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別再用「合作開發」騙社會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別再用「合作開發」騙社會
◆  身心調適假處理霸凌 是緣木求魚
◆  防職場霸凌 畫好5條線
◆  漠視常民文化 瑠公圳文資拉警報
◆  政府阻交流 怕抗中保台神話破滅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別再用「合作開發」騙社會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桃園大園東隆凱悅社區、過田聚落及光明社區合組航空城原位保留居民權益促進會,日前赴交通部陳情,希望能將社區納入於桃園航空城區段徵收範圍。幾乎同時,反對烏日區前竹區段徵收自救會則北上行政院陳情,表示區段徵收將造成他們被迫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也會使工廠被迫關廠,數百人失業,希望行政院能協助他們剔除於區段徵收範圍。一樣都是區段徵收,前者希望納入,後者卻是要求剔除,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問題何在?

從公共政策角度,問題關鍵乃是在於區段徵收到底是屬哪一個「分類」?是屬於土地徵收?還是屬於合作開發事業?這是最為關鍵之處。區段徵收的定義向來抽象不明,直至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政府於修正《平均地權條例》時,在修法的解釋欄中將其定義為:「本質雖仍為政府以公權力強制取得土地之徵收性質,但事實上,已演變為另一種形式之強制性合作開發事業。」從此,政府刻意將區段徵收詮釋為是政府與民間的合作開發事業,就如同是民間的合建。

惟這樣的定義最為矛盾衝突之處乃是,區段徵收若真的是合作開發事業,那雙方不是應處於公平位階嗎土地所有權人不是可以拒絕參加嗎?政府怎可強制呢反之,若政府可以強制土地所有權人一定要參加,那麼它已不是合作開發事業,而是土地徵收了,就必須恪遵土地徵收所需具備的嚴謹要件,如公益性、必要性、比例性、最後手段及完全補償等,掌權者絕不能恣意。

然而,非常遺憾地,政府是用虛偽的合作開發事業來扭曲及掩蓋土收徵收的本質,它長期以來不斷地逾越那條原本必須嚴格謹守的界線,屢屢用區段徵收進行土地掠奪及家園迫遷,強制要求不願意參加這個虛偽合作開發事業的土地所有權人及相關權利人一定要加入,逼迫他們須獻出僅有的土地及家園,也因此造成許多侵害基本人權的悲劇。惟如前述,卻也有不少的土地所有權人願意參加這個強制合作開發事業,這又要如何解釋

這是因為區段徵收乃是現行都市計畫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一個彈性出口,成為一種土地開發的方式。例如,讓現在規畫及限制作為農業使用的土地可以變更為住宅、商業或其他高強度的土地使用類別,可以不受到現行都市計畫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拘束。由於地價因此提高,政府這時就藉機要求那群提出或同意變更現行土地使用類別的土地所有權人,必須要捐獻部分土地或是代金給政府,而雙方也由此簽訂開發協議,這在美國加州聖莫尼卡市及其他城市是有相關的規範,但前提是雙方合意,而不是政府強迫土地所有權人必須變更土地使用及進行捐獻

因此,現行區段徵收制度所產生的嚴重紛爭該如何解決關鍵就是要區分土地徵收及合作開發事業的類別,將區段徵收從土地徵收這個類別中排除,不要繼續再用虛偽的合作開發事業名義欺騙社會。也就是說,區段徵收應該要由《土地徵收條例》中脫離出來,將其修正為開發協議,讓區段徵收與土地徵收不再糾纏。最後,更要提醒,政府或多數方絕沒有權力要求全部土地所有權人都必須加入這個虛偽的合作開發事業。不論是納入或剔除,在屬土地徵收或開發協議類別釐清之後,期待人民都能夠擁有自由的選擇,並彼此相互祝福。














身心調適假處理霸凌 是緣木求魚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勞動部的職場霸凌風暴發生迄今,執政黨荒腔走板。換了一位不熟悉勞權相關事務的新勞長,希望能藉此轉移民怒,可惜一上任就要屬下周末加班幫他準備備詢資料。還未解決勞動部職場霸凌風暴,反倒引發新風暴。這就是民進黨的處理危機模式:打爛仗、打嘴砲,爭功諉過,全然不是在解決問題,真相如何就是看不到

沒想到,賴總統此時還拋出了「身心調適假」議題,在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賴總統指示應增設政院層級的專責通報平台,並偕同考試院研議推動強化反職場霸凌規範及配套措施。看來煞有介事,就不敢還原霸凌事件真相,沒有真相,所有相關的提議就是繞著暴風圈在走,根本無法化解危機

首先,這場霸凌風暴是組織結構出了問題,謝宜容所作所為反映出民進黨執政八年多來, 除勞動部還有其他部會出現的組織官箴腐敗亂象,當中還有多少個未爆彈存在?執政黨不面對,只會用鋸箭式來處理,根早就爛掉,當然不可能化解危機

其次,執政就是要解決民眾的困境,造福全民。可是賴政府上台迄今有哪個政策是在為國為民?光是一個開放大陸客觀光,就被反中意識形態把業者的生機卡死!陸生應馬英九前總統之邀來台交流,綠營側翼就說「對方來統戰」,連參觀中山女中都要擔心「學生心智未成熟」。

來台觀光人數腰斬,應負責的政務官不用承擔責任,有事卻要基層來負責!多年來民進黨的政務官有任何重大失政或失職都沒事,倒楣的還是事務官與基層公僕,這就是結構性的霸凌

還有,所謂「身心調適假」,賴團隊可知在大學實施的效果?問問教育部就知道!再說,這個假涉及個人隱私,極易被冠上「身心失調」貼上標籤,很多人寧可請病假事假去看身心科。更何況准假權又在長官,長官若無視屬下的身心健康,或長官自己就有相關病症卻無病識感或…,會准這個假嗎?再說,醫護與身心輔導機制是否有相關配套,以便幫助身心正在受到困擾的公職人員呢?

結束生命是很重大與關鍵的抉擇,若不是遇到困擾與不確定造成身心上的不安,誰會想用自己的生命來做「諫言」呢?一個職場霸凌風暴,就把民進黨所有結構性與根本性問題一一掀開,只是,迄今還不敢面對事實、不敢還原真相的賴政府,光想用大內宣或「身心調適假」 來處理危機, 真是緣木求魚啊!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防職場霸凌 畫好5條線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趙萃文/大學助理教授(台北市)


勞動部公務員之死掀起全民怒火,政府各機關也陸續爆發霸凌事件,衛福部長照司還傳出司長強迫同仁深蹲等情事。確實拿出解方反制職場霸凌,成為重建公部門職場環境的希望。然而,尋常的績效考核與政務治理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大家都認為必須要有這一條線,而且這條線必須盡可能明確並寬嚴一致,以免長官與同仁間的互動進退維谷;問題是這條線要怎麼畫?並沒有足夠規範共識,爭議恐就在所難免。

這次霸凌事件賴總統罕見兩次道歉,指示嚴查嚴辦,並檢討各單位當前反霸凌機制是否周全。因此,要畫好這條線,筆者認為至少要有以下數點:

一、完整的價值信念與規範:領導統御隱含強烈的個人價值、處事風格,乃至抱持的觀點,因此相關判斷需要極嚴格證明標準,確保每件職場霸凌申訴案件都能被有效處理。政策制訂者必須面對環境因素、個體因素、施政目標達成的歷程認知,到未來霸凌成立的因果連結,須明悉此中模糊性的存在並納入考量,以避免誤判。

二、致力改善證據取得途徑:沒有證據或欠缺可用堅實的證據,是被霸凌者的共同難點;撇開深層及結構性問題,本案表面原因有二,一是長官經常言語霸凌,致其心理壓力過大;一是工作負荷過重,長期逾時加班,致其身心失衡。但找出或取得可信、有意義的證據資料,讓個案能有效推論判斷,這才是難題。

三、適切的工作負荷:公務員在規定工作時間內,忠實履行職責,而不是全身心無條件的奉獻。下屬未達成工作要求,長官公開咆哮、怒罵及貶低同仁,將問題與責任導向下屬一方,自屬霸凌;若直接在工作群組點名問責,公開揭示讓同仁公審,無異是更嚴重的霸凌,此「目昏庸之惡」,自不能以「目的良善」來推卸。

四、充足職場觀念識見:職場霸凌的問題掌握與應處對策,要能貼近現實工作的環境,長官的行事風格、情緒管控、業務溝通及調適能力等,都應合法合情合理,政府應施以相應培訓,養成對人性、人情的換位思考。

五、職場霸凌的處理規制:不明確的職場規範,無法要求正確理解;唯有明確的規定才能使受規範者確認行為的界限。要提出一個具有可操作性,適合一般基層的規制,才可能提升遵守規範的意願。

綜言之,要健全職場文化,建構友善且彼此尊重的職場環境,法律,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適當方法;各個領導階層給予必要的重視與保障,「彼亦人子也,可善視之。」以專業服人,而非以權位壓人,才是杜絕職場霸凌的根本課題在尊重人權的環境中,達成公務運作的有效推動,才是公務員之福,人民之福。















漠視常民文化 瑠公圳文資拉警報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蕭文杰/台北教育大學社發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文化資產包含著有形文資載體以及承載著活的傳承與反思,之所以必須被保存,是為了讓後人能直面土地的過去,不失根漂泊;然而在台灣被指定的文化資產,即使民主化後,卻仍依附於統治者及開發商的喜好,成為資本與政黨意識形態宣傳的工具。例如台北刑務所成為商業吹捧的景點,失去其過往殖民與白恐歷史下的記憶;又如中正紀念堂儼然成為各政黨競逐意識形態的場域。然而,在台灣四百年史中,「常民文化」卻始終是被漠視的。

常民文化資產代表活的文化資產,能從文資中見證在地過往的聚落型態以及產業的發展脈絡,即使在現今社會的快速轉變中,仍可找到過去遺留的痕跡,由其後代、社群傳承至今的記憶、生活方式與習慣;讓現今社會中能有對生活有不同的想像,並找到與土地彼此尊重與環境共存的互動方式。

近期公民團體為了保留瑠公圳圳頭段及最後一間百年老宅(蔡宅)而奔走,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蔡宅正遭受建商強拆威脅,瑠公圳周邊也面臨高度開發的命運,這正是常民文資所面臨的困境。過去文資審議大會的經驗多是官方友好委員,且審議內容僅針對建築形式,並未完整就歷史脈絡及重要性去做釐清,造成官方篩選好看的,可以成為咖啡廳的文資保存,或是得以彰顯各黨政權的文資,讓文資本身失去其傳承在地故事的意義

日治時期於瑠公圳圳頭,在新店驛及萬新鐵路消失的現今,該處僅只剩蔡宅得以指認相對位置,經蔡宅屋主口述,蔡宅圍牆後方即為萬新鐵路倉庫及戶外儲存場,儲存場上經常堆置著許多煤礦及相思樹,孩子們常在相思木柴上攀爬,而萬新鐵路正是代表著新店煤業與林業之濫觴,由蔡宅可窺知一二

在蔡宅正面即為瑠公圳,在過去瑠公圳沿岸栽植許多樟樹以保水定土,婦女們常聚此洗衣,蔡宅門前之百年樟樹正可呼應。屋主又說他外婆以前會在碧潭看著帆船比賽,當時火車擠得滿滿滿,而且多是外國人,可知當時碧潭水上活動興盛,甚至更多的故事都是從這座老宅開始講起,這正是常民文資的傳承瑠公圳圳頭僅剩蔡宅及其屋主可講述新店的故事,與瑠公圳沿岸與萬新鐵路之起始更是無法分割

日治時期興建的蔡宅,正是蔡金木先生為了給當地勞工有個臨時住所、讓至新店打拚之林業與礦業工人能安身立命而興建,並與當時水利組合一起維護瑠公圳邊坡;蔡宅代表著當時勞動與產業的多重文化,以此讓後人能解當時林業與礦業的發展是勞工間如何互助,如何在艱苦的勞動環境下帶動產業發展,這不就是我們能享受今日經濟果實的根本?

蔡宅目前正面臨當地建商迫遷危機,建商從瑠公水利會(現為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取得土地,並逼迫百年老宅與屋主遷離,為了後續的房地產開發,讓瑠公圳岸邊未來只剩高樓和高房價。

瑠公圳圳頭僅存的蔡宅作為當地唯一活的文化資產,正是新店過去生活與產業緊密的結合的見證,也可讓後人能明白這些房地產炒作背後,人們如何與水共存,勞動者如何互助並撐起產業。

瑠公圳文化景觀必須整體帶狀被保留,在此肯定新北市政府迅速進行文資現勘,並呼籲不要像農田水利署出賣自身文資,失去過往發展的根本,而是讓瑠公圳最初的記憶能被保留,正視常民文資價值,才能讓生活與產業的根被留下,儘速依文資法登錄文化景觀















政府阻交流 怕抗中保台神話破滅


2024-11-30 05:34  聯合報/ 黃新龢/研究人員(新北市)


馬英九基金會近日邀請陸生團訪台,遭到執政黨貼上「共產黨員」、「共青團」,並以「統戰」疑慮為藉口,欲阻撓陸生與台灣青年面對面交流。

事實上,兩岸學者對於青年交流的研究,均不約而同透露,大陸可能更需要擔心兩岸青年交流的結果。

例如,我國學者的研究顯示,無論是來台攻讀學位或短期交流的陸生,對於台灣之認同及來台之經驗多抱持著肯定的態度,也樂於在返回大陸後分享並鼓勵其他學子來台就學,顯示其對於台灣的情感與認同度很高。

來台經驗有利陸生成為大陸潛在的改革力量,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的一篇學術論文中顯示,有超過一半的陸生在參觀台灣的政府機關後,使其對大陸黨政軍機構信任變低。

隨此變化,同一篇論文也表示,有逾五十二%的陸生因此降低對大陸官員的信任,支持台灣使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活動者淨增加十點四一%,支持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與 WTO 淨增加八點三三%,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者淨增加三點一三%。整體而言,來台陸生對台灣主權接受度淨增加十七點七一%,而不支持兩岸統一者淨增加十六點六七%

而大陸學者的研究則顯示,台灣學生不易受短期交流的影響,交流活動中的官員接觸、立場說明等,可以在「認知層次」消除偏見並改善印象,但不易深入「認同層次」,左右台生的統獨立場與身分認同。「大陸經歷」對台灣青年身分認同的影響,一定程度上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台灣青年自身的優越感。

台灣青年將自己定位為大陸發展的「過客」心理,只將大陸市場的成長性作為獲取發展資本的跳板和機遇,並認為自己終將回到台灣長期發展。筆者曾訪談赴陸短期交流的台灣青年,也呼應前述學術研究的觀點,渠等對於參訪期間,陸方要求撰寫吹捧大陸的制式心得,以及觀看「愛國電影」表達反感。

前述若干證據顯示,台灣青年赴陸交流、發展,至多僅能達到化解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效果,但在改變國家認同上,卻未因接觸而彼此接納,化解緊張關係,群體的差異反而不斷擴大,此現象也成為大陸現階段推動對台青年工作始終無法突破的困境。

相較於我方,大陸更應該擔心兩岸青年交流對於大陸青年在心理認同層次所造成的改變,來台交流帶給大陸青年在民主、法治、自由、開放、多元的衝擊。但執政黨一味阻攔交流,只是凸顯對台灣自己缺乏信心,並深怕苦心洗腦人民「抗中保台」神話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