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審議 三原則避免政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八二三砲聲再響,不容賴政府繼續裝睡
◆  聯合報黑白集/勇伯變民進黨救星?
◆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審議 三原則避免政爭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審議 三原則避免政爭


2025-08-23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每年8月底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總預算案,為來年政府施政所須動用資源,爭取法定認可。聯合報系資料照


每年8月底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總預算案,為來年政府施政所須動用資源,爭取法定認可。政府預算攸關社會的資源分配、福利落實、經濟成長與國防安全,是立法院秋季會期最重要的工作。行政院會通過明年中央政府歲出增加3.8%,但歲入卻大幅減少,因此明年政府正常年度預算將舉債4,000億元。

這些年政府支出規模不斷膨脹,人民租稅負擔日益沉重,社會、經濟與基礎建設結構性問題卻遲遲未能化解,導致民怨已深到引發對執政者的信任危機

自民國一○六年(2017年)迄今,中央政府「法定預算」支出規模年複合成長率近5.9%,遠高於同期的名目 GDP 成長率5.2%。國民租稅負擔率更從12.5%增至14.7%,而若包括勞、健保、年金與退休金社會安全捐的負擔更突破20.5%。「政府服務」顯然拖累經濟效率每況愈下。

中央政府預算編制立院審議爭執,竟是最近對社會造成紛擾的「大罷免」的藉口,而國家政務延宕,甚至連颱風救災復原都成為奢侈品。蔡英文與賴清德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崩壞預算制度,讓原本「正常預算」所該涵蓋的政事,卻動輒以「特別預算外掛,自民國一○六年(2017年)起行政院每年編列「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就是典型惡例

民進黨政府濫用「特別預算」相關條例的舉債漏洞,卻在「正常預算」部分縮減財政赤字企圖誤導「政府嚴守財政紀律」的社會視聽。過去九年,政府在「法定預算」帳面僅舉債3,214億元,但同時期的「特別預算」竟然預計舉債2兆2595億元。財政部對外宣稱國債 GDP 占比下降,其實原因並非出自政府節制歲出,而是「舊稅不減、新稅疊加」,以及股市熱絡等的增稅效應所致

今年執政黨與立法院在野黨的預算爭議,在於政府歲出被刪除2,075億元,是過去八年平均刪除金額的8.5倍,而刪減比率則為六倍

但檢視主要刪減內容便可知,朝野雙方預算矛盾是應否補貼台電1,000億元,以及通案統刪的939億元;前者是彼此能源政策歧異,而後者則是對民進黨長期執政不公平資源分配所累積的不信任感。

為化解總預算後續審議再次發生朝野嚴重對立局面,行政院卓院長最近強調將「主動介入協商」,推動行政與立法兩院之間應有的「良性互動」。執政黨對審議預算態度善意轉變,有助於緩和台灣政治緊張情緒。不過,明年地方選舉勢必掀起彼此攻訐戲碼,朝野真能和諧共事恐是奢求,而目前唯有透過民主透明機制,審議明年總預算才會是正途。

建議立院在野黨審查明年總預算,應強化三作為,以增加社會對刪減預算的支持度首先,在野黨重視對行政院長的施政總質詢;在野黨團若不同意其政策,應在院會即時提出政策主決議文,以做為未來審查預算刪除歲出科目主要依據例如,在野黨若不同意執政黨以預算補貼台電虧損,便可在會期之初做出能源政策主決議

其次,在野黨在委員會強化審議審計部提出決算報告,例如,各委員會可對政府持續但效能不彰政務,做出停、減辦決議,讓立委未來刪減歲出預算能有所本。

第三,立法院盡可能減少總預算的通案統刪金額。表面上,立法院對總預算通案統刪,是向社會交代已盡責減少政府歲出,並「好心」讓行政部門能自行調整。但實際上,通案統刪是立委審查預算時因為「見樹不見林」,最後不得不大刀一揮的被迫作為,算是預算審查失靈表徵

台灣明年會遭遇更為惡劣國際政經環境,立法院即將審議的總預算是政府面對嚴峻挑戰本錢。朝野雙方若能溝通預算內容固然很好,但「有憑有據」的民主審議,才能確保預算不被作為政爭藉口。期待立院新會期審議政府總預算會有新氣象,能通過不靠「特別預算」而可在高風險環境下運作的年度預算













聯合報黑白集/勇伯變民進黨救星?


2025-08-23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薯條三兄弟」再聚首,徐國勇(右)、賴清德(中)與卓榮泰(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徐國勇出任民進黨秘書長,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薯條三兄弟」再聚首。七年前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找了卓榮泰當秘書長、徐國勇當發言人,被陳菊封為「薯條三兄弟」。如今三人重組團隊,職位雖高了一級,處境卻是加倍艱難

徐國勇還沒上台,就誇稱自己的第一要務就是「贏」,民國一一五和一一七年(二○二六和二○二八)都要贏。黨內有人誇「勇伯」戰鬥力強,有人誇賴清德打出好牌,有人讚賴清德向「英系」釋權,一副「救星來了」的模樣。問題是,七年過去,政壇仍是「薯條三兄弟」的老組合,正顯示賴清德的「小圈圈政治」毫無開展。這樣,有什麼好高興?

不僅如此,當年「薯條三兄弟」組成時意氣風發,但一年後,民進黨便遭遇了縣市長選舉大挫敗。隨後,賴清德辭職負責,三兄弟即各自天涯。往事,民進黨都忘了嗎?

再說,連徐國勇對自己是不是「英系」都存疑,綠營硬要將其人事解讀成賴清德向英系「示好」,也未免太牽強。何況,就算賴清德真有此意,這也只是民進黨內家務事;距離撐起綠營的社會信任,還遙遠得很呢!

反正,把勇伯當成民進黨救星,顯得太天真。尤其,比起林右昌,徐國勇的好勇鬥狠猶有過之,他能贏得民心才怪。而民進黨最大問題在賴清德,但勇伯改變得了他的薯條兄弟嗎?












聯合報社論/八二三砲聲再響,不容賴政府繼續裝睡


2025-08-23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圖為賴清德總統(右)昨前往宜蘭蘇澳進天宮參拜。記者胡經周/攝影


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台灣在砲火下同心協力守住了家園。六十多年後的這一天,另一場護衛中華民國的「投票之戰」展開;這次,人民將用選票而非砲火,再度對賴政府發出不信任的怒吼。綠營的七二六大罷免以大失敗作收,但警鐘依然響著,選民今天將再次提醒執政者:台灣民主制度不容蹧蹋,賴政府須聆聽民意,停止違法濫權,回到持守正義服務人民軌道

首波大罷免失利後,賴清德還在裝傻,推稱罷免是公民團體發動拒絕承擔責任。如果八二三再敗,任賴清德再怎麼硬拗,也不能漠視自己的執政危機。眼前的事實是,八二三極可能重蹈覆轍全軍皆墨。上一次,賴清德只了黨秘書長林右昌當代罪羔羊;這一次,則可能連內閣改組也難以止血。若再加上核三公投過關,及關稅談判不如人意,形勢將嚴重衝擊賴清德執政正當性。即使賴清德想再耍賴,恐怕黨內也會群起表示不滿。

從美國關稅的談判黑箱風災救援遲緩失能,到普發現金政策搖擺不定,賴政府幾乎在每次重大事件上都做出錯誤的選擇。人民質疑的,已不再是「政府沒做事」,而是「賴政府真的懂如何施政嗎?」在台灣最需要安定的時刻,行政團隊卻屢屢故意製造混亂及不公,這才是人們最大的憤懣。

卓內閣施政脫序,更嚴重導致信任崩塌。經濟部長郭智輝屢屢言行失當,衛福部長邱泰源缺乏作為,教育部長鄭英耀一味避重就輕,內政部長劉世芳不斷排斥及鬥爭自己的國民,在在都使政府失去社會信任。這些閣員早被外界點名顯不勝任,卓榮泰卻遲不處理,任憑民怨積累。執政黨若幻想「硬撐就能過關」,最後只會造成賴政府的硬傷。

更嚴重的,是賴清德對國會與民主的敵視態度。賴總統若繼續把立法院視為「體制障礙」,拒絕與在野黨協商,施政只會愈發停滯,朝野僵局也將更惡化。賴總統若不設法調整朝野關係,只會陷入失敗的循環,置國家於險境。八二三投票,將是人民敲醒愚妄政府的一次集結。

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內閣改組已不再是選項,而是唯一解方。這場改組不能只是換幾張面孔了事,而必須展現真正的改革決心。台北市長蔣萬安建議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組閣,賴清德未必聆聽,這卻反映了社會對「跨越黨派、凝聚共識」的渴望。唯有打破小圈圈,擴大延攬專業人士,政府才可能重拾人民的信任,有效應對當前的執政危機。

能源政策的修補,則是另一個不容迴避的議題。核三公投已不再只是藍綠的對峙歧見,而是全民感受深刻的能源不安現實,更是以半導體業為核心的產業命脈所繫。賴清德意圖貶抑公投民意的重要性,只會造成社會更大的不安,並侷限了自己迴旋的空間。

賴總統必須認清:內閣改組並不只是補破網,而是迷途的執政團隊之再定位。第一,他必須放下意氣,承認與國會對抗到底只會走向死路,要學習妥協的藝術,並提出解決憲政僵局的具體方案。第二,他必須延攬跨黨派及受尊敬的人才,展現團結國家而非政治分贓的誠意。第三,他必須在經濟振興、能源轉型、社會團結等政策上改弦更張,重拾民眾的信任。

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台灣團結守住家園。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的八二三公投,人民將用選票鳴砲敲醒裝睡的政府。這一次,戰場不在前線,而在總統府和行政院。若賴卓體制選擇愚頑抵抗或繼續裝儍,它等到的,將是被人民徹底淘汰的命運。






【專家之眼】遂行城鎮戰 法令先配套(處暑)

◆  【專家之眼】賴政府應對美關稅 藏著蔡英文名言密碼(處暑)
◆  【專家之眼】遂行城鎮戰 法令先配套

◆  【專家之眼】AI搶走你的工作了嗎?(廿八)
◆  【專家之眼】川普與普亭結金蘭,看北約與烏克蘭生死簿(廿七)
◆  【專家之眼】「雙普會」是新雅爾達密約?(廿六)








【專家之眼】遂行城鎮戰 法令先配套


2025-08-23 05:57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政府若是期待以遂行城鎮戰作為地面防禦作戰主軸,到目前為止,相關法條與行政命令配套方案,基本上都並不完備。圖為漢光41號演習,憲兵在台北萬華街頭,演練城鎮戰術動作。記者程嘉文/攝影


自從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俄烏衝突全面升級後,軍事觀察家戰略評論者發現烏克蘭運用城鎮作為依托,採取住民地戰鬥手段,藉由巷戰逐次抵抗戰術,抵禦俄羅斯部隊攻勢,成為各方關注焦點,相關討論分析論述紛紛出籠。

此等風潮亦影響國軍以往台澎防衛作戰構想中,希望將灘岸地區作為最後決戰地帶,避免將戰火延伸至民眾所居住城鎮地區基本原則。因此在執政高層政治指導下,開始調整作戰思維,並逐漸重視地面部隊遂行城鎮作戰

誠然要求地面部隊作戰地域向城鎮發展,確實隱含某種期待全民參與武力抗爭政治訴求,同時亦與民防理念軍事勤務支援作業夾纏不清但說實在話,若是期待以遂行城鎮戰作為地面防禦作戰主軸,到目前為止,相關法條與行政命令配套方案,基本上都並不完備。謹此就民眾疏散民宅徵用軍事勤務以及開放城市等幾個面向,探討相關法令配套需求,祈請各方先進不吝指教。

首先要談到城鎮戰爆發前之民眾疏散;基本上,武裝部隊運用城鎮建物與道路布局面對強敵入侵遂行抵抗,確實是不應期待民眾繼續留在戰火所可能涵蓋地域;除非軍事指揮官存心要脅迫民眾,將其留置作為人肉盾牌,否則就應該在城鎮戰爆發前,適當安排民眾疏散並且離開預定作為戰場之城鎮地域。民眾疏散牽涉到對外交通與難民收容作業,如何維護秩序避免產生意外傷亡,相關法令配套讓相關作業人員能有章法可循,確實是遂行城鎮戰必要前提

其次就要提到民宅徵用,日前賴清德總統在台南勘災時,對災民講出讓人傻眼之國軍不得進入民宅救災;但若要遂行城鎮戰,不運用民宅建物布置防禦工事與陣地,並且不讓客廳當碉堡花園挖戰壕,恐怕是匪夷所思難以想像。但若是希望運用民宅建物,但卻毫無徵用配套措施,必然會在日後衍生出眾多糾紛。戰爭開打後兵荒馬亂,整個戰局發展進程經常超過各方預期,如何能夠以迅速果斷方式徵用民宅,更是遂行城鎮戰作戰準備必要環節。

再者就要談到遂行城鎮戰時,為能順利作戰所無法避免軍事勤務需求;吾人必須理解到城鎮本身對於地面部隊作為依托,遂行城鎮作戰實施防禦作為時,其實是利弊兼半。誠然城鎮內建物與街道,會構成現成防禦工事與運動路線,但是城鎮內許多天然氣管道、高壓電纜與家庭煤氣燃料筒等易燃物品,其實在雙方攻防駁火交鋒過程中,容易產生殉爆現象,造成許多不確定變數。

因此假若奉命進駐特定城鎮在該地進行防禦作戰之任務部隊,本身對於該城鎮各項基礎設施缺乏具體認識,亦無法掌握相關兵要資料時,顯然就必須透過徵集程序,獲得熟知該城鎮各項基礎設施架構專業人員地方政府官員支援,並且委託能夠充分掌握該城鎮街道巷弄交通路線熟門熟路民眾,支援運送各類補給品或是協助後送傷患等項軍事勤務但就目前看來,相關法規資料彙整準備作業恐怕都不算完備;在此種狀況下,城鎮作戰就猶如沙上築堡缺乏堅實基礎恐怕難以抵禦外力衝擊。

最後就要提到開放城市或是不設防地方;在人類戰爭史,為避免特定城鎮或是地域受到戰火摧殘,控制該地之地方政府或是軍事當局可能會宣告該地為開放城市或是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 open locality)。對於高度期待透過遂行城鎮戰抵禦來犯敵軍,並且殺傷對方作戰部隊者來說,宣告開放城市或是不設防城市簡直就是開門投降大逆不道。但就當地政府首長地方仕紳而言,其若是不願讓其鄉土戰火陪葬,自然就會傾向提出此種宣告,希望明哲保身避免當地百姓成為毫無意義廉價砲灰

此時當鄉親與地方政府首長與奉命遂行城鎮作戰任務部隊長產生歧見時,究竟要如何面對處理,相關協調與應對方案是否經過推演,確實是值得探討。儘管在戰史先例中,許多城鎮宣告不設防城市後,仍然受到敵方攻擊或是轟炸,而且駐軍亦繼續進行戰鬥或是執行軍事勤務,但若是目前政府執政高層與國家安全團隊認為台澎防衛作戰構想,還是必須置重點於城鎮作戰,顯然就必須考慮與推演此等課題。

許多研究戰爭法規與國際人道法學者,經常會聲稱日內瓦公約並未直接定義規範不設防城市,其實這是項嚴重誤解。依據民國卅八年(1949年)4月21日至8月12日各國政府全權代表所出席日內瓦外交會議,所共同制定並簽署之日內瓦四公約,後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6月8日在關於重申發展適用於武裝衝突國際人道主義法律外交會議所通過之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亦即《關於保護國際性武裝衝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五章受特殊保護地方地帶之第59條「不設防地方」就有詳細規範,在此限於篇幅就請讀者自行查閱。

總而言之,戰爭衝突勢必對社會帶來傷害,打算要運用城鎮戰抵禦強敵,恐怕真是無奈選項;但不去妥善思考代價必要準備,就貿然下達作戰決心,顯然就是《論語‧子路》:「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專家之眼】賴政府應對美關稅 藏著蔡英文名言密碼


2025-08-23 06:5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日前傳出川普政府擬入股晶片業,令業者大為恐慌。但最新消息指出,美方並不打算入股已在美國投資的公司,讓台積電、三星等公司鬆一口氣。(路透)


影響一地經濟活動的主要力量,大約是政府與市場兩者。政府能扮演角色,可以想想台灣經濟奇蹟前,具儒官精神專業官僚如何做好相關規劃並扶持特定產業,最新動作,則可以看川普政府怎麼搞台灣的電子產業。近有外媒指美國政府計畫入股台積電,雖然亦有報導否認,但觀察輿論與賴政府主管部會反應,倒是頗堪玩味。

經濟部長開始說,剛聽到相關說明,需要確認訊息和真正影響的程度,這都需要專家評估,又講,若半導體被課徵高關稅,政府會研擬一套方式協助業者。他的回答遭到批評,應是受到社會大眾不滿政府無法保護台積電波及。但盱衡官員面對環境,或該理解他們難處。

環境重點有二:一、美國對外政策有新辦法,二、賴總統不准疑美。首先,美國川普總統對外諸多手段,充斥零和觀點,他的目的只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未使其他國家一起分享偉大。

目前對他政策變化解釋,多以「新重商主義」來概括,從現有討論來看,其重點多偏於「商」的層面。例如,政策焦點關注國家外貿收支平衡。他以不公平競爭國家安全為由,對內補貼本國產業、對外施加高關稅,其關稅雖名為「對等」,但實則針對「貿易逆差」。他試圖透過關稅談判壓制外國進口,以達到雙邊貿易平衡目的

但必須注意的是,美國當下政情,恐怕不能僅滿足於貿易平衡。川普之所以上台、政策之所以變化的動力,是因為受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影響,美國內部貧富差距已到歷史高點,他競選第一任時,就獲得中西部鐵鏽帶藍領堅定支持,才能出人意料地以「排乾沼澤」挑戰既有秩序口號當選,再兼顧降稅對富人示好考量下,川普就只能從外國財富動腦筋回報了。

除了「商」的部分,在霸權穩定論大國競爭邏輯下,美國政策之新,也在於逐漸演化重視工業,希望製造業回流的改變。

這個觀點早在川普上台前就已影響美國政治。從現實主義邏輯看,大國較量的實力基礎不可能只奠基於服務業,工業更是重中之重。為了保持競爭優勢,美國也勢必要讓製造業回流,這就讓美國從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起陸續制定《晶片與科學法案》與《降低通膨法案》,藉由立法手段扶植本國戰略性產業,並對中國大陸祭出高科技出口管制。此次傳說中美國政府考慮入股,就是由上述法案的補助政策切入。

從上述觀點的「新」意來看,可以預期不只對川普任內造成影響。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來自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只要內部無法解決,必然會持續尋求外在資源流入;霸權穩定論裡的強權競爭,除非出現戰略耐心不足情況,否則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分出勝負。

這就進入了官員面對的第二個局勢:面對不能以拖待變的美國政策及其市場,賴政府對策如何?延續「不准疑美」立場,4月6日賴針對美關稅政策提出五大因應策略,最早表態投入、配合美國市場;然而,一個政府卻有不同立場。行政院提出的「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在個別產業影響評估因應對策裡,幾乎每項都有建議拓展美國以外市場;即便是農業部方案,也包括「開拓多元市場」在內。

經濟部長不會沒看過常任文官寫的政策。但8月13日國安會高官才跟著賴「不准疑美」訓示,指責「疑美論」是中國大陸散播認知作戰,經濟部長又怎會講出可能往疑、甚至反美方向思考的言論呢?

官員智慧風骨,留待國人比較台灣奇蹟時代與現今差異,但該重視的國家發展,前瞻性如何?雖然美國是台積電重要市場,轉移方向必須謹慎為之,但全然缺乏相當作法,僅以補助應對,這無疑是在消耗有限財政資源填無底洞,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考慮美國政策可能的長期改變台灣眾多出口貨品自應早做打算。賴為黨派立場不准疑美,也將主要資源投資、配合美國,行政院則讓企業自來申請海外設立據點補助,卻排除了大陸市場、未提及一帶一路國家投資方向。賴政府做法滿足當下,卻未顧及前瞻性,讓人聯想起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稱總統蔡英文淨零碳排政策錯誤,蔡說「民國一一三年(2024)後不是我的事」!賴政府還有下個任期要拚,這個算盤打得太早了吧。







楊志良/同温層的謬誤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同温層的謬誤
◆  張延廷/中美爭霸──激烈的電磁戰略較勁
◆  魏國彥/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未倒將倒
◆  陳立恆/我們都是「反智民主」的受災戶
◆  王文華/從「人力」,變「人才」
◆  李清志/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  闕志克/AI所帶來明顯立即的威脅









楊志良/同温層的謬誤


2025-08-23 00:00  聯合報/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


古人每天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便認定太陽是繞著地球轉。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阻礙人類追求真理探討後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繞著太陽轉伽利略透過望遠鏡觀測,證實了這個看法,為其辯護,甚至掀起了涉及政治、宗教與科學的一場大辯論

但時至今日,連一般人都已解,太陽不過是銀河系的一個恆星太陽系對整個銀河系來說,只是一個小點,而銀河系也不過是宇宙浩瀚星系之一,若以地球比擬,連海灘的一粒沙都不如。

甚至有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之外還有其他宇宙,由此可知人類有多麼渺小。可笑的是,渺小的人類躲在同溫層內,卻常誤以為世界是繞著自己轉,自己的意志認知就是真理。在同溫層內當然舒適好納涼,但對外面世界無知無感,卻常誤國誤民

台灣最被同溫層耽誤的,就是以賴總統、曹興誠、柯建銘為首的大罷免團體。賴清德自以為掌握了行政、司法、監察、考試、大法官、NCC、中選會,卻還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要藉由大罷免,以求能夠掌握立法院。以民眾的血汗錢鋪天蓋地發動偏綠媒體網軍、名嘴,聲勢驚人高喊:「大罷免,大成功!」

他們陷在同溫層裡面,洋洋得意地預估會成功罷掉幾席又幾席,渾然不知道民眾早就對大罷免深惡痛絕。

但凡他們願意跨出同溫層一小步,問一下小吃店、路邊攤、計程車司機、路人甲乙就會知道,民進黨是雙標黨、辦藍不辦綠、貪汙腐化、司法不公、不顧民生更不救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七月十日本人即在《聯合報》撰文,預測大惡罷必然大失敗,果然神準,廿四席藍營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反罷免成功,連此前綠營聲稱「非罷不可」的藍委如傅崐萁、徐巧芯,都安全再任立委三年。民進黨立委王世堅呼籲停止八二三的第二波大罷免投票,無奈綠營同溫層仍執意與多數民意作對。賴清德總統為何不看看如今物價飛漲、民生多艱;年輕人不婚、不生;虐兒、虐老、詐騙等社會案件頻傳,他領導的政府不思解決問題、只謀私利,堪稱「最大的詐騙集團」。

之前有人不過在網路上問「陳菊走了?」四個小時就被警方逮捕送辦,不禁讓人聯想,若有媒體人直言痛批賴清德,是否也要抓起來?大罷免勞民傷財,面對七二六多數民意反撲,賴清德辭黨主席,卻直到現在還在高喊大罷免。賴總統大概認為台灣人民較為厚道,不會追究政治人物執政缺失吧! 







杜紫宸/台灣社會從大罷免學到什麼?

◆  杜紫宸/台灣社會從大罷免學到什麼?
◆  黃耀輝/韌性條例任性亂花 823投票制裁它
◆  陳國樑/違法亂憲的追加預算案










杜紫宸/台灣社會從大罷免學到什麼?


2025-08-23 00:00  聯合報/ 杜紫宸(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歷時逾半年「大罷免」行動,在爭議與動員中,將在今天畫上句點。這場行動,既是一場民意表達,也是一次對民主制度壓力測試從發起到落幕,它為台灣社會帶來了高度政治參與輿論討論,但同時也暴露三項制度運作政治文化上的隱憂

首先是「民主參與的熱度與理性的挑戰」。罷免制度的存在,意即人民有權在任期中監督並撤換不適任的民意代表和公職人員。大罷免確實喚起了更多人關注公共事務,許多人第一次參與連署,或走上街頭,或投下關鍵一票;也更清楚,民主不只是四年一次的選舉,而是一種持續參與監督

然而,參與熱度不等同於民主品質提升。當罷免的討論被簡化成「站哪一邊」的二元對立;當選民更多是基於短期情緒政黨立場表態,而客觀衡量特定被罷免對象表現制度原意已然被稀釋民主需要熱情,更需要冷靜判斷,否則容易讓監督變成報復,使罷免制度成為政治動員工具

其次是「政黨政治的檢驗與族群對立的加深」。大罷免對政黨而言,是一次組織動員能力全方位檢驗能在短時間內凝聚基層力量、有效溝通訴求的政黨,會在行動中取得優勢。這種壓力未嘗不是好事,因為它提醒政治人物,並非取得選票後就高枕無憂,選民可隨時審視他們的表現。

另一方面,當罷免成為常態化政治手段,政黨之間的互信將更為脆弱。今天你罷我、明天我罷你,政策討論於是讓位選舉算計;為了守住基本盤,各黨將更傾向迎合鐵票群體,卻忽略中間選民的聲音,導致政治光譜兩端相互遠離。這不僅損耗社會資源,亦導致施政陷入停滯

最後是「社會情緒的動員與撕裂的代價」。罷免過程,讓社會上許多沉默選民被動員起來,體驗民主程序力量這本應是一個凝聚共識契機,因為制度化投票情緒化街頭對抗來得有秩序,也更能被社會接受

然而事實卻是,罷免過程加深社會分裂;正反雙方不僅立場對立,甚至在人際互動價值認同上亦出現隔閡。失敗的一方易將責任歸咎於制度「被對方操弄」,勝出的一方則恐陷入「多數即正當」的自我肯定。更嚴重的是,中立理性討論空間被擠壓,公共輿論場域趨於極端化

選民投票可以因經驗而成熟,但制度必須回歸初衷。大罷免既帶來了民主參與活力,也留下政治對立社會裂痕如何將這場經驗轉化成熟民主,是台灣接下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制度設計初衷,是讓人民在必要時撤換失職民代公職,而不是讓罷免淪為延長選舉戰場工具罷免是一面鏡子,反映出社會對政治人物言行評價政黨應理解,短期動員勝利,不一定能換來長期民心支持。最重要的是,社會必須學會在立場不同情況保有對話互信

民主真義不僅在於誰贏誰輸,而在於制度能否引導社會衝突後回到建設性討論,並累積解決問題能力。大罷免留給台灣的不只是政治成敗計分板,更是一份需要各方共同回答民主考題。能否交出讓自己與下一代都滿意的答卷,端看我們是否願意在激情過後回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