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經濟/中國將引領全球經濟改革新風潮?

.聯合報社論..法院不是祭壇,司法如何滿足公眾?
.聯合報黑白集.拋頭顱與貼貼紙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將引領全球經濟改革新風潮?
.聯晚午後熱評.兩岸換俘的新境界

.聯合報社論..小心台灣「印度化」的現象
.聯合報黑白集.要辯論 不要黑箱
.經濟日報社論.「入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敲門磚






經濟/中國將引領全球經濟改革新風潮?


2015-12-02 01: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備受矚目的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近期內召開,專家預期,供給側改革、房地產、金融風險、產能過剩、降企業成本等將是主要議題,並且,很可能下調明年經濟增長目標,及擴大赤字規模。
相關報導中,「供給側改革」作為一個新詞,相當引人關注。有人統計,從11月10日到18日,中央在短短九天內就四次提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明「供給側改革」極可能成為中國執政當局在今後經濟改革中的主旋律,也勢將成為海內外熱議的新焦點。然而,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這就要從「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全球經濟困局談起了。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危機瞬即自震央向外擴散至全球,並且到目前為止,尚未擺脫。在長達七年之久的「後金融海嘯時代」中,從美國開始,日、歐繼之,先後啟動「量化寬鬆」(QE)政策,發達國家之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採取宏觀調控政策,在貨幣政策上力求寬鬆,在財政政策上盡力擴張。七年下來,此一可以概括稱之為「QE或類QE」的巨大實驗,其成敗得失,是到了一個可以進行初步評估的時候了:
一、首先,最大的貢獻,應該是避免了一次類似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式的危機;二、一再QE所導致的長期低利率、零利率及負利率,並未如大家期待地刺激經濟活力,全球經濟反而似乎進入了一個所謂的「長期停滯期」,不僅如此,長期的低利率還導致了不良後果:流動性資金不流入實體經濟,而流往各類市場炒作,特別是房市;影響所及,又導致貧富差距惡化;前兩者加起來,使得有效需求萎縮,進一步拖慢經濟復甦的步伐。
三、在中國方面,除了前述效應之外,還出現產能普遍過剩,地方債台高築,以及大範圍的空屋或「鬼城」現象,所有這些又加劇了金融風險。
很明顯,「QE或類QE實驗」隨著時間愈久,產生的問題愈多,更關鍵的是,它基本上起不了讓經濟振衰起敝、恢復活力的作用,此之謂「困局」,所以,是到了該有所反思,該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中國也許是最早有所反思、並進行轉變的國家。2013年,習李執政伊始,意識到形勢的複雜,一方面增長的勢頭開始減緩,另方面,擴張政策造成的後遺症也益發顯現,於是,已有所謂「克強經濟學」(不刺激及去槓桿)思路的萌芽,儘管如此,執政當局在宏觀策略上,如何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尋求平衡,看來仍顯得為難與吃力。2013年底的18屆三中全會終於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首次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步是相當關鍵的,因為在「摸石頭過河」摸了35年之後,這才真正認識到必須義無反顧地確定「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換言之,政府與市場的角色是市場為主、政府為輔。
政府的職能是為「市場」能起到最佳作用提供最完善的配套。反映在政策操作上,宏觀調控政策並非「萬能藥」,只能謹慎地使用,國家經濟的長期增長,必須「培元固本」,從提高生產力,鼓勵創新及技術進步著手。
2015年18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三五規劃」,正式揭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應該看到,中國正在對長期以來過於側重需求面,過於強調宏觀調控政策的所謂「需求側經濟學」(demand-side economics)進行根本性的調整;這也意謂著,「供給側」的概念已呼之欲出。
1980年代源自於美國雷根總統時代的「供給側經濟學」也是對之前搞了30多年「凱因斯需求側經濟學」的一種矯正,限縮政策對市場的過多干預,盡量讓市場發揮活力,結果帶來了從雷根到柯林頓時代長達20多年的繁榮。
當前的全球經濟顯然又到了一個必須大調整的關鍵時刻,中國是否準備引領風潮,且拭目以待。

聯合/法院不是祭壇,司法如何滿足公眾?


2015-12-02 01: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人皆曰可殺」的魏應充等人竟遭判決無罪,掀起軒然大波。名嘴和政治人物除大聲咒罵司法,也嚴詞批評法學教育與法官養成,甚至肉搜主審法官的祖宗八代。一時之間,不只是魏應充,連本案法官與台灣司法界,幾乎都成「國人皆曰可殺」的對象了。
說來可悲,在威權時期,民主運動前輩們致力追求司法公正與審判獨立,要讓法院「免於政治干預」。然而,在高度民主化的今天,法院獨立的判決卻屢屢因不符所謂「社會期待」,引發反彈。媒體與網路充斥著要求政治人物「改革司法以符合民意」的聲音,而朝野總統候選人及政治人物也都大言不慚地痛罵司法。由此看來,司法審判還能有獨立空間嗎?或者,法官必須像候選人一樣時時關注民眾對特定事件的看法,以便念茲在茲地遵循服膺?
會發生這種問題,關鍵原因是多數民眾不把法院當成法院,而當成民意獻祭的神壇。群眾期待的是,在人們受到心靈創傷之後,有一個官方的「獻祭」儀式:把祭品送上神壇,當眾宰殺或焚燒,以取悅降禍的神祇,讓眾人安心。在傳統社會,刑罰往往擔任了這種集體心靈療癒的功能,藉由嚴懲罪犯,安撫眾人的憤怒及不安。這也是每每發生重大事件,政客與輿論就想要加重刑罰、期待司法重懲的原因。
然而,現代社會的司法──尤其是刑事司法,是極不適合擔任「祭壇」功能的。它要嚴守「罪刑法定主義」,所以,法律沒規定清楚的,就不能任意開罰。它講究嚴格的「證據法則」,而且楬櫫「無罪推定」,因此檢察官要負很大的舉證責任,單純屬於「社會觀感」的問題,不能作為判決有罪的依據。
由於刑事訴訟的程序繁瑣冗長,因而往往不能速審速決以安撫民眾的情緒。相較於其他政治或法律手段,刑罰其實是最難「滿足社會觀感」的一種制度;偏偏台灣社會卻不滿足於行政制裁與管制,不重視民事賠償,而不切實際地期待法官來擔任祭司的生殺工作。
更糟的是,面對這樣的期待落差,我們的公眾人物和媒體卻鮮少引導社會反思刑事司法的本質,反而不時加油添醋,用媚俗的政治語言來強化民眾的情緒和刻板印象。候選人們痛罵法官,卻提不出具體的處理手段;電視名嘴吶喊「司法改革」,儼然把所有法官都當成該改革的恐龍。
至於其他社會菁英,明明有能力細看判決書所附之判決理由再提出具體意見,但多數人卻捨此不為,而只會說一些討好世俗卻沒有意義的話語,這完全是媚俗社會的特徵。例如,柯文哲說這是「最大的催票行為」,呂秀蓮痛批這是「司法最大的恥辱」;甚至有熟稔司法程序的律師說出「大便精煉若能吃」的聳動語言,來博取掌聲。這根本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只是另一種「輿論祭壇」:把法官當成祭品,用輿論的烈火來焚燒他們的聲譽,以取悅民眾;藉由踐踏法官,讓群情激憤的群眾有著自以為是神的感覺。
台灣民眾的「司法觀」始終無法現代化,還一直停留在前現代的「祭壇觀」,懶惰媚俗的社會菁英其實無可卸責。當年「江國慶案」發生時,民眾痛罵司法誤判;但有沒有人提醒民眾反思:當年是在怎樣的社會氣氛下,逼得法官速審速決草率判案的?菁英與群眾不分青紅皂白地罵,以為民意就是最神聖的鞭子嗎?
我們當然不認為法院判決不能批評,畢竟法官不是神,也不是祭司;司法權是國家公權力的一部分,要向全體國民負責,不能恣意妄為。但批評之道,應該先了解判決理由,才能從而分析究竟是法院採用了過於嚴苛的證據標準,檢察官的舉證是否不足,或者是法官對法律條文的解釋值得商榷。這樣的檢討,才有助於後來的上訴審,可以得到更嚴謹的結果。
此外,除了刑罰,同樣值得探討的是:有沒有其他更能夠維護公眾健康並制裁奸商的政策手段?近年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在這類議題上能發揮多少力量?喜歡廉價方便又要美味飲食的台灣人,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維護食品安全?其實,有太多太多的議題,都遠比空泛咒罵「恐龍法官」更有意義。
請讓刑事司法擔任單純的司法功能,別再把法院當祭壇,更不要把法官與法院當祭品。要知道,當人們用民粹的烈火來焚燒司法時,燒掉的是多年來好不容易爭取的法治精神。

聯晚/兩岸換俘的新境界


2015-12-01 14:24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兩岸換俘,讓雙方扣留的情報人員各自回到對方陣營,這不僅是人道考量,也是兩岸交涉的新境界,具有高度政治意涵;因為雙方都必須先放下顏面,承認這些人為其工作,失事被捕。
兩岸分裂66年來,大陸主動釋俘不少,但台灣從冷酷槍斃共諜吳石、朱楓,走到今天將共諜李志豪判無期徒刑,才能搭起換俘的間諜橋;台灣當局的政治眼光,終於跳脫冷戰時期的封閉與缺乏自信,才是勇敢面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健康心態。
國共內戰期間,共軍經常把國軍俘虜釋回,無非對國府發動政治作戰攻勢,讓俘虜在風聲鶴唳的國府軍隊中,產生膽戰心驚的效果,瓦解抗敵意志。是故從1949年國府遷台以來,台灣對於雙方交換俘虜,從不積極;台灣方面甚至教育官兵被共軍俘虜是很羞恥的事情,要以死報國。但死生大事乃人性關鍵,政治宣傳從來無法麻痺神經,求生何錯之有。
八六海戰有幾十位被俘海軍官兵歷劫歸來,當時外界很少知道,儘管政府封鎖新聞,大陸公開國軍俘虜照片,全球皆知,反而讓人民懷疑政府。兩位U-2被俘飛行員,因為台灣政府拒絕他們回台,又從香港流浪到美國,多年後才能回台灣。結果葉常棣妻離子散,家庭破碎,政府毫無歉意;什麼樣的民主政府,可以這樣對待官兵,拆散家庭?
政府從教育軍人以死報國,到主動協助被俘人員返台,這是觀念的重大改變,顯示我們面對大陸更有自信,更能放開心胸。兩岸情報戰,不會因為換俘中止,情報戰是國家死生必要任務,但是戰爭最高的目標是追求勝利,不是百般尋死。
兩位歸來的軍情局上校非一般戰鬥兵科,不適宜公開表揚,但對於他們多年堅貞守節,還有過去幾十年來遭大陸逮捕的許多敵後人員,因為早年政治環境封閉,多是青年被捕,兩鬢斑白回台,政府都該有所表彰。

聯合/拋頭顱與貼貼紙


2015-12-02 01: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兩岸換俘,兩名台灣情報員在被中共囚禁近十年後,終於返抵國門。此事的意涵,往高處可以縱論九二共識云云;但落實處仍是在最起碼的人道層次,令人欣慰卻也感傷。為國家而犧牲個人者,往往無名無姓,無人聞問。他們在私人生活中本也是家庭支柱,因公受難而完全沉默消失的歲月,無處討公道,能活著回來即是莫大幸運,寒天冰水只在個人心頭。
情報員回國的新聞,在選舉熱季中不起波瀾。比較喧鬧的反倒是護照上「台灣國」貼紙在國外被遣返出發地的案例。部分民眾藉此標榜個人政治主張,在國外被拒絕入境,回台後反而厲聲指責外交部,高亢批評政府無能。
以今日之言論自由,台獨主張見怪不怪,在國內可能連抱怨「被打壓」的理由都找不出來,只好作怪到海外。護照上貼張「台灣國」貼紙,何其便利;但以此宣揚獨立建國,何其廉價!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全世界的建國先烈都曾拋頭顱灑熱血,如今,台灣卻有人貼貼紙招搖海外,而以革命者自居。在國外被拒乃他國政府關防權限,自己作怪不成又藉機大聲鬧事,這是何種心態、何等人格?自豪於「台灣國」貼紙的人,如真有膽量探測各國政府對入境可疑證件的底線,何不在赴美、赴歐時在護照上貼上ISIS貼紙試試看?
國家處境艱難,中華民國擁有的正式邦交國寥寥可數,但持中華民國護照行走全球免簽證的國家已近一百五十國,國民出國旅遊、商務受惠無窮。陳水扁就職總統時由張惠妹領唱「三民主義……」,蔡英文受邀參加國慶典禮不能不向國旗國歌致意,而那些手持中華民國護照卻宣稱以「台灣國」為念的人,真以為憑一張貼紙就可自詡成就大業嗎?

去梯言/誰是畜生?

.兩岸不和諧 TPP、RCEP就沒份
.掌聲外 氣候峰會是減碳起點
.學測作文獨立考試 真有必要?
.一生一課表 註定三年後亂象?
.離島留不住人 怎能怪考試制度
.「跳蛙」亂跳 高鐵變慢鐵
.小飛俠退休/愛恨布萊恩 一個時代的結束
.小飛俠退休/布萊恩的下台智慧
.去梯言/誰是畜生?
.兩岸換俘/不能見光的英雄…歡迎回家
.離島留才 調整「薪」情吧
.大學導師如何當保母?
.劣油案/日本食安經驗:人民才是老大
.劣油案/可惡的不是買林鳳營
.劣油案/法治vs.民意 誰是解決之道
.劣油案/法律vs.科學 頂新案的弔詭






去梯言/誰是畜生?


2015-12-02 01:40 聯合報 公孫策


頂新案一審的判決肯定沒有人能接受。用最簡單的邏輯,飼料廠的產品(也就是給畜生吃的油)怎麼可以拿來給人吃?不管它是經過「精鍊」或任何處理方式。
檢方大義凜然要「組成二審公訴團」,法院則振振有辭,說「檢察官未盡舉證責任」。聽到雙方說法,很好笑,我立即想到的是…伍子胥。
伍子胥是個英雄人物,他輔佐吳王闔閭建立霸業,卻因強諫「越王句踐會偷襲後方」,阻止吳王夫差北上爭霸,觸怒夫差而被賜死。好笑的是《吳越春秋》當中的一段劇情:越王句踐偷襲姑蘇城,在城外被伍子胥的冤魂製造飛沙走石阻止,聲言決不容許越軍越雷池一步。可是,半夜裡,伍子胥卻來托夢說:「越國滅吳是天意,不可違…決定帶你們進入姑蘇城。」隔天,他領著越軍由一個水門進入姑蘇城,最後滅了吳國。
那姑蘇城當初就是伍子胥為吳王闔閭建的,共有「陸八門,水八門」,所以只有他最清楚入城水道。令我好笑的是,伍子胥一直視越王句踐為仇敵,他的冤魂居然領越軍進城,那他以前的強諫,豈不都是廢話,甚至自己都白死了?
引我做此聯想則是因為,詐欺與偽造文書都不是什麼複雜罪名,怎麼會出現忒多「破綻」,讓法官得以指摘?回想當初「滅頂」風聲正緊之時,「檢察官十三天快速起訴」,難道會是後來「法官指檢察官舉證不力」的伏筆?法律條文當然是司法人員最熟門熟路,大義凜然的要在二審反攻,難道是「伍子胥式的狠話」?還是「天意」?
說「天意」是反諷,只因上星期才在一個課堂上講到西晉人寫的〈錢神論〉,中間有兩句形容「孔方兄」的神通:危可使安,死可使活。也就是可以扭轉「天意」啦!
事實上,頂新案一審如此判決,可是新聞卻只出現兩天,就船過水無痕似的平息了,媒體在幹嘛?當初「滅頂」時的口誅筆伐,難道也是「伍子胥式」的嗎?而藍綠政客也只有應景一番,說幾句風涼話向選民交差就算了。這一切,若非魏家財大勢大,事情哪可能如此「善了」?
我著實不願順著這個思路推演下去,案子現在要進入二審,應有足夠的時間作充分舉證,千萬不可檢、審又刀光劍影舞一回,結果仍然「給人們吃畜生吃的可以無罪」。

方祖涵/走出雖敗猶榮的心碎輪迴

.方祖涵/走出雖敗猶榮的心碎輪迴
.劉維公/拿掉「頂尖大學」的神主牌
.黃介正/國軍變革的最後機會
.高朗/從高峰會看台灣參與國際
.朱宗慶/與藝術不期而遇
.薛承泰/創新悲歌
.陳立恆/一個字,決定台灣的繁華或蒼涼





方祖涵/走出雖敗猶榮的心碎輪迴


2015-12-02 01:40 聯合報 方祖涵(運動文學作家


「不管是在糟糕的球隊打球,或是支持這樣的球隊,就不會嚐到心碎的感覺。在漫長的球季裡,大家的心已經漸漸地死去,到最後剩下的共同目標,只是不要輸一百場球而已。」感覺好像在敘述當下台灣選情的一段話,來自棒球作家喬納.基瑞的一本書,就像他所說的,身為一位球迷,能夠喜歡上一支夠好的球隊,值得讓我們心碎,已經是件難得的事情。
這種感覺,每個台灣棒球迷都能夠理解。不管是世界棒壘球總會主導的賽事,或是大聯盟辦的經典賽,我們的球隊總是充滿希望,卻在一場一場比賽後讓人心碎。二○一五年十二強賽,第九名預賽淘汰;二○一三年經典賽,進入複賽以第八名作收;二○一一年世界盃,第十一名;二○○九年經典賽,第十四名並且失去下屆會內賽資格…
這些年的比賽裡,總有讓人感動的橋段,像是彭政閔用身體擋下強襲的飛球,林智勝、陳金鋒力挽狂瀾的全壘打,都在我們的生活裡留下重要的記憶,可是每兩年就重複一次的結果,彷彿呼應昔日大聯盟會長吉雅馬帝的詩:「棒球會讓你心碎,它的一切設計,就是為了讓你心碎。」
事實上,這就是台灣棒球的現況:我們的國球,只是剛剛好到有一點僥倖的希望,足夠讓人心碎而已。短期的國際賽有很重的運氣成分,遇上實力較強的對手偶爾還是可以贏球,可是樣本數一拉大,就是八強邊緣的成績。我們跟美、日、古巴的距離愈來愈遠,昔日韓國曾經是實力相近的對手,現在卻有顯著的差距。
台灣職棒只有四支球隊的窘境,是球員發展有限的原因之一。整個職棒有一半的球隊可以打總冠軍賽,門檻實在太低,而仿效韓國職棒的自由球員制度,轉隊代價太高,可能轉隊的對象太少,使得迄今仍然沒有任何一位球員真正得到自由,死水般的環境,更讓每一支球隊都有明顯的漏洞。
甫落幕的總冠軍賽雖然過程精彩,可是冠軍隊竟然有位置讓只受過短暫外野訓練的選手先發上場,是職業球場上罕見的畫面;關鍵性的最後一戰,落敗的隊伍其實根本沒有投手可以先發,如此的比賽對抗性,對認真打球的球員來說,真的很可惜。球員的發展受到聯盟整體水準的限制,就算有再多的全壘打,再多的盜壘,再好的防禦率,其他國家的職棒都難以認同;國際賽屢次的雖敗猶榮,也讓外界看低台灣球員的水準。
那又怎樣?或許有人會問。上個月韓國職棒耐克森隊的朴炳鎬,替母隊拿到一千兩百八十五萬美金的補償金,轉籍到美國大聯盟打球。耐克森賺的轉隊費,跟整個中華職棒二○一五年,全聯盟一百多位球員的薪資總和一樣。我們的林智勝或許比朴炳鎬還要好,卻很可能因為成績不被認可,永遠沒有機會證明。當中職球團還在把球員當成私產,用高額加盟金讓新球隊難產的同時,韓國職棒已經坐著太空梭前進了,辛苦經營的台灣球團,錯失更大的商機,也只能繼續共體時艱。
不管怎樣,我們的心還繼續跳著,可愛的球員們仍然在球場上拚戰,很快地,春天就要來了。希望林智勝跟陳金鋒在新的球隊展開生涯,希望大家找到方法讓新球團加盟,下一次的國際賽,不要再讓大家只能期待奇蹟。(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