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賴政府不能坐視產業結構失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556/web/ 

◆  經濟日報社論/賴政府不能坐視產業結構失衡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震撼教育
◆  聯合報社論/一位法官之死,蔡政府務虛司改的苦果








經濟日報社論/賴政府不能坐視產業結構失衡


2024-04-16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Google台灣前總經理簡立峰簡立峰。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準總統公布首波內閣人事,由卓榮泰出任閣揆,並期許為「AI行動內閣」,借當前流行的AI一詞以彰顯行動、創新(Active & Innovative)。雖然新內閣並不是以AI人工智慧為號召,但我們仍要提醒賴政府,在高度發展的經濟環境,政府能量相對愈來愈弱,可做的相對有限,主要還是靠企業努力,若未能看清台灣經濟面臨的危機,一股腦兒趕時髦追趕AI產業鏈,極可能讓產業發展失衡。

表面上看,被視為新工業革命的AI產業,帶來對半導體業的需求,台積電等利多不斷、股價屢創新高,帶動台股持續飆升,股民皆大歡喜高檔餐廳一位難求。稍早,蔡總統洋洋自得:「作股票的這幾年應該都有賺吧?」並以主計總處資料,佐證台灣經濟成長率八年來居四小龍之首,人均生產再度超越韓國。

在亮麗的經濟表現下,產業分布不均的「灰犀牛」卻已直逼眼前。台灣谷歌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上月在產業論壇演說時指出:台灣被列為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不是因為兩岸關係,而是經濟高度集中在單一產業和公司-台積電市值占台灣股市超過三成,也相當台灣一年的 GDP;但沒有一種產業或企業會長長久久,必然有其盛衰的循環周期,產業太過集中面臨高度波動的風險。

顯然,這種提醒並沒有受到賴清德準總統和他的團隊重視,因為他的競選政見,完全沒觸及將如何處理產業結構不均的問題尤有甚者,在蔡政府的八年任期內,也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即便是財經專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質疑台灣已面臨「荷蘭病」的問題-因半導體業一枝獨秀,占用大量稀有的水電和人才資源,導致其他產業難以競爭發展,產業結構愈來愈畸形發展所得分配益發不均難以承受愈來愈大的產業波動風險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過去蔡政府完全不予理會,未來賴政府看來也會如此

事實上,產業高度向半導體業傾斜的風險,早在這幾年顯現出來-疫情剛發生的前兩年,因市場對資訊產品高度需求,我國成長率明顯高於先進經濟體平均值:依國際貨幣基金資料,民國一O九年(2020年)以3.4%對-4.2%,民國一一O年(2021年)以6.5%對5.6%。但在世界進入不景氣、對資訊需求轉弱之下,我國經濟表現立刻反轉且落後,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以2.4%對2.6%,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則是1.4%對1.5%。在今年世界需求恢復之下,我國又被預期以3.0%超越先進經濟體的1.4%。

這種因產業高度集中所產生的時強時弱,造成企業經營和投資的高度困難,也導致勞工的工作和收入不穩定,絕非好的狀態,而股市卻因諸多半導體業權值股的影響,幾年來持續飆升,難以反映這種窘況。但可以確定的是,所得分配持續惡化-吉尼係數從民國一O六年(2017年)0.337升高到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0.342,五等分高低所得差距倍數也由6.07倍增加到6.15倍。民國一OO-一一O年(2011-2021年)間受雇員工報酬的 GDP 占比,也從45.7%降到43.0%,但晶圓廠所到之處卻房價飆升,令一般年輕人無力買房,少子化更加嚴重,今年3月出生1萬人、死亡1.7萬人,令人瞠目結舌。

對這種產業失衡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現象,連主計長都承認政府該負較大責任;但蔡政府從未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只會在選舉接近時,藉各種名目提供補貼發錢,而非透過有力的產業政策,發展那些逐漸萎縮的產業。例如,農業競爭力愈來愈弱,政府卻未投資相關的農業研發,只會增加對農民的各種補助。弱勢製造業也類似,不提供更多資源給相關研發機構,來強化其企業競爭力,又無力突破區域貿易協定,讓其和外國公平競爭,地價又高到讓傳產難以承擔,業者當然只能節節敗退。

賴政府團隊必須認真想想,哪天美日歐半導體業恢復繁榮時,台灣經濟會是何種景象?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震撼教育


2024-04-16 00: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院會,討論年改修法復議案等三案,藍綠連續三次平手,民眾黨立委雖在場但未投票。記者林伯東/攝影


上周五立法院針對年改案進行表決大戰,民進黨全軍覆沒;周六的鄉鎮市長及議員補選,民進黨又以一比五慘敗。新內閣正如火如荼組建,賴清德如果昧於政治情勢的變化,新政府的未來不難想見。

立院的甲動表決大戰,民眾黨僅作壁上觀並未投票,但國民黨靠些微優勢,就在三案取得全勝。提案內容,則是民進黨過去自誇重大政績」的軍公教年改證明藍綠焦土作戰已是現在進行式。除非民進黨能拉攏民眾黨,否則,在立院「屢戰屢敗」將是常態。

至於補選大敗,更具意義。民進黨雖用「投票率低」、「已拉近距離」、「民進黨支持度仍居各黨之冠」等理由辯解,但仍無法掩飾尷尬。過去,在「死忠支持者多」的情況下,補選投票率低,往往對民進黨有利。但這次補選,民進黨連綠大於藍的宜蘭員山都輸,就不是「投票率低」所能解釋了。

民進黨補選之敗,與賴清德新政府籌組不得民心有關。民進黨在總統、立委是「雙少數」,但賴清德內閣組建卻不見新意,亦不見少數政府的謙卑;外界所見,只有小圈圈用人、派系包辦卡位的醜態。民意反撲,自是必然。

民進黨在立院依舊蠻橫,和賴清德組建新政府的專橫心態一致,都活在過去八年一黨獨大、為所欲為舊夢裡這兩場震撼教育,能給賴清德啟示嗎













聯合報社論/一位法官之死,蔡政府務虛司改的苦果


2024-04-16 00: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司法院長許宗力至士林地院對基層法官表示,請大家注意身心健康,參加戶外活動是必要的,不要整天綁在辦公室。記者林伯東/攝影


士林地院一名優秀法官墜樓身亡,留下「我很累」的遺言;此一事件,掀開當今司法行政高層無能、導致基層法官過勞的真相。蔡總統上任時高喊司法改革,如今證明,八年改革多為務虛的空心口號。追根究柢,蔡總統好大喜功卻所用非人,司法院長許宗力貪戀權位卻欠缺執行能力,只留給社會一堆苦果。

李姓法官是在「國民法官」專庭服務,這是蔡政府任內重大變革之一。儘管該法官表現優異又熱情投入,但和其他認真的法官一樣,每天得面對無止盡的新增案件。除挑燈夜戰,假日加班因應龐大的結案壓力,並面對審判品質的自我要求,再加上行政管考,身心負擔備極沉重。

「我很累」,是基層法官的共同心聲,也是近年司法界爆出走潮的主因之一。過去七年,全台法院案件量成長兩成三,法官雖增百餘人,但不少法官人力被調到憲法法庭擔任研究工作,協助大法官的憲法判決。當法官集體工作負擔日益加重,行政管考一味要求結案速度,卻無視案件品質,這樣的司法改革怎能獲得人民信任?

面對法官之死,許宗力發出「給法官的一封信」回應司法過勞問題,竟還長篇大論夸談自己政績,讓許多法官「心涼」。有法官為此羅列歷任司法院長的作為數據對比,許宗力明顯墊底。更有法官在法官論壇發言,要求他效法「周處除三害」精神,下詔罪己。

司法院近幾年缺乏精準的評估政策,導致法官工作量不減反增;另一方面,投少數人所好的政策,也造成嚴重的勞逸不均問題。兩年前,司法院視為司改里程碑的「商業法院」成立;但上路四個月,卻出現七名法官「無案可審」的現象,還得下修案件進入門檻。同樣的,耗費數億元宣傳打造的國民法官法庭,當初估計一年約三百案,結果卻連半數都不到。政策畫錯重點,評估失準,也導致資源錯置。

近幾年,大法官假人權之名,對案件的審理、量刑、假釋等,自行造法頻增繁瑣卻不切實際的要求,廣開訴訟名目,更創造海量案件。一名受刑人可以毫無節制地提出再訴訟,各審級法院常為同一當事人收到數百起案件,連憲法法庭也難逃其殃。孰令致之?司改國是會議曾要求司法院提出防杜濫訟之計,卻始終不見作為;相反的,因大法官積極造法,導致法官得處理許多冗長卻無意義的程序問題。

大法官此次成為基層法官開砲對象,主要是蔡總統任命的大法官一味漫談理想,更屢屢逾越立法權紅線自行造法。許宗力標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某時期的「司法積極主義」,欲透過憲法判決主導制度的形成,讓大法官宛如太上皇般不斷指導立法、行政權,一再引發非議。憲法法庭的十五名大法官,每年僅處理廿件憲法判決,卻調用許多法官協助研究,除挪用基層人力,憲法判決還不時製造新問題。這批大法官想要留名青史,卻讓司法困境雪上加霜。

許宗力本身對司法實務外行,接下司改重擔卻不知病灶所在,欠缺識人之明卻積極部署自己親信之官位,導致其提拔的終審法院院長連爆醜聞只想聽奉承之言的司法團隊,用七年時間證明自己無力解決司法沉痾,反製造更多問題如今搞到法官輕生,引爆基層怒火卻還沾沾自得,豈不可悲

蔡總統選擇眼中只見天邊彩虹、鄙視腳旁玫瑰的許宗力領導司改,結果是一敗塗地,不僅民眾不滿,連法官都懷疑司法的可信度是否提升。當基層法官都對許宗力怒言相向,這將成為他撕不掉的歷史標籤。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周行一/不易覺察的勇氣與承諾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不易覺察的勇氣與承諾
◆  王文華/從開門,到關門







周行一/不易覺察的勇氣與承諾


2024-04-16 00:50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政大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UBA男籃冠軍戰,政治大學以92:59擊敗健行科大,獲得四連霸,政大游艾喆(中)獲頒MVP。記者曾原信/攝影


政治大學雄鷹籃球隊僅成軍七年,三月廿四日奪得一一二學年度 UBA 男一級冠軍,創了史無前例的四連霸紀錄。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姜豐年學長承諾捐贈創辦雄鷹隊時,對我發下豪語,要幫助學校五年內奪得 UBA男一級冠軍。我當時並無這樣的期望,僅希望球隊成立之後能提升政大的教育及校友的向心力,但是姜豐年學長和妻子陳怡樺學姐,以無比的創業家精神提前達標,創了歷史紀錄。

到底政大師生及校友,甚至全國的學生們,可以從雄鷹隊學習什麼呢?當時在校內討論設立雄鷹隊時,學生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政大是頂尖大學,為什麼要讓學術成績不夠進入政大就讀的學生球員就學呢?我說,不同天賦的學生在校園裡共同生活,可以相互觀摩很多背景相似的同學間學習不到的寶貴人生體驗。雄鷹隊的同學們在過去七年中真的就給其他同學一個珍貴的課程。

我每次觀看雄鷹隊比賽時,常自忖不會有那種一次又一次在衝撞中跌倒後站起來再加入比賽,受傷以後拚命趕快再上球場的勇敢;我接觸過許多還不確定自己夢想的政大學生,但是每一個雄鷹學生球員都願意為了將來有機會打職籃,在球場中受傷、奮戰。為了理想,雄鷹隊員入學前都知道,學校生活將是很單調的上課學習與練球;當一般學生在寒暑假享受多采多姿的生活時,雄鷹隊必須起早接受體能與各種訓練、參加各種比賽,冒隨時可能受傷的風險。

所以政大師生與校友在學生球員中學習到有人生理想的重要,理想讓人鼓足勇氣邁進,而且做出別人不願意承受的犧牲。姜豐年與陳怡樺更是學生球員與大家的榜樣,他們對學校的捐贈是一生的承諾(commitment);從捐贈球隊的第一天開始,夫妻攜手把灌溉球隊成長當成是自己的志業,沒有因為自己主客觀狀況的改變就對這個承諾打折,反而愈挫愈勇,讓承諾開花結果。大家如果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不輕諾寡信,一旦承諾後就義無反顧堅持兌現,台灣社會將會更美好。

雄鷹籃球隊能有所表現,還有一個不廣為人知的重要因素。姜學長不只一次對我提起,因為尹衍樑學長體育館捐贈在先,母校有一個高水準的籃球運動空間,是姜學長決心捐贈的一個重要因素。尹學長的承諾精神同樣讓人動容,他捐贈現在被大家譽為台灣最好的圖書館之一的達賢圖書館。捐贈前他問我,他為圖書館開會時,我是否都會參加;至達賢圖書館完工前,他頻繁於早上七點半開始與同仁討論興建細節,我參加的會議就超過五十幾次,更遑論我未參與、他自己與興建團隊的開會次數。尹學長對承諾的堅持與身體力行確保承諾的成果,與姜學長相互輝映。

政大因為這些了不起、值得大家學習的校友而進步,他們的勇氣與承諾本來不易覺察,但因為他們堅毅的成果而彰顯。台灣社會倘若以他們的勇氣與承諾為學習的榜樣,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