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經濟/落實長照2.0 宜回歸保險制

.聯合報社論..台灣民主未到盡頭,但它需要提升
.聯合報黑白集.藍營還在鬧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長照2.0 宜回歸保險制








經濟/落實長照2.0 宜回歸保險制


2016-12-04 01: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負責規劃長期照顧制度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最近針對長照2.0接受媒體專訪,提出改革的方向,這次是政府比較完整提出構想,但還有若干盲點有待釐清,長照政策才容易落實。
林政委提到三個重點:一、在財源方面,蔡英文政府捨棄前政府規畫的長照保險制,改採遺贈稅、菸稅及政府預算支應,是因為保險制勢必引發人民反彈,而保費收到1,300億元,但現在的長照服務供給量不可能大到把預算都用掉。二、人力部分,基層照服員的缺口比社工、復健師更嚴重,因此要優先處理薪資及勞動條件,「希望把照服員月薪調高到年輕人可接受的程度」;至於最近引發爭議的替代役納「長照役」則非大宗或常態,是將剛好畢業要服役的科大相關科系學生,分發到嚴重欠缺人力的地方。三、在服務或設施的供給方面,長照1.0的「供給不足」問題,不可能因為今年起試辦2.0就馬上解決,而是規劃將舊有服務擴大,讓A、B、C級服務單位有系統地整合,達到某種程度分工;因地制宜的彈性也很重要,希望透過在地人的盤點,找出更適合的空間。
乍聽之下,林政委好像點出了制度的個別問題缺失,也讓民眾知道長照2.0的梗概,但是不覺之間卻疏忽了財源規劃和人力不足、供給短缺互為因果的關係,對於手段和目標互相衝突的邏輯也不自知,令人有些擔心和疑慮。
就財源而言,前政府長期規劃出來的長照保險制,其實是針對當前失能(及失智)人口需求,以及德、日長照制度多年的經驗而得,以將近全部人口4%(約80萬人)的基本長照需求推估,因此初期可收到上千億元的預期,一點都沒有高估。林政委既然知道現狀是「供給短缺」,就沒有收入太多的問題,則應善用足敷需要的保費收入,順勢擴增長照機構和設施的供給,就不會太多錢無法消化的問題。而若短期內無法快速增加供給,則初期訂定較低的費率使收入控制至三、四百億元內也是輕而易舉的選項,何需如此大費周章將保險制改為稅收制?
林政委也承認,目前稅收制勉強可以撐過前二年,短期內仍需籌措其他稅源,顯然稅收制的永續性不容樂觀,難道屆時又要像今年一樣,從營業稅、房地合一稅改為不穩定的遺產贈與稅和菸稅,那樣的搖擺不定而見風轉舵?
而且就是因為新政府規劃的稅收制,財源不穩定,使得既有的長照機構對未來充滿疑慮,既不敢投資也不知如何規劃,供給面短缺的問題只有更加嚴重,難怪最近有些長照機構上街抗議,擔心的就是因為政府投入財源太少,擔憂被政府規劃中的A、B、C級服務單位整合所取代。
再說,長照2.0雖然初期投入將近300億元,是1.0(低於50億元)的數倍,但忘了1.0版就是因採「稅收制」而導致財源不足,而2.0的收入表面上是增加,但實質上仍然低於上千億元的實際需求,並無法幫助到最需要幫助的人,也難怪層出不窮的「家屬照顧者和失能者同歸於盡」悲劇。更嚴重的是,因為財源投入少,長照機構分配到的資源或財源有限,更僱不起基層照服員,當然也難以吸引照服員的投入,否則新政府何需動起「替代役納長照」的念頭?照服員擔憂被替代役取代,又如何提升投入長照的意願?而且政府投入的財源不夠,建置長照的基礎設施就花費得差不多了,如何改善照服員的薪資及勞動條件,「調高到年輕人可接受的程度」?
因此,我們建議新政府先檢視自己的手段和目標之間的矛盾,從規劃穩定永續的財源出發,還是回歸到保險制較佳。財源足了,就會有更多的專業人力和機構投入,供給面的問題就較易解決,長照制度才能永續發展。

聯合/藍營還在鬧什麼?


2016-12-04 01: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院黨團發起「救孩子反核食」連署同時,副主席郝龍斌也發起反核食公投。但黨中央不願為公投背書,引發黨內爭議。 中央社

郝龍斌和楊志良最近聯手發起「反核食公投」,國民黨立院黨團也決定跟進支持。霎時間,藍軍好像找到了方向,掌握了學當在野黨的竅門。
誰料,第二天一盆冷水當頭潑下;潑冷水的不是對手陣營,而是國民黨自己的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發文說,「本黨目前沒有推動核食公投的計畫,也未要求民代進行公投連署」;但又說,他肯定「民間」發起。這種說法令人納悶:郝龍斌是副主席,立院黨團是藍軍主要政治戰鬥機器,誰是「民間」?
洪秀柱接任黨主席後,始終無法整合立院黨團的力量,導致黨中央和黨團一直各自為政。如果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倒也罷了;藍營卻常常出現兩軍口角、內訌的場面,愈發顯得這個最大在野黨的破落戶淒涼。
事實上,反日本核食議題頗能激起民間共鳴,以公投倡議來牽制執政黨作為,也有很大的著力空間。更有意義的是,一直不知道如何扮演在野角色的藍軍,可以藉著這個公共議題練兵,深入基層和地方民眾聯結。但遺憾的是,這個不爭氣的政黨,卻是黨中央扯自己同志後腿。
表面上,蔡正元說是經費問題,說公投費時耗力,但手段太過「溫和」,對累積政治能量助益有限。但說穿了,癥結就在黨主席之爭,黨中央深恐郝龍斌把公投議題炒熱,聲勢將水漲船高,會威脅現任主席的優勢。
自己的位子重要,還是黨的前途重要?這場內訌,讓人困惑。

聯合/台灣民主未到盡頭,但它需要提升


2016-12-04 01: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力圖闖關「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草案,引發勞團反彈,勞工團體前天在立法院外抗議時,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路過時遭包圍、潑水、扭打,最後在警方的人牆保護下進入立法院避難。 記者許正宏/攝影

在民進黨擬強行表決一例一休修法之日,綠營總召柯建銘遭到勞團的拉扯推擠,場面火爆,導致會議延緩。發生對立委施暴事件,令人遺憾,我們提醒勞團要節制行動,以免抗爭失去正當性。但另一方面,執政者對於勞團絕食抗爭近月不聞不問,最後又指責他們「沒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反應,也未免顯得冷血。
柯建銘因居間協調穿梭而成為勞團洩憤對象,是遭池魚之殃,抗爭者找錯了對象。然而,對於政府的反覆、冷漠、食言,勞工滿腔怒火又能向誰發洩?柯建銘對自己連續成為罷免、圍剿對象大表感慨,嘆道「台灣民主已經走到盡頭」。這話出自柯建銘之口,聽起來令人備覺諷刺:他剛剛登上執政黨團總召寶座在政壇威風八面,這麼快就說民主已到盡頭,不怕暴露民進黨的無能嗎?
廿幾年來,台灣在民主路上浮浮沉沉,無法免於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耗弱症。在藍綠對峙、兩岸關係、經濟停滯等長期因素的糾纏下,加上隨政黨輪替而來的交互報復,在在讓民眾對民主的紛擾、失效感到失望。停滯的民主,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善意來幫助它提升,才可能拉高格局。然而,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等幾任總統,都重視個人風光更甚於國家利益;也因此,台灣民主也一次又一次錯過提升和進化的機會,乃至逐漸耗弱。
蔡英文上任後,原本有不錯的機會為台灣注入比較健康的政治文化,讓民眾放下歧見,使民主更上層樓。遺憾的是,她卻頻頻猶疑,瞻顧不前,以致錯失良機。進一步看,蔡英文半年多來的施政決策,採取了一種投機而詭辯的策略:在一方面,因為無法履踐在野時的激進主張,便屢屢以「髮夾彎」回轉閃避承諾;在另一方面,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則用「異化」的手段加以疏離或醜化,把他們打成「人民公敵」、「非我族類」。在這種「非友即敵」的操作下,不僅社會愈形撕裂,民主自由的前景也就愈形黯淡。
以勞團對柯建銘的粗暴拉扯為例,其間積蓄的憤怒,正是對蔡英文的不滿。除了蔡英文違背選前的承諾,更令勞團扼腕的,是近月的接力絕食,竟換不到蔡總統任何眷顧的眼光。民進黨在野時,蔡英文殷勤造訪每個社運場合,為抗爭者加油打氣;這次的勞工抗爭,宛如被政府拋棄的一群,他們如何按捺得住憤怒?
在柯建銘事件後,總統府發言人嚴詞譴責勞團,說他們「沒有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說法,正是一種冷漠的「異化」手段,把抗爭者和其他勞工切割開來,說他們沒有正當性。試問,在前線抗爭近月的勞團沒資格代表勞工,誰才能代表勞工?再看,政府處理同性婚姻立法的態度也一樣。在民主社會,不同立場的民眾本應互相尊重,政府則須提供雙方對話的空間,並作出合理的評估,透過適當的民主機制尋求現階段的解決之道。但是,政府卻採取跳躍式的處理手法,讓正反兩方人馬不斷在網路上、在街上競相動員叫罵,讓雙方彼此敵視。這種放任「異化」的手法,台灣民眾如何維持「共同體」的感情?
長期以來在街頭、在國會動用暴力抗爭的民進黨,如今執政了,卻板起臉來譴責勞工暴力抗爭;如此角色、台詞及劇本的變化,留給社會大眾一種奇特的荒謬感。也難怪,不少人翻出民進黨在野抗爭的言行,要求執政黨官員想想自己昔日的作風。撇開這些不談,僅聽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個人的慨嘆,她在野時堅持的價值,如今只能被迫向「黨紀」屈服。請問,這是勞工變了,還是民進黨變了?
一次拉扯事件,不必上綱到「民主已死」或「廢掉立法院」的悲情,台灣民主需要的只是進化。關鍵是,有權力的人要回應人民的呼喊,上街的群眾要尊敬抗爭者的法治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