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以伊衝突恐擴大 提防油價蠢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這場罷免該懲罰的是林右昌,而非謝國樑
◆  聯合報黑白集/顧立雄答不出的問題
◆  經濟日報社論/以伊衝突恐擴大 提防油價蠢動








經濟日報社論/以伊衝突恐擴大 提防油價蠢動


2024-10-10 00:54  經濟日報/ 社論
伊朗石油產量每日約為320萬~330萬桶,占全球產量的3%。 路透


加薩戰爭已滿周年,我們看到以色列大殺四方,不僅與哈瑪斯、胡塞青年組織、真主黨發生衝突,甚至連4月伊朗與以色列互轟飛彈與無人機,油價也沒漲起來,甚至還比一年前低。但是最近的伊朗200枚飛彈攻擊,招致以色列聲言要報復,卻讓國際油價4日突漲,布蘭特原油期貨周線大漲逾8%,西德州原油漲9%,創近兩年來最大單周漲幅。

以色列的可能攻擊目標,大家首先擔心的是伊朗核設施,但因都深藏地下,收效恐不大,只會激起伊朗加速完成核武的決心,其次是攻擊伊朗的生產與輸油設施,目標明顯,摧毀容易,也會斷絕其海外收入,顛覆政權的正當性,但後遺症複雜,恐怕會造成全球油價高漲,不僅會形成經濟危機,更會衝擊美國總統選情。

伊朗石油產量每日約為320萬~330萬桶,占全球產量的3%,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三大產油國。攻擊目標如何選定,涉及複雜的考慮。

伊朗每日出口170萬桶的石油,向來是伊朗用以支援地區代理人的外匯來源,如果以色列攻擊伊朗的油田或輸出設施,必然會招致伊朗與其盟友的反擊,進而將「危機國際化」,伊朗革命衛隊的將領已在官方媒體放話警告,如果以色列敢對伊朗下手,就要瞄準其電廠、煉油廠,甚至攻擊目標擴大至中東地區所有的原油相關設施,包括美國與其他國際原油公司的產業。

中東地區生產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發生全面大戰所造成的生產、運輸的中斷,可能讓原油市場每天供應減少800萬桶,據紐約時報估計,最糟情況會使油價漲至每桶157美元。

有人猜測,伊朗甚至會封鎖荷姆茲海峽,目前全球原油供應量的五分之一通過此海峽,雖然這是美軍演習假想情況,但是這也有違伊朗自己的利益,因為伊朗也須經由海峽才能外運原油,除非伊朗要玉石俱焚,不然不會出此下策。

有人認為無須緊張,近年來,由於原油供過於求,石油輸出組織一直在減產,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目前每日還有500萬桶的後備產量,可以應急,同時西方工業大國也各自有戰備儲油,可以因應緊急情況,可是美國的戰備儲油已經降至8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歐洲各國為了因應通膨,多半已經耗盡自己的存油。

如果以色列摧毀位於伊朗南部海岸25公里外的哈格島Kharg Island),九成以上的原油出口將受阻,導致全球減少1.4%原油供應,國際原油價格勢必會飆升,衝擊最大的當屬中國大陸,北京今年上半年每天從伊朗進口120萬至140萬桶原油,是伊朗的最大客戶,如果失去伊朗原油,中國大陸應該無法支持太久。也有陰謀論者認為,美國應該樂見以色列堵住北京的能源供應。

不過國際油價高漲,對美國也不利,原油價格是物價的重要組成,根據經驗法則,原油價格每桶攀漲10美元,將導致汽油價格每加侖上漲24美分,如此會使每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3個百分點,讓好不容易才平抑下來的通膨,再度上揚,衝擊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的選情。

這就是為什麼,拜登總統急著在上周五出現在白宮記者室,並公開表示,他已勸阻以色列不要將打擊目標對準伊朗的石油設施,但是美國現在對以色列還有沒有影響力,頗有疑問。

屋漏偏逢連夜雨,除了中東戰火,超級颶風米爾頓正在墨西哥灣肆虐,這對海上鑽油平台,以及輸送設備,也會造成相當損失,讓原油與天然氣停產

兩年多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油價曾經達到每桶130美元,現在的油價正在蠢蠢欲動,國際投機客都在等下手的機會,一般投資人如能夠避險,愈早愈好。
















聯合報黑白集/顧立雄答不出的問題


2024-10-10 03:35  聯合報/ 黑白集
空軍清泉崗基地今傳打靶意外,一名士兵中槍,子彈貫穿臉部送醫急救,不治死亡。國民黨立委徐巧芯今質詢國防部長顧立雄是否知道打靶SOP,顧支吾其詞不清楚細節。 記者曾吉松/攝影


顧立雄最近有幾度尷尬時刻。前些時,賴總統對將官們見到元首不起立而發怒,身為國防部長的顧立雄首當其衝,顏面似有點掛不住。其後,傳出正國會多人帶槍投靠英系,政壇引申出賴清德將在年底撤換內閣英系人馬,其中包括顧立雄。他再度躺著也中槍。

更尷尬的是,他在立法院備詢,一天中有兩次答不出話來。先是有士兵在清泉崗基地打靶時中彈身亡,藍委徐巧芯問他步槍打靶的 SOP。顧立雄老實招了:「沒辦法詳細報告。」不知為不知,這很誠實。但是,看在諸多國軍眼裡,對這位文人部長難免減損了幾分敬意。

下一題更棘手。白委張啟楷問,政府計畫培訓四十萬民力,賴總統的兒子還在美國,會不會回來接受培訓?一向口齒便給的顧立雄頓時結巴,吶吶回答:「我不清楚。」張啟楷再問,「你的兩個孩子會參加訓練嗎?」顧立雄支支吾吾說,「那要看他們有沒有被召入民防系統行列。」

張啟楷問到了問題要害。賴政府把「四十萬民力」和「全民防衛韌性」宣傳得震天價響,吹噓得無比光榮威武。然而,一問到四十萬大軍由誰擔綱,總統和高官的兒子卻爭相迴避。「別人的兒子死不完」,不正是這種景象?賴清德談起戰爭始終面不改色,說穿了,需要犧牲奉獻的都是別人家子弟,他當然只顧輕鬆用兵
















聯合報社論/這場罷免該懲罰的是林右昌,而非謝國樑


2024-10-10 04:21  聯合報/ 社論
基隆市前後任市長林右昌(右)、謝國樑(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周日即將投票,支持及反對雙方正加緊動員,公辦電視說明會也已舉辦完畢。由於此案是今年大選後藍綠對決的關鍵一役,國民黨不敢輕忽,積極出兵力挺謝國樑。民進黨更是磨刀霍霍,由秘書長林右昌領軍親征,所有綠媒網軍名嘴率皆加入「伐樑」陣線,務求置謝國樑於死地。在這種緊繃態勢下,最後的結果,將取決於支持謝國樑的市民能否站出來。

這場罷免行動的起因,始於今年二月基隆東岸商場重新招商的點移交爭議,罷樑團體指控市府是「強行闖入」,甚至上綱為「強盜行為」。然而,其後的事態發展,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原因是,八年前基隆市府與大日公司簽訂的東岸商場開發合約,僅限一樓及停車場;後來大日另與協力商 NET 簽訂租賃合約,由 NET 自行增建二至四樓經營商場。問題出在,東岸商場是以《促參法》的 OT 案招標,範圍僅限立體停車場;但林右昌任內的基隆市府卻以 ROT 案方式和業者簽約,範圍擴及商場,導致市府與業者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一團混亂。

正因為權利關係混沌,NET 堅稱自己擁有東岸商場二至四樓的產權,並指控謝國樑市府強行點交是強盜、侵入他人建物罪行。謝國樑則認為,林右昌市府放任廠商擴建卻不處理商場產權,又僅按 OT 方式向廠商收費,這對市府的產權和收益構成雙重損失。三月七日,市府正式登記東岸商場二至四樓產權,次日「山海公民拆樑行動」即正式發動罷樑行動可見,罷樑團體背後必有廠商和民進黨的推促

檢視這段東岸商場的歷史,即不難發現林右昌任內處理公務多麼草率,應對廠商的需索又多麼寬縱甚至,因此造成市府財產平白遭到侵占,收益平白蒙受損失,他都不以為意。兩年前林右昌無法將基隆執政權交棒給民進黨同志,如今又因東岸商場爛攤弄得名譽掃地,他因此頻頻出招,不斷發表千字文自清,並發動討伐謝國樑。問題是,他批評得越急切,反而愈凸顯自己的心虛,因為一連串的司法及行政裁決都不是站在他這邊。

從六月迄今,東岸商場相關的四項訴訟,都支持謝國樑對該案的處理。第一,大日公司要求基隆市府支付商場二至四樓興建費用五千萬元,基隆地院裁定大日敗訴。第二,NET 主富公司對東岸商場二至四樓聲請民事假處分,今年八月遭基隆地院駁回,認為它沒有主張東岸商場的權利。第三,主富公司向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假處分,遭高等行政法院駁回。第四,主富公司向財政部提出異議,主張促參案不公,八月遭財政部駁回

換言之,東岸商場爭議其實就是林右昌任內的官商弊案,相關政商不虛心檢討,卻不斷反咬,甚至假藉「罷免」的手段企圖顛倒是非。謝國樑原非雄辯滔滔之輩,面對綠營四面八方湧至的欲加之罪,他雖擁有司法「四連勝」的加持,其回應往往過於簡短,彷彿顯得氣勢不足。而這正是台灣民主的弔詭:理屈者往往偽裝成氣盛,用巧言厲詞欺世盜名,往往得逞而理直者缺乏巧舌,反被視為怯懦而遭背棄。這場罷免案,基隆市民千萬不要讓這種憾事重演。

深一層看,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的地方選舉,基隆市民選擇了政黨輪替,無非就是希望基隆能在不同市長領導下展現新貌。但今天這場動機汙濁、手法惡劣的罷免案,卻在利用少數人的惡意或無知為槓桿,意圖推翻多數人的意願,這當然是一次反民主的操作。無論如何,這場罷免該懲罰的是林右昌,不是謝國樑。




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  盛治仁/透過面試認識自我、找合適職場
◆  陳冲/金融中心放榜 Jeffrey Garten再失準?








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2024-10-10 05:01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賴清德總統九月廿六日在「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一次委員會議中說:「期待和大家一起努力,建構國家韌性戰略的溝通協調平台,凝聚全民共識,提升國家整體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說明白點,賴總統的期待就是,當敵對勢力入侵台灣時,台灣要有足夠的韌性能夠抵禦,例如,要建立四十萬民兵做為國軍的後盾,透過各種不對稱作戰、刺蝟戰術等布局,逼使入侵者即使付出極高的代價也未必能擊潰台灣。其背後的假設是,如果犯台代價極高,就可以使敵人不敢輕易發動侵略戰爭,因此可達到避戰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備戰才能避戰」。

這樣的戰略思考有其一定道理,如果真能因而避戰,相信絕大多數台灣人都樂觀其成。然而,備戰要達到真正的嚇阻效果,關鍵在敵我雙方以及美國等第三方是否相信我們的備戰能量。政府在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有五大主軸:聚焦民力訓練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五大主軸十分必要,但戰爭絕不能僅靠物質或有形力量,更重要的是無形的精神力量。美國以其無以倫比的軍力與資源,卻在越戰及阿富汗倉皇退走,就是最好的證明。

就個人而言,所謂的韌性是指勇於面對困頓,容忍挫折、承受壓力、不屈不撓的精神。過去三、四十年來,台灣在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不斷地解構傳統文化與價值,人際間不再重視傳統的倫理關係,而以公民的權利義務取代之。在價值取向上,愈來愈強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我主義,而非傳統的群體主義。可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必須有相當程度的群體主義做基礎,在必要時民眾能夠為家國犧牲奉獻,如此,四十萬民兵才足以為國軍後盾,刺蝟戰才可能發揮效果。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國民所受的教育,社會所倡議的理念,都是忠黨愛國的群體思想。只是當時是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非現在的「維護台灣主權」。在自我主義的薰陶下,現代人重視的是當下的享樂,而不願意承擔傳統所重視的社會責任,例如,結婚生子成為個人的自由選擇,而非對家族或社會的義務責任。同樣的道理,國民願不願意拿起掃把捍衛家國,也是國民的自由選擇,而不是「盡忠報國」的價值規範。

在解構傳統價值的影響下,年輕一代的養成過程,備受呵護,略有不如意,可能都被形容成不可承受之重。在愛的教育理念下,他們極少受過責罵體罰,也沒有太嚴重的升學競爭壓力。無論在軍中或在職場,現在都非常重視「人性化管理」,長官們不敢給部屬太大的工作負擔與壓力,以免被說成是霸凌下屬,甚至引來民代及網民的無情責難。新生代台灣人普遍成長於富足的台灣環境,極少有過窮困苦難的生活經驗,無可否認,他們經歷過的心理韌性試煉,要遠比前人輕微。習於溫暖環境的台灣人,在心理韌性上,真能面對殘酷無情,沒有人性的戰爭嗎?

我完全理解,解構傳統價值的許多措施,有其背景與時代意義;生活在富足溫暖台灣,我們確實很幸福也很幸運。弔詭的是,傳統價值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好可以說明:「因為台灣很幸福,可能反而造成台灣人沒有足夠的心理韌性。」個人有韌性,社會才有韌性,這可能是建立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最大的挑戰吧?







陳國樑/娛樂不廢稅 占地方便宜還賣乖

◆  陳國樑/娛樂不廢稅 占地方便宜還賣乖









陳國樑/娛樂不廢稅 占地方便宜還賣乖


2024-10-10 05:00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娛樂稅於八年抗戰期間開徵,旨在提倡節約生活、抑制社會奢侈風氣。然而,時至今日,課稅範圍早已不合時宜,失去正當性。在稽徵作業上,由於課稅娛樂項目缺乏明確定義,導致徵納雙方爭議不斷。實際徵收的稅額,相對其他稅種微不足道,稽徵成本甚至高於稅收。

回顧過往修法歷程,每每有廢除娛樂稅的提案。截至目前,本屆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審議或待審的娛樂稅法修正提案共有十三案,其中即有三案提議娛樂廢稅;提案立委有綠有藍,跨越了黨派藩籬。

財政部於今年七月十日邀集各地方政府及相關部會討論娛樂稅修正方向。出人意表(或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的是,所有地方政府異口同聲地表示「不同意」廢除娛樂稅。為何如此一個時空背景嚴重錯置、正當性莫名其妙、稽徵作業混亂無章、稅收又雞肋不如的租稅,地方政府卻如此地「擁戴」?

我國財政中央集權,在主要稅源劃歸國稅的情形下,地方政府財源嚴重匱乏。娛樂稅為地方稅,稅收全部挹注地方建設及發展,雖然實際徵起稅收金額並不高,卻是地方自治重要財源。因此,地方政府一致反對娛樂廢稅,所凸顯的是-在財政中央集權又集錢下,地方政府無以為繼、財政困窘的辛酸與委屈。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財政部渾然不知檢討中央與地方財政資源分配之不均,竟然對外表示:「為了保留地方自籌財源及財政自主空間,尊重地方政府意見,娛樂稅現階段仍不宜廢止。」

事實上,地方政府之所以不願廢除娛樂稅,是在「無魚,蝦也好」的無奈下,緊緊攥著微薄的娛樂稅收,茍延殘喘、得過且過。財政部怎麼好意思在收支劃分上,占盡了地方政府的便宜還賣乖,強吃豆腐,以「尊重地方政府意見」為名,保留娛樂稅?

此番邏輯錯亂、因果倒置的謬誤,先前也絲毫不差地用在是否廢除印花稅的辯證

一○八年五月廿一日,工商團體在與行政院長座談時,提出取消印花稅的訴求,希望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台灣經濟發展效率。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當場裁示:「朝取消印花稅方向研議」,更在同年九月十二日的行政院會,通過廢止《印花稅法》。但事態發展到了最後,卻同樣是在「考慮地方稅收損失、尊重地方政府意見」的情形下,廢除印花稅遂不了了之

娛樂稅無法淘汰,是我國「稅制劣化」的具體例證一旦陳腐老舊的租稅,無法因循環境與時代而變遷,不僅造成了經濟效率的損失,還會引發社會公平正義的疑慮,甚至危及整體稅制的正當性

綜上,娛樂稅應當廢除,無須置疑,但應如何消弭地方政府疑慮、確保地方政府財源?根據財政紀律規範,法律修正致有減少歲入者,應同時籌妥替代財源,具體指明彌補資金之來源。因此,廢除娛樂稅,在《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前,應循往例,由中央編列預算補足地方政府短少稅款

這是否會對中央財政造成過大的負擔?拿台電虧損所要求的兩千億元補貼作為比對,如果用來彌補娛樂廢稅所造成的地方政府財源損失,至少可以支撐一百年,還綽綽有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