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須防範停滯性通膨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假日欠缺

◆  聯合報社論/衛福部的闢謠澄清,反成假訊息來源
◆  聯合報黑白集/假特權、真網軍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須防範停滯性通膨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須防範停滯性通膨


2022-05-22 00: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第二個月超過8%,為抑制嚴重通膨,聯準會3月升息1碼,5月升息2碼。央行與財金部門須提高警覺,審慎因應這場來襲的通膨風暴。(聯合報系資料庫)



美國4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達8.3%,連續第二個月超過8%,為了抑制嚴重的通膨,聯準會3月升息一碼,5月升息二碼,目前美國利率基準仍低,一般專家樂觀的估計,能夠在未來12個月內,將通膨壓至4%

不久前美國公布第一季GDP成長率為 -1.4%,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的1%,也讓有些人開始擔心美國是否會出現所謂的「停滯性通膨」,即經濟緊縮通貨膨脹同時出現包括美國前財長桑默斯在內知名學者一直警告,升息無法阻止持續的通膨,且可能會推動美國和世界經濟陷入衰退。

聯準會內部專家也有不同的意見,屬於鷹派的理事揚言,下一次聯準會沒有升息到三碼,無法制止通膨,有人預估美國今年可能會升息十碼,但是主席鮑爾卻表示接下來的兩次會議也將是升息半個百分點,排除升息三碼的可能,原因就在於他擔憂經濟衰退,但在12日接受訪問時,他改口表示景氣下滑並非聯準會所能控制。

大家最擔心的是重覆70年代的惡夢,民國 62 年(1973年)爆發中東戰爭導致 OPEC 石油禁運,當時美國原本就出現糧價上漲,於是民國 63 年(1974年)通膨率最高曾達12.3%當時聯準會主席沃克,曾以近20%高利率最終扼殺通膨,但也將民國 69 年(1980年)代的經濟推入了深度衰退,市場最擔心的是,還沒壓制凶猛的通膨怪獸,經濟就先一步落入衰退。

事實上,當前物價上漲並不是由景氣繁榮引起的,所以難以用貨幣政策來遏止,今天面臨的物價上揚,是受到新冠疫情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引起的供應鏈問題,現在還要加上中國大陸封城,當這三項因素短期難解情況下,升息不僅無法抑制通膨,反而會讓情況更糟,導致經濟的衰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日前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邀請越洋透過視訊發表演講指出,這波通膨的問題出在供給面,升息是無法解決供應鏈問題,因為供給面的瓶頸,需靠投資挹注來解決,升息卻加大投資難度。

史提格里茲認為,COVID-19 和俄烏戰爭是二十一世紀未來走向的轉捩點,事實上,疫情與戰爭把福山所說的新自由主義給埋葬了,凸顯出市場自由機制侷限性,並見證先進國家韌性不足問題。過去無庫存即時生產」才是完美運作展現效率節省成本,但如今這無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他將疫情與俄烏戰爭衝擊下的美國經濟,描繪成「沒有備胎的車」,在平時沒有問題,但一遇到新冠疫情,就像是爆胎悔不當初現代經濟沒有預估風險,而俄羅斯入侵與新冠疫情,就正好暴露了這個弱點。

台灣是海島經濟,能源與糧食不能自給自足,俄烏戰爭不僅影響俄國與烏克蘭的生產與輸出,美國號召全球對俄國經濟制裁,使得國際能源農產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揚,再加上近日以來,受到美國持續升息影響,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已經貶到接近30元關卡,這意味著未來進口商品價格可能會變得更高。

這個現象是全球性的,即使是農產品出口大國巴西,都因為俄羅斯肥料受限不能出口,而受災慘重,那些樣樣需要進口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之前南亞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已經因為物價高漲引發示威暴力衝突全世界糧荒油價高漲迫在眉睫

主計總處雖然預估台灣今年 CPI 為1.93%,但是4月達到3.38%,已經是連續二個月超過 3%;聯準會因為沒有提早部署,遭到美國學界、市場一致的批評,殷鑑在前,我們央行與財金部門必須要提高警覺審慎因應這場來襲的通膨與蕭條的風暴。











聯合報黑白集/假特權、真網軍


022-05-22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議員徐巧芯遭網友在PTT爆料開單事件。記者李奕昕/翻攝



蔡英文總統就職六周年的日子,台北市議員徐巧芯遭烏龍爆料違停並阻員警開單案的討論熱度,竟不下於疫情、選情和五二○政情。但這樣一起「真違規、假特權」,「真網軍、假爆料」的事件,反映的卻是網軍亂台怪象

徐巧芯是國民黨新生代戰將,並被外界視為馬家軍,近日更猛打疫情指揮中心弊案,如此鮮明人物,看在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眼裡,何其刺眼。徐巧芯交通違規,如能扣上特權施壓大帽豈止讓人見獵心喜

毫無疑問,徐巧芯違停有錯在先,但已要求員警依規開單。員警雖然現場沒開單,事後卻有人爆料指徐巧芯利用職權施壓不得開單,瞬間大量側翼跟進砲轟,明顯就是帶風向的操作手法。

爆料者看似為警察抱不平,卻被起底政治色彩鮮明,更赫然是「黑柯」的深綠側翼粉專管理員。員警原稱不認識爆料者,沒想到兩人竟是高中同學,而且不反對對方去爆料。這種戲劇情節般的政治劇本,竟在台北街頭上演。但違停被栽贓成施壓,更勾起人民對「爆料側冀媒體一條龍帶風向厭惡

柯文哲說,網軍無所不在笑一笑就好。但徐巧芯違停事件告訴人們兩件事:一,綠營可以胡搞藍軍絕對不准犯過;二、蔡英文執政六年,如今街上掉下一塊招牌,隨便就會砸中綠營側翼網軍











聯合報社論/衛福部的闢謠澄清,反成假訊息來源


2022-05-22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圖/擷自衛福部網頁



隨著疫情擴大,衛福部官網的「即時新聞澄清越來越活躍。在社會不安、人心焦慮之際,「打假」固然是要務,但衛福部有些澄清與闢謠實在禁不起考驗,甚至為了不同目的,扭曲資訊或斷章取義幾成常規操作。如此一來,衛福部的澄清與闢謠,反成了「假訊息」來源。

統計衛福部官網的「即時新聞澄清文」,今年一到四月總共只有九則。而五月到月中卻已多達十一則,超過前四個月的總和。衛福部「小編」還特別為其中七則製作了圖卡。圖卡標題斬釘截鐵的說「這是錯誤訊息」、「這是錯誤指控」、「這是不正確訊息」,等於指控傳遞相關訊息者是「造謠者」。

但仔細審視,可發現衛福部的「假訊息」指控存在不少問號。在七則衛福部特別重視,還做了圖卡的澄清文裡,至少就有五則訊息不完全正確。如五月一日,衛福部製作圖卡指網傳「德國快篩一劑只要三十元,須天天快篩才出門」為不正確訊息;其實德國雖有多種試劑價格不只三十元,德國民眾也未必天天快篩,但此訊息來自台灣旅德民眾,其子女「天天快篩才上學」和其使用的快篩「一劑三十元」都不假,而台中市議員黃健豪也貼出德國貨架上的試劑與售價,以及三十元快篩的購買證明。指揮中心警告民眾「請勿轉傳以免觸法」,到底是什麼事實怕民眾知道?

又如新冠特效藥物被質疑數量不足,且開藥流程繁複;國民黨說在美國,Paxlovid 不需醫師處方,在大賣場就可取得。衛福部做了圖卡,指其說法並非事實。但美國政府為了即時有效給藥簡化流程檢測診斷給藥一口氣完成,民眾有症狀檢測陽性即可在賣場藥局直接領藥也是事實。衛福部的澄清,明顯避重就輕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的澄清文中。如快篩不足問題,國民黨建議「開放進口合規快篩」,衛福部說這是錯誤指控,又說政府從未禁止廠商進口「任何合乎食藥署緊急授權的快篩試劑」,根本答非所問。又如高登快篩疑案,指揮中心遭質疑圖利特定廠商,衛福部的澄清文卻企圖把矛頭指向高登的醫材許可,是由新北市政府所發,這也是企圖轉移焦點

在眾多澄清文中,關於快篩採購、進口或製造的爭議,就占了半數以上。對於相關質疑,衛福部和食藥署努力發澄清文,卻是越說越不清楚,甚至引發更大的疑問。例如對快篩研發補助去向,被衛福部拿來「舉例」已獲生產核可的二家廠商中,竟有一家涉嫌販售黑心快篩被查獲。衛福部的澄清,變成越描越黑。

綜觀這些案例,衛福部在操作隱隱然有許多符合網路「傳播假訊息手法」的影子。譬如以簡化文字斷章取義避重就輕,把各種質疑扭曲錯誤資訊。其次,在做成圖卡後,會有大量民進黨公職或網路側翼轉傳、散布這些哏圖。政府成為「網軍頭」,又一例證。

但與一般網軍不同的是,衛福部的澄清文,往往要求民眾對其「認證」的假訊息「請勿轉傳以免觸法」,可說是挾公權力傳播之餘,還威懾壓制不同意見傳播影響力更勝網軍側翼。尤其這些「澄清文」大多數是針對在野黨揭弊、質疑或批評的回應,衛福部的目的到底是為了讓民眾獲得正確資訊,或者反擊在野黨?是為了釐清事實,或者混淆視聽轉移焦點

衛福部的「澄清文系列」,操作技術專業網軍靠攏動機是反制在野黨輿論質疑內容則大多是片面扭曲論述。這樣的衛福部和指揮中心獲得民眾信任嗎?


【專家之眼】慘遭栽贓嫁禍汙名化的台鐵體制與員工

◆  【專家之眼】慘遭栽贓嫁禍汙名化的台鐵體制與員工

◆  【專家之眼】務實審視印太經濟架構之戰略效應
◆  【專家之眼】疫情延燒是「大有為」政府的夢醒時分?
◆  【專家之眼】蔡政府農業政策死當
◆  【專家之眼】民進黨政府可能再次被拒WHA門外
◆  【專家之眼】今年G7外長會議打台灣牌?
◆  【專家之眼】從東協美國高峰會 看印太經濟戰略前景
◆  【專家之眼】30年期房貸就是房價推手
◆  【專家之眼】小馬可仕當選總統,南海定時炸彈移除
◆  【專家之眼】戰爭機率升高下的蔡政府手足失措?
◆  【專家之眼】北約東擴—實力提升抑或負擔增加






【專家之眼】慘遭栽贓嫁禍汙名化的台鐵體制與員工


2022-05-22 08:19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研究員
台鐵薪資太低、隱形工時過長、責任重,以至於人員流動率高。圖為台鐵局長杜微日前至車站了解防疫工作辦理情況。圖/台鐵局提供


台鐵連年虧損,這是事實。民國 107 年(2018年)10月21日普悠瑪列車出軌,造成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民國 110 年(2021年)4月2日,太魯閣號脫軌,造成49人死亡,213人輕重傷的悲劇,這些都是事實。

面對台鐵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不幸,行政院把所有罪過都歸罪於台鐵的體制及其員工,而提出公司化的解方,一方面是在卸責;另一方面則是嫁禍;至於行政院長把台鐵員工的節日不加班污名化,說成是「別和衣食父母作對」,這種說法不只不能解決公共運輸安全的問題,也不是在團結台灣人民,而是在分化台灣人民把台鐵員工和乘客對立起來),非常不可取。

台鐵員工是怎麼的被污名化的?主張台鐵公司化的政府官員與學者無不異口同聲:國營事業「效率低下、冗員充斥」。請問,證據在哪裡?明顯的是扣帽子的做法。針對這個問題,早就有很多學者做過一大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像台鐵這類壟斷事業,從來沒有一個證據證明民營化或稱公司化必然更有效率、更安全、更準時、服務更好。

相反的,最顯著的失敗案例就是英國鐵路民營化,在民營化之後,旅客痛苦不堪:事故頻傳、誤點頻發、服務奇差無比、票價奇貴無比。由於英國鐵路民營化的代價是如此慘烈,以至於跨黨派的英國國會議員呼籲將鐵路再次收歸國有。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收歸國有,回不了頭了。

國內有一本書叫「英國哪有什麼好?」作者艾莉雅就提到:「倫敦地鐵雖然四通八達,但車票 cost you an arm and a leg,貴到不合理!而且跟市區外的火車一樣,因為出槌狀況太頻繁,英國每天早上新聞報導都會報告倫敦地鐵運行狀況…他們地鐵裡網路和電話收訊都超差,幾乎都是一進去就沒有任何訊號…這跟台灣比起來應該算是很『落後』」。

其實,英國鐵路和地鐵可以不落後,而最後落得落後的結果是英國鐵路民營化造成的。如果英國鐵路沒有民營化,就必然不是現在這樣子!

英國人一直有個困擾,那就是為什麼搭火車竟然比搭飛機還貴?例如搭 Easy Jet 從英國倫敦到法國巴黎只要67英鎊,而從英國新堡(Newcastle)到倫敦火車距離397公里,單程要價79.1英鎊(約2,920元新台幣)。而台北到高雄火車距離371公里,高鐵票價1,500元,自強號843元,莒光號則只要650元。

台鐵冗員充斥嗎?事實上,這也是在扣帽子,是在為公司化找藉口,為公司化之後的官商勾結賤賣國土炒作地皮找理由。正基於台鐵被污名化:冗員充斥、效率不彰、虧損的元兇。迫於外界的壓力,台鐵只能自斷手腳

根據台鐵統計年報,民國80年底,台鐵員工共20,926人,109年底員工數為15,867人,三十年間共減少了5,059名員工。然而,台鐵的業務量並非減少,而是大增:民國80年底,客運總數1.37億人次;到了110年底,客運總數達到1.54億人次。

一方面員工數不斷「精簡」,另一方面,業務量不斷攀升,難怪台鐵經常出事,難怪台鐵不斷增加「夜間無人車站」,難怪台鐵員工屢傳猝死,如年僅37歲的張銘元列車長企劃科長張喜美。追根究底都是經費不足!想要馬兒跑又想要馬兒不吃草,有這麼過份的嗎!

正因為台鐵薪資太低隱形工時過長責任重,以至於人員流動率高,這就造成整個台鐵的人心不安,因為人心不安,又過度疲勞自然事故發生率就高,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是台鐵這十年來重大事故頻傳原因所在

台鐵不只人力不足,待遇更是不合理。根據中央社的報導,「與交通部旗下國營事業相比,台鐵員工待遇差更遠。以薪點設計較接近的中華郵政公司為例,以同樣薪點為200的員工來比較,台鐵人數最多的佐級基層員工今(2022)年調薪後的月薪是新台幣 33,390元,中華郵政今年未調薪前就可領 44,745元」,兩者差距高達 11,355元/每月,任務重待遇差壓力大,難怪,台鐵員工一有機會就跳槽,一跳槽又要重新甄補、重新訓練,這些成本不只是無形的巨大浪費,更升高了事故發生率

說了這麼多,只有一句話,不要再栽贓嫁禍台鐵體制與員工,會有報應的啦!如果真的公司化了,那就是台鐵員工與乘客不幸的開始,另一方面,則是政客與建商開香檳慶祝開始啦!



名家縱論/我們能有真正獨立的公視?\星期透視/美國統戰 缺乏胡蘿蔔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假日欠缺

◆  這個520 …「政府好大 個人好小」
◆  猴痘疫情 我應超前部署
◆  漫漫抗疫路 黑暗孤勇者
◆  星期透視/美國統戰 缺乏胡蘿蔔
◆  名家縱論/我們能有真正獨立的公視?
◆  大屋頂下/台獨陷入彼得原理(下)賴清德別再玩類台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我們能有真正獨立的公視?


2022-05-22 00:27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公視基金會舉行董事長交接,新任第七屆董事長胡元輝(左起)、文化部長李永得、第六屆董事長陳郁秀。圖/公視提供



當選公視董事長的人選日前在臉書說,「公共媒體之所以為公共媒體,就在於它的『公開與透明』」,他確實看到公視部分亂象,但卻像只摸到大象尾巴。對比最近改組的法國公視喊出,「公視就要有公共服務的精神締造的文化模式」,或 BBC 用「數位優先策略,完成科技整合和多平台推播節目,五年內並準備大量製播庶民生活新劇,才是應有的格局和視野。

數位科技衝擊傳統媒體,多平台和多載具的大勢所趨,先進國家的公視莫不快速走向社群平台與網路的整合,更改組節目中心,目標是為不同載具的多元觀眾服務;不過仍高舉獨立經營的價值,以公共服務和高品質節目為最高目標。

新科技如何幫助公視增加收視,提升好口碑?

德國公視 ZDF 近三年平均收視率為一成五,居全國之冠。去年大選收視率更衝到二成一,五百萬人看開票。民調顯示,ZDF 選舉新聞獲得六成九信賴,高居第一。去年六月完成廿五萬筆電影、紀錄片和戲劇數位圖書館,造福全民。

BBC 近年大轉型,無論網路平台、社群媒體收視,充分發揮數位高滲透的優勢。今年迎來百歲生日最大賀禮:全球收視創新高,近五億人收看。路透社去年底調查,BBC 不僅是英國人(六成)最信任的媒體,政治中立形象更鮮明。問到 BBC 政治傾向三成四受訪說「不知道」,二成一認為「很中立」,一成五說有點偏保守黨,一成說有點偏工黨。高達五成五民眾認為 BBC 守住獨立電視的核心價值,贏得尊重。

韓國公視不遑多讓。三月結束的總統大選,KBS 開啟「元宇宙」計票和 AI 預測選情,選情夜從一開始誰「領先」、到「確定」,到「確認」,專業計票和即時分析討論,均獲好評,一成五收視率拔得頭籌。

反觀我國公視,近年也拍出叫好叫座的電視劇,如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等大戲,但節目體質仍然羸弱,欲振乏力,主因是觀眾不買單。

近三年年收視率零點一到去年零點一三,略為小升,主要拜奧運轉播之賜,每人每年收視十四點六一小時。但還比最近頻頻出包的華視每年平均十九點三七小時低。這樣的公視每年花納稅人廿一億元,新聞卻得到「公信力第一收視率墊底」之譏,節目本身更是高期望低存在感;這才是新的公視董事長和行政團隊要正視的,不是嗎?

公視近年出包連連。去年四月八萬多筆資料遭承包廠商遺失,鬧出國際級笑話。

上個月,公視台語台新聞小編在臉書上「看面冊學台語」單元,竟然 PO 出圖卡,嘲諷柯文哲「封起來」是「練痟話」。面對指責,主管非但用「沒有影射」帶過,更不出面道歉,這樣幫執政者打擊在野黨領袖,難道是公視的組織文化造成的嗎?

公共電視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監督政府,但公視成立以來,始終不能擺脫政治而獨立。這次雖經延宕兩年半,通過董監名單,仍是爾虞我詐,二三其心,名單頗有爭議。董事長人選曾傳聞由蘇貞昌欽定,更難免令人擔憂公視能否擺脫持續為政治服務的角色。遑論監督政府達成追求多元文化服務公共目標

近年執政黨對媒體控制用力甚深,台面上的多數媒體不是綠化或深綠化,就是淪為側翼。但無論如何,政黨電視不可能給觀眾開放獨立言論空間多元節目。希望未來公視能像查理士柯倫Charles Curran,13 October 1921 – 9 January 1980就任 BBC 總裁時所說,期待真正的「公視人」把這個頻道變成一個「沒有老師的大學沒有牧師的教會不打手心的幼稚園有代表藝術尊重知識解讀美感與智慧的社區」。這樣的公視,是我期望的。












星期透視/美國統戰 缺乏胡蘿蔔


2022-05-22 00:30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國務院本月初更新官網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內容,月中拜登總統在華盛頓與東協國家領導舉行高峰會議,接著又在日前進行任內首次亞洲之行,首站到韓國,之後將到日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並與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框架」,填補美國印太戰略經濟缺口。顯示美國要在印太地區組成最廣泛的安全與經濟抗中統一戰線,同時強調美國具備同時應對烏克蘭危機中國崛起的兩面挑戰能力

「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內容的更新,在國內引起不少延伸的解讀,實際上它就是以不同的描述方式呈現美台關係的現狀與氛圍,但是描述所根據的文件,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的內容一字未改,大家所關注的美國「認識到(acknowledges)中國的立場,即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是在建交公報英文版裡,其政策到現在也都沒改變,只是「事實清單裡不說可是不說並不代表不存在。我們可以認為美國在政策宣示已經傾向台灣在增加但是本質尚在量變是否會引起質變,還是要看政策執行是否如宣示一般堅強與有效

以我國最關注的國際活動空間國家安全議題為例,即使美國五月初通過法案支持我國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但是我國仍未得到世界衛生大會的邀請函;就連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目前我國也沒有獲邀加入,不論是因為美台之間的貿易關係存在問題,或是中國大陸因素的影響,都顯示口惠遠比行動支持容易得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台軍售的趨勢,不對稱戰爭的武器成為銷售的重點,以應對近距離的作戰方式,隱含台灣必須在兩岸衝突擔負獨立作戰角色

啟動「印太經濟框架」是拜登總統亞洲之行重頭戲據金融時報透露,為了爭取更多亞太國家的支持,目前是啟動諮商,而不是正式進入實質談判階段。美國印太戰略常被批評為只有槍砲沒有麵包缺乏經濟支撐,因此加速啟動此框架,並且在之前東協峰會中承諾將提供一點五億美元援助,但是框架內容並不包含減免關稅、降低市場准入美國的優惠,仍然缺乏誘因。

此外,美國不參與區域內已經存在的經濟整合機制,反而另起爐灶,就是要呈現領導的態勢,但是要超越大陸在此區域的經營與優勢仍待努力。首先中國大陸與東盟十國已經有了「十加一」、「十加三」、「十加六」、「東亞峰會」,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經濟整合機制,未來三年將提供東協十五億美元援助,用於抗疫及經濟發展。

其次,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都是威權統治的政權掌握執政權首要目標,不會與美國有民主、人權價值的自然聯合,目前還是以「安美經中」為首要選擇。

美國加大了對中國大陸壓制的力度,大陸也氣壯地反擊,周邊國家擔心會陷入被迫選邊站的困境,在此格局下,關鍵還是要運用智慧尋求平衡,努力減低傷害。










大屋頂下/台獨陷入彼得原理(下)賴清德別再玩類台獨


2022-05-22 00:24  聯合報/  黃年
副總統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形象深植人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上)篇說:台獨鬧得愈凶,就愈可能推車撞壁,台獨也就愈不可能實現。因此,民進黨的台獨總有一天必須回到中華民國。

我將這個思考歸結為兩句話:台獨是革命者與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

民國 97 年(二○○八年),民進黨崩潰下野,蔡英文出任黨主席,曾宣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踏上了革命者及異議者的立場。如今,蔡英文已執政六年,且欲使民進黨在民國 113 年(二○二四)繼續執政,於是她經陸委會之口放出「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轉型試探,顯然體悟到「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

何以致此?因為台獨已經進入「彼得原理」。

本文(上)篇談到賴清德與陳儀深論及「台灣地位未定論」,則是另一個異曲同工的例子。當民進黨是革命者、異議者或在執政動盪之時,曾主張「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台灣地位未定」;但如今民進黨有長期以中華民國執政的想望時,賴清德與陳儀深再談台灣地位,卻改口說:「曾經未定,如今已定。」

覆雨翻雲。把「中華民國」得面目全非,也把「台獨」玩得顛三倒四。

賴清德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好像說別將他視為原教旨的泛泛「台獨」,而應對他另眼相看。但這種「類台獨」,難道就不是「台獨」了?

捨不得甩掉台獨,但又扛不起台獨。賴清德的難題反映了整個民進黨的難題。他的「務實台獨觀/親中愛台論」,略述要點如下:

賴清德說:「我主張台獨,在任何職務上都是。」(這將是他國 113 年(二○二四)的大選口號嗎?)但是,他又以高屋建瓴的口氣說:李登輝的「兩國論」與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基本上以台灣為核心,卻與中國一刀切。(表示他不是只以台灣為核心,因此不贊同「兩國論」、「一邊一國」及「與中國一刀切」)但是,他又反對廢除台獨黨綱,因為「沒有台獨黨綱,民進黨將被其他政黨取代」。(那麼,為什麼又不贊同「兩國論」、「一邊一國」與「一刀切」?)然而,他又說,「我若當選總統,拚經濟最重要,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並主張「親中愛台」(不是「抗中保台」)。他希望北京理解,「一個進步的台灣,可以帶動繁榮的中國;一個穩定的中國,可以提供安全的台灣。」(金句台灣帶動中國繁榮中國提供台灣安全)他說:「中國應該扮演太陽而不是北風),給台灣溫暖。」

這一套「務實的台獨觀」,可說是「支離破碎自相矛盾不成系統」。賴清德的問題在於:他說不清楚台獨究竟是什麼也說不清楚中華民國是什麼

例如:賴清德主張的「中華民國新生論」,如果竟然是從「外來政權/流亡政府」變本加厲地移向「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民族化」;那麼恐怕就像烏克蘭操作民粹政治自毀了「基輔羅斯」的歷史文化優勢,而欲以「納粹化」來建立烏克蘭的「新生」,終致玩火自焚新生變成尋死

此處要問:在如今這個關鍵性的拐點上,民進黨究竟應以「台灣地位現在已定/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轉型試探為主導,還是繼續縱容中正紀念堂拆銅像的「新生變尋死」的路線胡鬧下去

蔡英文在國慶日展示史上最大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六十五坪),謝志偉卻說「這面國旗只是壓迫的工具」、「一邊舉旗一邊吐血」。謝志偉或許看不懂蔡英文正在發動「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試探,但難道連賴清德及促轉會諸人也看不懂,或根本對蔡英文不以為然。

有很多人都不願見到民進黨甩掉台獨。①鐵桿中共,這樣才能壓住民進黨。②鐵桿藍營,要讓民進黨作繭自縛。③美國鷹派,這樣才能將台獨作為誘殺中共的餌。④皇民地主台獨遺孽如辜寬敏等人的「內殺型台獨」。

但是,台獨是革命者及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民進黨若要在中華民國長期執政下去,當然必須走向「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路線。民進黨應以中華民國來自救,以中華民國來救台灣。

台獨想像中的最大靠山是美國。但烏克蘭的示範是,美國說「為了避免發生核子大戰」所以美國不能出兵,誰能反駁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國在俄烏戰爭中有其目的,所謂「代理人戰爭」,就是烏克蘭人代美國人死。所以,即使美國挑唆發動台獨,台灣也不能上當。

尤其在美國鷹派操弄台獨企圖愈來愈不遑掩飾今日,台灣更應回到中華民國的立場,站穩主體性讓美國鷹派知道分際所在

也就是說,即使美國支持台獨,民進黨也要敬謝不敏。台灣不作烏克蘭。

台灣人民尤須警醒,美國若欲將台灣誘逼成台獨,那絕非恩典,而是浩劫。

國安思考的方向,固然要藉美國節制中共,更要防美國把台灣變成「烏克蘭」。輕重拿捏必須講究

我認為,民進黨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尚無違中華民國憲法;但若主張「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則是進入台獨。在當前這個轉型試探中,民進黨必須將「中華民國」與「台獨」的內涵與外延進一步清晰化。台獨就是台獨,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類台獨」仍是「台獨」,但「中華民國」卻不是「中華民國」。

此時,民進黨已踏上「台灣地位已定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立場。亦即正在嘗試脫離「台灣地位未定論/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流亡政府」的論述,因此必須揚棄「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民族化」的台獨史觀這樣始能自圓其說,也才是名正言順

在中華民國與台獨的定義得以區分後,民進黨才能說清楚「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也始有可能出現《大屋頂下》提出的「第三條路」:以民進黨走中華民國路線。

邱太三問北京:台獨的定義是什麼?北京未答。邱太三自問自答:「中華民國不(算)是台獨。」北京應當慶幸並珍惜這個答案,將兩岸關係定錨在中華民國,和平發展。

倘非如此,如果中共不知接受並維持中華民國,而寧願坐視美國及民進黨把中華民國成台獨,甚至把中華民國成台獨,這非但不能解決兩岸僵局,甚至可說中共不啻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了。

賴清德別玩「台獨」,蔡英文也別玩「中華民國」,都應當從「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作起。











這個520 …「政府好大 個人好小」


2022-05-22 00:21  聯合報/   余豈/大學教師(嘉義市)
波波漫畫



五二○,聽說是個特別日子。那天,先在新聞看到又有大學宣布停辦,然後同事來電,說我任教學校校長確診。我開始拚命回想,近幾天接觸哪些和確診校長有接觸的人。

疫情每天八萬確診速度爆開,這陣子趕線上課,常遇到寬頻斷線,趕實體課,也遇到台鐵誤點。網路斷線不能用時,盯著小小手機,直到頭痛提醒會有鬥雞眼和青光眼的危險,學生若再抱怨音效、畫面,我覺得就像看到這個或那個自救會下跪的人一樣,很麻痺。

防疫規則每天變,縣市又有不同,我仍不太懂,萬一生病時該按哪種流程就醫。公部門電話打不通,即使在網路查資料,還得先仔細比對新聞發布時間,消耗大量心神。有趣的是,有個地方性新聞群組,每日下午兩點多報告最新疫情慘況,接著會發布幾篇美食報導。

確診數尚未破萬時,我跟著美食文章到處嚐。食物像阿拉丁魔毯,帶人逃離現實,到記憶裡美好的台灣。確診數上看十萬現在,魔毯落地,我連喝咖啡的品味也變了,執著深焙的苦。記得這種握不住小確幸的感覺,是當年亞洲經濟危機時東南亞的景象,身旁朋友心裡太多苦。

我從當年東南亞看到台灣未來,大家自顧不暇,形成疏離感,疏離感造成政治冷漠,執政黨藉機修法、修憲、設立各種「黑」機關、委員會,塑造空有選舉外殼,可確保自己長久執政的假民主,台灣如今何嘗不如此?

島內在野黨如今不知自己宿命,以為保持謙謙君子形象可以對抗民粹仇恨。望向島外,更難在冷戰對峙和軍購無底洞裡找自身定位。唯有執政黨,煽煽火、販賣「芒果乾」,簡直有無本純利。回頭看自己呀,何時確診都難以預料。這個五二○,深深體會到政府好大、個人好小。等疫情結束、物價回落,再出門尋覓美食、尋覓美麗的台灣記憶。在那之前,五二○不值慶祝。










猴痘疫情 我應超前部署


2022-05-22 00:34  聯合報/   劉大智/微生物免疫學家
世界衛生組織廿日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已在全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確認約八十例猴痘病例,正調查另外五十例疑似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路透)



廿日,世衛組織(WHO)宣稱五月初以來,全球十二國傳出人類猴痘疫情,將組織專家研商防控對策,以防新冠悲劇重演。WHO 已發出警訊,台灣是否應未雨綢繆,「超前部署」因應呢?

猴痘是人類罕見疾病,很少藉人際傳播,因其必須透過密切接觸患者呼吸道,或皮膚病變處分泌物,及其汙染物才會被感染。資料顯示,猴痘病毒和牛痘天花病毒都為正痘病毒屬病毒主要在靈長類嚙齒類動物間傳播。由於這兩種病毒抗原結構部分相同,據研究打過牛痘疫苗的人,對抗猴痘病毒有八十五%交叉保護效力。目前可用 PCR 試劑作病毒確診及診斷。

民國 47 年(一九五八年),在丹麥的疫苗實驗室猴源培養細胞中,首次發現猴痘病毒。但因人們打過牛痘疫苗,未傳出疫情。直到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薩伊首次出現感染個案,後來中非和西非國家出現散發性流行。民國 92 年(二○○三年)初,美國因自甘比亞進口帶毒之嚙齒類動物爆發流行。民國 107 年(一八年),英國首度出現猴痘確診病例。

猴痘在嚙齒類或猿猴類動物常呈不顯性感染,為其天然宿主;縱使這些動物外表健康,恐怕也帶有猴痘病毒。猴痘病毒雖不易人傳人,然而國人流行飼養囓齒類寵物,這些動物有些來源不明,或將成為國內猴痘的可能源頭。農委會此刻除應立即禁止囓齒類動物進口外,並應全面稽查寵物店內,最近進口販售的寵物鼠健康。

由於天花早在全球絕跡,台灣自民國 68 年(一九七九年)停止牛痘接種,四十三歲以下國人幾乎都沒接種過,目前這種疫苗取得困難據知丹麥生技公司研發猴痘疫苗,已獲美國 CDC 核准;接種該疫苗前、後四天接觸到病毒,都有不錯保護效力。衛生單位是否應戒慎恐懼,提早部署 PCR 診斷試劑、疫苗,甚至藥物呢?

未來幾天或幾周,全球勢必出現更多猴痘確疹人類病例,雖然該病不會大流行,但想想有美女感染成了麻子臉,也是會讓人不捨的事。依經驗法則研判,歐美流行什麽病,國內遲早都會發生,所以一旦台灣有境外移入案例邊境檢疫未能及時阻截,若進口寵物鼠管理又不善,到時就很難善後,不是嗎?











漫漫抗疫路 黑暗孤勇者


2022-05-22 00:33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大批信眾佩戴口罩,做好防疫,隨著白沙屯媽祖南下至北港進香。圖/清水警分局提供



疫情海嘯,人人自危,少出門不群聚,口罩戴好戴滿,洗手洗到強迫症,自主防疫防得好辛苦。誰說與病毒共就能正常生活?

因為不相信政府,民眾擔心失業、擔心染疫。一些防疫物品賣到短缺,同事聽說喝綠茶有助防疫,她去買綠茶包時貨架早被掃空,又聽說沖泡檸檬水增強抵抗力,市場檸檬一斤漲到九十九元。在這慌亂時刻,人們努力地掙扎,亂世求生存,才明白活著多麼不容易,也多麼可貴。

新聞報導,為不讓醫療崩盤,醫護不敢快篩,想像他們在黑夜中聯手對抗病毒打一場沒有硝煙戰爭,他們是真正勇士。來自泰國移工瑪莉,假日會到工廠找男友,男友看到她,就猛噴酒精,量體溫。有次,瑪莉煮飯時發現沒雞蛋,想去市場買,男友阻止說:市場人多,我們暫時不要吃;又說:我們的家不在台灣,萬一生病,沒人照顧沒人依靠,所以要更小心。一席話讓人心酸。

走出外面,人群似乎少了一些。想到《英雄聯盟雙城之戰》主題曲「孤勇者」:「都是勇敢的…他們說,要帶著光,馴服每一頭怪獸…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面對那些不公和亂象,那些嗚咽與怒吼,依然無所畏懼,漫漫抗疫路,我們都是黑暗中的孤勇者,都是英雄。


陳亮恭/寂寞八旬老翁求收養的願望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寂寞八旬老翁求收養的願望
◆  朱宗慶/燈暗,燈亮
◆  盛治仁/領導人的視野、勇氣與溝通能力
◆  薛承泰/人類才是最大的病毒
◆  方祖涵/量化後不堪的裁判表現
◆  沈呂巡/也談推銷波音七八七的口譯事件
◆  王正方/黃鼠狼給雞拜年?







陳亮恭/寂寞八旬老翁求收養的願望


2022-05-22 00:39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如何應對「退休」、「養老」也成為政策焦點。圖為福建寧德市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此為示意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尋求收養人:八旬孤獨老頭,身壯實,購物做飯,家務都自己去做,沒有慢性病,退休於天津科研單位,退休金六千元/月,不要去養老院,渴望有慈善愛心的人和家庭收養我,養老送終,死後不要骨灰。只求餘生善待。青年學生,打工青壯年收養,但有善愛心者均可。」

這是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底天津公車站手寫小廣告,是一位寂寞獨居長者對改變生活期盼。老先生走過中國近代的動亂,民國 73 年(一九八四年)太太過世後便獨居,一個兒子與他鬧翻移居加拿大,另一個兒子在當地醫院工作,極少聯繫,鄰居多忙著自己家庭,他孤單而缺陪伴,想出這個方法尋改變。

老先生不只一次貼出小廣告,直到這次因小廣告被路人分享至社群媒體才得到關注。老先生說,他先前在新聞看到,有位七十多歲長者,月退休金七千人民幣,透過找人收養最後能在北京養老,有人陪伴還出國旅遊,因而想仿效。廣告得到回響後,許多電話湧入,也有媒體採訪,多的是關懷與提醒,也有居心不良的詐騙,終究沒有合適的收養家庭。

老先生認為,他們這一代老人期盼與兒孫一起生活,政府也認定家庭照顧老人責任單位,但子女的工作可能在外地,許多女性結婚條件是不與公婆同住。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大陸甚至還頒布《老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子女有贍養與探望父母的責任,企業應配合提供探親假,然而,越需用白紙黑字寫下的事越不會發生。

老先生感嘆社會變了,政府卻沒有發展出新的老人照顧方式,傳統價值思維帶來失望。他寂寞,害怕孤單死去,看著桌上枯萎的植栽,感慨老人常將時間用在花草,深怕植物少了水枯萎,沒人灌溉的老人卻枯萎得更快。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三月,老先生在家發生意外送醫不治,一如老先生預期,鄰居對他消失多日絲毫無感,社區管委會隔了半個月還不知老人死訊。

老先生對政府沒能開展新的養老模式不滿,將照顧全部交給子女,如同推卸政府責任。華人社會高齡照顧仰賴家庭與兒子,早在夏朝便有相關法令,漢朝更強化法律位階,也逐漸形成華人文化基因。然而,高齡與少子女化的現代社會加上全球化,農業社會建構養老模式已不合時宜,但公部門政策要點仍在家庭照顧在地安老,現代社會需要更多創新設計才能實踐,單純訴諸情感並不足以產生策略

東漢董仲舒透過「存留養親」判例確認兒子照顧父母的絕對責任,即使犯罪監禁,若無其他兒子照顧,犯人必須先返家安養父母後繼續服刑。超高齡長壽社會人類歷史從未出現的景象,除了單純訴諸情感方式,希望子女及鄰里擔起責任外,政府更需要發展出真實可行替代方案,支持現今薄弱的家庭照顧力量,高齡長者更需要審視個人社會狀況調整目標而非執著追求無法達成的暮年生活安排

寂寞主觀感受缺少來自親友社會關係與連結,即使表象上仍有人際往來,自覺寂寞狀態依然存在,不著痕跡地影響生活。這樣的感受在疫情期間更明顯,長者生活受到限制,往來親友或居家服務都停止,寂寞逐漸轉為焦慮、憂鬱與衰弱,逐步侵蝕健康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