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面臨逆轉變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276/web/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願作文在寅或金正恩?
.聯合報黑白集/一味內鬥,誰顧邦交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面臨逆轉變局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面臨逆轉變局


2018-05-02 00: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經濟經過一年多的同步、強勁成長後,2018年第1季出現成長減弱且步調不一的信號,最明顯的是歐元區景氣大幅降溫,中國經濟也傳出成長可能減緩的信號;日本及亞洲其他國家雖大致平穩,但全球貿易緊張升高也使信心指標走軟;只有美國經濟成長仍強,通膨壓力持續升高。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原本可望次第走向正常化,但現在已經轉變成美國獨緊、他國觀望的態勢;敏感的金融市場也出現股市動盪,各國公債殖利率差距拉大,美元匯率回升等不安情勢。
歐元區經濟去年出現驚喜,整體經濟成長率達到2.5%,十年來最快,但今年來的表現卻是驚嚇。經濟數據從2月開始轉弱,範圍涵蓋全歐。德國2月工業生產比元月減少1.6%,出口經季節調整後減少3.2%,都是近兩年半來最大降幅。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第1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僅季增0.3%,不到上季的一半,也是一年多來最低水準。依據現有的最新數據推算,德國今年經濟年增率只有1%,整個歐元區年增率也降到僅1.2%,遠遜於去年的2.5%。連歐元區以外的英國,第1季GDP也僅季增0.1%,是五年多來最低。
歐元區景氣轉弱,部分是基於暫時性、一次性因素,例如年初天氣異常寒冷,數十萬人受嚴重流感侵襲,德國年初時曾發生勞資爭議等。但也可能是因為金融海嘯後歐元區投資長期不足,已將潛在產出水準壓低,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也逐漸疲乏。去年經濟成長轉強後,今年供給面出現停頓現象,開始抑制成長。例如德國化工業現在已經訂單滿手,產能不可能立即擴張,許多其他產業也難以找到技術勞工,產值當然難以加速成長。經濟學者普遍認為景氣復甦已經越過頂峰,去年的榮景不大可能重演。
大陸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周發表聲明指出,今年必須加強工作力度才能達成經濟成長目標,尤須促進國內需求。這是中國當局2015年來首次對經濟展望發表如此沉重的看法,顯示領導階層已經意識到由於中美貿易緊張升高,今年6.5%的成長目標正面臨挑戰,準備對潛在的經濟動盪採取措施。聲明中並未再提到減債工作,反而強調必須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而且在聲明發表之前人民銀行已先行降低存款準備率。
只有美國經濟表現仍相對良好。第1季年增2.3%,優於預估的2%;雖不如去年第4季的2.9%,但第1季受到氣候寒冷影響,成長本來就偏弱;何況就業市場吃緊,減稅及政府擴張支出的刺激效應也將次第展現,經濟學者預測全年成長率將達3%的佳績。
面對今年來成長步調減緩,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熱度升高,目前除了美國聯準會(Fed)外,主要國家央行已經放慢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步調。日本央行27日會議已不再預測2019年度通膨能達到2%目標,歐洲央行26日會議根本未討論將如何結束購債計畫,英國、加拿大及瑞典央行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繼續維持寬鬆政策。
其實全球經濟去年能夠同步成長,靠的是多項有利因素碰巧同時出現,而不是由於各國普遍採取能夠支持成長的政策,且彼此互動所產生的結果。美國仍維持溫和成長,歐洲是因為結束撙節政策而讓經濟得以療癒宿疾,中國經濟「軟著陸」成功,巴西、印度及俄羅斯也擺脫之前的重大震撼而邁向復甦。但今年只有美國能藉由擴張性財政政策維持成長,歐洲長期投資不足已開始抑制復甦動能,中國因貿易衝突升高而出現成長減緩信號,一旦全球爆發貿易戰則新興市場勢必淪為池魚。全球經濟同步成長,貨幣政策同步正常化,金融市場同步繁榮的好景也將成過眼雲煙。面對國際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動態變化,企業界、投資人及央行在營運布局與政策規劃上均須知所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一味內鬥,誰顧邦交


2018-05-01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多明尼加與我斷交,蔡英文總統盼朝野放下成見,一致對外。 記者杜建重/攝影


當蔡政府還沉浸在「拔管」的歡愉中,冷不防,傳來多明尼加與我國斷交的消息外交部長吳釗燮痛斥,多國在斷交前一小時才告知我國,是很「不厚道」的作法;事實上,外交戰線何曾有過「仁慈」之役?蔡政府踰法拔管又何曾有過一絲厚道?
蔡英文總統昨天特別針對斷交喊話說,面對北京對台打壓,大家應該放下成見,一致對外,政黨利益不應大於國家利益。這番談話,對照近日國內的緊繃氛圍,顯得格外諷刺。蔡總統上任以來,全力打壓在野黨和軍公教等「非我族類」,用人行事皆將政黨利益放在國家利益前面,把經濟民生丟在腦後。如今民心盡失,政府才呼籲「一致對外」,這要說給誰聽?
多明尼加在民國30年(一九四一年)即與中華民國建交,雙方持續七十七年的邦誼,說明它不是在兩岸間搖來擺去的牆頭草。多國總統辦公室的聲明說,「歷史和社會經濟現實,逼得我們不得不改變路線。」反觀台灣,蔡總統現在連「中華民國」四字都避提,閣揆更自稱「台獨工作者」;在他們眼裡,七十七年的邦誼有什麼珍貴嗎?
曾駐多國的大使說,「這個國家不重要」。試問,若依其標準,有什麼國家是重要的?一個國家的重量,當然不是根據邦交國的多寡來衡稱;但如果一個國家內部四分五裂,每天都在彼此仇視鬥爭,而且由主政者帶頭為之,它的前途何在?
光拔管就花了四個月,政府還有心力顧邦交嗎?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願作文在寅或金正恩?


2018-05-01 23:3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南韓總統文在寅(右)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左)上月27日在兩韓高峰會上簽署聯合聲明後握手。 美聯社資料照片


兩韓領導人在板門店舉行「文金會」,並發表「板門店宣言」,宣示南北韓將為未來半島的和平、繁榮與統一共同作出努力。在全球的注視下,金正恩文在寅共同演出了一齣驚奇不斷的和解大戲。同一天,蔡英文也說,只要不預設政治前提,在對等原則下,她也希望跟對岸領導人見面。姑不論其可能性,蔡英文不妨自問:如果「蔡習會」成真,她願否簽下宣言,宣示為未來中國的「和平、繁榮與統一」作出努力?
在南北韓兩個領導人中,蔡英文會希望自己是哪一造?她想當台灣的文在寅,還是台灣的金正恩?很明顯的,蔡英文從不曾以此自況,她恐怕只想將台灣漂得離中國大陸遠一些,與索羅門、馬紹爾這些不知從何連結的「遠親」共同徜徉在太平洋的碧波中!
文金會上,兩人牽手往復跨越卅八度線,震撼全球;而蔡英文「願與對岸領導人見面」的提議,卻無人聞問,形成了尖銳的對照。兩韓和兩岸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作為二次大戰後全球僅存的兩個分裂國家,文金會試圖突破冷戰遺留的僵局,蔡英文卻欲將台灣裹進更深的繭中。
「文金會」與十一年前的「盧金會」或十八年前的「雙金會」,都靠同一力量推動,那就是掙脫前殖民帝國主義的蹂躪、返回朝鮮民族統一自主的光榮。兩韓分裂的時間和兩岸約略相當,這份期待歷七十載而未衰。文金會所以能在板門店登場,主要是文在寅心中的一粒種子起了作用,作為「脫北者」之後的文在寅對兩韓骨肉分離之痛難以釋懷,戮力要讓半島和平的願望成真。同樣重要的是,金正恩利用核子試爆為槓桿大幅扭轉北韓的談判地位後,選擇以民生和經濟發展為先,願意放下核子武器。
文在寅在川普幾乎要對北韓發動攻勢的緊張邊緣,挽回了和平的可能,他遞出橄欖枝,讓金正恩可以從平昌冬奧的舞台施展一系列的逆轉秀,鋪平四月「習金會」及五月「川金會」的紅毯。朝鮮半島情勢在崩解邊緣能陡然峰迴路轉,主要是兩韓的民族情懷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吹散了密布的烏雲。
試想,若此刻青瓦台的主人不是文在寅,而是個唯川普馬首是瞻的扈從總統,只會隨華府魔棒起舞;那麼,現在半島的情勢將是另一番戰雲密布的景象,而沒有今日的和平曙光。
金正恩在板門店前拉著文在寅的手兩人往復跨越卅八度線,不純粹只是一場表演。他是向世人宣告:卅八度線其實是強權建構的分離邊界,只要有意願,這個低低的水泥界線隨時可以一跨而過!在這短短的十餘秒鐘,金正恩跟上了文在寅的政治論述,踩齊了步伐,兩人因此可以在藍橋上比肩而行、促膝而談。「牽手跨線」、「藍橋深談」這兩個真情流露的場景,比起「板門店宣言」,其實更令人動容。
對比兩韓漸入和解之佳境,台灣卻演繹著完全不同的敘事。在台灣,原本頻繁的觀光互訪受到了阻擋,原本往來互利的經貿遭到醜化,「同胞」變成了「賤畜」,「去中國化」的課綱更讓兩岸的歷史線索面目全非。蔡英文乘著反中狂潮當選總統,卻也成了民粹的奴隸。蔡英文或許知道一葉障目的台獨難有竟功之日,但她固守已維持不住的「現狀」,也成了自困之局。在「文金會」之日,她期盼與習近平見面的答覆軟弱無力,其教長拔除準台大校長卻成了最大的回聲!對一名校長都已如此睚眥必報,還能有什麼和解的胸襟?
正在改寫歷史的文金會,文在寅是推動者,金正恩是響應者。文在寅以民族的統一為抱負,矢志和解;金正恩則意識到潮流所趨,必須妥協!無論是文在寅或是金正恩,皆有蔡英文可以師習之處,蔡英文要選擇當誰?或者她將比原先的金正恩更不可測,把台灣帶向深淵?

【重磅快評】台大校長遴選案真的與顧立雄無關?

.【即時短評】無限上綱拿獨董做文章 官方拔管沒能耐沒底線
.【即時短評】丁守中獲提名 挑戰才要開始
.【重磅快評】趕快列管!13萬家違章工廠比敬鵬更危險
.【重磅快評】台大校長遴選案真的與顧立雄無關?

.【即時短評】教育界集體投反對票 跛腳吳茂昆能不下台?
.【即時短評】大陸兩面手法 台灣民心將離更遠
.【重磅快評】從兩韓和解 看台灣的外交困境
.【重磅快評】相信嗎?台灣有人崇拜種姓制度!
.【重磅快評】敬鵬大火「一定要有人出來扛…」
.【重磅快評】任憑政治黑手抜管 下一個就是你遭殃
.【重磅快評】新五四運動反獨裁爭自主 絕非台大家務事
.【即時短評】高教屈服於政治力 大學恐教出更多宋高宗







【重磅快評】台大校長遴選案真的與顧立雄無關?


2018-05-02 07:57 聯合報  主筆室
教育部駁回台大準校長管中閔遴選案,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說:「不歸我主政」。記者高彬原/攝影。



近來教育部駁回台大校長管中閔的聘任案發燒,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被問到此事,連說六次「不關我的事「這不歸我主政的事項」。但是,這真的和顧立雄無關嗎?


根據證券交易法第十四條之二的規定,依證券交易法發行股票的公司,得依章程規定設置獨立董事。同條文明定獨立董事「持股及兼職應予限制,且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換句話說,依法論法,獨立董事兼職必須依法,而且不能和公司有任何利害關係
再來看教育部決定駁回管中閔聘任案的核心,主要法律論點有二。一是管中閔在台大同意之前,就已經在台灣大哥大公司「違法兼職在先」。其次是管中閔擔任獨董,顯示「管中閔與遴選委員蔡明興有重大利害關係」。換句話說,教育部不但認定管中閔這個獨董,和證券交易法規範的獨董不一樣,是和公司有重大利害關係,即便兼職,也是違法。
於是問題來了。金管會既然是證券交易法的主管機關,顧立雄又是金管會主委,眼前有這麼重大的違法事項,金管會掌握了多少台哥大和管中閔違法「直接或間接利害關係」的證據?又對於管中閔有教育部所謂兼職的狀況,有多少了解?
如果金管會拿得出證據,那麼應該就可以達到讓台大和管中閔「一槍斃命」的效果;如果沒有,不就證明其實教育部不管兼職或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指控,純屬教育部的羅織或想當然耳的構陷?
顧立雄對媒體耍官威,看起來可笑又可悲。不知道他是基於無知所以認為與己無關,或者心虛才刻意閃躲。無論何者,都只證明一件事:整個民進黨政府在拔管案的荒腔走板,讓所有內閣官員進退兩難。這樣的共業,也只好讓蔡政府自己全部承受了。





【重磅快評】趕快列管!13萬家違章工廠比敬鵬更危險


2018-05-02 10:16 聯合報  主筆室
桃園市平鎮敬鵬大火造成五名消防員殉職。 本報資料照



桃園敬鵬大火熄了,善後進度到對消防員從優撫卹、入祀忠烈祠,市府循例開設募款專戶…。亡羊補牢部分,檢討的大話少不了,大官們深表痛心,大頭大腦地誓言改革。假設各大官的改革都能落實,以後就不再有消防員無謂喪生?別幼稚了,當然不可能。

因為,敬鵬是合法工廠,是經濟部列管的8萬3千多家之一,各級政府各式各樣例行管考,理論上應能掌握工廠動態。可是,農委會最新的「農地資源盤查」,農地上非法違章工廠至少13萬家,且每年以7,000家速度新增。既然違章,政府當然沒有基本資料,更沒有例行的勞檢、安檢,形同未爆彈的違章工廠,危險的程度遠超過合法工廠
合法工廠至少要符合以下5要件:1、合法登記,2、符合建築技術規則的逃生路線規劃及計算步行距離,3、消防設備符合相關規範,4、通過年度安檢,5、工廠需有職工消防編組。符合這5項規定就保證工廠安全?當然不。敬鵬符合5要件,怎麼燒得這麼凶?
5要件是標準的「官樣文書」,必須注入老闆高度的防災意識,才能讓合法工廠的消防建制發揮作用。就看第5項職工消防編組,設置的目的是在消防隊趕來前第一時間先自主滅火…,當然危險,需要反覆演練才能發揮防災、減災作用;對照敬鵬現場,火起第一時間員工拚了命往外逃,誰管是那個消防編組。
官員誇口的改善「誓言」不必多講,先瞭解敬鵬的火勢怎麼燒的,至少需重建火場,模擬火災發生過程;重建火場不是為究責,追究法律責任,單純為找出問題在哪,才可能尋求補救。
至於葉俊榮、鄭文燦談到工廠危險物品大盤查,消防署有些含蓄談話,其實,危險工廠消防單位都建檔列管,手上資料先盤查再說。環保署對危險、有毒物品也在官網「化學雲」專區可以查到。手上的資源先求運用效率化,危險物品遇熱發生閃燃、爆燃都在一瞬間,等大官的話日後兌現,早就爆炸起火了。
特別拜託立委放下修「工廠輔導管理法」,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的念頭,這些未爆彈應該就地列管,不是就地合法。




【即時短評】丁守中獲提名 挑戰才要開始


2018-05-02 11:18 聯合報  記者楊正海╱即時報導
丁守中獲提名 挑戰才要開始。記者楊正海/攝影



國民黨台北市長黨內初選結果揭曉,確定由民國83年(1994年)來四度角逐黨內提名、三敗一退的前立委丁守中出線,代表國民黨打這場首都爭奪戰。儘管丁守中達成自已規劃20多年參選台北市長的人生目標,但不管對丁或是國民黨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4年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對戰連勝文,以平民對權貴之戰,大贏20多萬票,柯陣營今年若以這種打法對來對付丁守中,很難易引起共鳴,不過,當今年輕人依然抑鬱,國民黨還未獲得青年族群青睞,對手柯文哲卻已長期經營青年世代選票,丁守中要如何突破,是選戰的重中之重。
丁守中沒有明星光環,或許母鷄帶小鷄的戰略已成過去式,但台北市長選情特殊,首都是媒體焦點所在,選情連動,甚至有外溢效應,母雞有沒有功效,還很難說,丁守中曾說每名參選人都應該是「戰鬥雞」,但過去藍在台北市,沒有母雞光環,選戰都打得辛苦。
例如黃大洲參選,黨部動員小鷄帶母鷄,眾星拱月;連勝文選情陷低迷時,變成嫩鷄帶小鷄,無法發揮功能。
另外,國民黨在歷經執政失利,不少深藍選民對投票意興闌珊,丁守中該如何催出深藍選民投票外,丁還得面對黨內自行宣布參選的最狂教授錕P李錫錕和無黨籍的台北市前副市長邱文祥瓜分票源
新黨的態度,也影響整個戰略。過去的友黨親民黨,雖然「橘子變綠」,但能否變回小藍莓,丁守中都要盡力一試,否則只要泛藍不能整合,市長之路就不會樂觀。
面對對手柯文哲,丁守中這場選戰並不好打,但上屆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之所以敗選,除了藍營不滿施政不投票外,民進黨傾全黨動員投票,也是原因之一。但今年這樣的選戰結構反轉,柯文哲年底選舉要守住85萬票,並不容易。
另根據近期綠軍和藍營的民調,丁守中和柯文哲的差距有拉近之勢,丁守中年底選戰,沒有一定會輸的道理,泛藍如何整合、黨的大戰略,影響甚鉅。





【即時短評】無限上綱拿獨董做文章 官方拔管沒能耐沒底線


2018-05-02 22:15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即時報導
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資料畫面。圖/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自有獨董制度以來,大學教授始是熱門獨董人選。主因當獨董須符合法規要求的獨立性、還必須是外部人。大學教授,比其他會計師、律師等也常兼任獨董的專業人士,更具「外部及獨立性」,自然成企業提名獨董的首要考量。
多年來,各大專院校因應教授兼任獨董,早就衍生出各種規範。也就是,企業聘任獨董前,教授須先向校方申請,校方核准後,才獲企業提名出任獨董,但關鍵在一定要經股東會選任,校方與企業才會簽訂產學合作契約
此次教育部「拔管」,對外宣稱台大未正式同意前,管中閔即「偷跑」任台灣大哥大獨董。一名曾當過某家金控獨董的教授說,若照教育部說的,校方和企業要先簽產學合作契約,教授才能當獨董,實務上根本行不通。官方說法,只能唬弄外行,卻證實自己沒專業。
因為獨董雖獲公司提名,但重點在「須經股東會選任」,也有獨董被提名卻選不上,所以校方與企業絕不會先簽產學合作契約,因為先簽了後若教授沒當選,反而更麻煩。
這是因為產學合作契約牽扯到「回饋學校資源」,就是拿教授當上獨董後,企業發的酬金來「回饋學校」;像一般資本額逾100億元企業,每年回饋學校約100萬,或學校直接抽獨董每年酬金的10或20%當回饋金。「哪有企業提名的人都沒當選,人家還回饋你的道理,所以這種契約,怎可能先簽」,這名教授說,綠營有這麼多教授都在當獨董,拔管的官員是不清楚還是裝傻?
教育部還挑剔管中閔當台灣大獨董後,自行兼任審計委員會及薪酬委員會共三職,後面兩個職務沒向校方報備。這種說法更是「沒理兼硬拗」,因為法規規定,審計委員會就是「獨董」組成,薪酬委員會雖沒規定要「獨董」,實務上,10家公司有10家公司都是找「獨董」擔任薪酬委員會委員。
這名教授說,目前企業聘獨董,就是談「整包」,「你當了獨董,還包括當那兩個委員會委員,大家都一樣」。至於教育部說,管中閔當了台灣大獨董兼薪酬委員會委員,就能幫蔡明興(台灣大副董、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之一)「加薪」,更讓人啼笑皆非;一是薪酬委員會至少三人,不是其中一人說了算,且在金融業隨便問個路人甲都知道,蔡明興這種老闆級的「大股東」,真正財富是來自股利,哪會在乎自己有無被加薪?
教育部為了拔管,無限上綱拿獨董做文章,連日來,支吾其詞,難以服眾,輿論怒火還燒到金管會。說實在,金管會雖能規範獨董的獨立性和專業性,以及獨董在董事會及兩個委員會行使職權的權利義務,但大學教授及學校與企業之間簽約擔任獨董,主管機關的確不是金管會
但拿一個根本不具爭議的獨董身分,就能做出駁回管中閔出任台大校長的行政裁處,實在太不成比例,因而讓社會大眾無法接受。政府為了「拔管」既沒節操又沒底線,主其事者沒本事更沒能耐,只看到綠色執政的權力傲慢正無所不用其極的糟蹋台灣。

去梯言/當政治力展現邪惡

.去梯言/當政治力展現邪惡
.中興遭美制裁:違諾與依賴的代價
.貿易大戰陸反制美 川普能頂農民壓力?
.多國斷交 慎防拉美骨牌效應
.拔管「三位一體」 吳賴蔡「攻守同盟」
.教育不服從…部長後台硬
.多國斷交 問題不在外交 在兩岸







去梯言/當政治力展現邪惡


2018-05-02 00:41 聯合報  公孫策
2011年12月24日,蔡英文出席「學術界挺小英」成立大會,吳茂昆也出面力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之前一再指出,蔡英文政府的最大本領就是把每一件事都搞砸(即使是德政美意如修改勞基法)。這次教育部否決台大校長遴選,所持理由居然是最初的「獨董爭議」,也就是跟大家「裝孝維」裝了三個月,還要指導台大重新遴選、開校務會議,坐實了自己的確是「政治干預」,以上仍然是搞砸;可是台大校長不可以,另外一位國立大學校長相同情況卻可以,那個心態叫做「順我者生,逆我者死」,展現的則是「邪惡」。
「順我意則生,逆我心則死」典出《莊子.盜跖》,莊子講了一個杜撰的故事「孔子見盜跖」,用以非議儒家學說的虛偽。這裡不討論儒道爭議,而要借用其中子張的觀點:從前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可是後代卻以「你的行為如桀紂」當作對君王的最極致貶意,身為天子卻為小人所賤,所以,「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由於後來儒家獨尊,所以史不絕書那些挺身抵抗「盜跖之暴」的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相信的還是子張那番理論。今天台大面對教育部的粗暴與邪惡,教育部的態度正是盜跖所說「順我意則生,逆我心則死」,而台大雖然態度堅定,仍不免孔子見盜跖的神情: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
然而,古今認定的暴君典型紂王,如果活在今天,仍然可能當選總統。史記對紂王的記載: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衿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他的急智與口才能抵擋所有建議與批評,他吹噓自己的能力,並能博得高度聲望。
重點在於,當商朝的百姓發出怨聲,紂王展現的就是「邪惡」:發明炮烙、醯(剁為肉醬)等酷刑,囚禁西伯(周文王)可是收了禮物就免其刑。其結果是,一干阿諛毀纏的貨色當權主政,而那才是商朝滅亡的主因
重點更在於,紂王時的百姓何辜?要熬到箕子出走比干死,也就是熬到紂王惡貫滿盈才得解脫。台大也一樣,現在看來不曉得要熬多久沒有校長的日子。然而畢竟現在是民主時代,台大的遭遇看在其他大學眼中,心知「下一個就是我,就是所有的大學」,於是勇於挺身而出。對教育部而言,此時的情勢跟紂王一樣:諸侯皆叛之。
但邪惡勢力是不會有自省能力的,反而,每撲滅一次「反動」,邪惡會愈發熾旺。也就是說,大學對教育部的抗爭若被「消滅」,其他領域的政治力會受到鼓舞,更多的領域會出現「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中興遭美制裁:違諾與依賴的代價


2018-05-02 00:41 聯合報  朱明琴/南安普敦大學政治暨國際關係系中國政治助理教授(英國)
大陸中興通訊被美國商務部制裁。 (路透)


美國商務部上月宣布,禁止美國廠商向中國中興公司出售半導體等零組件、軟體及技術七年,理由是該公司未能遵守與美國政府簽訂的認罪和解協議有輿論預測,中興供應鏈被切斷之後,將走投無路,宣告破產。果真如此,近年來積極提升中國高科技實力的官方及民間努力,將因此蒙上陰影。
中興個案凸顯中國高科技產業目前的三大挑戰:
一、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是否遵守國際遊戲規則。二○一六年,美國向中興提出起訴,因為該公司逕自向北韓、伊朗等禁運國出售含有美國零組件的商品。
二○一七年,中興承認違反制裁規定,在和解協議裡同意支付美國政府巨額罰款。但中興並未依協議處罰違反禁令的卅五人,反而謊報相關處罰,讓美國政府抓到把柄。
中興或許對美國的相關制裁禁令與出口管制規定不屑一顧,公司內部機密文件更條列出迴避美國出口管制規則的方法;此文件後來落入美國政府手中,成為控訴證據
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須深思,在中國無力改變國際關於制裁禁令與出口控制的規範前提下,遵守遊戲規則,是拓展商機、維繫商譽的必要條件。
二、中國電子製造業極度依賴外國元件的困境。中興遭制裁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須加速突破資訊領域核心技術。眼下的事實是,中國電子製造產業必須自國外購買大部分的半導體,做為基本元件。二○一七年,中國就進口超過二千五百億美元的半導體,是單一工業種類裡額度最大的產品。
中國近年動用國家資源,在開發中央處理器上進展神速;二○一六年登上全世界最快超級電腦榜首的中國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半導體都是中國自主研發製造。IC Insights統計顯示,中國半導體二○一七年的自給率約為十三%,而中國政府的雄心壯志是在二○二五年提高到七十%。
但目前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計公司仍由美國主導,台灣的半導體設計實力則排名全球第二。中國前十大的半導體設計公司要能迎頭趕上,恐難一蹴可幾。此案凸顯出中國電子製造產業依賴外國元件的窘境,中國要在短期之內逆轉此態勢,並非易事。
三、在現今國際局勢中,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緊張關係。國際關係學者針對「中國崛起」的議題,發展出不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但在高科技領域的實證研究共識是,美國仍領先中國。然在超級電腦領域上,中國已在全球超級電腦排名勝過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上,也顯露其野心和發展實力。
任何國家如在上述三個領域取得先機,便能利用其軍民兩用技術的特質,推動民技軍用,提升該國軍事實力。中興被美國切斷重要供應鏈,其5G技術發展的雄心大志不但灰飛煙滅,更間接頓挫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超越美國的夢想。
形勢比人強,中國用民族主義語言,數落美國政府的不是,反倒忘記東窗事發於該公司的違法行為。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如果能從中興慘痛經驗,學到寶貴一課,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貿易大戰陸反制美 川普能頂農民壓力?


2018-05-02 00:41 聯合報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主任(台北市)
大陸對原產美國的128項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美聯社)


為確保糧食安全,一九九六年中國國務院發布「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明確指出將努力促進國內糧食增產,「糧食自給率不低於九十五%」 。惟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攀升,導致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糧食貿易逆差快速擴大,糧食自給率降低,中國亦成為全球大豆、高粱等農作物的最大進口國
在近年中國企圖降低糧食大幅進口困境之際,川普發動貿易戰中國宣布對美國高粱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隨情勢升高,中國又公布將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及汽車、化工品等十四類商品加徵廿五%關稅。並於四月十八日起要求美國進口高粱,必須支付貨物價值一百七十八.六%的保證金。
在這次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先採取以美國農產品為主要反制對象,筆者認主要原因為:
由於美國政府補貼農民種植農作物種類高達廿種,農產品外銷占美國農民平均收入的廿%,而特定農作物如棉花和堅果最高占比達七十%;小麥、大米和大豆約為五十%;肉類和奶製品接近廿%。中國近幾年快速成為美國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中國加重進口關稅當然損害美國農民收益
其次農民是美國政治核心,農民團體及糧食產業鏈相關企業,勢力龐大,在地方、國會,甚至總統選舉中,對兩黨均有挹注經費。在種植大豆及高粱各州中,有許多原本支持川普。中國反制,勢必衝擊美國期中選舉,造成政治壓力。
再者進口糧食集中單一來源,增加糧食安全風險,中國近年一直藉由非常規手段杯葛美國大豆,包括對基改大豆進港的審批程序,提高美國大豆雜質含量檢疫標準等更由於巴西大豆品質優良,蛋白質含量高於美國大豆,一七年中國自巴西進口大豆,已超過美國。
最後利用貿易爭端,反制美國大豆等糧食傾銷,雖然會對國內飼料供應及價格造成振盪,但有助於中國加速改革原來保證價格收購,庫存過多缺失,預計將能提升財政效益。
中美貿易結構失衡,雙方初步交鋒,美國懲罰中興通訊,嚴重衝擊中國高科技產業;中國對美進口農產品加徵關稅、保證金等抵制手段,對美國整體經濟影響有限,但對政治將產生衝擊,能否奏效,還得視美國農民對川普的壓力而定






多國斷交 慎防拉美骨牌效應


2018-05-02 00:41 聯合報  何國世/靜宜大學寰宇外語教育學士學位學程主任(台中市)
外交部宣布和多明尼加斷交,圖為外交部大廳的多明尼加國旗。 記者曾學仁/攝影


自民國30年(一九四一年)起與中華民國建交的多明尼加,「基於歷史與經濟社會現實」,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此結果雖令人遺憾,卻不令人意外。
多明尼加原本是承認台灣的廿個邦交國中最大的經濟體,因此斷交絕非像部分外界所言,多國無足輕重,不足為惜。
去年六月巴拿馬與我斷交後,當時外長李大維曾於七月緊急訪問多明尼加,以強化雙方關係並提出新的合作方案。同時,李部長在該國召開我駐拉美使節會議,以建立新的策略,防止外交崩盤。
雖然台灣多年來捐助多國數百萬美元從事發展計畫,但多國在二○○五年左右已開啟與大陸的貿易與政治關係,雙方貿易每年高達廿億美元,台灣望塵莫及。此外,大陸是多國全球第二大供應國,多國則是中國在中美洲及加勒比海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為加強向中國靠攏,多國總統梅迪納曾出席中資在多國自由貿易區設立的第一家企業開幕儀式。
多年來,台灣一直透過經濟合作援助協定,協助邦交國進行基礎建設、支助改善當地婦女生活及咖啡生產等計畫,加強與當地國的關係。最近五年,不包含其他貿易協定,中美洲邦交國每年平均接受台灣五千萬美元的合作援助計畫。透過這些計畫,台灣在當地仍具有很強影響力,筆者實地參訪觀察,這些計畫頗具成效,足以證明外交人員的辛勤經營成果,所以此次斷交實乃非戰之罪。
另外,大部分尼加拉瓜及薩爾瓦多的政府機構都是台灣建造或支助建造除了經濟援助外,台灣也是中美洲議會的永久觀察員國。透過上述操作,台灣對這些邦交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我們也發覺,不讓我中美洲邦交國在台灣的援助及與大陸建立日益增加的經貿關係中做兩難選擇,是大陸能鯨吞蠶食我邦交國的務實政策。亦即,大陸外交政策更具彈性,提出經濟優先並超越意識形態例如,在與巴拿馬建交前,先資助拓寬運河工程另外像援助宏都拉斯及尼加拉瓜建立跨洋鐵路及新運河,都是鮮明例子。
別忘了,二○○九年因兩岸外交休兵,雖然當時巴拿馬與薩爾瓦多主動表達與大陸建交意願,但被大陸婉拒。目前我們關心的是,會有骨牌效應嗎?學者亞歷山大(Alexander)表示,因中國與薩爾瓦多執政黨FMLN的歷史淵源及意識形態相近,薩國與台灣關係情勢危險而瓜地馬拉可能性最低,去年一月蔡總統才獲頒瓜國最高榮譽的克查爾勳章
無論如何,以大陸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中美洲邦交國更難忽略與中國建交的利益。台灣目前及未來的外交關係相當大程度取決於兩岸關係發展。目前,北京決定持續孤立台灣,如果大陸持續搶奪我們的邦交國,台灣將問題重重。





多國斷交 問題不在外交 在兩岸


2018-05-02 00:41 聯合報  黃奎博/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
多明尼加外交部長瓦爾加斯(左),在北京和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舉行建交簽署儀式。 (路透)
漫畫



從二○一六年初,很明顯的,中共當局一改過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作法,逐漸開始壓縮或封鎖我國官、民的國際空間。
多明尼加共和國昨日片面宣布與我國斷交,結束了七十七年的官方關係。是不是外交政策出了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蔡英文政府所宣稱的「踏實外交」和馬英九政府時期的「活路外交」大致相同。曾有外交部官員說「踏實外交」比較低調,究其實,可說二者是換湯不換藥,而它們也是面對強大的中共時,台灣勉強可行的務實作法。
如果責怪外交部維護邦交不力,真是怪錯對象了。因為問題不在外交,而是在別的地方。
那麼,問題會出在哪呢?兩岸關係的惡化自然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來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的兩岸關係,雖不是如膠似漆,但也暫時為兩岸帶來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穩定。現在民進黨政府否定「九二共識」,前述的和平與穩定「俱往矣」。所以中共當局對台採取外交攻勢時,不求戰的外交部也只好被動應戰。
另一個最主要因素是兩岸政經實力差距的擴大這個事實必須予以正視。中國大陸已非吳下阿蒙,其政府與人民的信心也漲到近代的高點,連帶的讓許多國家都看重與其關係,台灣則相對被忽視甚至歧視。中國大陸對於我邦交國已具有頗高的吸引力,外交均勢的槓桿往北京傾斜已久。
長此以往,邦交國不可能都看道德和道義而與我國維繫邦誼,不去看與中共交好的實質政經利益。即使我國的外交部長是談判高手,駐外大使勤奮負責,這樣的大環境已然決定我國外交的格局。
還有一個因素則是中共當局的中央政府心態。雖然南北越、東西德、南北韓基本上都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的政治實踐,但兩岸就是沒辦法明確或至少隱晦的以這樣的安排,處理雙方政治外交事務。兩岸時勢移轉至今,中共仍漠視中華民國的存在,挾其強盛實力,處處防堵國際上「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可能性。
也有些人主張「一國兩府」或邦聯制的政治設計,或可緩解兩岸政治外交的爭端,但無論如何,中共始終以中央自居,又擔心民進黨執政會搞台獨,所以錯過兩岸在外交場域和平相處的契機,也註定中共對我國的外交打壓。
多明尼加斷交事件只是再次指出我國外交脫離不了兩岸關係(尤其是政治定位),也再次證實中共的政經實力足以壓倒我國施以小惠的道德式外交。
台灣有些人幻想著,當中華民國邦交數歸零時,就是「台灣」外交開展之時。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兩岸政經實力差距逐漸擴大、中共的中央心態始終不變,這樣的幻想永遠不會成真!





拔管「三位一體」 吳賴蔡「攻守同盟」


2018-05-02 00:41 聯合報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賴清德指派吳茂昆繼任教育部長,難道只為了顯示「一口真氣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充滿爭議性的教育部吳茂昆,上任不到一周,就以「鐵腕」宣布「拔管」,整個事件快速延燒。目前爭議的焦點已經變成:教育部「拔管」的決定,到底有沒有政治力介入?
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十分清楚:管中閔獲選為台大校長之初,綠營立即通過民進黨立院黨團召集人柯建銘,公開對外放話,希望「管爺」自動「婉拒」出任台大校長,否則「不死也得半條命」!這難道不是政治力的介入嗎?
在太陽花運動發生之前,綠營早就透過幾個親綠學者,在台大校園裡發展組織,布置樁腳。他們以學生運動為常業,利用網路訊息,打擊異己,製造綠色恐怖。在「卡管」事件中,他們要求召開臨時校務會議,教育部也不敢不從。四月廿四日,台大召開臨時校務會議,他們主動發難,幾個學生代表大聲喝斥,不斷提案,咄咄逼人;大多數沉默的校務會議代表,只能在投票時用「選票」作為最後的「防禦武器」當綠營師生看到理性的大多數不為他們所動,立刻彼此串連,集體退場,讓會議中止。這難道不是在進行政治操作的「攻防戰」嗎?
潘文忠「卡管」一百多天,找不到任何可以「拔管」的法律基礎,只好辭職下台,並發表聲明,希望透過他的辭職,「就此停止所有政治操作」。他並沒有明白指出誰是「政治操作」的黑手。然而,究竟誰在搞「政治操作」,潘文忠應該心裡有數吧!
潘文忠下台前,吳茂昆是「跨部會諮詢小組」成員。在諮詢會議中,他對「卡管」事件的態度,應當已經充分表達出來。潘文忠下台後,管中閔在臉書上引用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九陽真經」上的一段話:「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行政院長賴清德回應媒體記者詢問時,則是談笑自若地引述「九陽真經」中的下半段:「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他指派吳茂昆繼任教育部長,難道只是為了顯示他的「一口真氣足」;而不是要找吳來貫徹他的政治意念?
吳茂昆鐵腕「拔管」之後,外界質疑「拔管」是「政治決定」。針對這一點,蔡英文回應媒體詢問時,表示她「尊重教育部的決定」。請問:吳茂昆作出「拔管」決定時,有沒有考慮到「上級」的態度?當權者的事後表態不叫「政治介入」嗎?這不叫「政治介入」,什麼才叫「政治介入」?
「拔管」事件發展至今,吳茂昆、賴清德和蔡英文已經結合成為「三位一體」的「攻守同盟」。將來這件事會如何發展?是「緊密結合,進退有節」?是「棄車保帥,斷尾求生」?還是「自我了斷,捨身救主」?大家姑且等著看。





教育不服從…部長後台硬


2018-05-02 00:41 聯合報  李惠夫/國小教師(嘉義市)
吳茂昆表示自己不是走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吳茂昆上任後引發不少爭議,全教總會憤而發起「不接受、不忍受、不配合」運動,拒絕執行教育部所下達的指令與任務。平心而論,光憑這個教育不服從運動就想爭取到蔡政府更換教育部長,成功率幾近於零。
國人歷次發起的抵制活動都是虎頭蛇尾,未見成功案例。就拿黑心油事件來說,當時國人對頂新魏家深惡痛絕,亦曾抵制,但現在林鳳營牛奶等頂新商品照樣熱銷。倘若針對單一黑心廠商的抵制都難成功,要對抗國家這部龐大機器,又談何容易?
「拒絕執行教育部所下達的指令與任務」也過於籠統,如果教育部所下達的是與學生權益相關的事務,身為教育人員真能不予理會嗎?倘若不服從,犧牲的便是學生的權益;倘若遵照辦理,這個不服從運動也就不攻自破了。
蔡總統在教育部拔管後的第一時間,就曾說過「拔管是專業的決定」,而行政院發言人也表示過吳茂昆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換言之,現在整個政府都是挺吳茂昆的,要換教育部長,根本就是不可能任務。
「打狗也要看主人」,吳部長表示自己不是走狗,蔡政府這個主人後台又如此強硬,光憑教育不服從運動,就想扳倒吳大部長,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