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抑或懷璧其罪
◆ 【專家之眼】為什麼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積極?
◆ 【專家之眼】拜登期中大選策略 強硬說詞下的政績辯護
◆ 【專家之眼】透視拜登防衛台灣的心境及其虛實
◆ 【專家之眼】為都更而都更的危老改建制度
◆ 【專家之眼】TVBS被移頻 NCC只能乾瞪眼?
◆ 【專家之眼】不滿蔡英文 民進黨明爭暗鬥
【專家之眼】為什麼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積極?
2022-09-23 06:28 聯合報/ 劉明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積極。圖為林口世大運社會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8年20萬戶社宅」是蔡英文總統在民國一O五年(2016年)競選總統時的政見。然而,她上任六年多來,做了多少呢?根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所公佈的「台灣社會住宅數量統計表」,至111年8月,全台灣的社會住宅存量共計22,816戶。換言之,至今的達成率只有19%(20萬戶當中,社宅12萬,8萬是包租代管,所以分母是12萬,而非20萬)。從成績可以看出,蔡政府對社宅興建不怎麼積極,為什麼蔡政府不積極呢?
第一,考慮到選票,不想得罪建商。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當市場上的物件越多,價格自然上不去,甚至還可能下跌,房地產的價格也是一樣。一旦政府興建的社宅越多,在供給大幅增加之下,房價就會受到抑制。房價受到壓抑,建商就不高興,建商不高興,自然要遊說政府,於是,政府也就不想積極了,畢竟建商與政權的私下關係通常是非常緊密的。
第二,鼓勵購屋,不鼓勵租屋。沿著維護建商利益的思路而來,政府想盡辦法為房價護盤,例如各種優惠購屋貸款。以內政部在今年8月提供申請的「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台北市貸款最高額度達250萬元。此外,財政部也有「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利率最低1.315%。
政府以優惠利率鼓勵人們買房,美其名為「穩定金融」、「減輕利息負擔」、「幫助你成家」等一大堆理由,其實,是在幫助建商,好使房價節節高升。屋主雖然買到了房子,但是也成了一輩子的房奴,能不苦不堪言嗎?何況,央行9月22日才又升息半碼,房貸負擔要加重。為什麼說政府不鼓勵租屋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法律對房客的保護嚴重不足,使得房客無法安心租房。
第三個原因是蓋社宅要花大錢,而政府不想花錢做這些「慈善事業」。蔡政府任上第一任行政院長林全就說得很明白:「希望興建社會住宅不要動用公務預算」,更說「能少編就盡量少編」,在這樣的思維之下,社宅不易推動也就很可以理解。
那麼,一戶社宅的平均成本是多少呢?根據審計部109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報告,「社會住宅投入每戶平均工程經費約486萬元」,如果要蓋20萬戶,那麼就要9,720億元,何況,20萬戶也只佔台灣總戶數的2.2%,當然無法滿足全台灣廣大數量的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人口。
第四,政府重企業家,輕平民,因此,不願意把資金投注在社宅。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且具有排擠作用,社會住宅與員工住宅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財經專家曾志超在其「高雄市本末倒置的住宅政策」一文就說到:
高雄市政府「對於針對社會弱勢、青年的社會住宅發展意興闌珊…非但社宅落實無力,還將土地資源積極用於大企業員工的『企業安家計畫』…預計總共可提供約2萬戶住宅。」由此可見,蔡政府重企業家而輕平民。
又依據內政部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顯示,截至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8月30日為止,高雄市包含既有、新完工與興建中的社宅僅有2,776戶,而高雄市光窮人就有70,729戶(16,449戶低收入戶加上54,280戶中低收入戶)。換言之,企業都還沒到高雄設廠,高雄市政府就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2萬戶住宅的地皮,而當地窮人苦哈哈地等著政府蓋社宅,政府卻慢條斯理,理由一大堆。由此可見,蔡政府是多麼地不把窮人看在眼裡,難道不是嗎?
【專家之眼】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抑或懷璧其罪
2022-09-23 21:40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台積電成為地緣政治的必爭之地。 聯合報系資料照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從民國一O九年(2020年)起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因為積體電路晶片產能短缺影響,逐漸演變成全球晶片短缺危機(Global Chip Shortage Crisis);但隨著全球經貿整體情勢發展,最後亦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開始成為全球供應鏈危機(Global Supply Chain Crisis)重要環節。
造成全球晶片供需失調到達危機地步因素很多,其中當然包括從民國一O八年(2019年)就開始逐漸爆發之全球性疫情,大量作業人員染疫,原料與精密機具及耗材運輸受阻,讓生產作業受到衝擊。再加上許多遍布全球不同地域之半導體製造業,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無法穩定供電供水,更讓情勢雪上加霜,危機不斷升級。
而美國在川普主政時期,華盛頓與北京雙方所進行貿易戰,由於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者,採取制裁手段,希望透過政治干預重組供應鏈,也產生相當程度衝擊。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在天災人為兩面夾擊下,才釀成當前仍未完全落幕之全球晶片短缺危機。
就經濟供需秩序來說,當供應源狀況穩定無虞,多半製造業與消費者都不會產生危機意識。但歷經過去兩年衝擊,半導體製造業對於其下游高達百餘個不同產業,所產生連動牽引效應,讓國際社會與各國政府體系,不但從經貿供需穩定角度來審視半導體產業,亦開始自國家安全面向切入,思考半導體產業所具備之戰略意涵與地位。
此時在全球產能與技術能量穩居領先地位之台灣半導體產業,自然就成為各方矚目焦點,儘管在前述全球性晶片荒風潮下,獲得國際社會重視,並且讓台灣社會將其定位譽為護國神山。但天下事物總都是福禍相倚,顯然很快就成為國際強權覬覦目標,政府與業界面對壓力,到最後很可能會是懷璧其罪必須拱手相讓,讓半導體產業若非被迫將產能移轉,就是在市場產銷過程上受到干預與限制。
在過去幾個月中,美國拜登政府因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過度集中,而公開點名台灣半導體產業能力,將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要素之政務首長,其中就包括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以及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甚至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沃克(Robert Orton Work)亦曾經插上一腳,聲稱由於中國大陸對台灣構成威脅,因此美國半導體過度依賴台灣產能滿足需求,其實相當危險。
不過台灣之所以會成為全球先進積體電路晶片製造產業匯集點,其實是基於多項因素所逐漸演變而成;假若仔細審視台灣半導體製造業整體運作脈絡,不但從生產過程來看,垂直分工體系相當完整,就周邊產業水平分工相互支援來說,更早已構成產業聚落,其扎根深度與分散廣度恐怕遠超產業政經觀察家所能想像。所以儘管國際社會都理解到半導體製造產業能量過度集中在台灣,但若是想要將其遷移或是疏散,恐怕其成本與代價會是相當驚人。
在此種明知雞蛋都擺在這個籃中,想移開或是分散至他處,不但是所費不貲恐怕亦要大費周章;而且就算是將幾個標誌性大廠遷移,其實未見得能夠帶動相關周邊產業隨之轉移,因此預估成本效益恐怕是絕對經不起精打細算。但正是因為立足於台灣之半導體製造業生產網路具有如此鈍重性,更讓台灣因握有半導體產業所具產能,獲得更高之戰略價值與地位。
不過究竟要如何來評斷台灣半導體產業之戰略價值,首先必須指出,由於半導體產業係屬於製造業,因此在相當程度上,其不像資源產業般具有可掠奪性。製造業必須仰賴整個生產過程所有要素,其中包括原料、技術、機具、設施與從業人員共同投入,才能夠完成生產作業。
所以儘管有人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各個企業與生產設施,很可能會成為武裝衝突下被摧毀目標;不過就武裝衝突之軍事意義來說,半導體產業生產設施並非在軍事攻防過程中,攻者所必取守者所必固之戰略要點或是要域,所以針對半導體生產設施將其列為兵家必爭之地,確實機率相當有限。
但若是在考量到其產業特性,其生產設施、機具與營運系統,經過戰火洗禮受到破壞後,將必須耗費高昂代價才有可能重建。而且就算重建其產能,再受到經濟封鎖與貿易制裁下,亦未見得能在國際社會重新獲得市場。所以整體來說,半導體產業能量在武裝衝突發生後,受摧毀破壞可能性雖然存在,但亦有可能會受到突擊挾持,在儘量保存其產能與設施完整前提下,反而成為軍事作戰重要目標。
但是對於仰賴台灣供應積體電路晶片之其他國家產業來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破壞,就有可能產生供需失調災難性後果。所以要論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兩岸發生武裝衝突後之軍事攻防價值,不能光從單純直接之野戰用兵攻防角度來看,可能要將視野放寬放遠,才能掌握理解其究竟具備何種戰略價值。
台灣半導體產業所具生產能量在台海發生衝突時,究竟是否會讓國際社會產生足夠之干預誘因,其實是安全政策與軍事戰略上還未能仔細釐清與完成辯證之議題。儘管各方都知道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全球供應鏈來說舉足輕重,但其在安全戰略上究竟能夠產生多大效應,仍然等待各方深入探討與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