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追求質的提升 拚有感經濟(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1400/web/ 

◆  聯合報社論/美國管控、諾魯突襲:賴清德路線災難可期(《2024大選變局》系列四)
◆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已無施明德
◆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追求質的提升 拚有感經濟(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四)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追求質的提升 拚有感經濟



2024-01-17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局展開,必須回到經濟與產業政策探討,特別是回應年輕族群的發展需求。 路透


(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四)
此次大選缺乏詳細經濟路線與政策攻防,除了重啟兩岸服貿、高房價物價、主權基金等個別式議題外,對於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與經濟發展路線幾乎留白。新政局展開,必須務實回到經濟與產業政策探討,特別是回應年輕族群的發展需求。

蔡政府執政近八年來的經濟表現,從數據上來看很亮眼,複合經濟成長率3.17%,高於全球、亞洲小龍及日本,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 GDP 名列全球第14。但數據未能反映到人民感受上,主要來自於產業不均衡發展所導致所得分配不均,使得不在贏者圈內的民眾不易感受經濟成長的成果,加上近來通膨使得實質薪資滑落,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這些困境的產生有其主客觀因素,卻是新政府必須嚴肅面對問題

半導體產業作為護國神山,對國家安全與外交有無可忽視巨大正外部性,政府傾力發展,無可厚非,也有高度共識,但是在半導體產業之外,特別是傳統產業與眾多中小企業,除了競爭力提升不夠快,也遭遇人才等資源受到科技業磁吸的影響,發展受限,自也難以普遍提供優質高薪就業機會。因此,如何克服產業的不均衡發展應是新政府的當務之急。

產業發展可以有兩個層面討論一是應有多元而非浮濫的產業樣貌。台灣必須有除了半導體產業以外的多元產業來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這不是新目標,蔡政府的五加二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賴清德的「信賴產業」都有此一思維。這些產業政策隱含引導產業由硬體製造轉往軟體、智慧應用、生技發展的企圖,方向上沒有問題,只是同樣面對既有優勢產業資源磁吸落實程度與速度還有進步空間

此外,經濟學永遠核心問題是「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產業固需多元化,卻不應浮濫化。面對長期競爭力低落、缺乏長期發展優勢、無法提供好的就業機會、甚至高耗能高碳排的產業,新政府必須有勇氣面對,設法建立轉型或退場機制,在衝擊最小的情況下讓有限資源可以釋放出來發展利基產業。

另一個層面的討論在於企業端。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面對只能或只願依賴低成本、無法或不願支付較高薪資的廠商,畢竟這與打造高薪經濟的目標密切相關,而有感的薪資成長須靠人力和企業能力的提升。

面對百業缺工潮,台灣應著重的不應只是創造就業機會,而是必須創造高薪就業機會。前幾年面對疫情,如何維持企業與就業於不墜是最重要的政策,疫情過後,必須思考如何尊重市場機制揚棄雨露均霑式政策誘因,另行規劃與企業能力、轉型升級與差異化努力、以及與薪資連結的產業政策,才能打造長期具有韌性與競爭力企業

蔡政府另一被稱道的政績是有效擴大投資規模,即使去年出口不佳,仍創造了史上第三高的出口額。但民眾的感受再次說明了經濟成長不等於有感,投資與出口固然有利於 GDP 數字,但畢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過去一、兩年來,台灣經濟面對「外冷內溫」,相對於我國 GDP 高度依賴出口、內需消費卻不及五成不均衡結構,這樣的不均衡發展正在微調,讓台灣的 GDP 結構更為優化、人民更懂得如何享受經濟成長果實。而這也是服務業發展契機-面對更高的消費力,服務業的優化與多元化正可展開,除了傳統餐飲、零售之外,攸關生活品質銀髮產業、育養產業、文創產業必須投入更大的發展力度,為經濟體質進化努力

台灣的經濟政策必須適度改變營業額、出口額、投資額等量化數據追求,無論出口、投資、消費,追求質的提升以打造有感的薪資與生活品質,才是新經濟與產業政策的重點。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已無施明德


2024-01-17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15日在台北病逝,享壽83歲。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曼德拉」施明德辭世。一○一大樓點燈悼念,引正氣歌「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執政者和教科書稱他是「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代表,卻避談信仰和解與和平略過領導百萬紅衫軍反貪倒扁事蹟

施明德是個浪漫英雄主義者,一身傲骨,畢生站在掌權者對面。從爭取人權與民主,到反貪倒扁,他也與新黨喝大和解咖啡倡議聯合政府和內閣制;也主張金馬永久停戰,兩岸用「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為和平搭橋。反貪、聯合政府及兩岸和平等倡議,迄今仍是台灣未解之題綠營則貪腐不斷,根本不在乎人民

綠營謳歌施明德發動美麗島事件,卻漠視他力陳反貪與朝野和解。施明德與民進黨漸行漸遠,八年前他在未遂的總統參選之路,提出大一中架構推動台海和平;在民進黨眼裡,這形同「中共同路人」。賴清德稱施明德為民主先行者,其實早已不同路。

施明德辭世那天,陳水扁剛替女兒打贏官司,台灣民主的大諷刺。阿扁說,「先知都是寂寞的」,彷彿嗆施「還是我贏了」。柯文哲也稱要超越藍綠,但他提名陳昭姿進入立院卻是推動赦扁」;兩人格局差距宛如天淵

聰者,料興亡於遺音之絕響。台獨革命家流自己的血推動和解與和平,未曾享受權力。他的謝幕,在濁世還能激起浪花













聯合報社論/美國管控、諾魯突襲:賴清德路線災難可期(系列四)


2024-01-17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表示,美方在我大選後就派遣跨黨派資深代表團訪問台灣,凸顯台美緊密堅實的夥伴關係。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當選總統,美、中皆迫不及待出手。美國立即派高階代表團來台,名為溝通美方立場,實為「管控」兩岸風險。中共更趁美方代表團還在台,便迅雷殺出,奪走我邦交國諾魯。賴清德勝選的那一刻,兩岸凶險開始升級;他的暴衝紀錄歷歷在目,糟到要美方親自耳提面命

這場選舉,四成挺綠的民眾決定了台灣未來四年走向,六成支持政黨輪替和兩岸和平民眾被迫共同承擔後果。危機的解方,鑰匙仍在賴清德手裡。賴清德選前誇口,他當選,兩岸戰爭的風險最低,中共才會改變兩岸政策。這種發言,以為世界是圍繞著他在旋轉,傲慢到了極點。在當選感言中,他強調,他將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但當天,美國總統拜登奉送賴清德一句話:我們不支持台獨。至於中共,諾魯突襲只是前菜,軍事和經濟反制將接踵而至

選前,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早一步赴美,向美畫出紅線,商討如何管控台灣選後的中美關係。美國要求中共,不應對台軍事施壓,並派出代表團來台與賴清德當面溝通,擺明是要管控兩岸緊張情勢。中共則先祭出外交攻勢,一手打臉賴清德遵奉的蔡英文路線,另一手在南太平洋戰略競爭向美國示威,也讓美國協助台灣鞏固邦交與國際地位的《台北法案變成壁紙

但舉世皆醒,賴清德獨醉。兩千年陳水扁就職時還謹慎作出「四不一沒有」的宣示,稱願以最大善意與大陸對話;後來膽子大了,才胡亂衝撞變成麻煩製造者。而賴清德尚未當選即放話,他若當選中國就有機會檢討其對台政策;當選時又自誇「這是民主陣營第一場勝利」、「抵抗了外力介入」。這除暴露他對中共的驚人無知,對台灣安全也極輕率。其談話,與蔡英文當年稱「如果打好選舉,連中國都會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如出一轍結果,中共確實調整了方向,導彈、軍機和航母都對準台灣而來。賴清德尚未就職,中共已開始「修正」對台政策了。

尤其,賴清德把其勝選視為台灣人民選擇民主、拒絕威權,成功抵禦外部勢力介入,演說流露出高亢抗中情緒。選前賴清德蔑指中華民國(憲法)是神話和災難,選後雖改口將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維持現狀;但如果他拒絕承認憲法一中,只想借殼一用,兩岸仍無可能交流對話,台海也不可能和平穩定。何況蔡英文上任時就如此宣示,中共視為未完成的答卷;賴清德學舌照抄,更不可能完成答卷。

賴清德在軍事、外交和經貿,都將面臨比蔡英文更嚴酷的考驗。賴清德應思考葛來儀等三位美國學者的建議:有效的嚇阻,必須具備可靠的「威嚇」和「保證」。蔡、賴只強調威嚇,包括天價軍備、青年延役和全民巷戰等,卻缺乏可靠的保證。葛來儀等人還建議,賴清德應凍結台獨黨綱,讓維持現狀的承諾更具可信度。

此外,賴清德以某種形式讓習近平相信兩岸仍有和平統一的可能。這其實不難,只要宣示:如果兩岸的政治和經社條件逐漸趨近,人民的參政權、財產權、公民權獲得完整保障,兩岸便可進一步坐下來商討和平統一的目標和前景。否則,對習近平而言,若和平統一絕望,就只剩武統一途了。

賴清德必須嚴肅看待六成力挺兩岸和平民意,這是支持兩岸對話與和平重要支撐。蔡英文執政,外交崩盤、兵凶戰危、經貿風暴隱現;賴清德很難再這樣拖過四年。時間不多,請拿出可靠的保證吧!(《2024大選變局》系列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字六十八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1400/web/ 

◆  美中都出招 兩岸風雨欲來
◆  斷交第10國 蔡外交膨風又甩鍋
◆  當大陸打壓 美國插不上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字六十八
◆  施明德的墓誌銘
◆  新政府別再超限利用教育
◆  精進民主 開放不在籍投票
◆  潮水退了 絕對多數當選制在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字六十八


2024-01-17 04:25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我曾經出版過一本書《故事六十八》,當時數字六十八出現在我的一個虛擬故事中。最近我有機會和一些國中老師聚會,有一位老師向我說,我們的英文也是六十八。這個數字六十八不是虛擬的,是來自一個有關教育的資料。每年國中生升高中,必須參加會考,如果會考某一科的成績拿C,表示這位考生在這一科是待加強的,其實就是不及格的意思。

以去年會考為例,全國考生中,二十九%的考生英文拿C,但是偏鄉地區六十八%的學生拿C。這位國中老師告訴我,他們學生有六十八%英文拿C,他也永遠記得這個數字。很多學生寫不全廿六個英文字母,也有很多學生連最基本的加減乘除都搞不清,九九乘法表背不出來,因此除法也不能談了。

這位老師說,他們的校長募了一筆款項,請家教來幫助這些功課落後的孩子。但是無論如何幫忙,這些孩子在會考時總是會拿C的;因此很多老師都非常沮喪,覺得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我國偏鄉孩子學業程度落後現象已經存在好久了,但是政府對這個問題不太重視。政府很重視的是選票偏遠地區選票對政府而言是無足輕重的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偏鄉孩子功課不好,乃是因為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低落,或是低收入戶。政府有照顧低收入戶的責任;他們所繳的稅很低,但是要靠政府的福利措施維持生活。一個國家如果有眾多的低收入戶福利支出就會相當之大,對政府的財務也是一大負擔。這些孩子因為功課不好而沒有競爭力,將來長大成人,也仍然會是低收入戶

如果政府注意偏鄉教育問題,就可以提高很多偏鄉孩子的競爭力,使他們脫離低收入戶,不僅不需要依靠政府的福利,而且有能力繳稅。這些孩子的生活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很多企業可以因此找到有能力的員工。

偏鄉孩子也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地照顧他們;因此,政府有絕對責任要注意偏鄉孩子教育落後的情況。我們不能只注意財富上的差距,更應該注意教育上的差距。

去年偏鄉地區六十八%的孩子在英文會考中拿C,博幼基金會專門幫助偏鄉孩子,其結果是,英文拿C的比例是二十四%。要知道,全國英文拿C的比例是二十五%,博幼實在是做得很好的。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只要很認真地辦教育,我們一定可以提高偏鄉孩子學業成就,從而使他們以後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減少國家的福利支出,增加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希望朝野都注意偏鄉孩子功課落後的問題,大家一起努力幫助這些孩子。政府當然要負全責,社會的善心人士也應該知道,幫助這些孩子對社會是有極大貢獻的。











美中都出招 兩岸風雨欲來


2024-01-17 04:30  聯合報/ 張亨/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15日上午接見「美國跨黨派資深代表團」。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台灣選出新總統,由代表執政黨的賴清德當選,打破了政黨執政八年必輪替的魔咒,對親美的民進黨而言是一重大勝利,但是美國政府卻在隔天大動作派人來訪,而我原邦交國諾魯隨即與大陸復交,兩岸關係似乎有風雨欲來的徵兆。

美國跨黨派資深代表團抵台後,即拜訪蔡總統及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對台灣關切的經貿與環保等議題,並無實質回應,只一再重申美台是非正式的友好關係,希望兩岸能和平對話,反對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這也是拜登總統在被詢問我大選結果後,第一時間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落實版,反映出美國對賴清德兩岸立場疑慮

其次,美方這次可說是高調來訪,目的是要讓北京知道,白宮有在風險管控,有在「介選」台灣總統當選人的國家定位,希望中共不要借題發揮輕舉妄動,因為美國不想重蹈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後解放軍開始騷擾台灣甚至發生空飄汽球侵門踏戶之事以免升高軍事緊張局勢

正值我國完成大選、美方代表團訪台之際,北京再度挖角我南太平洋友邦諾魯,再次挫我國際外交士氣,目的在告訴國際,其打壓台灣不會鬆手,因為中共始終視收復台灣民族大業不容冒犯。中共認為台灣目前是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的中華民國暫時統治,是在同一軸線歷史上發展,仍在中國的範圍內,因此其尚可容忍兩岸目前維持的現狀。

雖然賴清德多次表示「中華民國台灣」已主權獨立,無須再宣布獨立。問題是,中共視「中華民國台灣」是要剪斷臍帶,要否定過往的歷史,一切從頭開始與中國無關的歷史觀;其次,傳統獨派追求的是更改國旗、國號、國歌,成立一個全新的國家,必然無法接受「中華民國台灣」之名。以上都是賴清德未來須面對的問題

路透等外媒選前引述我國及西方不具名國安官員,台灣不論誰當選總統,北京都會再次施壓,有可能進一步引發區域緊張局勢。對於賴清德當選,中共已經調整對台統一的方式及時程,亦即縮緊對台灣執政的對象,即使是國民黨執政也不會再給予多大的空間;縮短統一的時間,藉由經濟制裁,加重外交與武力威嚇,進一步壓縮台灣的生存空間,迫使我國不要切香腸式走向實質獨立,亦須提防中共武力封鎖台海,甚至攻打台灣

台灣是中共內政與外交核心,就算美國介入台海甚深,也會顧忌中共反應。現在美國與大陸都已出手,對此,新政府須謹慎以對國家發展的問題。











斷交第10國外交膨風又甩鍋


2024-01-17 04:27  聯合報/ 張鷹/退休外交人員(台南市)


外交部宣布終止與諾魯的外交關係,然而,記者會令人遺憾的是,官員讀稿宣布斷交的第十國迄今,從未見蔡政府有任何自省,全歸咎於友邦需索無度,及中共利誘和打壓。

外交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北京對中華民國外交戰場的打壓並非始於現今,身為主政的外交官員豈能甩鍋外人,每次開完記者會後,彷彿船過水無痕,直到下一個骨牌倒下,再上演同樣戲碼,重複前次斷交的聲明稿。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孰重孰輕,蔡政府的外交團隊不會不察。但把駐外人員長年在海外開疆闢土的資產揮霍殆盡,回頭擁抱蔡總統倡議的踏實外交,純屬自我感覺良好。

再觀察本月外交部網站稱:蔡總統過去七年來的成果,國際整體挺台力量再創新高,受到矚目與支持的程度前所未有,有更多民主夥伴相挺、能見度一直提升,台灣安全受到國際社會的關心和守護等。

唯七年以來,我國始終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年會、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年會,或其他任何非主權意涵的國際性組織和高峰會。每逢國際組織舉行年會,我相關部會官員明知無法與會,只能在場外搭棚擺攤搞大內宣,拍攝留學生或僑胞前去搖旗吶喊的畫面,返國後寫報告、領差旅費、結案了事。長久以往,不僅失去掌握各大國對重大議題的立場和趨勢,亦無法研擬因應對策;外交人員也因缺乏參與國際重要會議實戰經驗養成長期依賴他國提供二手資訊惰性,實有負國人期待

至於外交部呼籲北京當局應該放棄對抗,尋求與台灣等各方共同合作云云。殊不知欲搭上「北京共識」浪頭上的國家,遠已超越「華盛頓共識」者,上述的辭令無異於自我膨風。無論我新任總統權衡國際或兩岸的比重孰重孰輕,我駐外人員皆責無旁貸,奉勸這些努力在全球各地升起青天白日國旗外交尖兵,切勿怠忽職守!














當大陸打壓 美國插不上手…


2024-01-17 04:26  聯合報/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針對諾魯共和國宣布與我國斷交,外交部表示,我太平洋友邦帛琉共和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及吐瓦魯國,均主動以各種方式公開表達堅定維繫與中華民國邦誼的立場。圖/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副總統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隔二天邦交國諾魯即宣布與我斷交。這是中國大陸打壓台灣工具箱中的工具之一,他們還有許多工具,目前可能仍採非軍事手段先行。我們要注意的是,大陸的手段,大部分可能是美國插不上手

賴副總統曾說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是主張台獨並沒有務實的空間,只有務實的兩岸關係工作者。無論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或台獨的自我實踐者,都與大陸堅持的九二共識毫無交集。

這次總統選舉結果,顯示台灣人民可能有逾五百萬人不認同「憲法一中」,即認知「一邊一國」,但是「維持不搞法理的台獨,但也不與對岸接觸的現狀」,將使大陸對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可能絕望,一旦絕望,台海風險就會更加嚴峻,總統一定要讓兩岸關係有解。

兩岸關係的解方如同解聯立方程式,二個方程式都有幾個變數決策因素),包括總統個性,意識形態、安全意識、美國的利益、大陸的利益、經貿發展、國際空間等,依領導人認知的優先順序,各變數有不同的權數,如方程式無解,雙方都須調整變數的權數或增減變數的項目。在國防外交方面,總統的個性與意識形態是最重要的決策因素,領導人須有此方面的專業與國際觀。

希望新總統能把台獨個性隱而不發,而把人民的安全、生計、國家與年輕人的發展等需求,列在兩岸方程式的變數中,且增加它們的權數,同時降低個人個性、意識形態變數的權數,與陸方溝通,促使他們也能作務實調整,使兩岸方程式有解。

我們必須了解,國家要有競爭力,兩岸關係一定要有解,國民黨主張以「憲法一中」作為解方,期望雙方能在對等尊嚴下進行協商,新任總統若不贊同,那自己就須另尋解方。要尋求解方,首先宜先降低仇中、抗中的情緒並調整話術,俾能堆疊善意培養良性互動及互信基礎,並能冷靜務實、認清局勢,才能真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施明德的墓誌銘


2024-01-17 04:25  聯合報/ 歐溪生/榮民(桃園市)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成千上萬的企鵝蝟集一處時,遠處覓食回來的企鵝媽媽遠遠就會認出自己的家族。人類也有迅速辨認同類能力,「讀書人」可以互嗅出浪漫情懷政客可以「聽到利益聲音,「牌友」也可以自動向那「血腥肅殺」的漩渦靠攏,但是施明德呢?他的同類在哪兒?

八十九年八月見到施雪慧一生父親,四十年等待〉的文章,訴說她與父親施明德間四十年來,從孩童時「不能回家的爸爸」演變成今天「可以依靠的父親」,其中的悸動來自一些片段:因遭到無情的囚刑…未逾三十,他已滿口假牙,脊椎骨常因舊疾復發疼痛不已…相對於沉浸新總統蜜月期的「執政黨同仁」,他是個不折扣的「叛亂分子」…他不要求身邊的任何人陪他堅持理念但他必須永遠保有自己

正當人們因出身論賣台論愛台論而掙扎得疲乏不堪的時候,「滿口被打斷的假牙」及「四年又兩個月的絕食」無疑是政客們夢寐以求圖騰,但施明德卻愚蠢的選擇到十四號公園預定地去關懷無依老兵,為他們請命,怡然而嚴肅的神情中,不帶有一絲絲「滿口假牙」的悲情,彷彿對萬物都有敬意、有謝意。就在新政府已經執政之際的九十年元月反核分子痛罵他是「台奸」,顯然他已經被當年的所謂「叛亂團體」視為「叛離分子」,但至少他把「理念」看做是自己重大事業之一。英雄遊走在那模糊而欲有作為的邊沿上,注定是要寂寞的。他的熱,暖不起一池冷水。

巨人也會哭泣的,從施雪慧九十年三月投書知道,施明德共有三次沉痛的哭泣。第一次是因找不到母親的墓,哭得是至情至性;第二次是知道女兒必須終身臥病在床,是親情流露的哭;第三次是有人暗批他為了「卡位」「求官」,重擊他一生最堅守節操與風骨而哭泣。容我套句施明德格言:「承受苦難易,拒絕誘惑難」;這一哭,是為了他一向堅持的優雅高格調被矮化而哭打天下而不坐天下,世俗的眼光看不懂,就很武斷的認定,「做官好像飲食男女一樣,是典型的人之大欲」。這些人眼裡,根本看不見那種如行雲流水,可隨時離開,不再被綑綁的瀟灑自在

承受苦難易,抵抗誘惑難」,當昔日同志質疑他發動倒扁動機只是為了解決個人財務困境時,不妨回憶當年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補償金」撥下來時,他堅持利益迴避,不去申請最高一千萬元的補償金,此舉使罹患重症女兒無法受益。當台獨大老怒罵他是失意落魄政治流浪狗時,我彷彿聽到隆隆的禮炮,正向這隻不效忠一人一家不被圈養流浪狗致敬

人總有謝幕一天,「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誰說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容我以簡短文字為他送行:「兩袖清風來,一杯淡酒去,江湖洗你胸襟,贏得一身飄逸,塵沾不上心間,來得安去也寫意,人生從不說苦痛,就讓浮名輕拋身後,千山獨行,莫愁前途無知己,不相送了!」













新政府別再超限利用教育


2024-01-17 04:23  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國三生割頸命案引發社會關注。示意圖/ingimage


選前國三生在校園遭曝險少年攻擊身亡事件,引發少年事件處理、學生輔導管教等法制面的討論,甚至上綱到廢死議題,成為選舉攻防焦點。選舉雖然結束,社會(校園)安全網的問題不應被忘記。

其實,教育現場輔導管教系統早已失靈失序甚至失能,背後原因並非來自單一法規命令或函釋,而是整體法律規範脫離教育與社會現實,以及學校教育被超限利用所導致

首先,學校不是百寶箱。這幾年教育部力推行政減量,希望挽救行政大逃亡,結果卻更惡化。原因乃是相關部會急功近利,為求政策立竿見影,只要遇到難題,都要找教育單位幫忙解決。於是學校成為政績提款機,行政負荷不減反增。

例如,文化部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教育部將國家語言納入必修課程,讓甫上路的一○八課綱大亂;教育部修正推動戶外教育實施原則,用以助攻交通部國民旅遊業績農漁產品滯銷,教育部得配合農業部納入學校午餐降低損失等。其他諸如衛福部的防疫工作(新冠肺炎、登革熱、流感等)、限期兩年內完成班班有冷氣的裝設、雙語政策下的各項教育實驗班級與課程,以及數不清跨部會協辦及上級交辦工作,每項都來得又急又猛,使教師及行政人員疲於奔命、心力交瘁。許多本不屬於教育核心任務的工作都要學校來承擔,長久下來,教師哪能專心教學與輔導管教校園安全網哪可能不破?

其次,教師不是超(聖)人。當代教師被賦予的角色功能,有史以來最多元。除了課程與教學外,也要成為計畫寫手,為學校爭取競爭型計畫補助;偏鄉資源人力不足,弱勢家庭日增,得身兼心理師、社工師、照護工作者甚或慈善家;少子女化嚴重,為避免裁併校,還須權充司機接送學生;資訊科技突飛猛進,要學會章魚策略,善用平板與各種APP,成為智慧教學者;加入各種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期許成為跨領域專家,拓展斜槓人生等。

此外,教師除了要成為時間管理大師的超人外,更要成為擁有絕佳情緒管理能力的「聖人」。遇到行為偏差學生與恐龍家長,須具備波瀾不驚的心理素質,更要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修養。用「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教訓宰予的孔子,如果處於當今社會,恐早已淪為不適任教師了!

最後,輔導不是萬靈丹。四一○教改運動後,教育法規開始鬆綁,校園民主化成為教育管理哲學的主流,採取「弱化管理訓導,強化教育輔導」的策略。於是原本是後備部隊的輔導人員,一躍成為友善校園的先鋒。一○八年少年事件處理法大幅修正,觸法兒童回教育與社政體系、以「曝險少年」取代「虞犯少年」來去除身分標籤印記、「輔導先行,司法後盾」等重大變革,大大增加輔導人員的工作量,人力卻遠遠無法補足。輔導教師培訓不足、社工師流失率高、心理師投入學生諮商意願低,縱然學生輔導法在一○三年頒布施行,也補不了社會(校園)安全網的破口。

總統與立委大選已經落幕,期待新執政團隊別再超限利用教育,讓教師回歸校園講台,專注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師。












精進民主 開放不在籍投票


2024-01-17 04:22  聯合報/ 陳立業/大學教授(台北市)
許多網友建議,台灣應推行「不在籍投票」,保障無法返鄉國人的投票權。投票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選舉結束,當大家歷經選舉激情回歸平靜,總是有一批民眾只能用「心」支持候選人,無法化作行動投下神聖的一票。

筆者在投票日隔天,在咖啡店享用早餐之際,鄰座外媒台籍記者主動閒聊,問及對此次選舉看法。席間不乏我倆引用國外民主機制,討論國內贏者全拿的問題,更令筆者覺得可立竿見影的民主進化,或許就是開放不在籍投票。

首先,礙於現今選制採用在籍投票制,每每選舉就有某黨貼心設置「選舉返鄉專車」議題,甚至造就全台大遷徙,選舉周末交通嚴重紊亂,勞民傷財。再者,台灣漸轉型為服務業掛帥的產業結構,服務業特性即無平、假日,輪班假日同仁如受限於工作駐地服務,無法忙裡偷閒就近投票,就民主精髓來看也是枉然。

今年大選日風和日麗,卻創造歷史第二低投票率僅七十一點八六%,除表示民眾對各候選人支持傾向,若能於不在籍投票有所改變,相信必能再昇華台灣民主精神,提升投票率。

此外,另一不能忽略族群為海外僑民,撇開是否開放不在籍投票或比照歐美開放通訊投票機制,在疫情框架下許多過往經常往來台灣的僑民,早已因疫情無法返國進而失去戶籍,若要恢復又必須為了「投票權」耗費時間待在台灣,更屬另一類票源損失。

有關開放不在籍投票機制的討論,衝擊最小之時點即為選後的現在,若在下次選戰方思考此問題,勢必引發其他不當聯想的漣漪。從筆者偶遇採訪選舉的外媒記者之閒聊省思,為了台灣的選制更進步,值得大家探討。


葉匡時/找對的人 做對的事 把事做對(選後新局系列 四)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找對的人 做對的事 把事做對(選後新局系列 四)
◆  嚴震生/國際的觀察與陸對賴的警告(選後新局系列 三)
◆  趙春山/台灣大選落幕 兩岸何去何從(選後新局系列 二)







葉匡時/找對的人 做對的事 把事做對(選後新局系列 四)


2024-01-17 04:19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賴副總統以未過半的四成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其領導的民進黨也沒有取得立法院的過半席次,將是所謂的雙少數總統。記者曾原信/攝影


(選後新局系列 四)
賴副總統以未過半的四成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其領導的民進黨也沒有取得立法院的過半席次,將是所謂的雙少數總統。做為沒有足夠民意基礎的少數總統,未來的賴總統會面臨極其複雜難處的三黨競合關係。然而,不論任一組織所面臨的挑戰有多艱鉅,其領導人要成功,不外乎把握三個基本原則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把事情做對

找對的人主要是指要找到對的行政院長以及對的部會首長。賴總統大概不會如許多專家建議,參考法國憲政慣例,去諮請立法院投票同意行政院長人選,但賴副總統在當選演說承諾要秉持民主大聯盟精神,不分黨派,用人唯才,面對三黨不過半的國會,這應是穩定施政必要作法

不同的職位,選人的條件當然會有所不同,但是,所謂對的人至少要有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良好的官箴與品德,希望未來賴總統的官員們能充分體認到,禮義廉恥不僅是君主政治產物,也是民主時代該有的基本操守

做對的事就是政府的主要政策方向是否正確。新總統最重要的責任當然是在美中台的三角關係下,創造及維護台灣得以持續保有自主生存發展空間。賴副總統有「台獨金孫」的稱號,也自詡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美國拜登總統在台灣選舉結果確定後馬上發言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賴副總統在擔任國家領導人後,應該審時度勢,多些「務實」行動,少些「台獨」口號。

未來的賴總統在思考台灣自主空間時,應該要把美中台三方的利益都放在思考的架構內,設法創造出多贏的可能。如果維護了美方或中方的利益卻犧牲了台灣的利益,那是賣台;但如果只想著台灣利益而無法把美中雙方的利益納入決策思考,卻非常可能毀台。除此之外,新政府各部會首長應該嚴肅認真思考什麼是真正對的事?是不斷地做些「取悅於民」的機巧媚俗工作,還是要去籌謀推動取信於民長遠福祉政策

把事情做對講的就是組織執行力的高下因為政府組織的績效不易衡量,很多部會首長會忽視把事情做對這個執行力的問題。在這方面,除了要靠各部會首長多關注自己部會的行政效率外,國發會以及數位發展部應該發揮更積極的功能來協助政府全面提升執行力

在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行政院研考會與經建會合併成立國發會之前,研考會的主要職責之一是推動行政與法制革新以及管制考核。在這個職責下,研考會曾推動政府電子化、組織再造等重要行政革新工作研考會併入國發會後,行政革新這個工作似乎已被邊緣化

過去八年,有些部會,如數位部環境部行政院各專案辦公室組織調整與設立,並不符合組改設計初衷與理想,政府人事與組織效能還有很大改善空間。新政府應要求國發會重視並持續提升行政革新與績效管考等職責,政府才能把事情做對。

另外,眾所周知,數位化與AI能力將決定國家的競爭力,政府官員應該具有善用數位工具與AI的能力。到目前為止,許多民眾還不清楚數位部的職責何在,數位部要是真能做對事,同時把事情做對,至少應該能讓政府各單位成為數位轉型的表率,引領民間社會快速完成數位轉型,讓台灣除了能製造半導體外,也能活用半導體所能發揮驚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