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212/web/

.聯合報社論..鬧場事件暴露台灣心理和行政的破洞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是青澀或淺薄
.經濟日報社論.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經濟/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2017-09-28 03: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人力銀行公布「上班族薪資成長調查」,發現國內職場低薪和凍薪問題相當嚴重。 聯合報資料照片



從去年以來台灣民間消費成長平均高於經濟成長率,今年上半年總薪資成長率達2.57%,且勞動部及人力資源公司調查均顯示,今年第4季廠商的勞動需求提高,可望帶動薪資持續上漲。再加上政府宣布將調升基本工資及公務人員薪資,坊間求職網也指出,今年下半年近五成企業有加薪計畫,主要預測機構又研判物價上漲率將偏低,使實質購買力相對提高,顯示消費動能、所得、實質購買力、信心及政策變數等面向,都指出台灣消費成長「頗具能見度」。
沒想到,包括主計總處在內的主要預測機構,竟一致預測2017、2018年消費成長率低於2%,為什麼?除了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長期凍薪、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等結構性問題外,若仔細拆解上述消費「利多」因素,便可發現其純度不高,預測機構當然不敢對消費太樂觀。
先就消費動能來看,過去一年半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超過2%,平均實質零售銷售成長率卻是-0.5%。兩者明顯脫鉤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多增加在海外旅遊消費上,其雖可列為國內生產毛額的加項,卻也讓輸入增加,等同消費虛胖,無助經濟成長,也難以發揮支出面的乘數效果;另一方面是最近GDP統計中的消費增加,還與金融服務等「廣義」消費熱絡有關。尤其是去年保險熱銷、今年股市成交量提高等因素,均推升金融服務消費,讓過去一年半家庭雜項商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平均成長率高達8.13%。問題是,這類消費集中在少數頻繁參與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以致於所謂消費動能快過經濟成長的統計現象,並不等同一般民眾的真實感受。
所得方面也有相似情況,亦即2016年下半年起,實質總薪資恢復成長,但大多數人均無感,關鍵就在分配不均及加薪項目有別。由於台灣的薪資結構並不是以平均數為中心的常態分配,而是嚴重右偏的分配型態,亦即有超過60%的受僱員工月薪低於平均數(2016年為48,790元),代表有過半民眾的購買力不及統計數據所示,而那些購買力較高並拉高平均薪資者,又多集中在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高所得者手中。這樣的薪資結構,自然阻礙消費擴張。
再者,統計資料顯示,經常性薪資調整帶動的消費效果,遠比績效獎金增加更顯著。因為經常性薪資上調會提高受薪者對未來所得的預期,進而帶動消費上揚及經濟成長,但具有一次性特質的績效獎金則不然。這點從2001年以後,台灣未調整經常性薪資的廠商比率便維持在八成上下,使台灣平均消費成長率由1980~2000年平均7.9%,轉為2001~2016年平均2.4%,可茲印證。因此,坊間求職網雖指出有48.9%的企業預計在下半年加薪,其中有高達38.6%企業僅有績效加薪,只有10.6%的企業進行全面性加薪下,激勵消費的效果必將有限。
至於基本工資部分,若計算1983年5月起共計20次的基本工資調升,每一回調整前後的平均薪資漲幅可發現,僅有七次基本工資調升後,經常性薪資漲幅加快,顯示基本工資調升雖有助緩解台灣薪資分配問題,但對於提高整體薪資水準,乃至於促進消費的作用並不大。人力銀行調查指出,有50.6%及45.2%的民眾認為一例一休上路後,收入不變或變少,甚至有56.7%認為生活變苦,代表到目前為止,一例一休無助於「薪情」,甚至因民眾觀感不佳而影響消費的「心情」。
一國經濟的自發性成長與該國是否有穩定、熱絡的內需市場有關,且以消費與投資動能強弱最為重要。而台灣在政治、環保及基礎建設不穩等問題威脅下,經商環境愈來愈不明朗,抑制廠商投資意願。再加上消費既面臨多重結構性問題,能見度的純度也下滑,使內需呈現貧血危機,縱有若干出口動能相助,台灣經濟也不過是一種難稱樂觀的「虛力擴張」狀態。



聯合/賴清德是青澀或淺薄


2017-09-28 03: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賴清德26日首度赴立院備詢,他強調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首度在立法院備詢,自稱「我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對賴揆而言,他或許覺得自己是實話實說。但立法院可不是「童子軍宣誓」的地方,他身為閣揆,這種說法便顯得不夠老練,也缺乏務實智慧。
至少,總統府就有意見,認為他的表態「超出劇本」。例如,賴清德如果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絕對比他直接說「我主張台灣獨立」,要穩當而合適得多。問題是,賴清德能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嗎?
童子軍宣誓,只要依規定誓詞照唸即可。但是,閣揆在立法院答詢,沒有人能提供標準劇本,必須靠著歷練與智慧,斟酌自己什麼可以講、什麼不能講。誰料,賴清德卻像童子軍宣誓一樣,說出他最初從政想定的腳本。對此,總統府有些不安,但已無可挽回,只能回應「說了就說了」。
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外界並不是不清楚。但是,賴清德身為立委或台南市長主張台獨,和他身為行政院長而宣示台獨,終究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就像對陳水扁,賴清德先前主張赦扁,到了閣揆任內,即稱這非其職權範圍。如果意識到角色不同立場也要跟著調整,賴清德在中華民國立院主張台獨,就是失職失言,對內對外都有後果要收拾。
從上次脫口說出「親中愛台」,到這次「主張台獨」,賴清德對政治事務仍極缺應有的敏感和拿捏。這究竟是因為青澀,或是由於淺薄,也許很快就能分曉。



聯合/鬧場事件暴露台灣心理和行政的破洞


2017-09-28 03: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選秀節目「中國新歌聲」在台灣大學田徑場舉辦「2017『中國新歌聲』上海.台北音樂節」活動,引發流血衝突。 記者胡經周/攝影


大家都可以繼續假裝。鬧場的台大學生假裝他們是愛校護校心切,打人的統促黨假裝他們是出於民族大義,衝鋒的獨派假裝是為了維護台灣尊嚴,台大校方假裝一切與他們無關,北市府假裝他們只是協辦單位,內政部假裝這都是黑道分子在藉機滋事。但再多假裝,也掩飾不了台灣行政疏漏、左支右絀的事實;更可悲的,則是民眾自信心的脆弱,一聽到「中國」即情不自禁湧起敵意。
中國新歌聲》基本上是一項商業宣傳性質的歌手選拔活動,電視節目雖為對岸製作,卻也是兩岸歌手公開競技的平台。這次該節目來台海選,原是台灣歌手展現實力的好機會;未料,獨獨在台大的這場活動竟被形容為「統戰列車開進台灣」,引發一場混戰,導致多人受傷。「歌手選拔」被醜化為「統戰列車」,是政治人物的惡意扭曲,但因此引發流血衝突,也顯見群眾心理素質之脆弱。
這場咀嚼不出深刻意義的鬧場及鬥毆事件,只因為事發地點在台大校園,且有台大學生受傷,而深受矚目。如果仔細觀察,這次事件基本上是政治光譜最極端的統獨兩群人在叫陣,卻把整個台灣社會都捲入這場充滿情緒的衝突。以兩端來撩亂廣大的中間,不僅太過失衡,代價也太大。尤其台大校方,既出借操場在先,又以「校園自主」為由禁止警力進入協助;俟最後事態失控,卻雙手一攤推得一乾二淨,讓警方為它扛責。作為台灣第一學府,這樣的表現,完全辱沒了它悠久的傳統與榮譽。
這次事件,也印證了台灣已變成一個「後真相」社會。直到發生濺血事件,社會罵聲一片,大家才去追問活動相關的細節:誰是主辦、誰是協辦?北市府有沒有逼迫台大出借操場?台灣大學校名為何被冠上「台北」二字?何以鬧事現場有那麼多獨派和民進黨的旗幟?警局數度接獲報案為何久久才到出事地點?這項活動的台灣主辦企業為何是一家「藥商」?這麼小的活動,卻有這麼多的疑問,說明台灣各級行政作業已經處處破漏,環環脫節,沒有標準程序,也沒有人在乎如何把事情做對
行政程序之所以鬆散至此,主要癥結,恐怕是政府近年過度「政治化」導引的結果,以致公務人員無所適從。試想,如果街頭發生衝突,政府不由分說就先懲處員警,而不去追查滋事者;這種顛倒因果的處理,社會秩序如何維持?再說,就算這項歌手海選活動讓學生覺得反感,台大沒有更好的申訴管道處理異議嗎?何以學生要用鬧場、撒冥紙的手段,衝上台去阻止別人的活動?就算不談包容,這個學校的公民教育難道連「異議」的文明程序都沒教過?或者,學生們認為,只要是打著「反中」旗幟,任何脫軌行為都可自我合理化,甚至因此變成台灣民族英雄?
如果是後者,這樣的發展,則不免令人擔心。台灣數十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公民社會」意識,其精髓是在追求公民素質的提升;然而,隨著綠營「反中」仇恨思維的煽惑,這種公民意識近年卻慢慢遭到蠶食,甚至有日漸退化的跡象。更令人憂慮的是,隨著兩岸經濟發展的死亡交叉,所謂「天然獨」世代對自身處境的「相對剝奪感」又更增強,認為自己的低薪、缺乏出路,都是對岸壓迫所致。這樣的信心低落,又增強其對中國的仇視,卻未必有助於認清現實,這才是最可悲之處。
無論如何,台大學園的鬧場衝突,不僅將兩岸關係的不睦捲進民間文化交流,更暴露台灣內部在行政上和心理上的處處破洞,令人憂傷。相形之下,政府部門和台大互推責任,多名警察遭到懲處和調職,民進黨則大肆利用此一機會抹紅柯文哲,都只是著眼於自己的政治目的。沒有人想要補破網,那就等著下次的衝突危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