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報社論/健全服務業指標 看清景氣真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的司改和正義,全部付水流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拿誰的命開玩笑?
◆  經濟日報報社論/健全服務業指標 看清景氣真相







經濟日報報社論/健全服務業指標 看清景氣真相


2022-05-15 00:3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整體經濟指標(GDP)成長,但占經濟生產六成的服務業卻又停滯的矛盾狀態,讓決策者難以針對真實狀態做出最佳決策。(路透)



新冠疫情肆虐超過兩年,全球經濟遭嚴重衝擊,許多國家經濟負成長且恢復遲緩。基於防疫必須避免接觸,國際間人際往來幾乎禁絕,國內旅遊餐飲管制也時緊時鬆,致營運須仰賴人際接觸的服務業,遭到致命性的重擊。台灣是全球電子零組件的生產重鎮,幸運搭上疫情下「遠距經濟」飆升,難得出現製造業的大榮景。因此,在製造業一片興旺,服務業卻一片哀號之下,融合所有產業狀況的經濟景氣指標,在全球名列前茅,一改前幾年經常面臨「保1保2」的窘狀。

然而,這種整體經濟指標(GDP)顯著成長,但占經濟生產六成的服務業卻又是停滯的矛盾狀態,這不僅讓決策者難以了解服務業的真實狀態、難以提出有效對策之外,也讓投資者少了重要的參考資料,難以做出適當的投資決策。甚至,當外媒指出,台灣和韓國都有罹患「荷蘭病」隱憂之時,我們也沒有明確的數據資料來證實一些疑惑,及早提出適當對策,只能渾渾噩噩繼續打混虛耗。若說這種現象只存在一年半載,那麼將就將就也就過去了;但這種現象存在已不只兩年,未來幾年應該也是如此,那就不能矇住眼睛當成沒事。換句話說,除了全體經濟的統計或景氣指標之外,我們需要進一步的大類別產業指標,至少應分別有製造業和服務業,才能符合當前的治理和研析需求。

我們相信,在政府各種經濟調查統計中,必然有涵蓋所有產業的完整資料,也才會在各種「年報資料」中,詳細羅列各業資料;但在發表各種「季報資料」時,通常卻都只有全體行業數據,沒有進一步做出大業別分類,所以國人就無法了解製造和服務兩大業別間的差異。這種現象存在已久,但公部門缺乏求新求變心態,也讓這種不合理狀態持續太久。若這兩年來的奇特現象,還無法點醒各部會統計部門與時俱進,那就屬於行政怠惰,必須檢討改進了。

國內目前是有一套智庫負責製作、逐月發表、區分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反映企業經理人對當前景氣的看法;經濟部也逐月對製造業及幾種重要的中業別有營業額統計,也有針對服務業中的批發、零售、餐飲、電腦及資訊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租賃等六種中行業的統計,可惜卻沒有整體「服務業」的數據。主計總處發布的就業人數變化,適當地對製造業和服務業做出了區別,服務業還進一步細分了四種中業別;但是,對於年度或季度的「經濟成長率」,很可惜就未能在製造和服務業間做出區別。

此外,勞動部按月公布的台灣整體「求供倍數」(職位空缺/求職人數),除可反映市面上企業相對缺工的景氣狀況外,也可提供勞工了解就業市場榮枯,做為求職的重要參考。但這項重要數據似乎並未受到媒體充分重視,可能是按行業分類的數據統計只有半年期的,致參考價值降低;宜設法仿效日本政府、逐月提供各行業即期數據,並以記者會方式慎重發布,提升其參考價值和受重視程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行政院有心認真發展服務業,在此波組織改革中將經濟部「商業司」升格為「商業發展署」。但若在大部分的統計發布中,都只有製造業卻沒有服務業的資料,未來「商業發展署」就算有心施政,可能也會無力著手。別的不說,幾十年來「服務貿易統計」迄今仍在主計總處、經濟部和中央銀行之間當成燙手山芋踢來踢去,「商發署」未來又要如何對症下藥?

政府如果重視服務業發展,那就請從提供「服務業」的相關統計資料開始。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拿誰的命開玩笑?


2022-05-15 00:1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府成立大型篩檢站,醫護人員全副武裝為民眾採檢。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新冠疫情繼續向高峰挺進,單日新增確診、中重症、死亡人數創新高。百名計程車司機前往疫情指揮中心抗議,上工沒快篩無法讓消費者安心,不舒服沒快篩也不能做PCR,政府放任大家自生自滅,「根本在拿我們的命開玩笑」。

快篩之亂、居隔之亂、九宮格之亂、防疫保單之亂,亂事齊發,蔡政府的「超前部署」已成笑話。蔡總統親自召開防疫會議,裁示增設大型篩檢站、簡化看診領藥流程、增購防疫物資三大原則。但這些都是早該落實的防疫原則;等到被迫與病毒共存才來部署,這不是拿人民的命開玩笑嗎?

疫情大爆發,人民只能企盼及時得知是否確診,一旦感染也能及時獲得藥物或醫療照護。但指揮官陳時中不僅未回應「四十一死僅五人投藥」的提問,反指責雙北市長所提全面快篩陽視同確診盡快投藥是「病急亂投醫」。然而,慢郎中如何應對急驚風?

其實,也不是所有人都須在醫院外排隊苦等慢郎中。親綠名嘴有醫師到府PCR,綠委也能快速取得PCR結果。慢郎中轉身就打造出快速便利的「綠色通道」。就像疫情警戒期間,工人在工地脫口罩喝水抽菸受罰,政院高官在渡假村群聚餐敘免罰一樣。

人命分三六九等,蔡政府不是拿全民的命開玩笑;有些人的命,蔡政府不會開玩笑。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的司改和正義,全部付水流


2022-05-15 00:1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憲法法庭判決萊豬釋憲案合憲,將影響中央解禁日本核災區食品與地方自治爭議。記者余承翰/攝影



萊豬釋憲案判決出爐,行政院函告多個地方議會訂定萊劑零檢出的自治條例無效合憲。聲請釋憲的地方議會和國民黨表示遺憾,指地方自治權被大法官扼殺,人民健康權利也遭漠視;不過,這樣的結果早在各界預期之中,因為行政院早就傳達過地方自治條例違憲的「政治指示」,而大法官以程序或實質釋憲為蔡政府決策解套也非首例。但這不啻宣告蔡英文總統的司改和正義,全部付水流。

蔡英文上任後最被期待的就是司法改革,她也親自主持了司改國是會議,但迄今民眾仍然完全感受不到司法可信度的提升。在五權憲政架構下,她已經牢牢掌控著五權,但行政不時指導司法,立委也意圖干預司法,監委更侵門踏戶,而司法卻自我沉淪,蔡英文的司改要往哪裡去,正義要如何實現?

最近監委高涌誠二度彈劾曲棍球案檢察官陳隆翔,堪稱教案級範例。曲棍球案涉及民進黨新潮流系要角段宜康,高涌誠三年前為此案彈劾陳隆翔時,就被批評是政治報復,但連遭兩個審級的職務法庭狠狠打臉後,高涌誠仍無視「一事不再理」法理,濫權二度彈劾。基層檢察官組成的劍青檢改就強烈譴責特定監委一再追殺基層檢察官,干預司法,試圖殺雞儆猴,造成寒蟬效應。

高涌誠對檢察官追殺到底,和前監委陳師孟「專打辦綠不辦藍的法官」,都是挾政治力量挑戰司法核心。陳師孟在法界強烈反彈聲中請辭,高涌誠卻在法界明言高度疑慮下,獲蔡英文和民進黨護航續任,這不僅是對監委充當政治報復打手的縱容,更是對政治干預司法的獎賞。高涌誠辯稱這次是監察權如何行使的憲政問題,但民進黨在野時主張廢監院,掌權後卻樂得坐看監院東廠化,監察權不是用來監督失政與糾彈失職,而是政治報復和追殺司法。

面對監察逾權干預,司法基層氣憤填膺,司法高層卻唯唯諾諾,不敢挺直腰桿大力駁斥。這更讓人擔心,司法會不會因為政治顏色而自我扭曲,會不會在黨政操作下自我矮化,甚至會不會曲身阿附干為權勢服務?就像大法官都幾度技術性表態,小法官豈能不心領神會?然而,比起外界的政治干預,如果司法人員為了升官,勇於利用辦案作出政治表態,或為保官位,不惜扭曲司法袒護政治正確,從司法堡壘內部裂解堡壘,將是對司法更大的傷害。

令人矚目的,還包括新任檢察總長邢泰釗才表態挺被彈劾的檢察官,同時就放話指控有人欲影響三中案二審判決。但邢泰釗在特偵組簽結三中案後,主導重啟調查與起訴;這種政治起訴,本質上何異於高涌誠的政治彈劾?高院說無從回應邢泰釗「空氣般的話語」,但邢泰釗的放話卻是在形塑影響高院判決的政治空氣。

監委追殺司法不難理解,但為何司法竟也自我沉淪?事實上,民間司改出身的高涌誠,其行徑就反映了司改亂象的冰山一角:特定團體挾司改之名,指點司法江山,更從基層審檢辯到大法官,打造「司法一條龍」,法界莫敢逆其麟。至於蔡英文親自主持的司改大業,民眾只要看到大法官的技術性表態,看到政治辦案的升官圖,看到司法的唯唯諾諾,還能對司改有何期待?

民眾或許會憬悟:蔡英文的司改,就是把法院從過去是國民黨開的,改成現在及未來都是民進黨開的!當法院都被改成民進黨開的後,司法更有淪為政治奴婢之虞。但這是蔡英文高舉司改大纛的初心?誰還記得人民對司法定紛止爭、保障人權、實現正義的根本要求?



名家縱論/民主的學習曲線\星期透視/失靈的制度讓專制回神

◆  未觸及糧安權利 萊豬合憲有盲點
◆  買快篩是弱勢戶沉重負擔
◆  只能靠自律躲病毒
◆  名家縱論/民主的學習曲線
◆  星期透視/失靈的制度讓專制回神
◆  大屋頂下/台獨陷入彼得原理(上)賴清德被放鴿子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民主的學習曲線


2022-05-15 01:00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從去年五月疫情快速升溫,到現在指揮中心完全失去章法,曾經的防疫奇蹟,前後數字拉平,就是普通而已,連大外宣的紅利,被外媒一再點名「吹爆」後,差不多也一無剩餘。看起來,奇蹟真的只是學習曲線不同而已

前天應邀參加第九屆亞洲憲法論壇,就「民主衰退民粹主義」主題做了發言,嘗試在和許多成熟或新興民主國家共有的問題,如網路的操作、民粹主義氾濫等之外,做一點結構性的分析,也是從我們的兩大奇蹟啟動了民主時代說起,經過卅多年的發展並沒有形成真正足以自豪的優質體制,反而陷入某種難以自拔的危機。民主需要完成的功課,好像並未因閃亮的開始而減少,奇蹟自帶因果循環,往往還會為後來的進步平添阻力。

簡單說,就是上世紀七○、八○年代台灣經濟因高速成長而又能同時壓低所得的差距,而在國際被譽為奇蹟,執政的國民黨審時度勢在多年威權統治的基礎上開始推動民主化,不過五年就以解嚴和修憲結束了威權統治,之後十年舉行的國民大會、立法院和總統的大選,都取得壓倒性的多數而繼續執政,在杭亭頓的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中,又因其轉變的快速、寧靜與主體不變的「舊邦維新」,再得奇蹟的美譽。但民主的功課不是到了開放多黨並定期辦理選舉就已經做完,新體制下的主要政治行動者,朝野政黨和主要機關間的分權和互動,可以有很不一樣的方式。

國民黨兩度執政的風格,比較接近另一位政治學者萊帕所界定的共識型民主,傾向權力分享和政策調和,不論從其內部本土化的擴大,或外部與綠營的互動,都可以看到民主化奇蹟在這個舊邦掌權者催生補償心理,對於投入民主運動反對者甚至有其難以排遣威權統治原罪,因此包括李登輝和馬英九兩位總統,即使在完全執政下仍做了許多出人意表人事安排,立法院也很難看到什麼重要法案完全排除民進黨的意見。相對的,對於無緣開創民主,必須在開放普選後苦等十年才取得總統職位的民進黨,另一種贏者全拿民主類型反而是最自然的選擇,因此即使在少數總統少數國會下的絕對劣勢下,陳水扁總統仍然堅拒任何分享,到了完全執政的蔡英文總統,我們已經看不到任何共識型的政治風格

政治文化因時而變還可說需要更多時間涵養,更大的問題是兩大政黨都沒有掌握兩類民主典範精髓共識民主妥協和分享必須建立在各自明確的政策和價值選擇上,對脫胎於威權政黨還沒有很明確方向的國民黨而言,共識很快就變成和稀泥。以英國兩黨輪替內閣制為典範的民主類型,在全拿的同時必須充分保留輪替的可能,而為反對黨的發聲保留充分的空間,更不要說對確保競爭公平的第三權和第四部門的各種獨立機關的充分尊重,我們從民進黨這幾年為打擊主要反對黨卯盡全力推動的過期轉型正義,和對第四部門毫不掩飾的「全拿」,其實已經完全與西敏寺民主背道而馳,而更像某些新興民主國家革命家尋租行徑,只是我們有的還只是一個虛擬革命黨

如果說還有什麼稍堪自慰的,就像疫情一樣,我們的民主也處於全球的民主衰退潮中。美國傳統上傾向於共識型民主體制,到了川普也變成吃相難看贏者全拿(硬搶了一個大法官),在歐陸共識型民主因為體制配套嚴密而有代表地位德國,最近民調顯示也有四成民眾覺得民主和他無關。但和這些成熟民主國家比起來,新興民主沒有的正是除錯自癒能力。這一點,恰恰也反映在防疫最終表現上。

我想表達的,就是這些奇蹟本質,其實也只是不同的學習曲線,我們可以歡喜它的出現,但所有該做的功課一樣都不能少,還要提防奇蹟誤導各種奇葩行為。我們的民主也許還沒到「不自由」的程度,但絕對不是經濟學人說的那樣完美。就讓我們用更嚴格眼光,來審查兩個主要政黨表現










星期透視/失靈的制度讓專制回神


2022-05-15 00:58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監察院長陳菊。記者曾原信/攝影



基層檢察官因拒絕配合監委指導辦案,竟然史無前例的被以同一事件遭監察院二次彈劾。雖然輿論與法界人士對政治力赤裸裸介入司法舉措,表達強烈不滿,但提名這屆監委的民進黨當局,迄今完全不置一詞;身為監察院長的陳菊則搬出法條,表示雖貴為院長,並無導正干預空間。在各界無助與叫罵聲中,監察院顯然已利用當前憲政殘缺成功為政治干擾司法寫下範例

監委所以能掌握干預司法權柄,根源便在於憲法與國人對彈劾權錯誤認知。依據我國當前的憲政設計,監察院其實只扮演「高級檢察官」角色,彈劾案一旦成立,其實只如檢察官完成起訴,彈劾結果還有待公懲會完成懲處考量,故監院如同檢察官,公懲會則執行法院的功能。但監委不是法律專才,而是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的官員,地位與檢察官不可同日而語,焉能忍受通過彈劾案件竟被公懲會打臉免罰?故而,此次再次彈劾舉措,與其說是監委蠻橫,倒不如解讀為體制使然

孫中山引入西方彈劾權,又依據中國傳統的御史問責制度加以修正,使得彈劾權行使對象,從政府首長下至基層公務員幾乎無所不包。此次被彈劾檢察官,體制上便屬於基層公務員。如此無遠弗屆的彈劾權,等同授予監委干預政策尚方寶劍憲政設計者或許認為,有公懲會把關與監委任命程序,足可避免濫權。但這次爭議的發生,便證明這兩項機制並未發生適當效應。上屆監委約詢檢察官進行第一次彈劾時,便因語帶威脅而已,引起輿論嘩然,譴責聲浪雖然不小,但總統再次連任後,卻仍然執意讓該監委繼續留任,甚至還俾予人權會副主委形同升官既有總統相挺,對公懲會不給顏面的不罰決議,當然便以二次彈劾伺候。

根據西方民主國家的實例,彈劾案啟動者毫無例外必須具備民意授權,如只有英國國會美國眾院才得行使,也因此縱有干預行政之事實,也因民意代表性而被容忍。為了避免干預行政執行,彈劾的對象也限制在政府高官,如總統、部長或法官等。

一個上軌道民主國家,層級監督與公職法規已足夠遏止公務員的不正行為,根本用不上彈劾大刀。故英國在民國 88 年(一九九九)聯合委員會報告中便明白指出,「由於責任政府有效落實彈劾權已實質不存在。」美國強調行政與立法的對立,但行憲兩百餘年來也只彈劾八位終生職法官。最後,彈劾既是以民意之名運作,官員受到彈劾便只有去職一途。如台灣還需由公懲會決定懲處形式,豈不表示民意之上還有更高權威?且決議後便迅速去職,也可避免惡官繼續危害施政品質。

民進黨對當前憲政體制的不滿,早已周知,經常主張要以美國三權體制為師,故不時高唱廢除考試院與監察院。此次監察院表現得荒腔走板,執政當局沒有任何譴責,很難不讓人猜測,是否有意凸顯監察制度缺失,進而累積未來修憲民氣?若果如此,台灣民主的未來將更為不確定,因為如此推動改革,恐怕是將台灣推向專制民主開放。當年希特勒以詆毀威瑪民主贏得政權當選後藉著民氣一把火燒掉無能國會,將剛萌芽的德國民主推入灰燼,歷史的教訓台灣人能不慎乎?










大屋頂下/台獨陷入彼得原理(上)賴清德被放鴿子


2022-05-15 00:52 聯合報 /  黃年
蔡英文正悄悄進行由「中華民國台灣」朝向「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碎步移動的試探。圖/取自總統府影片



長期以來,我有一個想像。我覺得並相信:民進黨的台獨總有一天必須走回中華民國。

我說「必須」,是因不論從世界經緯、兩岸折衝及台灣本體的條件看,中華民國誠然生存不易,但台獨更難有生機。而且,台獨玩得愈凶,台灣的內外災禍及危機就愈大。因此,如果民進黨上不來,台獨當然不可能實現;但如果民進黨的聲勢像今天這樣上來了,台獨就更不可能。這就是「台獨的彼得原理」。

所以我認為,台獨終究「必須」走向中華民國。

我將這個思考歸結為兩句話:台獨是革命者及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

最近幾年,是民進黨最得勢之際,也是在表象上台獨最旺盛之時;但是,同時也可清清楚楚地看到,台獨已瀕推車撞壁,因此蔡英文(而不是整個民進黨)正在悄悄進行由「中華民國台灣」朝向「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碎步移動試探

五月八日大屋頂下》〈第三條路民進黨走中華民國路線〉,就是討論這個議題。

去年二月,邱太三出任陸委會主委,向北京提出兩個問題,並祝願兩岸春暖花開。

一問:台獨要怎麼定義?中共未答覆,如今邱太三卻自問自答:「中華民國不算(是)台獨。」

二問:北京為九二共識「加註」,已無「一中各表」,已無中華民國的空間。邱太三的潛台詞其實是,不要加註,何不回到「一中各表」?

邱太三的兩個問題,指出了兩岸僵局癥結所在。或可視為蔡英文在兩岸思考的底牌,更可看成對北京當局的引導。亦即:雙方都不要把中華民國視為台獨,不要為九二共識「加註」。

由此可見,蔡英文在「第三條路」的試探是相當清楚的,但恐龍想轉身,整個軀體及尾巴卻不可能同時反應,因此可以見到如今蔡團隊中有許多慢半拍、自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馳的動作,如中正紀念堂拆不拆銅像。

最佳的觀察樣本是賴清德。他有意接任總統,因此他也最有轉彎的迫切需要。他的難題是:如何從一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轉向「中華民國不是台獨」。賴的難題反映了整個民進黨的難題。

最經典的事例,是賴清德在四月廿八日陳儀深出席舊金山和約與台北和約七十周年紀念。當然,要扯到「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是台獨理論支柱。旨在支撐「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流亡政府」等論述,否定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

例如,陳水扁即主張,依據舊金山和約,台灣地位未定。他曾正式向美國軍事法庭提出請願稱,美國在台軍事佔領的事實未變,他(中華民國總統)其實是美國軍政府的代理人。

這一次賴陳二人仍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但此次他們竟然強調,這兩個條約歸納的結論是: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潛台詞應當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所以,台灣的主權不屬於「中國」。

賴陳二人是在偷換命題,將台灣地位未定論,從「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民國」的台獨命題,偷換成「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中命題

且不贅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賴陳所稱《台北和約》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日本國間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Japan),第十條並規定「就本約而言…中華民國法人應認爲包括依照中華民國在台灣及澎湖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所登記之一切法人。」準此,賴陳二人若是站在中華民國的地位,為何非要主張台灣地位未定?

賴陳說,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答案並不完整,他們必須回答:台灣主權是否屬於中華民國?若不答,就可能出現像陳水扁那樣的答案。

更精彩的來了。四天後,五月二日陳儀深赴立院備詢,又被問到台灣地位究竟定否。他答說,他從來沒有說過「台灣地位到現在未定」,這是誤解;他接著說,台灣地位「曾經未定但現在已定」。

現在已定,定於什麼?立委未追問,陳儀深也就躲過了必須說出「定於中華民國」。

事態演變至此,形同陳儀深只顧他自己逃命,甩掉了台灣地位未定(現在已定),卻將賴清德一個人丟在四天前。此刻可問被放鴿子的賴清德:台灣地位到底是否「曾經未定現在已定」?

美國當年因國際博弈將「台灣地位未定論」作為想定之一,誠可理解。但莫說美國已轉向「一中政策」逾五十年,更重要的是,台灣難道要用「地位未定論」這種連國際主流從未實施遐思空論作為台灣生存發展寄命根據嗎?

賴陳二人此次狼狽萬狀,蔡團隊其他相關要角荒腔走板陳明通,「我的立場很清楚,中華民國主權一直存在」;外交部則稱「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外交部最喜歡說「中華民國台灣」);謝長廷則隔海放話稱,「美國從來沒有承認台灣屬於中國」。

看得出來,這些人七嘴八舌都在嘗試轉彎,但都一下子轉不過來。總之,在長期的「未定論」下,已沒有人有臉改口說出:「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問題是,如果不能確立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將如何推進蔡英文「中華民國不(算)是台獨」的論述轉型。因為,台灣若不是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又將回到「外來政權/流亡政府」的地位,也就又必須主張台獨推翻中華民國。

但是,有意接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賴清德,勢不能承認他想接手的「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流亡政府」。但他也不能只主張「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更須正面地主張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因為他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參選總統

台獨是革命者及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民進黨從在野到執政再從執政到更深度執政,台獨的可能性就愈來愈低,此即「台獨的彼得原理」。

「台灣地位未定論」是民進黨作為台獨革命者時主張;但民進黨在中華民國執政且深度執政後,就知台獨絕非可大可久,即知「台灣屬於中華民國」是「自始即定/現在已定」,且是「非定不可」。

但是,「曾經未定現在已定」,居然能將台灣及中華民國的定位得像樂高玩具一般地任意組合。這可能是知識問題,也可能是廉恥問題無知可愍,但無恥難容












未觸及糧安權利 萊豬合憲有盲點


2022-05-15 00:53  聯合報 /   陳信任/陽明交大副教授(新北市)
萊豬釋憲案判決出爐,不只為蔡政府解套、也為福食解禁鋪路,卻埋下中央政府過度干預地方自治隱憂。記者蘇健忠/攝影



俗稱「萊豬釋憲」案,源自前年中央政府放寬進口萊克多巴胺等乙型受體素(下簡稱萊劑)飼養豬隻肉品(下簡稱萊豬)。在政策落地前,地方政府通過自治條例要求豬肉瘦肉精零檢出。後因自治條例遭行政院否決,遂以地方自治權受損為由提釋憲案。十三日,憲法法庭判決行政院否決地方自治條例是合憲的。

當地方與中央權責有所扞格,仲裁者本應從權利制高點,依特定議題來仲裁權責劃分。可惜的是,憲法法庭判決書,並深入探討憲法賦予地方自治的意義,也觸及人民糧食安全權利,僅僅是從法律體制,佐以食安科學論述推論行政院合憲

糧食安全(或稱糧倉無憂food security)定義,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取得充分、安全且營養之糧食,以滿足其膳食需求及飲食偏好,以達成積極健康的生活」,這是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世界糧食高峰會全球認可的。廿幾年前就已揭示「飲食偏好」在糧食安全中扮演的角色。若要強迫人嚥下其所嫌惡的食物,就算成功,也不盡人道。飲食不僅是滿足人體生理需求的科學,還包括文化與情感面向。

萊劑殘留容許量食品安全議題,本是科學問題,利用數據,可推估民眾一般攝取量下,肉品萊劑的最大殘留容許量。風險評估論述,除非常低的不確定性風險外,其科學性可謂無庸置疑。

然而,誠如糧食安全的定義,確保民眾的糧食無憂,不僅該滿足其膳食需求,尚須符合飲食偏好。對食品安全不確定風險的忍受度,就是影響民眾萊豬偏好的重要因素。

反萊豬公投,也許可作為人民對萊豬進口偏好,或是對萊豬風險忍受程度的指標。以全國數據論,當時贊成全面禁止萊豬與製品進口的比例占總投票數的四九%,未過半數。然而若分縣市看,北部與東部卻是贊成全面禁止票數多於反對者,顯示各縣市人民對於進口萊豬風險忍受度有所差異。

中央行政與司法體系,彷彿在面對食安科學及商業自由的大旗下,寧願地方將各地民眾的風險忍受差異,放到決策過程的一旁。科技與商業為首的決策邏輯,令人不安。憲法法庭仲裁體制,無法在地方與中央衝突間找到出路,只能讓雙劍互擊,徒留零合殘局。

其實,中央的萊豬政策,一直願意謹守著人民的選擇權,開放美豬進入市場同時,建立進口查驗制度與產地標示方式,讓人民選擇。地方則尊重中央貿易政策,在地方上試圖回應人民在公投時表達的風險忍受度,建立制度要求地方特定食品管道中的肉品零檢出萊劑。中央與地方雙劍合一,實是民眾糧食安全之福。












買快篩是弱勢戶沉重負擔


2022-05-15 00:56  聯合報 /   星野/家管(台北市)
民眾在藥局前排隊,等待購買實名制快篩。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最近看新聞報導,有弱勢家庭一家四口,全靠視障先生做按摩為生,因疫情每天上班都要做快篩,對這弱勢戶言,買快篩劑真是一筆負擔。女兒將學校發的復課前要用的快篩劑給爸爸用,因為爸爸賺了錢全家才有飯吃。

母親節剛過,看到這女兒貼心舉動,讓人窩心;心酸的是,快篩劑很不容易買,加上疫情大爆炸,弱勢戶將更弱勢。

八日民間團體共同舉辦線上論壇檢視台灣人權兩公約落實現況」。聽到與會的張律師說,新冠防疫產生的問題,凸顯行政濫權又怠惰罔顧人權。疫情連環爆,政府從誓言要清零,如今說與病毒共存;民眾從剛開始搶口罩,現在變成搶快篩劑;近日看民眾歪斜的隊伍,覺得好辛苦,說好的超前部署呢?

汲汲營營升斗小民,無暇顧及何謂兩公約,聽到也可能覺得「哦,我們是人權台灣?」但身受國家公權力霸凌人民,卻心如刀割般絞痛。

政府官員真該好好聽聽人民聲音,走入百姓生活中看看人民日常。現在最需要的快篩劑,不但難買價錢也貴。政府千萬不能假防疫之名行侵害人權之實啊!要做跟兩公約精神相符的事情才對,才不辜負台灣善良的百姓。












只能靠自律躲病毒


2022-05-15 00:54  聯合報 /   李妮恩/影評人(台北市)
波波漫畫



「我一直很擔心兩個孩子會中。」確診人數逐日遽升,黃昏在洗衣店門口,聽到大樓管理員傾訴心聲。

水果行大姊接過我給的百元鈔,立即噴酒精,雖能體會對方心境。過兩天不見熟悉面孔,老闆解釋:「比照三級警戒,所有店員周休三日。」

便當店老闆寫臉書公告菜單外,也告知周邊同業因「人手不足」,暫時休息。清消休業復歸的咖啡廳,原本只做外帶,路過看到恢復內用,社會齒輪依然轉動,只是到處自主應變。

相識多年,在捷運站附近開咖啡廳的年輕人說:「這一周才感受到疫情衝擊,前幾周,大家照樣用內用杯、共桌,還以為這次大家都不怕了。」

新冠病毒教我們:防疫靠的是自律,對於各式各樣的他者,市井小民完全無可奈何;我們只能竭盡所能躲病毒,常望天祈禱,這一波早日緩解。



林美智/社區工作者(新北市)



請問政府在這防疫的關鍵時刻,花了多少時間與心思做好防疫呢?

筆者看電視台播放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對台灣貢獻光復後日本曾揚言,「三個月內,台灣將一片黑暗」,時任台電總工程師的孫運璿在短短五個月就恢復全台八成供電並在偏遠地區架電塔這也促成台灣工業起飛

另外,當年政府力邀張忠謀來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並主導半導體業發展,也才有今天的護國神山。該節目也特別提及孫運璿公私分明清廉自持,雖任公職超過五十年仍兩袖清風

看到台灣當前疫情關鍵時刻,不禁讓我想問執政者與防疫指揮官,您們花多少時間與心思在做好防疫呢?


王健壯/民進黨犯錯卻能船過水無痕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民進黨犯錯卻能船過水無痕
◆  楊志良/以疫謀財,以疫謀權,霸凌全民
◆  嚴震生/美國墮胎權判決提前曝光的效應
◆  馬凱/以「慈悲資本主義」解天下危
◆  葉銀華/長榮集團控制權爭奪的啟示
◆  林中斌/戰狼調降 將成氣候
◆  洪蘭/享受當下勝過到處打卡







王健壯/民進黨犯錯卻能船過水無痕


2022-05-15 00:44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高登環球生醫公司棄快篩標案,國民黨質疑並告發衛福部長陳時中瀆職。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謝承恩攝影



吳伯雄多年前講過一句類似這樣的話:國民黨執政犯錯,結果會死得很慘,民進黨執政再怎麼犯錯,卻可能船過水無痕。

最近發生的幾件事,可以印證這句話的正確。例證之一是,高登公司快篩標案。這家生技公司一年多前還是一家小吃店,資本額也只有兩百萬,卻在多家投標廠商中,得到衛福部十六億五千萬元的快篩標案,輿論揭發此案恐有涉及政商勾結之嫌後,高登宣布棄標。

政府標案即使金額只有區區十幾萬元,也都有投標條件限制,何況是十六億這麼大的標案?但投標條件那麼差的高登何以能夠得標?這是任何人都會有的疑問。但陳時中卻反駁這種疑問是「政治干預商業」,有關衛福部圖利綠友友」的質疑,更被民進黨相關立委三言兩語否認,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衛福部沒調查,檢察官未偵辦,總統與行政院長指示,監察院也不動如山,一件金額高達十六億的政府標案,就這樣輕易得標又隨便棄標,至於其中是否涉有弊案?「答案在風中飄盪」;但這種事若發生在國民黨執政時,會這樣不了了之嗎?

例證之二是,監察院二次彈劾檢察官案。一事不二理或一罪不二罰,不但是憲法上原則,大法官七七五號解釋也視其為憲法上的權利。而監院彈劾權之行使類似刑事案件之起訴,當然應受這項憲法原則的規範,監院二度彈劾同一案的同一人,也當然明顯違背這項憲法原則。

退一步說,即使監委確因發現新事證而決定二度彈劾,但彈劾案調查期間必須給予被付彈劾人到院約詢的權利,監委若未約詢而逕付彈劾,不但違背彈劾權行使法定程序,更剝奪被付彈劾人權利

更不可思議的是,何以監委在一次彈劾已過三年後,仍執意要對陳隆翔二次彈劾?君子報仇三年不晚,是因有不共戴天之恨意使然,但三年一千多天的漫長時光,期間雖歷經多次懲戒程序的處理,最後卻仍然難解監委心中之恨,非二次彈劾不可,否則不足以洩恨,這樣的監委,到底是可敬,還是可怕

民進黨政府施政所犯之錯多得不計其數疫情指揮中心錯誤防疫政策,更幾乎隨手拈來就是一籮筐,監委卻至今未曾調查任何一案,或彈劾任何一人,該做的事不做,卻忙著去二度彈劾早已走完審判與懲戒程序的舊案,這樣的監院要它何用?但這種事若發生在國民黨執政時,國民黨還有活路嗎?

例證之三是,邢泰釗接檢察總長後對「三中案」的指控。邢泰釗之追殺馬英九如同監委追殺陳隆翔從北檢、高檢一路追殺到最高檢,他在接任總長當天講的那句話「若干人士希望藉由各種途徑,影響(三中案)二審判決」,更可見他對三中案千刀萬里追的決心。

但檢察總長適合談他曾經負責起訴的司法個案嗎?而且,這件個案在他接任總長隔兩天後就要進行二審程序,邢泰釗選擇在那樣的時機與那樣的場合講那樣的話,顯然是刻意為之,也意有所為,但三中案已進入二審審判程序,輪得到他以檢察總長身分說三道四嗎?更何況,「若干人士」與「各種途徑」這種含沙射影式不負責任指控適合出自並非政客檢察總長之口嗎?這種事若發生在國民黨執政時,這樣的總長大概剛上台就會被轟下台了。

吳伯雄如今已垂垂老矣,如果他還記得當年講的那句話,再看看最近發生的這些事,大概也只能無語問蒼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