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關稅人川普揮舞巨棒帶來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霸凌遍野:綠營驕官仗勢欺人的文化底蘊
◆  聯合報黑白集/賴總統的「指教」
◆  經濟日報社論/關稅人川普揮舞巨棒帶來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關稅人川普揮舞巨棒帶來挑戰


2024-11-30 00:48  經濟日報/ 社論
綜觀川普在選戰期間所揭櫫的各項經濟主張,不難發現其中存在兩類矛盾。路透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上周提名避險基金經理人、理財專家貝森特出任新政府財政部長,令金融市場鬆了口氣,因為財政部長是政府財經團隊之首,而貝森特之前曾多次表示關稅只是川普用來與外國談判的工具。然而市場這口氣沒喘幾天,川普本人就宣布他明年上任第一天,就將對加拿大與墨西哥產品開徵25%關稅,並對中國產品加徵10%關稅,市場隨即做出負面反應。此一轉折給市場及其他國家帶來的教訓是,一切經濟政策都是川普說了算

綜觀川普在選戰期間所揭櫫的各項經濟主張,不難發現其中存在兩類矛盾第一類是多項施政目標之間相互抵觸川普的基本目標,可分成「三高、四低」。「三高」 分別是就業高、成長高、高股價,三者之間確有正相關性。「四低」,則是通膨低、利率低、美元匯率低、貿易逆差低,四者之間的衝突也不大。但「三高與四低」 之間,卻具有潛在的矛盾性因為高就業與高成長將推升工資,並促進消費,通膨便難以降到2%目標以下,逆差也將維持高水準加上川普並不在意財政赤字及政府負債是否降低,使利率與美元匯率仍將居高不下

這些都是存在經濟學理之中的矛盾,即便是採取最適當的政策,也只能在各項目標之間求取最佳的平衡,使經濟能夠達到「軟著陸」,並維持「金髮姑娘,不冷不熱」的境界。一味求高,則會失低,反之亦然

第二類是目標與政策之間的矛盾。川普的政策主張有四,分別是減稅、法規鬆綁、提高關稅及大量遣返非法移民。分開來看,都有利於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但混在一起,卻難免相互衝突。減稅雖能促進經濟成長,但也使財政赤字擴大,利率居高;提高關稅及遣返移民,將拉高企業成本及消費者物價,削弱消費支出及企業投資信心;而通膨及利率雙高,又將拖累經濟成長。

至於如何協調這些矛盾?川普以「關稅人」自況,各項政策自然以關稅為核心。他認為提高關稅可以增加稅收,用來彌補減稅的漏損,並保護國內製造業就業機會,降低貿易逆差。但要靠關稅收入來彌補財政缺口,則稅率不能太高,否則不僅進口將減少,國內企業及消費者也吃不消,對整體稅收助益不大,又嚴重衝擊通膨;若是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最終只溫和提高稅率,便達不到保護國內製造業及大幅削減逆差的效果。

距離川普上任仍有兩個多月,但他就已經揮起關稅大棒,藉此來達成他的政治與外交目標。在他新宣告的措施中,有兩點相當值得推敲。第一,這次提高關稅所強調的理由,並非基於經濟面,而是以關稅來為其他政見服務,包括減少非法移民,及阻止芬太尼走私,川普第二任期間可能會不斷利用這項威脅,來向民眾宣揚他在政治上所取得的勝利。

第二,川普選戰期間一再保證將對中國產品課徵60%關稅,但這次只加徵10%,似乎太過客氣。這意味著川普可能會將60%稅率的範圍縮小到少數項目,以此作為搪塞,畢竟與中國全面開打貿易戰,對美國經濟衝擊將不可忽視,因此川普改採邊看邊走的戰術

更值得注意者,則是川普可能打算以關稅來作為改造全球貿易體制的槓桿,藉關稅壁壘迫使美國及外國企業在美國境內生產幾乎所有的產品這套策略在長期間將對美國及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改變,但川普只能再做一任,他管不了這麼多。

總之,川普第一任期內許多主張都是喊得兇,做得少;但預料第二任期間不僅雷聲大,雨勢也可能不小,因為大部分的閣員都是「川普之所貴,川普能賤之。最後的決策,只有川普說了算,而且還是反覆無常,說變就變,金融市場對此一高度不確定性隨時都必須提高警覺。














聯合報黑白集/賴總統的「指教」


2024-11-30 04:09  聯合報/ 黑白集
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奪冠,總統賴清德(右)26日在總統府接見代表隊成員,並與隊長陳傑憲(左)一同比出招牌動作。 圖/中央社


賴清德在總統府接見中華棒球隊,一一點名細數每人表現,予以嘉勉。但賴總統三番兩次叫錯名字,又反客為主,忽而「指導」捕手林家正如何打球,忽而要求投手林昱珉「不要學王建民」受傷。賴總統化身「賴教頭」,想要沾沾冠軍之光,卻因措詞不得體惹怒球迷

政府要慰勉球員,就應以球員為主體賴清德卻把自己當成主角,演出走樣,還要求企業捐款,在在惹來議論。當總統的人,未必能當好教練,這是因為「術業有專攻」。賴清德教林家正「揮棒角度平一點」,又當著王建民的面,重提他生涯重創的不堪。這種「黑色幽默」,誰笑得出來?

「得體」很難,並不因為總統位高權重,就變得容易這次中華隊奪冠,四面八方都有人想沾一下這個冠軍榮耀,卻不斷鬧出笑話。機場之所以上演「黃巾之亂」,就是有錢有勢的免稅店董娘想要卡C位,一群人把球員都擠到後方,她們自以為是誰?而那些負責球隊及副總統維安的人員,隨便同意外人亂入,不覺得太離譜嗎?

相形之下,球員們場內場外的表現進退大方,讓人刮目,顯示他們的心理素質強大。尤其總教練曾豪駒,奪冠後婉謝在東京巨蛋現場噴香檳,以示對日本職棒「聖地」的尊重,把喜悅帶回台灣再慶祝,贏得外媒讚賞。懂得尊重,才是「得體」!











聯合報社論/霸凌遍野:綠營驕官仗勢欺人的文化底蘊


2024-11-30 04:23  聯合報/ 社論
勞發署公務員之死案引爆國人怒火。圖為21日時代力量召集抗議民眾在勞動部前舉黑布抗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勞動部一場驚天霸凌案,掀起了公務體系的競相反抗短短時間,衛福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國科會等都被爆出有主管不當對待部屬的事件。其中,最常見的景象包括:主管在辦公室咆哮怒罵,利用考績威脅要求部屬超時工作,以及對員工進行人身攻擊和人格羞辱等。追根究柢,這些主管都各擁派系「靠山」,因而頤指氣使成為常態,也嚴重踐踏文官體系的士氣和中立

這一波遭控霸凌的官員,多屬司署長層級,也有若干館長或組長位階,乃至國營事業的內部不當管理。僅衛福部就有三名司長、一名組長被控霸凌,甚至罵人是「豬」其中,還包括負責社會救助的社工司司長在內,令人難以想像最諷刺的是,經濟部的中油、台電、金屬中心都傳出霸凌及性騷,而下令不能按時繳交報告者「考績一律打乙等」的,還是經濟部長郭智輝本人

截至目前,大部分霸凌案件都還在由各部會調查而首位因霸凌而遭到調職的,則是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陳素芬。海科館共有六十名員工,經查有十人遭到霸凌,比率高達一成七。有人因為身心受創,必須接受心理諮商,另有一人中風員工形容,海科館已成為「沒辦法生存下去的工作場所」,如同人間煉獄。正如北分署長謝宜容是前勞動部長許銘春提拔,陳素芬之所以能咆哮部屬,仗恃的是背後靠山林右昌。也因此,教育部承諾廿七日提出的調查報告迄未公開,僅調職懲處了事。

賴政府無法明快處理這些霸凌案件,主要原因是,霸凌者多半是攀緣民進黨內派系而登上主管職位各部會處理霸凌者的惡行,還必須權衡他們背後的「靠山」地位高低,以免處理不當反而引火燒身。更深一層看,民進黨執政後,對於長期在國民黨執政下的文官系統採取「敵視」的立場,認為基層公務員都是反改革、不配合的一群,必須用力鞭打,他們才會「聽話」。何佩珊去職前在立院答詢,就直接說出「文官體系有不曾想像的邪惡」,說明自己對北分署霸凌調查的看法。一旦懷有這種「文官邪惡」的偏見,她怎麼可能秉公主持霸凌案件?

事實上,除了厭惡基層文官,民進黨多年來也不斷有意識地在「清洗」、「重建」整個公務體系。蔡英文時代,即大力增設政務及機要職務,並安排黨內年輕世代進駐各個部會;一則扮演「監軍」角色,二則作為「接班」準備。經過近十年的栽培,不少當年的「綠色幼苗」都已升為署司長級或國營事業主管,他們仗著「接班梯隊」的傲氣,當然不免頤指氣使而如果背後又有當權派系的靠山,那麼咆哮當三餐、怒罵為家常的霸凌文化當然日滋月長,公務員受虐便是常態

民進黨人把國民黨時代的文官怠惰當成邪惡的存在,他們卻沒意識到,經過近廿年的「綠色執政」,他們卻讓「邪惡升級」成更不堪的霸凌綠色驕官靠著職位權威凌辱他人,把人性尊嚴、生而平等、互重共榮,全踩在腳下。若民進黨對待政府體系的公務員都是這種態度,一切都是黨派利益掛帥、權力掛帥,他們會把國家或全民的利益當一回事嗎

新任勞動部長洪申翰一就任,立刻對謝宜容的辦公室裝修進行了一番批鬥。此舉,其實只是裝模作樣,根本未搔到癢處。更惡劣的是,他竟要求員工利用假日向他簡報,目的只是幫助自己準備應付立委的質詢;這種行徑和心態,與謝宜容有何不同?洪申翰這種自我心態,如何確保勞工的工時不受剝削?




別再用「合作開發」騙社會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別再用「合作開發」騙社會
◆  身心調適假處理霸凌 是緣木求魚
◆  防職場霸凌 畫好5條線
◆  漠視常民文化 瑠公圳文資拉警報
◆  政府阻交流 怕抗中保台神話破滅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別再用「合作開發」騙社會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桃園大園東隆凱悅社區、過田聚落及光明社區合組航空城原位保留居民權益促進會,日前赴交通部陳情,希望能將社區納入於桃園航空城區段徵收範圍。幾乎同時,反對烏日區前竹區段徵收自救會則北上行政院陳情,表示區段徵收將造成他們被迫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也會使工廠被迫關廠,數百人失業,希望行政院能協助他們剔除於區段徵收範圍。一樣都是區段徵收,前者希望納入,後者卻是要求剔除,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問題何在?

從公共政策角度,問題關鍵乃是在於區段徵收到底是屬哪一個「分類」?是屬於土地徵收?還是屬於合作開發事業?這是最為關鍵之處。區段徵收的定義向來抽象不明,直至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政府於修正《平均地權條例》時,在修法的解釋欄中將其定義為:「本質雖仍為政府以公權力強制取得土地之徵收性質,但事實上,已演變為另一種形式之強制性合作開發事業。」從此,政府刻意將區段徵收詮釋為是政府與民間的合作開發事業,就如同是民間的合建。

惟這樣的定義最為矛盾衝突之處乃是,區段徵收若真的是合作開發事業,那雙方不是應處於公平位階嗎土地所有權人不是可以拒絕參加嗎?政府怎可強制呢反之,若政府可以強制土地所有權人一定要參加,那麼它已不是合作開發事業,而是土地徵收了,就必須恪遵土地徵收所需具備的嚴謹要件,如公益性、必要性、比例性、最後手段及完全補償等,掌權者絕不能恣意。

然而,非常遺憾地,政府是用虛偽的合作開發事業來扭曲及掩蓋土收徵收的本質,它長期以來不斷地逾越那條原本必須嚴格謹守的界線,屢屢用區段徵收進行土地掠奪及家園迫遷,強制要求不願意參加這個虛偽合作開發事業的土地所有權人及相關權利人一定要加入,逼迫他們須獻出僅有的土地及家園,也因此造成許多侵害基本人權的悲劇。惟如前述,卻也有不少的土地所有權人願意參加這個強制合作開發事業,這又要如何解釋

這是因為區段徵收乃是現行都市計畫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一個彈性出口,成為一種土地開發的方式。例如,讓現在規畫及限制作為農業使用的土地可以變更為住宅、商業或其他高強度的土地使用類別,可以不受到現行都市計畫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拘束。由於地價因此提高,政府這時就藉機要求那群提出或同意變更現行土地使用類別的土地所有權人,必須要捐獻部分土地或是代金給政府,而雙方也由此簽訂開發協議,這在美國加州聖莫尼卡市及其他城市是有相關的規範,但前提是雙方合意,而不是政府強迫土地所有權人必須變更土地使用及進行捐獻

因此,現行區段徵收制度所產生的嚴重紛爭該如何解決關鍵就是要區分土地徵收及合作開發事業的類別,將區段徵收從土地徵收這個類別中排除,不要繼續再用虛偽的合作開發事業名義欺騙社會。也就是說,區段徵收應該要由《土地徵收條例》中脫離出來,將其修正為開發協議,讓區段徵收與土地徵收不再糾纏。最後,更要提醒,政府或多數方絕沒有權力要求全部土地所有權人都必須加入這個虛偽的合作開發事業。不論是納入或剔除,在屬土地徵收或開發協議類別釐清之後,期待人民都能夠擁有自由的選擇,並彼此相互祝福。














身心調適假處理霸凌 是緣木求魚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勞動部的職場霸凌風暴發生迄今,執政黨荒腔走板。換了一位不熟悉勞權相關事務的新勞長,希望能藉此轉移民怒,可惜一上任就要屬下周末加班幫他準備備詢資料。還未解決勞動部職場霸凌風暴,反倒引發新風暴。這就是民進黨的處理危機模式:打爛仗、打嘴砲,爭功諉過,全然不是在解決問題,真相如何就是看不到

沒想到,賴總統此時還拋出了「身心調適假」議題,在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賴總統指示應增設政院層級的專責通報平台,並偕同考試院研議推動強化反職場霸凌規範及配套措施。看來煞有介事,就不敢還原霸凌事件真相,沒有真相,所有相關的提議就是繞著暴風圈在走,根本無法化解危機

首先,這場霸凌風暴是組織結構出了問題,謝宜容所作所為反映出民進黨執政八年多來, 除勞動部還有其他部會出現的組織官箴腐敗亂象,當中還有多少個未爆彈存在?執政黨不面對,只會用鋸箭式來處理,根早就爛掉,當然不可能化解危機

其次,執政就是要解決民眾的困境,造福全民。可是賴政府上台迄今有哪個政策是在為國為民?光是一個開放大陸客觀光,就被反中意識形態把業者的生機卡死!陸生應馬英九前總統之邀來台交流,綠營側翼就說「對方來統戰」,連參觀中山女中都要擔心「學生心智未成熟」。

來台觀光人數腰斬,應負責的政務官不用承擔責任,有事卻要基層來負責!多年來民進黨的政務官有任何重大失政或失職都沒事,倒楣的還是事務官與基層公僕,這就是結構性的霸凌

還有,所謂「身心調適假」,賴團隊可知在大學實施的效果?問問教育部就知道!再說,這個假涉及個人隱私,極易被冠上「身心失調」貼上標籤,很多人寧可請病假事假去看身心科。更何況准假權又在長官,長官若無視屬下的身心健康,或長官自己就有相關病症卻無病識感或…,會准這個假嗎?再說,醫護與身心輔導機制是否有相關配套,以便幫助身心正在受到困擾的公職人員呢?

結束生命是很重大與關鍵的抉擇,若不是遇到困擾與不確定造成身心上的不安,誰會想用自己的生命來做「諫言」呢?一個職場霸凌風暴,就把民進黨所有結構性與根本性問題一一掀開,只是,迄今還不敢面對事實、不敢還原真相的賴政府,光想用大內宣或「身心調適假」 來處理危機, 真是緣木求魚啊!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防職場霸凌 畫好5條線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趙萃文/大學助理教授(台北市)


勞動部公務員之死掀起全民怒火,政府各機關也陸續爆發霸凌事件,衛福部長照司還傳出司長強迫同仁深蹲等情事。確實拿出解方反制職場霸凌,成為重建公部門職場環境的希望。然而,尋常的績效考核與政務治理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大家都認為必須要有這一條線,而且這條線必須盡可能明確並寬嚴一致,以免長官與同仁間的互動進退維谷;問題是這條線要怎麼畫?並沒有足夠規範共識,爭議恐就在所難免。

這次霸凌事件賴總統罕見兩次道歉,指示嚴查嚴辦,並檢討各單位當前反霸凌機制是否周全。因此,要畫好這條線,筆者認為至少要有以下數點:

一、完整的價值信念與規範:領導統御隱含強烈的個人價值、處事風格,乃至抱持的觀點,因此相關判斷需要極嚴格證明標準,確保每件職場霸凌申訴案件都能被有效處理。政策制訂者必須面對環境因素、個體因素、施政目標達成的歷程認知,到未來霸凌成立的因果連結,須明悉此中模糊性的存在並納入考量,以避免誤判。

二、致力改善證據取得途徑:沒有證據或欠缺可用堅實的證據,是被霸凌者的共同難點;撇開深層及結構性問題,本案表面原因有二,一是長官經常言語霸凌,致其心理壓力過大;一是工作負荷過重,長期逾時加班,致其身心失衡。但找出或取得可信、有意義的證據資料,讓個案能有效推論判斷,這才是難題。

三、適切的工作負荷:公務員在規定工作時間內,忠實履行職責,而不是全身心無條件的奉獻。下屬未達成工作要求,長官公開咆哮、怒罵及貶低同仁,將問題與責任導向下屬一方,自屬霸凌;若直接在工作群組點名問責,公開揭示讓同仁公審,無異是更嚴重的霸凌,此「目昏庸之惡」,自不能以「目的良善」來推卸。

四、充足職場觀念識見:職場霸凌的問題掌握與應處對策,要能貼近現實工作的環境,長官的行事風格、情緒管控、業務溝通及調適能力等,都應合法合情合理,政府應施以相應培訓,養成對人性、人情的換位思考。

五、職場霸凌的處理規制:不明確的職場規範,無法要求正確理解;唯有明確的規定才能使受規範者確認行為的界限。要提出一個具有可操作性,適合一般基層的規制,才可能提升遵守規範的意願。

綜言之,要健全職場文化,建構友善且彼此尊重的職場環境,法律,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適當方法;各個領導階層給予必要的重視與保障,「彼亦人子也,可善視之。」以專業服人,而非以權位壓人,才是杜絕職場霸凌的根本課題在尊重人權的環境中,達成公務運作的有效推動,才是公務員之福,人民之福。















漠視常民文化 瑠公圳文資拉警報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蕭文杰/台北教育大學社發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文化資產包含著有形文資載體以及承載著活的傳承與反思,之所以必須被保存,是為了讓後人能直面土地的過去,不失根漂泊;然而在台灣被指定的文化資產,即使民主化後,卻仍依附於統治者及開發商的喜好,成為資本與政黨意識形態宣傳的工具。例如台北刑務所成為商業吹捧的景點,失去其過往殖民與白恐歷史下的記憶;又如中正紀念堂儼然成為各政黨競逐意識形態的場域。然而,在台灣四百年史中,「常民文化」卻始終是被漠視的。

常民文化資產代表活的文化資產,能從文資中見證在地過往的聚落型態以及產業的發展脈絡,即使在現今社會的快速轉變中,仍可找到過去遺留的痕跡,由其後代、社群傳承至今的記憶、生活方式與習慣;讓現今社會中能有對生活有不同的想像,並找到與土地彼此尊重與環境共存的互動方式。

近期公民團體為了保留瑠公圳圳頭段及最後一間百年老宅(蔡宅)而奔走,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蔡宅正遭受建商強拆威脅,瑠公圳周邊也面臨高度開發的命運,這正是常民文資所面臨的困境。過去文資審議大會的經驗多是官方友好委員,且審議內容僅針對建築形式,並未完整就歷史脈絡及重要性去做釐清,造成官方篩選好看的,可以成為咖啡廳的文資保存,或是得以彰顯各黨政權的文資,讓文資本身失去其傳承在地故事的意義

日治時期於瑠公圳圳頭,在新店驛及萬新鐵路消失的現今,該處僅只剩蔡宅得以指認相對位置,經蔡宅屋主口述,蔡宅圍牆後方即為萬新鐵路倉庫及戶外儲存場,儲存場上經常堆置著許多煤礦及相思樹,孩子們常在相思木柴上攀爬,而萬新鐵路正是代表著新店煤業與林業之濫觴,由蔡宅可窺知一二

在蔡宅正面即為瑠公圳,在過去瑠公圳沿岸栽植許多樟樹以保水定土,婦女們常聚此洗衣,蔡宅門前之百年樟樹正可呼應。屋主又說他外婆以前會在碧潭看著帆船比賽,當時火車擠得滿滿滿,而且多是外國人,可知當時碧潭水上活動興盛,甚至更多的故事都是從這座老宅開始講起,這正是常民文資的傳承瑠公圳圳頭僅剩蔡宅及其屋主可講述新店的故事,與瑠公圳沿岸與萬新鐵路之起始更是無法分割

日治時期興建的蔡宅,正是蔡金木先生為了給當地勞工有個臨時住所、讓至新店打拚之林業與礦業工人能安身立命而興建,並與當時水利組合一起維護瑠公圳邊坡;蔡宅代表著當時勞動與產業的多重文化,以此讓後人能解當時林業與礦業的發展是勞工間如何互助,如何在艱苦的勞動環境下帶動產業發展,這不就是我們能享受今日經濟果實的根本?

蔡宅目前正面臨當地建商迫遷危機,建商從瑠公水利會(現為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取得土地,並逼迫百年老宅與屋主遷離,為了後續的房地產開發,讓瑠公圳岸邊未來只剩高樓和高房價。

瑠公圳圳頭僅存的蔡宅作為當地唯一活的文化資產,正是新店過去生活與產業緊密的結合的見證,也可讓後人能明白這些房地產炒作背後,人們如何與水共存,勞動者如何互助並撐起產業。

瑠公圳文化景觀必須整體帶狀被保留,在此肯定新北市政府迅速進行文資現勘,並呼籲不要像農田水利署出賣自身文資,失去過往發展的根本,而是讓瑠公圳最初的記憶能被保留,正視常民文資價值,才能讓生活與產業的根被留下,儘速依文資法登錄文化景觀















政府阻交流 怕抗中保台神話破滅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黃新龢/研究人員(新北市)


馬英九基金會近日邀請陸生團訪台,遭到執政黨貼上「共產黨員」、「共青團」,並以「統戰」疑慮為藉口,欲阻撓陸生與台灣青年面對面交流。

事實上,兩岸學者對於青年交流的研究,均不約而同透露,大陸可能更需要擔心兩岸青年交流的結果。

例如,我國學者的研究顯示,無論是來台攻讀學位或短期交流的陸生,對於台灣之認同及來台之經驗多抱持著肯定的態度,也樂於在返回大陸後分享並鼓勵其他學子來台就學,顯示其對於台灣的情感與認同度很高。

來台經驗有利陸生成為大陸潛在的改革力量,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的一篇學術論文中顯示,有超過一半的陸生在參觀台灣的政府機關後,使其對大陸黨政軍機構信任變低。

隨此變化,同一篇論文也表示,有逾五十二%的陸生因此降低對大陸官員的信任,支持台灣使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活動者淨增加十點四一%,支持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與 WTO 淨增加八點三三%,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者淨增加三點一三%。整體而言,來台陸生對台灣主權接受度淨增加十七點七一%,而不支持兩岸統一者淨增加十六點六七%

而大陸學者的研究則顯示,台灣學生不易受短期交流的影響,交流活動中的官員接觸、立場說明等,可以在「認知層次」消除偏見並改善印象,但不易深入「認同層次」,左右台生的統獨立場與身分認同。「大陸經歷」對台灣青年身分認同的影響,一定程度上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台灣青年自身的優越感。

台灣青年將自己定位為大陸發展的「過客」心理,只將大陸市場的成長性作為獲取發展資本的跳板和機遇,並認為自己終將回到台灣長期發展。筆者曾訪談赴陸短期交流的台灣青年,也呼應前述學術研究的觀點,渠等對於參訪期間,陸方要求撰寫吹捧大陸的制式心得,以及觀看「愛國電影」表達反感。

前述若干證據顯示,台灣青年赴陸交流、發展,至多僅能達到化解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效果,但在改變國家認同上,卻未因接觸而彼此接納,化解緊張關係,群體的差異反而不斷擴大,此現象也成為大陸現階段推動對台青年工作始終無法突破的困境。

相較於我方,大陸更應該擔心兩岸青年交流對於大陸青年在心理認同層次所造成的改變,來台交流帶給大陸青年在民主、法治、自由、開放、多元的衝擊。但執政黨一味阻攔交流,只是凸顯對台灣自己缺乏信心,並深怕苦心洗腦人民「抗中保台」神話的破滅。






廖元豪/官場霸凌要靠職場霸凌法來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官場霸凌要靠職場霸凌法來治?
◆  陳力俊/創立一流大學的理念
◆  陳冲/AI焦慮症
◆  劉憶如/談COP29氣候融資峰會共識
◆  林中斌/川普2.0:抗中為表 避戰為裡
◆  王文華/恐龍也老了








廖元豪/官場霸凌要靠職場霸凌法來治?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廖元豪(作者為政大法律學系副教授)


霸凌,是人們深惡痛絕,卻又難以擺脫的夢魘。尤其是最近勞動部霸凌事件,又引來一連串公部門長官霸凌的爆料,可見這絕對不會是孤例。如果再加上私領域,霸凌就更是人人有感。有鑑於此,政府提出修法甚至立法的建議。

但是對於目前風頭上的幾個事件,需要修法才能處理嗎?明明現行法制就可以處理卻要修法,恐有轉移焦點之嫌。就好像民進黨去年爆出一堆性騷擾與桃色事件,政府就趕緊推動修改「性平三法」,表現得好像很關注似的;至於真正的問題是否解決,大家就忘記了。另一方面,真的要用法律根絕職場霸凌,也有極多困難之處,在立法上需要謹慎、全面權衡。

首先說「長官霸凌」。無論在公私部門,只要有科層體制、上下階層,長官的確有權指揮監督,還可以運用賞罰機制來教導催促。尤其公務員更有法定的「服從義務」,加上還要長期在機關工作,碰到委屈只能吞下去。然而,公務員都知道,上級的命令僅在「長官監督範圍內所發」,才有拘束力。

而且依公務員服務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公務員不是二十四小時待命上班,而有法定工作時數。長官在非上班時間任意指派勤務,要求迅速回覆 LINE 訊息,甚至要求公務員去辦長官私人事務等,都有逾越權限之嫌。至於辱罵攻訐、強逼工作,也觸犯公然侮辱罪、強制罪,或構成侵害身心健康的侵權行為。處理這種濫權管理行為根本不用修法,本來就可依公務人員考績法以及上級監督權限糾正、懲處。監察院亦可依據公務員懲戒法與監察法的規定,進行調查與彈劾。

查遍我國現行法令,明文規定「霸凌」的,幾乎都是教育領域,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間的霸凌。至於職場霸凌,目前是以職業安全衛生法有關僱主「保護勞工身心健康」的規定,加上並無拘束力的「指引」來處理。在國際比較上,特別規定職場霸凌的國家也很少,多半是在反歧視法或是勞動安全衛生法規,對勞工「精神(心理)健康」所為之規範。

職場霸凌不容易訂定專法處理,是因為有幾個難處:

第一,霸凌與單一侵害行為不同,它不是一次性的毆打、誹謗,而是滴水穿石、聚蚊成雷的累積傷害。每一次的「微侵害」、「小濫權」可能都不構成違法,但累積起來就變得嚴重。可是法律通常適合處理「單一特殊行為」,而不容易規範「長期累積微傷害」。

第二,霸凌通常造成的是精神傷害,遠比身體直接傷害更難以證明。如要累積到能讓身心科開具醫療證明,那已經很嚴重了。更何況,身心傷害與主管霸凌行為的因果關係,更難以找出證據

第三,講究效率、達成任務的職場,與重視教育的校園不同。前者本來就有壓力,就會淘汰,沒有員工可以主張「免於壓力的權利」。而且,在關係霸凌上,未成年學生集體排斥某人,學校應該教育這些孩子改變行為;但職場都是成年人,難道雇主可以逼迫員工「不討厭某某人」?

第四,近年來台灣「官場霸凌」愈趨嚴重,其實與太多靠個人親信或政治立場而就任的主管有關-你沒有能力卻當上主管,那就只能靠耍官威來領導單位。這不是「反霸凌」能夠處理的。

法律機制只能處理一小塊職場霸凌案件,而且立法還必須避免侵害營業自由以及人際交往選擇權。政府重視研修「職場」霸凌法制是好事,但先用現行制度,就可以處置「官場」霸凌,無待外求。 





詹文男/你的「意思」究竟是啥意思?

◆  詹文男/你的「意思」究竟是啥意思?
◆  劉大年/CPTPP路難行 台灣繼續努力
◆  黃齊元/歷史的終點?政治交易的起點









詹文男/你的「意思」究竟是啥意思?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文博大精深,有些外國朋友學習多年,仍然無法掌握精髓。好友老張就跟我說,他的一位老外朋友,苦學中文十幾年,一時興起去參加中文考試,考題如下:請解釋文中每個「意思」的意義。

「過年到了,小張到主管家送禮。主管:你這是什麼意思?小張:沒什麼意思,就意思意思。主管:你這就不夠意思了。小張:小意思,小意思。主管:你這人還真有意思。小張:真的沒別的意思。主管: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張:是我不好意思。」這位老外看完題目後,當場昏倒!

上述故事雖說有些戲劇化,但也傳神的表達出某些社會現象。首先是送禮文化。基本上,送禮是常見的社會行為,其不單純是「物質」的交換行為,更是一種「人情」的象徵。小張送禮,不僅僅是想表達對主管的尊重和感謝,更是希望建立或強化一種隱性的「關係網絡」。

從正面角度看,送禮可以促進人際關係,增強互信,讓交流更加順暢。但若變成一種功利化行為,可能會滋長裙帶關係、貪腐等問題,尤其是在職場或公共領域,這可能會損害公平競爭的環境。

其次是潛規則。在一些傳統的公司或官場中,表面上看似隨意的對話,實際上充滿了暗示與象徵。主管一連串的問題,如「你這是什麼意思?」和「你這就不夠意思了」,其實隱含著對送禮行為的期望或質疑,這反映了在某些職場中,主管與下屬之間並不僅僅依賴專業能力或工作表現,更多的是藉由非正式的方式如「意思」或「禮物」來鞏固彼此的關係。

這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會感到困惑或無奈,尤其是那些不熟悉這種文化的初入職場年輕人。這樣的潛規則可能導致工作倫理模糊。尤其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可以表示禮物的輕重、情感的真摯度,甚至一種隱晦的情緒表達方式,這對組織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而從權力關係的角度來看,小張企圖藉由送禮拉近與主管的距離,而主管則透過對「意思」的反覆詢問,展現其對「人情」的把握與操控。這種現象在一些職場及政商環境中並不罕見,也反映某些社會老舊文化

平實而言,送禮文化中的人情與關係,的確有助於建立更緊密的社會網絡,促進彼此的情感與互助。

然而,這也容易導致職場中權力不對等,並且可能會使得個人的專業能力被忽視,轉而依賴人際關係的培養,這對整個組織的競爭力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也因如此,我們應該更認真的省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太過於注重表面的關係和禮儀,而忽視了內心的真誠與無私?社會是否更應提倡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精神?讓人們不再執著於禮物與形式,減少功利心與執著,追求更純粹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