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融入紅潮 頭殼要轉彎
.星期透視/聽巴黎鞋海的沉默
.名家縱論/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當年,爸爸帶回家的耶誕燈…
.三候選人教育政策 有共識也有憂心
.教育政策/快樂學習、經濟減壓 背後的現實
.教育政策/生源減學校困 財閥撈了就走
.教育政策/捨本逐末 文憑貶完換證照
.引進外籍藍領 別忘人性接待
.參與眷改工作五年 我說真相
.畫中有話/暖化威脅 給下一代埋單?
.頂新無罪判決 檢應引以為鑑
.回響/黃老師的紅磚屋 宜蘭子弟圓心願
.選戰只炒副手小菜…我們要挑的是大腦,不是盲腸!





名家縱論/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2015-12-06 02:39 聯合報 蘇起



遠離美國政策辯論廿年的台灣,近幾年又悄悄回到鎂光燈下。政學界涉及台灣的討論目前已是百花齊放,估計明年美國大選開打後,還可能繼續成為政壇的議題。
這個變化最大的動因就是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獨霸地位被打破的美國被迫重新思考新的對中政策。連帶的,美中之間最敏感、也最困難的所謂「台灣問題」自然就再成焦點。由於這次是結構性的、而不是應變性的思考,而台灣過去多次觸發兩強對抗的經驗仍歷歷在目,所以當前思考台灣的角度就不只是一時一事的「管理」,而是更大範圍的「處理」。其中又分為政略與戰略兩種。基於對中軟硬主張的不同,論者就台灣的建議也會不同。
在檯面上看得到的政略思維似以傾向「交易」者占大多數。譬如,某位前重要官員建議「以不獨換不武」、「以撤彈換軍售」。另有人建議「以軍售換不武」。有人主張兩岸和平協議有助美中關係的穩定。有人主張台灣應該「芬蘭化」(即中立)。有人倡議修訂「台灣關係法」。有人要拿美國對台承諾換取北韓停止核武。有人甚至主張換取中國大陸一筆勾銷美國上兆美元的債務。還有人力主以台灣換取中共承諾和平解決東海與南海的主權爭議,並正式接受美國在東亞的安全角色。更有人畫出一幅路線圖,包含十個美中針對台灣交換讓步的步驟,以達成美中關係的長期穩定。
這些「交易」構想背後心態值得我們關注。其中固然有美國友人維護台灣安全與地位的善意,但不可諱言也有「棄台」的影子。更根本的背景則是美國政學界對美中的長期關係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感,同時又憂心台灣可能再度成為「麻煩製造者」,所以希望藉「處理」台灣來穩定美中大局。
再進一步說,美國專家積極思考「交易」,所反映的其實是現在許多台灣民眾不願意接受、或根本不了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遠不如對中國大陸。在華府心中,日本在東亞的重要性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南韓與日本唇齒相依,排名第二。即使不製造麻煩,台灣也只能排名第三。但在大陸心中,台灣永遠占據最核心的位置。雖然包括筆者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不相信美國會輕易「棄台」,但既有這樣的排名差異,台灣對美國就存在「交易」的空間。
至於主張對中強硬策略,基本上仍要維持現有的交往基調,只是希望強化其中所謂的「再平衡」成分,如力挺盟邦夥伴、負面使用經濟工具、增建長程攻擊性武器等。極少人主張恢復往昔的「圍堵」策略,也不再有人要求藉人權、西藏或民主議題壓制中共。在維持交往基調的大格局下,主張強硬的美國策士就算對北京不滿,也不願拿台灣作為抗中的急先鋒。
在軍事戰略部分,中共飛彈與潛艦的質量提升,大幅升高了航母馳援台灣的風險。美國官方目前乃改採所謂的「海空整體戰」(Air-Sea Battle)。但它耗資過鉅,而且如果直接攻擊中國內陸,勢將升高衝突,風險極大,故此戰略轉型迄今進展十分緩慢。另有策士建議轉攻為守,僅以封鎖大陸沿岸為戰略重點。有人更建議美國乾脆讓盟邦夥伴承擔主要責任,自己則退居二線。
這些戰略新思維雖然依稀都有台灣作為「夥伴」的身影,但台灣不可能像其他國家那樣與美國開展密切的軍事協調合作,因此「夥伴」到最後可能還是名大於實。更重要的,所有新戰略的出發點都設定美國在戰時的反應是被動的、遠距的、長期的,所以根據美國權威智庫研究,台灣必須獨自承受來自中共的猛烈攻擊「至少三星期」之久。屆時不管美中如何收拾,台灣肯定已是大輸家。
目前的東亞海域處處驚濤駭浪,唯有台灣海峽平靜無波,所以美中都對台灣心存感激。將來如果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台灣可望繼續從美中雙方獲得一定的政治與經濟紅利。但如果兩岸關係惡化,一方面台灣的安全將取決於北京的耐心與華府的決心,一方面台灣會再次變成美中兩強「交易」的籌碼。
主事的淑女君子們能不慎乎?(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