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面臨逆轉變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276/web/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願作文在寅或金正恩?
.聯合報黑白集/一味內鬥,誰顧邦交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面臨逆轉變局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面臨逆轉變局


2018-05-02 00: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經濟經過一年多的同步、強勁成長後,2018年第1季出現成長減弱且步調不一的信號,最明顯的是歐元區景氣大幅降溫,中國經濟也傳出成長可能減緩的信號;日本及亞洲其他國家雖大致平穩,但全球貿易緊張升高也使信心指標走軟;只有美國經濟成長仍強,通膨壓力持續升高。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原本可望次第走向正常化,但現在已經轉變成美國獨緊、他國觀望的態勢;敏感的金融市場也出現股市動盪,各國公債殖利率差距拉大,美元匯率回升等不安情勢。
歐元區經濟去年出現驚喜,整體經濟成長率達到2.5%,十年來最快,但今年來的表現卻是驚嚇。經濟數據從2月開始轉弱,範圍涵蓋全歐。德國2月工業生產比元月減少1.6%,出口經季節調整後減少3.2%,都是近兩年半來最大降幅。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第1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僅季增0.3%,不到上季的一半,也是一年多來最低水準。依據現有的最新數據推算,德國今年經濟年增率只有1%,整個歐元區年增率也降到僅1.2%,遠遜於去年的2.5%。連歐元區以外的英國,第1季GDP也僅季增0.1%,是五年多來最低。
歐元區景氣轉弱,部分是基於暫時性、一次性因素,例如年初天氣異常寒冷,數十萬人受嚴重流感侵襲,德國年初時曾發生勞資爭議等。但也可能是因為金融海嘯後歐元區投資長期不足,已將潛在產出水準壓低,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也逐漸疲乏。去年經濟成長轉強後,今年供給面出現停頓現象,開始抑制成長。例如德國化工業現在已經訂單滿手,產能不可能立即擴張,許多其他產業也難以找到技術勞工,產值當然難以加速成長。經濟學者普遍認為景氣復甦已經越過頂峰,去年的榮景不大可能重演。
大陸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周發表聲明指出,今年必須加強工作力度才能達成經濟成長目標,尤須促進國內需求。這是中國當局2015年來首次對經濟展望發表如此沉重的看法,顯示領導階層已經意識到由於中美貿易緊張升高,今年6.5%的成長目標正面臨挑戰,準備對潛在的經濟動盪採取措施。聲明中並未再提到減債工作,反而強調必須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而且在聲明發表之前人民銀行已先行降低存款準備率。
只有美國經濟表現仍相對良好。第1季年增2.3%,優於預估的2%;雖不如去年第4季的2.9%,但第1季受到氣候寒冷影響,成長本來就偏弱;何況就業市場吃緊,減稅及政府擴張支出的刺激效應也將次第展現,經濟學者預測全年成長率將達3%的佳績。
面對今年來成長步調減緩,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熱度升高,目前除了美國聯準會(Fed)外,主要國家央行已經放慢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步調。日本央行27日會議已不再預測2019年度通膨能達到2%目標,歐洲央行26日會議根本未討論將如何結束購債計畫,英國、加拿大及瑞典央行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繼續維持寬鬆政策。
其實全球經濟去年能夠同步成長,靠的是多項有利因素碰巧同時出現,而不是由於各國普遍採取能夠支持成長的政策,且彼此互動所產生的結果。美國仍維持溫和成長,歐洲是因為結束撙節政策而讓經濟得以療癒宿疾,中國經濟「軟著陸」成功,巴西、印度及俄羅斯也擺脫之前的重大震撼而邁向復甦。但今年只有美國能藉由擴張性財政政策維持成長,歐洲長期投資不足已開始抑制復甦動能,中國因貿易衝突升高而出現成長減緩信號,一旦全球爆發貿易戰則新興市場勢必淪為池魚。全球經濟同步成長,貨幣政策同步正常化,金融市場同步繁榮的好景也將成過眼雲煙。面對國際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動態變化,企業界、投資人及央行在營運布局與政策規劃上均須知所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一味內鬥,誰顧邦交


2018-05-01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多明尼加與我斷交,蔡英文總統盼朝野放下成見,一致對外。 記者杜建重/攝影


當蔡政府還沉浸在「拔管」的歡愉中,冷不防,傳來多明尼加與我國斷交的消息外交部長吳釗燮痛斥,多國在斷交前一小時才告知我國,是很「不厚道」的作法;事實上,外交戰線何曾有過「仁慈」之役?蔡政府踰法拔管又何曾有過一絲厚道?
蔡英文總統昨天特別針對斷交喊話說,面對北京對台打壓,大家應該放下成見,一致對外,政黨利益不應大於國家利益。這番談話,對照近日國內的緊繃氛圍,顯得格外諷刺。蔡總統上任以來,全力打壓在野黨和軍公教等「非我族類」,用人行事皆將政黨利益放在國家利益前面,把經濟民生丟在腦後。如今民心盡失,政府才呼籲「一致對外」,這要說給誰聽?
多明尼加在民國30年(一九四一年)即與中華民國建交,雙方持續七十七年的邦誼,說明它不是在兩岸間搖來擺去的牆頭草。多國總統辦公室的聲明說,「歷史和社會經濟現實,逼得我們不得不改變路線。」反觀台灣,蔡總統現在連「中華民國」四字都避提,閣揆更自稱「台獨工作者」;在他們眼裡,七十七年的邦誼有什麼珍貴嗎?
曾駐多國的大使說,「這個國家不重要」。試問,若依其標準,有什麼國家是重要的?一個國家的重量,當然不是根據邦交國的多寡來衡稱;但如果一個國家內部四分五裂,每天都在彼此仇視鬥爭,而且由主政者帶頭為之,它的前途何在?
光拔管就花了四個月,政府還有心力顧邦交嗎?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願作文在寅或金正恩?


2018-05-01 23:3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南韓總統文在寅(右)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左)上月27日在兩韓高峰會上簽署聯合聲明後握手。 美聯社資料照片


兩韓領導人在板門店舉行「文金會」,並發表「板門店宣言」,宣示南北韓將為未來半島的和平、繁榮與統一共同作出努力。在全球的注視下,金正恩文在寅共同演出了一齣驚奇不斷的和解大戲。同一天,蔡英文也說,只要不預設政治前提,在對等原則下,她也希望跟對岸領導人見面。姑不論其可能性,蔡英文不妨自問:如果「蔡習會」成真,她願否簽下宣言,宣示為未來中國的「和平、繁榮與統一」作出努力?
在南北韓兩個領導人中,蔡英文會希望自己是哪一造?她想當台灣的文在寅,還是台灣的金正恩?很明顯的,蔡英文從不曾以此自況,她恐怕只想將台灣漂得離中國大陸遠一些,與索羅門、馬紹爾這些不知從何連結的「遠親」共同徜徉在太平洋的碧波中!
文金會上,兩人牽手往復跨越卅八度線,震撼全球;而蔡英文「願與對岸領導人見面」的提議,卻無人聞問,形成了尖銳的對照。兩韓和兩岸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作為二次大戰後全球僅存的兩個分裂國家,文金會試圖突破冷戰遺留的僵局,蔡英文卻欲將台灣裹進更深的繭中。
「文金會」與十一年前的「盧金會」或十八年前的「雙金會」,都靠同一力量推動,那就是掙脫前殖民帝國主義的蹂躪、返回朝鮮民族統一自主的光榮。兩韓分裂的時間和兩岸約略相當,這份期待歷七十載而未衰。文金會所以能在板門店登場,主要是文在寅心中的一粒種子起了作用,作為「脫北者」之後的文在寅對兩韓骨肉分離之痛難以釋懷,戮力要讓半島和平的願望成真。同樣重要的是,金正恩利用核子試爆為槓桿大幅扭轉北韓的談判地位後,選擇以民生和經濟發展為先,願意放下核子武器。
文在寅在川普幾乎要對北韓發動攻勢的緊張邊緣,挽回了和平的可能,他遞出橄欖枝,讓金正恩可以從平昌冬奧的舞台施展一系列的逆轉秀,鋪平四月「習金會」及五月「川金會」的紅毯。朝鮮半島情勢在崩解邊緣能陡然峰迴路轉,主要是兩韓的民族情懷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吹散了密布的烏雲。
試想,若此刻青瓦台的主人不是文在寅,而是個唯川普馬首是瞻的扈從總統,只會隨華府魔棒起舞;那麼,現在半島的情勢將是另一番戰雲密布的景象,而沒有今日的和平曙光。
金正恩在板門店前拉著文在寅的手兩人往復跨越卅八度線,不純粹只是一場表演。他是向世人宣告:卅八度線其實是強權建構的分離邊界,只要有意願,這個低低的水泥界線隨時可以一跨而過!在這短短的十餘秒鐘,金正恩跟上了文在寅的政治論述,踩齊了步伐,兩人因此可以在藍橋上比肩而行、促膝而談。「牽手跨線」、「藍橋深談」這兩個真情流露的場景,比起「板門店宣言」,其實更令人動容。
對比兩韓漸入和解之佳境,台灣卻演繹著完全不同的敘事。在台灣,原本頻繁的觀光互訪受到了阻擋,原本往來互利的經貿遭到醜化,「同胞」變成了「賤畜」,「去中國化」的課綱更讓兩岸的歷史線索面目全非。蔡英文乘著反中狂潮當選總統,卻也成了民粹的奴隸。蔡英文或許知道一葉障目的台獨難有竟功之日,但她固守已維持不住的「現狀」,也成了自困之局。在「文金會」之日,她期盼與習近平見面的答覆軟弱無力,其教長拔除準台大校長卻成了最大的回聲!對一名校長都已如此睚眥必報,還能有什麼和解的胸襟?
正在改寫歷史的文金會,文在寅是推動者,金正恩是響應者。文在寅以民族的統一為抱負,矢志和解;金正恩則意識到潮流所趨,必須妥協!無論是文在寅或是金正恩,皆有蔡英文可以師習之處,蔡英文要選擇當誰?或者她將比原先的金正恩更不可測,把台灣帶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