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評議選舉砲火下的央行角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五月天事件:國安當選舉奧步的認知作戰
◆  聯合報黑白集/一意孤行的社安網2.0
◆  經濟日報社論/評議選舉砲火下的央行角色






經濟日報社論/評議選舉砲火下的央行角色


2023-12-31 00: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央行認為不宜動用外匯存底投入主權基金,但對政府另立專法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持開放態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大選政見砲火四射,就連向來被要求維持獨立的中央銀行也陷入選戰火海。最近民眾黨召開「穩定金融、安心投資」記者會,指出央行運用外匯存底,干預低利率與匯率政策,造成「台灣整體經濟停滯不前,所得分配惡化、房市飆漲」而「不利產業升級」。其次,央行職能被扭曲成為政府仰賴央行盈餘繳庫」。柯文哲還主張要「提撥台灣5,000億的外匯存底中的10%作為主權基金」,活化資金運用

民眾黨對央行的批評其實是經濟學界的「老生常談」;這些論述與中研院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8月發表的「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高度相關,而其中「主權基金」更曾由該黨立委在立院提案討論。至於中研院對央行建議的目的,則是期望台灣能更有效地運用金融資源協助迫切需要產業轉型

央行對民眾黨批評不敢怠慢,隨即提出六點說明予以反駁。央行否認利用低利率與匯率達成「盈餘繳庫要求。台灣最近通膨與房價問題的因素複雜,不是央行能單獨承擔。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提升透明度並勤於與外界溝通。最後,央行從未反對設立「主權基金」,只是主張應立專法,要以專責機構管理

央行回應民眾黨對貨幣政策的批評確有其法律基礎;「中央銀行法」明訂央行「法定經營目標」並沒有提供政府財政收入。不過,央行作為國家銀行,就如同美國聯準會,每年需將營業後的「盈餘」上繳財政部;今年美國聯準會繳給財政部584億美元,而我們央行則繳出1,800億元。兩國不同之處在於聯準會的繳款僅占美國聯邦政府收入1.3%,而台灣央行則高達7%

不過,我們與其懷疑央行可能以低利率與匯率政策,達成「盈餘繳庫」目標,還不如憂心主計總處與財政部為了財政收入,而可能輕忽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央行維持政策獨立有先天弱點;「中央銀行法」規定的「當然理事與監事包括財政部長與主計長,而容易讓央行落入政策可能充實政府收入的口實。因此,在未修正「中央銀行法」的組織結構前,行政院長實有必要宣告維護央行政策獨立性的決心。

社會懷疑低利率與匯率會造成游資氾濫、降低資源使用效率,最後造成經濟成長趨緩以及實質薪資停滯。這個問題可以辯論,但我們更要關心,台灣近年動輒超過40%國民儲蓄率所帶來的社會財富分配問題。央行的「市場介入」固然會影響金融資源配置產業與所得分配政策嚴重失衡,恐怕才是政府更須優先解決的問題

至於設置「主權基金」,除了不符合央行常規運作規則外,實務上更有兩個困難:社會對政府的操盤缺乏信心,以及國際市場萬一崩盤的究責問題。畢竟,只要人民對政府施政的「信心危機」未能化解,「主權基金」構想恐怕只會石沉大海。

目前央行在溝通貨幣政策方面確實較以往進步。我們肯定央行理監事會在會後提供資料,並由總裁親自說明政策內容。不過,央行決策思維與財經情勢變化連結仍嫌不足。這問題應與央行未能明示貨幣政策目標」有關。例如,過去央行至少還得對社會交代 M2 目標區的執行狀況,現在則似「心證比例過高明顯弱化社會對其政策監督能力

央行這次受到選舉砲火洗禮,或許可以進一步思考改進與社會溝通的做法。央行既然作為「銀行家的銀行」,又何妨比照銀行業,盡可能公開財務資訊。對比美國聯準會的財報由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查核簽證,央行揭露資訊的程度顯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我們現在與其爭辯央行貨幣政策的是非對錯,還不如期許央行繼續提升政策與財務透明度確實建立社會認同與信任基礎













聯合報黑白集/一意孤行的社安網2.0


2023-12-31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清德競總表示,賴清德承諾推動「社會安全網2.0」,是要將社會安全網常態化。記者許正宏/攝影


國中割頸案效應擴大,賴清德不敢大意,強調他將「積極落實社會安全網2.0」。但行政院一一○年推動迄今的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已被證明漏洞補不完;賴清德開的處方,除打臉蔡英文,凸顯她說的社會安全網並未「積極落實」,也反映賴清德社安政見只會抄襲蔡英文,卻抄了一個爛版本。

一○五年發生小燈泡案,當時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寫信給小燈泡母親王婉諭,表示社會安全網有很多破洞,她會盡全力補洞。兩年後,行政院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一期,投入近七十億元;三年後又核定五年四○七億元第二期計畫。但已擔任時代力量立委的王婉諭前一年就公開呼籲「補不起的社安網2.0計畫,行政院莫一意孤行」。

國中割頸案也可說是蔡政府社安網2.0「一意孤行」的結果。蔡英文對割頸案不痛不癢地說,政府一直努力在建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但王婉諭則說,這張網子仍有許多漏洞,對每個破碎的家庭來說,這條路走得太慢、太痛苦了。

從拒進議會到賴皮寮,賴清德都是一意孤行如今再晾曬一張一意孤行」的破漏網子,不令人訝異。何況民進黨立委范雲還力斥任意搜書包的「黑心校規」,施壓究責搜書包教官一意孤行性格,不輸賴神。社安網難補漏,因為民進黨從不嫌洞多













聯合報社論/五月天事件國安選舉奧步認知作戰


2023-12-31 00: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路透廿八日報導,指稱台灣知名樂團五月天遭中國大陸當局施壓表態親中。(中新社)


知名搖滾樂團五月天在大陸開演唱會被捲入「假唱風波」,路透駐台記者近日引用台灣匿名國安高層和內部安全備忘錄」,表示陸方曾要求五月天公開表態支持「一個中國」,隨即引發議論。不過,從種種脈絡來看,這又是一起民進黨「出口轉內銷」的認知作戰目的是要影響選情

民進黨最有名認知作戰奧步,莫過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總統大選前夕王立強事件。當時王立強接受澳洲媒體專訪,聲稱是中共間諜,且介入台灣選舉。此案不僅影響大選,也使正好在台的大陸商人向心夫婦遭受牽連,被起訴、禁止出境數年之久。直至今年初,該案才塵埃落定,確定王立強只是騙子。但認知作戰效果,已充分達成

除王立強案,蔡政府透過外媒出口轉內銷」案例屢見不鮮。政府官員「投書」、提供資料,或者類似此次路透報導,以各種無法查證的內容,激起台灣民眾反中情緒,或將在野黨抹紅,都是慣用手法今年初日經報導台灣有九成退役軍官投共」,就是一例。

此次路透的報導,其實也非單一事件,十二月初以來就一再出現。第一篇是報導「中國以廉價旅行吸引台灣政治人物赴陸」;接著是「台灣情報指出中國高層開會討論如何干預台灣選舉」;隔一周則是「中國軍隊靠近台灣海域意圖恫嚇,四度遭台軍驅離」;又一周後,是「中國意圖藉由媽祖等宗教活動介選」。接下來,就是「五月天被施壓」。

這些報導出自相同外媒、相同記者,同樣引述自台灣「匿名官員和內部情報資料」,在選前一個多月持續、有規律的「餵養情資。與其說是「報導」,更像是「交作業」或「寫文宣」。只是之前的報導多半是陳腔濫調,此次因為主角是五月天,才受到高度重視。

認知作戰角度看,蔡政府的操作其來有自既是匿名官員不公開情資真偽當然無法證實。美媒 CNN 也跟進報導五月天事件,卻坦言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此情報,無法證實。果不其然,報導出爐後,國安局「不回應」,陸委會曖昧地說要「向陸方求證」,就是想營造「不言而喻」氣氛,效果超越蔡政府東廠名言「間接影射殺傷力最強」!

反中情緒渲染下,這類認知作戰很容易讓民眾深信不疑;陸方無論是不回應,或者出面否認,許多台灣民眾都抱持「寧信其有」態度。尤其在外來和尚會唸經迷思下,外媒光環掩蓋了假訊息和認知作戰本質;大陸國台辦否認施壓五月天,行政院長陳建仁說大陸假消息攻擊已是「國際認證」,就是典型手法外媒報導之後,就是綠營側翼跟進政治人物配合一條龍操作;至於質疑者則動輒遭抹紅,或被說是「中共認知作戰協力者」。

蔡政府強調要打假訊息反認知作戰,但從王立強事件到五月天事件,都證明最會認知作戰的正是蔡政府,而且已到把訊息「洗產地」的地步。雖然民進黨經年累月操作多數民眾已彈性疲乏,五月天事件回響有限,但最可惡的是,在企圖以奧步影響選舉時,蔡政府是否想過這會衝擊國安

蔡政府提供外媒操作情資真假難辨。如果是假情資,除貶損國安威信,更應查辦散播假訊息影響選舉的罪責;如果其中含有真實成分,也可能是我情報人員冒險取得或布建成果,而「國安高層官員」就這樣提供給外媒進行政治操作,豈非將我情報人員與情報網置於險境?洩密責任難道無須追究?民進黨選舉奧步多,但拿國安當奧步,只能說是為政治權力瘋狂了。



名家縱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共同記憶\星期透視/九局下誰能再見安打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災難級失言 賴選情吃力
◆  賴迴避憲法問題 兩岸怎和平?
◆  名家縱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共同記憶
◆  大屋頂下/中華民國如果帶來災難 難道台獨黨綱是護國神山
◆  星期透視/九局下誰能再見安打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共同記憶


2023-12-31 00:44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告別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復甦遲緩的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美國與中國大陸都有進行戰術性和緩意願,但仍會受到俄烏戰爭僵局、哈瑪斯與以色列衝突、即將舉行的我國總統選舉,以及明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

俄烏戰爭與以巴衝突已經造成美國內部的爭議,不利於拜登總統的連任之路,在這兩個危機尚未解除之前,台海絕對不能再生事端,需要和緩的美中關係。拜登要展現的是美國與大陸激烈競爭時,仍然可以與大陸溝通與管控台海局勢,避免衝突。

今年十一月習拜會前,大陸已經定調做好穩定與美國關係的策略,會議後並高度肯定此次會議的意義,指出它為改善和發展中美關係指明了方向。最近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講話強調元首外交與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大國關係格局成果。反映大陸在疫後經濟復甦緩慢急需擴大內需增加投資也需要與美國戰術性的和解

在中美戰術和緩的架構下,大陸也開始淡化武力統一台灣的急迫性,習近平在「習拜會」表示美國預測特定時間的大陸攻台計畫並不存在;最近大陸國防部例行記者招待會,指出民進黨故意炒作大陸軍事威脅,渲染緊張氣氛,完全是為了謀取選舉利益。其背後的邏輯應該是大陸仍致力於和平統一的目標,因此美國沒有出售武器給台灣的必要。

雖然目前大陸沒有對台動武的必要,但是我選舉的結果勢將影響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大陸展開台灣對大陸貿易壁壘調查,中止 ECFA 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主要是凸顯我貿易不公平的現象,若不協商,我國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將更為困難。

不論我明年總統選舉結果如何,勝選者都必須掌握這些發展的趨勢,謹慎因應,特別是要關注如果川普再度上台帶來的衝擊,這方面大陸已經有與他鬥爭的經驗,反而是台灣要面對川普利益至上輕忽道義支持挑戰

美中關係趨緩之際,賴清德對大陸的態度仍然充滿敵意,批評支持侯友宜,等於支持馬英九,還拿出「經國牌」指責國民黨「不但不反共、還親共」。

馬總統八年執政期間,除了美國給予我國免簽待遇,簽署了台日漁業協議,我與大陸簽了 ECFA 之後,因此促成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至今仍然是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唯一此類協議,請問以上的成果有哪一項喪失主權出賣台灣?而民進黨政府面對大陸的措施,只會重複「對我影響不大」的說詞,完全無法照顧因此受損的民眾,失去執政的擔當。

蔣經國總統反共本質是要與共產黨爭中國的正統根本是從中國人的立場出發,根本反對台獨。晚年解除戒嚴、開放報禁與開放探親,完全順應「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而做出的轉變

現在國人享用的高速公路、國際機場、煉鋼廠等,都是十大建設留下來的遺產,是我們這一代的共同記憶,那現在民進黨執政下的回憶會是什麼呢?













星期透視/九局下誰能再見安打


2023-12-31 00:39  聯合報/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特聘教授、前體委會主委)


總統大選這總數近一千五百萬票,涉及政黨、群族、階級、性別等多角化競爭複雜情勢,愈到最後關頭愈是暗潮洶湧更迭起伏,非到最終時刻,真難以鐵口直斷誰會勝出!然而,這關乎全台二,三五O萬人民未來命運的極重要選舉,豈是兒戲?怎能容許一樁又一樁司法案件的干預,擾亂人心!又豈能操弄數據民調和不實輿論混淆視聽呢!

投票日將近,相信有不少關心時事的民眾,嘗試從政見發表會過程,進一步了解那組候選人是有深度、有理念、有執行力,是值得被託付責任的國家領導人。不過,從幾次正副總統政見發表會,以及各大媒體的報導,大家期待看到和聽到關於國家建設方案和人民福祉的政見,卻遠不及此起彼落抹黑和抹紅來得多,政見發表會儼然成為了政黨互嗆批鬥大會,熱鬧有餘,建設性卻不足。

幾場政見發表會下來,最直接的是,讓許多人親眼目睹巧舌如簧指鹿為馬真實態樣!不管是賴皮寮、凱旋苑或柯養地增值,在選舉「起底、扒糞」的文化下,自有一番過招,各說各話。

令人最感憂心的是,涉及國家利益和安全的根本問題,遭到本質上的扭曲。例如:竟出現「說中華民國是護國神山,這是我以前從來沒聽過的神話」之荒謬言論混淆國家認同和集體意識,讓人不免質疑他自認為他只是在選「神話」中的總統?又如:指稱「前總統蔣經國是因知道反攻無望,而推出十大建設」的輕蔑說詞,如此變相貶抑蔣前總統堅持推動十大建設」,讓台灣經濟起飛躋身「亞洲四小龍」的良苦用心,竟只是用來攻擊國民黨的詭辯說詞

眼見為憑、耳聽為實,諸如此等的表現是否具備總統氣度與德行,人民自有公斷!

政黨輪替民主政治成熟象徵主權在民,人民用選票選出信任的政黨為民服務。過去八年二度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一手掌握行政、立法及所有資源,除貪腐弊案叢生、施政者品行不端不勝枚舉之外,當初言稱「勞工是心裡最軟的一塊」的種種政策一一跳票。無怪乎!勞團要「工鬥遊行,數千名勞工走上凱道抗議;警消分至民進黨中央黨部抗議職安工會權利跳票青年們頻頻對居住正義跳票表達失望醫護五師大會合發起齊聚凱道抗議的「黑十字運動等等紛紛表達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乃以行動告之獨樂而不恤其民,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的道理

台灣需要一個能穩定兩岸關係,關注人民需求,繁榮民生經濟,重視社會正義,有勇氣堅持理念,帶領專業團隊務實做事,讓全民安居樂業的政黨和領導人。選戰最後關頭,誰才是最適合的人選?有待大家冷靜思量

截至目前,在向來不喜高度表態的部分中間選民聲音被隱沒下,仍有近五成民眾討厭民進黨的情形看來,民調實未必能代表未來選舉結果的全貌。相信無聲的民意,將會是是決定誰能勝選的關鍵!













大屋頂下/中華民國如果帶來災難 難道台獨黨綱護國神山


2023-12-31 00:42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在電視辯論會中,認為中華民國會為台灣帶來災難。記者許正宏/攝影


賴清德涕淚縱橫地衛護他在萬里的老家違建,卻又幾乎沒有底線地譏嘲攻擊摧毀中華民國憲法。做為一個可能出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政治人物,此種人格反差,顯現他有非同尋常思覺障礙,甚至令人懷疑他是一個心理病患

侯友宜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賴清德回覆:「中華民國是護國神山,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神話。」他又說:「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護國神山,到底要鄉愿到什麼程度?」甚至說:「中華民國帶來災難。」

中華民國憲法當然是護國神山,絕非神話。就以此次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來說,如果沒有中華民國憲法,舉行總統大選的憲政根據何在?難道是依據《台灣國憲法》或《台獨黨綱》而舉行?可證,中華民國憲法是護國神山,不是神話,也非鄉愿。

中華民國憲法更是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主要支撐,沒有中華民國憲法或毀了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將面臨崩潰解構的危機。這從葛來儀等三位美國重磅學者的專文,即可清晰認知其中道理。葛文指名道姓地諍告賴清德,若當選總統,應當考慮做到兩件事:

一、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應重申蔡英文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就職演說中所作承諾,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等語。由此可見,葛文認為,應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台灣的憲政主體。在葛來儀等人眼中,中華民國憲法不是神話,也不是鄉愿,而是一個真實兩岸戰略架構

二、賴清德應考慮重新審視民進黨在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提出的「凍結台獨黨綱」,以讓維持現狀的承諾更具可信度。若從葛文的這個視角來看,與《中華民國憲法》敵對的《台獨黨綱》,反而成了應當「凍結」的政治神話與鄉愿。

美國重磅學者在台灣大選期間針對可能勝選的候選人賴清德,直接論及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獨黨綱這些頂層憲政架構問題,這是過去歷屆總統大選未見高度與深度

與解嚴後歷屆總統選舉相較,此次大選的最重要特徵,正是各方皆鮮明地將中華民國憲法帶入了兩岸政策辯論

就國民黨言,侯友宜方面的兩岸論述可以歸納為:「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引/中華民國憲法是九二共識的基本詮釋。」

侯友宜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台獨,支持「基於中華民國憲法(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因此主張「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

就民進黨言,賴清德則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完全反對「基於中華民國憲法」來爭取「一中各表」的兩岸話語權。他也是歷屆總統大選中,首先並唯一將中華民國憲法踩踏到「神話」與「鄉愿」地步的候選人。最近,他並作出結論:「死抱一個中國的神主牌影響團結。」由此可見,他必然存在的潛台詞應是:「憲法一中影響團結,中華民國憲法影響團結。」

但是,賴清德真的要與中華民國憲法一刀兩斷嗎?在前述葛文發表次日,賴清德就立即透過民進黨發言人說,民進黨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云云,顯然是被葛文的「疑獨論/疑賴論」戳到了痛處。既是如此,賴清德儼然又同意了「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否則,何必如此倉惶狼狽回應葛文

賴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回應美國學者的「疑獨論/疑賴論」,卻回過頭來對內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是神話與鄉愿。請問賴清德:你還能無理取鬧雙標到什麼地步?這是不是一種思覺障礙與心理病態

賴清德口口聲聲說:「絕對不走回頭路!」請問:什麼是回頭路?

馬英九時代,以「憲法一中」來回應中共的「一中原則」,以「一中各表」來詮釋「九二共識」,並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十一月的馬習會營造起「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這也幾乎就是前述葛文描繪及期待的兩岸境界。可以這麼說,這也應是兩岸未來能夠想像的相對較佳的互動架構,亦即「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不統,不獨,不武。這是不是一條可以思考的「回頭路」?這條「回頭路」的指路標,就是中華民國憲法。

如果賴清德決定「絕對不走憲法一中的回頭路」,那麼他要走的是什麼路?難道台獨才是台灣向前向上康莊大道?難道「死抱台獨神祖牌」就不會「影響團結」?難道台獨黨綱護國神山

賴清德反對凍結台獨黨綱他說,沒有了台獨黨綱,民進黨會被其他政黨所取代。此說證實,台獨黨綱其實是民進黨的「護黨神山」。為了維持這一座「護黨神山」,民進黨不惜摧毀真正的「護國神山」中華民國憲法。這是不是一種思覺障礙與心理病態

然而,折騰了幾十年後,如果賴清德又回到了台獨路線,豈不也是走上了「回頭路」?反過來說,如果台獨也是回不去的「回頭路」,那麼如此摧毀中華民國憲法,非要弄到了兩頭落空的地步,這樣的台獨又是什麼樣的神話與鄉愿?

葛來儀等三位美國智囊人士很具代表性,且在政治情感上均較傾向民進黨,因此他們以專文指名道姓向賴清德提出的諍言,值得重視。

葛文將兩岸問題,提升到中華民國憲法及台獨黨綱的高度與深度,這是正確指向了兩岸問題的根本。亦即,對於台灣而言,兩岸關係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獨黨綱」之間的大抉擇。葛文的諍告是:賴清德應採中華民國憲法,而凍結台獨黨綱。

昨天在政見辯論會上的頼清德幾已喪失政治理智。他必須交代清楚:將中華民國憲法當作護國神山,或以台獨黨綱作為護國神山,何者可給兩岸帶來和平?何者將給台灣帶來災難?

《大屋頂下》說,一個國家必須有一部憲法作脊梁,中華民國應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脊梁。一國總統亦應以國家憲法為脊梁,因此中華民國總統也應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脊梁。如果中華民國總統竟然拒絕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脊梁,這不僅是一個政治上心理病患,他根本是一個叛國者,鳴鼓而攻之可也。

兩周後,賴清德可能在兩岸間有了新角色。他不能再說:「我是一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在任何職位上不變。」

正告賴清德,你是非變不可了,你的第一堂課就是:必須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政治上的護國神山」。













災難級失言 賴選情吃力


2023-12-31 00:36  聯合報/ 游梓翔/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程專任教授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電視辯論會中指出「中華民國當作是兩岸的護國神山,這到底是要促進和平,還是要給台灣帶來災難」。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總統大選唯一電視辯論受到高度矚目。研究顯示,辯論影響最大的不是支持度,而是支持者對候選人的信心,表現出色有助強化支持,失誤則可能產生信心危機、不利選情。

觀察整場辯論,賴清德、侯友宜和柯文哲要說明顯錯誤,大概只有賴「中華民國是災難」的發言。整場辯論的總結就是,柯打了半場好球、侯漸入佳境,賴仍是一貫的自覺良好。

在申論階段,賴的主軸是「選對的人、走對的路」,除了闡述政見,他批侯要走回「上個時代」,批柯是複製貼上綠營政見。侯則羅列民進黨十大執政問題,並提到新北防疫期間受到綠營不公待遇,並質疑賴的台獨立場。柯的申論稿則是他政見會的精華版,只是對民進黨執政的批判更為直接強烈。

其次是媒體提問原本中立的媒體提問,是為讓辯論聚焦、議題涵蓋面更廣,可惜部分問題立場鮮明例如問侯統一問題,提問人竟加上一句「不要再講憲法」,給人提問人兼「助辯」之感五題有四題與兩岸外交國家認同有關,一題涉及候選人房產土地爭議,未問經濟能源等主題,涵蓋面不足

在這一階段,三位候選人多是以基本立場作「選擇性答覆」。但因侯柯都是以執政黨為攻擊焦點,讓賴腹背受敵常處被動,對問題的閃躲也比侯柯更明顯,例如竟未主動提到自家違建爭議。尤其,賴清德那句「中華民國是災難」確如後面柯文哲所說,是個「災難等級」的失言。

第三階段交叉詰問。三人幾乎所有問題都在凸顯對手的不可信任。但階段因為賴也能扮演質詢者而非被動回答,明顯比上階段展現更多火力,對氣勢有提升效果。本階段還出現一個情節:當柯談到農地問題,說到那與他的父親對他回新竹行醫的期望有關,突然哽咽,似乎有些熄火,也為之前為自家違建流淚飽受批評的賴清德提供了反擊機會。

至於結辯,柯受前一階段情緒影響,結論氣勢明顯不足,且他談到要贏,卻未說明民調落居第三要如何贏;侯的結辯則是他全場表現最佳的時刻,除了順著柯的哽咽談到如果能下架民進黨、追求更好未來,就不再需要流淚,他還說未來籌組聯合政府柯會扮演重要角色,侯的結辯還有個鏗鏘有力的結語;賴提到要「深切反省檢討」,但這與整場辯論他的「自我感覺良好」不太協調。另一段說「我不是賴神」也有突兀感,因為他的台獨和其他爭議,選戰中「賴神」已經很久沒聽見了。

除了關心候選人表現,選民也不能忽略辯論中送出的兩個「關鍵訊息」:第一,賴雖是執政黨又在多數民調領先,但顯然因為執政和台獨的包袱沈重,讓他顯得相當吃力,多次用「假訊息」三個字想閃躲對手攻擊。再加上發生災難性失言,只怕未來選情會更吃力。

第二,從辯論中可以看出,這場選戰最終是兩個故事版本的選擇:要嘛認為過去八年民進黨做得很好,選賴會更好;要嘛認為民進黨專制無能貪汙腐敗兩岸兵凶戰危,選賴會更差。兩個版本各說各話,哪個能凝聚最多選票,將決定選戰勝負。














迴避憲法問題 兩岸怎和平?


2023-12-31 00:37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辯論會上提出憲法「災難說」,圖為他二○二○年在大法官監誓下就職副總統。圖/總統府提供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候選人辯論會媒體提問時,對是否認同中華民國憲法以及兩岸定位的相關增修條文?」採取完全迴避的態度,不肯認同中華民國憲法。這樣,賴清德就有義務清楚告知選民,在他的認知中,他是在競選哪一個國家的總統,他的國家領土主權範圍是什麼!

賴清德以迴避方式表示,「如果拿民國三十五年所制定的憲法來看,其實會失望的。當年李登輝總統任內推動六次修憲,目前在台灣運作這部分是增修條文,以台灣發展為中心內涵的增修條文,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憲法或其他法令可以團結國人,當然要尊重要採用,用來解決兩岸的問題,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賴清德除了逃避問題,更明顯表達出對憲法的無知與不尊重。李總統任內的六次修憲,再加上民進黨陳水扁任內一次,共七次修憲中,憲法第四條有關國家領土的條文「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國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完全沒有更動而且七次修憲,均是「為依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做為修憲前言。依賴的說法,這樣七次修憲均是以「以台灣發展為中心內涵的增修條文」的內容,他是否應該「要尊重要採用」、「用來解決兩岸的問題」?

其次,賴這種想逃避打混仗之法,民進黨早在李登輝執政時就曾想到過。當時民進黨想利用提請大法官會議解釋來偷偷逃避/改變有關憲法第四條所界定的中華民國領土概念,同時冀圖用此為其台獨黨綱解套。結果大法官第三二八號釋憲狠狠打了回票,解釋文表示,有關「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

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賴可以在這重大議題以如此方式對待,還可以當選;那憲政慣例定會創下一個可怕的先例,即:總統候選人可以不必對憲法忠誠,不必謹守憲法,可隨其個人意玩弄憲法這樣的國家破敗成為必然同時也表示,這個國家的人民並不把總統是否必須恪遵憲法當成重要的事且依賴清德的性格,他勢必將這樣的勝選,當是人民對他這種台灣/中國政策概念蓋下同意章,所以,一個更加激進與具挑釁性兩岸政策將出自賴清德之手,並非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期待一個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嗎?



辛翠玲/回望2023-不確定的年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回望2023──不確定的年代
◆  葉銀華/OpenAI事件與永續發展目標
◆  陳亮恭/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  闕志克/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城之爭
◆  劉維公/賴皮寮政權
◆  廖元豪/憲法護你這麼久,還說它是神話?
◆  魏國彥/長三角的長遠憂患







辛翠玲/回望2023-不確定的年代


2023-12-31 00:22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2023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舉行會晤,就加強交流聯繫達成共識,但是兩國在地緣政治等領域的對立局面並未得到改變。(法新社資料照)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劇烈變化中的一年。從地緣政治張力經濟合作新趨勢,在在衝擊既有結構與秩序。這一年我們也見證了許多關鍵事件與一個多變且重構中的國際局勢

一、地緣政治與大國角力:從對抗到共存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是中美關係的轉折點。年初,兩大國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的緊張關係達到頂點,使全球政治經濟面臨巨大壓力。年中,G7集團開始調整對中政策。既持續抗中,但也訴求不脫鉤、去風險。年末的習拜二會之後,中美展開對話,尋求管控衝突之道。

二、地緣政治風險:科技戰與去風險
美中之間的科技戰未歇,尤其在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全球企業被迫因應,評估供應鏈布局,採取去風險措施,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例如,蘋果公司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印度和越南,台積電也將在美國和歐洲建設新廠全球供應鏈持續重組

三、全球化與區域化:區域經濟整合的興起
面對地緣政治的衝擊和全球化的不確定性,區域經濟整合與巨型自貿協定如 RCEP 和 CPTPP 成為另一種發展趨勢。這些區域經貿協定不僅加強區域內經濟合作,也促進跨區域貿易和投資。特別是在東南亞和亞太地區,隨著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各國更加重視區域合作,以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

四、國際秩序:全球南方、BRICS 的崛起與美元霸權的挑戰
全球南方崛起,BRICS金磚國家擴大陣容。這些南方大國不滿以西方國家為首國際體制,主張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並尋求在國際事務中更大的發言權。與此同時,美元的全球霸權角色也面臨來自人民幣和其他新興貨幣的挑戰。本幣結算興起,人民幣的國際結算份額不斷增加。

五、科技、經濟與政治:能源轉型與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持續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影響。從勞動市場到國家安全策略,AI 的應用正在重塑各個領域。另外,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全球能源轉型步伐加快,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領域;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8 首次達成推動石化燃料轉型的協議。

六、衝突與戰爭:從烏克蘭到加薩到台海
這一年裡,戰爭與衝突的消息不斷。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二年,戰況膠著。烏克蘭戰爭之外、年中又有尼日政變、以及年末的以色列與哈馬斯之戰等,這些衝突不僅對當地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並波及全球政治經濟。此外,台海兩岸關係的緊張局勢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對區域安全和國際秩序帶來挑戰。

結語:走向後霸權與後全球化
從大國角力到地緣政治風險,從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發展到國際秩序的重塑,再到科技轉型和衝突與戰爭,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的國際政治經濟情勢並不平靜。回望這一年在全球政經格局中留下的各種烙印,如何理解這所有的一切呢?持續不斷卻又力圖緩和大國角力、進一步被挑戰的國際秩序結構、各種錯綜交織的新仇舊恨、迭出的大小衝突,橫空問世的劃時代科技-這是個在不確定跌跌撞撞之中前進的一年,而或許這也是走向後霸權與後全球化世界必經之路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開放技術移民 提高國家競爭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國中割頸,民進黨就是校園安全最大破口
◆  聯合報黑白集/招生海嘯,教育部裝睡
◆  經濟日報社論/開放技術移民 提高國家競爭力






經濟日報社論/開放技術移民 提高國家競爭力


2023-12-30 00: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學家警告,全球技術移民人數銳減,將打擊工作年齡人口成長。 美聯社


過去40年,中國大陸推行經濟改革開放,台灣製造業乘勢運用中國龐大勞動力,組裝製造資通訊產品,席捲全球市場。中國經濟量體擴大,對於周邊國家產生取代性競爭壓力,尤其對於以亞太總部經濟為號召新加坡產生最直接影響。面對如此危機,新加坡不但沒有在這波紅潮中被吞噬,反而淬鍊再生,成為亞洲四小龍中唯一平均國民所得超過5萬美元國家,而且在民國一○八年(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國家競爭力排名中高居世界第一

李光耀率領的新加坡執政團隊,面對中國崛起威脅,30年前即制定《以高素質人力資源維繫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具體作法有二:首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核心打造菁英教育體系,除高薪禮聘世界一流名師駐校,更大力挖掘印度及中國頂尖理工與人文學子,給予全額獎學金,並於畢業後提供工作簽證及永久居留權,將這些來自他國的優秀種苗,留為己用,終讓新加坡今日成為世界菁英人力最為密集國家,吸引微軟、易利信、IBM 等世界知名企業,在新加坡成立研發中心。

其次,新加坡大量開放技術移民,給予鄰近東南亞國家具專業技術人才(如水電技師、土木技師、餐飲達人、資深服務領班)工作簽證,並於一定工作時間後給予永久居留權。

新加坡這套戰略並非全新發明,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所以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除因二戰所奠定紮實工業基礎外,與戰後50年大量引進外國理工人才提供全額獎學金及優渥工作機會,有非常直接關係

美國與新加坡壯大自己的策略,說穿了就是「引進外國優秀人力資源,提高國家與企業競爭力,把餅做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本土國民充分就業提高所得。」

值得關注的是,對於外來移民最保守的日本,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推出世界排名前百大高校畢業生,年齡40歲以下,經過面試,可取得在日五年工作簽證政策,意圖吸引世界各國優秀年輕族群加入日本企業,提高國家競爭力

反觀台灣,除民國七十四年-八十九年(1985-2000年)大量留美資深人才返台加入科技界協助台灣資通訊產業推上世界舞台其他時間多是腦力及技術人才淨輸出國。台灣未來面對國際激烈競爭、美中等大國意圖把持品牌與供應鏈主導權,加上國內高齡少子趨勢,國際競爭力似有逐年下降之國安危機。

國與國之競爭,其實就是各自擁有菁英人才質與量的競賽,而菁英與技術移民或許是資源稀缺小國所必需。過去台灣外勞引進政策,偏重公共工程體力勞工及家庭照護人力,如此或可解決社會一時燃眉之急,卻無法從根本壯大國家競爭力。當世界各國吸納外國優秀菁英移民,我政府官員與民眾卻普遍認為,開放一個聰明外國移民來台,台灣就會有國民失去工作機會。這個迷失,困鎖台灣超過半個世紀,在過去全球經濟有序分工時代,或許台灣人才尚能自給自足,但面對地緣政治與經濟分工結構巨變,這種政策將造成國家競爭力快速衰退。

媒體報導,我政府已與印度簽訂備忘錄,規劃引進10萬印度移工,立刻引發各方熱議。勞團擔心如此將剝奪本地低階勞工工作機會

其實這個議題的關鍵不在從何引進,而是國家移民政策應進行全面反思。我們需要了解,唯有爭取全球優秀人才加入台灣,提高企業競爭力,把餅做大,方能提供台灣本土民眾更多就業機會。因此我們主張,引進印度移工(移民)方案,應該至少設定20%名額在於科技人才及技術性移民。

如若台灣仿效美國及新加坡,依據未來社會及產業發展所需腦力與技藝結構,自人力資源充沛國家選擇性引進成熟工匠與明日菁英,則台灣未來不僅企業國際競爭力可以維繫,勢必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提高平均國民所得,將是全社會之福。










聯合報黑白集/招生海嘯,教育部裝睡


2023-12-30 00: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公布112學年度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全國有19校低於6成,其中以高苑科技大學的15.7%最低。記者劉學聖/攝影


十九所大學招生不到六成註冊率淹水線」,最低一所僅十五%。不僅如此,台清交等頂大也有五十二個碩博士班註冊率掛零,原因是報考者太少且未達錄取標準。此事早在預料中,但蔡政府在裝睡,教育部在裝睡,各校都在裝睡。

卅年前民間團體推動教改運動」,希望紓解升學壓力,結果走岔成「廣設大學」,阿貓阿狗的專職都搖身變大學。於是,我國大學由五十多所激增為一五○所,升學率由一成變為九成九。但學生品質日漸低落技職人才則被掏空,年輕人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這個問題,十幾年前即已發現,但始終不改。隨著少子化日趨嚴重,台灣的青少年人口已完全填不滿大學過剩空洞,因而訂出私校退場機制。但許多學校寧可拖著,教育部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著學生在空蕩的私校間被不斷轉手。在兩岸和平的年代,不少陸生填補了我們學生不足空缺,如今連這塊拼圖也丟了。

可悲的是,大學發給年輕世代「高學歷證書,但這對他們的就業與社會地位毫無幫助台灣過半青年的薪資仍達不到繳稅門檻旅宿業缺工還得仰賴進口移工高學歷」與「低薪資」的落差,折射了當年轟轟烈烈「教改」的眼高手低裝睡的人叫不醒,潘文忠當了七年教長,他裝作自己與此無關












聯合報社論/國中割頸,民進黨就是校園安全最大破口


2023-12-30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學校要特別注意學生違禁品的管理。記者李芯/攝影


新北市一名國三學生在教室遭他班同學持彈簧刀割頸喪命,引起社會震驚。教育部長潘文忠一席「學校應注意管理學生違禁品」的風涼話激起基層教師憤怒。蔡總統臉書還在拚選舉,力推賴清德的政見願景,也引起大批網友不滿進而灌爆蔡英文和賴清德臉書質問:「說好的社會安全網呢?」校園割頸案引發的社會不安與政治效應,正逐漸擴大。

國中校園發生割頸案,各界驚駭之際,潘文忠要求學校需特別注意學生違禁品的管理;這聽在第一線教師耳裡,不僅是冷漠的官腔官調,更是不知民間疾苦。目前教育的環境,一味強調保障學生的人權,相對的,教師的管教權卻不斷遭到限縮教育部去年修改輔導管教辦法後,老師連檢查學生書包都可能遭到究責。如今校園出現殺人彈簧刀,教育部長卻要求教師管理學生違禁品;難怪有老師要求潘文忠親自到校園示範如何管理,家長團體更怒批教長講話太冷血。

校園不平靜,教師無助,家長也不安。民進黨於是開始政治操作帶風向,把責任推給新北市政府要求請假參選新北市長侯友宜「回來處理」。賴清德更見縫插針,在臉書發文稱政府正全力投入協力新北市政府因應後續事宜,同時誇讚高雄市政府反霸凌多麼具有成效。賴清德轉移蔡政府社會安全網破洞焦點,又明捧高雄實打侯友宜卻不提近年高雄霸凌案翻倍新北減半事實民進黨的操作手法,與利用新北幼兒園餵毒烏龍案來打侯如出一轍推光自己的責任後,就不必再面對問題

說穿了,民進黨這種「權力歸中央、出事歸地方」的推諉心態,就是校園安全的最大破口。親綠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長年推動學生人權,教師管教動輒挨告,甚至演成政治事件,逐漸導致教師心生恐懼而放棄管教;除使校園紀律廢弛,更損及一般學生安全。不僅如此,民進黨立委范雲更不斷要求各校檢討充滿威權思想的黑心校規」,規定需有兩名以上家長會代表在場,教師才能檢查學生書包,否則需受罰。范雲今年還與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行記者會,要教育部對某高職畢業旅行檢查學生行李徹查究責。如今國中生帶彈簧刀進校園,潘文忠說盡風涼話,但誰能攔查?一名學生平白喪命,范雲則穩坐民進黨不分區安全名單,繼續撕扯校園安全破口

每個學生都有平等受教權,不應被標籤化。但校園霸凌學生攻擊教師事件頻傳教師管教權卻遭剝奪,這是合理的教育環境嗎?學校不能拒絕接受行為偏差的學生或曝險少年,但教育部提供給教師的,卻是一堆窒礙難行輔導管教辦法,和貧乏的專業輔導人力資源。教師連自身都難保,要如何保護學生的安全和受教權?學校教師要扛的,除了學生在家庭中欠缺的教育,還要扛起政府愈補愈大洞的社會安全網,他們怎能不心力交瘁

在臉書被灌爆後,蔡英文終於打破多日沉默,發文稱一直努力在建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但小燈泡媽媽、時力黨主席王婉諭則痛陳,社會安全網漏洞多,補太慢。賴清德聲稱,將落實社會安全網2.0及修改學生輔導法;聽起來,又是一堆空洞口號。侯友宜則批評,以目前蔡政府的規範,學校與執法人員再怎麼賣力都於事無補,因為相關的制度是「假人權之名,行保護惡人之實」。

民進黨高舉學生人權,卻沒收教師管教權,也剝奪了多數學生受教權與安全守護校園連紀律都無法維持,談什麼教育品質



好好說話 粗話絕非弱者武器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好好說話 粗話絕非弱者武器
◆  消防救災 落實夥伴作業
◆  台醫事人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
◆  綠護違建 竹篙套菜刀
◆  放任當尊重 校安洞誰補
◆  少保官站出來 勿躲司法保護傘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好好說話 粗話絕非弱者武器


2023-12-30 01:02  聯合報/ 張璉/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新北市)
彰化地方法院法官陳德池為五件妨害公務案聲請釋憲。記者簡慧珍/攝影


好好說話,說容易做困難,有道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不經意下我們都可能說出傷人的話而不知,更遑論故意以粗暴言語或髒話刺激對方以洩憤,則是傷人更重。

牙牙學語的孩子,學父母講話,父母說國語他就說國語,父母說英語他就說英語;教者言詞文雅孩子也能口吐蓮花,若孩子暴粗口講髒話,也是模仿大人的。古人云「禍從口出」,一切惹禍都是出於口中的話;聖經上說,舌頭是百體中最小,卻能說大話,又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可見,若是勒不住自己的舌頭,可能會帶來大災禍。

日前媒體披露,彰化地方法院法官陳德池為五件妨害公務案聲請釋憲,他認為「粗話是弱者的武器」,只有「假消息才會妨害公務,因此侮辱公務員罪侵害被告者言論自由。又如楊蕙如養網軍帶假風向指控並辱罵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蘇啟誠,致蘇「不想受到羞辱以死明志,楊蕙如及其同夥依侮辱公務員執行之職務罪判刑,然而楊卻以侮辱公務員罪是違反平等、言論自由、比例等理由,聲請法規範審查。聲請的律師也以公權力運作並不會因「侮辱」而受到影響,另一律師也說,罵公務員「米蟲」,米也不會消失,有必要處罰嗎?以上一干人有法官、律師及犯罪人,個個力護言語施暴者言論自由,卻對無辜受辱者絲毫無感令人錯愕

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後防線,維持社會秩序,保障個人安全,懲罰犯罪行為,為社會提供基本規則框架,上述若干人卻助長施暴有理氣燄,教人不寒而慄。

言語無刀無劍,卻有眾口鑠金、含沙射影、流言蜚語、積非成是、口誅筆伐等一串成語,無不描述言語傷人甚且足以致死。民法中有保護人格權,刑法中有公然侮辱罪都是為保障個人名譽不受他人任意侵害。人民的名譽權重要,公務員的名譽權同樣重要,公務員肩負職責執行公務更應受尊重,即使受辱也不敢中斷執行公務,但不能因此被指公權力運作並未因「侮辱」受影響而反過來高舉「辱罵無罪論」,謬論歪扭莫此為甚。

「生死在舌頭的權下」,上帝創造人類有說話的能力,且賦與能力與權柄。有人做過實驗,每天讚美一棵盆栽漂亮,它就愈發茁壯,責罵另一棵盆栽不長進不漂亮,不久它就枯萎。可見,話語的力量連植物都敏銳有感,何況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榮辱的人類。說話都反映我們的內心,包括動機目的及對他人的想法,善人從心裡發出的是善,惡人從心裡發出是惡,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英國作家吉卜林曾說「言語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藥方」,說話猶如双面刃,一句話說得合宜,悅耳撼動人心,若用惡毒的話嘲笑辱罵他人,不僅毀滅他人也必引火自焚。

好好說話確實不易,說話既帶有力量,更應謹慎的好好說話,若想改變社會風氣,先改變人心,要改變人心,應從小學習好好說話,培養孩子好品德,自然可以口吐蓮花。粗話絕非弱者的武器,辱罵他人更非言論自由,受辱罵者不應承受如此人格的傷害,呼籲司法院院長兼憲法法庭審判長許宗力不要放棄最後底線











消防救災 落實夥伴作業


2023-12-30 01:18  聯合報/ 鄭世岳/中華民國工礦安全衛生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南市)
新竹縣一起移工宿舍火警造成分隊長游尚樺殉職,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上午至民進黨中央黨部外抗議,呼籲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正視公安問題,提出具體政策規劃。記者余承翰/攝影


新竹縣消防局新工分隊長游尚樺為救人不幸殉職,消防局內部初步研判裝備正常沒問題,可能是游分隊長使用的空氣瓶空氣耗盡,為求生而解開面罩呼吸,因而吸入大量濃煙不幸喪生。

根據媒體報導及相關消防人員說法推測過程,游尚樺和消防隊員們從陽台救下四人後,他又和另名消防員去各房間搜索受困民眾。游離開水線後,到最東側最內房間搜索,但過程疑似氧氣瓶耗盡,氣瓶不斷發出警報呼叫,生命呼叫器也啟動,其餘隊員接獲緊急訊號,又發現游不見,立即入室搶救,再發現游時,他已倒在房間門口無生命跡象。

無獨有偶的是,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同樣是新工分隊隊員林永軒,在搶救工廠大火時,剛救出十三名工人,自己卻因空氣瓶空氣耗盡,被迫摘掉面罩呼吸求生,不幸吸入性嗆傷倒臥火場,送醫後不治身亡。

進火場的消防員雖有一套個人安全回報機制(PAR),主動回報管制員任務執行進展,與管制員的呼叫機制雙向確保執行任務的安全。不過資深消防員說,這些配備與 SOP 再完備,想安全撤出火場,還是要靠團隊合作,任何人都不能落單才是王道。

正如夥伴系統buddy systems)在安全作業中所進行的方式,兩個人以上(夥伴)作為一個整體共同運作,讓他們彼此能相互監督、互相幫助、注意彼此的安全。

夥伴作業包括互護夥伴作業,兩人作業互相確認彼此之安全;監護夥伴作業,一人作業另一人在外監視確認其安全在高風險的作業中皆不得單獨一人作業,如:局限空間作業、電氣作業、高空作業及救災作業(消防人員),因為作業風險高,有許多無法預期之突發狀況,若單獨作業個人難以脫困,將面臨身命之威脅。

這種觀念在生活上也適用,如:登山活動,女子夜歸,長者獨居,都將面臨危險而無法自行脫困的危機。消防隊員為了救人出生入死,英勇精神令人敬佩,但在保護他人之際,應先保護好自己,除了出任務前的裝備齊全之外,更應注意避免單獨進入險境

消防人員接連發生鋼瓶空氣用盡而喪命前車之鑑,應深刻檢討救災的策略與防護對策,火場救人落實夥伴作業,在面臨危急時刻才不致孤軍奮戰無力脫困,方能杜絕此類憾事一再發生












醫事人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


2023-12-30 01:16  聯合報/ 葉慧昌/中西醫師(台中市)
近千名醫事人員19日上凱達格蘭大道舉行黑十字運動,呼籲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入法。衛生福利部對此回應,將與教育部舉行跨部會會議,邀集相關公協會及醫事相關科系共同討論招生名額調配機制。圖/中央社


仔細聆聽前天第三場總統政見會有關醫療的部分,強調的是擴大醫療支出、改善待遇、精進品質。但幾個月來,醫界一直努力推動的「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入法,依然被漠視。雖然聯合報揭露醫療相關學系的增額已引發爭端,但是,反對藥師、中醫師增額等訴求,卻依然未獲政府明確回應。

以波波牙醫為例,衛福部薛部長強調的是「信賴保護原則」。但這個原則應是指醫師法修正前已經註冊入學者,不需考學歷甄試;至於每年五十個實習名額,是行之有年,眾所皆知的事,與此原則毫不相關。

健保、醫療容有沉痾,但「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卻是醫界最在意的隱憂。清大、中興跟中山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迎來首屆後醫系學生,陽明交通大學以「外加名額」通過申設中醫系,嘉義大學、中興大學也在醞釀中。慈濟大學成立藥學系,引起藥界恐慌。護理界則以降低國考門檻來招募更多新兵。至於波波與本土牙醫之爭,已難善了!

且看台灣的街景,中、西、牙醫診所、藥局,早已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總量再不管制,將會人力浮濫,不僅影響所有醫事人員的工作權,互相競爭的結果,過多的不當醫療將層出不窮。舉凡自費的針劑、藥丸、醫材、檢驗、治療方式,不斷被推銷,最後受害的還是所有民眾。台灣醫療,將因此而崩壞。

台灣醫事人員大聯盟跟教育部反映,教育部把責任推給衛福部,衛福部則說總量不宜管制,應視實際需求逐年調整。話是沒錯,問題是在少子化及 AI 日益精進的衝擊下,總量應逐年遞減,絕無申設新學系的道理尋求「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入法,只是醫界卑微的希求與基本的底限

偏鄉醫療照護,是突破總量很好的藉口。但這只是轉進的巧門,幾年後他們還是會回到都市來。沒有好的誘因,終究是留不住人的。台灣的醫事人力,是不患貧而患不均

且看日本牙醫師許多在開計程車。將來我們的西、中、牙、藥師,也要另謀出路了!當醫生的已不再尊貴,莘莘學子也不再汲汲營營,視之為首選














綠護違建 竹篙套菜刀


2023-12-30 01:13  聯合報/ 王清厚/公退人士(台中市)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用懷念和情感為「萬里老家」違建辯護,早年礦工的「工寮」命運受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萬里違建老家爭議已兩個多月,儘管輿論、媒體窮追猛打,綠營卻似不動如山,還轉移焦點反打侯友宜妻子的「凱旋苑」。

綠營真奇怪,是選情告急?還是對違法老屋無法自圓其說?祇好亂點鴛鴦譜,試試轉移焦點,騙騙選民,喊喊爽?畢竟,「凱旋苑」是合法建築,依法繳稅與申報,市府公安檢查也合法;與賴清德老家「工寮」沒繳稅、沒申報完全不同,怎能「拿竹篙套菜刀」、胡言亂比。

至於租金之降漲問題,也是屬於出租與承租雙方決定,承租人若認為不合理,沒人強迫非租不可,民進黨不應混淆視聽














放任當尊重 校安洞誰補


2023-12-30 01:05  聯合報/ 楊金寶/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特聘教授(台北市)


新北市國三孩子,在自己的學校,自己的班級,就如此突然的離開,大家都震驚難受。據聞林萬億政委下周將召開社安會議進行討論。回想歷年來高倡兒少權益保障會議,規範的是成人保護兒少,但是否也可能造成因受限尊重年輕學子權益,而導致「無法管也無法教」的師生遙遠距離

教學現場教師勤管嚴教,引導學生學會負責,需要付出多少真心真意?但是,當人權主張高調倡議取代人格養成真誠公義,是否會形成學校各種互動關係漏洞及鴻溝?多年來,這現象已經漏太久、洞太大了,不願意真誠檢討的後果,校園內應有的安全保護、人際尊重與負責勇氣落實嗎?

筆者在培育師資過程多有參與,也接到許多進入教育職場的學生回饋,深覺台灣親師關係被破壞親子關係不穩固,這個洞太深了。民進黨要教官退出校園,強調這不只是「人」的離場,更是一種「符號」的離開。但是,學校不只是「安置」學生的場所,真實日常是成就「人才」,所以必須要「有所管有所教」,否則就失去學校的目的及意義。當師長及家長已不是孩子成長挫折回防的堡壘,有時候,錯誤就無法挽回!我們不願意在這件事情上撒鹽,但為什麼我們如同傷口上有鹽,會這麼的痛?

潘部長說國中沒有教官補校安人員。當初,是誰把教官趕出校門的呢?社會輿論也不乏指教民進黨為拉年輕人的票,讓少管少教變成學校的枷鎖與教師的無奈,形同將放任視為尊重,認同犯錯不用負責。孩子沒有慈繩愛索的引導,腳步失滑難免,動作失手難免。而我們的未來,不必談什麼統一獨立,要擔心自然消失,也就難免。

潘文忠部長說,學校要落實三級輔導。對,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敢管敢教孩子,才是現在校園的實境。動輒強調人權尊重的制度,讓老師管教孩子心生害怕,也讓許多學生形成犯錯不一定需要負責的偏離價值觀。當不被信任成為政客炒作亮點工具,學校如此,托育中心也類似,沒有人願意當托育照顧人員校安問題不是補人力,是現有的人力想離開。托育照顧現場,以前說薪資低,現在加薪也照樣缺工。

當沒有出大事到無法收拾時,國中小學校,管教孩子被孩子衝撞的老師,會被教育高層關切,會被社會大眾認定是不懂溝通、缺乏尊重。托育幼教現場也一樣,只要孩子跌倒有瘀血,托育老師得陪家長看過一天又一天的監視錄影資料,但九成多都沒有問題,都知道這是學習的歷程。教育照顧兒少的學校或托育中心,被政客視為高舉兒少權益的敵對人物。打壓教育照顧孩子的人,就是拆毀孩子學習負責及自控能力,剝奪孩子浸潤溫暖人際及快樂安全的機會。

政府官員們,你若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只想開會解決問題,是要檢討誰呢?政治人物請卸下假冒偽善的妝容,當不當權,得不得勢,都不應該忽略人情人命,都不應該沒有是非,沒有溫度。














少保官站出來 勿躲司法保護傘


2023-12-30 01:04  聯合報/ 林明傑/中正大學教授、青少年犯罪防治學會理事長(嘉縣民雄)


新北國中生遭割頸致死案,有三級預防均須檢討。一級預防上,中小學該要有精簡的情緒與溝通教育,但沒有;二級預防上,老師在新教師法通過後已經不想多管學生,該重新檢討;三級預防上,加害人曾收容於少年觀護所,故依少年事件處理法應該有「少年保護官進行專責社區處遇,但沒人留意。

社區處遇為,在宜教不宜罰的原則下,允觸法少年在原學校、社區繼續就讀,交由適當的人專責犯罪防治專責人少年法院少年保護官,也就是高危險犯罪少年,國家本即安排專人負責看管。

於是,國家本即專責的人督導犯罪少年與社會控制,以促進健全少年自我成長少年事件處理法規定,處遇少年需徵詢適當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來促進少年犯罪防治工作。

本案令筆者感到心痛與遺憾,在社會大眾撻伐教育輔導資源之餘,不妨認真思考,教育單位主責尚未觸法的預防犯罪工作少年輔導委員會則針對高度行為不軌、即將犯罪還未犯罪的輔導,少年法院少年保護官才是真正對於觸法少年的管控者。對加害者,少年保護官早應依少年事件處理法及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召開防治再犯的網絡會議,否則學校教育等單位何來得悉犯罪防治工作任務,又犯罪少年涉及暴力、組織幫派背景,學校教師並無強制力約束

少年保護官該是行政官而非司法官,並無審判獨立不受干預立場,簡言之,少年保護官與犯罪的加害人之間為「控管」與「追蹤」,少年保護官率領佐理員、心理測驗員、心理輔導員與社區警政、志工積極社區、學校訪查與綜整預防犯罪資源,針對特殊學生,由少年保護官為核心之管理策略。少年保護官不應躲隱於司法審判單位的保護傘下,以少年法庭審判獨立之立場,包裹少年保護執行不力之事實。

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權責亂象,始於八十六年修法將少年觀護人區分成少年調查官與少年保護官。日本的少年制度,少年調查官針對觸法少年態樣展開社會調查供少年法庭審判參考,歸屬司法單位;而少年保護官職司社區處遇的犯罪防治個別化處遇,歸屬法務單位。我國少年調查官與少年保護官實務現場為同一觀護人任職,調查時以少年調查官核章,社區處遇保護管束又以少年保護官核章,一人身兼二種身分,豈不自我分裂矛盾。

再者,少年保護官的任用依照行政官職務任用,本應隸屬於行政院,專司執行刑事政策執行,本案凸顯少年觀護執行長期躲避於司法院審判保護傘下,使社會安全網關鍵績效指標無法控管。本案犯罪少年再次犯罪,凸顯目前制度的大缺失,是時候改正了。



葉銀華/OpenAI事件與永續發展目標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殯儀館可否再利用
◆  葉銀華/OpenAI事件與永續發展目標
◆  陳亮恭/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  闕志克/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城之爭
◆  劉維公/賴皮寮政權
◆  廖元豪/憲法護你這麼久,還說它是神話?
◆  魏國彥/長三角的長遠憂患






葉銀華/OpenAI事件與永續發展目標


2023-12-30 01:12  聯合報/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個性內向、靦腆,還有點社交恐懼症的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卻能對國會議員侃侃而談,讓他們了解什麼是AI。法新社


十一月中旬 OpenAI 董事會突襲式解除創辦人兼執行長奧特曼的職務,但在員工、投資人、社會等多重壓力下,六天後又宣布奧特曼回任、多數董事離職。此事件引發以「非營利組織」董事會控制營利組織營運,所產生之治理目標衝突爭議

OpenAI 本身是非營利組織,宗旨為確保人工智慧的發展符合人類的利益,並促進技術的協作和分享,強調 AI 的永續發展。然而為了 AI 的龐大投資與人力資本,僅憑非營利組織的運作無法因應,乃下設營利組織進行更大規模投資與吸引人才。此一事件雖是個案,但引發一般企業在追求永續發展時,是否也會產生如此事件的治理目標衝突?本文結合公司治理與永續發展提出企業經營新目標,藉以避免如此事件之目標衝突

大家普遍誤解企業經營只追求股東權益或只在意利潤。從實務運作,當公司滿足客戶的需求而有營業收入時,要先支付人工成本、原料成本、製造費用、管銷費用,也就是員工、供應商,以及公司有業務往來者皆先獲得報償。其次,要支付利息費用、員工教育訓練費用與投入環境保護費用,亦即債權人拿到償付、提升員工人力資本,以及維護公司所在之社區大眾權益。再者,有獲利須繳納公司所得稅,政府也拿到稅收,此乃公司對公益的貢獻。

因此,在收入分配給上述「非股東利害關係人」後,如果有剩下的才屬於股東的,當然若剩得非常多也全都屬於股東,所以股東公司風險最終承擔者,也讓其擁有公司所有權,如此公司才有意願承擔風險,方能增加規模與價值進一步促進經濟成長

亦即,企業經營不是僅為了股東或一味地追求利潤。股東是公司擁有者的先決條件是「非股東利害關係人」的合理權益受到保障。因此,我將公司經營目標,從極大公司價值,轉換成至少先確保「非股東之利益關係人」的合理權益下,再追求股東價值最大

接著,公司利害關係人日益重視永續發展議題,例如:供應鏈的國際大型企業,要求代工廠或供應商必須減碳排放與提高永續發展績效、債權銀行或債券投資人將永續發展納入授信審查及投資標準、政府將淨零排放列入長期目標、股市機構人將永續發展納入投資標準。因此,公司必須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調查各利害關係人對於相關議題的關切度,以及各議題對公司衝擊的顯著性,進而鑑別出公司在永續發展應該注意的重大要議題,並且釐定各議題的具體目標,藉以落實執行利害關係人的議合程序)。

綜合而言,在永續發展趨勢下,我對企業經營目標是先確保「非股東之利害關係人」的合理權益下,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公司治理目標);同時,在利害關係人議合下,從事環境、社會、治理面向重要議題的活動,藉以促進永續發展如此一來,公司的利害關係人,因其所承擔的風險,皆受到合理對待而且公司亦投入利害關係人所要求的永續發展活動。因此,上述經營目標可引導公司進行決策同時可明確有序地衡量公司表現避免治理目標衝突問題以及追求永續發展













李清志/殯儀館可否再利用


2023-12-30 00:16  聯合報/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巴黎104創意藝術中心前方廣場,擺設了由藝術家Nikki所設計,一顆巨大閃亮又繽紛的骷髏頭。圖╱李清志提供


歷史建築再利用是二十一世紀世界建築風潮之一,在環保及歷史文化保存的考量之下,愈來愈多地方的歷史建築被保留,並且重新再利用,賦予其全新的功能,同時也為老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

例如倫敦的老舊發電廠被改造成時髦的商場,紐約的舊高架鐵道被改成最受歡迎的帶狀公園,馬斯垂克的老教堂則被改成旅館或書店,京都的廢棄小學校被改成高級飯店,伊斯坦堡的老發電廠竟然成為大學校園,而奈良的監獄也被改造成星野集團的豪華飯店。


不管是工廠、倉庫,或是軍用碉堡,發電廠,教堂、寺廟等,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可以被再利用,但是卻有兩種建築是無法被再利用的,其中一個就是核電廠,因為其中隱含著某種看不見的惡靈,是我們人類至今仍然沒有技術能力,可以解決的輻射汙染問題;另一種無法再利用的建築則是殯葬空間,因為殯儀館對於很多人而言,也是某種靈界惡魔的附著存在空間,即便是進行完驅魔儀式,仍然無法消除人們對這類空間的恐懼。

台北第一殯儀館被認為是「北市最大嫌惡設施」,最近終於決定拆除,但是拆除後該作為什麼用途?是蓋豪宅呢?抑或是商場、公園,社福單位?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似乎大家對於這個長久以來與死亡有關的建築空間,總是充滿無法消除的恐懼。即便是拆除改建都已經很多人害怕了,更不要說是保留建築再利用了。

西方人似乎比較不信邪,巴黎104藝術中心前身就是市區最大殯葬空間104藝術中心建築主體1873年建成從1905年起就開始殯葬業務直到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業務鼎盛的時期,每年有高達二萬七千輛次靈車駛出一千四百多個人在此工作,殯葬相關產業如靈柩、雕刻、喪服製作等都在此設立,有點類似台北市民權東路行天宮附近的第一殯儀館

不過民國九十年(2001年)起巴黎市政府開始著手改造這座廢棄殯葬特區,請來擅長於古蹟翻新案十一月建築師事務所(Atelier Novembre)全新規畫將104打造成一個與社區結合文化中心,讓這個原本令人害怕暗黑建築,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家盡情舞動抒發夢想空間。不僅有書店、餐廳,也有大型表演空間展示空間,讓人絲毫感受不到死亡與惡靈陰影。

有趣的是,104創意藝術中心前方廣場,竟然擺設了由藝術家 Nikki 所設計,一顆巨大閃亮又繽紛的骷髏頭,似乎宣告著死亡的必然與生命的歡愉。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雖然亟欲逃避死亡,卻終究無法免於死亡」。

巴黎人竟然可以將殯儀館改造成藝術中心,這樣的事台灣人應該完全無法接受吧?不過殯儀館重新再利用作為藝術中心之後,附近的房地產果然馬上漲價,可以預知的是,第一殯儀館的拆除,也將為民權東路附近地段房地產,帶來新一波的漲幅。

過去我們總是將殯葬設施,放置在都市邊緣地帶,明顯區分活人與死人的空間,但是隨著城市發展擴大原本邊緣地區殯葬空間反而變成城市蛋黃區。以台北市為例,西門町紅樓附近原本就是墓園,日治時期開發西門町,才將墓園改建成紅樓;而南京東路、林森北路旁的康樂公園林森公園在日治時期也是墓地,戰後則成為違章建築密集區,後來才改建成為公園。

或許我們應該開始改變過去的觀念,不要再努力區分活人與死人的空間,而是讓這些空間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就像巴黎市區的墓園,成為觀光的景點;或是像東京市區櫻花靈園,成為人們賞櫻休閒綠地公園。這些死亡的空間存在於城市之中,也可以提醒終日忙碌或醉生夢死的人,「人生是有限的,必須好好珍惜」!



陳國樑/不正義的正義不是正義

◆  陳國樑/不正義的正義不是正義
◆  黃齊元/113後 台灣能擁抱再見、燦爛相傳?
◆  彭金隆/杞人憂天 是風險管理的典範?







陳國樑/不正義的正義不是正義


2023-12-30 00:57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犧牲「租稅正義」,無法換來「居住正義」;強而為之,換來的「正義」,絕對不是正義。

行政院於十月提案修正《住宅法》,增訂公益出租人租賃契約資料,不得作為租賃所得、房屋稅及地價稅查核依據之規定;隨即於十一月三讀通過、並於十二月公告生效。

所謂公益出租人,是指將住宅出租予符合租金補貼申請資格者(或出租予社會福利團體轉租予符合租金補貼申請資格者)之房東;《住宅法》的修法,用意在透過法律明文規定來「承諾」房東,公益出租房屋所簽訂之租賃契約資料,並不會被當作追稅的依據,希冀藉此提高公益出租意願。但只要對於法令與稅捐稽徵實務,有基本的了解,就會知道此一承諾,毫無實際意義。

首先,稅捐稽徵機關在得知房屋確實出租且未申報租賃所得,如不為課稅處分,就是怠忽職守、違法亂紀。而對於租賃收入之逕行核定,一般根據查得資料或參照當地租金標準計算,未必一定是來自房東與租客所簽訂之租賃契約資料。

其次,在房屋稅及地價稅的部分,房東很有可能為取得租稅優惠,隱匿出租事實,以自用房地名義,報繳其所出租房地之持有稅負,因而享有房屋稅自住及地價稅自用住宅用地兩項優惠稅率。由於公益出租房地可享有與自用房地相同之優惠,因此,房東在成為公益出租人後之房屋稅及地價稅,並不會產生變動。反倒是,會面臨被追稅與處罰的是仍屬核課期間內,非公益出租之房屋稅及地價稅

就以上討論可知,房東之租賃所得、房屋稅及地價稅之查核,稅捐成立要件在於房地是否有出租之事實,而非是否簽訂租賃契約,立法禁止以租賃契約資料作為稅捐查核依據之規定,根本是多此一舉、自欺欺人。

退一步言,在調查過程中,稅捐稽徵機關仍可要求租金補貼主管機關內政部提供租賃契約等資料。按《稅捐稽徵法》規定,稅捐稽徵機關或調查人員,為調查課稅資料,得向有關機關、團體或個人進行調查,要求提示帳簿、文據或其他有關文件,被調查者不得拒絕

最後,如果此次《住宅法》的修正,只是訂定沒有實質意義具文糜耗社會資源,那也罷了;讓人擔心的是,修法所造成的誤解與釋放出來的混合訊號

對於法令與稅捐稽徵實務並不了解的多數國人而言,《住宅法》「租賃契約資料不得作為租稅查核依據」的修正,乍聽下,有如是對於房東逃漏稅的「特赦」條款。在憲法明訂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各種政令宣導也在建立民眾「應誠實納稅」的社會規範下,卻以促進居住正義之名、對於租稅逃漏網開一面有如對於大眾宣告,只要與政府階段性政策目標一致逃漏稅也沒關係

法令主管機關與立法者的枉法與亂法破壞法治精神無助居住正義提升,卻對於租稅公平正義,造成無法修補傷害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科技顧問會議的下一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0937/web/ 

◆  聯合報社論/舌頭一翻轉,賴清德竟開始蹭起蔣經國
◆  聯合報黑白集/祭毛文也是對台檄文?
◆  經濟日報社論/科技顧問會議的下一步






經濟日報社論/科技顧問會議的下一步


2023-12-29 00:56  經濟日報/ 社論
行政院月中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這是相隔12年後,政院再度召開科技顧問會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月中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這是相隔12年後,政院再度召開科技顧問會議。本次會議邀請國內外產學領袖出席,針對半導體、AI、淨零等領域提出建言,作為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策略依據。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長陳建仁均出席會議,陳建仁並擔任召集人,顯見政府對復開科技顧問會議重視

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我國最高層級科技發展策略諮詢會議,從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第一次召開,到民國一○○年(2011年)止共召開31次。該會議在科技產業發展上之所以扮演重要角色,可從其發展歷史來看。我國產業從上世紀民國三十九年(50年)開始進入工業化,到民國五十九年(70年)代末期進入產業轉型關鍵期。政府在民國五十九年(70年)代中已開始注意到科技產業發展潛力,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1月首度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邀請美國德州儀器名譽董事長海格第與美國陶氏化學董事葛斯道等五位外籍科技顧問來台出席會議

當年召開科技顧問會議時,政府已核准新竹科學園區計畫,更早之前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已多次參訪德州儀器,邀請當時還在德儀任職的張忠謀來台。張忠謀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出任工研院院長,之後創立台積電(2330)。從歷史的脈絡來看,若無當年科技顧問會議,沒有當年行政院長孫運璿李國鼎等官員將發展科技產業列為政府施政重點項目,就沒有之後包括台積電在內的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更無今日台灣位居全球科技產業鏈關鍵地位成果

科技顧問會議首度召開43年,台積電等「護國神山」已然發威,但當下我科技產業發展面臨挑戰,不下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代末政府亟思推動產業轉型,這應是政府決定復開科技顧問會議的初衷,值得肯定。若要延續當年科技顧問會議的精神,甚至超越當年科技顧問會議的成績,則有賴政府進一步深化科技顧問會議在政府內的功能,除了謀畫高位發展策略,還必須落實到政策執行面,才能夠策動影響塑造改變

當前科技產業發展面臨內外課題外在環境包括美中科技戰與地緣政治影響下,科技業全球化處於崩解轉捩點,美國、日本與歐盟等國擴大補助或扶持本土科技產業,加劇我業者面臨的競爭。在內部環境上,科技產業已是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除了要維持現有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外,也要尋求下一個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

從過去31次科技顧問會議的內容與結論,可以歸納出三個重要面向:科技發展的優先順序、科技人力培育與引進、以及產學科研的深化。以今年的科技顧問會議內容來看,政府在科技發展的優先順序上,將半導體與淨零列為主要目標。半導體已是我國最具規模或深具潛力的產業,淨零則是蔡總統在前年元旦談話時首度提出策略發展目標。我們要提醒政府,科技顧問會議除了提出前瞻性發展方向外,也必須兼顧產業現狀與可持續發展性,就如同參與此次會議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受訪時所言,「以產業經驗提供討論,希望政府做出對的決定。」

人力與科研的投入是科技顧問會議另兩個必須解決的課題。當年李國鼎費盡千辛萬苦延攬張忠謀返台,還有其他海內外人才投入,才有今日台灣科技產業的成就。近年國內科研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受到高教資源投入不足優秀教授外流或延攬不易因素影響,出現令人擔憂的人才不足斷層等問題。

我們欣見科技顧問會議重新召開,但會議不能變成流於形式的「大拜拜」,而是要使出洪荒之力,探索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下一步。在產學領袖縝密討論下,確認可實踐的路徑,並由政府跨部會推動落實,這樣才能發揮科技顧問會議應有的功能。









聯合報黑白集/祭毛文也是對台檄文?


2023-12-29 04:31  聯合報/ 黑白集
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130歲冥誕。(法新社)


毛澤東作古多年,魔力不減;每遇其十秩冥誕,中共都要升幡憑弔辦場浩浩蕩蕩紀念會歌之殤之,好不隆重。習近平雖讓黨裡寫出第三份歷史決議,但碰到毛誕辰,還得率由舊章,用一篇長祭文替毛撢撢勛碑上的灰塵。

好事者多可察覺,習這次已是祭毛二回表了。自鄧小平唯恐毛獨裁再現廢去領導終身制後總書記兩任十年,祭毛頂多一次。然而,習近平竟祭了兩回,不知是否意味要走回終身制的老路?

習的弔祭毛澤東,兩次紀念講話八、九千言,對毛評價仍然走三七開,三分批評,七分讚揚。他特別提到毛啟動和領導文化大革命,是個「嚴重的錯誤」。當然他也說毛是領導中國人民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毛澤東「開國有功文革有罪」已是定論,對習卻仍是高山仰止。若欲超毛,就得做件毛辦不到的事,是否就是「統一中國」?習這回祭文添上「祖國必然統一」的宣告祭毛文讀來又兼具討台檄文味道

問題在於,海峽這頭也有個自命不凡的台獨工作者,儘管暫佯稱蔡規賴隨,恐已準備上台後跟習的「祖國」統獨對撞。習近平再度重提對台立場,在選舉前夕,更像意有所指。從祭毛文到祖國統一,到兩岸兵凶戰危,追究歷史責任,誰來擔當












聯合報社論/舌頭一翻轉,賴清德竟開始蹭起蔣經國


2023-12-29 04:36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政見會上打前總統經國牌。本報資料照片


選戰進入短兵交接時刻,令人驚奇的現象之一,是賴清德和柯文哲爭相蹭起故總統蔣經國。賴清德在政見會上說,蔣經國走的是「落地生根」路線,放棄落葉歸根;而國民黨接受九二共識,死抱一中神主牌,這對得起蔣經國嗎?柯文哲日前聲稱自己作風最像蔣經國,近日又批國民黨失去當年蔣經國打房的氣魄,說人民還在懷念蔣經國,表示台灣根本沒進步。

這些此起彼落的「蔣經國呼喚原因無他,映照的正是現實政治中人民對「廉能政府不再」的失落。柯文哲蹭蔣經國也就算了,那是他個人風格問題;但民進黨面對自己的貪腐無能民怨四起,卻好意思把國民黨最強的「盾」拿來當成自己的「劍」耍,以為這樣就能贏?更可笑的是,前閣揆蘇貞昌助選還加碼批評,國民黨這麼「傾中」,蔣經國如果還在世,一定被活活氣死。綠營人士憑著舌頭靈巧,就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嗎?

民進黨大打「經國牌」,其實只凸顯他們黔驢技窮。從賴清德、蘇貞昌等人的言詞可看出,他們隨便拾取一點歷史的碎片,就想要為自己鑲金;這除了不誠實、意圖愚民,更是淺薄。例如,賴清德以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大量起用台籍人士及自稱我是台灣人」等,斷定蔣經國選擇落地生根」而放棄落葉歸根;此一看法,只凸顯賴清德是個狹隘的「台灣民族主義者」,因為他完全忽略蔣經國致力經濟建設族群融和及民主改革的全盤努力

作為一個台灣民族主義者,賴清德時不時高喊愛台」和「反中」口號,就以為自己多麼英勇威武。至於人民對戰爭恐懼,台商或農漁民受到的打壓、台灣經濟的榮枯,對他而言,一概不重要。相對而言,像蔣經國這樣器識恢宏的領導人,更在意的是國家發展及經濟建設全盤布局,如何重用卓越廉能政務官並確保文官吏治清明透過腳踏實地治理民間活力充分釋放,不論這裡是不是自己的家鄉。

更可笑的是,賴清德、蘇貞昌還把蔣經國固著在反共」的年代,意圖藉此譴責國民黨「不肖」;他們難道忘了時代在變遷嗎?事實上,蔣經國在其晚年宣布解嚴隨即開放老兵和民眾返鄉探親」,這是基於人權與親情考量也因為預見兩岸和平大勢,國民黨後來又有三通。凡此種種,都需要兼顧對民情、對世界及兩岸局勢推移的合理回應。當年蔣經國說出「我是台灣人」,表達他對台灣的認同;別忘了,下面還有一句「我也是中國人」。民進黨能截頭去尾,說蔣經國否定兩岸血緣關係嗎?

守護台灣,必須拿出具體行動誠懇落實。而不是嘴巴上把台灣喊得珍貴無比,私底下卻做著斲傷台灣體質和民生樂利的事,甚至以「愛台為幌子拚命滿足一人一黨荷包。在過世卅五年後蔣經國仍能受到台灣人民的懷念,並成為評價最高的總統,關鍵在於他的親民清廉遠見與魄力,缺一不可。賴清德抓著幾根雞毛胡亂蹭蔣,比起柯文哲自比耶穌會還可笑!

當綠、白兩黨拚命蹭蔣經國,國民黨當然也沒忘記己黨的典範。侯友宜十月間參加和立委的誓師大會,即明白宣示,明年一月十三投票日正是蔣經國先生逝世紀念日,大家要在那天選出讓台灣重新起飛守護中華民國安全的人。蔣經國此刻成為風潮對選民有莫大的提醒作用:台灣經濟起飛、民主奠基、廉能政治、甚至台積電創立都在那個時代底定,如今國家卻節節倒退民眾切勿再選錯人



私校淹水怎解 候選人說清楚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0937/web/ 

◆  私校淹水怎解 候選人說清楚
◆  零拒絕沒配套 只是假仁假義
◆  讓教師具生教與管教能力
◆  單親家庭不是原罪
◆  國家要永續 拒濫開選舉支票歪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私校淹水怎解 候選人說清楚


2023-12-29 04:40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近來私校問題蜂起,尤其私校相繼退場,更讓社會動盪不安,儼然成為國安問題,昨天教育部更表示,今年有十八所私立大專校院註冊率未達六成淹水線」。總統大選開打以來,政府不斷釋放利多,候選人也各提主張,但皆淪為淺碟撒幣無法真正解決私校問題

一是學費正義問題:私校各項收費訂定,全由政府一手主導,然而當局對各級私校,只在乎監督與防弊,有關財務結構部分,卻從未關心與正視,甚至以民粹化處理。近來人事費用大增,各項物價不斷飛漲,辦學成本甚於以往,而少子化風暴來襲,招生缺額逐年擴大,財務壓力益形加劇。當局委託學者研究,顯現私校各項收入,已難支應辦學需求,卻僅配合公教調薪,學費微幅調升兩次,雜費則十八年未變,就算招生滿額學校,收支都已難以平衡,遑論招生缺額學校?總統候選人須說明,如何反映辦學成本,捍衛私校學費正義?

二為退場條例爭議:私校退場條例上路後,凡有財務明顯惡化、師資質量未符規定、積欠薪資等六情事,經提審議會認定者,則公告為專輔學校;專輔兩年仍未改善,即可下令停招停辦,進行學校財產清算。私校退場問題產生,源於廣設高中大學,實為政策錯誤導致,政府本應承擔責任,然卻訂定退場條例,不僅部分條文可能違憲,私校剩餘財產歸公,更有侵占民財之嫌。當局一面凍漲收費,一面祭出退場條例,硬逼私校走上絕路,粗暴手法前所未聞。總統候選人得表態,如何修正退場條例,保障私校應有權益?

三係不當法規修訂:私校收費長年凍漲,已讓財務陷入窘境,各項不當法規掣肘,更讓問題雪上加霜。銓敘部多年前修法,規定私校超額年金,學校政府各付一半,且由退休學校負擔。退休人員逐年累積,超額年金不斷成長,嚴重排擠各項預算,私校儘管多次反映,部會卻是互相推諉。另為解決財務問題,當局要求各校募款,抑或自行籌措財源,然就目前法規而言,個人捐款私立學校,減稅僅能列五十%;營利事業捐贈私校,更降至列舉廿五%,不啻阻礙捐贈意願。總統候選人應研議,如何修訂不當法規,讓私校能永續經營?

四則自主辦學空間:私校承擔教育重責,更省下鉅額的公帑,理當獲得政府支持,給予彈性辦學空間,然而當今教育當局,卻是想方設法限制。以私立中小學而言,憲法賦予興學自由,既未接受政府補助,不惟入學可以自主,辦學也應不受干涉,但立委卻力圖修法,限制私中入學方式;再以高中階段來說,免試入學仍要考試,學生既已能力分校,卻又要求常態編班,怎不令人神經錯亂?環顧全球民主國家,無不尊重私校自主,台灣卻是處處干涉,豈非淪為國際笑柄?請教各總統候選人,如何鬆綁相關規範,還給私校自主空間?

學校雖有公私之別,育才卻無公私之分,眼下私校百病叢生,當局不能雙手一攤,任令各校自生自滅,甚至透過立法手段,強制私校走入歷史。大選進入倒數計時,候選人應展現高度,摒棄大撒幣的思維,從結構面檢視私校,提出前瞻周延方策,實現教育公平正義。










零拒絕沒配套 只是假仁假義


2023-12-29 04:40  聯合報/ 陳啟濃/教育人員(投縣水里)


剛從少年觀護所回學校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犯下持刀傷人致死案受害學生家長質疑,像這種有暴力紀錄的學生,為何又回到單純的校園等於是給學校放了不定時炸彈

目前台灣的義務教育要求學校要「零拒絕」,犯錯的學生只要願意回到學校接受教育,都不得拒絕。這種符合人權教育制度,雖然具有時代意義,然而在「零拒絕」的前提下,應該提供給學校更多的資源與後盾,而不是把人丟回學校,讓學校師長承受巨大的壓力,其他學生也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對於加害學生,站在教育的立場,他的情緒失控暴力反應絕不是短時間所養成。這樣的暴力性格通常來自一個沒有安全感失能家庭,而且應該很小的時候問題就已經出現。

所以短期間這名學生的暴力行為無法受到控制,讓他回去學校,真的對其他學生很不公平。在他從少觀所回到學校之前,至少要有長時間的心理治療,以及生活形態改變調適過程他的觀護人與管區派出所的員警,有沒有經常關心與要求,其家庭能夠提供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協同學校老師進行管教?

學校對於這樣已經有嚴重問題行為學生,需要法院與警察,還有社福機構共同承擔管教責任如果我們沒有事先做好這麼多準備,卻讓這樣的學生回到校園,只是為了實現所謂零拒絕」,這只是教育假仁假義












讓教師具生教與管教能力


2023-12-29 04:40  聯合報/ 林滄崧/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安全學校諮詢輔導團前委員(台中市)


觀察近日國中學生割頸案,再回推某高中教官因舉報學生販毒被懲處案,若又加上近年來頻傳的學生毆打老師等現象時,未成年學生在校園內偏差事件已外溢成社會治安問題

未成年學生會在學校這樣的環境裡做出持刀割頸、販毒、毆打老師等行為,勢必是因在其心理狀態下已突破他的恥感道德與法律規範界線,絕非短期原因造成,必然有其長期且深沉因素。政府若再不正視學生的管教議題、不採取正確管教策略,那麼學校不僅可能成為未來犯罪者的溫床,更可能成為學生犯罪副文化的大染缸。

國家總體犯罪預防策略來說,學校居於少年犯罪預防核心角色,它往前銜接家庭以補充或矯正家庭教育不足或需調整處、往後則連接社會承擔培育國家優質公民的角色。當代社會教師具備對學生實施生活教育與規訓管教基本能力,恐怕要大於或平齊於學科教育能力因此,讓教師具備生活教育與管教規訓能力,將是日後師資培育課程所當務之急

但令人遺憾的是,當政府尚未訂定相關教育學程,足以讓教師具備生活教育與規訓管教能力之時,卻於一○九年分別制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下稱資遣辦法)」,及將教師納入校園霸凌評價對象等措施,一旦受到極少部分家長、民意代表或民間教育團體施壓,便亂了教育專業方寸,或以行政命令、或以行政指導方式針對學生間或師生間的個案衝突事件介入干涉;最令人瞠目結舌的竟是,近年來教育部引進法律人員、採取法律思想去制定處理校園生生與師生衝突的規範與指導原則,造成法律人去指導教育人應該如何辦好生活教育的奇異現象。試想:缺乏教育底蘊與人文精神的教育政策,怎會為教育人員所接受?怎會見容於教育環境?又怎會得到良好的學生管教效果?

筆者協助校園處理生生與師生衝突實務十餘年,看著「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涵變化,其實這部法令內容沒什麼改變,改變的是主導解釋這部管教辦法者的專業素養、回應論述能力、以及面對承擔的勇氣若有不足時,只能將教師的管教權限縮再限縮,甚至制定出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任何一人的不適任教師調查制度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一項明定的「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棄如敝屣。一旦教師得不到來自社會的尊重、也不獲教育主管機關支持,更制訂與疑似不適任教師切割的調查處理機制時,校園教師全面退出管教作為、放逐學生任性發展的現象便不意外。

目前教育部正在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及資遣辦法等法規,更超前部署地在上述法規尚未修正通過前,便大張旗鼓訓練所謂「調查人才」。筆者建議教育部先把修法進度暫緩,到各縣市跟第一線教育實務現場的老師們好好談談,才是上策。當自家廚房都著火了,難道還要繼續堅持考慮自家門面該如何裝潢嗎?












單親家庭不是原罪


2023-12-29 04:40  聯合報/ 蔡玉萍/教師(台中市)


這幾天發生了轟動全台的國中生割頸案。對同時身為國中老師以及母親的我而言,這是我多麼不想聽到的悲劇。

加害者來自於單親家庭,因此有人會認為,就是因家庭功能不全才導致這樣的慘案。幾年前,我輔導過一位來自於單親家庭的「大姐大」。當時我問她為何要霸凌同學時,到現在都還記得她理直氣壯地說,因為她來自單親家庭,所以就要使壞。我愣了一下,原來使壞還有這樣的「藉口」。於是,我笑了。我告訴她我表妹也來自單親家庭,但她現在和我一樣是老師。我先生也是來自於單親家庭,他不僅考上了高中第一志願,現在更有不錯的工作。

所以,出身單親家庭不是原罪,只在於個人想要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我不否認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們,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遇到雙親家庭的孩子們無法體會到的困境。可是這身分並非是孩子們使壞以及家長逃避自己責任的藉口。如果再認為來自於單親家庭是原罪,如此一來,對那些同樣是來自於單親家庭卻積極向上的孩子們不但不公平,更是殘酷的抹黑。













國家要永續 拒濫開選舉支票歪風


2023-12-29 04:38  聯合報/ 郝至順/退休人員(台中市)


選舉進入倒數階段,各政黨競爭激烈,民進黨執政快八年好像睡著了一般,直到選前才祭出多項選前利多政策,除了社會福利津貼,租金補貼、私立大學學費補助,連繳房貸、買熱水器、瓦斯爐等都有補助,難怪遭批政策買票。

最讓我質疑的是,為了鼓勵年輕人生育,原來郭台銘提出○到六歲國家養的政策,似乎藍白已形成共識,沒想到賴清德更提出「○到廿二歲投資未來世代」政策,再加上遊走全台時承諾地方需求的各項計畫,例如台中捷運藍線都還沒譜,他竟高談捷運延伸至南投,隨興開出選舉支票,若當選後能有多少兌現,又有多少會成為芭樂票?不免令人存疑。

關懷照顧弱勢族群,本來就是任何執政者應盡的義務;國家建設也不應分黨派。然而民進黨執政以來,黨同伐異,施政看顏色,預算分配獨厚綠色執政,厚此薄彼,造成許多地方建設停滯不前,整體生活水平與貧富懸殊擴大;再加上政策失當或跳票落空,許多民眾生活愈發困苦,民怨四起,選舉時再畫大餅不免令人啼笑皆非,似已難取信於人。

「量入為出」是財政基本原則,政府為執政需要有必要舉債,但也有一定上限。入不敷出、或寅吃卯糧,對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都造成債務負擔,長此以往勢將信用破產。

從歐債、美債危機中看到,各國政府為討好選民,推動各種社福政策,肆意擴張公共支出,造成債務危機連環爆,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各國經濟持續衰退,拖垮國家財政,老百姓跟著吃苦倒楣,特別是經濟弱勢族群更是苦不堪言。

民進黨執政近八年來,中央及地方舉債逐年增加,台灣若不是拜兩岸經貿往來,蹭 ECFA 紅利,對中國大陸貿易呈現順差,經濟狀況恐怕早已不堪。

民進黨執政不思為民謀福,興福國利民之策,政府恣意濫權,浪費揮霍貪婪,國債快速增加,造成「債留子孫,遺禍國家」之怨嘆。

民主選舉本在檢視當權者之執政績效,評估候選人過往與執政抱負,筆者以一介平民百姓立場,當然希望國家永續發展。期待所有總統候選人提出國家願景與大政方針,應秉持財政量入為出原則,重視財政紀律,針對財政赤字提出具體改善作法,避免國家落入財政懸崖與空前浩劫;也期待所有選民睜大眼睛,理性客觀評估候選人政見。

選舉不能淪為打嘴砲,抹紅抹黑抹黃都不足取,更拒絕玩弄選舉把戲、讓國家財政負擔無限上綱,千萬別低估了選民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