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追求質的提升 拚有感經濟(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1400/web/ 

◆  聯合報社論/美國管控、諾魯突襲:賴清德路線災難可期(《2024大選變局》系列四)
◆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已無施明德
◆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追求質的提升 拚有感經濟(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四)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追求質的提升 拚有感經濟



2024-01-17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局展開,必須回到經濟與產業政策探討,特別是回應年輕族群的發展需求。 路透


(2024開新局 改革再出發 系列四)
此次大選缺乏詳細經濟路線與政策攻防,除了重啟兩岸服貿、高房價物價、主權基金等個別式議題外,對於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與經濟發展路線幾乎留白。新政局展開,必須務實回到經濟與產業政策探討,特別是回應年輕族群的發展需求。

蔡政府執政近八年來的經濟表現,從數據上來看很亮眼,複合經濟成長率3.17%,高於全球、亞洲小龍及日本,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 GDP 名列全球第14。但數據未能反映到人民感受上,主要來自於產業不均衡發展所導致所得分配不均,使得不在贏者圈內的民眾不易感受經濟成長的成果,加上近來通膨使得實質薪資滑落,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這些困境的產生有其主客觀因素,卻是新政府必須嚴肅面對問題

半導體產業作為護國神山,對國家安全與外交有無可忽視巨大正外部性,政府傾力發展,無可厚非,也有高度共識,但是在半導體產業之外,特別是傳統產業與眾多中小企業,除了競爭力提升不夠快,也遭遇人才等資源受到科技業磁吸的影響,發展受限,自也難以普遍提供優質高薪就業機會。因此,如何克服產業的不均衡發展應是新政府的當務之急。

產業發展可以有兩個層面討論一是應有多元而非浮濫的產業樣貌。台灣必須有除了半導體產業以外的多元產業來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這不是新目標,蔡政府的五加二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賴清德的「信賴產業」都有此一思維。這些產業政策隱含引導產業由硬體製造轉往軟體、智慧應用、生技發展的企圖,方向上沒有問題,只是同樣面對既有優勢產業資源磁吸落實程度與速度還有進步空間

此外,經濟學永遠核心問題是「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產業固需多元化,卻不應浮濫化。面對長期競爭力低落、缺乏長期發展優勢、無法提供好的就業機會、甚至高耗能高碳排的產業,新政府必須有勇氣面對,設法建立轉型或退場機制,在衝擊最小的情況下讓有限資源可以釋放出來發展利基產業。

另一個層面的討論在於企業端。政府必須思考如何面對只能或只願依賴低成本、無法或不願支付較高薪資的廠商,畢竟這與打造高薪經濟的目標密切相關,而有感的薪資成長須靠人力和企業能力的提升。

面對百業缺工潮,台灣應著重的不應只是創造就業機會,而是必須創造高薪就業機會。前幾年面對疫情,如何維持企業與就業於不墜是最重要的政策,疫情過後,必須思考如何尊重市場機制揚棄雨露均霑式政策誘因,另行規劃與企業能力、轉型升級與差異化努力、以及與薪資連結的產業政策,才能打造長期具有韌性與競爭力企業

蔡政府另一被稱道的政績是有效擴大投資規模,即使去年出口不佳,仍創造了史上第三高的出口額。但民眾的感受再次說明了經濟成長不等於有感,投資與出口固然有利於 GDP 數字,但畢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過去一、兩年來,台灣經濟面對「外冷內溫」,相對於我國 GDP 高度依賴出口、內需消費卻不及五成不均衡結構,這樣的不均衡發展正在微調,讓台灣的 GDP 結構更為優化、人民更懂得如何享受經濟成長果實。而這也是服務業發展契機-面對更高的消費力,服務業的優化與多元化正可展開,除了傳統餐飲、零售之外,攸關生活品質銀髮產業、育養產業、文創產業必須投入更大的發展力度,為經濟體質進化努力

台灣的經濟政策必須適度改變營業額、出口額、投資額等量化數據追求,無論出口、投資、消費,追求質的提升以打造有感的薪資與生活品質,才是新經濟與產業政策的重點。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已無施明德


2024-01-17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15日在台北病逝,享壽83歲。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曼德拉」施明德辭世。一○一大樓點燈悼念,引正氣歌「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執政者和教科書稱他是「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代表,卻避談信仰和解與和平略過領導百萬紅衫軍反貪倒扁事蹟

施明德是個浪漫英雄主義者,一身傲骨,畢生站在掌權者對面。從爭取人權與民主,到反貪倒扁,他也與新黨喝大和解咖啡倡議聯合政府和內閣制;也主張金馬永久停戰,兩岸用「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為和平搭橋。反貪、聯合政府及兩岸和平等倡議,迄今仍是台灣未解之題綠營則貪腐不斷,根本不在乎人民

綠營謳歌施明德發動美麗島事件,卻漠視他力陳反貪與朝野和解。施明德與民進黨漸行漸遠,八年前他在未遂的總統參選之路,提出大一中架構推動台海和平;在民進黨眼裡,這形同「中共同路人」。賴清德稱施明德為民主先行者,其實早已不同路。

施明德辭世那天,陳水扁剛替女兒打贏官司,台灣民主的大諷刺。阿扁說,「先知都是寂寞的」,彷彿嗆施「還是我贏了」。柯文哲也稱要超越藍綠,但他提名陳昭姿進入立院卻是推動赦扁」;兩人格局差距宛如天淵

聰者,料興亡於遺音之絕響。台獨革命家流自己的血推動和解與和平,未曾享受權力。他的謝幕,在濁世還能激起浪花













聯合報社論/美國管控、諾魯突襲:賴清德路線災難可期(系列四)


2024-01-17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表示,美方在我大選後就派遣跨黨派資深代表團訪問台灣,凸顯台美緊密堅實的夥伴關係。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當選總統,美、中皆迫不及待出手。美國立即派高階代表團來台,名為溝通美方立場,實為「管控」兩岸風險。中共更趁美方代表團還在台,便迅雷殺出,奪走我邦交國諾魯。賴清德勝選的那一刻,兩岸凶險開始升級;他的暴衝紀錄歷歷在目,糟到要美方親自耳提面命

這場選舉,四成挺綠的民眾決定了台灣未來四年走向,六成支持政黨輪替和兩岸和平民眾被迫共同承擔後果。危機的解方,鑰匙仍在賴清德手裡。賴清德選前誇口,他當選,兩岸戰爭的風險最低,中共才會改變兩岸政策。這種發言,以為世界是圍繞著他在旋轉,傲慢到了極點。在當選感言中,他強調,他將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但當天,美國總統拜登奉送賴清德一句話:我們不支持台獨。至於中共,諾魯突襲只是前菜,軍事和經濟反制將接踵而至

選前,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早一步赴美,向美畫出紅線,商討如何管控台灣選後的中美關係。美國要求中共,不應對台軍事施壓,並派出代表團來台與賴清德當面溝通,擺明是要管控兩岸緊張情勢。中共則先祭出外交攻勢,一手打臉賴清德遵奉的蔡英文路線,另一手在南太平洋戰略競爭向美國示威,也讓美國協助台灣鞏固邦交與國際地位的《台北法案變成壁紙

但舉世皆醒,賴清德獨醉。兩千年陳水扁就職時還謹慎作出「四不一沒有」的宣示,稱願以最大善意與大陸對話;後來膽子大了,才胡亂衝撞變成麻煩製造者。而賴清德尚未當選即放話,他若當選中國就有機會檢討其對台政策;當選時又自誇「這是民主陣營第一場勝利」、「抵抗了外力介入」。這除暴露他對中共的驚人無知,對台灣安全也極輕率。其談話,與蔡英文當年稱「如果打好選舉,連中國都會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如出一轍結果,中共確實調整了方向,導彈、軍機和航母都對準台灣而來。賴清德尚未就職,中共已開始「修正」對台政策了。

尤其,賴清德把其勝選視為台灣人民選擇民主、拒絕威權,成功抵禦外部勢力介入,演說流露出高亢抗中情緒。選前賴清德蔑指中華民國(憲法)是神話和災難,選後雖改口將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維持現狀;但如果他拒絕承認憲法一中,只想借殼一用,兩岸仍無可能交流對話,台海也不可能和平穩定。何況蔡英文上任時就如此宣示,中共視為未完成的答卷;賴清德學舌照抄,更不可能完成答卷。

賴清德在軍事、外交和經貿,都將面臨比蔡英文更嚴酷的考驗。賴清德應思考葛來儀等三位美國學者的建議:有效的嚇阻,必須具備可靠的「威嚇」和「保證」。蔡、賴只強調威嚇,包括天價軍備、青年延役和全民巷戰等,卻缺乏可靠的保證。葛來儀等人還建議,賴清德應凍結台獨黨綱,讓維持現狀的承諾更具可信度。

此外,賴清德以某種形式讓習近平相信兩岸仍有和平統一的可能。這其實不難,只要宣示:如果兩岸的政治和經社條件逐漸趨近,人民的參政權、財產權、公民權獲得完整保障,兩岸便可進一步坐下來商討和平統一的目標和前景。否則,對習近平而言,若和平統一絕望,就只剩武統一途了。

賴清德必須嚴肅看待六成力挺兩岸和平民意,這是支持兩岸對話與和平重要支撐。蔡英文執政,外交崩盤、兵凶戰危、經貿風暴隱現;賴清德很難再這樣拖過四年。時間不多,請拿出可靠的保證吧!(《2024大選變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