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AI有疑慮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147/web/ 

◆  聯合報社論/用大罷免扳回立院劣勢,將成民主醜聞
◆  聯合報黑白集/羅文嘉的「二六共識」
◆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AI有疑慮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AI有疑慮


2024-10-18 00:52 經濟日報/ 社論
三位得主中翹楚的艾塞默魯,對AI的發展做了較不樂觀的預言。 路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因研究社會制度的形成以及如何影響國家繁榮,而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人已在國內出版三本中文暢銷書,故許多國人已知悉其貢獻。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認為各國地理位置不同,是導致各國所得不均的最重要因素,而他們三人則以新加坡與非洲許多熱帶國家間的所得差距懸殊來反駁。相對的,他們以歐洲人從16世紀起,殖民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驗,顯示社會制度才是決定國家是否繁榮的最關鍵因素。

他們認為,殖民地的人口密度以及傳染病是否嚴重,會影響殖民統治者如何設計制度。而且,此兩影響因素間的關聯性極強;通常人口密度高的國家,致命傳染病流行率也很高,而土著人口密度愈高,殖民者遇到反抗阻力愈大,因此,歐洲人較不願意遷移去定居。相對地,土著人口稀少的地方,對殖民者的抵抗較少,故吸引更多歐洲人前往。

而殖民地內,殖民者定居人數相對土著人數的比例,會影響之後所形成的社會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情況。若此比例極稀少,則殖民統治者傾向剝削土著居民及掠奪自然資源,因而發展出「榨取型制度」。反之,若此比例極高,則殖民統治者為了定居者的長期利益,會建立具政治、經濟體系包容性的「廣納型制度」。艾塞默魯及羅賓森所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即以許多例子說明為何「榨取型制度」的國家必然失敗。

相對於當代流行的「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繁榮催生民主,本屆諾貝爾獎得主並不認同。他們以下列與精英和群眾間互動有關的三項因素,說明歐洲國家及其殖民地,可能形成獨裁或民主國家的動態過程:精英和群眾間的衝突、群眾能透過動員和威脅統治精英,以及精英和群眾間不相信對方的承諾。

只要政治制度有利於精英,群眾就不會相信精英會兌現改革經濟制度的承諾。另一方面,若新的政治制度允許民眾透過選舉取代不履行承諾的精英,則可能導致經濟制度改革。然而,統治精英不會相信,一旦實施新制度,民眾會補償他們失去的利益。不過,即使雙方無互信基礎,但仍有機會綻放「民主之光」。這是因群眾可以動員起來,來威脅統治菁英。當這種威脅極嚴峻時,精英可能只好引入民主機制。在「自由的窄廊」一書中,艾塞默魯及羅賓森說明,「窄廊」會出現在精英與群眾處於無一方有絕對優勢的恐怖平衡時。

他們近期研究AI的出現如何影響社會制度、權力平衡及資源分配,並集結在艾塞默魯及強生合著的「權力與進步」一書中。此書認為,AI出現會增加所得不均度,以及獨裁者的控制能力。

而在最近的專訪中,堪稱此三位得主中翹楚的艾塞默魯,對AI的發展做了較不樂觀的預言。他估計,未來十年內,只有5%的工作適合被AI取代或極端仰賴AI協助。他也認為,未來AI發展最有可能出現下列兩種情境:AI熱潮持續至2025年,最終導致科技股崩盤,情況類似千禧年「網路泡沫」;或AI熱潮延續,企業紛紛用AI取代人類工作,卻「不知該拿它怎麼辦」,以致被迫重新聘用員工。

艾塞默魯的觀點和我國政府樂觀的看法正好相左。不過,若延伸艾塞默魯的看法,則我國政府與其對AI廠商進行租稅獎勵及主動培養AI人才,不如轉移經費來提升AI需求者的相關知識。例如,在高中、大學、甚至職訓中心,開設科普型的AI入門課程,以使民眾知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AI。














聯合報黑白集/羅文嘉的「二六共識」


2024-10-18 04:35  聯合報/ 黑白集
海基會祕書長羅文嘉登大坵島,宣布希望透過海協會送「和平之鹿」給對岸,盼淡化兩岸劍拔弩張。 記者廖士鋒/攝影


羅文嘉是海基會秘書長,但他更像是標題黨主席。最近他到馬祖,竟一天一標題,先拋了個「二六共識」,再丟出個「和平之鹿」。雪藏多年的神功一使,眾人都驚呼:寶刀未老。
羅文嘉馬祖行在圍台演習次日出動,將反差效果拉滿。無非就是凸顯:你氣急敗壞,動刀動槍;我口吐芬芳,呼喊和平。

老羅並不年輕,然而演技仍差了點火候,對兩岸議題的掌握仍難稱精準。先說和平之鹿。難道把兩隻鹿取名和和、平平,就愛和平了嗎?那老共送的團團、圓圓,連圓仔都生了,兩岸怎還沒團圓?更何況,美言也得有些誠意,美中失和,老共送的可是瀕危的貓熊;梅花鹿繁殖遍野是不是也太稀鬆平常?

「二六共識」距離就更遠了。老羅是客家人,「二六」在客語裡就跟「阿陸」沒兩樣,朱鳳蓮難道聽不出箇中況味?兩標籤一看就露餡,這哪是來談和?

羅文嘉揣著明白裝糊塗,說「九二共識」根本就不存在,一拍腦就把維繫兩岸和平多年的共識扔進垃圾桶。而他這口氣,大得讓人發暈;彷彿前一天被圍的不是台北,而是北京!

賴政府裡都是抽象派,每天雲山霧罩,不知所云。當年土狗vs.貴賓狗的標題黨原創,老羅再獲重用,為的就是想像力豐富。但賴總統連憲法都棄如敝屣了,就算簽了二六共識,能保幾天效期?













聯合報社論/用大罷免扳回立院劣勢,將成民主醜聞


2024-10-18 04:47  聯合報/ 社論
藍營人士提醒,這次拆樑團隊有許多外縣市志工,學習經驗後再帶回選區,未來操作罷免恐愈來愈成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罷樑案剛以失敗收場,綠營旋即又在台中發起一波罷免,劍指三名年輕的「盧系立委」。綠委許智傑更列出九名藍委名單,指這九人因仇恨值較高或因三腳督勝出,若能罷免,民進黨必能順利填補。民進黨處心積慮發動大罷免潮,目的是欲藉此奪回國會多數地位。但今年一月剛大選結束,身為「雙少數」的民進黨不虛心檢討,卻要用宵小手段來踐踏及竊取民意,不怕淪為民主國家醜聞嗎?

為什麼說過度的罷免動員是對民意的蹂躪?原因是,罷免權的設計是對選舉權的一種「補充」,而不是「替代」。罷免的用意,是讓人民可以對某些顯不適任的民選公職人員進行「回收」及「汰換」。但如果公職人員並無不當或失職行為,僅因對立政黨基於私利私心,即瞎掰理由發動罷免,這就變成在濫用民意。尤其,我國的罷免門檻設定為選舉人的四分之一,遠低於投票人數;如此一來,很容易演成「少數民意壓倒多數民意」的結局,這就是對選舉權的侵害。

以民進黨說得沸沸揚揚的「大罷免潮」為例,儘管民眾黨內有綠營眼中「仇恨值最高」的黃國昌,但因黃國昌是不分區立委,依規定不能罷免,民進黨便轉而鎖定七地區的九名國民黨區域立委為對象。《選罷法》規定,公職人員「未任滿一年」不得罷免,就是為避免濫用。但民進黨在前一波「國會改革法案」的對峙中,即將一批藍委納入黑名單,並利用基層悄悄展開罷免連署。對綠營而言,對區區選罷法,根本不放在眼裡吧!

也因此,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近日受訪,稱罷免「不是民主政治常態」,又說要透過罷免來增加國會席次的想法「不是很健康」,雖然論調正確,卻顯得無比虛偽。原因是,他在罷樑案中如何賣力介入,如何利用秘書長職務來粉飾自己基隆市長任內的失職,全民都看在眼裡,非他所能狡辯。再說,如果不是民進黨提供指示及火力支援,為何所謂「民間罷團」鎖定的對象,都恰好與民進黨的目標一致?且看,基隆罷樑團體甚至有餘裕舉辦演唱會,其充裕的資金來源,難道是那幾位為首的年輕人自己籌得?

進一步看,如果某些公職人員確實有行為不良、操守欠佳或遭到判刑,選民基於義憤起而罷免,自是理所當然。但依民進黨「大罷免潮」的規畫,其鎖定對象卻是以「容易得逞」為標準,連問政表現良好的立委都難逃其災。其中最荒謬者,要數對「盧系立委」羅廷瑋、黃健豪和廖偉翔三人的罷免案。三人被綠營列為黑名單,除了他們年輕、資淺、較易罷免外,更重要目的在藉此打擊盧秀燕。綠營利用罷免抹黑及仇恨動員的過程,把這位藍營看好的二○二八年總統候選人物先汙損個夠,削弱她的氣勢以及對民進黨的威脅,便能幫賴清德連任鋪路。

放眼全球民主國家,設有罷免制度者約廿多國,但從未有任何國家把罷免權「武器化」到這個地步。民進黨一次列出九名罷免對象,國民黨則提出「獵殺廿綠委」反制;朝野之間如此殺聲震天,還有什麼餘裕好好問政?試想,大選投完票不到十個月,人民都需要休養生息;然而,民進黨卻要利用大罷免潮再度攪動這缸社會的仇恨渾水,利用少數人的不滿情緒來顛覆多數選民剛表達的民主選擇,這不怕淪為民主國家的笑話嗎?

諷刺的是,賴總統剛在國慶喊話「開啟朝野合作」,以團結國家,安定社會。如今,又坐視大罷免潮政爭硝煙蔽天,他以為民心是靠戰鬥贏得的嗎?






陳亮恭/坐下時你是誰,站起時又是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坐下時你是誰,站起時又是誰
◆  林中斌/賀錦麗的障礙 川普的隱力
◆  陳力俊/物價與排碳數字的迷思
◆  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  闕志克/美國總統大選的決戰「藍點」








陳亮恭/坐下時你是誰,站起時又是誰


2024-10-18 05:33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物種上相同的人類因不同的因素而分類,以國籍持有區分國民、以財富所得區分貧富、以教育及證照區分專業,但以年齡分類「老人」的意義為何?一八八○年鐵血宰相俾斯麥明定六十五歲為退休年齡,其用意是感謝資深國民一生的奉獻,透過退休制度保障老後生活,而這個「退休年齡」也紛紛被沿用為「老人」的定義,但是,社會去強調特定年齡為老人的意義何在?

近日有「老人使用健保最多卻貢獻最少」的立論,專家學者都知道,人一生的醫療資源耗用從帳面上看起來是愈老愈多,但真正的決定因素並不是「年齡」,而是「接近死亡的程度」。一個人不管幾歲死亡,一生大半的醫療費用會用在死亡前一年。由於社會進步的結果,長壽成為普遍的現象,醫療費用自然集中在六十五歲之後俾斯麥明定退休年齡是因為社會進步與富裕,感謝為國家努力一生的國民,而今日的論調卻讓被感謝的一群國民變成千夫所指,頗有價值錯亂的感覺。

歐洲學者發展「世代正義指數」,進一步比較 OECD 國家的狀況,以四個面向進行評比,包括「環境與生態永續」、「兒童貧窮」、「兒童公共負債」以及「偏向長者的政策」。其概念是社會整體發展不應有箝制未來世代的現象,所以現在的世代必須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讓兒童成長後依然能享有優質的生態環境。此外,兒童成長環境落於貧窮線以下將導致缺乏平等發展的機會,政府應透過補助與政策投資弭平落差。兒童平均背負國債金額是債留子孫的概念,雖然政府債務與民間債務的概念不應等同視之,但其概念上是在評估政府的財政紀律,確保未來世代的發展機會。最後,公共政策常因投票權的原因而傾向長者,由於兒童沒有投票權,是容易被忽略的沉默群體,所以國家政策必須顧及對兒童與長者的平衡。

在此評比之下,南韓是 OECD 國家第二名,可以說是相當具有「世代正義」,但南韓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貧窮率接近五成老人自殺率高居世界領先群其中一個因素便是韓國長者感受到「老人歧視」,加上經濟壓力而難以生活,這樣的社會是我們想像中的世代正義嗎?評比報告中提及瑞典,超高齡的瑞典以有效率的醫療及整合照護體系滿足長者所需,也大量投資在教育與托育等對兒童未來有益的政策,透過政策投資達成世代正義,不是以犧牲某個群體來達成其世代正義。

健保是社會保險,保險基本理論便是風險分攤,而所謂「對健保貢獻少」的長者過去已繳交多年健保費,讓當年罹病的人得到治療,而現在他們需要較多的醫療照護,就跟他們過去繳交健保費提供社會整體醫療需求的情境沒有兩樣,難道因為年齡被政府歸類為老人就該承擔健保的困境嗎?社會保險除了風險分攤之外,還有世代互助意義

健保的困境無可迴避,超高齡社會的挑戰也無可迴避,但人類的集體長壽現象來自於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些都是過往人類社會未曾遭遇的議題,其所衍生的社會挑戰就該透過新思維的解方因應,以「楢山節考」概念思考並無法解決挑戰,社會也不會更為圓滿,當代年輕人也要思考被未來的年輕人稱為對健保貢獻少時,是否符合公平與正義?






劉大年/正視兩岸經貿趨勢變化

◆  劉大年/正視兩岸經貿趨勢變化
◆  黃齊元/全球升高衝突,台灣危機四伏










劉大年/正視兩岸經貿趨勢變化


2024-10-18 05:31  聯合報/ 劉大年(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中國大陸宣布取消對台灣水果、蔬菜及水產品等三十四項農產品的關稅優惠,台灣出口中國大陸將被課徵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不等的關稅。而根據農業部的統計,上述產品去年對大陸出口約七百多萬美元,占台灣出口微不足道;在零關稅優惠被取消後,若仍維持相同出口下,大約只需負擔約百萬美元的關稅,影響算是非常有限。

雖然對貿易衝擊甚微,但須注意未來發展的影響。中國大陸之前以台灣禁止約兩千五百項大陸產品輸台,形成貿易壁壘為理由,已先後兩波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共一百四十六項早期收穫產品的關稅優惠,雖然項目還不及早收項目的三成,但台灣已約有百分之七十之早期收穫出口被取消關稅優惠,顯見具有針對性,已經大幅減損 ECFA 效果。此次則以取消非 ECFA 項目的關稅優惠,涵蓋範圍進一步擴大。

台灣長久以來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對中國大陸全面性經貿限制,即使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沒有改變此立場。而中國大陸為了籠絡台灣,針對台灣提供多項經貿優惠。

以此次取消的三十四項農產品關稅優惠為例,可追溯到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陸方單方向給台灣的免關稅優惠。當時在台灣也引發兩極化反應,一方認為是中共統戰,但也主張有助於台灣貿易成長及改善兩岸關係的論點。

在兩岸互動不佳下,大陸每次都以台灣不取消禁止大陸進口的歧視待遇為理由,而以增加對台灣經貿限制做為反制。中國大陸雖然宣稱是為追求公平貿易地位而採取必要措施,但其操作方式難擺脫政治動機。在中國大陸屢屢以政治因素做為藉口,引起台灣更大的反感,兩岸只會漸行漸遠。台灣則主張陸方片面制裁措施並不恰當,並主張應由對等談判來解決兩岸問題;而在談判之前台灣無意解除對大陸經貿限制,雙方可說是毫無緩衝空間。

除了兩岸經貿互動糾葛外,另外中國大陸也全面杯葛台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十一月在加拿大召開的執行委員會,可能會討論兩岸申入案,雖然結果難以預料,但兩岸經貿對抗及摩擦程度必然隨之加深。

事實上,近來中國大陸急欲改變所謂「兩岸不對稱經貿關係」,以取消對台優惠,來報復台灣對其的經貿限制措施。未來中國大陸會擴大範圍,進一步減損台灣的貿易紅利。台灣則指責對岸政治操作,並進行經濟脅迫,甚至動輒軍演破壞和平。兩岸互動將進入雙方互相指控對方的循環,並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大陸對台灣優惠,已有傾向於所謂「落地」原則;即是將優惠範圍局限在台灣在大陸的投資、創業、就學等活動,未來對台灣的影響也不容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