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經濟/人民幣入籃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聯合報社論..「萬眾創新」能否為中國帶來新動能
.聯合報黑白集.兩陣檢舉妖風吹過
.經濟日報社論.人民幣入籃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經濟/人民幣入籃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2015-12-06 02: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標準籃中,預計明年10月1日生效。目前SDR籃子中的國際貨幣只有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圓四種,人民幣放入之後,表示IMF正式承認為國際貨幣之一,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依SDR權重的配比標準,包括GDP總量、國際貿易總量及外匯存底總量來計算,目前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圓的比重分別為41.9%、37.4%、11.3%與9.4%。等到人民幣加入之後,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圓及英鎊的配比將更改為41.73%、30.93%、10.92%、8.33%及8.09%。也就是說,人民幣的比重將排在第三,僅次於美國及歐盟,而高於日本及英國。
過去由於人民幣的對外開放程度一直不夠,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對於人民幣匯率的操控過於明顯,因此雖然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逐漸變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出口國及最大外匯存底國家等,但是IMF成員卻一直反對把人民幣放入SDR計價的籃子當中。一直到最近幾年,大陸加速與許多國家洽簽人民幣互換協議,讓其他國家更容易取得人民幣,也因此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目前大陸共與32個國家簽署了人民幣互換協議,簽署的總金額為人民幣3.1兆。
另一方面,人行長期對於人民幣匯率的過度干預,也是國際上對於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疑慮之一。未來人行如何減少對人民幣匯率的干預,將是國際上觀察人民幣是否真正自由化的重要指標。由於在大陸的十三五規畫當中,已經把加入SDR和人民幣自由化當做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未來人行對人民幣的干預一定會逐漸減少。
至於對人民幣的匯率走勢會有何種影響?人民幣「入籃」之後,許多國家的央行一定會增加持有人民幣,當做其外匯存底的組合之一,因此短期內國際上對於人民幣的需求會增加,人民幣的匯率可能會上升。但是,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大陸最近的經濟表現一直下滑,比方說,大陸今年到8月為止,進出口成長率為負的14.5%與負的1.5%,在經濟表現不佳的情況下,人民幣的走勢應該也會下降才對;而由於現在人行必須減少對人民幣的干預,因此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由於各國央行持有人民幣當做外匯存底一部分的需求只是一次性的,而大陸未來幾年經濟成長率會逐漸下滑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未來人民幣看貶的趨勢應該也是相當明顯的。
另外,人民幣入籃以後,對於台灣可能會產生何種影響?由於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約40%,進口則占約18%,也就是說兩岸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量的29%左右,所以人民幣匯率的變化當然會影響到台灣的進出口及總體經濟;另一方面,人民幣自由化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台灣的經濟表現。首先,人民幣自由化之後,未來兩岸的交易可以直接用人民幣計價,而不需要用美元計價,如此一來,可以減少換匯的手續費損失,也減少換匯產生的匯率波動風險。
其次,國人可以更自由的買賣與持有人民幣及相關的有價證券,例如人民幣債券,由於人民幣殖利率比新台幣計價的有價證券殖利率為高,因此國人投資人民幣的報酬就會增加。目前台灣人民每天只能買2萬元人民幣的規定,也可能會因為大陸為了讓人民幣國際化而更開放。
第三,人行減少對於人民幣匯率的干預,市場就可以顯現出人民幣的正確匯率,對於國人在兩岸之間進行投資或交易時,可以做出更正確的判斷。但是,人民幣自由化之後,也會對台灣經濟發生影響,就是其匯率的波動可能會變大,這對於兩岸貿易採用人民幣計價時就會產生價格不確定的風險,這可能是人民幣國際化與自由化之後,台灣企業與人民所必須面對的最大風險。

聯合/「萬眾創新」能否為中國帶來新動能


2015-12-06 02: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共十八大五中全會提出了「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五年後「十三五」收場時,中共要確認中國已「全面邁入小康社會」,所負的軛確然沉重。但「十三五」更真實的意義是:它是「中國崛起」的驗證階段,而這五年恐將遭逢史無前例的內外高壓,前景波詭雲譎。
近期南海生波,中美為這片海域劍拔弩張,讓人更清晰地看見:一個全球超強的美國,如何試圖遏抑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中國。「十三五」正是崛起的中國意欲超趕霸主美國的一個國家政略,它是一個想像的歷史性台階,站上了這一階,中國才差堪與美國在形式上比肩,但這一階卻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與陷阱。
主要的風險,來自內外兩頭。外部的風險源頭即為美國,作為現存的單極超強,美國看到近二十年以驚人速度崛起的中國,此刻距離超越自己似僅剩兩步之遙,無論是白宮主人或美國民眾,恐怕都感受到了迎面而來的壓力。依傳統現實主義的競爭觀點,美國勢必在軍事、經濟、政治上強力阻撓與干擾;「十三五」期間的外部制約與對抗,譬如美國主導的TPP進行的團夥式抵制和相關技術封鎖,都不斷逼來。
與此同時,中國內部的風險更不容小覷。「十二五」開局前的二○一○年,大陸經濟仍有逾十個百分點的GDP增長;而今年行將收尾之際,卻在第三季出現了六.九%這個狂飆二十年後首見的減緩。它透露的是,傳統增長模式的動能和積累數十年的人口、土地紅利已告用罄,新的增長引擎或模式卻似乎仍未見到破繭而出的跡象。
以後者而言,「十三五」的目標是在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下制定的。舊的增長模式,是靠著土地開發、低廉工資與環境破壞,進行掠奪式的發展;由於科技層次過低、積弊太重而難以為繼,終而導致連續三個年度經濟總量增長的下滑。這項認知,在「十二五」規劃前即已進入決策者的腦中,喊出要「轉變增長模式」,但執行上顯然困難重重,成效有限。
所謂的「模式轉變」,除了從依靠「投資與出口增長」轉向依靠「消費與內需增長」,要躋身經濟先進國家行列,核心仍在實體工業的科技水準。中國大陸雖然在高鐵、核能發電、數控機床等技術上,已進入世界先進水準,並在4G通訊技術、高端芯片等都各突破,不久前更首次推出一百五十到二百人座的C919大型商用客機;但是,整體而言,工業水準整體仍處於中等層次。
「十三五」規劃的靈魂,其實不是搶走鎂光焦點的「全面開放二孩」;結束「一胎化」畢竟只是防守策略,中共真正的寄望其實是在「創新」。規劃中位於最前列的第一帖藥方,就是「堅持創新發展」,表明要「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主體計畫即是今年稍早制定的「中國製造二○二五」藍圖,即在信息技術、機器人、航太航空等領域尋求技術的飛躍。
但規劃中還希冀「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願望,不能由官員四處去老百姓家敲門懇託,而是要塑造自由的氛圍。亦即,所謂「中國製造二○二五」,雖可由菁英主導的「中國模式」催生;但所謂「萬眾創新」,卻必須仰賴西方制度的「個人主義」來澆灌。若能落實,它其實比「製造二○二五」更具生命力,它可能綻放的創造力也將更繽紛。
美、中的矛盾與「修昔底德陷阱」所鋪陳的悲劇預設交互糾纏,也和雙方堅持的典範差異息息相關。美國不只擔憂「彼取而代之」,更擔心民主領地的萎縮,將使專制主義幽靈再度披靡。中共「十三五」面臨的外部壓力,與其內部的典範追求相互牽連。
中共若果真能在內部激活人民想像力,不僅可收「萬眾創新」的經濟動量,更可化解外部美國的強力掣肘。亦即,「自由創新」是「十三五」內外兼修的神秘方程式,「創新」力量若能在民間湧現,不僅有助保持經濟的增速,「自由」又可大大消解西方的敵意和壓力。問題在,以目前大陸政治氣氛之肅殺,不容易做到自由,則勢必對創新構成拘囿;也因此,肅殺應該適可而止。

聯合/兩陣檢舉妖風吹過


2015-12-06 02: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最近,吹起了「檢舉」的妖風。台大陸生張逸帆在臉書上發表對陸生納保的看法,「你們的健保很好,但我從未向你們乞討」一文,因言下就台灣社會對陸生的不友善頗有怨言,竟連續遭人檢舉而被臉書刪文。張逸帆說,他不了解為何民主社會要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利?
無獨有偶,台灣歌手盧廣仲最近幾場在中國大陸的演出,因另一名台籍藝人黃安向大陸相關部門舉報其「反服貿」言行,指他為「隱形台獨同路人」,使得盧廣仲在東莞、北京、西安三場演唱會均遭取消。同是歌手,只因政治觀點不同,有必要如此傾軋嗎?
這兩陣檢舉妖風,都起於兩岸的政治分歧;但兩者都不是為了正義或公益,而是出於小氣或惡毒,而訴諸權威來壓制對方,是不高尚行為。盧廣仲演出被取消,發生在威權統治的中國大陸,也只能令人無奈;但台灣民眾去檢舉陸生的臉書發言,只反映當事者對異議的不容,也暴露了自己的雞腸鳥肚。
台灣人對於「檢舉」其實並不陌生,戒嚴時代統治者為壓制異己、管訓人民而鼓勵告密,這是手法之一。但走過漫長的民主化路程,台灣竟然還教出不能容忍他人異議的一代,甚至有人以揭發、告密為樂,令人難以想像。盧廣仲開不成演唱會,黃安沾沾自喜;張逸帆臉書被刪,幕後黑手在暗中竊笑。這種場景,令人心寒,而臉書不問內容即刪文的作法亦有可議。
張逸帆說,他無法忍受在「一邊肆無忌憚地辱罵著你的出身,一邊又以文明與先進自居」的社會生活下去。這點,張逸帆其實不必以偏概全,台灣偏激無禮者固然不少,卻不代表整個社會如此。但無論如何,台灣的偽民主現象,對照檢舉妖風再起,值得警惕!

名家縱論/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融入紅潮 頭殼要轉彎
.星期透視/聽巴黎鞋海的沉默
.名家縱論/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當年,爸爸帶回家的耶誕燈…
.三候選人教育政策 有共識也有憂心
.教育政策/快樂學習、經濟減壓 背後的現實
.教育政策/生源減學校困 財閥撈了就走
.教育政策/捨本逐末 文憑貶完換證照
.引進外籍藍領 別忘人性接待
.參與眷改工作五年 我說真相
.畫中有話/暖化威脅 給下一代埋單?
.頂新無罪判決 檢應引以為鑑
.回響/黃老師的紅磚屋 宜蘭子弟圓心願
.選戰只炒副手小菜…我們要挑的是大腦,不是盲腸!





名家縱論/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2015-12-06 02:39 聯合報 蘇起



遠離美國政策辯論廿年的台灣,近幾年又悄悄回到鎂光燈下。政學界涉及台灣的討論目前已是百花齊放,估計明年美國大選開打後,還可能繼續成為政壇的議題。
這個變化最大的動因就是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獨霸地位被打破的美國被迫重新思考新的對中政策。連帶的,美中之間最敏感、也最困難的所謂「台灣問題」自然就再成焦點。由於這次是結構性的、而不是應變性的思考,而台灣過去多次觸發兩強對抗的經驗仍歷歷在目,所以當前思考台灣的角度就不只是一時一事的「管理」,而是更大範圍的「處理」。其中又分為政略與戰略兩種。基於對中軟硬主張的不同,論者就台灣的建議也會不同。
在檯面上看得到的政略思維似以傾向「交易」者占大多數。譬如,某位前重要官員建議「以不獨換不武」、「以撤彈換軍售」。另有人建議「以軍售換不武」。有人主張兩岸和平協議有助美中關係的穩定。有人主張台灣應該「芬蘭化」(即中立)。有人倡議修訂「台灣關係法」。有人要拿美國對台承諾換取北韓停止核武。有人甚至主張換取中國大陸一筆勾銷美國上兆美元的債務。還有人力主以台灣換取中共承諾和平解決東海與南海的主權爭議,並正式接受美國在東亞的安全角色。更有人畫出一幅路線圖,包含十個美中針對台灣交換讓步的步驟,以達成美中關係的長期穩定。
這些「交易」構想背後心態值得我們關注。其中固然有美國友人維護台灣安全與地位的善意,但不可諱言也有「棄台」的影子。更根本的背景則是美國政學界對美中的長期關係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感,同時又憂心台灣可能再度成為「麻煩製造者」,所以希望藉「處理」台灣來穩定美中大局。
再進一步說,美國專家積極思考「交易」,所反映的其實是現在許多台灣民眾不願意接受、或根本不了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遠不如對中國大陸。在華府心中,日本在東亞的重要性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南韓與日本唇齒相依,排名第二。即使不製造麻煩,台灣也只能排名第三。但在大陸心中,台灣永遠占據最核心的位置。雖然包括筆者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不相信美國會輕易「棄台」,但既有這樣的排名差異,台灣對美國就存在「交易」的空間。
至於主張對中強硬策略,基本上仍要維持現有的交往基調,只是希望強化其中所謂的「再平衡」成分,如力挺盟邦夥伴、負面使用經濟工具、增建長程攻擊性武器等。極少人主張恢復往昔的「圍堵」策略,也不再有人要求藉人權、西藏或民主議題壓制中共。在維持交往基調的大格局下,主張強硬的美國策士就算對北京不滿,也不願拿台灣作為抗中的急先鋒。
在軍事戰略部分,中共飛彈與潛艦的質量提升,大幅升高了航母馳援台灣的風險。美國官方目前乃改採所謂的「海空整體戰」(Air-Sea Battle)。但它耗資過鉅,而且如果直接攻擊中國內陸,勢將升高衝突,風險極大,故此戰略轉型迄今進展十分緩慢。另有策士建議轉攻為守,僅以封鎖大陸沿岸為戰略重點。有人更建議美國乾脆讓盟邦夥伴承擔主要責任,自己則退居二線。
這些戰略新思維雖然依稀都有台灣作為「夥伴」的身影,但台灣不可能像其他國家那樣與美國開展密切的軍事協調合作,因此「夥伴」到最後可能還是名大於實。更重要的,所有新戰略的出發點都設定美國在戰時的反應是被動的、遠距的、長期的,所以根據美國權威智庫研究,台灣必須獨自承受來自中共的猛烈攻擊「至少三星期」之久。屆時不管美中如何收拾,台灣肯定已是大輸家。
目前的東亞海域處處驚濤駭浪,唯有台灣海峽平靜無波,所以美中都對台灣心存感激。將來如果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台灣可望繼續從美中雙方獲得一定的政治與經濟紅利。但如果兩岸關係惡化,一方面台灣的安全將取決於北京的耐心與華府的決心,一方面台灣會再次變成美中兩強「交易」的籌碼。
主事的淑女君子們能不慎乎?(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星期透視/聽巴黎鞋海的沉默

.融入紅潮 頭殼要轉彎
.星期透視/聽巴黎鞋海的沉默
.名家縱論/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當年,爸爸帶回家的耶誕燈…
.三候選人教育政策 有共識也有憂心
.教育政策/快樂學習、經濟減壓 背後的現實
.教育政策/生源減學校困 財閥撈了就走
.教育政策/捨本逐末 文憑貶完換證照
.引進外籍藍領 別忘人性接待
.參與眷改工作五年 我說真相
.畫中有話/暖化威脅 給下一代埋單?
.頂新無罪判決 檢應引以為鑑
.回響/黃老師的紅磚屋 宜蘭子弟圓心願
.選戰只炒副手小菜…我們要挑的是大腦,不是盲腸!






星期透視/聽巴黎鞋海的沉默


2015-12-06 02:39 聯合報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台北市)


如果我們讀不懂巴黎共和廣場上的萬雙鞋子,那我們就一定無法讀懂國際恐怖主義與生態恐怖主義的不同指認。
今年全世界符號學操演的頭號舞台,非法國巴黎的共和廣場莫屬。一月十一日此處聚集了百萬群眾,在臉上、身上、紙板上書寫著「我是查理」(抗議並哀悼《查理周刊》屠殺事件),並由四十多國元首政要聯合打頭陣,拉著反恐標語列隊前行。
為何要從共和廣場集結出發呢?除了地利之便,當是共和廣場所象徵的自由人權,君不見廣場中央矗立的正是法國象徵自由的瑪麗安娜雕像,巴士底監獄的遺址亦在不遠。十一月十三日巴黎恐怖襲擊後,共和廣場成了放滿鮮花蠟燭的悼亡之地,而兩個多星期後則搖身一變為占據各大國際媒體版面、號稱史上最大規模以鞋代人的抗議裝置。
這「萬鞋廣場」要抗議什麼?原本預計號召萬人的示威遊行,乃是針對目前正在巴黎召開、號稱將決定地球未來的氣候變遷高峰會而來,但法國因巴黎恐襲進入「緊急狀態」,嚴格禁止遊行集會,導致遊行被迫取消。故鞋在人不在,抗議成了雙重抗議,既是抗議全球暖化,也是抗議對抗議全球暖化的禁止,反諷卻精準帶出法國當下「緊急狀態」的內在弔詭:必須限制自由以保衛自由,禁止抗議遊行,並逮捕不服禁令仍上街頭與警方對峙的示威群眾。
而被剝奪了集會自由、通訊自由的公民,又與裸命何異?君不見九一一後警察國家化的美國,隨時可以國家安全為由、「不須說明理由羈押」可疑分子,君不見法國在今年中就以反恐之名通過「情報法」,將監控通訊與資訊的情治手段合法化,君不見巴黎恐襲後的最大受害者,乃是流亡在歐洲各國的難民,時時刻刻遭到刁難、盤查、排擠與歧視,淪為裸命中的裸命。
「萬鞋廣場」作為一種隨機應變的抗議裝置,若要有真正的力道可言,就必須與幾年來「丟鞋」作為政治抗議行動的風潮相連結(從美國總統布希記者會到台灣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發起的「威鞋行動」),就必須與「鞋—廣場」的政治抗議配置相連結,例如二○一一年南美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爾廣場上豎立的近萬隻斷鞋,以紀念地雷受難者;或今年中在墨西哥憲法廣場以近千雙紅鞋,來抗議性別暴力與屠殺女性。
不幸的是,這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的鞋抗議裝置,卻在層層「馴化」中力道全失。首先是全球暖化議題的中產性格再次主導,以名人加持與溫情訴求來搏版面,焦點成了教宗方濟各的黑色牛津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跑步鞋、英國龐克教母魏斯伍德的高跟鞋,而鞋旁文字是「救地球」、「孩子的未來是我們的現在」。接著順應反恐低氣壓,廣場又瀰漫起一片哀傷悼亡的氛圍,「萬鞋廣場」彷彿成了「鞋塚」,失去了憤怒與吶喊。
真正最可怕的,卻是場外激情施壓、場內挑燈夜戰的,可能都是同一場自欺欺人的戲碼,場內的強權國可以不簽署,或簽署後不遵守,場外的抗議者只能避重就輕將矛頭對準碳排放,而不願也無能去碰觸生態環境最根本的元凶:全球資本主義的強勢發展。
而巴黎共和廣場上的鞋海,彷彿只能以巨大的沉默見證著歷史的荒謬而無言以對。

王健壯/頂新案上的一堂法律課

.廖玉蕙/推窗放入大江來
.王健壯/頂新案上的一堂法律課
.葉銀華/人民幣入籃 準備好了嗎?
.周行一/「良心」尚不足以成事
.盛治仁/當年若採美式選制…總統變老宋
.方祖涵/走出雖敗猶榮的心碎輪迴
.劉維公/拿掉「頂尖大學」的神主牌
.黃介正/國軍變革的最後機會






王健壯/頂新案上的一堂法律課


2015-12-06 09:52 聯合報 今日登場/王健壯



頂新案一審無罪宣判後,不僅群情激憤,彰化地院與地檢更各自頻發新聞稿隔空互嗆,爆發了司法史上一場罕見的審檢大戰。
審檢大戰外,承審頂新案的法官在長達近三百頁的判決書結尾,也寫了一段以「末此一敘」為名的文字,強調法院不能因媚於輿論,而作出討好民眾的判決;這段非關認事用法,而且明顯是以社會大眾為對象的訴外感性喊話文字,在司法史上也屬罕見。
這兩個罕見,其中之一是因彰化地檢雖在三十二頁的起訴書中,提出了六十一項供述性證據,以及五十七項非供述性證據,並且對被告求處十八年到三十年重刑不等,但一百多項證據最後卻仍未能說服法院,三位合議庭法官不但未如地檢所預期作出重刑判決,反而是以地檢舉證不足的理由,對所有被告均作出無罪宣告;判決與起訴如此天差地別,難堪至極的地檢不反擊才怪。
另一個罕見則是因頂新案爆發時,民憤猶如決堤洪水,「滅頂」呼聲也響徹雲霄,魏應充等人涉嫌的黑心罪行,雖不至於已到國人皆曰可殺的地步,亦庶幾近矣。但地院出人意料的無罪判決,卻讓民眾期待從雲端跌落谷底;法意與民意如此迥然不同,民眾不反彈也難。
但這兩個罕見,卻也對社會大眾提供了一次罕見的法律學習機會,其中該學習的幾個重要法律課題包括:
其一,法官判決受制於證據裁判主義的規範,判決須以證據為本,無證據或證據證明力不足,則不得認定犯罪事實,這是法官審判應恪守的原則,不能以死守法條的法匠視之。
其二,彰檢雖提出一百多項證據,但檢察官在提出證據後,必須進而以證據說服法院,亦即「提出的責任」與「說服的責任」不同,「查明事實」也與「證明事實」有異。彰檢因舉證不足,讓追訴犯罪未竟其功,正如同去年高雄地檢在日月光案中,也因舉證不足,而讓被告被判無罪或緩刑一樣,責在地檢,非因法官心證使然。
其三,法律思維不同於大眾思維,法律理性有別於大眾情緒,都是造成判決與民意有落差甚至衝突的原因。但法官不是民意代表,不必對民意如響斯應,也不能以大眾思維決定判決,民憤即使再激烈,也不能依民憤而判決。而且民眾期待實質正義,但法官卻必須兼顧程序正義,否則其結果就如同湯瑪斯傑佛遜所說「不按法律程序懲罰罪人,比他逃脫法網更危險」。
其四,許多人批評恐龍法官,不是「違背國民法感情」、「與民眾合理期待有距離」,就是「難以向社會交待」。但法官審判在擺脫了黨意與上意後,若又受制於民意,而且很可能還是被不當建構形塑的民意,其結果看報判決的法官,與看報治國的官員何異?法官如果做不到美國已故首席大法官柏格所說「法官裁決的基礎應當是法律,而非公眾意見」,這樣的法官才是恐龍。
頂新案判決與民意有嚴重落差,確屬事實,但若落差是因法官恪守證據裁判原則、無罪推定原則以及程序正義而造成,這樣的判決在情理上雖難令人滿意,但法理上卻應該接受,否則又何以要求並且批判那些審理類似死刑等重大案件,卻嚴重違背無罪推定與證據裁判等原則的恐怖法官?
恐龍法官應該批判,恐怖法官更該聲討,但批判與聲討的標準,卻應一體適用,不能因案因人而有差異。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