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經濟/落實長照2.0 宜回歸保險制

.聯合報社論..台灣民主未到盡頭,但它需要提升
.聯合報黑白集.藍營還在鬧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長照2.0 宜回歸保險制








經濟/落實長照2.0 宜回歸保險制


2016-12-04 01: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負責規劃長期照顧制度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最近針對長照2.0接受媒體專訪,提出改革的方向,這次是政府比較完整提出構想,但還有若干盲點有待釐清,長照政策才容易落實。
林政委提到三個重點:一、在財源方面,蔡英文政府捨棄前政府規畫的長照保險制,改採遺贈稅、菸稅及政府預算支應,是因為保險制勢必引發人民反彈,而保費收到1,300億元,但現在的長照服務供給量不可能大到把預算都用掉。二、人力部分,基層照服員的缺口比社工、復健師更嚴重,因此要優先處理薪資及勞動條件,「希望把照服員月薪調高到年輕人可接受的程度」;至於最近引發爭議的替代役納「長照役」則非大宗或常態,是將剛好畢業要服役的科大相關科系學生,分發到嚴重欠缺人力的地方。三、在服務或設施的供給方面,長照1.0的「供給不足」問題,不可能因為今年起試辦2.0就馬上解決,而是規劃將舊有服務擴大,讓A、B、C級服務單位有系統地整合,達到某種程度分工;因地制宜的彈性也很重要,希望透過在地人的盤點,找出更適合的空間。
乍聽之下,林政委好像點出了制度的個別問題缺失,也讓民眾知道長照2.0的梗概,但是不覺之間卻疏忽了財源規劃和人力不足、供給短缺互為因果的關係,對於手段和目標互相衝突的邏輯也不自知,令人有些擔心和疑慮。
就財源而言,前政府長期規劃出來的長照保險制,其實是針對當前失能(及失智)人口需求,以及德、日長照制度多年的經驗而得,以將近全部人口4%(約80萬人)的基本長照需求推估,因此初期可收到上千億元的預期,一點都沒有高估。林政委既然知道現狀是「供給短缺」,就沒有收入太多的問題,則應善用足敷需要的保費收入,順勢擴增長照機構和設施的供給,就不會太多錢無法消化的問題。而若短期內無法快速增加供給,則初期訂定較低的費率使收入控制至三、四百億元內也是輕而易舉的選項,何需如此大費周章將保險制改為稅收制?
林政委也承認,目前稅收制勉強可以撐過前二年,短期內仍需籌措其他稅源,顯然稅收制的永續性不容樂觀,難道屆時又要像今年一樣,從營業稅、房地合一稅改為不穩定的遺產贈與稅和菸稅,那樣的搖擺不定而見風轉舵?
而且就是因為新政府規劃的稅收制,財源不穩定,使得既有的長照機構對未來充滿疑慮,既不敢投資也不知如何規劃,供給面短缺的問題只有更加嚴重,難怪最近有些長照機構上街抗議,擔心的就是因為政府投入財源太少,擔憂被政府規劃中的A、B、C級服務單位整合所取代。
再說,長照2.0雖然初期投入將近300億元,是1.0(低於50億元)的數倍,但忘了1.0版就是因採「稅收制」而導致財源不足,而2.0的收入表面上是增加,但實質上仍然低於上千億元的實際需求,並無法幫助到最需要幫助的人,也難怪層出不窮的「家屬照顧者和失能者同歸於盡」悲劇。更嚴重的是,因為財源投入少,長照機構分配到的資源或財源有限,更僱不起基層照服員,當然也難以吸引照服員的投入,否則新政府何需動起「替代役納長照」的念頭?照服員擔憂被替代役取代,又如何提升投入長照的意願?而且政府投入的財源不夠,建置長照的基礎設施就花費得差不多了,如何改善照服員的薪資及勞動條件,「調高到年輕人可接受的程度」?
因此,我們建議新政府先檢視自己的手段和目標之間的矛盾,從規劃穩定永續的財源出發,還是回歸到保險制較佳。財源足了,就會有更多的專業人力和機構投入,供給面的問題就較易解決,長照制度才能永續發展。

聯合/藍營還在鬧什麼?


2016-12-04 01: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院黨團發起「救孩子反核食」連署同時,副主席郝龍斌也發起反核食公投。但黨中央不願為公投背書,引發黨內爭議。 中央社

郝龍斌和楊志良最近聯手發起「反核食公投」,國民黨立院黨團也決定跟進支持。霎時間,藍軍好像找到了方向,掌握了學當在野黨的竅門。
誰料,第二天一盆冷水當頭潑下;潑冷水的不是對手陣營,而是國民黨自己的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發文說,「本黨目前沒有推動核食公投的計畫,也未要求民代進行公投連署」;但又說,他肯定「民間」發起。這種說法令人納悶:郝龍斌是副主席,立院黨團是藍軍主要政治戰鬥機器,誰是「民間」?
洪秀柱接任黨主席後,始終無法整合立院黨團的力量,導致黨中央和黨團一直各自為政。如果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倒也罷了;藍營卻常常出現兩軍口角、內訌的場面,愈發顯得這個最大在野黨的破落戶淒涼。
事實上,反日本核食議題頗能激起民間共鳴,以公投倡議來牽制執政黨作為,也有很大的著力空間。更有意義的是,一直不知道如何扮演在野角色的藍軍,可以藉著這個公共議題練兵,深入基層和地方民眾聯結。但遺憾的是,這個不爭氣的政黨,卻是黨中央扯自己同志後腿。
表面上,蔡正元說是經費問題,說公投費時耗力,但手段太過「溫和」,對累積政治能量助益有限。但說穿了,癥結就在黨主席之爭,黨中央深恐郝龍斌把公投議題炒熱,聲勢將水漲船高,會威脅現任主席的優勢。
自己的位子重要,還是黨的前途重要?這場內訌,讓人困惑。

聯合/台灣民主未到盡頭,但它需要提升


2016-12-04 01: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力圖闖關「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草案,引發勞團反彈,勞工團體前天在立法院外抗議時,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路過時遭包圍、潑水、扭打,最後在警方的人牆保護下進入立法院避難。 記者許正宏/攝影

在民進黨擬強行表決一例一休修法之日,綠營總召柯建銘遭到勞團的拉扯推擠,場面火爆,導致會議延緩。發生對立委施暴事件,令人遺憾,我們提醒勞團要節制行動,以免抗爭失去正當性。但另一方面,執政者對於勞團絕食抗爭近月不聞不問,最後又指責他們「沒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反應,也未免顯得冷血。
柯建銘因居間協調穿梭而成為勞團洩憤對象,是遭池魚之殃,抗爭者找錯了對象。然而,對於政府的反覆、冷漠、食言,勞工滿腔怒火又能向誰發洩?柯建銘對自己連續成為罷免、圍剿對象大表感慨,嘆道「台灣民主已經走到盡頭」。這話出自柯建銘之口,聽起來令人備覺諷刺:他剛剛登上執政黨團總召寶座在政壇威風八面,這麼快就說民主已到盡頭,不怕暴露民進黨的無能嗎?
廿幾年來,台灣在民主路上浮浮沉沉,無法免於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耗弱症。在藍綠對峙、兩岸關係、經濟停滯等長期因素的糾纏下,加上隨政黨輪替而來的交互報復,在在讓民眾對民主的紛擾、失效感到失望。停滯的民主,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善意來幫助它提升,才可能拉高格局。然而,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等幾任總統,都重視個人風光更甚於國家利益;也因此,台灣民主也一次又一次錯過提升和進化的機會,乃至逐漸耗弱。
蔡英文上任後,原本有不錯的機會為台灣注入比較健康的政治文化,讓民眾放下歧見,使民主更上層樓。遺憾的是,她卻頻頻猶疑,瞻顧不前,以致錯失良機。進一步看,蔡英文半年多來的施政決策,採取了一種投機而詭辯的策略:在一方面,因為無法履踐在野時的激進主張,便屢屢以「髮夾彎」回轉閃避承諾;在另一方面,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則用「異化」的手段加以疏離或醜化,把他們打成「人民公敵」、「非我族類」。在這種「非友即敵」的操作下,不僅社會愈形撕裂,民主自由的前景也就愈形黯淡。
以勞團對柯建銘的粗暴拉扯為例,其間積蓄的憤怒,正是對蔡英文的不滿。除了蔡英文違背選前的承諾,更令勞團扼腕的,是近月的接力絕食,竟換不到蔡總統任何眷顧的眼光。民進黨在野時,蔡英文殷勤造訪每個社運場合,為抗爭者加油打氣;這次的勞工抗爭,宛如被政府拋棄的一群,他們如何按捺得住憤怒?
在柯建銘事件後,總統府發言人嚴詞譴責勞團,說他們「沒有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說法,正是一種冷漠的「異化」手段,把抗爭者和其他勞工切割開來,說他們沒有正當性。試問,在前線抗爭近月的勞團沒資格代表勞工,誰才能代表勞工?再看,政府處理同性婚姻立法的態度也一樣。在民主社會,不同立場的民眾本應互相尊重,政府則須提供雙方對話的空間,並作出合理的評估,透過適當的民主機制尋求現階段的解決之道。但是,政府卻採取跳躍式的處理手法,讓正反兩方人馬不斷在網路上、在街上競相動員叫罵,讓雙方彼此敵視。這種放任「異化」的手法,台灣民眾如何維持「共同體」的感情?
長期以來在街頭、在國會動用暴力抗爭的民進黨,如今執政了,卻板起臉來譴責勞工暴力抗爭;如此角色、台詞及劇本的變化,留給社會大眾一種奇特的荒謬感。也難怪,不少人翻出民進黨在野抗爭的言行,要求執政黨官員想想自己昔日的作風。撇開這些不談,僅聽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個人的慨嘆,她在野時堅持的價值,如今只能被迫向「黨紀」屈服。請問,這是勞工變了,還是民進黨變了?
一次拉扯事件,不必上綱到「民主已死」或「廢掉立法院」的悲情,台灣民主需要的只是進化。關鍵是,有權力的人要回應人民的呼喊,上街的群眾要尊敬抗爭者的法治界線。

星期透視/保農地、穩菜價 找出農業利基\名家縱論/我的十天退休初體驗

.川普與蔡總統這通電話 究竟是福是禍?
.義憲改今公投 內鬥昧潮流 強權隨風逝
.桑品載:馬英九要有常跑法院的心理準備
.拒絕非上策 擁抱共享經濟 釋放市場活力
.今為核食吵翻天 想起林義雄反核身影
.貧窮單身女 看契約結婚笑不出來
.期待政府魄力改革 不要假期賄賂
.星期透視/保農地、穩菜價 找出農業利基
.名家縱論/我的十天退休初體驗
.畫中有話/生態殺手 擔不起的罪名










星期透視/保農地、穩菜價 找出農業利基


2016-12-04 01:12 聯合報  彭作奎/農委會前主委、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台中市)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表示,上任第一項工作就是撤回TPP協議。假如沒有TPP區域貿易體系,台灣將被迫與個別國家談判,情況會很艱困。
對台灣言, RCEP中有中國大陸與東協等主要貿易夥伴,重要性不亞於TPP。而新政府似乎只強調加入TPP為首要重點,在TPP簽訂完成後,RCEP成員表態要加入TPP的國家有大陸、南韓等七國,已加入TPP的有七國,所以RCEP中僅剩寮國與緬甸尚未表態加入TPP,而表態要加入RCEP只有台灣。
TPP自由化程度遠高於RCEP,所以加入TPP後,RCEP的協議自然就會失效。將來是否會變成由大陸主導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則有待觀察。
二○一四年台灣FTA覆蓋率僅五.三%,若台灣與其他意圖加入TPP的RCEP國家(包括大陸)共同加入TPP,台灣FTA覆蓋率可高達六十八%,就不必擔心被邊緣化的危機。
很遺憾,世界經濟正瀕臨國際決策者的危險轉折點,民粹主義在歐美崛起,讓國際間幾十年自由貿易深化經濟聯盟關係大受威脅。可預期的,在兩岸關係緊張的局面下,台灣可能將度過一段被「半封閉」的局勢,台灣能否強化政經社會發展體質,找到利基與活路,是當務之急。
對農業而言,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重要意義不在關稅自由化,而是台灣內部改革的力量。台灣農業不能再用於補貼、保護下發展,須有效整頓水土人力資源,建立自主性而有效率產銷組織,並與國際接軌,促使產業結構轉型。
首先,要保留適當面積優良農地。過去政府常以重大建設為由架空區域計畫農發條例第十八條更開下惡例,打破土地使用管制,允許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自二○一○年農地現況資源分析就顯示,非都市土地中的農地存量已有十六%遭到轉用。就農地完整度而言,全台農地普遍呈現穿孔、破碎與切割情形。
國土計畫法」已經通過,以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保育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追求國土永續發展,在六年後將完成各縣市國土功能分區圖。此期間,希望農政單位能積極維持農業發展區的優良及一般農地面積,將農業生產區住宅區分離,保護農業生產環境,並維持合理的糧食自給率。
其次,最近菜價受氣候變遷人為因素影響,供需徹底崩盤。農委會可整合國際處、農糧署運銷及加工組,成立「農產運銷局」專司建構現代化物流與交易體系,拓展多元化市場,辦理農產品進出口,緩和農產品價格過度波動與生產過剩問題,提高農民所得。

名家縱論/我的十天退休初體驗


2016-12-04 01:12 聯合報  徐重仁(全聯實業中心總裁)

如果,我真正退休了,那種生活會是怎麼樣?
我決定給自己十天時間,一個人好好地感受一下「退休生活」。我想試驗、我想了解,如果我全然退出職場,放逐自己十天,那麼我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上月,我在日本北海道與公司員工旅遊短暫相聚一天後,我決定脫隊體驗退休人生。獨自一人搭著新幹線抵達東京,展開十天限定版的退休初體驗。不需要有特別目標,信步遊走東京街道,看到了日本老師傅手繪的看板,一幀一幀細細品嘗,那是古早味,反映了日本早期文化演進的概況;亦是一面鏡子,讓我想起年輕時台灣的電影看板也全是手繪,彼時的光景再度浮上腦海。
漫步、或駐足,移動、或停留,在我的退休人生裡每天不需要刻意設定目標或目的地,走到哪,想逛就逛、想看即看。我把自己置身在東京近郊的小江戶,做起街頭文化觀察家,小江戶保留著江戶時代的日本風貌,來自各地的遊客熙來攘往,我則觀察著遊客們怎麼玩小江戶。
這十天的退休限定版體驗人生,我雖然到處走走逛逛,其實我的內心必須學著如何一個人自主,我太太並未伴隨著我,我是在「練習孤獨」,學習著到了這把年紀一個人時該如何自處,卻不孤立於人群。
不過,如果問我喜歡這樣的退休生活繼續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我想要有更助於社會的作為。
這十天我把所見所聞用手機拍下來,用照片寫下我的觀察日記,我在東京的個人體驗,激盪我內心很多想法;讓我很想把重新翻騰過一遍的感受與新觀察,貢獻出去,與人對話,我會想要以我現在的歷練所見所聞的新思維與感受,再轉化成對社會有貢獻有益處的作為。
退休後又能幫助社會,相信很多年長者退休後也都辦得到,除了含飴弄孫、遊山玩水,若能把過去的專長加進了新的體驗,累積出來的人生精華,肯定能影響更多年輕一輩的人,形成對社會更有助益的力量。
日本人口市調發現,有卅九%的人希望企業推動僱用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有卅六%的人希望政府制定退休後重聘制度,並有廿九%的人認為政府應強化老人職業諮詢服務。日本為有效處理人口高齡化的問題,並根據市調結果,積極推動「終身勞動制度」,年長者能對社會有什麼再貢獻的機會點,是現在很需要被思考的面向。
國內有群人退休後喜歡到處遊山玩水、補足過去辛勤奮鬥時的缺憾;有些人則當志工持續貢獻社會,能夠適當地自我學習退休步調都是好事,但如果能進一步思考「透過既有專長」讓自我價值能延伸下去,退休後的人生也能發揮更大價值。
我近期在超市開始鼓勵推動用人才要用退休的人,尤其像五、六十歲的阿桑,在市場與人交談就像是鄰居間在噓寒問暖,阿桑若能在超市幫忙賣東西,與顧客的關係會更像朋友,因為很多進來買菜的家庭主婦也需要有個差不多生活背景的對象來聊天、交換挑菜或在家當主婦的心得等,因此退休阿桑再回職場的價值絕不只表面上的勞動力而已。
有句話說,「活在世界上,能被適當地利用,是最快樂的事」,適才適用這句話到了退休後人生亦是如此。日本推動退休後再回職場的作為陸續有些成果顯現,有位退休後的奶奶去托兒園幫忙帶小幼童,因為奶奶給幼童的感覺很有安全感,幼童很容易跟奶奶相處,彼此間沒有距離,奶奶的退休後價值再度延伸。
退休後再重返職場,則盡量不要工時太長,思考點要「發揮價值」,而非重複過去工作時的狀況。日本有老師退休後,到函授學習的公司上班,一天只要花幾個小時,協助看學生傳真回來的考卷並給予解惑,既充分延續了自己的專長,又能幫助現在的學生們。
未來的社會,很可能將不存在退休年齡。退休者除了要準備退休金外,也可多多思考一下,自己原本的專長如何透過不同的管道或方式持續貢獻社會。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與其在家無所事事,若能適度為社會貢獻,更能延續自我價值。
(作者為全聯實業中心總裁)

川普與蔡總統這通電話 究竟是福是禍?


2016-12-04 01:12 聯合報  傅擇/大學助理教授(美國紐約)

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越洋電話談話約十多分鐘。 圖/美聯社、總統府提供

自一九七九年中美斷交以來,首次有台灣的總統,能與美國總統當選人通上電話,直接表達祝賀之意,或許可以看成是外交第一線同仁們的努力成果。然而,這樣的突破究竟是福,還是禍?
一夕之間,台灣成為世界各主流媒體的頭條,可是,這一通電話,真能改變近四十年來美國對台灣的一貫立場嗎?當然不會!
看看川普在社群網站上的留言,從一開始的高調接受祝賀電話,到一個小時之後,用帶點諷刺的口吻,反映出身旁眾多幕僚反對,看起來川普會接受蔡英文總統的電話,應該是少數身邊親台的幕僚,與台灣相關人士努力促成。
往好處想,利用川普誰都能聊的商人心態,以及對國際事務敏感度不足,成功促成這一項歷史性的通話,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似乎有所突破。可是,川普不傻,另一種可能性是,川普這一個精明的生意人,接受台灣總統的電話,把台灣當棋子,爭取未來與中國談判的籌碼。
競選期間,川普就不斷強調要幫美國人把工作機會從中國帶回美國;而中美之間的巨大貿易逆差,更是川普這個生意人,一心認為是自己最擅長處理的議題。甚至,有可能接任美國商貿代表,負責未來美國對外貿易談判的迪米科(Dan DiMicco),就是反對美國給予中國貿易優惠的急先鋒
川普當然知道,美國不能切斷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但是,他也知道與中國談判需要籌碼。崛起的中國什麼都不缺,美國能拿什麼跟中國交換,恐怕,沒有比台灣更能挑動中國敏感神經的籌碼了!
如果當選的不是川普,台灣總統能與美國的總統通上電話,何止是外交上的小小突破?不管川普是因為不諳國際情勢而接這通電話,還是另有心機,在全盤掌握這位精明的商場大亨行事作風前,維持台美之間的現狀,可能比維持兩岸的現狀更為重要!
因為,川普早就對世界公告,未來會把美國利益擺第一;如有必要,我相信台灣也隨時可脫手!

拒絕非上策 擁抱共享經濟 釋放市場活力


2016-12-04 01:12 聯合報  林建中/交通大學科技法律所副教授(台北市)

Uber對計程車業者造成衝擊,政府與業者設法因應。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共享經濟一開始就是正反雙方劇烈爭辯的議題,類似Uber在台違法的例子,政府、管制與競爭面的顧慮,與業界利益的對抗,至今未有明確的折衷。現實的困難,從筆者的觀點,應該要問:「市場與政府何者優先?」特別是在未知的領域裡。
共享經濟的衝突,本質上就是如何看待「不符合法規限制下的經濟需求或活力」。這些被歸類於不被法規認可的經濟力,其實到處可見,從不具職業資格的車輛駕駛、或在鄉下看到的報廢無牌農用車輛,到家裡滷出來但沒有經過食品安全檢查的豬腳食品或蜜餞,到大學生家教的各種私人勞務提供或私人借款匯兌,無一不在社會各個角落出現。
這些產品或服務,由於規模或頻率上可能不符合固定組織商業登記取得執照認證許可的成本,或無力確保能符合商品檢查所需的標準,因而無法透過合法管道銷售。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以安全為核心的管制模式,從結果而言,也對既有組織之外經濟力的發展造成相當的壓抑。特別是資訊科技成熟與各式樣平台技術興起後,科技進步已成功發覺並連結這些原本組織外的經濟力,並予以實體化。單純拒絕這些被隱沒的經濟力,不僅是令人惋惜的經濟損失,也是對社會力的一種否定。
在傳統國家介入前,這些「未受規範的經濟力」,也並非完全無序,如法律事後追訴、或是所謂的名譽、熟人網絡的風評介紹、甚至報復等。這些機制均強力監理相關的交易行為,隨著通訊科技發展所展現出的高密度信息流動(多點、即時與便利)與平台資訊集中化,這些救濟或評價措施,足以一定程度替代政府主導(但也常被認為不太有效果的)的事前監管
共享經濟違法與否,是一個相對明確的問題,但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觀點,若強調的是經濟活力釋放的可能性,或許就有不一樣的觀點。兩者間權衡的判斷,在考慮到現實台灣面對長期經濟成長扁平化的困境、高齡社會逐步成形等背景下,我們沒有理由不擁抱更多被既有組織排除的經濟力。
共享經濟與政府管制兩者間,其實合作空間多於互斥;就成本分析而言,一個拒絕解放經濟力的法律管制,並非明智之舉。民主社會的政府,應該是建立在社會的基礎之上:社會想要的,政府不應該直接拒絕;或者說,與其拒絕,不如思考如何漂亮地擁抱。
(公開揭示:本文作者無於共享經濟公司擔任職位、或有財務或諮詢關係)

桑品載:馬英九要有常跑法院的心理準備


2016-12-04 01:12 聯合報  桑品載/作家(台南市)

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偵辦前總統馬英九的教唆洩密案,馬英九1日以被告身分到案。
記者陳正興/攝影


馬英九以被告身分遭台北地檢署傳訊,是因他被告發教唆洩密。自陳水扁因貪汙被判坐牢後,深綠人士就多次表示一旦馬英九卸任,「就要把他抓起來」,「要關在阿扁同一個牢房裏…」這回北檢傳訊,且一問七小時,順了他們的心。
馬英九會否坐牢?說「相信司法」的人,心裏恐怕是虛的。因為連蔡英文都說「有錢判生,無錢判死」這種話,那麼未來判決之關鍵,不在罪而在「錢」,像馬英九這種身分,錢便另有解釋,譬如政治立場、民粹思想都是,等而下之,還有官位,這些都會使得馬英九一貧如洗。
馬英九和民進黨結怨,不特赦陳水扁是其中之一。陳水扁貪汙,證據一籮筐;民進黨知道,除非馬總統行使特赦權,阿扁是貪汙總統的歷史定位便難更改。而馬英九不肯特赦,「台灣之子」、「民進黨推舉的總統」是大貪官,綠營摘不下頭上這頂帽子,便恨他至必啖其肉地步。
另一方面,既不能經由司法使阿扁無罪,乃自做法官自為宣判「阿扁無罪」,阿扁落到如此下場,是「政治迫害」。這事竟蔚為風潮,大到凡綠營為官者、為民代者不附從就沒了選票,還更糟糕到成公敵。一個罪證確鑿的刑事判決,倒好似成為台灣最大冤案。
眾人不解的是,民進黨都執政了,立法院又有過半數席次,蔡英文擁有特赦權,自己來做不是水到渠成嗎?但蔡英文不幹。是否因為蔡英文明白,這事幹不得,誰幹誰會留下罵名。另一理由,她任期還長得很,台灣有良知的人也多,把明明有罪自己說「無罪」的人特赦,人心不服,這會成為她尋求連任的障礙。
必須「心是」而「口非」,像根粗繩綑著民進黨。「這當然是馬英九害的」,讓馬英九也難受或更難受,乃成共同意志;他有罪當如此,無罪亦當如此。
在「為阿扁討公道」過程中,漸漸演變出更偉大的政治道理,就是在「國民黨必須被消滅」前提下,必須同時消滅馬的影響力 。「國民黨必須被消滅」是李登輝不久前說的,為此他還說蔡英文勇氣不夠。這句話解讀出兩個意涵:一是民進黨不論為圖永續執政,或進而厚植台獨力量,都容不下國民黨,而馬英九本身即是國民黨的重要內容。
二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走不出自己的路,大陸不論什麼事都提「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這個「橋」是馬英九建的,不肯上橋便被困,害得陸委會海基會簡直沒事好幹,這個恨,怎得消!
蔡政府活在「恨」裏,只圖在自己還有實力時將仇人往死裏打,打是過程也是目的。選擇馬英九為打的目標,所以馬英九才有「八大罪」,好慢慢折騰他,消磨他,間接為綠色政論節目提供題目;馬英九得把身體練好,有著常跑法院的心理準備。

王健壯/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

.王健壯/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
.盛治仁/夢想家,人生中的一場夢
.洪蘭/激發孩子的身體韻律節奏
.王文華/先找農友,再找房東
.劉維公/不能只談創業精神而不談創業倫理
.朱宗慶/板塊擠壓處,有活躍能量表現
.嚴震生/沉默多數、道德多數、憤怒多數







王健壯/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


2016-12-04 00:00 聯合報  王健壯

從來沒有想到,民權運動史上最響亮的那句口號「隔離但不平等」,竟然會在廿一世紀的台北街頭響起。
「隔離但平等」這句口號,是種族歧視者把歧視合理化的一個幌子。他們在心態上把非我族類的人視為次等族群,手段上卻是以形式的假平等,達到實質上真隔離的目的。亦即,隔離是真,平等是假;隔離是制度,平等卻不存在。
美國從南北戰爭結束,到一九五四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案」判決前,這段時期是「隔離但平等」的極盛時期,也是民權的黑暗年代。「布朗案」雖然打破了教育的隔離之牆,但並未終結「隔離但平等」的機制;五○年代中期延續到七○年代中期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對抗的就是「隔離但平等」的殘餘勢力。
民權運動後來雖然粉碎了有關種族歧視的「隔離但平等」機制,「隔離但平等」的鬼魂,卻在性別平權這個議題上,又纏繞了美國社會長達半個多世紀。同性婚姻的平權運動,跟種族平等的民權運動一樣,走的都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坎坷路,也長期受阻於「隔離但平等」的高牆之前。
但性別平權比種族平權運動要幸運一點。在最高法院去年六月判決同性婚姻合憲前,雖然有許多州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但也有些州的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卻早已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讓同性婚姻取得不同形式的法律保障。麻薩諸塞州讓同性的婚姻合法化,佛蒙特州讓同性的民事結合合法化,還有更多的州法院,判決走在立法之前,對於同性婚姻的訴訟經常作出認可的判決。
但即使如此,同性婚姻的平權運動仍然被「隔離但平等」的鬼魂纏繞不休,民事結合就是具體例證。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就像當年種族歧視者一樣,把同性婚姻的人視為非我族類的他者,必欲區分之甚至隔離之,其結果就是不願以「婚姻」之名加諸其身,祇願以「結合」之名賦予他們另一種形式的平等。但事實上,這是次一級的平等,是被賦予的平等,而非應享有的平等。
一九五四年的布朗案,推倒了「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高牆,去年最高法院的判決又推倒了「隔離但平等」的性別高牆。然而,「隔離但平等」陰魂不散,不但有關種族與性別的歧視並未魂飛魄散,一堵新的「隔離但平等」的高牆,在有關移民與宗教這樣的議題上,又已隱然浮現。
台灣也看得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出沒。台灣的性別平權運動比美國要幸運一點,美國的反同勢力自始至終反對同性婚姻,但台灣的反同團體,才短短幾個月就從絕對反對同性婚姻,轉變為相對支持同性婚姻,支持的條件是另立專法規範同性婚姻,而不要在民法中賦予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
但另立專法是不是在建一道「隔離但平等」的高牆?隔離的平等,能讓同性婚姻得到平等的人性尊嚴、平等的公眾認同與平等的國家關懷嗎?美國的種族平權與性別平權運動,千辛萬苦才翻過一堵又一堵的高牆,台灣有必要非走同樣的路嗎?
每一場改變歷史的民權運動發生時,並非每一個人都準備好了應付劇變,但大江東流既然擋不住,拆除「隔離但平等」的高牆,此其時矣,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也刻不容緩;台灣若能如此,世界民權運動史上必將記上一筆。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