;多數原住民勞工,簡直就是馬克思筆下的「產業後備軍」。而今,在外勞持續引入排擠下,原住民景況更加悽慘。
十多年來,政府除了立了一個沒有罰則、沒法強制保障原住民工作權的「原住民族工作保障權法」外,便什麼都不做了。企業在有更便宜的外勞可引進下,多數選擇繳交「原保法」的代金給原民會而不雇用原住民,陷原住民勞工於更容易失業的深淵中
原民會「有法律無法用,有錢不會用」—「原保法」及整個近百億的「原發基金」,對原住民就業及產業,幾乎沒發揮其「保障」及「發展」目的。
原民會拿了原民區以產業資源及原住民勞工就業權益換來的一堆錢在手上,僅敢保守委託銀行審查放款給少數有條件擔保的族人,作消費性小額放款及購屋貸款,完全不思如何有效對原住民產業興利
當全球工業4.0快速在各產業界風行,很可能導致很多勞工所得下降到基本生存線之困境。原民會若沒能積極提出良好前瞻的產業發展政策提前因應,首當其衝受害的將是原住民勞工。
休假爭議,對多數原住民勞工是奢侈的假議題;原住民族人最大問題,在基本工作權無保障,以及原住民產業系統從未真正被建構
請原住民有識之士,先嚴肅回頭思考原住民經濟弱勢問題的上位原因,並為原住民族產業在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網絡策略作定位,提出建構產業系統及解決原住民就業問題的建言;並請原民立委摒棄黨派之私,積極督促行政院及原民會,與有識之士集思廣益,釐定目標、決定任務、思考改採民族企業發展策略、配合修改法令、善用資源、快速制訂及推動有效的產業計畫,別讓族人及勞工未來餓死在「原發基金」的金礦山上。

Uber退出台灣 誰有利?


2016-11-18 03:03 聯合報  王恩慈/科技業(台北市)

Uber在台經營一波三折,除了先前累積的數千萬元罰款外,本周推出外送服務UberEats也遭開罰單,甚至立院近期還要修法重罰Uber與司機,連同上周交通部發函要求蘋果與Google Play下架Uber應用程式,種種舉動,不僅是把Uber趕出台灣,連帶也葬送共享經濟在台生機,以及下一波翻轉台灣的機會。
在台北搭慣Uber,最近回台南探親,明明大家都有智慧手機,但要叫車時,家人卻是說:我出門先去攔部車過來。台灣是高科技供應鏈重鎮,智慧手機普及率如此之高,但要手機叫車卻是無法,甚至讓一般人覺得非法。這是誰造成的呢?
我搭Uber喜歡問司機錢好不好賺,多數問到的都是上班兼職,聽起來一周要賺個幾千元應該不是難事。最近為了一例一休吵翻天,我實在很想說,老闆無法幫你加薪,要是更多共享經濟的新創公司在台灣生根,上班族要替自己加薪,根本不是問題。
面臨轉型,台灣跟大陸關係又卡卡,很多人生計受衝擊,新南向效益還未出來,科技供應鏈也面臨大陸的崛起,對新經濟法令管制如此嚴格,連當紅的共享經濟都進不來,台灣活水又在哪?
全球數得出名號的科技大廠,都已投入網路叫車規劃,包括Tesla、Google、蘋果、Toyota,但台灣呢?鴻海在大陸投資了滴滴打車,但在台灣,請問有什麼新創公司可讓台廠,甚至外國廠商有投資機會?
假設台灣法令友善,怎麼只有Uber敢留在台灣受罰呢?即便連鄰近新加坡這麼小的地方,網路叫車都有好幾家在競爭,台灣到現在還是只有Uber,且隨時可能被逼走。
Uber除代表共享經濟,更敢於突破既有法規模式,別忘了包括網路叫車所蒐集到的大數據,就是下一波自駕車的核心。
台灣號稱硬體代工獨步全球,但軟體實力則相差甚遠,政府除了不斷罰款外,對於新創產業能否更有彈性呢?台灣法令不夠開放,倒楣的不僅是Uber,包括台灣廠商也不敢投入資源或做購併,敢問下一波自駕車熱潮來臨時,我們是否仍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流失?
有人說,以亞洲區來說,Uber也沒有進日韓,為何台灣要開放?個人認為這是逆向思維問題,Uber真的不需要台灣,台灣市場不夠大,但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或應用面,都有指標意義。
若台灣政府有辦法讓Uber存活下來,讓更多矽谷新創企業願意來台試點或合作,如此,台灣才有機會搶進下一波科技商機。
以Uber高層昨天發出的公開信來看,當政府修法通過巨額罰款後,大概就是Uber退出之時,可預見這波共享經濟轉型大概也無望了。走了Uber,台灣真虧大了,等於昭告新創不可行,而直接的衝擊是,未來亞洲矽谷絕不可能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