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212/web/

.聯合報社論..鬧場事件暴露台灣心理和行政的破洞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是青澀或淺薄
.經濟日報社論.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經濟/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2017-09-28 03: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人力銀行公布「上班族薪資成長調查」,發現國內職場低薪和凍薪問題相當嚴重。 聯合報資料照片



從去年以來台灣民間消費成長平均高於經濟成長率,今年上半年總薪資成長率達2.57%,且勞動部及人力資源公司調查均顯示,今年第4季廠商的勞動需求提高,可望帶動薪資持續上漲。再加上政府宣布將調升基本工資及公務人員薪資,坊間求職網也指出,今年下半年近五成企業有加薪計畫,主要預測機構又研判物價上漲率將偏低,使實質購買力相對提高,顯示消費動能、所得、實質購買力、信心及政策變數等面向,都指出台灣消費成長「頗具能見度」。
沒想到,包括主計總處在內的主要預測機構,竟一致預測2017、2018年消費成長率低於2%,為什麼?除了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長期凍薪、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等結構性問題外,若仔細拆解上述消費「利多」因素,便可發現其純度不高,預測機構當然不敢對消費太樂觀。
先就消費動能來看,過去一年半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超過2%,平均實質零售銷售成長率卻是-0.5%。兩者明顯脫鉤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多增加在海外旅遊消費上,其雖可列為國內生產毛額的加項,卻也讓輸入增加,等同消費虛胖,無助經濟成長,也難以發揮支出面的乘數效果;另一方面是最近GDP統計中的消費增加,還與金融服務等「廣義」消費熱絡有關。尤其是去年保險熱銷、今年股市成交量提高等因素,均推升金融服務消費,讓過去一年半家庭雜項商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平均成長率高達8.13%。問題是,這類消費集中在少數頻繁參與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以致於所謂消費動能快過經濟成長的統計現象,並不等同一般民眾的真實感受。
所得方面也有相似情況,亦即2016年下半年起,實質總薪資恢復成長,但大多數人均無感,關鍵就在分配不均及加薪項目有別。由於台灣的薪資結構並不是以平均數為中心的常態分配,而是嚴重右偏的分配型態,亦即有超過60%的受僱員工月薪低於平均數(2016年為48,790元),代表有過半民眾的購買力不及統計數據所示,而那些購買力較高並拉高平均薪資者,又多集中在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高所得者手中。這樣的薪資結構,自然阻礙消費擴張。
再者,統計資料顯示,經常性薪資調整帶動的消費效果,遠比績效獎金增加更顯著。因為經常性薪資上調會提高受薪者對未來所得的預期,進而帶動消費上揚及經濟成長,但具有一次性特質的績效獎金則不然。這點從2001年以後,台灣未調整經常性薪資的廠商比率便維持在八成上下,使台灣平均消費成長率由1980~2000年平均7.9%,轉為2001~2016年平均2.4%,可茲印證。因此,坊間求職網雖指出有48.9%的企業預計在下半年加薪,其中有高達38.6%企業僅有績效加薪,只有10.6%的企業進行全面性加薪下,激勵消費的效果必將有限。
至於基本工資部分,若計算1983年5月起共計20次的基本工資調升,每一回調整前後的平均薪資漲幅可發現,僅有七次基本工資調升後,經常性薪資漲幅加快,顯示基本工資調升雖有助緩解台灣薪資分配問題,但對於提高整體薪資水準,乃至於促進消費的作用並不大。人力銀行調查指出,有50.6%及45.2%的民眾認為一例一休上路後,收入不變或變少,甚至有56.7%認為生活變苦,代表到目前為止,一例一休無助於「薪情」,甚至因民眾觀感不佳而影響消費的「心情」。
一國經濟的自發性成長與該國是否有穩定、熱絡的內需市場有關,且以消費與投資動能強弱最為重要。而台灣在政治、環保及基礎建設不穩等問題威脅下,經商環境愈來愈不明朗,抑制廠商投資意願。再加上消費既面臨多重結構性問題,能見度的純度也下滑,使內需呈現貧血危機,縱有若干出口動能相助,台灣經濟也不過是一種難稱樂觀的「虛力擴張」狀態。



聯合/賴清德是青澀或淺薄


2017-09-28 03: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賴清德26日首度赴立院備詢,他強調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首度在立法院備詢,自稱「我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對賴揆而言,他或許覺得自己是實話實說。但立法院可不是「童子軍宣誓」的地方,他身為閣揆,這種說法便顯得不夠老練,也缺乏務實智慧。
至少,總統府就有意見,認為他的表態「超出劇本」。例如,賴清德如果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絕對比他直接說「我主張台灣獨立」,要穩當而合適得多。問題是,賴清德能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嗎?
童子軍宣誓,只要依規定誓詞照唸即可。但是,閣揆在立法院答詢,沒有人能提供標準劇本,必須靠著歷練與智慧,斟酌自己什麼可以講、什麼不能講。誰料,賴清德卻像童子軍宣誓一樣,說出他最初從政想定的腳本。對此,總統府有些不安,但已無可挽回,只能回應「說了就說了」。
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外界並不是不清楚。但是,賴清德身為立委或台南市長主張台獨,和他身為行政院長而宣示台獨,終究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就像對陳水扁,賴清德先前主張赦扁,到了閣揆任內,即稱這非其職權範圍。如果意識到角色不同立場也要跟著調整,賴清德在中華民國立院主張台獨,就是失職失言,對內對外都有後果要收拾。
從上次脫口說出「親中愛台」,到這次「主張台獨」,賴清德對政治事務仍極缺應有的敏感和拿捏。這究竟是因為青澀,或是由於淺薄,也許很快就能分曉。



聯合/鬧場事件暴露台灣心理和行政的破洞


2017-09-28 03: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選秀節目「中國新歌聲」在台灣大學田徑場舉辦「2017『中國新歌聲』上海.台北音樂節」活動,引發流血衝突。 記者胡經周/攝影


大家都可以繼續假裝。鬧場的台大學生假裝他們是愛校護校心切,打人的統促黨假裝他們是出於民族大義,衝鋒的獨派假裝是為了維護台灣尊嚴,台大校方假裝一切與他們無關,北市府假裝他們只是協辦單位,內政部假裝這都是黑道分子在藉機滋事。但再多假裝,也掩飾不了台灣行政疏漏、左支右絀的事實;更可悲的,則是民眾自信心的脆弱,一聽到「中國」即情不自禁湧起敵意。
中國新歌聲》基本上是一項商業宣傳性質的歌手選拔活動,電視節目雖為對岸製作,卻也是兩岸歌手公開競技的平台。這次該節目來台海選,原是台灣歌手展現實力的好機會;未料,獨獨在台大的這場活動竟被形容為「統戰列車開進台灣」,引發一場混戰,導致多人受傷。「歌手選拔」被醜化為「統戰列車」,是政治人物的惡意扭曲,但因此引發流血衝突,也顯見群眾心理素質之脆弱。
這場咀嚼不出深刻意義的鬧場及鬥毆事件,只因為事發地點在台大校園,且有台大學生受傷,而深受矚目。如果仔細觀察,這次事件基本上是政治光譜最極端的統獨兩群人在叫陣,卻把整個台灣社會都捲入這場充滿情緒的衝突。以兩端來撩亂廣大的中間,不僅太過失衡,代價也太大。尤其台大校方,既出借操場在先,又以「校園自主」為由禁止警力進入協助;俟最後事態失控,卻雙手一攤推得一乾二淨,讓警方為它扛責。作為台灣第一學府,這樣的表現,完全辱沒了它悠久的傳統與榮譽。
這次事件,也印證了台灣已變成一個「後真相」社會。直到發生濺血事件,社會罵聲一片,大家才去追問活動相關的細節:誰是主辦、誰是協辦?北市府有沒有逼迫台大出借操場?台灣大學校名為何被冠上「台北」二字?何以鬧事現場有那麼多獨派和民進黨的旗幟?警局數度接獲報案為何久久才到出事地點?這項活動的台灣主辦企業為何是一家「藥商」?這麼小的活動,卻有這麼多的疑問,說明台灣各級行政作業已經處處破漏,環環脫節,沒有標準程序,也沒有人在乎如何把事情做對
行政程序之所以鬆散至此,主要癥結,恐怕是政府近年過度「政治化」導引的結果,以致公務人員無所適從。試想,如果街頭發生衝突,政府不由分說就先懲處員警,而不去追查滋事者;這種顛倒因果的處理,社會秩序如何維持?再說,就算這項歌手海選活動讓學生覺得反感,台大沒有更好的申訴管道處理異議嗎?何以學生要用鬧場、撒冥紙的手段,衝上台去阻止別人的活動?就算不談包容,這個學校的公民教育難道連「異議」的文明程序都沒教過?或者,學生們認為,只要是打著「反中」旗幟,任何脫軌行為都可自我合理化,甚至因此變成台灣民族英雄?
如果是後者,這樣的發展,則不免令人擔心。台灣數十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公民社會」意識,其精髓是在追求公民素質的提升;然而,隨著綠營「反中」仇恨思維的煽惑,這種公民意識近年卻慢慢遭到蠶食,甚至有日漸退化的跡象。更令人憂慮的是,隨著兩岸經濟發展的死亡交叉,所謂「天然獨」世代對自身處境的「相對剝奪感」又更增強,認為自己的低薪、缺乏出路,都是對岸壓迫所致。這樣的信心低落,又增強其對中國的仇視,卻未必有助於認清現實,這才是最可悲之處。
無論如何,台大學園的鬧場衝突,不僅將兩岸關係的不睦捲進民間文化交流,更暴露台灣內部在行政上和心理上的處處破洞,令人憂傷。相形之下,政府部門和台大互推責任,多名警察遭到懲處和調職,民進黨則大肆利用此一機會抹紅柯文哲,都只是著眼於自己的政治目的。沒有人想要補破網,那就等著下次的衝突危機吧!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2017-09-28 03:04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離開高中四十餘年了,想起當時聯考時代,念書是為了考試升學。相較於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國文壓力小得多;如果需花時間,大多是念那些古文或文言文,除了少數家學淵源,多數學生談不上鑑賞。尤其當老師指定背誦時,哪個學生不喊累啊!「幹嘛背?幹嘛考?什麼時候會才會用上啊?」這句話至今不墜。
高中畢業後廿餘年,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回到當年住處搬家,正要扔棄一堆舊書時,發現了高中時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與課外讀物「古文觀止」。這次的不期而遇,讓我有了不同的體會,知道如何去鑑賞。過去「被迫」去念,現在變成「主動」探索,我慶幸當年曾不情願地背了幾篇,年事漸長越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果然是「白話話白隨興表,文言言文意境高」!也就在那時,社會學界流行「批判」與「解構」,並出現了關於黨國藉由這些教材進行「洗腦」的論述。於是,我在書中找尋「黨國」的鬼魅陰影,嘗試從字句中重構其統治的正當性;很不幸,我發現較多的是對權力的「反諷」不是「歌頌」!
拿大家較熟悉的也可能背誦過的文言文為例,杜甫的「兵車行」與李白的「長干行」,不都是在暗諷統治者唐玄宗的窮兵黷武,令百姓流落異鄉,埋沒隨百草? 白居易「琵琶行」最令人難忘的是形容樂曲的舞動,以及感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豪氣萬千,將景物與歷史交錯出亂石崩雲的第五度空間。至於論語與孟子,不就是在強調親情、尊重人倫、振聾發聵令亂臣賊子懼嗎?這些和現代價值觀違背了嗎?
歷史上的「經典」,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許多名句千古流傳形構出文化與品味;即使滿清入關結束了明朝,開國幾個皇帝不僅未去摧毀異族文化,反而發揚光大。這不只是氣度,更是遠見!今天號稱「先進」的歐美國家搶學中文,難道不是看到世界的趨勢,我們念英語不也是如此嗎?台灣使用「正體中文」,尤能掌握經典、貫穿歷史,具有正統優勢,更應把握!
課綱應不至於反對「經典」,但為何會陷入「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之爭呢?如果問授課老師,多數傾向文言文比例高些,是因為文章經典,作為教材具有教學的豐富性。如果問高中生意見,多數會認為文言文讀起來艱澀,生活上用不著,學習負荷感受較重!出現這兩極看法,一點都不意外。其實,教育現場一直在老師試圖提升教材豐富度及學生期待減輕學習負荷,兩股勢力拔河當中來激發創新,總是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可惜,台灣近年來並未以創新來淡化艱澀,而是以逃避艱澀來降低學習負荷,「快樂學習」不知何時變成「不學習才快樂」?
教育是為了開發年輕人的潛力,讓肯努力的人有翻身的機會;當教育仍須透過學校的教學方式時,如何建構適當的學習內容與過程,讓年輕人提升能力,讓國家的競爭力也能「自自冉冉」?高中國文「文白比」只是一個象徵,閱讀能力與文字運用才是培養學生成為現代人的基本功。莫教學子「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否則只能讚嘆seafood,這是個嚴肅的課題。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