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791/web/◆ 聯合報社論/砸錢軍購討好川普,賣乖不足、嚇阻不夠
◆ 聯合報黑白集/馬斯克入閣的煙火秀
◆ 經濟日報社論/嚴防資金外移的「空洞化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嚴防資金外移的「空洞化危機」
2024-11-15 00:39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金融業的發展轉由賴清德總統推動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接手。 聯合報系資料照
財政部最近對外表示,明年起銀行與保險經營本業繳交5%的營業稅,將全數歸入國庫統籌運用;財政部不再將其中的2%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交由金管會運用管理。財政部的決定不僅終止金融營業稅過去20餘年作為處理問題金融機構的時代任務,更代表政府為20世紀末擘劃的「亞太金融中心」目標畫下句點。台灣金融業的發展轉由賴清德總統推動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接手。
金融業對財政部課徵金融營業稅抱持保留態度。代表金融產業的金融總會主張,根據銷售總額課稅的金融營業稅負擔過重,並建議實務上應調降至2%方為合理。金融總會認為香港、新加坡、日本與南韓均無金融營業稅,財政部獨樹一幟的稅賦會墊高資金成本,弱化台灣金融業在亞洲地區的競爭力。財政部則反駁,表示金融營業稅的實質稅率沒比香港及新加坡高,並不會影響國際競爭力,自然也沒有不利台灣成為資產管理中心的問題;更何況目前台灣銀行業體質良好,獲利能力不錯,財政部沒有調降營業稅的迫切性。
「官字上下兩張口」。財政部對金融營業稅早有定見,自然不乏找到決策的理由。回想當年財政部為金融重建基金尋找財源,修正營業稅法時特別提及,金融營業稅總額課徵造成業者的「營業稅稅負相對於國內其他行業,較為偏重」,而「實施加值稅之大多數國家對銀行業保險業等之主要金融勞務及保險勞務,均予以免徵加值稅,故我國銀行業等之營業稅稅負亦較國外同業為重」。如今財政部立場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讓人錯愕。
最令人不解的是金管會對金融營業稅全歸國庫的反應,竟以「尊重財政部權責」帶過。或許台灣處於國際地緣政治風暴中心,金管會已認定「亞太金融中心」無望;既然講究國際資金換手的中心運作模式不再可行,課徵金融營業稅與否就不再關鍵。不過即便如此,金融若被視為經濟運作的「血液」,那麼每次資金融通利息被課5%營業稅,肯定無助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
金管會棄「亞太金融中心」,轉而推動台灣版「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指名高雄市成立「專區」,並宣稱六年後資產管理規模翻倍成為60兆元。然而殘酷的現實是,金管會的政策無法擺脫地緣政治風險牽絆,人民為尋求財富「安全港」必會外移資金而非匯聚於台灣;資產規模擴大固然反映管理財富的需要,但資金外流恐怕才是值得觀察的社會信心指標。
讓財富留在台灣應是政府推動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而降低金融稅負則是必要手段。金管會僅憑 ETF 市況熱絡,就認為能成就「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想法過於浪漫。積極研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商品,妥善安排資產永續管理的機構,才應是建設資產管理中心的重點,其中若無租稅優惠而想要落實資產管理中心將事倍功半。
川普即將當政,美中政經關係愈加詭譎,更凸顯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局。經濟部積極推動「境外關內」政策,讓人擔心晶圓產業聚落外移,台積電成為「美積電」亦不足為奇。至於金管會執行「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的偏差,未來也恐得加上「外流」二字。當台灣可能同時出現產業與資金外移的「空洞化危機」,政府主其事者又豈可不慎。
面對未來經濟大變局,政府宜以全方位角度思考台灣的金融發展。財政部僅關心稅收,卻未能從合理性、公平性與產業發展性評估金融營業稅,就會再次陷入過去權證課稅的謬誤窠臼。建議行政院宜以高位看待租稅與金融的互動,重建長期金融發展政策。財政部恢復課徵金融營業稅的舉措空留遺憾,結果就如同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末兩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而台灣的金融中心夢也就此破碎。
聯合報黑白集/馬斯克入閣的煙火秀
2024-11-15 02:54 聯合報/ 黑白集
川普新成立政府效率部,由企業家馬斯克(圖)和拉馬斯瓦米主持。 (路透)
川普兌現競選承諾,讓馬斯克與拉馬斯瓦米共掌政府效率部,任務簡單明瞭,就是砍預算。雄心勃勃的馬斯克曾被問到,六.五兆美元規模的聯邦預算,他可以削減多少?他眉頭不皺一下就說,至少兩兆吧!
川普大言不慚,稱這或將是我們這時代的「新曼哈頓計畫」。意思是,這將是炸掉美國衰朽體制的一顆核彈。這牛皮可吹大了。預算若這麼好砍,美國國債就不會發行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只能說,兩個商人都看到了問題,但辦法卻太過天真。
馬斯克無非就是揮舞大刀砍人,他接手推特時一舉裁掉八成員工,如今運作如常,以為聯邦政府也能如法炮製。知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趕忙寫了公開信給馬斯克,告訴他公、私部門截然不同,絕不能像管理公司那樣管理政府。
福山忠告道,應將政府視為一種必要的手段,而不是一個需要解散的敵人。他沒想通的是,馬斯克以全球首富之姿入閣,也就是一場絢爛的煙火秀,他不是像王安石那樣來搞變法,也絕不會為失敗謝罪。
民主黨多年濫開福利支票,固是債務劇增罪魁;共和黨老替富人減稅,不也是禍首?當兩黨皆為共犯,改革就是鬧劇。請商人入閣台灣倒是先驅,阿扁就用過小白兔,郭智輝也被罵到臭頭。賴清德不妨致電白宮,作為反面教材,台灣真能幫忙!
聯合報社論/砸錢軍購討好川普,賣乖不足、嚇阻不夠
2024-11-15 03:03 聯合報/ 社論
金融時報日前報導,台灣有意以總值150億美元的軍購,向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表達認真自我防衛的決心。圖為神盾驅逐艦「希金斯號」。 路透
川普勝選,美國內政外交將有大翻轉,海嘯前導波傳到各國。台灣未屬任何安全同盟,賴政府押寶人事也接連槓龜,只能藉外媒釋出五千億元對美軍購清單。報導稱,台灣「命懸一線」;副總統和國安會秘書長操盤,向川普表明「加強抵禦中國決心」。對比外長聲稱「美國再次偉大不能沒有台灣」,矛盾畢露。
這份軍購清單,堪稱近年最華麗,包括先進戰機、預警機、神盾艦與愛國者飛彈。在此之際,台積電在華爾街則連日走跌。市場認為,這與美商務部加碼限制台積電出售高階晶片給大陸,乃至川普態度,皆有關係。
擴大軍購與台積電遭美收緊看管,預示台灣未來處境將更身不由己。這個對比也引發另一隱憂:鉅額軍購除對美展現防禦決心,能保住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鏈在台發展嗎?
對於軍購,總統府稱「目前沒有新階段討論」,顧立雄則說「國防部沒提案」、「美方宣布前,我方向不公開」,但均未否認擴大採購意圖。面對解放軍威脅日切,台灣亟需加強建軍;但這張訂單卻無法滿足迫切需求,更像為博川普歡心埋單。
清單項目多屬大型載台,對照「不對稱作戰」訴求,並不符「分散與機動性強、小而精準」原則,兩者如何接軌?莫非川普上任後,台灣又要修改戰略走向?別忘記兩件事:美國對台軍售還有兩百多億美元的項目延遲交貨,而中共對我軍事威脅已往灰色地帶及區域拒止發展。新訂單和遲交訂單真能對應現實防禦需求?更何況,我方軍事專業人力還有很大缺口。
綠委陳冠廷批評,軍購應以實質防衛需求為先,而非展現決心或迎合特定政府。但綠營卻藉夢幻清單營造樂觀氛圍,加上川普國安團隊多為抗中鷹派,民進黨更大肆宣傳川普上台更有利抗中保台,卻忘了川普迄今只重視俄烏和中東戰爭,從未談及台海情勢。
四年多前政府也押錯寶。蔡英文因應拜登上台,將我國傳統的「全面防衛各階段衝突」建軍路線,配合華府換軌成發展「不對稱戰力」。當時美台商會批評,改走不對稱作戰將為解放軍提供更多破口,包含在台海周圍及空域的灰色地帶行動,以及封鎖空域海港等,台灣因應能力將嚴重退化。如今看來,不幸言中,賴政府似乎仍沒學到教訓。
川普用人屢有驚人之舉,但其效果有待觀察。例如他新近任命的國防部長,是由福斯新聞的主持人赫格塞斯出任,引發五角大廈震撼。赫格塞斯非軍事專家,曾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服役,因被軍方認為太過激進而退役。如今由他擔任國防部長,美國軍方必有一番大洗牌,但他能否勝任尚難斷言。因此,台灣暫時保持觀望似較合宜;若急於表態,可能表錯情。
賴總統應認清兩件事:其一,愈多軍購和武裝,將讓半導體供應鏈加速離開台灣。今年以來,科技業上下游業者赴美投資已逾五千億,都是受地緣政治驅使。其二,台灣買愈多武器,等同大陸將採購更多美國農產品和美債。意即,鉅額軍購不只表忠,也是為自己標價,增加川普在美中交易的籌碼。價格連動效應讓大陸升高台海情勢,我方將面臨更大的備戰壓力。
《經濟學人》雜誌認為,川普重視交涉對象實力,恭維並無太大幫助。他在外交和貿易政策的核心觀念很難動搖,各國政府應更專注自身利益。賴政府須想想:川普在乎台灣的軍購,還是台積電?我們要買多少武器,才能取悅川普?若軍購不足以解決台灣險境,人民想知道:總統可有另一條和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