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嚴防資金外移的「空洞化危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791/web/ 

◆  聯合報社論/砸錢軍購討好川普,賣乖不足、嚇阻不夠
◆  聯合報黑白集/馬斯克入閣的煙火秀
◆  經濟日報社論/嚴防資金外移的「空洞化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嚴防資金外移的「空洞化危機」


2024-11-15 00:39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金融業的發展轉由賴清德總統推動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接手。 聯合報系資料照


財政部最近對外表示,明年起銀行與保險經營本業繳交5%的營業稅,將全數歸入國庫統籌運用;財政部不再將其中的2%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交由金管會運用管理。財政部的決定不僅終止金融營業稅過去20餘年作為處理問題金融機構的時代任務,更代表政府為20世紀末擘劃的「亞太金融中心」目標畫下句點台灣金融業的發展轉由賴清德總統推動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接手

金融業對財政部課徵金融營業稅抱持保留態度。代表金融產業的金融總會主張,根據銷售總額課稅的金融營業稅負擔過重,並建議實務上應調降至2%方為合理。金融總會認為香港、新加坡、日本與南韓均無金融營業稅,財政部獨樹一幟的稅賦會墊高資金成本,弱化台灣金融業在亞洲地區的競爭力。財政部則反駁,表示金融營業稅的實質稅率沒比香港及新加坡高,並不會影響國際競爭力,自然也沒有不利台灣成為資產管理中心的問題;更何況目前台灣銀行業體質良好,獲利能力不錯,財政部沒有調降營業稅的迫切性。

「官字上下兩張口」。財政部對金融營業稅早有定見,自然不乏找到決策的理由。回想當年財政部為金融重建基金尋找財源,修正營業稅法時特別提及,金融營業稅總額課徵造成業者的「營業稅稅負相對於國內其他行業,較為偏重」,而「實施加值稅之大多數國家對銀行業保險業等之主要金融勞務及保險勞務,均予以免徵加值稅,故我國銀行業等之營業稅稅負亦較國外同業為重」。如今財政部立場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讓人錯愕。

最令人不解的是金管會對金融營業稅全歸國庫的反應,竟以「尊重財政部權責」帶過。或許台灣處於國際地緣政治風暴中心,金管會已認定「亞太金融中心」無望;既然講究國際資金換手的中心運作模式不再可行,課徵金融營業稅與否就不再關鍵。不過即便如此,金融若被視為經濟運作的「血液」,那麼每次資金融通利息被課5%營業稅,肯定無助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

金管會棄「亞太金融中心」,轉而推動台灣版「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指名高雄市成立「專區」,並宣稱六年後資產管理規模翻倍成為60兆元。然而殘酷的現實是,金管會的政策無法擺脫地緣政治風險牽絆,人民為尋求財富「安全港」必會外移資金而非匯聚於台灣;資產規模擴大固然反映管理財富的需要,但資金外流恐怕才是值得觀察的社會信心指標。

讓財富留在台灣應是政府推動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而降低金融稅負則是必要手段。金管會僅憑 ETF 市況熱絡,就認為能成就「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想法過於浪漫。積極研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商品,妥善安排資產永續管理的機構,才應是建設資產管理中心的重點其中若無租稅優惠而想要落實資產管理中心將事倍功半

川普即將當政,美中政經關係愈加詭譎,更凸顯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局。經濟部積極推動「境外關內」政策,讓人擔心晶圓產業聚落外移,台積電成為「美積電」亦不足為奇。至於金管會執行「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的偏差,未來也恐得加上「外流」二字。台灣可能同時出現產業與資金外移的「空洞化危機」,政府主其事者又豈可不慎

面對未來經濟大變局,政府宜以全方位角度思考台灣的金融發展。財政部僅關心稅收,卻未能從合理性、公平性與產業發展性評估金融營業稅,就會再次陷入過去權證課稅的謬誤窠臼。建議行政院宜以高位看待租稅與金融的互動,重建長期金融發展政策。財政部恢復課徵金融營業稅的舉措空留遺憾,結果就如同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末兩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而台灣的金融中心夢也就此破碎。













聯合報黑白集/馬斯克入閣的煙火秀


2024-11-15 02:54  聯合報/ 黑白集
川普新成立政府效率部,由企業家馬斯克(圖)和拉馬斯瓦米主持。 (路透)


川普兌現競選承諾,讓馬斯克與拉馬斯瓦米共掌政府效率部,任務簡單明瞭,就是砍預算。雄心勃勃的馬斯克曾被問到,六.五兆美元規模聯邦預算,他可以削減多少?他眉頭不皺一下就說,至少兩兆吧!

川普大言不慚,稱這或將是我們這時代的「新曼哈頓計畫」。意思是,這將是炸掉美國衰朽體制的一顆核彈。這牛皮可吹大了。預算若這麼好砍,美國國債就不會發行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只能說,兩個商人都看到了問題,但辦法卻太過天真。

馬斯克無非就是揮舞大刀砍人,他接手推特時一舉裁掉八成員工,如今運作如常,以為聯邦政府也能如法炮製。知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趕忙寫了公開信給馬斯克,告訴他公、私部門截然不同,絕不能像管理公司那樣管理政府

福山忠告道,應將政府視為一種必要的手段,而不是一個需要解散的敵人。他沒想通的是,馬斯克以全球首富之姿入閣,也就是一場絢爛的煙火秀,他不是像王安石那樣來搞變法,也絕不會為失敗謝罪。

民主黨多年濫開福利支票,固是債務劇增罪魁共和黨老替富人減稅,不也是禍首當兩黨皆為共犯,改革就是鬧劇。請商人入閣台灣倒是先驅,阿扁就用過小白兔,郭智輝也被罵到臭頭。賴清德不妨致電白宮,作為反面教材,台灣真能幫忙!













聯合報社論/砸錢軍購討好川普,賣乖不足、嚇阻不夠


2024-11-15 03:03  聯合報/ 社論
金融時報日前報導,台灣有意以總值150億美元的軍購,向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表達認真自我防衛的決心。圖為神盾驅逐艦「希金斯號」。 路透

川普勝選,美國內政外交將有大翻轉,海嘯前導波傳到各國。台灣未屬任何安全同盟,賴政府押寶人事也接連槓龜,只能藉外媒釋出五千億元對美軍購清單。報導稱,台灣「命懸一線」;副總統和國安會秘書長操盤,向川普表明「加強抵禦中國決心」。對比外長聲稱「美國再次偉大不能沒有台灣」,矛盾畢露。

這份軍購清單,堪稱近年最華麗,包括先進戰機、預警機、神盾艦與愛國者飛彈。在此之際,台積電在華爾街則連日走跌。市場認為,這與美商務部加碼限制台積電出售高階晶片給大陸,乃至川普態度,皆有關係。

擴大軍購與台積電遭美收緊看管,預示台灣未來處境將更身不由己。這個對比也引發另一隱憂:鉅額軍購除對美展現防禦決心,能保住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鏈在台發展嗎

對於軍購,總統府稱「目前沒有新階段討論」,顧立雄則說「國防部沒提案」、「美方宣布前,我方向不公開」,但均未否認擴大採購意圖。面對解放軍威脅日切,台灣亟需加強建軍;但這張訂單卻無法滿足迫切需求,更像為博川普歡心埋單。

清單項目多屬大型載台,對照「不對稱作戰」訴求,並不符「分散與機動性強、小而精準」原則,兩者如何接軌?莫非川普上任後,台灣又要修改戰略走向?別忘記兩件事:美國對台軍售還有兩百多億美元的項目延遲交貨,而中共對我軍事威脅已往灰色地帶及區域拒止發展新訂單和遲交訂單真能對應現實防禦需求更何況,我方軍事專業人力還有很大缺口

綠委陳冠廷批評,軍購應以實質防衛需求為先,而非展現決心或迎合特定政府。但綠營卻藉夢幻清單營造樂觀氛圍,加上川普國安團隊多為抗中鷹派,民進黨更大肆宣傳川普上台更有利抗中保台,卻忘了川普迄今只重視俄烏和中東戰爭,從未談及台海情勢。

四年多前政府也押錯寶。蔡英文因應拜登上台,將我國傳統的「全面防衛各階段衝突」建軍路線,配合華府換軌成發展「不對稱戰力」。當時美台商會批評,改走不對稱作戰將為解放軍提供更多破口,包含在台海周圍及空域的灰色地帶行動,以及封鎖空域海港等,台灣因應能力將嚴重退化。如今看來,不幸言中,賴政府似乎仍沒學到教訓。

川普用人屢有驚人之舉,但其效果有待觀察。例如他新近任命的國防部長,是由福斯新聞的主持人赫格塞斯出任,引發五角大廈震撼。赫格塞斯非軍事專家,曾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服役,因被軍方認為太過激進而退役。如今由他擔任國防部長,美國軍方必有一番大洗牌,但他能否勝任尚難斷言。因此,台灣暫時保持觀望似較合宜;若急於表態,可能表錯情。

賴總統應認清兩件事:其一,愈多軍購和武裝,將讓半導體供應鏈加速離開台灣今年以來,科技業上下游業者赴美投資已逾五千億,都是受地緣政治驅使。其二台灣買愈多武器,等同大陸將採購更多美國農產品和美債。意即,鉅額軍購不只表忠,也是為自己標價,增加川普在美中交易的籌碼。價格連動效應讓大陸升高台海情勢,我方將面臨更大的備戰壓力。

《經濟學人》雜誌認為,川普重視交涉對象實力,恭維並無太大幫助。他在外交和貿易政策的核心觀念很難動搖,各國政府應更專注自身利益。賴政府須想想:川普在乎台灣的軍購,還是台積電?我們要買多少武器,才能取悅川普?若軍購不足以解決台灣險境,人民想知道:總統可有另一條和平之路?








直面完全執政的川普團隊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791/web/ 

◆  直面完全執政的川普團隊
◆  選舉走向極端 美國民主陷入困境
◆  面對川普威壓 兩岸和諧可釜底抽薪
◆  台訂氣候名片 更勝外宣
◆  請賴總統重塑倫理的政治環境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直面完全執政的川普團隊


2024-11-15 04:06  聯合報/ 林穎佑/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華盛頓特區)


在共和黨確定取得眾議院過半席次後,影響全球的美國大選,最後由川普重返白宮且完全執政作收,未來美國政權的發展以及川普團隊的人事規畫,會是接下來的焦點。

許多觀察認為川普會重用團隊人馬,特別是在其第一任期中合作過的重要官員,若還跟川普保持一定的關係都有可能出線。但川普已表明不會邀請龐培歐與海莉加入,說明人事會如何任命最終還是川普決定,即便曾擁有蜜月期也不代表會與川普有長期的發展與合作,如同川普上次任期中許多重要位置的官員,都有多次異動的紀錄。

川普的第一任期有許多讓人詬病之處,特別是川普在發言上經常會過分強調於表演的效果,希望引起媒體關注,但這些作風對於美國傳統的官僚體系帶來許多衝擊,這些矛盾都在過去與其共事過的官員回憶錄中披露。此外,在共和黨掌握參眾兩院多數的情形之下,完全執政的川普應會擺脫前任頻繁使用行政命令的詬病,但也代表其更需尊重共和黨內的意見以避免法案陰溝翻船。這也說明如能爭取更多國會代表對台灣的支持,就可利用法案制定來增進台海安全。

無人能預測完全執政是否會讓川普在軍事行動上更加積極,畢竟川普在決策上有相當的個人主義,但川普一定明白當前的國際局勢與七年前大不相同,現在的川普更了解在擬訂政策上會需要專業幕僚團隊與傳統建制派的配合。特別是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時並無俄烏戰爭、中東戰火,甚至中共軍隊仍處於軍改手術後的復健期,自然讓川普有許多發揮表演天性的空間。如今除了各地烽火外,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起共軍的多次軍演都代表其戰力已非吳下阿蒙,這些演習解讀與對中國軍事實力的評估,會影響美國印太政策的態度。

我國是否能在這段時間內,讓未來的美國執政團隊與其背後發揮影響力的智庫學者,了解我國所受到的威脅與態度,甚至是未來戰略的推動方向,都會有助於日後台美關係發展。

至於人事預測,從目前公布的人選來看有以下幾個特色:曾有從軍背景代表、出身多為佛羅里達、個性強硬鮮明。但須注意的是,川普用人喜好變化多端,如新任國防部長竟然來自媒體,這令外界大為驚訝,是否還會有更多黑馬?或是出現如職棒賽事中的「假先發」,後面再隨政策以及互動的感覺來逐步替換人事,都是可能方向。

在推測川普的未來政策時,或許可以重新參考日前由具有濃厚共和黨色彩的傳統基金會出版的報告做分析依據。如內容多達九百頁的「二○二五年計畫」或是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出版的「贏得新冷戰」等政策研究報告,都有可能會成為川普政府的藍圖

法國薄富爾將軍所言:歷史的風若吹起時將壓倒人類的意志,但預知風暴的來臨並克服他們,且使其為人類服務,則又還是在人力範圍之內,要控制就要先知,最壞的就是觀望。在討論川普未來政策之虞,更要讓接下來的川普執政團隊知道當前的局勢與上次執政並不相同,需要開始探討我國接下來要如何與美國持續維持原有的合作與互動,甚至未來方向,這些都比預測人事更為重要。












選舉走向極端 美國民主陷入困境


2024-11-15 04:06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美國大選落幕,川普再度入主白宮,然而過去幾個月來的選舉過程卻不是那麼平和。猶記得選前報上刊登一張照片,是華盛頓特區的商家擔心選舉前後可能會發生的暴動及騷亂,特地加固門窗以求自保。事實上,競選期間全美各地有不少投票所發生鬥毆,也傳出對政治辦公室和其他敏感地點的炸彈威脅。每日郵報引述 JL Partners 的調查指出,超過廿五%選民認為無論誰獲勝都會發生騷亂,甚至有十%的人擔心發生內戰。

選民的擔心其來有自,前次總統大選因川普拒絕承認失敗,鼓動支持者進行抗爭。川粉甚至強行闖入國會,與警察發生嚴重衝突,釀成五死四傷的悲劇。當時美國朝野不分黨派同聲譴責,稱其為「民主的倒退與蒙羞」;許多國外領袖也斥責暴力,呼籲要和平轉移政權。雖然最後回歸平靜,但確實在人們心中留下陰影。

美國向來以其民主政治自豪,但依選舉結果兩黨輪流執政,卻導致政治周期短暫,政客們短視近利,為了要在下次選舉中勝選,提出各種誘人的優惠政策以換取政治資本,但對於這些政策會對國家帶來什麼影響,會不會造成長期問題卻不考慮。同時,不論哪一黨都堅持自己的政策,不再容忍異見,也不再尊重對方,政策只論「左」「右」,形成嚴重的兩極化現象。

民主的真諦在於尊重多數的同時,也要保障少數的利益與權利,但現在美國社會各自擁護支持的黨派,早已失去接納不同聲音的雅量,也失去對政策理性討論的空間。以這次選舉而言,兩黨為了擊敗對手,不惜抺黑、誹謗、造謠,用激烈言詞煽動民粹,政治上的競爭關係變成敵我對峙,政黨對立凌駕於國家意識,同胞間的情感被分化撕裂。例如有極右派白人至上組織參與的國會暴動,以及川普競選時遭到槍擊,都是因政治而走上極端的例子。

美國民主制度還存在一項嚴重缺陷,就是選舉過程被金錢扭曲。政客的競選資金或來自家族或個人財富,或由金主或利益團體提供。當政客勝選進入政府後,往往藉由政策的傾斜來回饋金主。同時,美國的新聞媒體大部分也操控在這些金主或利益團體手中,他們掌握資訊,幫襯政府實行對其有利的政策。這種權錢交易下的政治結構變相圖利富人、損害窮人,除了弱化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放大本就十分嚴重的階級不公及族群矛盾,讓社會及國家受到嚴重傷害。

二戰後美國開始積極「關心」他國事務,傳教式地推動美國式的民主政治。很多開發中國家也以美式民主做為國家發展的範本。但隨著美式民主日漸浮現的問題,愈來愈多人懷疑,美式民主制度真的是萬靈丹?法蘭西斯‧福山就認為,包括美國在內,全球各地追求民主或採行民主的國家,在後冷戰的廿年間,紛紛出現政治秩序衰敗現象。因此他認為民主不是政治建制的唯一要素,除了民主,成功的政治建制尚需要好的政府與健全的法治。

美式民主陷入困境,值得所有民主國家省思。美國以自身的民主做為國際間的普世價值更值得探討,畢竟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及政治模式,美國應予以尊重,並在此基礎上與他國合作,這才是世界和平的真義。













面對川普威壓 兩岸和諧可釜底抽薪


2024-11-15 04:06  聯合報/ 丁守中/前立法委員、中美文經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在川普眼中,台灣不只偷走了美國晶片事業,享受了美國保護又沒繳保護費…。台灣是美國第八大貿易夥伴,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美國對台貿易逆差就有四七九點七五億美元。民進黨政府除了該聽懂川普的台灣距大陸近、離美國遠、美國難防守的大白話,更該看懂川普以美國優先的高關稅、平衡貿易逆差、全力扶植本國製造與創造美國工人就業的未來政策取向。台灣人民及政府絕對要覺醒也要有智慧,既要應付被川普威逼平衡台美貿易逆差的巨大經濟損失,還要避免美國需索無度的保護費要求,更要避免美國反中鷹派想把台海變成地獄門、替美國打反中代理戰爭。

像最近外媒報導台灣擬提出四,八○○億台幣作為頭期款的對美軍購,以向川普政府表明防衛決心並繳保護費的傳聞,筆者就極不認同:

一、兩岸人民本為同胞,雙方武力相向,絕不能帶來兩岸永久的和平。

二、美國大型船艦飛機自己生產汰換都來不及,何況還有以色列、烏克蘭的需求!美國至今也還欠台灣一六○億美元軍火未交貨。面對中共軍力大幅成長,美國政界人士一方面說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案未決定台灣地位,鼓勵民進黨政府挑動兩岸敏感神經;又遲不交付台灣已購武器系統,留下台灣軍力落差防衛缺口,莫非目的在台海引戰?

三、現代戰爭日新月異,低成本無人機、無人艇攻擊,已徹底顛覆傳統大型武器系統載台優勢,何況台灣有進口能源依賴的弱勢;再加上全台電網三迴路超高壓電塔集中丘陵台地、通訊系統仰賴陽明山國際通訊中心及四個海䌫中心對外聯繫,在現代電磁脈衝彈、石墨炸彈攻擊下極脆弱,屆時全台斷絕電力、通訊、沒有能源,再多先進武器系統都成廢鐵。

四、愈先進的武器,全服役期總體戰力維持與維修整備經費是採購價格的四至五倍,將竭盡台灣財政支出,台灣人有何必要為台獨搞得民窮財盡,做西方反中勢力把台海變成地獄門的炮灰?

川普政府不可能為台獨而戰,加上霸權打代理人戰爭的邪惡、川普的善變、不可測、可交易性,台灣千萬不要成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犧牲棄子。賴清德該為台灣人民福祉設想及早因應,以小事大要以智,絕不是大買軍火,而是放棄台獨,回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共識基礎上,大幅開展交流合作改善兩岸關係。民進黨政府此時最該先做的就是主動開放台灣人民組團赴大陸觀光,以表達對大陸的善意。兩岸關係和緩和諧,不但面對川普的壓力可釜底抽薪,還可推動兩岸共同市場,互補互利。

川普重返白宮一定會對現有國際秩序與規則帶來重大變化與衝擊,兩岸領導人也該有新思維、新做法處理兩岸關係。兩岸若揚棄武統軍演威逼,減少倚美抗中龐大軍購,不做霸權代理人戰爭戰場及砲灰,加速經濟融合發展,人民和諧共榮互利,才是兩岸之幸!同胞之福!
















台訂氣候名片 更勝外宣


2024-11-15 04:05  聯合報/ 謝英士、鄭佾展/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副秘書長(台北市)


亞塞拜然巴庫氣候大會(COP 29)第一周邁入尾聲,資金、履行承諾等更具野心的目標持續在會場爭辯。川普勝選,美國的立場反應在他的國家館,竟比我太平洋島國友邦帛琉還小;阿根廷代表團退出談判,主辦國總統譴責法國、荷蘭以氣候為名的「新殖民主義」,讓法國生態轉型部長決定缺席大會等戲劇事件,為大會蒙上陰霾,更投下變數。

巴黎協定創設國家自定貢獻(NDC),希望以自願性機制推動全球減量,一九五個締約國、一六八國提出的 NDC,如今已踏入深水區,即承諾如何履行?所需資源、資金、技術如何取得?集體量化目標是否足夠?

巴庫氣候大會前,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在增溫攝氏一點五度目標下,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全球需減量四成二,但各國 NDC 只減一成,增溫上看攝氏二點六度;會中,氣候公約金融常務委員會公布,直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中,已開發國家氣候資金才終於突破每年一千億美元,足足晚了四年,勉強達成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哥本哈根大會的承諾。可見自願性機制與 NDC 勢必要有更多配套,才可能務實邁向淨零。

從「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定來看,自願性機制的核心 NDC,並非傳統國際法院規約所定義的法源,即國際公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等但由於氣候議題的普世性、廣泛性,氣候公約歡迎和邀請所有成員以積極、正向、有據、可考的方式提出聲明,既不影響巴黎協定的國際法形式,也符合國際法的要件,透過持續的國家單邊聲明,逐漸形成具體國家義務,即有一定的法律意義與法律效力

在國際場域,NDC 是一個台灣得來不易的「國家義務」,可以被其他國家重視,儘管我們始終都不在締約國之列。NDC 可以是台灣的「氣候名片」,其形成以及內容應該是嚴謹的,且經過行政、立法程序形塑共識。對外作為具體國家義務的呈現,對內則做為指導目標、績效考核,甚至究責的基礎。這遠比虛擲公帑,年年在氣候大會主辦國買廣告大外宣務實。

國發會雖力推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排放路徑,但與環境部所提的 NDC 各行其是並未對接,不符合氣候公約決議所規定的「清晰、透明和可理解」要求大部分民眾也不知道 NDC 內容,更沒有立法、國內法化等制度考量,僅停留在行政作業層次,沒有發揮其價值

事實上,從今年十月下旬開始,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荒漠化公約等重要環境公約陸續召開,也都面臨著與氣候公約相同的困境,即自願性機制下的國家計畫、財務支持及集體量化目標履行不力,也需要透過國內法律制度強化。台灣若有其他環境公約的自願承諾,也應參照 NDC 的做法強化。

台灣可以幫忙,Taiwan Can Help」的最好實踐,就是更重視 NDC,將其與「氣候變遷因應法」相結合。明年二月各國即將提出第三版 NDC台灣應該要有不同以往的做法,更重視內容履行與執行不力的究責,才能讓台灣的淨零行動不至於淪為空談。















請賴總統重塑倫理的政治環境


2024-11-15 04:05  聯合報/ 吳成豐/靜宜大學企管系終身特聘教授(台中市)


「原本倫理程度不低者,在威權等複合因素下,百分之六十五會做出不倫理行為。」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倫一項實驗證實,明知不對卻仍去做的行為比率十分高

這項「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發現,威權是操控人們不倫理行徑的重大因素之一

更令人驚悚的是,該實驗「被操控的倫理」現象,似乎在現今台灣政黨與立法院中,窺見身影。

身影一:立法院裡有些踰矩或非真實事項被反覆運作,產出不倫理行為的習慣性。近者,王姓綠委未察一位藝人長年關懷台灣弱勢,只因演唱歌詞裡一個字眼,即公開批判這位藝人「媚共」;吳姓綠委出身司法,因不滿議事,憤然扯毀議場播音等公物設備。再看更早者,沈姓綠委因進議場受阻,即攀踩立委人群頭頂強行入場;郭姓綠委抗議議事過程,搶奪國會幕僚長手中議事文件。

上述綠委行為的動機,被認為極可能與政黨操控的高黏著度有關易言之,政黨威權操控了立委倫理的高低程度筆者認為,更往深層探索,許多綠委的腦神經欠缺「倫理智慧」–分辨何者可控、何者不可控的能力,十分匱乏。且看另一件大案。

身影二:聯合報十四日社論〈總統府氣候大拜拜 再開下去有什麼意義?〉,提及賴總統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至去年十月底已開兩次會,人們卻看不見該委員會有何解方,似乎忘掉解決缺電的現實問題。當中研院長廖俊智在立院答詢時說出「台灣不應放棄核能」的次日,台灣環保聯盟即痛批廖「違背國家法令」。社論質疑,如果環團的上述態度在反映賴總統的基本立場,那麼該委員會大拜拜再開下去有啥意義呢?

筆者前面敘及,「倫理智慧」是分辨可控與不可控事務的能力。仔細想想,重啟核電廠從根源解決缺電隱憂,是可控者而已見的發展光電或風電產生的諸多弊案,攸關多層利害關係者不當利益的追逐,屬不可控者

請賴總統深思,寧捨可控事務,卻就不可控風險者,則政治智慧何在?還有那些迷信政黨權力威勢的立委們,在國會亂舞傷民等不可控行徑,其動機源起於何處?政治領導者能不洞察,重塑倫理的政治環境嗎?







楊志良/賴清德與習近平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賴清德與習近平
◆  葉匡時/期待台灣多些國際級企業博物館
◆  薛承泰/國發會預告未來的噩夢?
◆  余淑美/每年100億 可為稻米產業做什麼?
◆  廖元豪/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楊志良/賴清德與習近平


2024-11-15 04:06  聯合報/ 楊志良(作者為前衛生署長)


賴清德與習近平兩個人,都有自己的堅定信念,一個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強調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目前講的「台灣話」不是福建話、不是閩南話、更不是河洛話,而是「國語」;所以年輕人到廈門往往大吃一驚,發現台灣真了不起,因為「連廈門人都講台灣的國語」了!賴清德經常在政策宣導時使用「國語」台灣話,這讓原住民非常不高興,因為他們的「國語」應該是原住民十六族的語言

習近平則一心要超越毛澤東及鄧小平,堅持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康熙大帝既然可以統一台灣,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習近平有何不能?當然念茲在茲的要完成此一偉大任務。

但是這兩個人,卻都被自己的信念打敗了!賴清德買了美國若干又貴又爛,付了錢又不按時交貨的武器,就自以為兵強馬壯了。但是每次老共兵臨城下,嘴裡說要驅離,卻從來不敢開一槍、打一砲,而是等共軍時間到了要下班,或油料用完得回航。

試問,如果共軍認定台灣四周的海域和空域是自由航行區,讓各國船隻,包括其軍艦航母自由無害通行,而只封鎖進出台灣的船隻跟飛機,賴清德和民進黨要如何應對?二、三個月後,台灣就會沒油、沒天然氣、沒玉米、沒小麥、沒黃豆。就如農委會說的,沒雞肉沒豬肉,天天吃蕃薯,可以撐得下去嗎?

賴清德及民進黨用巨額宣傳費,建立網軍、收買媒體、培養綠嘴宣揚政績,又用無恥的大法官對幹在野,民眾根本不相信司法。連老美都有「疑賴論」,而台灣各界有「疑美論」,老美的 AIT 實際控制了台灣,賴清德敢宣布台灣獨立嗎?老美交待的事,「賴孫」有不聽命的?

老美高官說一兩句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刺激一下習近平,世界哪一個民主國家有正面的反應?對我國有任何實質幫助嗎?只有台灣自嗨而已。賴清德自傲,又好與不同意見者鬥台灣六成以上的民眾不希望賴清德當總統,綠營之外都成敵人,害了自己也害了國家。

習近平也陷入了自己設定的,堅定要偉大復興、對抗全球及統一台灣的泥淖中。殊不知一個二二八事件,就讓辜家及邱永漢等台灣仕紳,到美國、日本及各國告洋狀數十年,困擾國民黨至今不能翻身

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五月,本人到北京與號稱為對岸「國師」的李毅交流,他主張不惜代價武統。本人告知,今日台灣人的水準及世界地位,已在二二八時期不知多少倍以上,只要中共敢武力犯台,到時候台獨運動遍地開花,相信遠在冰島、挪威都會有台獨運動,那台灣一定獨立出去了!結果收到大陸網民及學界的大力支持,反對武統台灣。看來賴、習兩人都被自己的信念打敗了。




徐遵慈/川普2.0 東協國家恐遭多重衝擊

◆  徐遵慈/川普2.0 東協國家恐遭多重衝擊
◆  丁予嘉/對中國的偏見









徐遵慈/川普2.0 東協國家恐遭多重衝擊


2024-11-15 04:07  聯合報/ 徐遵慈(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川普將於明(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一月重返白宮,預計將逐步履行他的競選承諾:延續「美國優先」與單邊主義,包括對所有外國進口產品徵收十%的普遍關稅、對中國產品徵收六十%的關稅、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取消「印太經濟架構」(IPEF)協定等。東協為拜登政府印太戰略下的重要夥伴,更是「友岸外包」及 IPEF 成員,因近年對美國貿易順差飆高,再加上大批陸資進駐遭美國質疑為其中國出口「漂白」,恐將遭受多重衝擊。

東協國家在川普前次執政時遭到川普以不公平貿易及影響國家安全等為由,對鋼鋁、汽車、家電等產品實施制裁,另如加計印度,合計對約四十項產品課徵反傾銷稅,次數高於美國歷任政府。此外,川普亦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取消授予泰國、印度等「普遍化優惠關稅制度(GSP)」資格,引起各界譁然。

川普重返白宮的影響為何?首先,如果川普對所有進口產品課徵額外關稅,參考其對中國課徵三○一關稅的前例,可能將對各類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後對美國民生、產業、通膨、國家安全等不同影響範疇與程度,給予大幅豁免待遇;而如美國品牌商、進口商等亦願分擔全部或部分額外關稅,因此實質上對東協國家造成的衝擊可能將大幅限縮。然川普亦可望針對主要逆差來源啟動三○一或其他調查,因此這些國家恐難全身而退,例如近年對美順差已衝破一千億美元的越南恐將首當其衝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堅信製造業必須回流美國,儘管前次任期吸收外人直接投資(FDI)的成績不佳,但未來預計仍將繼續強推回流政策,在其同步加徵關稅,且將嚴審陸資企業等假道其他國家設立據點後對美出口等搭便車或「漂白」行為下,近年因「友岸外包」而吸引大量陸商投資的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恐將遭受美國更嚴格的檢驗。

此外,川普雖表示將取消 IPEF 協定,然 IPEF 成員已完成三個議題談判,分別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二月開始生效實施供應鏈協定,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十月開始生效實施清潔經濟協定與公平經濟協定。雖然川普將如何處理三項協定仍待觀察,但 IPEF 協定中關於供應鏈勞動人權等規範,仍將是川普2.0下要求各國遵循的重點。其中,東協國家中如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近年皆曾因對美出口違反美國「貿易法」或「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而遭到懲罰,因此未來仍須謹慎應對美國各種經貿法規。

川普2.0與東協經貿關係將直接影響當地廣大台商,尤其在當地設廠出口至美國市場的業者。雖然他威脅加徵關稅的說法可能實質影響有限,但東協對美順差居高不下,更因與中國經貿關係緊密及大量陸資湧入而引起美國關切,未來東協恐被要求落實「去中化」,減少產品中「含中成分」及拆解供應鏈。基於中國為東協最重要的原物料、中間財、零配件等進口來源,對東協恐造成更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