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聯準會終於擺脫「許願式思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9270/web/ 

◆  聯合報社論/鄭文燦光環,隨著八德羽球館天花板崩落
◆  聯合報黑白集/三十萬vs.三百萬
◆  經濟日報社論/聯準會終於擺脫「許願式思維」







經濟日報社論/聯準會終於擺脫「許願式思維」


2022-09-23 00: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21日會議無論是升息決策、利率預測,以及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的談話,都展現「雄鷹」立場。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21日會議無論是升息決策、利率預測,以及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的談話,都展現「雄鷹」立場,顯示 Fed 終於認清了通膨升高的現實;而接下來貨幣政策的緊縮路徑,也較以往更能夠抑制通膨壓力。

聯邦基金利率第三度調升利率3碼,符合絕大多數經濟學者的預測。為何不一次升息整整1個百分點(4碼)?第一,Fed 已經在6月及7月各升息3碼,金融市場對此已經較能適應;如果這回升息4碼,這1個百分點所產生的心理效應,就足以震撼市場。升息4碼固然能夠更強化 Fed 對抗通膨的決心,但可能引發的市場衝擊勢必嚴重得多,經濟也可能加速滑坡。

第二,會議之前鮑爾與其他決策官員在對外發言時,已經多次暗示將升息3碼;如果只因為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這一項數據偏高,就倉卒改變原訂的升息路徑,如此即興式的決策,只會使市場對 Fed 的決策品質益發喪失信心,對抑制通膨的效果也是弊大於利。

第三,Fed 雖說是決策獨立,但要鞏固獨立本身的地位,必須有一定的政治敏銳度。11月即將舉行國會期中選舉,執政的民主黨選情相對不利。此時如果升息4碼,並引爆金融市場動盪,Fed 勢必遭到猛烈砲轟。何況目前 Fed 七位理事多與民主黨關係密切,而鮑爾又與華爾街有香火之情。因此權衡利弊得失,升息3碼符合鮑爾一貫的圓融作派

升息3碼既符合預期,因此觀察重點便轉到 Fed 接下來的利率規劃上。第一是高度,分別是今年底的利率水位,以及明年的頂峰水準。依據「點陣圖」,多數決策官員預測11月及12月兩次將共升息5碼;果真如此,較可能的情況是11月第四度升息3碼,12月再升2碼,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則升1碼到頂。

第二是久度,無論是「點陣圖」的預測,乃至鮑爾在8月底傑克森洞年會演說上所強調「我們必須維持下去(Keeping At It),直到任務完成為止」的態度,都顯示最快也要到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才可能降息,完全打消市場對 Fed 可能轉向「鴿派」的希望,這也是9月會議展現出的最重大立場轉折。

面對通膨大勢,Fed 之前的研判及決策的確嚴重落後,現在只能急起直追。加上從開始緊縮通膨下降,中間原本就有相當長的「時間滯後time lag)」,何況還有供應鏈干擾及俄烏戰爭等諸多變數,然而緊縮對經濟的壓縮效應,卻可能提早顯現。

鮑爾已經坦承貨幣政策必須「更為緊縮,或維持緊縮更久,因此軟著陸的機率可能下降」。經濟未必驟然衰退,但一段期間的停滯膨脹恐怕在所難免。

從 Fed 最新發表的經濟預測來看,對景氣展望的基調仍是樂觀大於悲觀,主要目的是在經濟現實公共關係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尤其顯現在對失業率的預估上。依據桑默斯學院派經濟學家的看法,想要成功壓制通膨,樂觀的預測是失業將至少升到5%,而悲觀的預測則是升到6~7%,但一般民眾與政治人物當然拒絕接受這種政策思維。多數華爾街經濟學者則樂觀得多,認為經濟「軟著陸」仍大有可能。

至於鮑爾,他顯然是站在學院悲觀派市場樂觀派的中間,但相對偏向樂觀派。各界對 Fed 的經濟預測不必太過較真,因為這也只是19位 Fed 決策諸公的看法彙總;更何況每三個月便調整一次,而且最近幾次的調幅還相當大。

總之,9月會議的最大特點,就是 Fed 終於脫離了「許願式思維wishful thinking)」,使各界相信緊縮貨幣政策還有一段長路要走,這至少算是一項正面性的轉變。能否成功擊敗通膨,又不致重創經濟,雖然未必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主要得靠運氣,而非 Fed 的決策能力。









聯合報黑白集/三十萬vs.三百萬


2022-09-23 01: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日前頭戴頭盔、身穿防彈背心舉行記者會,宣布恢復中華民國台灣國籍,並將成立黑熊學院,要在3年內打造300萬黑熊勇士,反制中共入侵,要用民間武力嚇阻解放軍侵台。中央社



俄烏戰爭打了兩百天後,普亭決定動員三十萬預備役民眾增援戰場。俄防長紹伊古說,動員的目的,是保護俄烏千餘公里戰線和「領土」。喜歡把烏克蘭視為同命鳥的台灣,應想起十倍於它的數字。

倒非曹興誠誇口的三百萬黑熊勇士,而是兩岸若不幸開戰,北京極可能一次增兵三百萬。中國人口與 GDP 皆十倍於俄羅斯,普亭一次增兵三十萬說得輕鬆,等於設下參照系:大陸要增兵三百萬,將易如反掌。

正如紹伊古所示,增兵目的在保住戰果,亦即在他口中已成為「領土」的烏東南四州,俄將用這些增援大軍固守城池。尤其,這四個州即將舉辦「入俄公投」,公投一過,戰爭性質即丕變,烏克蘭收復失土的行動將被俄視為「侵略」,俄國即可開打「衛國戰爭」。

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多麼慘烈,拿破崙與希特勒體會最深。三十萬大軍,多於二月俄烏戰爭初啟時的雙方加總,難怪英外長形容戰爭正「令人不安地升級」。三十萬尚且如此,台海戰爭若出現三百萬的規模,又將如何?

如此簡單的數學題,不能喚醒民進黨抗中保台催眠術?蔡總統聽任美國將台灣武裝到牙齒,卻看不到她為和平奔走半步。當年蔣介石率六十萬國軍保台,猶稱「七分政治、三分軍事」,而蔡政府難道要採取「十分軍事」,對台灣命運作一次梭哈?










聯合報社論/鄭文燦光環,隨著八德羽球館天花板崩落


2022-09-23 01: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九一八台東大地震,桃園八德國民運動中心羽球場天花板如骨牌大量塌落。 記者楊湛華/攝影



九一八台東大地震規模達六・八,桃園震度僅三級;但剛落成不到一年的桃園八德國民運動中心羽球館,天花板和輕鋼架竟如雪片般崩塌而下。過程驚悚,民眾倉皇逃生的畫面,登上了國際媒體。新竹棒球場不久前才造成多名球員受傷,如今換成桃園羽球館上演運動驚魂;這個豆腐渣工程,瞬間砸破桃園市長鄭文燦的五星光環

專家鑑定後,確認是天花板鋼架固定強度不足。鄭文燦雖要求包商負責,也呼籲檢調和監院調查,但安全問題卻無法如此輕描淡寫帶過。八德運動中心啟用不到一年,羽球館燈箱改善後試營運則僅一天,天花板竟像紙糊的一樣,不堪一震。稱之「豆腐渣工程」,名副其實。

出事第一時間,綠營網路寫手立刻帶風向,把責任推給八德運動中心委外經營者救國團」,指救國團的燈箱改善工程破壞天花板結構,才是崩塌元凶。如此操作,除為市府卸責,也暗指「國民黨也有責任」,手法和新竹棒球場出包時的操作如出一轍。當時,綠營網軍也將矛頭指向球團、經營承包者及棒球界老將顧問,認為他們都有責任。這種「一面喊負責,一面猛甩鍋」、「市長道歉,側翼帶風向」的套路,豈是號稱「五星市長」的鄭文燦所應為?

運動中心品質之良莠,與民眾生命安全息息相關;但從新竹棒球場桃園羽球館,都因設計不良及施工拙劣,導致安全堪虞。八德運動中心天花板採用輕鋼架結構,或許美觀,卻華而不實,才會連三級地震都撐不住。無論是設計或施工草率,都像懸在民眾頭上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構成危險。

鄭文燦任內興建的運動中心,爆發的工程不良問題不止這樁。例如,桃園運動中心游泳池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風光啟用,但不久即爆出結構設計不良、磁磚剝落、設備損壞,必須停工整修。然而,迄今已停工五百多天,工程卻毫無進展,無法重新開放。八德羽球館之所以須重新施作燈箱,也是因為專業不足未考慮到燈光投射干擾民眾練球,而必須重新設計

除了運動中心,桃園的公共工程出包事件不少。兩年前,剛完成結構主體平鎮文化公園地下停車場,在進行覆土作業時發生崩塌意外,造成一死二傷。鑑定報告出爐,原因竟是「樓板寬度載重計算錯誤」,難以原諒的低級錯誤去年八月楊梅區公所興建工程因遇雨積水加上地下水層隆起,而「上浮四十五公分」,原因也是設計不當,最後多花一億元補救。

鄭文燦身為桃園機場所在地市長,桃機、桃勤及華儲等機場相關企業的董座,都曾由鄭文燦的人馬出任;唯因表現欠佳,兩年前陸續遭蘇揆撤換。國民黨桃園市議員參選人凌濤並揭露,桃園航空城承包商,曾因工程監造問題行政院工程會列為拒絕往來名單;而該公司取得的桃園市府工程多達六個,全都是限制性招標,跟這次出事的八德運動中心標案如出一轍。由此看,豆腐渣工程是意外、還是弊案,當然令人質疑?

對這次事故,鄭文燦雖先後道歉並表示要究責,但「仍在保固期」或「廠商負全責」等理由,皆顯得避重就輕。所謂限制性招標,就是市府一手決定得標廠商;那麼應該負責的,不就是桃園市政府嗎?

鄭文燦在桃園的政績,被綠營視為「綠色執政」的五星典範。但在林智堅的新竹神話破滅後,一場地震驚魂,又震出桃園華麗公共工程背後驚悚隱憂。鄭文燦的五星神話,在這種情況下被震出原形,令人驚愕。


【專家之眼】為什麼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積極?

◆  【專家之眼】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抑或懷璧其罪
◆  【專家之眼】為什麼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積極?

◆  【專家之眼】拜登期中大選策略 強硬說詞下的政績辯護
◆  【專家之眼】透視拜登防衛台灣的心境及其虛實
◆  【專家之眼】為都更而都更的危老改建制度
◆  【專家之眼】TVBS被移頻 NCC只能乾瞪眼?
◆  【專家之眼】不滿蔡英文 民進黨明爭暗鬥







【專家之眼】為什麼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積極?


2022-09-23 06:28  聯合報/ 劉明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積極。圖為林口世大運社會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8年20萬戶社宅」是蔡英文總統在民國一O五年(2016年)競選總統時政見。然而,她上任六年多來,做了多少呢?根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所公佈的「台灣社會住宅數量統計表」,111年8月,全台灣的社會住宅存量共計22,816戶。換言之,至今的達成率只有19%(20萬戶當中,社宅12萬,8萬是包租代管,所以分母是12萬,而非20萬)。從成績可以看出,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怎麼積極,為什麼蔡政府不積極呢?

第一,考慮到選票,不想得罪建商。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當市場上的物件越多,價格自然上不去,甚至還可能下跌,房地產的價格也是一樣。一旦政府興建的社宅越多,在供給大幅增加之下,房價就會受到抑制。房價受到壓抑,建商就不高興,建商不高興,自然要遊說政府,於是,政府也就不想積極了,畢竟建商與政權私下關係通常是非常緊密的

第二,鼓勵購屋,不鼓勵租屋。沿著維護建商利益的思路而來,政府想盡辦法為房價護盤例如各種優惠購屋貸款。以內政部在今年8月提供申請的「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台北市貸款最高額度達250萬元。此外,財政部也有「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利率最低1.315%

政府以優惠利率鼓勵人們買房,美其名為「穩定金融」、「減輕利息負擔」、「幫助你成家等一大堆理由其實是在幫助建商好使房價節節高升。屋主雖然買到了房子,但是也成了一輩子的房奴,能不苦不堪言嗎?何況,央行9月22日才又升息半碼房貸負擔要加重。為什麼說政府不鼓勵租屋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法律對房客保護嚴重不足使得房客無法安心租房

第三個原因是蓋社宅要花大錢,而政府不想花錢做這些「慈善事業」。蔡政府任上第一任行政院長林全就說得很明白:「希望興建社會住宅不要動用公務預算」,更說「能少編就盡量少編」,在這樣的思維之下,社宅不易推動也就很可以理解。

那麼,一戶社宅的平均成本是多少呢?根據審計部109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報告,「社會住宅投入每戶平均工程經費約486萬元」,如果要蓋20萬戶,那麼就要9,720億元,何況,20萬戶也只佔台灣總戶數的2.2%,當然無法滿足全台灣廣大數量的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人口。

第四,政府重企業家,輕平民,因此,不願意把資金投注在社宅。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且具有排擠作用,社會住宅與員工住宅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財經專家曾志超在其「高雄市本末倒置住宅政策」一文就說到:

高雄市政府「對於針對社會弱勢、青年的社會住宅發展意興闌珊…非但社宅落實無力,還將土地資源積極用於大企業員工的『企業安家計畫』…預計總共可提供約2萬戶住宅。」由此可見,蔡政府重企業家而輕平民

又依據內政部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顯示,截至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8月30日為止,高雄市包含既有、新完工與興建中的社宅僅有2,776戶,而高雄市光窮人就有70,729戶16,449戶低收入戶加上54,280戶中低收入戶)。換言之,企業都還沒到高雄設廠,高雄市政府就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2萬戶住宅地皮,而當地窮人苦哈哈地等著政府蓋社宅,政府卻慢條斯理理由一大堆。由此可見,蔡政府是多麼地不把窮人看在眼裡,難道不是嗎?











【專家之眼】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抑或懷璧其罪


2022-09-23 21:40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台積電成為地緣政治的必爭之地。 聯合報系資料照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從民國一O九年(2020年)起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因為積體電路晶片產能短缺影響,逐漸演變成全球晶片短缺危機(Global Chip Shortage Crisis);但隨著全球經貿整體情勢發展,最後亦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開始成為全球供應鏈危機(Global Supply Chain Crisis重要環節。

造成全球晶片供需失調到達危機地步因素很多,其中當然包括從民國一O八年(2019年)就開始逐漸爆發之全球性疫情,大量作業人員染疫,原料與精密機具及耗材運輸受阻,讓生產作業受到衝擊。再加上許多遍布全球不同地域之半導體製造業,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無法穩定供電供水,更讓情勢雪上加霜,危機不斷升級。

而美國在川普主政時期,華盛頓與北京雙方所進行貿易戰,由於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者,採取制裁手段希望透過政治干預重組供應鏈,也產生相當程度衝擊。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在天災人為兩面夾擊下,才釀成當前仍未完全落幕之全球晶片短缺危機。

就經濟供需秩序來說,當供應源狀況穩定無虞,多半製造業與消費者都不會產生危機意識。但歷經過去兩年衝擊,半導體製造業對於其下游高達百餘個不同產業,所產生連動牽引效應,讓國際社會與各國政府體系,不但從經貿供需穩定角度來審視半導體產業,亦開始自國家安全面向切入,思考半導體產業所具備之戰略意涵與地位

此時在全球產能與技術能量穩居領先地位之台灣半導體產業,自然就成為各方矚目焦點,儘管在前述全球性晶片荒風潮下,獲得國際社會重視,並且讓台灣社會將其定位譽為護國神山。但天下事物總都是福禍相倚,顯然很快就成為國際強權覬覦目標,政府與業界面對壓力,到最後很可能會是懷璧其罪必須拱手相讓,讓半導體產業若非被迫將產能移轉,就是在市場產銷過程受到干預與限制

在過去幾個月中,美國拜登政府因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過度集中,而公開點名台灣半導體產業能力,將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要素之政務首長,其中就包括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以及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甚至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沃克Robert Orton Work)亦曾經插上一腳,聲稱由於中國大陸對台灣構成威脅,因此美國半導體過度依賴台灣產能滿足需求其實相當危險

不過台灣之所以會成為全球先進積體電路晶片製造產業匯集點,其實是基於多項因素逐漸演變而成;假若仔細審視台灣半導體製造業整體運作脈絡,不但從生產過程來看,垂直分工體系相當完整,就周邊產業水平分工相互支援來說更早已構成產業聚落,其扎根深度分散廣度恐怕遠超產業政經觀察家所能想像。所以儘管國際社會都理解到半導體製造產業能量過度集中在台灣,但若是想要將其遷移或是疏散,恐怕其成本與代價會是相當驚人

在此種明知雞蛋都擺在這個籃中,想移開或是分散至他處,不但是所費不貲恐怕亦要大費周章;而且就算是將幾個標誌性大廠遷移,其實未見得能夠帶動相關周邊產業隨之轉移,因此預估成本效益恐怕是絕對經不起精打細算。但正是因為立足於台灣之半導體製造業生產網路具有如此鈍重性,更讓台灣因握有半導體產業所具產能,獲得更高之戰略價值與地位

不過究竟要如何來評斷台灣半導體產業之戰略價值,首先必須指出,由於半導體產業係屬於製造業,因此在相當程度上,其不像資源產業具有可掠奪性製造業必須仰賴整個生產過程所有要素其中包括原料、技術、機具、設施與從業人員共同投入,才能夠完成生產作業

所以儘管有人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各個企業與生產設施,很可能會成為武裝衝突被摧毀目標;不過就武裝衝突軍事意義來說,半導體產業生產設施並非在軍事攻防過程中,攻者所必取守者所必固之戰略要點或是要域,所以針對半導體生產設施將其列為兵家必爭之地確實機率相當有限

但若是在考量到其產業特性,其生產設施、機具與營運系統經過戰火洗禮受到破壞後,將必須耗費高昂代價才有可能重建。而且就算重建其產能,再受到經濟封鎖貿易制裁下,亦未見得能在國際社會重新獲得市場。所以整體來說,半導體產業能量武裝衝突發生後,受摧毀破壞可能性雖然存在,但亦有可能會受到突擊挾持,在儘量保存其產能與設施完整前提下,反而成為軍事作戰重要目標

但是對於仰賴台灣供應積體電路晶片之其他國家產業來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破壞,就有可能產生供需失調災難性後果。所以要論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兩岸發生武裝衝突後之軍事攻防價值,不能光從單純直接之野戰用兵攻防角度來看,可能要將視野放寬放遠,才能掌握理解究竟具備何種戰略價值

台灣半導體產業所具生產能量在台海發生衝突時,究竟是否會讓國際社會產生足夠干預誘因,其實是安全政策軍事戰略還未能仔細釐清完成辯證議題。儘管各方都知道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全球供應鏈來說舉足輕重,但其在安全戰略上究竟能夠產生多大效應,仍然等待各方深入探討與辯論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老師的過勞


◆  充滿歧視的 是民進黨自己
◆  強權加息競爭潮 台灣不該加入
◆  疫後解封 中小旅行社考驗才開始
◆  論文比對的迷思與謬誤:兼談論文被攻擊的可能性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老師的過勞
◆  名利加身 才顯胸襟
◆  學歷與能力無關 更不保證是好官
◆  愛台灣 就該學學英女王
◆  疫情趨緩 口罩仍不能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老師的過勞


2022-09-23 04:50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大前校長)
大學苦,裡面的老師當然也苦,但誰來解救台灣的高等教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大學教書本是件很光榮和很令人滿意的工作,大學畢業經過十年苦讀拿到博士就是為了謀一個大學教職,可惜時空變換快速,現在在大學教書可能隨時會失業,還有那無止境的研究、教學和輔導服務要求,隨時要填各種報表,都令大學老師筋疲力竭,內心都在吶喊。

搖滾歌手尼爾楊(Neil Young)有一首歌,當中的歌詞「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可以很恰當地來形容目前大學老師的心情,因為很多人可能在苟延殘喘,但又沒有勇氣真正給它豁出去(或辭職換工作、或反抗制度的不合理、或抗爭爭取權益)。

過勞是各行各業都有可能發生,但對大學老師言,過勞卻不一定有收穫。認真教書卻因學校退場而中年失業,認真寫國科會計畫或產學合作計畫卻還是被拒絕補助,認真輔導學生卻得不到領情。對於工作上遭遇的挫折,大學老師或許不是最多,但絕對名列前茅。

大學對學生有提供心理輔導和個別諮商服務,理論上老師也可以去尋求幫忙,但大部分老師會認為是自己能力不夠,是自己本身問題,羞於尋求幫助。日積月累,輕則工作上心不在焉,能不來學校就不來,重則身體都產生毛病,甚至真的導致過勞死。

很多老師以為自己是憂鬱症或注意力缺陷障礙,但真正原因其實是倦怠和過勞。當老師無法專注於任何事情,無法正確思考,不想待在校園裡,不想開會時,希望大家都要去尋求心理諮商和幫助。

大學的諮商輔導室也應該闢出專門時段,就指明是專為老師開設,免得有時候老師走進去時諮商人員還很白目地問說:「是哪位學生有問題嗎?」害老師不知如何啟口,只好訕然退出來。

追根究柢,對大學老師的考核和整個高等教育環境都需要檢討改善。這整個起因可能是源自於教育部民國九十四年至一六年(二○○五至一七年)所實施的教學卓越計畫,各大學為了爭取補助,制定了很多需要量化的 KPI 指標,例如通過英語檢定的學生人數、外語授課的課程數等等,由於易於掌控,各大學有樣學樣,導致全面的績效掛帥大學教育全面功利化

少子化當然也是重要原因,當學生人口逐年減少時,大學必須朝精緻化辦學例如加州理工學院只有二千多學生,卻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研究型大學茱莉亞學院學生約一千人,是世界最難進的藝術學院,所以好大學和學生人數多寡無關,主要是一分錢一分貨。教育部控制大學的學費,讓學生少的大學無法生存,這政策到底是對是錯,只有賴歷史來驗證了。

大學苦,裡面的老師當然也苦,但誰來解救台灣的高等教育呢?











充滿歧視的 是民進黨自己


2022-09-23 04:47  聯合報/   林廣挺/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立法委員柯建銘日前同台替民進黨新竹市長參選人沈慧虹輔選。 圖/沈慧虹競選團隊提供



因為林智堅論文抄襲爭議引發的風波,並沒有隨著他退選而結束。反而是向外發酵,向所有可能的在野黨參選人潑髒水,企圖引誘他們在反擊中犯錯,藉機扳回一城。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高虹安首當其衝,不幸中招。

不管高虹安再怎麼澄清和道歉,而「意外躺槍」的中華大學似乎也已表示諒解,但民進黨上下依然堅持高虹安就是在炫耀和歧視,一些同樣擁有「高學歷」的綠營「知識型」網紅側翼,還以貌似謙卑口吻展現自己的「謙遜」,用以對比高虹安所謂「傲慢」。雖然自以為得計,卻在無意中自我揭露,內心其實充滿歧視心態的,是他們自己。

畢竟,民進黨所以對這個議題如此在意和敏感,當然是因他們知道,台灣社會實際上文憑主義盛行,存在一套對各種學歷的價值評判標準。其中,汲汲營營從政者,甚至更加重視學歷文憑。否則已身居高位者,如林智堅等人,如果不是囿於外界評價缺乏自信,大可淡然處之,而非大費周章取得碩士頭銜。那些對高虹安冷嘲熱諷的「高知識覺青」,如果對學歷平常心,當初又為何讀台大、政大,甚至前往歐美名校鍍金?

說穿了,「高學歷者」畢竟是少數,對於在求學和社會實踐攀比過程中,暫時落敗的人而言,或許不自覺地感受到被壓迫和歧視。也因此台灣社會對於「高學歷」產生一種既崇拜、渴求,但又排斥、厭惡的愛恨交織複雜心態。

所以無論高虹安真實想法為何,向來不是問題重點。當他們依自編自導劇本,把高描繪成是一個「傲慢的高學歷歧視者」,並鋪天蓋地發動聲討的同時,其實是把她當成一個投射自己歧視心態,及不滿情緒的「類鄉土劇反派角色」,認為可對高虹安形象造成重創。

歷來被指控有歧視意圖的人或對象,不知凡幾,但事後證明,真正抱持歧視心態的,其實是他們自己。例如過去不斷傳播「西洋貴賓狗vs.台灣土狗」之喻、「重北輕南」之說,可是自身絡繹不絕將小孩送出國留學、勝選之後率先拋棄南部執政縣市,大量黨政人員移往北部發展的也是他們。日前更扭曲楊丞琳在大陸節目上原意,炮製所謂「台灣人吃不起海鮮」說,其用意和預期效果與此次攻擊高虹安相同,在於鞏固台灣人對大陸的歧視和敵意,而非化解之。台灣的民主品質和選舉風氣因而敗壞,莫此為甚。

值得慶幸的是,或許是有愈來愈多民眾看透這些敘事本質,感到厭倦;民進黨最近幾次操作有邊際效用遞減趨勢,皆未能掀起什麼波瀾。但願這次九合一選舉,是他們最後的瘋狂了。










強權加息競爭潮 台灣不該加入


2022-09-23 04:44  聯合報/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美國聯準會(Fed)9月利率會議一如市場預期升息3碼。圖/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加息三碼,至此從今年一月起,已連續五次加息,並且從六月開始連續三次加息三碼。Fed 再度重申高度關注通膨風險,繼續加息三碼是適宜的,也強烈承諾要讓通膨率降至二%目標。

多數 Fed 決策者預計到今年底,還會加息五碼,強調十一月繼續加息三碼可能性;更預期中位值利率到明年的五%峰值,比市場之前預計明年峰值四.五%還高,意味著 Fed 的加息力度,最終會比市場預期大。

迄今為止,今年約有九十國央行開啟加息行動,其中一半以上都至少一次性加息三碼。根據跨國金融經濟智庫資料,全球主要央行今年第三季將賡續啟動一九八○年以來最大競爭加息潮,且後續升息縮表的加碼累進行動,可能延伸到明年底;為讓通膨降溫,全世界主要央行正卯足全力「猛踩緊縮剎車」行動,更不惜犧牲經濟發展「硬著陸」,甚至「滯脹衰退」的惡果為代價。

觀察家普遍預計,到明年各國主要央行基準利率,將普遍提高至五%的水準,達到去年平均水準兩倍,以此將核心通膨率控制在五%左右。照世界銀行報告模型計算結果,若主要央行致力將通膨水準控制在二%目標區間內,利率可能會突破六%以上高標。

事實上各國央行也都清楚意識到,儘管更高利率、放緩滯脹的經濟成長,及疲軟的勞動力市場條件或許可降低通膨,但也必然會給家庭民生和產業營運帶來痛苦,成為這波競爭加息潮的「犧牲祭品」。

筆者此前在民意論壇專論中已指出:強加息從來不可能解決通膨問題,甚至反而會進一步惡化通膨情勢。主因是,包括美國與台灣在內的所有通膨挑戰,都來自於供給面斷鏈與脫鉤,而不是需求面超額假性需求肇致加息縮表緊縮貨幣政策,反而激升生產、供應、營運、消費及流通等成本,當然更加惡化既有的通膨問題。

所以當我央行竟也跟進 Fed,既要加息半碼也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同 Fed 縮表)一碼時,個人表示強烈反對,理由是這麼做並無助於紓困台灣高物價經濟滯脹情勢反而更方便美國人藉勢大薅台灣人羊毛,掠奪台灣經濟資產

要紓解當前高通膨惡滯脹的另一個重要對策是,改採財政政策取代現行貨幣政策救經濟可適方策;目前所知,將在明年採財政政策紓解國家社會陷入高通膨惡滯脹之虞的國家政府數量,預計將達到一九九○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準。這些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制定的可適中期財政計畫,尤其必要為社會弱勢族群包括家庭及中小型工商企業保留提供針對性救濟措施。這一戰略性思維作法,應可做為台灣的重要參考。










疫後解封 中小旅行社考驗才開始


2022-09-23 04:36  聯合報/   王福闓/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邊境入境檢疫放寬為○加七,最快十月十三日上路,旅行業者從昨天開始就接到大量的出團詢問電話。記者黃仲明/攝影



疫情期間,不少旅行業面臨衝擊,嘗試透過轉型、增加多元收入,以及調整既有產品結構,來符合消費者需求,也同時隨時觀察政策及相關補助,先求活下去再尋新商機。

以大型旅行社來說,有的選擇投資餐廳,並將旅行社本身作為景點,不但透過多元方式,維持一定存在感,也因為是上市櫃公司,在活化資產及創新商業模式上,也是投資人關注焦點。

相較之下,部分中小型旅行社,在經營上就面臨較多問題,尤其是即將解封關頭,不論是針對國內旅行行程,還是希望帶團出國的曙光,都增加許多變數與壓力。

以旅行社核心能力來說,我歸納出三個關鍵:第一是與各景點、相關合作夥伴的談判能力;第二是帶隊服務的管理能力;第三則是對外品牌行銷的溝通能力。

疫情期間,許多飯店、景點都暫停服務或改變型態,所以對旅行社來說,如何找到有賣點的景點,及像是遊覽車、飯店、餐飲等,不但是吸引消費者埋單關鍵,更是雙方獲利的結合。但若是景點、飯店的品質不理想、餐飲不到水平,甚至是其他因素導致行程出現落差,這時就考驗旅行社的能力。

本來帶隊服務的管理,是旅行社最重要關鍵,但是疫情過程中不少導遊、領隊因沒有生意,所以轉職、兼職,也可能疏忽一些過去的技能與態度,導致當旅行團開始增加時,導遊領隊的品質,反成缺口,甚至直接影響消費者對整個旅程的認同度。

最後則是品牌溝通,其實不少旅行社除團體客、員工旅遊及村里補助團外,更多的是直接報名的消費者,但是常常發現,若是旅行社只用一些漂亮照片、花錢買來口碑,吸引到消費者上門,但其實卻達不到水平,那就成了廣告不實。

其實國旅中仍有不少還能開發的機會,只是許多本質問題需要先解決,像是部分休閒農場環境必須提升改善、餐飲的內容品質要避免與宣傳不一致,手作行程安排只是讓消費者嘗鮮,還是真有收穫,甚至是旅行社對於整體流程及服務,要更用心改善。

不然等到國門打開時,同樣的旅行費用消費者會選擇日本、泰國,甚至是其他好久沒去的地方,還是繼續接受尚可的國內旅遊,卻感覺有些失落,甚至寧可自由行,這時才是真正的旅行業考驗。










論文比對的迷思與謬誤:兼談論文被攻擊的可能性


2022-09-23 11:23  聯合新聞網/   曾元顯(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近日有人使用論文比對系統,甚至英文文法更正系統,比對已發表數年的論文,據以指出該論文的缺失。這可能會造成之後臺灣的大災難,不可不慎。

一、論文比對系統的資料攻擊
論文比對系統的用處,在比對目前上傳的論文是否有跟其他來源的論文,有內容重複之處。

使用論文比對系統,一般都認知:如果重複的比例太高,就會被視為有抄襲的嫌疑;重複性低,則表示沒有跟其他來源的論文有內容的相似性,會認為上傳的論文是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但是這裡的問題在於論文比對系統,到底蒐錄了多少來源文件,可以讓上述的認知、說法成立?

國內使用的論文比對系統,大多是國際性商業軟體 Turnitin(可以讀做Turn-it-in),其民國一○八年(2019年)宣稱已蒐錄了超過6千9百萬篇文章 [1]。即便其蒐錄了如此大量的來源文章,上面的說法似乎成立,但是早在民國一二年(2013年)的時候,Turnitin就強調此工具「可偵測抄襲」是一大迷思、誤解 [2],更遑論其會發出諸如:相似比例達24%以上,「處於危險區域,並且很可能包含抄襲成分」等警語。如果有,則是 Turnitin 自打嘴巴、前後矛盾。

再則,把多年前已發表的論文A拿來比對,那麼其後發表的論文B、C、D 等,有可能成為這次比對來源,而與 A 相似,導致 A 的相似比例飆高。因此,在解讀相似比例時,不能只看數字,還要一項一項看內容重複之處,並做必要的排除。這通常需要專家才能解讀得正確。畢竟是 B 抄襲 A,還是 A、B 都引用前人之作,一般人不易發現。

為什麼這樣就會造成臺灣的大災難?試想,如果對立的兩方,要讓對方在論文上栽跟斗,甚至退出某些公職,只要針對上述的 A 論文,多發表 B、C、D 等與 A 有內容部分重疊的論文,那麼用系統比對起來,又不分青紅皂白的宣傳其飆高的相似度,困惑人民,那麼 A 論文的作者,恐將百口莫辯。

也許有人會說,誰會吃飽閒著去發表 B、C、D 這種論文。臺灣人也許不會,但是對岸呢?若處心積慮的佈局,以人海戰術一點一滴的累積這些用以文攻的資料,後續的情節各位可以自己想像。希望只是個人想像力太豐富。如果成真,我們不管是誰,都將深受其害。


二、文法自動更正的限制
再來說英文文法自動更正系統。目前有很多商業系統以及可以免費使用的系統,多數人使用 Grammarly。而最近我們使用 Grammarly 評估:人工智慧領域作者撰寫的已發表論文摘要,以及由 AI 自動生成的論文摘要,各30篇。結果真人作者撰寫的論文摘要平均錯誤率為3.17,且平均總分為80分;而 AI 生成的摘要,由 Grammarly 自動評估後,平均錯誤率為1.47,且平均總分為85分!不管是錯誤率還是總分,AI 生成的專業論文摘要,都比真人撰寫而且已發表的專業論文還要好。這說明人會犯錯,但是這個錯誤是 Grammarly 認定的。Grammarly 應該能夠認定一般情形、多數人會犯的錯誤,這種錯誤有很多訓練資料可用,讓 Grammarly 這類系統表現相對良好,但 Grammarly 也不會全然都正確。然而專業領域的英文,有專業術語、慣用語句等等,訓練資料常有不足,就有可能會造成 Grammarly 更多的誤判:其認為的錯誤,其實不是錯誤,或是這種錯誤在某個領域是可接受的。

因此,要說某人的專業論文用文法更正系統評估起來,有很多錯誤,最好還是請該領域的專家再次確認,不要僅憑系統的報告就得出結論。否則系統的訓練資料有誤,就會造成評估有誤,而受害的是人類。難道以後我們都使用 AI 來產生論文,以保證更高的準確度?

論文比對系統相關參考文獻
[1]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urnitin’s Content? https://www.turnitin.com/blog/how-much-do-you-know-about-turnitins-content

[2] Top 15 Misconceptions About Turnitin. 

undefined











名利加身 才顯胸襟


2022-09-23 04:48  聯合報/   陳信宏/自由業(屏縣里港)
蔡英文總統今天拜會慈濟證嚴法師。圖/取自蔡英文總統臉書



蔡總統藉花東勘災之便訪慈濟證嚴法師,多少因顧及面子採閉室會談不公開,輿論猜測蔡總統是否為修補雙方關係而來,事後她並在臉書公開稱證嚴法師為「上人」,用心不言而喻。

在此提一則饒富意義典故教宗若望廿三世登位後,特地安排他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的步兵團同袍來訪招待,這群同袍入室參見並準備行跪禮致敬時,教宗連忙趨前伸手拉起親切地說:「各位免禮,你們在士官面前不必下跪」,同袍們為他的幽默笑的備感溫馨。

一個人名利富貴加身後,才真正顯現他的修養和胸襟,其實往往無私奉獻者,又豈會在乎大家如何稱呼他呢?況乎真正出家的真諦,這些政客能透徹嗎?








學歷與能力無關 更不保證是好官


2022-09-23 04:43  聯合報/   詹明勇/退休教師(台南市)
延燒數月的參選人學歷問題,這兩天,又從學霸戰到學校排名。 聯合報系資料照



延燒數月的參選人學歷問題,迄今尚未散退。這兩天,又從學霸戰到學校排名,確實戳了蜂窩,需要一段時間消化。

其實,有沒有學位?是不是學霸?對中選會來說是沒有差別的。就年齡來說,只要是中華民國公民年滿卅歲,除了還不能當總統參選人外,都可以登記為任何一種公職人員參選人。

什麼樣的學歷可以當民意代表?什麼樣的學位才可以當地方首長?從來不會是主要因素。根據幾年前內政部統計,當時國內有超過一四○萬人擁有碩博士學位,但這麼多高學歷公民,怎麼只有極少數人從政?由此可知,靠學位為選戰主軸順利當選比例其實很低。學歷、學位只是他/她在學校曾經努力過的證明,能不能投射到「為民服務」工作,沒有絕對的相關性。

中選會開放參選人登記時撰寫個人資料,但這些訊息並沒有保證「有能力、肯服務」。所以,擁有投票權公民應重新省思,要選的人究竟能不能替大家服務。民眾憑一己之力,確實無法聚集想法為自己未來奮鬥,爭取權益。但是民代、地方首長乃至於中央部會首長就要站在更高視野,用更有溫度思考,讓每位納稅選民都能得到應有的照顧。

有沒有學位和能不能為民服務、甚至治理城市或國家,也沒有絕對關係。蔣渭水、雷震、黃信介、蔣經國、孫運璿等人,他們也沒有響亮學位或學歷,卻都得到人們的肯定與掌聲。就連最近引起抄襲爭議的前市長,若撇去抄襲的新聞不管,他也曾經是五星級縣市首長。現在回想起來,若不去念碩士補學位,好好把市政做好,應該是未來最閃亮的政治明星。

捨去參選人學歷,認真觀察誰最有實力。選民有自主想法,參選人就會循著我們的想法爭取選票。還有一陣子才會投票,從現在開始改變我們對參選人的關注方式,年底可以選出更體恤我們的地方首長。








愛台灣 就該學學英女王


2022-09-23 04:40  聯合報/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民進黨湧言會成員日前在立法院簽署「捍衛台灣絕不投降承諾書」,建構台灣成為堅韌之島。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縉明/攝影



地震頻搖晃,花、東地區損害超乎想像,然戰爭天崩地裂更是殘酷,台灣承受得住?

回想數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震央集中南投地區,然台中東勢新社慘不忍睹,營區棚廠鐵門變形,天車垮下直升機被壓毀,沒水沒電,所有道路中斷,副食無法從台中運到新社,只能靠口糧度日。自己本身災損嚴重,還要派兵力搶救受困民眾,這就是軍人本色。現在九一八地震花東屋垮橋斷,民眾困在山區,國家有難軍人一馬當先扛起責任前往支援。

在兩岸情勢緊繃之際,雙方均發生地震,並各為對方發出慰問關切聲音,希望讓人民恢復正常生活,抗災讓兩岸距離有拉近感覺。美國總統卻發出「中國大陸若侵犯台灣,美將捍衛台灣」訊息,簡直硬要把台灣當烏克蘭拉去擋子彈。

救災夜宿山區,整晚聽到轟隆隆滾石聲音,每逢地震就怕那刺破耳鼓的聲音出現;戰爭後亦會有症候群出現,有些人一輩子脫離不了戰爭殘酷的陰影,主政者該為蒼生著想,帶人民遠離戰爭。看台北議會質詢出現「捍衛台灣絕不投降承諾書簽名」,害怕戰爭來臨市長投降,只有尚黑的政黨想得到這種點子。

愛台灣就該跟已故英國女王一樣遠離黨派堅守憲政體制,鞠躬盡瘁









疫情趨緩 口罩仍不能解


2022-09-23 04:34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
中央防疫指揮官王必勝昨出席記者會表示,院會決議按照防疫期程若沒有變化,可望在10月13日開放「0+7」上路,不僅邊境開放、口罩禁令也會鬆綁。記者潘俊宏/攝影



新增案例連續三天略低於上周同期,似乎顯示 BA.5 疫情高峰已過,曲線就要往下走。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上周數目可能反映中秋檔期短暫暴升現象,本周實際仍在緩升,卻因連假效應消失而呈現下降。

前波疫情顯示,在全台曲線下降前會有兩個現象:一是雙北會先拐過高峰往下走;二是北降南升,彼此交叉。然而至今尚未出現任何一個。國外經驗也顯示,BA.5 比率可達七、八成,而目前僅約六成。因此,仍須觀察到下周三,確定未再出現高峰,才能認定 BA.5 疫情已經趨緩。

即使高峰已過,仍可能出現高原期,也就是新增保持在四萬例左右,並且偶爾回升,一、兩周後才繼續往下走。一旦走出高原期,下降就比較快,一個半月後就會降到一、兩萬例,然後拖個長尾巴,持續到年底。因為染疫人數增加,病毒擴散空間被壓縮,屆時可能新增降到萬例以下。

BA.5 疫情趨緩後,大家最關心便是開放國門。以最新方案來說,如果十月十三日起放寬到每周十五萬人入境,且改成「○加七」,那麼入境陽性人數將達七、八百,比起社區案例其實微不足道,況且仍有自主管理措施把關。因此,施行以後若疫情沒有惡化,入境人數很快就可以繼續放寬。

有人以為國門開放以後,接下來便是口罩解封,這是相當危險的看法。須知 BA.5 曲線能在此時開始往下走,口罩至少幫忙降低了一半的 Rt 值,因此如果輕率脫下,疫情一定會回升。不少人看到歐美人士沒戴口罩好像很自在,殊不知人家染疫率遠遠高過台灣;如果大家不願再戴口罩,就會付出趕上歐美染疫率的代價。

未來口罩令逐漸解除以後,民眾若不想染疫,應持續把口罩戴好,並且避免出入不需戴口罩的場所。BA.5 疫情趨緩絕不代表不會染疫,那條長尾巴就是專找鬆懈防疫的人。

既然即將走上解封,就必須提供國人夠多夠好的疫苗。BA.1 疫苗即將開打,應盤點短期內到貨總量,並依風險高低逐步施打各類族群,而舊株疫苗若有剩餘,也可調降施打年齡,讓想打第四劑的人都能打到。研究已經顯示,BA.1次世代疫苗與舊株疫苗的免疫生成效果相差有限BA.5 疫苗也須積極洽購,因為疫情尾巴有可能拖到明年初,屆時便能派上用場。

雖然社區逐漸解封,醫療體系負擔卻仍吃重,各縣市的專責病房設置比例仍然偏高,有的醫院為此關掉了原來的醫療單位已達數月,應趕緊恢復正常運作。檢疫所與防疫旅館也可逐漸降載,甚至關閉,以減輕相關防疫人員的負擔。

解封以後,防疫回歸自主管理,高風險族群仍有重症與死亡風險,絕非就此天下太平。接下來到年底,每天仍會有兩位數的死亡人數,不想冒險的民眾仍須做好個人防護。



廖元豪/憲法法庭能裁決社會價值衝突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憲法法庭能裁決社會價值衝突嗎
◆  盛治仁/典型在夙昔 讀「總統與我」有感
◆  方祖涵/不為女王哀傷的地方
◆  李家同/基礎不好,何來創新?
◆  沈呂巡/追念英國女王






廖元豪/憲法法庭能裁決社會價值衝突嗎


2022-09-23 01:14  聯合報/   廖元豪(政大法律學系副教授)
聯邦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6月推翻「羅訴韋德案」的保障婦女墮胎權,反彈效力極強。圖為大批支持墮胎權人士6月在華府最高院外抗議。(美聯社)



美國最高法院今年推翻近五十年「墮胎權」判例「羅訴韋德案」,不只是憲法研究者關切的大事,更是保守主義在美國「文化戰爭」中的一場勝仗。

然而,墮胎爭議並未止息。各州紛紛自行制定有關墮胎管理規範,一向支持墮胎權的民主黨,也號召支持者期中選舉出來投票,共和黨參議員葛理漢甚至提出適用全國懷孕十五周後原則上禁止墮胎法案。看來,無論是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承認憲法保障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或是今年把墮胎問題「交還人民與其代表」的「多布斯案」,都未能「定分止爭」。相反地,裁判更是捲起千堆雪,讓自己捲進政治爭議成為文化戰爭政治拉鋸的一造。

但憲法法庭裁決,有時的確可裁決重大爭議,鞏固憲法與司法地位。最高法院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布朗案,宣告公立學校種族隔離措施,侵害黑人學童平等權;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米蘭達案」判定警方逮捕嫌疑人,必須告知其有權保持沉默,其所說的話都會在法庭上引用對其不利,並有權聘請律師等等。這兩判例當初都有不小爭議。

但現在已沒有任何公立學校會在法律上區分黑白學生;警察逮捕嫌犯時念的「米蘭達警告」甚至已「外銷世界各地成為許多地區警員執法標準程序。同樣是法院依據憲法所為判決,有的成為解決社會紛爭神諭,有的卻把社會搞得更亂,這是怎麼回事?

面對重大爭議,法院裁決是流芳百世,或是遺臭萬年,關鍵在兩點:第一,判決理由寫得好不好?第二,判決結果是開創、配合時代潮流,或是牴觸時代趨勢?

司法機關「依法」裁判是最重要的。尤其憲法沒有具體明文規定的事項,法院裁決更要在法理上細緻分析,以免法官不自覺地將個人主觀價值塞進憲法中。在社會重大爭議案件中,只要被人覺得大法官們不是「依法」而是「依自己價值觀」裁決,判決正當性就會大大降低。「羅訴韋德案」的問題就是論理粗略,就連支持開放墮胎的自由派學者、法官,都嚴厲批評判決理由,當然種下後世反對者一直想要藉由司法翻案誘因。

至於「抓到時代趨勢」,就是法官的政治智慧或機運。我國大法官釋字二六一號解釋,或許就是好例子。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國會尚未全面改選,第一屆資深代表仍有人宣稱依據憲法可繼續行使職權,野百合學運也未必能夠改變局面。就在這個僵局時,大法官臨門一腳,從民主原則與任期制度推導第一屆代表限期終止行使職權,國會全面改選結論。資深代表們居然在這個「台階」前,也就順服地走下政治舞台,為台灣民主化打開一扇大門!雖說這個「民主化」的社會氛圍,乃是當時不斷抗爭倡議人民奠下的基礎,但大法官一槌定音,還是名垂青史

不過,通常身為法律人的大法官,並不是好的政治家,也不見得能預見未來趨勢。所以,依法論法詳細論證,不輕易「介入」,還是最適切作法。「司法自制」不當然是怯懦保守,也是尊重民主政治確保司法尊嚴重要德行。尤其若在短期內,只因政權輪替,大法官換人當,就做出不同解釋或裁判,那會讓大法官「超然」形象大大減損。

最近英國女王過世,讓人懷念她政治、政策從不表態的「自制」,正是她能維護英國王室尊嚴原因。司法,其實也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