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我們能有真正獨立的公視?\星期透視/美國統戰 缺乏胡蘿蔔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假日欠缺

◆  這個520 …「政府好大 個人好小」
◆  猴痘疫情 我應超前部署
◆  漫漫抗疫路 黑暗孤勇者
◆  星期透視/美國統戰 缺乏胡蘿蔔
◆  名家縱論/我們能有真正獨立的公視?
◆  大屋頂下/台獨陷入彼得原理(下)賴清德別再玩類台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我們能有真正獨立的公視?


2022-05-22 00:27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公視基金會舉行董事長交接,新任第七屆董事長胡元輝(左起)、文化部長李永得、第六屆董事長陳郁秀。圖/公視提供



當選公視董事長的人選日前在臉書說,「公共媒體之所以為公共媒體,就在於它的『公開與透明』」,他確實看到公視部分亂象,但卻像只摸到大象尾巴。對比最近改組的法國公視喊出,「公視就要有公共服務的精神締造的文化模式」,或 BBC 用「數位優先策略,完成科技整合和多平台推播節目,五年內並準備大量製播庶民生活新劇,才是應有的格局和視野。

數位科技衝擊傳統媒體,多平台和多載具的大勢所趨,先進國家的公視莫不快速走向社群平台與網路的整合,更改組節目中心,目標是為不同載具的多元觀眾服務;不過仍高舉獨立經營的價值,以公共服務和高品質節目為最高目標。

新科技如何幫助公視增加收視,提升好口碑?

德國公視 ZDF 近三年平均收視率為一成五,居全國之冠。去年大選收視率更衝到二成一,五百萬人看開票。民調顯示,ZDF 選舉新聞獲得六成九信賴,高居第一。去年六月完成廿五萬筆電影、紀錄片和戲劇數位圖書館,造福全民。

BBC 近年大轉型,無論網路平台、社群媒體收視,充分發揮數位高滲透的優勢。今年迎來百歲生日最大賀禮:全球收視創新高,近五億人收看。路透社去年底調查,BBC 不僅是英國人(六成)最信任的媒體,政治中立形象更鮮明。問到 BBC 政治傾向三成四受訪說「不知道」,二成一認為「很中立」,一成五說有點偏保守黨,一成說有點偏工黨。高達五成五民眾認為 BBC 守住獨立電視的核心價值,贏得尊重。

韓國公視不遑多讓。三月結束的總統大選,KBS 開啟「元宇宙」計票和 AI 預測選情,選情夜從一開始誰「領先」、到「確定」,到「確認」,專業計票和即時分析討論,均獲好評,一成五收視率拔得頭籌。

反觀我國公視,近年也拍出叫好叫座的電視劇,如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等大戲,但節目體質仍然羸弱,欲振乏力,主因是觀眾不買單。

近三年年收視率零點一到去年零點一三,略為小升,主要拜奧運轉播之賜,每人每年收視十四點六一小時。但還比最近頻頻出包的華視每年平均十九點三七小時低。這樣的公視每年花納稅人廿一億元,新聞卻得到「公信力第一收視率墊底」之譏,節目本身更是高期望低存在感;這才是新的公視董事長和行政團隊要正視的,不是嗎?

公視近年出包連連。去年四月八萬多筆資料遭承包廠商遺失,鬧出國際級笑話。

上個月,公視台語台新聞小編在臉書上「看面冊學台語」單元,竟然 PO 出圖卡,嘲諷柯文哲「封起來」是「練痟話」。面對指責,主管非但用「沒有影射」帶過,更不出面道歉,這樣幫執政者打擊在野黨領袖,難道是公視的組織文化造成的嗎?

公共電視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監督政府,但公視成立以來,始終不能擺脫政治而獨立。這次雖經延宕兩年半,通過董監名單,仍是爾虞我詐,二三其心,名單頗有爭議。董事長人選曾傳聞由蘇貞昌欽定,更難免令人擔憂公視能否擺脫持續為政治服務的角色。遑論監督政府達成追求多元文化服務公共目標

近年執政黨對媒體控制用力甚深,台面上的多數媒體不是綠化或深綠化,就是淪為側翼。但無論如何,政黨電視不可能給觀眾開放獨立言論空間多元節目。希望未來公視能像查理士柯倫Charles Curran,13 October 1921 – 9 January 1980就任 BBC 總裁時所說,期待真正的「公視人」把這個頻道變成一個「沒有老師的大學沒有牧師的教會不打手心的幼稚園有代表藝術尊重知識解讀美感與智慧的社區」。這樣的公視,是我期望的。












星期透視/美國統戰 缺乏胡蘿蔔


2022-05-22 00:30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國務院本月初更新官網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內容,月中拜登總統在華盛頓與東協國家領導舉行高峰會議,接著又在日前進行任內首次亞洲之行,首站到韓國,之後將到日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並與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框架」,填補美國印太戰略經濟缺口。顯示美國要在印太地區組成最廣泛的安全與經濟抗中統一戰線,同時強調美國具備同時應對烏克蘭危機中國崛起的兩面挑戰能力

「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內容的更新,在國內引起不少延伸的解讀,實際上它就是以不同的描述方式呈現美台關係的現狀與氛圍,但是描述所根據的文件,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的內容一字未改,大家所關注的美國「認識到(acknowledges)中國的立場,即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是在建交公報英文版裡,其政策到現在也都沒改變,只是「事實清單裡不說可是不說並不代表不存在。我們可以認為美國在政策宣示已經傾向台灣在增加但是本質尚在量變是否會引起質變,還是要看政策執行是否如宣示一般堅強與有效

以我國最關注的國際活動空間國家安全議題為例,即使美國五月初通過法案支持我國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但是我國仍未得到世界衛生大會的邀請函;就連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目前我國也沒有獲邀加入,不論是因為美台之間的貿易關係存在問題,或是中國大陸因素的影響,都顯示口惠遠比行動支持容易得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台軍售的趨勢,不對稱戰爭的武器成為銷售的重點,以應對近距離的作戰方式,隱含台灣必須在兩岸衝突擔負獨立作戰角色

啟動「印太經濟框架」是拜登總統亞洲之行重頭戲據金融時報透露,為了爭取更多亞太國家的支持,目前是啟動諮商,而不是正式進入實質談判階段。美國印太戰略常被批評為只有槍砲沒有麵包缺乏經濟支撐,因此加速啟動此框架,並且在之前東協峰會中承諾將提供一點五億美元援助,但是框架內容並不包含減免關稅、降低市場准入美國的優惠,仍然缺乏誘因。

此外,美國不參與區域內已經存在的經濟整合機制,反而另起爐灶,就是要呈現領導的態勢,但是要超越大陸在此區域的經營與優勢仍待努力。首先中國大陸與東盟十國已經有了「十加一」、「十加三」、「十加六」、「東亞峰會」,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經濟整合機制,未來三年將提供東協十五億美元援助,用於抗疫及經濟發展。

其次,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都是威權統治的政權掌握執政權首要目標,不會與美國有民主、人權價值的自然聯合,目前還是以「安美經中」為首要選擇。

美國加大了對中國大陸壓制的力度,大陸也氣壯地反擊,周邊國家擔心會陷入被迫選邊站的困境,在此格局下,關鍵還是要運用智慧尋求平衡,努力減低傷害。










大屋頂下/台獨陷入彼得原理(下)賴清德別再玩類台獨


2022-05-22 00:24  聯合報/  黃年
副總統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形象深植人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上)篇說:台獨鬧得愈凶,就愈可能推車撞壁,台獨也就愈不可能實現。因此,民進黨的台獨總有一天必須回到中華民國。

我將這個思考歸結為兩句話:台獨是革命者與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

民國 97 年(二○○八年),民進黨崩潰下野,蔡英文出任黨主席,曾宣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踏上了革命者及異議者的立場。如今,蔡英文已執政六年,且欲使民進黨在民國 113 年(二○二四)繼續執政,於是她經陸委會之口放出「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轉型試探,顯然體悟到「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

何以致此?因為台獨已經進入「彼得原理」。

本文(上)篇談到賴清德與陳儀深論及「台灣地位未定論」,則是另一個異曲同工的例子。當民進黨是革命者、異議者或在執政動盪之時,曾主張「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台灣地位未定」;但如今民進黨有長期以中華民國執政的想望時,賴清德與陳儀深再談台灣地位,卻改口說:「曾經未定,如今已定。」

覆雨翻雲。把「中華民國」得面目全非,也把「台獨」玩得顛三倒四。

賴清德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好像說別將他視為原教旨的泛泛「台獨」,而應對他另眼相看。但這種「類台獨」,難道就不是「台獨」了?

捨不得甩掉台獨,但又扛不起台獨。賴清德的難題反映了整個民進黨的難題。他的「務實台獨觀/親中愛台論」,略述要點如下:

賴清德說:「我主張台獨,在任何職務上都是。」(這將是他國 113 年(二○二四)的大選口號嗎?)但是,他又以高屋建瓴的口氣說:李登輝的「兩國論」與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基本上以台灣為核心,卻與中國一刀切。(表示他不是只以台灣為核心,因此不贊同「兩國論」、「一邊一國」及「與中國一刀切」)但是,他又反對廢除台獨黨綱,因為「沒有台獨黨綱,民進黨將被其他政黨取代」。(那麼,為什麼又不贊同「兩國論」、「一邊一國」與「一刀切」?)然而,他又說,「我若當選總統,拚經濟最重要,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並主張「親中愛台」(不是「抗中保台」)。他希望北京理解,「一個進步的台灣,可以帶動繁榮的中國;一個穩定的中國,可以提供安全的台灣。」(金句台灣帶動中國繁榮中國提供台灣安全)他說:「中國應該扮演太陽而不是北風),給台灣溫暖。」

這一套「務實的台獨觀」,可說是「支離破碎自相矛盾不成系統」。賴清德的問題在於:他說不清楚台獨究竟是什麼也說不清楚中華民國是什麼

例如:賴清德主張的「中華民國新生論」,如果竟然是從「外來政權/流亡政府」變本加厲地移向「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民族化」;那麼恐怕就像烏克蘭操作民粹政治自毀了「基輔羅斯」的歷史文化優勢,而欲以「納粹化」來建立烏克蘭的「新生」,終致玩火自焚新生變成尋死

此處要問:在如今這個關鍵性的拐點上,民進黨究竟應以「台灣地位現在已定/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轉型試探為主導,還是繼續縱容中正紀念堂拆銅像的「新生變尋死」的路線胡鬧下去

蔡英文在國慶日展示史上最大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六十五坪),謝志偉卻說「這面國旗只是壓迫的工具」、「一邊舉旗一邊吐血」。謝志偉或許看不懂蔡英文正在發動「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試探,但難道連賴清德及促轉會諸人也看不懂,或根本對蔡英文不以為然。

有很多人都不願見到民進黨甩掉台獨。①鐵桿中共,這樣才能壓住民進黨。②鐵桿藍營,要讓民進黨作繭自縛。③美國鷹派,這樣才能將台獨作為誘殺中共的餌。④皇民地主台獨遺孽如辜寬敏等人的「內殺型台獨」。

但是,台獨是革命者及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民進黨若要在中華民國長期執政下去,當然必須走向「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路線。民進黨應以中華民國來自救,以中華民國來救台灣。

台獨想像中的最大靠山是美國。但烏克蘭的示範是,美國說「為了避免發生核子大戰」所以美國不能出兵,誰能反駁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國在俄烏戰爭中有其目的,所謂「代理人戰爭」,就是烏克蘭人代美國人死。所以,即使美國挑唆發動台獨,台灣也不能上當。

尤其在美國鷹派操弄台獨企圖愈來愈不遑掩飾今日,台灣更應回到中華民國的立場,站穩主體性讓美國鷹派知道分際所在

也就是說,即使美國支持台獨,民進黨也要敬謝不敏。台灣不作烏克蘭。

台灣人民尤須警醒,美國若欲將台灣誘逼成台獨,那絕非恩典,而是浩劫。

國安思考的方向,固然要藉美國節制中共,更要防美國把台灣變成「烏克蘭」。輕重拿捏必須講究

我認為,民進黨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尚無違中華民國憲法;但若主張「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則是進入台獨。在當前這個轉型試探中,民進黨必須將「中華民國」與「台獨」的內涵與外延進一步清晰化。台獨就是台獨,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類台獨」仍是「台獨」,但「中華民國」卻不是「中華民國」。

此時,民進黨已踏上「台灣地位已定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立場。亦即正在嘗試脫離「台灣地位未定論/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流亡政府」的論述,因此必須揚棄「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民族化」的台獨史觀這樣始能自圓其說,也才是名正言順

在中華民國與台獨的定義得以區分後,民進黨才能說清楚「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也始有可能出現《大屋頂下》提出的「第三條路」:以民進黨走中華民國路線。

邱太三問北京:台獨的定義是什麼?北京未答。邱太三自問自答:「中華民國不(算)是台獨。」北京應當慶幸並珍惜這個答案,將兩岸關係定錨在中華民國,和平發展。

倘非如此,如果中共不知接受並維持中華民國,而寧願坐視美國及民進黨把中華民國成台獨,甚至把中華民國成台獨,這非但不能解決兩岸僵局,甚至可說中共不啻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了。

賴清德別玩「台獨」,蔡英文也別玩「中華民國」,都應當從「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作起。











這個520 …「政府好大 個人好小」


2022-05-22 00:21  聯合報/   余豈/大學教師(嘉義市)
波波漫畫



五二○,聽說是個特別日子。那天,先在新聞看到又有大學宣布停辦,然後同事來電,說我任教學校校長確診。我開始拚命回想,近幾天接觸哪些和確診校長有接觸的人。

疫情每天八萬確診速度爆開,這陣子趕線上課,常遇到寬頻斷線,趕實體課,也遇到台鐵誤點。網路斷線不能用時,盯著小小手機,直到頭痛提醒會有鬥雞眼和青光眼的危險,學生若再抱怨音效、畫面,我覺得就像看到這個或那個自救會下跪的人一樣,很麻痺。

防疫規則每天變,縣市又有不同,我仍不太懂,萬一生病時該按哪種流程就醫。公部門電話打不通,即使在網路查資料,還得先仔細比對新聞發布時間,消耗大量心神。有趣的是,有個地方性新聞群組,每日下午兩點多報告最新疫情慘況,接著會發布幾篇美食報導。

確診數尚未破萬時,我跟著美食文章到處嚐。食物像阿拉丁魔毯,帶人逃離現實,到記憶裡美好的台灣。確診數上看十萬現在,魔毯落地,我連喝咖啡的品味也變了,執著深焙的苦。記得這種握不住小確幸的感覺,是當年亞洲經濟危機時東南亞的景象,身旁朋友心裡太多苦。

我從當年東南亞看到台灣未來,大家自顧不暇,形成疏離感,疏離感造成政治冷漠,執政黨藉機修法、修憲、設立各種「黑」機關、委員會,塑造空有選舉外殼,可確保自己長久執政的假民主,台灣如今何嘗不如此?

島內在野黨如今不知自己宿命,以為保持謙謙君子形象可以對抗民粹仇恨。望向島外,更難在冷戰對峙和軍購無底洞裡找自身定位。唯有執政黨,煽煽火、販賣「芒果乾」,簡直有無本純利。回頭看自己呀,何時確診都難以預料。這個五二○,深深體會到政府好大、個人好小。等疫情結束、物價回落,再出門尋覓美食、尋覓美麗的台灣記憶。在那之前,五二○不值慶祝。










猴痘疫情 我應超前部署


2022-05-22 00:34  聯合報/   劉大智/微生物免疫學家
世界衛生組織廿日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已在全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確認約八十例猴痘病例,正調查另外五十例疑似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路透)



廿日,世衛組織(WHO)宣稱五月初以來,全球十二國傳出人類猴痘疫情,將組織專家研商防控對策,以防新冠悲劇重演。WHO 已發出警訊,台灣是否應未雨綢繆,「超前部署」因應呢?

猴痘是人類罕見疾病,很少藉人際傳播,因其必須透過密切接觸患者呼吸道,或皮膚病變處分泌物,及其汙染物才會被感染。資料顯示,猴痘病毒和牛痘天花病毒都為正痘病毒屬病毒主要在靈長類嚙齒類動物間傳播。由於這兩種病毒抗原結構部分相同,據研究打過牛痘疫苗的人,對抗猴痘病毒有八十五%交叉保護效力。目前可用 PCR 試劑作病毒確診及診斷。

民國 47 年(一九五八年),在丹麥的疫苗實驗室猴源培養細胞中,首次發現猴痘病毒。但因人們打過牛痘疫苗,未傳出疫情。直到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薩伊首次出現感染個案,後來中非和西非國家出現散發性流行。民國 92 年(二○○三年)初,美國因自甘比亞進口帶毒之嚙齒類動物爆發流行。民國 107 年(一八年),英國首度出現猴痘確診病例。

猴痘在嚙齒類或猿猴類動物常呈不顯性感染,為其天然宿主;縱使這些動物外表健康,恐怕也帶有猴痘病毒。猴痘病毒雖不易人傳人,然而國人流行飼養囓齒類寵物,這些動物有些來源不明,或將成為國內猴痘的可能源頭。農委會此刻除應立即禁止囓齒類動物進口外,並應全面稽查寵物店內,最近進口販售的寵物鼠健康。

由於天花早在全球絕跡,台灣自民國 68 年(一九七九年)停止牛痘接種,四十三歲以下國人幾乎都沒接種過,目前這種疫苗取得困難據知丹麥生技公司研發猴痘疫苗,已獲美國 CDC 核准;接種該疫苗前、後四天接觸到病毒,都有不錯保護效力。衛生單位是否應戒慎恐懼,提早部署 PCR 診斷試劑、疫苗,甚至藥物呢?

未來幾天或幾周,全球勢必出現更多猴痘確疹人類病例,雖然該病不會大流行,但想想有美女感染成了麻子臉,也是會讓人不捨的事。依經驗法則研判,歐美流行什麽病,國內遲早都會發生,所以一旦台灣有境外移入案例邊境檢疫未能及時阻截,若進口寵物鼠管理又不善,到時就很難善後,不是嗎?











漫漫抗疫路 黑暗孤勇者


2022-05-22 00:33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大批信眾佩戴口罩,做好防疫,隨著白沙屯媽祖南下至北港進香。圖/清水警分局提供



疫情海嘯,人人自危,少出門不群聚,口罩戴好戴滿,洗手洗到強迫症,自主防疫防得好辛苦。誰說與病毒共就能正常生活?

因為不相信政府,民眾擔心失業、擔心染疫。一些防疫物品賣到短缺,同事聽說喝綠茶有助防疫,她去買綠茶包時貨架早被掃空,又聽說沖泡檸檬水增強抵抗力,市場檸檬一斤漲到九十九元。在這慌亂時刻,人們努力地掙扎,亂世求生存,才明白活著多麼不容易,也多麼可貴。

新聞報導,為不讓醫療崩盤,醫護不敢快篩,想像他們在黑夜中聯手對抗病毒打一場沒有硝煙戰爭,他們是真正勇士。來自泰國移工瑪莉,假日會到工廠找男友,男友看到她,就猛噴酒精,量體溫。有次,瑪莉煮飯時發現沒雞蛋,想去市場買,男友阻止說:市場人多,我們暫時不要吃;又說:我們的家不在台灣,萬一生病,沒人照顧沒人依靠,所以要更小心。一席話讓人心酸。

走出外面,人群似乎少了一些。想到《英雄聯盟雙城之戰》主題曲「孤勇者」:「都是勇敢的…他們說,要帶著光,馴服每一頭怪獸…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面對那些不公和亂象,那些嗚咽與怒吼,依然無所畏懼,漫漫抗疫路,我們都是黑暗中的孤勇者,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