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華麗輕軌,治絲益棼
.經濟日報社論.反全球化與在地化變局 台商當自強
經濟/反全球化與在地化變局 台商當自強
2017-03-19 01: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幾十年來,經濟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展開並帶來衝擊;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在各地會議時,都引來連串集會和抗爭活動。反全球化浪潮最極致表現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川普全力敦促製造業投資美國,則是在地化的呈現。對台商來說,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未除,反全球化及在地化的壓力,已在眼前。鴻海集團的事業版圖,在大陸、在日本,還在布局的同時,就在川普的鼓吹下,不得不考慮到美國投資設廠。鴻海事業體夠大,財力雄厚,足以因應這股浪潮變局,廣大的中小企業台商怎麼辦呢?如何應變?
綜觀反全球化的大小團體,其勢力來源有二,一是在資金迅速流動中受創者,如金融風暴後的東南亞、非洲及中南美諸國。據估計,在「創造性毀滅」的全球化過程中,遭受重創的約有十億人,占全球總人口六分之一。二是來自各國內部的弱勢階級、地區與族群,及其相關的社會運動。如「美國勞工聯盟」、「地球之友」等團體,不僅展開對世銀及IMF的抗議,並對美國本土的去工業化及外來移民不滿。這些勢力集結終於發酵,締造反全球化傾向的川普政府。
反觀台灣,先加入WTO,後與中國簽訂ECFA,雖有利世界接軌,卻給傳統產業及弱勢中小企業的生存帶來威脅,也給農工等弱勢團體帶來生計衝擊。在企業關廠歇業、慘澹經營或外移潮流中,許多勞工被迫轉業或失業,而引進外勞也衝擊中下階層勞動力。
這些衝擊蓄積的反彈力量,終於釀成太陽花社運,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占據國會,引起國際矚目。隨後,民進黨趁勢贏得大選,再度執政,採取與中國保持距離政策,兩岸關係凍結,卻也變革在地化的發展政策,如勞工休假一例一休、公教及勞工年金改革。
台商面對反全球化與在地化挑戰時,一般運用全球在地化策略,大致呈現三類布局。第一是以生產與製造為主,注重投產目的地具成本優勢的比較利益,尤其土地及勞動力便宜。這類台商最多,以傳產或中低技術層次者為主,主要從事代工製造,為追求更低生產成本外移,俗稱遊牧民族,如外移中國或東南亞,或從中國沿海再遷內地。
第二類以即時產品供應及售後服務為主,包括組裝大廠為品牌客戶代工,及協力廠商為組裝大廠製造。這以資訊電子業為主,通常由組裝大廠領導其協力網絡集體遷移,類如「母雞帶小雞」,異於成衣、鞋子等勞力密集產業。1990年代以來,隨著客戶的全球市場開拓,這類廠商紛紛前往世界各地設點,進行一種由「全球商品鏈」驅動的投產布局。
第三類則以品牌與銷售服務為主,講究產品可以進入市場,被消費者接受。這類台商主要是3C、成衣、食品等擁有品牌的製造業者,其次是餐飲、零售及金融服務業者,除少數大企業外,多數為中小企業。由於市場競爭及區隔,加上文化及地理因素,這類台商少數擁有全球品牌,多數是區域性品牌,布局偏重中國及東南亞。
台商為克服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挑戰,必須深化其全球在地化的布局,採取有效策略因應。第一類型者除致力改善生產流程與技術、或轉型多元投資經營外,需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包括員工、協力廠商、消費者、社區及環境等利害關係對象。第二類型台商的當務之急在於增加研發投資與能力,強化生產技術水準,提升其在全球商品鍊中的地位和利基。第三類型台商需要提高產品開發的創意與能力,強化市場需求調查及通路體系的建構,增強行銷及廣告的策略。
惟其如此,台商才能結合全球化與在地化這兩股力量,進行更好的布局,達到「立足台灣,邁向世界」的境界。
聯合/華麗輕軌,治絲益棼
2017-03-19 01: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左)17日視察基隆新火車站,在聽取基隆市長林右昌(右)簡報後,表示將推動基隆輕軌建設,而讓基隆人期待已久的捷運確定跳票。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蔡總統宣布,政府將投資八十億元興建基隆輕軌捷運,讓基隆脫胎換骨。她說,未來大家不會只說「北北桃」,而是「北北基桃」。
以近年台北捷運的造價,八十億元只能蓋兩公里捷運。今天,民進黨要用八十億就變出奇蹟,令人「驚豔」。但是,基隆輕軌幾乎完全跑在台鐵縱貫線上,並未新增通勤點,速度也沒更快,這華麗輕軌夢,又造福了誰?
在台鐵軌道上多加一套輕軌列車,機電號誌能否通用,如何確保行車安全,在在是問題。尤其,中長程運輸的鐵路與強調輕巧的輕軌,性能要求完全不同;而基隆輕軌為了使用火車月台,車廂底盤必須比照台鐵的高度,勢將失去輕軌的優勢。
再說,台鐵在台北、七堵間,每天列車超過兩百五十班,密集度居全台之冠。如今,火車軌道要被速度較慢的輕軌列車占用,班次和速度很難不受影響。
何不直接改善台鐵、增加班次?政府的說法是:要在南港展覽館設站轉乘北捷。事實上,三鐵共構的南港站已可連接北捷板南線,台鐵松山站則可連接新店線,新增輕軌反而製造相互掣肘的雙頭馬車。
堆砌華麗文字,標榜自己「為前人所不能」,是蔡總統一貫作風。政府沒錢新建一條軌道,卻硬壓榨台鐵把路權割出一部分,來塑造「基隆終於有捷運」的印象,似不高明。至於「一軌兩車」是否治絲益棼,甚至影響全台鐵路交通順暢,大家且拭目以待。
聯合/太陽花三周年只驗收了新威權
2017-03-19 01: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318學運昨天滿三週年,當年的學運領袖陳為廷(左)與林飛帆(右)等人齊聚在立法院青島東路門口,呼籲兩岸監督條例不能再等,兩人手上並拿著寫有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與蔡英文總統的承諾紙張,隨即當場撕毀表達對於兩人未兌現承諾的不滿。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
昨天是三一八學運三周年。三年前的太陽花運動,點燃青年的抗爭熱情,引爆新世代對現實的不滿,進而推動了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成為最大的收割者。三年後的今天,只見少數學運領袖稀稀落落地重返街頭,要求民進黨實現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承諾,卻只得到冷冷的回應。這樣的場景,不知當年的熱血青年作何感想?
因「反服貿」而占領國會的太陽花,最後變成民進黨全面執政的墊腳石,是意外,其實也不意外。不意外的是,不少學運領袖和幕後指點的導師,原本就是民進黨的核心支持者,後來也因「功在黨國」而成為蔡政府的入幕之賓。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當時自視熱血的青年,則不知不覺成了他人的馬前卒。
意外的則是,當年太陽花占國會、衝行政院的踰法之舉,在政治的煙幕下受到離奇的美化及合理化,模糊了法治和是非,更衝擊了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價值。當時太陽花/大腸花百花齊放的陸離景象,也給了今天執政的民進黨各種越法踰憲的提示,逐漸開出民主倒車。更嚴重的是,今天台灣不僅失去在野制衡的力量,原本蓬勃的民間力量也變得萎弱,這絕非民主提升的景象。
也因此,當「經民連」要求蔡政府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執政黨卻冷眼以對,此一景象反映的就是台灣民主在後太陽花時代的大倒退。試想,民進黨已經把兩岸關係送進了冷凍庫,少數學運領袖還在要求制訂監督條例,豈不是太脫離政治現實?或者說,當初太陽花學生反對服貿,並無意全盤推翻兩岸交流;但是經過街頭力量的運作推擠,卻把情勢導向了不可逆轉的歧途。民進黨不僅趁此把太陽花世代封為「天然獨」,更藉著這道天梯攀上「反中」的高峰,棄絕陸客、打壓陸生、箝制交流、大起共諜。輕舟已過萬重山,學運人士還在問初衷,豈不是太不識相?
回顧學運兩周年,人們歡欣迎來的是一個嶄新的政權,新主政者以「謙卑,謙卑,再謙卑」自勉,以「解決問題」自許。但到了太陽花三周年的今天,「謙卑」之聲已消失在風中,人們聽到的卻是制訂「保防法」、「反滲透法」、「打擊假新聞」的磨刀霍霍,以及「反蔣去孔」、「徹查大學一中承諾書」、「中轉大陸必須報准」等一道道扣上枷鎖的聲音。對太陽花世代而言,所謂「威權統治」也許只是遙遠的傳說,或只是祭壇上必須掃除的灰燼;但對於曾經親歷上一代而言,這一幕幕亮出權力的皮鞭和刀子的演出,就是威權妖魔捲土重來的腳步聲。人們能假裝沒聽見嗎?
三一八學運三周年,許多人洶湧悸動的記憶猶存,我們必須肯定太陽花為台灣民主注入的熱情與動力。但是,我們也要提醒:無論是新世代或舊世代,都要持續鞭策政治,不要讓少數人把台灣民主引導向威權的歧路,不要讓人民的聲音受到變造或誤用,不要讓國家社會前進的腳步受到迷惑。
事實上,若隔海看看香港的情況,視野就更清楚。與太陽花同年發生的香港「雨傘革命」,同樣是學生擔綱演出,同樣熱血洋溢卻更驚濤駭浪的街頭示威,兩年半之後卻又是什麼景象?
香港特首選舉,只剩十天就要舉行,但整個香港社會卻顯得意興闌珊,只能冷眼旁觀。原因就在,兩年多前香港本有機會選擇特首「直選」,卻因雨傘革命的激化,讓形勢走上極端,民主黨派及各界被迫噤聲,最後只能拒絕北京所提的直選方案。如今回看,北京的方案固然霸道,但對香港而言,至少是跨入直選的一大步。然而,當時香港的「革命」氛圍卻不容許任何人妥協,最後大家只能原地踏步,繼續忍受間接選舉,而香港民主進程已大受打擊。
太陽花和雨傘花都有過風光時刻,但也都必須面對它們迎來的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