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763/web/◆ 聯合報社論/總統府氣候大拜拜,再開下去有什麼意義?
◆ 聯合報黑白集/誰想抓陳啓昱?
◆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衝擊下的台灣如何自處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衝擊下的台灣如何自處
2024-11-14 02:22 經濟日報/ 社論
除了對中國高科技封鎖之外,川普已擺明要大力使用關稅,作為「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利器。 路透
台積電(2330)被美國要求11日起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7奈米以下的 AI 晶片,市場估計台積電將減少5-8%的營收,台股和台積電股價大跌。許多人相信,這不會是台積電面對美國衝擊的結束,更大和更難纏的挑戰還在前面。
除了對中國高科技封鎖之外,川普已擺明要大力使用關稅,作為「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利器。然而,關稅其實並非解決貿易失衡或發展產業的有效政策。美國一方面過度消費,引發大量貿易赤字,另方面長期將資源投入國外戰爭,忽略國內建設發展,才逐漸讓中國趕上。但美國卻硬將中國(以及台灣等其他競爭者)當成美國沉淪的代罪羔羊,妄想以關稅解決問題,是完全錯誤的做法。但政治上卻極易討好選民,導致兩黨政客都順從這種民粹思維,放棄二次戰後70年來的主流思想,可說當今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不幸。
民國十八年(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美國國會為挽救失業、促進生產,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通過著名的「斯穆特豪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Act),大幅提高美國關稅稅率到平均超過50%,但遭到歐洲國家也以高關稅報復,不僅讓全球貿易量大跌、加深了美國衰退,也造成德國無力以出口償付一戰賠款,只好大印鈔票、以「超級通膨」掠奪人民資產還債,造成希特勒的納粹黨上台,發動了二戰。
二戰後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的「關貿總協」(GATT)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全力推動自由貿易,要嘉惠所有的成員國,各國也的確從各回合的關稅減讓談判、愈來愈低的關稅和更自由的貿易環境下大幅獲利,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生產效率提高、消費價格下降。
但川普以法律出身的賴海哲為代表的智囊們,對關稅理論沒有足夠認知,堅信關稅可以解決美國的問題。川普勝選之後,美國普遍提高關稅已成定局;但我們可以預測,歐洲主要國家同樣會對美國祭出報復性關稅,衝擊全球貿易,各國都會受損。在「國家安全」的大帽一蓋,和中國科技脫鉤的範圍和作法也會愈發激烈,導致台灣、南韓等美國「盟國」首當其衝。川普就任後,也許會有那麼一天,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在三年之後,所有高級晶片必須在美國生產。三年的緩衝時間,是讓台積電或三星用來擴張在美國的設廠,讓台積電慢慢變成「美積電」,三星也變成「美星」。
面對這種單邊主義的川普衝擊,台灣要如何應對,的確相當棘手。既然對抗中國是美國兩黨的共識,台灣面對的問題就會是長期且全面的,應對的模式必須整合性規劃:增加對美國的遊說預算來強化遊說能量;當年「赴美採購團」應重出江湖,整合所有對美採購(包括軍購)並逐年大幅宣傳;在可承受範圍內酌量增加對美晶片投資,並以各種承諾爭取關稅豁免-但這其實並非零和賽局,因可同時減少對台灣各種資源的使用壓力;在台美經濟合作會議中拉攏美國高科技來台合資,共同爭取對外商機,並協助台灣傳統產業升級;爭取美國大學原提供中國的大量留學獎學金給台灣學生,取代大陸留學生;爭取在美國設立眾多台灣版的「孔子學院」,擴張台灣對美國的影響力。
當然,雞蛋不能完全押在美國。在北京被迫全力發展晶片產業下,必然對台灣衍生大量商機,應在不違反美國規範下把握機會。而對北京「一帶一路」帶來的建設商機,也要嚴肅爭取;該計畫帶動新興國家發展之後,也必然引發各種需求商機,因此,目前到對岸的航線和各種聯繫不僅要維持,還有擴大的必要。而在中國全面超越美國之後,就是美國承認現況、甘居老二之時,也是台灣解脫美國壓力的時刻。在那之前,我們都必須忍辱負重。
聯合報黑白集/誰想抓陳啓昱?
2024-11-14 04:07 聯合報/ 黑白集
憲法法庭宣告刑法死刑規定合憲,但卻設下重重嚴格關卡,實質廢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近年的奇怪現象之一是,明明萬眾都期待的事,政府卻偏偏不理睬。例如,八成民眾反廢死,但大法官卻把死刑限縮到「判不成」的地步。再如詐欺橫行,但法官總有無限的悲憫讓嫌犯假釋輕縱,讓他們回來繼續行騙。
最近一樁案例,更是經典絕倫。掏空台鹽的陳啓昱遭檢方聲押,法官卻讓他無保請回,然後逃之夭夭。南檢說要發布通緝,卻一拖七日;最後發布了查緝專刊,卻用了陳啓昱卅年前的清新舊照,與今日判若兩人。至此,這個政府到底誰想抓到他,也一目了然了!
南檢和南院誰更假惺惺,已難分難解。更往上數,蘇貞昌、王美花、蔡清祥、王俊力都知道陳啓昱的惡行,至少台鹽曾四度函請檢調偵辦,卻石沉大海。高官們都沒有責任嗎?也許正因太多「前人」和了稀泥,如今再辦,便更綁手綁腳。也因此,讓陳啓昱一走了之,才是綠營最「方便」的解套之道。
「共犯結構」一詞,是民進黨發明的字眼。就陳啓昱案看,這個「共犯結構」就像蜘蛛網一樣,織起了從中央到地方不同部會局處的懈怠、瀆職,大家一起「玩假的」。
川普將成立新的「政府效率部」,任命企業家馬斯克和拉馬史瓦米(Vivek Ramaswamy)共同領導,聲言要徹底改造官僚體系。此際,賴政府也很需要一個政府效率部,就怕他視野中無人能勝任此職。
聯合報社論/總統府氣候大拜拜,再開下去有什麼意義?
2024-11-14 03:48 聯合報/ 社論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賴清德總統提出台灣2032年的減碳新目標。 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府日前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中決議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要以身作則深度節能,中研院和工研院等研究機構也被納入,盼在四年內節電二○六億度。對此,立委洪孟楷質詢中研院長廖俊智,問他是否覺得「總統沒有對症下藥」?廖俊智答稱,應先從「全民意志」做起,此語其實答非所問;但他直言,台灣發展能源「不應放棄核能」。
從蔡政府到賴政府,都告訴人民台灣的電力充沛,不會缺電。如今,賴總統煞有介事地召開「氣候變遷對策會議」,做成的結論卻是要求公部門率先「節電」,賴清德還說「節電比發電重要」。不缺電卻要節電,這個政府到底有多矯情!何況,中研院和工研院是台灣最重要的研究機構,賴總統竟大剌剌要求它們自我設限、削減用電;如此,豈不形同「削足適履」?因電力不足,不惜扼殺科技人才的腦力,賴總統在想什麼?
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表面理由堂皇,其實只是一個輿論擋箭牌。其目的,是為了遮掩台灣因非核導致電力供需失衡及電價高漲的問題,包括綠能因黑道及官商勾結而發展阻滯,導致減碳目標愈來愈難實現。這個委員會雖納入產官學界各方代表,但因組織及議題鬆散,與會者大頭大腦的討論,根本無助聚焦解決過去八年被攪成一池渾水的電力問題,大家只能言不及義地泛論。
檢視「氣候變遷委員會」迄今兩次會議的結論,即可知這場「總統府級的大拜拜」成效如何,絕難高估。八月的第一次會議,達成了兩項共識,其一,不同能源在不同層面都遭遇不同挑戰,在發展及永續間要取得平衡挑戰極為嚴峻,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須共同面對;其二,政府應充分揭露各種能源選項的真實資訊,讓社會理性討論。如此浮泛無奇的結論,一般高中生都提得出來,何必專家到總統府獻策?
再看,十月底的第二次氣候變遷委員會議,也有兩大結論。其一,政府明年一月要提出民國一二一年(二○三二年)的減碳目標,盤點各部會旗艦減碳行動計畫;其二,由政府帶頭減碳,以獎勵或補助方式協助產業節能,並推動節能信保機制,擴大政府及民間的綠色採購。問題在,這兩項結論均非就台灣面對的迫切問題提出解方,而是用變形的方式把時間拉遠、把目標變模糊,把問題稀釋在一些行政細節裡,但缺電、火力旺及排碳過剩的問題仍絲毫無解。
從兩次會議的結果看,這個總統府級的氣候超級大拜拜,除圍繞著大家耳熟能詳的問題重新溫習了一回,人們卻看不到它提供了什麼解方。更糟的是,它設定了公部門帶頭節電的任務,卻忘掉自己有責任解決的現實問題;諸如:綠能的跳票及其引發的行政腐敗、口頭稱不排斥核能卻一路關掉核電廠、明明電力不足卻一再圈地給耗能產業。
試想,若連中研院和工研院都要被迫「節電」,各項研究時間和研究計畫都要被迫縮水縮時,賴政府還宣稱「台灣不缺電」,其誰能信?而當「最強大腦」都要被迫關機,經濟部長郭智輝卻在那裡大言不慚地說,輝達要的一百億度綠電「我們可以給他」,這根本是說謊不打草稿吧!再看,當廖俊智在國會說出「台灣不應放棄核能」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跟進說「核能可以打擊通膨」;次日,台灣環保聯盟卻痛批廖俊智,指他身為公職人員竟說出違背國家法令的話。
環團的態度若是反映賴總統的基本立場,那這場大拜拜再開下去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