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打炒房如何打到要害?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099/web/ 

◆  聯合報社論/比抄襲更惡劣的,是大學淪為民進黨附庸
◆  聯合報黑白集/核能變綠能,綠營跟嗎?
◆  經濟日報社論/打炒房如何打到要害?








經濟日報社論/打炒房如何打到要害?


2022-07-08 03:5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房市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減少政府標售土地,引發帶動地價上漲的質疑,內政部6月27日起預告「平均地權條例施行細則第84條及「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第54條修正草案,規劃修正放寬抵費地處分方式;除原有的公開標售外,亦得不待清償重劃負擔總費用,即以標租或招標設定地上權方式辦理。此修正案和過去打房政策有何不同?是否能抑制房價上漲?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抑制房價措施?值得一併討論。

2017年以來,各大都會區房價普遍且持續性上漲,導致各級政府提出諸多打房措施。根據信義房價指數,從2017年至今年第1季,各都會區房價都呈上漲趨勢,平均每年上漲6.3%。為解決高房價問題,近來各級政府以管制或調高房地產相關稅率,而央行則以減少房貸融資成數,來抑制房屋買方需求。例如,今年4月,行政院通過《平均地權條例》草案修正,希望透過禁止預售屋換約轉售、私法人購屋採許可制、建立檢舉獎金制度等手段來嚴懲炒房。台北市以外的五都,皆在今年針對擁有多間非自住房者課徵囤房稅。央行則實施包含調降自然人及公司法人的購屋貸款成數等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

接續上述打房措施,內政部擬提出不再將公開標售視為抵費地處分首要選項的修正案。然而,這卻會導致土地資源配置無效率以及未來房價上漲。首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維克瑞於1961年發表拍賣理論。他指出,若賣方能抑制買方間的勾結,則對拍賣商品評價最高的買方會是贏家,從而商品獲得最佳配置。內政部的修正案若通過,各地方政府體察上意,會傾向不進行標售土地,導致土地繼續留在評價並非最高的政府手中。

其次,此修正案會導致土地供給減少,從而引導房價上漲。根據經濟學原理,建商因提供新成屋給消費者,對土地產生衍生性需求。從1998年到2001年間,接連受到亞洲金融風暴、921地震、停建核四及網路泡沫的影響,許多營建股淪為雞蛋水餃股。當時政府想標售出土地,卻多數流標。反觀近來建商看好未來房價,導致對土地需求增加,從而拉高土地標售價格。這使得新成屋供給增加,也有抑制房價;一旦政府不再標售土地,則新成屋供給會減少,造成未來房價看漲。

內政部提出此修正案,是因政府與央行窮盡各種打炒房政策,房價卻愈打愈高,最終順從輿論所致。國內房價長期上漲趨勢的形成,是從2001年開始,今年第1季為止,全國房價上漲277%,平均每年上漲6.5%。在此期間,除了2003年SARS、2008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15年中國股災,台北市房價出現二成跌幅情況外,其餘時間皆上漲。

2001年迄今,政府曾於2011推動奢侈稅以及2016年推動房地合一稅, 這些措施只影響少數房屋買、賣方,且未增加太多租稅負擔,因而抑制買房效果不大。反觀,從2001年迄今,央行採低利率政策,因而多數時期重貼現率低於3%,最低甚至達到1.125%。這使得大多數自住房需求者與投資客,皆預期未來房價上漲率會超過房貸利率,因而踴躍買房,從而吞噬政府打房措施的效果。

房價上漲的主因是低利率,因此,當通膨陰霾罩頂時,央行宜順勢升息,以同時解決通膨及高房價問題。今年以來美國聯準會已升息6碼(1.5%),而央行只升息1.5碼(0.375%)。相較於今年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已達3.39%,央行升息幅度不足。今年5及6月,六都的房屋交易量已分別較去年同期下跌7.7%及14.9%,量先價而行,房價向下走勢大致確立。為使房價快速落底,央行宜跟上聯準會的升息步伐。如此一來,可取代政府的打房措施,讓無殼蝸牛早日面對合理的房價。











聯合報黑白集/核能變綠能,綠營跟嗎?


2022-07-08 02: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歐洲議會7日投票通過將天然氣和核能投資列入永續綠色能源的重要議案,向環保的綠能邁進一大步。圖/法新社



歐洲議會六日投票通過歐盟提案,支持將核能和天然氣列為永續能源之「綠能」。儘管環保團體反對,但五日內若無成員國提出異議,明年起該議案將自動生效。一向自認趕得上世界潮流的蔡政府,要不要跟進?或者,應發表聲明譴責歐盟墮落?

根據蔡政府的腦袋,只有太陽能、水力、風電、地熱等再生能源才配稱為「綠能」。至於天然氣,只能算「比較乾淨」的化石燃料;而核能根本是「魔鬼」,哪有資格稱綠能?好,要這麼嚴格沒關係,就請拿綠能給大家用吧!但蔡政府搞了六年,原本宣稱要達到廿%的綠能,迄今僅達七・八%,說好的綠電在哪裡?

若非俄烏戰爭的變故,歐盟也不會天真到想要把核能列為綠能。問題是,歐洲要抵制俄國的天然氣,石油又貴翻天,另一頭還有地球暖化的難題擺在那裡,難不成要叫老百姓燒柴過冬?說穿了,撇開核能,歐洲還有什麼兩全其美之計?

能源綠不綠,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如果你在乎地球,在乎百姓生活,被妖魔化的核能,有時會顯得比較綠。但對神主牌上刻著「反核」印記的民進黨,要想通這點,恐怕不容易。他們發明「用愛發電」一詞,但在缺電時刻,卻找不到「愛」這種能源,只能推稱是蟲蛇鳥獸的錯。

當核能變綠能,綠營會懂得轉彎是一種責任嗎?












聯合報社論/比抄襲更惡劣的,是大學淪為民進黨附庸


2022-07-08 02: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竹市長林智堅。記者邱德祥/攝影



新竹市長林智堅被控台灣大學中華大學碩士論文雙涉抄襲,雷同程度甚至高達八、九成,實前所罕見。儘管林智堅自辯清白,但比較相關論文內容,事實已擺在眼前。論文抄襲誠然可鄙,但更惡劣的,是相關的大學和教授「事前放水,事後護航」的卑劣行為,不僅毫無學術良知,簡直把大學當成執政者的附庸和打手。

林智堅的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是現任國安局長陳明通。此案爆發後,外界才發現陳明通「桃李滿天下」,指導過一七三名碩博士生,其中綠營政治人物成群結隊,包括部會首長、縣市長、立委、議員、黨政高層,均為其「門生」。陳明通的角色,宛如綠營政治人物「洗學歷」鍍金的最佳通道。

林智堅抄襲事件爆發後,陳明通巧詞辯解獨創先完成的論文抄襲後完成的論文」的奇怪邏輯,完全不顧自己居間「喬論文」的不良行徑。林智堅抄了早一年畢業的碩士生余正煌的論文,此人現任調查局調查員,陳明通為護航林智堅貶抑余正煌,難脫「權勢護航」之嫌。余正煌迄今無法發聲,難道已接獲上面的「封口令」?

如果說陳明通是利用自己的所長地位,在台大國發所建立綠營學位認證班」;那麼,中華大學的問題就更加離譜。林智堅的中華大學碩士論文,幾乎是原封不動地複製、貼上當年新竹科學園區出資委託中華大學所做的研究報告。但被抄襲的教授竟和林智堅的指導教授共同發表聲明,以林智堅曾協助該計畫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因此其做法「合情合理」。試問,只是參與問卷的發放與回收,跟參與計畫策劃執行能畫上等號嗎?抑或,這些教授只是難以坦承自己「抄襲學生」?

更令人震驚的是,中華大學董事長李研慧,竟然是民進黨新竹市議員,她還兼具「民進黨發言人」身分。在這種「同志當道」的情況下,外界還能期待中華大學公正面對此一抄襲事件嗎?何況,政黨發言人擔任大學董事長,更是重重打臉民進黨過去的「政黨軍退出校園」主張。中華大學有這樣的董事長,除了一味護航林智堅,又豈會在乎該校教授名譽?

最詭異的是,在這次事件中,「被抄襲者」不是隱身不語,就是透過書面文字幫林智堅辯護。這種情況,完全說明民進黨對大學校園的政治控制,已到滴水不漏的地步。即使發生如此嚴重的抄襲醜聞,黨政神經也能立即發動補位,把抄襲者和被抄襲者綁成「共犯結構」,教唆他們彼此護航以求集體減損。

蔡政府因完全執政而掌握無盡資源,綠色勢力無所不伸。兩度考大學未上的林智堅,今天能串起中華大學和台灣大學的「碩論抄襲門」,完全拜大學校園自甘為政治服務的墮落所致。縱觀全台大學校園,又豈止國發所的陳明通這條「綠色通道」?可笑的是,那些大權在握的綠營首長民代,也始終沒忘記想要一頂碩博士帽為自己金身加持的渴望,競相奔赴其門下。試想,當綠營要角、發言人掌握大學,為林智堅護航,還需要誰下令嗎?

林智堅的論文抄襲案,暴露蔡政府的政治勢力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各個公私立大學。儘管台大亡羊補牢,宣布即日起碩博士生論文須經「原創性比對」,過關後方可離校,但這仍是治標不治本。若林智堅案不能明快處理,大學仍充滿渴望政治關愛的心情,學術界還會有淨土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位中介服務法可保護言論自由?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099/web/ 

◆  政治人物認不認錯 關鍵在選民
◆  以訟止謗 林智堅告錯對象
◆  論文門爭議選舉抹黑? 請回歸學術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位中介服務法可保護言論自由?
◆  失智照護 也要人性化
◆  關注長照…多些包容 對不起!我忘了回家的路
◆  政學連體毒瘤 誰在乎
◆  英相成敗 皆因豪言妄語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位中介服務法可保護言論自由?


2022-07-08 02:35  聯合報/   周韻采(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通過「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法案公告後引起媒體與立委的批判,認為該法將被政府用來壓制異議聲音。本報資料照片



數位中介服務法》公告後,引起媒體與立委的批判,咸認該法可被政府用來壓制異議聲音。尤其年底選舉將屆,若此法通過,民進黨可利用執政優勢動輒以資訊限制令,下架不利於其參選人報導,如林智堅市長論文抄襲或黃偉哲市長索賄,造成選民資訊不對等,欺矇投票,這亦是許多公知所言的民主危害。

這的確是該法案令人擔憂之處,然若僅以此負面影響,讓法案無法審議、修正通過,反無助改善目前因無專法約束,政府及平台業者皆以非正式方式管理平台上言論,受影響民眾卻無處申覆,以致其言論自由遭實質損害。在 NCC 不斷洗腦大眾,網路是不管制領域多年後,終克服心魔,針對主要規管對象可能是外商立法,我抱持先求有再求好態度,肯定此法,畢竟政策之窗不是隨時都能開啟。

目前在管制網路言論光譜上,有美國共和黨主張的自由放任,即反對平台業者以自律之名,過濾使用者言論,包括降低排序或阻卻連結等措施。換言之,平台只是言論載體,言責由使用者自負。故包含德州、佛州等共和黨為多數黨之州議會正草擬法案,禁止平台業者管理使用者言論。

歐盟則篤信他律,二○一六年通過《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再加上《數位服務法》,強化平台問責機制及透明度,包括推薦系統及線上廣告投放資訊揭露、強制外部稽核和內部法遵機制之建立、要求其分享數據予管制機關及研究者,及賦予使用者可解除依人口特徵推播之權限等規範。這些機制正是台灣一直未能更新個資法,形成數位治理缺失下,亟需的數位問責及消費者保護措施,也是台灣邁向數位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契機。

故我們應思考的是,如何限縮政府資訊限制令適用範圍及時效,避免侵害人民言論自由。尤其網路瞬間爆量卻又稍縱即逝特性,如果長時間(如法案規定的一個月)對特定內容加註警語或阻卻連結,恐造成無法回復之損害,如選舉結果等。也因此,我們應在法案內另加政府機關若任意使用資訊限制令時,人民的救濟措施及管道,包括向機關及其代表人非訟求償等,才能避免公務人員配合上意恣意認定有害言論,形成濫權。

另對於指定(大型)平台業者的管理,NCC 亦是欲語還羞,僅加諸透明化義務,卻未強制,留有相當大的詮釋與執法空間。然百分之八十台灣民眾集中在三大社群平台(Line, Facebook, Youtube),大型平台管制乃重中之重。此法顯然違背 NCC 過去強調的「抓大放小」管制原則,惟盼立委能匡正上述缺失,才能真正保障媒體與民眾的言論自由。










政治人物認不認錯 關鍵在選民


2022-07-08 02:40  聯合報/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小英男孩」林智堅力推大新竹合併升格,「英人設市」雖然闖關失敗,蔡英文終究還是出手擺平桃園,為林智堅鋪好政治坦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制度完善後,想從政的人必須經過一面照妖鏡,接受大眾檢視,多半難以過關;面對過錯時,大致又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打死不承認,想方設法為自己脫罪;第二類擠牙膏式的,證據有多少,就承認多少(在此不談);第三類很阿莎力一次講清楚說明白。請問:你選擇哪一種政治人物?(當然你也可以不選)

最近論文抄襲事件火紅,當紅炸子雞林智堅連續兩天媒體都聚焦在他身上,那是難以承受的重;網路開始揶揄:「物以類聚,名師出高徒…。」我當然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他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跳出來澄清,並拖相關人員背書,應屬第一類想方設法為自己脫罪;再者憑藉「小英男孩」的年輕形象,想替他移開大石的人大有來頭,擔任指導教授的陳明通還大言不慚說:「我請學長參考學弟的論文,原創者才是林智堅。」這種話竟然說得出口,不但讓學長背了抄襲黑鍋,還讓努力取得文憑的人受各界質疑,這是非常不道德的。

反觀苗栗縣不被黨中央提名的鍾東錦議長,一句「排黑條款」把他打入永無超生的十八層地獄;他是屬第三類自己跳出來舉辦記者說明會,公開說明三、四十年前年少輕狂逞兇鬥狠行徑,把早已結痂的陳年往事摳得血肉模糊,勇敢面對自己過往所犯的過錯。

照理講,願意向社會大眾自白犯錯,是從政人員最基本修為或素養,若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像披著羊皮的野獸,如何大公無私管理眾人的事?如何光明磊落取信於人?又如何帶領人民走向富而好禮的社會?然而,矛盾的是鍾議長毫無遮掩自揭瘡疤,就取得民眾的諒解了嗎?並不全然是這樣!背後負評紛紛出籠:「自己都承認有罪,還敢出來選縣長!」…,非但不認同誠實的行為,還不斷的「添油加醋」打擊他。

由此看來,認不認錯在於選民的態度,倘若死都不認錯還能取得勝選,那麼硬拗都來不及了,誰會傻到認錯自取其辱?











以訟止謗 林智堅告錯對象


2022-07-08 02:37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新北市)
新竹市長林智堅碩士論文遭爆涉嫌抄襲。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邱德祥攝影



新竹市長林智堅於中華與台灣大學的碩士論文,傳出抄襲疑雲,其選擇對北市議員王鴻薇提起加重誹謗罪告訴。而因誹謗罪,刑法第三一○條第三項,若能證明為真,就不罰,則林市長果能以訟止謗?

關於著作權,與商標、專利權的註冊優先制度不同,而是採取創作保護原則即著作一完成,不待其對外發表或為製版權登記,就受著作權保護。換言之,是否抄襲,就無法完全以發表先後為唯一的判斷基準。

抄襲,轉換為法律語言,應稱為重製。而因重製侵害著作權,不僅有民事責任,且依著作權法第九十一條第一項,擅自重製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者,還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惟此屬告訴乃論。而對如何的抄襲行為才構成重製,於司法實務,乃採接觸及實質相似的判斷原則。所謂接觸,即指抄襲者是否有機會閱覽著作物,至於實質相似,則必須從質與量,即從核心文意與文字重疊性的比例為觀察。

故以林智堅市長所涉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來說,由於與先前已畢業的碩士論文文字、內容之重疊性,已超出一般人的合理想像,就進入侵害著作權的不法領域。而因林市長論文發表在後,若要證明其為原創者,就負有提出先發表者曾接觸其著作證據,以證明自己才是受害者。只是若由其指導教授出面指稱確有此事,既有瓜田李下之嫌,且在無有其他第三方的客觀證據下,能證明先發表者是抄襲的事實,顯然相當薄弱。

故若真要捍衛自己論文的原創性,就應是對先發表者提起侵害著作權的刑事告訴與民事賠償訴訟,才是上策。

至於林市長另一篇中華大學碩士論文,也與中華大學受竹科管理局委託的計畫案報告,其內容重疊率更高,既完全未引註為來源說明,且此報告發表時間亦較早,又使抄襲問題浮現。此處或可正當化理由,是林市長亦屬計畫參與者之一,只是在結案報告無出現其名,若僅是提出曾共同發表及主持人所出具聲明,除同樣有道德風險外,也都屬法律所排斥的傳聞證據,致無任何效力。

退一步言,就算真屬計畫參與者,但根據著作權法第十二條第一項但書,在出資聘請他人完成著作時,可以契約約定是出資人取得著作權。故若此委託計畫,已經約定出資者為著作人,任何未援引出處或未得著作人同意的重製內容,實也踩踏了侵害著作權的紅線。

目前有關林市長論文抄襲之情事,雖仍待調查,但如王鴻薇議員極有所本的指控,基於大法官釋字第五○九號解釋的善意傾向原則,是不可能成罪的。惟在無法期待司法迅速處理下,無論是中華大學,還是台灣大學,甚至是教育部,就應儘速啟動學術倫理審查。










論文門爭議選舉抹黑? 請回歸學術


2022-07-08 02:54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表示林智堅論文風波是抹黑造謠。記者林澔一/攝影



林智堅論文門爭議引爆的是,綠營一片聲援聲,特別是臉書上,小英發聲:「智堅辛苦了!任何監督都應該基於事實,為了選舉任意抹黑,不是成熟民主應該有的亂象。」鄭文燦和林智堅等人都「堅持」:這個選舉的起手式,要把選舉變成抹黑比賽,「我想這樣太 LOW 了」。…換言之,綠營到現在為止完全把論文門事件視為「選舉抺黑」,將爆料定調為「競選對手潑髒水」!

最不可思議的是,從小英開始,綠營都把林智堅論文門爭議視為選戰抹黑,完全無視學術倫理與研究內容,最應該講究與堅持的,就是尊重所有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與心血,嚴禁抄襲、剽竊與造假,讓真理能夠透過研究方法與成果而被彰顯於世,這可以說是做為學術研究工作者的榮譽與生命。

選舉是一時的,學術則是終身的。小英自己說「任何監督都應該基於事實」,那麼,為何不讓這場論文門風暴訴諸於學術公正單位來做客觀檢驗,還原事實真相?一再用政治操作選舉抹黑企圖掩蓋事實」,這不是回歸專業尊種專業,更非尊重學術研究態度啊!













失智照護 也要人性化


2022-07-08 03:07  聯合報/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近期一部相關失智症的電視劇吸引大眾目光,劇中相關失智症狀的表現和處理方式,都非常到位。我的失智患者和照顧者們不少人跟著追劇,邊看邊哭但也忙著推薦其他人一起收看:照顧者希望其他家人學會正確的照顧技能,患者則希望自己也能像影片中的患者那樣被好好對待。

我理解影片讓大眾看見了理想的失智照顧環境:有愛心與耐心又充滿遠見的醫師,他身旁的管理師們也是刻苦耐勞、充滿愛心、以病人為中心,有時候大家心中懷抱困惑,但最終還是日以繼夜工作。

但我在這戲劇中看見問題了:電視劇畢竟是戲劇,現實生活中誰能日以繼夜工作呢?失智個管師再專業都和每個人一樣,有生而為人的侷限,我擔心觀眾看到劇中是這樣的工作狀態,會不會很自動的將現實生活中的個管師們都拿來對比?忘記了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經濟狀況?在職場上也受限於每個地方的不同條件而有不同反應?

拿掉個管師工作身分,他也是一個家庭中的先生或太太、回家後也是要養兒育女。再說,並不是每位個管師都可以單純的只為失智症患者服務,疫情下他可能會被賦予更多工作,例如要打關懷 COVID-19 的電話、要支援打疫苗、要去做篩檢。所以如果大家都期望個管師只為了照顧失智患者與家庭,並且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才下班,就真的太強求了。

說起來,這樣的期望也不會只發生在個管師上,例如我們對照服員也很容易產生類似的錯誤期待。照服員的主要任務是協助被照顧者用餐,但他能力好、或者被照顧者的進食速度也很順利,於是用餐完後照服員就順手清潔周遭環境,還會幫被照顧者洗把臉。但很可能另一位照服員加上另一位被照顧者組合,結果是連工作時間都不夠用,餵食也難順利進行,這就無法期待更多了。

這兩種都是極端案例,重點不是要讓大家期望自己是順利的那案例,而是要知道照顧服務就是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每天都不同,所以要盡可能有彈性,不要把最好或最壞的極端值當成日常,就如同當媽的都知道每個孩子能力不同,不會把表現最好的拿來要求每個孩子都要達到這標準,不然這個家庭內的壓力也太大了,只會讓大家都辛苦。

回到照顧現場,也能以此類推,畢竟我們都說這是個大家庭,彼此一起照顧,所以我們可以對優秀表現抱持肯定,但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更合理方式應該是讓員工在既定上班時間內,有合理的工作量,給予合理的協助和工作條件。相信個管師與所有專業照顧者,大家都懷抱著服務熱忱,可是也希望能在上班時間內完成任務,而不是每天加班追進度,長久下來會燒光體力和熱忱,屆時家屬和患者也得不到好的服務了。











關注長照…多些包容 對不起!我忘了回家的路


2022-07-08 03:05  聯合報/   嚴冬晴/半導體業專案主管(苗縣公館)
台灣將邁向「超高齡社會」,長輩失智症人口比例逐漸提高,大眾除了必須對失智症的病因有更多認識外,也需對長者有更多包容和理解。 圖/123RF



「昨天傍晚去黃昏市場買菜,突然間,忘記怎麼走回家了。站在路邊,想了好久才想起來往哪一條路回家。」這句話,在中老年人生活中,應該並不陌生,甚至也曾發生在你我身邊熟悉的親友身上。

突然忘記一向熟悉的回家路途,高齡將近八十歲的親友阿貴嫂,急忙求助大醫院神經內科記憶門診,醫生經由一連串檢查後,發現阿貴嫂大腦的「海馬迴體」有退化萎縮現象海馬迴位於腦部內側顳葉成對於左右大腦半球掌管短期、長期記憶,以及空間定位作用)。

因海馬迴體退化萎縮造成早期失智現象,醫生提醒著阿貴嫂要定期檢查,也要維持生活作息正常,以及走出戶外與人互動,刺激腦部細胞的運作功能,才能降低繼續惡化的可能性。

阿貴嫂家人得知檢查結果後,也多了更多理解及包容。「對不起,我忘了回家的路怎麼走」不再是難以啟齒的困擾,多了理解、體諒及溫暖,也能讓早期失智的狀況,得以延緩。

現在的阿貴嫂,除了定期參加銀髮族社區大學的書法課程外,也會主動和孫輩一起下象棋、五子棋,透過需要專注力、互動以及高度腦力激盪的活動,持續讓腦部細胞活化,避免因退化造成的失智現象提前發生。

再過三年台灣將邁向「超高齡社會」,長輩失智症人口比例逐漸提高,大眾除了必須對失智症的病因有更多認識外,也需對長者有更多包容和理解。

長照服務資源也是需長期關注的議題,照服員的工作確實負荷極重,從臥床更換尿布、協助復健按摩、餵食、洗澡,甚至陪病看診,都在照服員的工作範圍內,以現階段投入照服工作人力資源,仍有很高比例人力需求需要補足。

除了對於年老長輩患病的長期照顧,我們需要支持及理解之外,更需要對照服員的勞動付出,給予極大的鼓勵和肯定,照服員的工作不僅辛苦,更是默默付出的一群無名英雄。希冀在整體完善的照護系統裡,能讓更多高齡長輩在多元共融的有愛環境中,使老年生活得以更健康快樂、尊嚴無礙的生活著。














政學連體毒瘤 誰在乎


2022-07-08 03:00  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新竹市長林智堅表態參選桃園市長後引發論文抄襲風波持續發酵,新黨昨天到台大具名檢舉林智堅論文,要求台大應該拿出學術尊嚴並乾淨學術空間。記者潘俊宏/攝影



教育為百年大計,政治為國族基業,若只從選戰角度看林智堅論文事件,恐失之偏狹。

學術研究專設比對系統能立馬見真章,台灣民粹風行,政客嘴臉難以辨認。所以奉勸藍營要抓準時機,切莫跟著對手起舞陷於口水之爭,而該用立院黨團名義,督促教育部及相關大學盡速查明以昭公信。否則隨時間淡化,國民黨那張「粉不上牆」的老臉,碰到對手「抗中保台」一抹透亮的胭脂,恐怕四個月後,桃園投票結果只會複製兩年前「高雄經驗」,讓「要臉的更丟臉」,甚至就此將台灣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近日國會史上最大貪汙案法院處以重刑,人皆稱慶,但與官商勾結同為國家毒瘤的「政學連體」,有誰在乎?非同小可的林智堅論文事件到最後,若只是熱議過後便雲淡風輕的選戰新聞,那麼相信很長時間,台灣都將難有振衰起敝之機!













英相成敗 皆因豪言妄語


2022-07-08 02:43  聯合報/  黃琛瑜/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英國首相強生7日在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門口發表演說,宣布辭職。路透



英國首相強生曾自嘲:「我當上首相的機率,與在火星上發現貓王或我投胎轉世為橄欖的機率一樣大。」然而,強生於二○一九年七月攀上首相大位,繼之於是年年底國會改選中領導保守黨,取得過半席次的選舉佳績。

強生可謂英國政壇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強生於二○○八年至一六年擔任倫敦市長後,在前首相梅伊主政期間出任外交大臣,並於二○一七年保守黨黨魁選舉中脫穎而出。一頭散亂金髮、不拘小節風格,使強生跳脫傳統政治人物的保守框架,創造獨樹一幟特色。

強生執政期間,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策表現,包括英國脫歐與防疫政策等。強生帶領英國於二○二○年一月底脫離歐盟,結束逾三年半脫歐僵局。此外,英國是世界上首個批准及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國家。然而,上述政策卻也毀譽參半。英國脫離歐盟時,民調顯示多數英國民眾認為脫歐是錯誤決定。此外,英國新冠肺炎疫苗施打表現領先群倫,但英國新冠肺炎染疫與死亡人數,亦於世界國家排名中位居於前。

去年十一月「派對門」醜聞爆發,引發各界對於首相誠信問題的質疑。今年六月保守黨下院議員透過一九二二委員會對強生發動不信任投票,強生挺過逼宮危機。不過,上周保守黨副黨鞭因涉醜聞引咎辭職,成為壓垮強生在位危機最後一根稻草。首相辦公室一開始回應強生對副黨鞭的品行問題不知情,但後來強生改口道歉,引發財政大臣、衛生大臣等逾五十名政府官員紛紛辭職。強生最終不敵去職壓力,知所進退而宣布辭去黨魁。

首相強生的誠信問題,引發紛擾不斷的政治危機,但亦為英國民主的試金石。首先,首相強生屢番說謊的紀錄,使外界抨擊他喪失身為政府領導人應具備的道德準則。其次,強生先前拒絕為說謊下台,違反議會內閣制的責任政治原則。此外,強生領導政府卻自身違反防疫規定,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成為歷史上首位任內違法的首相。首相強生不敵政治壓力而同意去職,適凸顯英國民主運作的寶貴基石,包括責任政治、依法而治等憲政原則。特別是,英國未如多數國家一樣擁有成文化的憲法,但英國憲政運作仍運作得宜並展現生命力。

誠實為上策,成為強生透過負面政治教材,留下的政治遺緒。強生執政期間,誠實正直,不再是人民對政治人物的最低要求,而是變成遙不可及的期待。謊言與真實,彷彿變成政治人物口中的同義詞。口無遮攔及誇言豪語,一度成為強生博取版面與吸引目光的特點。然而,豪言妄語,也使其政治生涯成也強生,敗也強生。



王文華/當媽媽比我年輕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當媽媽比我年輕時
◆  盛治仁/不要浪費挫折,成功更甜美
◆  薛承泰/教育的遠見與素養在哪裡?
◆  馬凱/要過與通膨共存的日子
◆  蘇益仁/新冠疫情下看全球生醫產業賽局




王文華/當媽媽比我年輕時


2022-07-08 03:02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孩子不聽話,我束手無策時,會拿出相簿。

「這是誰啊?」我指一張我媽年輕時的照片。

孩子眼睛咕嚕咕嚕地轉…

「這是奶奶啊!」我說。

年輕時的媽媽,燙捲的黑髮濃厚地像皇冠。雙頰豐滿,笑容開闊如海灣。

孩子一開始認識奶奶,奶奶已經老了。每次奶奶要抱就亂哭。平常在家不理爸爸,到了奶奶家黏著爸爸不放。

我用甜食賄賂,教他說「奶奶」、「奶奶好」、「奶奶晚安」、「奶奶我愛你」。跟奶奶手機視訊時,我驗收成果。「來,看奶奶!」他竟故意把頭轉開。「是奶奶耶!」我大叫。

他興奮地指著手機,原來是在指螢幕上方小方格裡的自己。「跟奶奶問好!」他竟說:「奶奶,不好…」

奶奶的記性變得不好。放孩子的影片給她看時,她每次都問:「幾歲了?」

奶奶年輕時記性很好。她是老師,備課的方式是把整本「公民與道德」背下。哄我入睡時,我在半夢半醒間聽到她用唱歌般的語調背課文,那是我的搖籃曲。

關於記憶,我一直相信媽媽只是「關燈」,不是「停電」。牌桌上,她胡牌推倒時,我常一眼看不出她是怎麼胡的。業餘的我,牌要一二三、四五六地依序排列。她可以一一二二三三地排,一樣知道胡了。

牌打到一半,她會突然說:「我姊姊走了?」她常分不清七月和十二月,但清明快到時,卻每天說:「你們要去看爸爸。」

幾件事,她記得特別清楚。太太懷孕後,我開始當全職爸爸。媽媽看我沒上班,每次見到我都問:「你錢夠不夠?」「你找到工作沒有?」「現在不是上班時間嗎?」我走時,她會塞給我一個紅包。回家打開,裡面有五百塊。

當媽媽比我年輕時,我才開始認識年輕時的媽媽。她從小叛逆,離開了爸媽和姊弟,獨自來台灣。從一無所有,到桃李滿天下。她很會交朋友。小學時我放學後去學校找她,「我媽媽坐哪裡?」我一路問。從門房到工友,每個人都認識她,每個人都要收我做乾兒子。

當媽媽比我年輕時,比我多才多藝。她是職業婦女:打學生、打孩子、打麻將、打會,東拼西湊把我們養大,但我不曾缺過什麼。

我當爸爸後,想給孩子最大的禮物,是認識奶奶。但生命的設計很殘酷,衰老,比長大,快速。身、心都是如此。當孩子從爬,發展到走,奶奶已從拐杖,退步到輪椅。「越不走越走不動,」我鼓勵媽媽,「多練習,到時候跟孫子一起去走捷運地下街!」等到奶奶和孫子終於都能走時,疫情來了。

當媽媽比我年輕時,我已開始老化。每次去看她,就像去彩排。還沒輪我上場,但她已跟我解釋了整齣戲的劇情。

彩排」回家,我更珍惜跟孩子相處的時光。媽媽用這種方式,教我做爸爸。

「這是誰?」我再次指著那張奶奶年輕時的獨照。

「奶奶!」孩子大叫。

也許長大,沒我想像地那麼慢。

我告訴他,奶奶在這照片的年紀,跟他一樣不聽爸媽的話,我行我素、奮不顧身地活著。

時間偷走了我媽媽身上很多東西,卻原封不動地還給我孩子。他們雖然還沒去走地下街,但孩子已經踏上奶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