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專家之眼】第一波罷免戰打完 人民學到什麼?

◆  【專家之眼】賴清德不會因大罷免大失敗調整政策路線(初三)
◆  【專家之眼】第一波罷免戰打完 人民學到什麼?

◆  【專家之眼】解析泰柬邊境衝突所涉政治算計(初二)
◆  【專家之眼】大罷免-賴清德是伊斯頓理論的信徒嗎?(閏初一)
◆  【專家之眼】普發現金是債留子孫的大錯
◆  【專家之眼】黃仁勳旋風:AI時代的傳奇(廿八)
◆  【專家之眼】行政院會咬牙普發現金或始亂終棄當渣男?(廿七)








【專家之眼】第一波罷免戰打完 人民學到什麼?


2025-07-27 05:59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首波大罷免開票結果昨出爐,罷免宣告失敗。(中央社)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昨天開出第一波罷免案結果,反罷免勝利得之不易。原因很簡單,除了綠營網軍早就吶喊助威外,賴政府動用司法解決藍營罷團,順手擺平了部分組織動員能力,還有側翼民團甘為黨政機器驅策,但投票結果顯示,賴政府不僅無法團結國人,連他自己黨派的團結也搖搖欲墜。只是開票前有不少評論說此次罷免反映出台灣有民主、兩岸、經濟,以及因為不團結造成的國安等危機,仔細想想這次反罷免雖然贏了,但也只是危機暫時解除。因為危及賴的統治權威,他的反應「難料」,危機還在,還要加上社會無法溝通的嚴重問題。

之所以觀察到綠營內部也出現不團結現象,是因為此次多數罷免區域本來就是藍營優勢選區,在那麼多人被鎖定、整個氣氛被炒熱後,選民能意識到這等於是一次重新選舉,外界可從投票率看得清楚;就連選前綠營評估可以拿下幾席,也是以無法過半的席次為多。綠營最後就對這些自估會贏的少數席次裡投入大量資源,但即便開票前有綠營各派系大團結模樣,結果票卻仍沒開出來。這戳破了民進黨內團結假象,對明年地方選舉,想必產生深刻影響。可是外界也不用猜測賴是否會成為跛腳總統,這次罷免,綠營除挫了氣勢,可以分配的政治蛋糕並未縮小,真正戰場是明年地方選舉,如果這次氣勢能燒到明年,那才是綠營派系向賴挑戰時候。

也因為賴的權力根基還在,開票前各家所述危機,恐怕仍是伺機而動:首先是民主危機。憲政上五院合一、無法制衡的危機看似解除,但行政院是否就會開始學習妥協?猶記得卓院長剛上台時,不少人稱讚他的協調溝通能力,但後來他對立法院態度遠不如期待,恐怕是受到賴的影響。真正做決定的人不用負責,台式民主恐怕還要繼續沉淪?

其次是兩岸危機。此次罷團主要理由就是抗中保台,至少在台北市街頭,常看到抹紅立委的大幅廣告,連外媒最後都報導此次是針對「親中」立委的「大罷免」。如果罷團贏了,以後選舉恐怕沒有候選人敢對大陸政策發表理性看法。這個壓力,在德國世大運議題上看得清楚。但即便反罷贏了,就代表抗中保台招失效了嗎?倒也未必。尤其是注意到罷團側翼對反「中」的信仰程度,這些鐵板一塊的選民,政客恐怕不能放棄。

再者是經濟危機。台美關稅談判進度在開票前一直不肯透露,恐怕是不妙結果,否則綠營肯定大鳴大放。台灣產業將面臨市場開放、較高關稅,甚至匯率升值三重壓力,但這陣子賴政府關心的卻是怎麼搞政治鬥爭。

接著是國安危機,來自於當家者帶頭撕裂社會。立法院有僵局,透過妥協、分配資源仍可推進政務,卻偏要採取罷免方式,未來賴是否願意妥協?從過去台南經驗看來,不容樂觀。如前述,此次投票,讓人看到連綠營看似整合成功之處,票也開不出來,這反映許多黨內派系不滿賴的統治方式,不團結危機恐怕繼續發酵。

最後其實還有台灣社會無法溝通的危機。前面羅列了各項危機,每項都顯而易見,也都是對台灣的嚴厲挑戰,但無論是執政黨或罷團側翼,多未回應上述疑慮,好似大家都在杞人憂天;同樣的,綠色陣營的抗「中」焦慮,也讓人莫名所以。連一些基本觀念都無法好好坐下來溝通,這恐怕才是無法團結的根源。

綜上所述,罷免雖然失敗,但僵局危機依舊。看到結果出來後,許多支持者表達高興情緒,但仔細想來,費了那麼大力氣、國政空轉那麼久,好像又什麼都沒改變?被罷的政治菁英們有不少頭腦清楚者,稱罷免案沒有贏家、全台人民都輸家。庶幾近之。













【專家之眼】賴清德不會因大罷免大失敗調整政策路線


2025-07-27 06:30  聯合報/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
民進黨大罷免失敗,也對賴清德總統的「期中考」打出不合格的分數,圖為賴清德視察台南災區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7月26日大罷免大失敗,朝野三個政黨黨主席,朱立倫、黃國昌都出來開記者會;大罷免投票前宣稱「與民同行」的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反而在開票後的第一時間躲了起來,由秘書長林右昌主持罷免失敗後的記者會。當記者問及賴主席、林秘書長及內閣是否要辭職以示負責,林回答說這是一場台灣民主史上從來沒碰過的公民行動,不要窄化成政黨之間的對決與勝負。換句話說,民進黨內高層決策人士,沒有人會為這次大罷免大失敗辭職負責。

這場創造世界奇蹟的大罷免所以上場,是因為少數政黨在本屆立委選後不接受結果,立即決定用罷免,形同「翻桌」方式,企圖改變國會朝小野大的政黨席次分配,令人大開眼界,肯定會成為政治學上的教學案例。但更諷刺的是,當大罷免這把火剛燒起來時,民進黨高層皆否認與民進黨有關,直言這是公民團體自動自發的民主運動;當大罷免看似有燎原之勢時,民進黨才現出原形,也表現出儼然是由黨中央主導的大罷免,才會發出由賴清德署名的黨內公文,大動作要求民進黨各機構協助連署推動罷免;除了立院黨團柯總召從頭到尾提點之外,最後由賴清德推出「團結十講」,為大罷免添柴火;把罷免藍營立委定義成像打鐵鑄劍般,要去除「雜質」;並為民主政治賦予會令古今中外政治學者或思想家恥笑的新定義:「你不是說議會多數就可以決定各種事情」,否定民主「多數決」的ABC。但實質上,由民進黨賴清德、柯建銘導演的大罷免則昭然若揭,可怎麼如今一敗塗地了,又說這是公民自主運動了?林右昌為了撇清和大罷免的關係,怎麼沒種說要曹興誠自行負責,並要曹及公民團體去向民眾道歉,因為花了國家10幾億銀子去辦大罷免?

這次大罷免訴求的主軸仍是民進黨用了近十年的抗中反中的「亡國感」(芒果乾)。不過,荒唐至極且翻山倒海的宣傳是說:藍營的立委全部是拿中共錢的、藍營立委不被罷免,台灣就交給中共了、更歪樓的還有一些口號說,罷免國民黨立委XXX,就是罷免習近平。如今,大罷免大失敗是否表示民進黨的抗中牌不靈了?賴清德是否會在抗中求獨的路線上有所修正?賴清德的兩岸關係會不會有所調整,變得比較溫和?

筆者個人的看法是不樂觀,主要是基於賴的人格特質。接近過賴的人都說賴個性非常犟,不肯輕易妥協及讓步。第一個佐證是賴擔任台南市長時,200多天不進議會,只為了議長涉及貪汙尚未判刑確定;依照《地方制度法》規定,市長必須向議會做市政報告及出席備詢,此為職位義務,賴完全置之不理。第二個佐證是總統選舉期間賴在新北萬里的老家違建硬是不拆,還要扯出早期礦工工寮的舊事,轉移焦點。從大罷免大失敗民進黨記者會賴總統「神隱」,顯然賴及民進黨高層都「不想」為大罷免失敗負責,更不會反思大罷免抗中保台的主訴求,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國人期待賴會因為大罷免大失敗,認真考慮朝野真心誠意的坐下來會商國是、解散內閣與在野多數黨討論籌組聯合內閣、理性思考調整對大陸的政策從「斷流」走回「友善交流」,恐怕會是空中樓閣吧?不樂觀!







名家縱論/民主止跌回升的關鍵時刻\星期透視/罷免大破功 展現公民覺醒反抗力量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大罷免給三黨的教訓:為政以德 勿輕試「白虎湯」
◆  大罷免綠營重挫 賴還要續走自毀「黃磚路」?
◆  名家縱論/民主止跌回升的關鍵時刻
◆  反思罷免 理由書不該是謠言傳播站
◆  協商才能解大法官提名僵局
◆  台灣中道力量的勝利
◆  星期透視/罷免大破功 展現公民覺醒反抗力量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民主止跌回升的關鍵時刻


2025-07-27 00:17  聯合報/ 蘇永欽(政大講座教授)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昨天舉行的第一批罷免投票開票結果,成案的廿四位國民黨立委全部未通過,另民眾黨新竹市長也未通過,當然最終席次有無變動,還繫於八月廿三日第二批七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投票結果。無論如何,民意可說再清楚不過:我們已經給民進黨足夠的機會,現在是人民捍衛民主的最後關頭

此次投票不僅攸關我國民主發展,還會影響兩岸的戰略調整絕對是關鍵時刻。台灣在世紀之交的十四年間,通過七次修憲完成全面民主化,在華人世界拔得頭籌,意義非凡。雖然大家也知道,對這個初登場的民主抱太高期待是不切實際的,我們也的確犯了不少新興民主常犯的錯誤,只是更具福爾摩沙生猛風味而已,比如國會動輒失控打群架,更不要說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翻轉大選結果兩顆子彈。但這些都還可以視為建立良性政黨競爭文化摸索過程,某種成長陣痛

真正的考驗還是在於基本規則遵守,兩千年只拿了不到四成選票的陳水扁總統,所領導的民進黨在立法院連三分之一席次都不到,面對的就是所有半總統制的總統都可能碰到的難題:任命的政府必須得到立院多數支持,如果沒有,就只能和友黨協商組聯合政府,或者請對立的政黨組閣,否則注定空轉這是憲政工程不變邏輯,因此儘管同類憲法多未明定此一規則,在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法國密特朗總統跨出左右共治第一步後,此一基本規則已在此類國家快速確立

所以當陳總統執意少數政府執政八年,我們看到的就是各種建立多數統治基礎上的基本規則,如法律保留預算保留等被大量迂迴扭曲政風也因此快速惡化之後兩大黨各連續執政八年,都是行政立法一貫的完全政府,雖也出現制衡不足憲政問題,但至少多數統治第一天條沒有問題。直到去年一月,同時改選的總統和立法院,民進黨總統當選人只得到四成支持,立法院也只有四成五席次,但賴總統還是堅持少數政府走下去。不僅如此,本應保護民主院級部會層級獨立機關,賴總統倚仗之前八年執政餘蔭,更是上下其手,直接把三院NCC、中選會,乃至享有外部獨立檢察體系都當成御林軍

到這裡,我們的民主體制已和民主沒有太大關係了。但不願空轉的賴總統仍毅然決定由上而下的把憲法為「原選區」選民保留罷免權操作成全國一體的「大罷免」,用個體民主手段來處理總體民主困境絕對可以和我們近鄰一夜炮製和平戒嚴競逐亞洲地區活剝民主獎。他的總體民主解方仍是民進黨使用多年的「抗中保台」,當成洗腦口號很響亮,政策上卻很難化為積極可行政策,其實正是去年多數選民拒絕民進黨的主因。但正面選舉過不了,何不試試負面罷免仇恨動員(「親中賣台」)?

荒謬的大罷免終歸失敗,零分!台灣人民以如此戲劇化方式告訴賴總統和民進黨,這不是我們要的民主選務花費十幾億還算小事,社會撕裂政府空轉,才是難以彌補損害多數不當然代表真理,但少數必須接受多數民意卻是無法繞開基本原則。從這個角度看,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這次真誠合作,不僅是能有這樣結果主因,同時也為撥亂反正提供了堅強基礎。我的意思是,不要讓賴總統坐困愁城,他不需要對國會負責,但基於憲法,他有義務組建可以對多數負責的政府。退無可退的,絕對包含朝野政黨! 












星期透視/罷免大破功 展現公民覺醒反抗力量


2025-07-27 00:14  聯合報/ 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綠營與罷團雖強力動員,但首波大罷免以「大破功」收尾,一席藍委都沒被罷掉,除能凸顯台灣多數民意不贊同鬥爭式的罷免操作,更等於對賴投下不信任票;不僅總統權威受到衝擊,綠營要在八月廿三日第二波投票反攻更困難,畢竟罷免已造成社會割裂互不信任,更摧毀「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光榮感。而今多數民意支持反罷,除真正的公民力量覺醒反抗外,罷免操作功虧一簣,其實早有脈絡

首先,罷方無差別攻擊,反使社會對藍營產生「受害者症候群」,畢竟罷方多只祭出虛無縹緲的「親共」標籤或無實據涉弊指摘,鮮少舉出要罷免藍委的堅實理由;更甚者,府院黨更被認為利用優勢資源打壓在野,更可能讓民眾產生「一黨獨大威權」的恐懼。這些情緒堆疊,不僅鞏固藍營基本盤,更順勢產生對其有利的受害者症候群

其次,罷團和民進黨的競合關係複雜,甚至競爭已大於合作,畢竟除了罷掉藍委後的補選,是尊重罷團還是黨中央主導,恐引發猜疑外,民進黨或也擔心若罷免成功,罷團曹系可能進一步影響決策掣肘賴清德。民進黨雖要求黨公職配合罷團,但否全力動員也有懸念,特別是縣市議員也會擔心若動員太猛,日後會否反被藍營罷免況且前總統蔡英文投票貼文又寫得諱莫如深,只有感謝公民團體並稱她會去投票,也無「大罷免大成功」,黨內英系如何解讀更耐人尋味,都會限制綠營催票動能

再者,以日本等於是完全順從「美意」並大開市場門戶,才有相對低的關稅,此種感覺發酵不利罷免畢竟面對川普關稅重拳,政府沒有能讓民眾放心的有效對案過程不透明主動權完全操之在美,民間擔心政府擋不住川普壓力、恐面臨比日本更不利的情況,當然會藉不同意罷免給民進黨壓力、來表現民意對政府對美態度軟弱不滿

此外風災效應成壓垮綠營的最後一根稻草。賴總統雖到南部視察,但被質疑同理心不夠;如回應災民是否能請國軍協助,賴「不能什麼事都靠國軍」、「法律規定,國軍是不能進去民宅」等都引發爭議,也讓民眾對綠營的「萬事莫如罷免急」產生負面觀感

最後,藍軍以盧秀燕、蔣萬安及韓國瑜為主的「黃金三角」在反罷戰役中扮演關鍵角色,蔣為「抗綠先鋒」、盧也強化火力對準賴清德,韓則護住藍委心脈,加上侯友宜與張善政全力守護選區呼應藍軍「對賴清德投不信任票」的主軸,並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訴求「還柯文哲公道」的第二戰場相互呼應。藍白聯手將民眾對民進黨、賴清德的不滿及對柯文哲的同情擴張到極限,也是擋住罷免關鍵

總之,大罷免名不正、言不順,逆民意而為之,自我反噬也是剛好












大罷免給三黨的教訓:為政以德 勿輕試「白虎湯」


2025-07-27 00:19  聯合報/ 鄭自隆/政大傳播學院退休教授(台北市)
民進黨大罷免確定失敗,也對賴清德總統的期中考發出不合格的分數,圖為賴清德視察台南災區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吵嚷將近九個月的首波大罷免落幕,廿四比○,台灣選民選擇民主制衡國會結構不變,有一首宋人楊萬里的詩,非常適切形容這次的大罷免: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由執政黨來發動大罷免,是典型的「萬山不許一溪奔」,取得總統大位,表示在中央五院實質控制四院,行政、司法、考試、監察的院長及重要首長,都由總統欽點,唯獨立法院由公民直接選舉委員,由委員選出院長,如果連這個也要沒收,那就是崇山峻嶺巍然聳立,食銅食鐵,連一條小溪都不許過。

愈不許小溪存活,小溪就會拚命日夜喧譁,終於掙扎衝到山腳,找到出路,小溪拚出一條路,「堂堂溪水出前村」,阻擋小溪的萬重山,只能奈其何。

為了讓執政黨好做事,不惜撕裂台灣空轉經年,就是要取得國會多數;媒體一方面噬血,一方面有其意識形態堅持,於是打開電視新聞台,都在講罷免,宛如台灣已無正經事可討論;經過渲染擴散,罷團、反罷團對立,親友反目,社會更成兩派,「不支持罷免,就不是台灣人」,把一半的國人歸為「旗魚人」與雜質

政治人物更好笑,猜猜這句話誰說的,「罷免是人民的權力,但是不能是政治鬥爭工具,有人想要利用比較低罷免門檻,來拉下大選中,以過半選票當選的立委,如果我們不在意,他們可能得手,所以明天我們一定要用手中這一票,遏止沒有正當性,只為政治計算罷免」。

是誰講得這麼義正詞嚴,應該給他鼓鼓掌?不用猜,政客之言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藍罷綠,綠的頭人會這樣講;綠罷藍,藍的頭人也一樣這麼講。政治失掉公義,只看到權力,我們選民何必隨之起舞

如果有針對性,找特定立委罷,或許會成功;但民進黨的目的是要控制國會,所以要換掉六席以上,因此團滅式遍地開花,這是梭哈賭法「卅一位通罷應可撈到六位」,心術偏離正道,變成貪心不足蛇吞象的「白虎湯」,白虎湯有特效猛藥,但使用不當可能致命,果真

年初國運籤,台南的南鯤鯓代天府「一重江水一重山,誰知此去路又難;任他改求終不過,是非終久未得安」,最後的「未得安」,有兩種解釋,照字面是不好過,但亦有一說「未」指未月,即農曆六月,所以當家的執政黨,只要大罷免一過,從此頭過身過,海闊天空,完全執政;但可惜,天不從黨願。

這次「大罷免、大失敗」,民進黨重傷,八月廿三日的二波罷免已成強弩之末,但接著會面臨內閣改組國會黨鞭是否更換的壓力,而且牽動明年縣市長選舉,甚至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總統連任的大選。

「大罷免」給三黨的教訓是,為政以德,勿試「白虎湯」













台灣中道力量的勝利


2025-07-27 00:15  聯合報/ 劉宗夏/金融分析者(台北市)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首波大罷免結果揭曉,藍白沒有得意的本錢,當然今天這種結果代表藍白支持者強烈凝聚,想要給執政的民進黨一個教訓,但也有不少非藍綠鐵票投下不同意票,他們不是支持藍白,而是反對民進黨分裂台灣

過去民進黨為了選舉利益操弄抗中保台,多數時候都嚐到不少甜頭,這一次是罕見的大敗,為什麼輸得這麼徹底?不是因為台灣人對於中共的態度大幅改觀,而是受夠了賴政府的兩面手法,口喊團結、實則為了政治利益撕裂台灣

從結果來看,顯然中間選民也出來表態!不同意罷免的比例大幅高於同意,代表非藍綠選民覺得若不出來表態,台灣社會可能會被推向危險的懸崖邊:用膚淺的口號,喊個反共,就可以區分台灣人誰愛台、誰賣台。如今這個投票結果,就是台灣社會拒絕低俗文化的訊號。賴政府不能再躲在後面,應該要出來對於造成台灣社會的內耗紛亂道歉

當然結果也代表了民心難測,當初「卅五名藍委進入二階」幾乎把國民黨打到谷底,民進黨也用司法抄國民黨的,眼看藍軍就要被團滅,但是民進黨得意忘形操作過頭,反被民意反撲。所以在野黨看到這些過程更應該警惕,應該心懷謙卑步步為營,勿犯民進黨得意忘形的錯。

今天是台灣中道力量勝利,不是任何一個政黨的勝利。














協商才能解大法官提名僵局


2025-07-27 00:16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市)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日前立法院再度全數否決總統提名的七位大法官人選。目前司法院僅存八位大法官,憲法法庭無法運作的困局依然延續,攸關人民權利救濟憲政秩序根本機制,陷入持續停滯僵局。如今首波「大罷免」落幕,未能改變國會生態,賴總統更正視國會現實,主動釋出善意,以理性對話為前提,尋求與在野黨重啟協商契機

本次提名案未能過關,固然與提名人選專業背景政治形象有關,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整體政治氛圍高度對立,朝野彼此角力,互信基礎薄弱。在野黨內部即有聲音指出,若再有兩位大法官獲得通過,即可使憲法法庭達到最低開庭門檻,得以重啟運作,屆時恐對《國會改革法案》等關鍵立法作出違憲宣告。為防止憲法法庭淪為政治操作工具,遂形成全面否決共識

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名名單中,部分學者如蕭文生詹鎮榮,在全院委員會審查階段曾獲國民黨委員肯定,黨團內部原亦有放行的聲音,顯示其學術聲望專業能力跨黨派認可。可惜最終仍受政治氛圍牽動,未能獲得共識。

然而憲法法庭的設置原為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維護法制正義,不應淪為朝野鬥爭犧牲品。大法官職司釋憲審查法律合憲性,需具備專業獨立性社會信任感。若長期處於癱瘓狀態,不僅削弱違憲法律修正機能,更將侵蝕人民司法制度信賴,損害民主憲政的根基。

當年陳水扁總統亦曾處於朝小野大的格局,最終透過與在野黨充分協商,促成大法官人事案順利通過,足為今日借鏡。大法官人選雖由總統依憲法提名,但「須經立法院同意」本即意涵制衡共決精神實質朝小野大依舊的情勢下,若賴總統再一意孤行繼續無視國會民意憲政平衡,勢將迎來第三次封殺政治風暴,屆時不僅憲法法庭遙遙無期,總統的憲政領導威信亦將難以維繫












大罷免綠營重挫 賴還要續走自毀「黃磚路」?


2025-07-27 00:15  聯合報/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台北市)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昨天台灣民主制度迎來一次震撼教育式檢驗。號稱歷來規模最大的「大罷免」行動,藍營完勝、罷團潰敗、綠營重挫,民進黨政府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大選以來,首度在選舉操作上遭遇全面挫敗。然而,在熱鬧的數字與勝負之間,我們更該問的是:這場政治動員勝利,是否也是民主的勝利?抑或是另一場通往自毀的「黃磚之路」起點?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Kathleen Parker 在七月廿五日以「川普的黃磚之路並不通往奧茲」為題,提醒世人:政治人物對於不同的陣營與聲音,如果只沉迷控制清洗,而非制度包容,那麼所走上的不會是通往神秘王國的黃磚路,而是一條逐步自我融化自毀聲望深淵之路。這句話,用來形容當前台灣執政黨的選擇,無比貼切。

罷免制度,本該是公民制衡代議士權力的合法手段但當其背後節奏操作邏輯,逐漸轉由政黨主導、由中央指揮,原本屬於民眾的問責機制,卻悄然變質黨派動員工具。這次的罷免標的不再是施政失職個別議員,而是整批在野陣營的象徵性政治標本」-「只要你是對手,就要清除」,這不再是民主遊戲規則,而是權力競技場生死格鬥

事實上,在這場大罷免前後,制度操作民主精神的落差已令人憂心行政資源下鄉助選,到執政高層釋放「整肅反對勢力」的言論,再到媒體鋪天蓋地暗示性報導,所營造的不只是一次投票,而是一場清洗異己劃清敵我鎖定忠誠權力儀式

這場行動,無疑點燃了在野陣營支持者的激情,也一度穩固了政黨動員結構;但後果是什麼?制度信任的進一步流失,是對選票與民意真正價值的質疑選舉操作成為「政治清算遮羞布」,制度成為「黨意合法化的工具」。這樣的走勢,不正是走上那條「黃磚之路」嗎?乍看之下金碧輝煌,實則通往虛構幻境制度空心化

真正成熟的民主,不只是讓你贏,更要讓對手可以安全地輸,並繼續存在。政治應是長期博弈,而非一次性殲滅。當勝利淪為消滅異己藉口,當罷免轉為打擊對手儀式,民主已不再是權力的節制機制,而變成權力的延伸手段

這次罷免結束後,藍營獲得壓倒性勝利,的確重新定義戰略主導權但問題仍未解決罷免制度的初衷能否被重新理解?選民投下選票時是否感到自由而非被挾持在這些問題未被認真對待之前,每一次的勝利都可能是下一次信任流失開端

罷免,是權利,不是武器民主,是共存,不是清算選舉,是節點,不是終點

台灣現在的關鍵不在於誰贏,而在於制度還剩下什麼。如果執政黨執意走在這條政治清算的黃磚路上,那麼結局恐怕如同 Kathleen Parker 所言,不是走向王國,而是逐步走進權力自毀的深淵。




2025-07-26 23:39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反思罷免 理由書不該是謠言傳播站


2025-07-27 00:16  聯合報/ 陳秋政/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教授(台中市)
中選會應實質審查罷免理由書內容,行政機關本應依法中立、忠實執行職責,若文書涉不實指控,應主動介入處理。 圖為中選會主委李進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台灣首次大規模、被罷免者全為在野黨、難掩「追殺」意味的首波罷免投票昨天落幕,結果出乎許多人預料「大罷免大失敗」。

這波罷免活動來龍去脈,終究還會歸於政治而各持己見,政府權柄是否直接或間接涉入其中,也將因透明治理遙不可期而無從解密或澄清。這種信者恆信的溝通現狀文化,著實不利國家社會未來發展,也讓民主素養持續處於淺碟化民粹化自嗨境界

回顧本次罷免狂潮制度運作過程,面對成案與否總是聚焦於程序面門檻,例如有效份數、幽靈連署、送達時間、領銜人資格等等。

但在程序面較勁的就是政黨動員實力資源,加上不同政黨支持者特徵投入度不同,因此成案率高低立判,遑論輿論質疑選舉罷免主責機關行政中立

公共事務治理專業訓練來看,必須從證據理性的層面提出幾點反思,據此對選舉罷免成案與否的行政體制審議過程,提出制度變革建議

首先反思講起,要想避免不必要政治動員,其實可以從制度改善著手;在程序面門檻之外,中選會應該對「罷免理由書」內容進行實質審查,雖然這部分有賴審查成員組成結構超然客觀,但上述期待不應是奢想、夢想,而是應該立即斷然改善展現選務機關超然中立

罷免活動推進過程來看,試問有多少連署人、投票人耐心看完「罷免理由書」、「答辯書」內容?成熟的民主權行使應該以什麼為基礎,是主觀情緒還是客觀論證?街頭上許多的積極論述看來都是主觀情緒,或者是假裝客觀論證

只要詳細分析「罷免理由書」內容便能歸納出幾項典型論述,例如刪除預算損害民眾福祉、支持修法影響國安、問政表現怠惰不積極等等,也常見「可能、不利、不符合民意」等缺乏佐證證據用詞

行政機關本於職權應該妥善實踐忠誠忠實的義務,本於法令中立客觀。若公告的選舉罷免文書內容涉及不實指控,中選會應有所動作。

回顧此次大罷免,罷團提出的種種罷免理由部分缺乏具體實證,也讓真真假假的訊息在網上流傳,成為另類「謠言傳播站」,加劇了對立。面對此次大罷免結果,期望賴政府反思,也期望行政機關能檢討此次大罷免過程中的可能疏漏,敦促台灣民主進步。







廖達琪/罷免後 領導人需以蒼生為念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達琪/罷免後 領導人需以蒼生為念
◆  楊志良/老人創造時代,時代考驗老人
◆  盛治仁/拒築牆思維,搭連結人心橋梁
◆  李清志/夏日台北美術館
◆  陳立恆/台灣,還有機會再大展鴻圖嗎?
◆  施振榮/王道與產學共創新思維
◆  葉匡時/台灣能造出下座護國神山嗎?









廖達琪/罷免後 領導人需以蒼生為念


2025-07-27 00:12  聯合報/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榮譽教授


大罷免今年初被提出,當時各方並不看好,但隨著一階及二階連署的達陣,罷團氣焰一度高漲,甚且傳出可在三階投票罷掉十至十五席國民黨立委;如今廿四席國民黨立委加民眾黨高虹安市長一席「○罷免」的結果,打破這些虛張聲勢

細究去年各區的投票結果,尤其是民進黨立委候選人的得票數,以七至八折計算,再與四分之一門檻數比較,能超過門檻的實不多;加以民進黨山頭各有盤算,而被罷者將士用命傾力護盤,才出現全面擊潰罷免勢力場面

如以此方式及能量評估,八月廿三日七席也不易罷成。換句話說,國會的朝小野大格局難變,但從開始到現在,罷團街頭布陣綠媒熱烈炒作、執政黨的推波助瀾政治豪賭,似捲起了千堆雪,卻全融化在已被藍白營燒熱的基層,大罷免真成了一場空。

不過,大罷免的虛幻面雖已揭穿,但它也揭露了一些台灣政治實務面的問題。首先憲政僵局無解困境:大罷免的起因源於朝小野大,執政黨與在野黨正面對決常吞敗績,這樣的政治攻防本是民主的日常,民主國家的憲政制度設計也為避免兩方過度的惡質競爭,設有調解的機制-如司法獨立、有釋憲的最高權柄,以解行政立法紛爭;還有倒閣機制來尋求選民的仲裁。但目前台灣的狀況,大法官因只有八人,無法召開憲法法庭來履行職務,反對黨兩次否決總統所提名的七人,造成第一道解僵之鑰完全失靈。

至於倒閣這一解方,我國憲法有提供操作機制,規定二分之一以上立委通過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行政院長得辭職,但可同時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但此一解散國會、重新改選、訴諸民意裁判的機制,在台灣從未實踐過。即便當下的行政立法糾葛,倒閣曾被國、民兩黨提出,一樣因政治計算而未成,致此一機制形同虛設。眼前司法及倒閣的解僵設計均無用,而大罷免未改在野仍為多數之結構,未來實需朝野領導人以蒼生為念,勝的一方,不妨先遞出橄欖枝,表示願理性溝通、協助推動國事!

第二公民參政機制不足:大罷免能走到第三階投票,不能不正視所謂公民團體的力量。雖然其組成包括一些親綠社團,但也有一些年輕、尤其是婦女政治素人參與,他們熱情積極,不怕颳風下雨站街頭拉罷免;反共似是他們的共同心聲,但平常卻缺乏表達的管道,這些人下一步往何處去?我們的制度設計給予藍綠以外的空間非常有限,以往能進立法院的小黨存活率不出三屆,民眾黨似也吸納不了這些素人;朝野可以競相構思,讓這些人有更多政治參與的機會,而不是總在街頭吶喊!

第三民進黨反共威權復古反共這次很奇妙地成為罷團的黏著劑,民進黨借力使力,頒布國家安全十七項因應策略、稱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老蔣時代的堅壁清野、僵固的反共方式突然成為顯學,執政者忙著境內貼標籤、找敵人,結果「反共無成」,值得民進黨領導人三思!

第四國民黨組織疲老脆弱:大罷免連署期間,國民黨各地方黨部接連被羈押起訴多人,雖說可能有偏差辦案現象,但其組織的疲弱老化也讓大眾一覽無遺!國民黨領導當局能不多所警惕、尋求組織更新嗎?

民主運作靠制度,但制度有窮盡;領導人的胸懷意念選擇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