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Fed政策錯誤 美國經濟風險升高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教召被迫延長,會有當頭棒喝效果嗎?
◆  經濟日報社論/調漲基本工資要求補貼 合理嗎?
◆  聯合報黑白集/關於「民主之死」






經濟日報社論/Fed政策錯誤 美國經濟風險升高


2021-11-07 00:0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Fed宣布本月稍後將啟動縮減QE,主席鮑爾表示,往後的縮減步伐將取決於經濟展望。(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上周終於宣布從11月起啟動資產購買計畫「退場」流程,金融市場反應淡定,顯示短期內出現「退場風暴」的風險不大;但衡諸今年以來美國通膨持續居高不下,通膨預期也逐步升高,顯示決策官員對經濟動向的研判明顯落後於實況,使貨幣政策出錯的機率升高,未來恐怕不得不大力緊縮,從而重創經濟。

Fed 犯下的第一項錯誤,就是在今年初美國通膨開始升高時,決策官員信心滿滿地對外宣示這只是「過渡性transitory)」現象,斷言通膨很快便會回降,而「過渡性」也成為鮑爾的口頭禪與擋箭牌。最根本、最明顯的理由,就是所謂的「低基期效應」;今年初通膨年升率大幅提高,只是在填補去年同期的跌幅。其次,經濟體系出現供需失衡,主要是疫情所致。這兩項肇因,都將會隨著時間而自然消褪。這種思維有一定的道理,但忽略了「不確定性」永遠存在。

第二項錯誤,是低估了供應鏈混亂對通膨的持久性影響。官員們對如何因應供給面問題缺乏經驗,並認為疫情不大可能引發供應鏈深度重組,也不會使勞工的工作態度發生重大改變,更忽視反覆不定的疫情可能會不斷干擾經濟活動。然而疫情不僅使一些國外供應鏈停止或減少生產,還導致運輸成本暴增,空貨櫃短缺,及港口壅塞,原物料及零組件價格大漲,而勞工短缺也帶動工資持續上升,企業供給能力備感吃緊,又碰到經濟解封帶動需求回升,通膨因而持續攀高。

第三項錯誤,則是決策官員始終緊咬「過渡性」不放,卻提不出任何量化預估或論據,來支持這項假說。但企業界每天都必須因應成本壓力,因而認為「過渡論」只是決策官員們的「神話」,甚至創造出「延長性過渡」、「持久性過渡」及「滾動式過渡」等新名詞,來譏笑 Fed 的說法;而且不是依據最新情勢「向前滾」,反而是利用過去的數據「向後滾」。Fed 堅持「過渡論」愈久,則做出錯誤決策的風險就愈高。

第四,則是去年8月不合時宜地採取一套新的長期決策架構。首先,將通膨目標的定義從單純的年升2%,改為一段期間內的年均通膨率達成2%;可以容忍通膨暫時超標,來填補之前未能達標所留下的缺口。Fed 還設定升息三條件:第一,Fed 判定就業已經達到最大,且在符合通膨目標的條件下能夠繼續維持;第二,通膨已達平均2%目標; 第三,Fed 深信通膨在未來一段期間內將會超標;三項條件必須全部滿足,才能將聯邦基金利率從「近零」水準調高。新架構一方面將升息的門檻大為提高,同時也對外明示長期貨幣政策的基本立場是偏向「鴿派」,面對通膨升高時 Fed 將會延後因應

然而 Fed 這套架構所依據的,是已過去的總體經濟環境,亦即總需求長期不足,通膨一直未能達標,因此需要長期的寬鬆政策來支持經濟成長。這套政策思路固然有其道理,但執行的時機卻明顯不當。去年疫情爆發一段時間之後,現實情況已經從總需求劇減,轉變成總供給短缺,直到現在仍未明顯改變,因此偏向「鴿派」的貨幣政策並不能使總供給增加,促進就業的效果也有限,只能激勵需求復甦。驗證今年的實際情況,便是就業回升緩慢,通膨居高不下。Fed 在疫情仍糾結,不確定性超高之際,冒然進行如此重大結構性改變,不排除政治上的考量。但如今通膨升高,Fed 卻被自己的政策框架所綁架,想回頭都難。

鮑爾與「主席派」決策官員無論是本身的執念,還是為了討好拜登政府及金融市場,都因通膨居高不下,而使 Fed 的信譽備受質疑,工資水準及通膨預期開始上升;一旦演變成自我實現式通膨旋渦,再想壓制就必須下重手,從而對經濟及民眾造成重大傷害。如今購買資產計畫終於開始「退場」,而鮑爾本人是否也將「退場」,也成為接下來各界所關注的焦點。











聯合報黑白集/北京認證的台獨勳章


2021-11-07 00:0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國台辦點名我行政院長蘇貞昌(左起)、立法院長游錫堃、外交部長吳釗燮是「台獨頑固分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陸國台辦證實蘇貞昌、游錫堃及吳釗燮列名「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將實施懲戒、終身追究刑事責任,恫嚇感十足。不過,只要看綠營反應,有備感殊榮者,有高調自首者,還有抗議未列名清單者,證明中共不愧是民進黨最佳助選員。隨著公投和選舉日近,經北京認證的台獨勳章更要水漲船高了。

這種長臂懲戒個人的作法,最先是美國和歐盟針對新疆、香港人權議題宣布制新疆和香港官員,主要是象徵意義,實質效果有限,但也的確造成部分官員及其家屬的不便。中共還以顏色,也公布對美國和歐盟反中官員的制裁名單,結果卻導致《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擱置。

現在中共又公布台獨制裁清單,但除非武統成功並逮到未能出逃者,否則不具實質意義中共此舉,除對內滿足政治需要、對外明確底線、對台恫嚇施壓外,結果大概就是讓民進黨再度撿到槍游錫堃一句沒有想再參選,請不必費心了」,坦率道出中共頒發台獨勳章的真正價值

排除選舉的政治算計,在台海情勢緊繃下,中共宣布台獨制裁清單,其實是嚴重警訊。兩岸的學者不約而同提到這份清單層級仍留有餘地,希望兩岸關係回復和平穩定。只怕信仰美軍保台的嘴炮台獨,為了爭取或炫耀台獨勳章而挾持人民,甚至把台灣推向戰火。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退步反民主,人民用公投來彌補


2021-11-07 00:0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院受訪重申,CPTPP 11個會員國都容許進口萊豬,都遵守國際貿易規範,只有台灣不遵守,加入CPTPP有可能嗎?圖/翻攝udn直播



這還是一個國家的閣揆嗎?國人反萊豬,蘇貞昌竟然以行政院長身分在國會兩度強調,「美國人很氣」!行政院長不顧國人吃萊豬很氣,卻怕國人不吃萊豬,美國人很氣;蘇貞昌生怕 AIT處長孫曉雅生氣,卻不在乎被迫吞食萊豬的國人怒火難平!

四大公投即將登場,蔡英文總統已向民進黨下達動員令,力阻公投過關。但反公投辯護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以今日的蔡政府踐踏昨日的民進黨、以今日的政策出賣昨日的價值。這是蘇貞昌在國會大耍顛倒黑白嘴炮功力,卻難掩自我矮化失格無狀的原因

國民黨立委質詢,為何民進黨曾主張「公投護台灣」,現在卻批「公投亂台灣」?蘇貞昌的答覆是,菜刀可以切菜煮飯,但若拿來傷人、殺人就不對。蘇貞昌沒說的是,民進黨在野時打造的菜刀,換到別人手裡不過是拿來切腐去朽除爛葉,民進黨卻硬要扯上親中反美,還栽贓高喊殺人了。

公投制度的設計,原本就是以直接民意來彌補代議政治的不足,讓民眾對政府政策得以補救的民主設計。前台南縣長蘇煥智說,民進黨過去將公投視為民主神聖指標,如今卻將公投視為毒蛇猛獸。原因無他,在野時以公投為武器,甚至將公投視為「建國工具」,在朝時則畏懼民主逼宮。

民進黨對公投案立場的昨是今非不勝枚舉。當初民進黨反美牛振振有詞,如今天外飛來的開放萊豬政策,事先未曾徵詢民意,事後又說不清政策源由,只一味向美屈膝表態。在野黨「反萊豬」,被置換成「反美豬」,再扭曲成「反美」;蘇貞昌還毫不避諱說「美國人很氣」。原來犠牲國人健康,只為讓孫曉雅不生氣。

蘇貞昌又說,反萊豬不只美國生氣,也影響台灣加入 CPTPP。先不論美國不是 CPTPP 會員國,中國大陸和歐盟都禁萊豬,同樣申入的大陸不會因禁萊豬而起爭議,只有台灣會有障礙,衡情論理都說不通。為了爭取大陸、歐洲等市場,美國肉品商全力改善製程,提升品級;讓目前只占百分之廿的萊豬能升級,台灣禁萊豬既符合國際先進標準,也是協助美肉品業轉型的兩利方向。

除了開放萊豬政策不明不白,反對公投綁大選,更是民進黨豬羊變色的怪主張。公投綁大選口號是民進黨所創,目的在和選舉整合,利於民眾意見徵詢,符合民主目標。然而因曾飽嚐公投受挫波及地方選舉大敗苦果,民進黨就以選務混亂為名「沒收公投」,將公投與選舉脫鈎。這是「民主退步」的立法,也是多位民進黨人宣告退黨的原因之一。

民進黨不僅背棄公投初衷,當初「以核養綠」公投過關,蔡政府賴皮,堅持推動非核家園,視公投於無物,才會逼出這次「核四商轉公投」,要讓蔡政府無可迴避。而「藻礁公投」和「核四公投」其實都是蔡政府能源政策走鐘的產物,因為堅持非核,必須仰賴天然氣,就不得不推三接,即令是犠牲千年藻礁也在所不惜,更全然背離保護藻礁的承諾。

民進黨假民主也就算了,但為堅持反核神主牌,全然無視國際氣候峰會考慮將核能列為「綠電」的趨勢,也提不出減碳路徑,要維持穩定發電,就只有燃煤燃氣的選擇,不僅背離全球減碳目標,更將置台灣於環境災難之地,還有什麼「進步」價值?

有人擔心,民進黨心中只有政權而無民主,一旦公投過關,會不會故技重施賴皮不認帳?幸好,對於只擔心美國人生氣,不在乎國人憤怒的蔡政府,人民手上還有選票可作最後的制裁。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明延續的氣候變遷

◆  美軍保台…自己國家別人救?
◆  當民主進步黨沒民主
◆  不會犯台?國安不容樂觀
◆  公投別被政黨牽著走
◆  力阻公投通過 綠怕「昨天的手打今日的我」
◆  交通部最該留住台鐵服務基隆
◆  反萊豬 美國人很氣? 言重了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明延續的氣候變遷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明延續的氣候變遷


2021-11-06 00:02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90歲的日裔美籍氣候學家真鍋淑郎因奠定電腦預測氣候變遷基礎,獲頒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聯社



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氣候變遷高峰會議十月卅一日到十一月十二日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將議定全球面對氣候變遷採取因應之道上個月卅日 G20 峰會在羅馬舉行,重申如果人類無法有效採取因應策略,將會使文明崩潰,如同古代羅馬文明的滅亡。

西方文明存續,以古羅馬帝國為殷鑑。一七六四年秋天,一位默默無聞的英國人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在歐洲大陸的「大旅遊」中來到羅馬。當他來到已化為廢墟的「卡庇多神殿山」時,昔日宏偉帝國僅剩無數廢墟。眼前景致使他陷入沉思,此時突然聽到神殿傳來修道士晚禱聲,一股蒼涼感勾引起去探究這座城市衰亡的原因,最終這個念頭發展成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西元一一七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將羅馬帝國領土擴大到極限,西部跨越英倫海峽到達蘇格蘭,北部到達多瑙河,東部越過現今伊朗領土,南部包攏埃及與北非。地中海成為帝國內海,領土橫跨歐亞非,如此強盛帝國卻在西元四七六年帝都陷落,西羅馬帝國滅亡。

十八世紀中葉帝國主義勢力在大航海時代遠行到東方世界,各地文明逐一開展在眼前。那時期龐貝城遺跡出土,驚心動魄的火山毀滅文明的情景揭開毀滅的神秘面紗,另一方面異國文明被西方「發現」,古老文明被逐一摧毀與降伏。馬雅文明被毀滅,原始部落社會或組織力薄弱的國家更無法抵抗這股力量,摧枯拉朽,甚而連龐大的印度蒙兀爾帝國都難逃逐步被英國控制的命運。

史學家陳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中認為,李唐之所強盛在於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才能開創空前世局。然而李唐何以衰亡、蒙古帝國何以崩解,說法各一。大明帝國永樂皇帝派尹綬出使稱為真臘的吳哥王朝,那時吳哥王朝已漸衰頹,往後學者認為因為某種自然災害或戰爭迫使遷都,帝都荒蕪。竣工於八三五年婆羅浮屠位居印尼爪哇,乃是人類文明中最大佛教寺院建築,卻因種種自然因素湮滅在火山灰與森林當中。郁永河著稗海記遊》描述康熙年間的台北湖泊風貌,今天已經成為人口密集的台北市。

葛洪神仙傳》說明麻姑飛越東海,滄海已然三次化為桑田。柏拉圖對話錄》提到,亞特蘭提斯島文明在一日之間因地震、水災侵襲而滅絕。氣候變遷,桑田化為滄海,許多島嶼與陸地將會消失,文明滅絕。

高齡九十歲日裔美籍教授真鍋淑郎,長年研究地球暖化,建立預測模式,今年終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人類繁衍在地球的文明,將會毀於戰爭的爭奪貪婪,還是人類無止盡的開發慾望,或者是大自然的反撲,或者齊心一致共同面對未來危機呢?各國領袖能給下一代子孫承諾嗎?











美軍保台…自己國家別人救?


2021-11-06 00:31  聯合報 /   廖天威/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六成五受訪者認為,兩岸若戰爭,美國可能出兵協防台灣。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顯示,有六成五受訪者認為,兩岸若發生戰爭,美國有可能出兵協防台灣。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稱,「這算是另一項台灣共識」。

在現行美台間無協防條約、共同防禦協定或在官方外交關係基礎上,出(租)借海、空軍基地做為美國海外全球(含區域)戰略部署基地等情況下,希冀或要求美軍來台,就會是「軍事介入」。我方要思考的是,這可能嗎?值得嗎?未來怎麼辦?

首先,不論就美方或我方來看,這都像在「大敵當前」之下,「自己的國家別人救」,正當性與可資說服的理由為何?不言自明。美中大戰(從商業、貿易、民主人權到區域安全之爭),從川普延伸到拜登,已經是美國過去近五十年來—自美中關係正常化伊始,最大最震盪的對外關係變化。美國共和、民主兩黨輪政的政策基調,在「抗中」一事上一池春水攪亂,未來應會有所修正。最起碼,當拜登面對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期中選舉時,就有可能會回歸民主黨政策基調

其次,兩大之間難為小,向來是區域問題上極難平衡的議題。台灣若要繼續操作大國相爭,未來空間將會益形狹小,迴旋空間會從有到無。失去空間,「和」與「戰」之間的選項就會極為有限;甚至,自己綁架自己,毫無選擇。將此場景貿然搬到台海上演,不智、亦不必要。為今之計,應爭取「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戰略,增加決策空間,理性選擇就會出現。

再者,孫子兵法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即使在兩方精密計算下,「關鍵衝突點」(flash point)仍然出現;兵戎相見結果,會使台灣的國家主權、國民意志與國防自禦能力,徹底弱化;那麼,過去卅五年來民主開放、人權進步、社會多元的台灣價值,都會隨之消退,黯然無光。如果這是建立在美軍無法取得「全面且壓倒性勝利」的基礎上,台灣會像阿富汗、像波灣戰爭中如果美軍沒有在「懲罰」侵略者上獲勝一樣,民主倒退、社會動盪而民心盡失。

大敵當前下,台灣安全嗎?危機的反面,通常也會有機會。蔡政府過去五年的「政治薰陶」,大抵已將台灣社會政治氣候的反中、對抗、對立,乃至對決,合理化成抗中、保台。怕的是,保台不成,反倒成「反台」和「棄台」。這並非不可能,把話說死、方案闕如,伊於胡底,就會實現。

台灣的安全,就像走在一堵窄牆之上;偏左偏右,往左往右,都有危險。只有俯身向前,一步一步踏穩,蹲低姿態,在所有可能升溫議題上,都要降溫,創造出有利空間;那麼,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上的有利選項,就會浮現。











當民主進步黨沒民主


2021-11-06 00:29  聯合報 /   洪忠文/出版業(台南市)
民進黨中執會決議六都與爭取連任的縣市首長、非執政縣市首長,都由黨主席徵召,使得正國會的中執委,公開批評林錫耀(圖)是「新潮流秘書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公布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廿二個縣市僅有基隆市、新竹市、屏東縣辦理初選,其餘十九個縣市長皆由黨主席決定。此舉讓所有人為之譁然,民進黨口口聲聲說要守護台灣的民主價值,實際上卻是最不民主的政黨。

對外說好聽由協調決定人選可以避免初選時黨內互打,正式選舉時反而讓其他政黨得利,實際上是蔡總統害怕在民國 111 年(二○二二)後,黨內人士開始押寶未來總統候選人提前跛腳,因此先用讓黨主席權力無限擴大,先掌握提名權拉攏十九個縣市長候選人,不論選舉結果如何都可以避免提前失勢,未來也可能再讓黨主席繼續掌握立委或總統的提名權力。

縣市長都可以不辦初選了,可想而知未來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的立委,甚至是總統候選人也可能都會直接由黨主席欽點。現今民進黨的種種作為,都和原先創黨的理念與精神背道而馳,反而是和對岸民進黨所說的專制共產黨看齊,當民主進步黨沒有了民主,那還剩下什麼呢?














不會犯台?國安不容樂觀


2021-11-06 00:28  聯合報 /   宋啟成/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前上校教官(桃園市)
國安局長陳明通日前公開表示,在蔡英文總統任期內都不會有事。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國安局長陳明通在立院表示:「蔡總統任內,中共不會犯台」,即便他稍後強調,「或有突發狀況,必須要注意」,但「不會犯台」言猶在耳,還會有什麼「突發狀況」?自然不大會受重視。這讓筆者想到在國防大學服務時的一段往事。

某天,學校進行兵棋推演,主持長官問學官對中共犯台的看法,學官回答「美軍會來保台」,長官立刻以民國 28 年(一九三九年)德國入侵波蘭為例,糾正學官的發言。

當時納粹德國已併吞捷克,為免波蘭成為下一個目標,英國首相張伯倫立即宣示「保波」決心,這不啻給波蘭一顆安心丸。德國當年秋天入侵波蘭,英法也對德宣戰,卻只在德國西部發動規模極小的攻勢,所言與所為不成比例。

筆者過去在國防大學負責教授「野戰戰略」,這是有關掌握與維持戰場有利形勢課程,而「料敵從寬思維與「危機意識」,更是上課重點。面對兩岸情勢,我們可以擁抱種種有利因素,但絕不能因樂觀而削弱應有的危機意識,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台灣,退此一步即無死所;主事者動見觀瞻,凡事皆須慎言才對。














公投別被政黨牽著走


2021-11-06 00:24  聯合報 /   邱芷筠/大學生(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中)、行政院長蘇貞昌(左)、桃園市長鄭文燦(右)日前出席民進黨針對四大公投的說明會,主張四個不同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日前特別到公投說明會場,呼籲民眾審慎投下四張公投票,這攸關台灣前途、台灣人未來,不要讓台灣未來被政黨綁架、被政治惡鬥犧牲。蔡總統更表示:「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如果四個公投結果都是同意,那台灣就會走向滅亡嗎?結果恐怕不是這樣。

這是公投,對事不對人。公投是看個人對這個議題贊成或不贊成,根本與支不支持該黨無關,所以不應該政黨因素考慮進去。假如你是支持民進黨,你可以對反萊豬投下同意票,又或者你支持國民黨,你也可以投反核四。但是以現在的情況看來,就是蔡總統操控了大家的腦袋,並且要大家統統都投下不同意票,並把公投宣講當成選舉造勢場合

我們年輕人該用腦袋,思考該議題對生活影響,並做出自己的抉擇,不要被政黨牽著鼻子走。













力阻公投通過 綠怕「昨天的手打今日的我」


2021-11-06 00:23  聯合報 /   蕭福松/台東大學教師(台東市)
呂秀蓮到大潭藻礁還有中油三接工程現場了解現況,同時呼籲政黨在公投議題方面不要綁架黨員。記者鄭國樑/攝影



民進黨善變,就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苗頭不對馬上來個「超級變變變」。管它謊話連篇睜眼說瞎話,是華麗轉身也好,是髮夾彎也罷,只要能達到目的就好。

政治鬥爭場上,要翻雲覆雨、使卑劣伎倆,都無可厚非。可是面對自己的百姓,如果也拿這一招對付,就顯得「不仁」了。

年底四大公投案,原本並沒有引起很大關注,直到陳柏惟被罷免,民進黨才警覺到「民意」好像不那麼馴服。萬一公投全過關,豈不是打臉蔡政府諸多「高瞻遠矚政策,所以傾全黨之力,要阻止公投通過。因此,當國民黨喊「全民推公投,才是愛台灣」,民進黨便回以「公投如過關,就是害台灣」。

政黨對罵對嗆,百姓已司空見慣,可是當蔡總統喊出「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時,民眾才意識到,原來民進黨「不喜歡公投」。但公投不是民進黨在野時極力推動的嗎?難道「蔡公投蔡同榮推動公投是推假的?

國人對公投法也許沒有深刻認識,但對「鳥籠公投」一詞一定不陌生。民國 93 年(二○○四年)反軍售及民國 97 年(二○○八年)入聯、返聯公投,均因投票率未過半而沒通過。為打破鳥籠束縛,民進黨在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修公投法,將通過門檻下修,連同提案門檻、連署門檻一併調降。到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合併公投投票,公投十案通過七案,讓民進黨顏面大失,又動修公投法腦筋。

公投綁大選」原是民進黨主張,但因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公投失利,便再次於民國 108 年(一九年)修法,以「案件眾多、題目複雜、排隊動線紊亂、超過截止投票時間等理由,將大選與公投脫鉤,讓公投難通過

公投法反覆修訂,讓國人看清民進黨「機關算盡真面目,這也讓老百姓認識到民進黨的本質,其實就是「變變變」、「騙騙騙」。

年底四項公投基本上是對蔡總統食安、能源政策等質疑,對民進黨政府自然形成壓力。如今民進黨極力阻止公投通過,彷彿怕拿昨天的手打今日的我,徒暴露其「黔驢技窮」窘態。

















交通部最該留住台鐵服務基隆


2021-11-06 00:19  聯合報 /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針對八堵到基隆路廊爭議,鐵道局拋出不排除基捷、台鐵並存說法。 記者游明煌/攝影



基隆捷運」最近成為熱門話題,因為去年十月十三日所謂四首長會議以為每個首長都提前拿耶誕禮物,結果一年下來各說各話,寸步未前,甚至有基捷第二階段八堵—基隆車站要十年後再決定的說法。近年常見「和稀泥式協商,於事無補反而傷了和氣。基捷又犯了這個錯!

基捷的出發點在改善基北間軌道服務,可以是既有台鐵提升,可以是新增系統。所謂「捷運」,是指服務水準,相對傳統鐵路營運,強調發車密、站距短、上下車快,並不一定要是全新系統或營運公司。各國大都市捷運公司除市區線外,常常經營郊區鐵路多半來自過去鐵道的升級。我們高雄鐵路地下化台中高架化工程增加許多通勤站,也是台鐵捷運化案例。四首長多以追求新系統單一選項,以至於工程重疊經費暴增難以推動

好在基隆市民對基隆這段鐵路有感情,對於「曾為台灣第一有榮耀感。那就更應該好好想一想如何「整舊如新」。

台鐵的價值不只建立在市民的記憶之中,它在區域性運輸上也可以調整成更優質的服務。四首長協商結論最可惜的是,沒有說明各地方政府要的各項建設和台鐵路網關係。如果基捷花五百億元,只為了把基隆河谷新增旅客拉到南港轉台鐵進北車,而南港—樹林間最擁擠路廊依然如故,基北間的軌道服務是提升不了的!也就是說,不管要在南港汐止基隆一帶再建多少新軌道系統,一定要先改善北北基區域長年台鐵瓶頸

因此,選擇基捷第一、二階段的分界站,(也很可能是「升級台鐵」和「汐基捷運」兩線的轉車站)就非常關鍵!若是把台鐵東部幹線西部路線就在該站分界,這個車站進出旅客就不只是基隆通勤族東西幹線轉車人潮,帶來的就是商機,這才是最佳基捷分段站。八堵附近雖有可開發土地運輸功能遠不及七堵七堵現有維修調度乃至月台設施都足以作為區域轉乘站站區遼闊也可以運用「大平台開發方式,立體化引進商場大樓

除了站場條件勝出外,規劃七堵區域轉乘站東部幹線不再駛入南港—樹林間擁擠路段,所餘空間可以增加基隆—新竹區間車班次,真正提升基北軌道的服務。

以上這些思考,不僅是補充四首長會議的遺漏,也不全為了加強基隆民眾懷念台鐵的理性論述,更重要的是:運輸主管機構必須以整合系統為先,動輒花錢蓋新工程不是本事。何況,七個月前太魯閣事故後,大家都說台鐵要改革,交通部除了跟著喊要人要錢以外,要不要像個真正的主管,真正的大家長幫別人幫不來的忙:「把台鐵的運務合理化,把基隆段號誌系統作先驅升級,把七堵站作為運輸和開發結合的亮點」。要改台鐵,先給尊重;基捷要成,台鐵最關鍵!交通部最不該先放棄台鐵,最應該留住台鐵放手服務基隆!











反萊豬 美國人很氣? 言重了


2021-11-06 00:04  聯合報 /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波波漫畫



去年八月,蔡總統無預警宣布次年開放萊豬進口,讓全民錯愕。民進黨在野時強調,餵食萊克多巴胺的豬或牛就是毒豬、毒牛,論述深植人心,所以現在很難被改變。為兌現蔡總統對美國的承諾,只得提出「反萊豬=反美」、「反萊豬有害國際貿易」、「萊豬符合國際標準無害健康」及「沒有逼大家吃萊豬」等說法為政策辯護。

去年台灣國際貿易總額為六,三四六億美元。台美貿易總額為八三九億美元,對美出口五○九億美元,進口三三○億美元,台灣有順差一七九億美元

台灣豬肉消費量一年約九十萬公噸,台灣豬占地利人和之便,穩定保有約九成市場,進口量至多十萬公噸,貿易額不超過三億美金,約為台美貿易總額的千分之三點六,小到幾可忽略。

根據農委會資料,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台灣自加拿大進口豬肉及雜碎共三七,二九六噸,占進口數量四十四%,平均每公斤六十一點三元,貿易額約七千五百萬美元;自美國進口一一,○五八噸占十三%,每公斤七十八點九元,貿易額約二千八百萬美元。顯然,即使進口較便宜的美國萊豬,一樣無法與加拿大的非萊豬競爭;就算進口萊豬可提高美豬市占率至五成,貿易額也不過一億多美元,增加自美進口額十分有限,對降低台美貿易順差幫助甚微。如今台美關係史上最佳,美國對台軍售,動不動就是上百億美金,民進黨說拒吃萊豬會傷害台美關係,行政院長蘇貞昌更說「美國人很氣」,相信的人恐怕不多!

去年全球豬肉生產量前兩名,中國占四十二%歐盟含英國占廿五%兩者皆禁用瘦肉精;美國居第三名,占十二點五%,其中只有二成是萊豬。中國是世界最大豬肉進口國美國前五大肉商為了避免失去此一市場,四大肉商宣布禁用萊劑餵食牛豬,此決定獲得了巨大回報。去年中國進口豬肉四三九萬噸,從美國就進口了二一五萬噸,比前年增加二二四%。去年美國豬肉出口量三三三萬噸,若是少掉中國市場,出口量將狂跌六成五,絕非台灣人吃萊豬就能補得上!

蔡總統單方面宣布進口萊豬,並非因雙邊談判簽訂協議後,不得不履約的結果;即使撤銷允許萊豬進口,並不會影響台灣的國際信譽!根據最新民調,民進黨反反萊豬公投勝算極低,如果蔡總統能在公投前宣布取消進口萊豬,既不會得罪美國,也不會與人民為敵,才是高明的做法。


馬凱/救兩大劫 只需一「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救兩大劫 只需一「役」
◆  洪蘭/未教好孩子 能懲罰家長?
◆  沈呂巡/在雙橡園接待美國前國務卿
◆  方祖涵/運動,是人們的共同語言
◆  薛承泰/低收入戶子女可以買iPhone嗎
◆  嚴震生/今天的台灣,有比2016年更安全?







馬凱/救兩大劫 只需一「役」


2021-11-06 00:36  聯合報 /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近來台海情勢緊張,網路上對於「恢復徵兵制」話題引發熱烈討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已經一千多個日子,這個世界愈來愈深陷入風雨飄搖之中。自川普悍然挑起中美經貿大戰,隨著不斷加重的關稅與制裁,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一步步崩解,生產唯政治化,不再追求最高效率與最低成本。

繼之新冠爆發,川普又帶頭刻意忽視防疫,美國成為重災區,其他國家相繼失守,只剩台海兩岸這一方淨土。於是大多數國家工廠停工,尤其服務業更陷入空前的危機之中。在一片混亂之中,極端氣候頻頻為禍,使減碳行動快速加溫,排放二氧化碳的元凶燃煤發電成為眾矢之的,煤礦的開採、運銷受到排斥,造成逐步加深的缺煤、高煤價與能源短缺。

就在如此凶險的時刻,民國 97 年(二○○八年)以來在全球每個角落到處埋藏的炸彈,復一步步走向引爆的時刻。美國帶頭進行的近零利率量化寬鬆,不斷變本加厲,用十餘年的工夫廣撒鈔票,創造有史以來最虛幻的假性繁榮,吹出最大的泡沫。隨著全球化崩解、疫情阻礙產銷造成供應鏈斷裂、港口塞船缺櫃,提高碳價減煤缺電,以及氾濫資金遍撒全球,通膨正逐日加深,迫使美國聯準會不得不縮表以應,將反轉狂撒資金的走向,開啟資金緊縮過程,衝擊各國假性繁榮與巨大泡沫。

貿易立國的台灣正處此驚濤駭浪的最前緣我們多年自作孽,引來可能毀家滅國的兩大災難。一是台灣已被世人視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隨時可能被戰火吞噬,而台灣的防衛力量,則連我們最為依賴的美國也憂慮難安。華爾街日報即直言,國軍日漸鬆懈,受訪青年認為服役毫無意義,四個月役期只是看電影、掃落葉。一旦開戰,我們要靠誰保護台灣?拜登總統檢討阿富汗數周即兵敗如山倒,直指一個不願意為國家奮戰的軍隊,美國也無能為力。難道我們不也如是?

姑不論兵凶戰危,深陷全球經濟混亂飄搖之中的台灣,唯賴產業的競爭力保住一口元氣掙扎求存。但我們的製造業已罹絕症,行將就木。因為人才本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根本,但各行各業普遍發現人才老去凋零,現在不論是基層技術人才還是高層研發人員都青黃不接。關鍵在於不唯原本即被視為次級品技職教育被教改摧毀,培養高等人才的高等教育也因而鬆懈,不復昔日功能。產業界深以為憂,高喊多年,只如狗吠火車。

這兩大劫難眼前卻有一現成解方重建徵兵制度。其實更精準地說,應是建立一個嶄新的役男、役女教育制度。讓所有滿十八歲合格青年利用兩年的役期,認真檢討自己的專長、興趣、生涯規畫,在與學校結合的訓練體制中,充分培養專業技能,發展天賦長才,除配合軍事需求完成戰技訓練之外,更有能力參與今日高度科技化、資訊化的現代戰爭與武器需求,或足養成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

這樣的嶄新軍事教育,不僅將會是人生中最充實而重要的階段,更能一舉拯救危及國脈的兩大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