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杜紫宸/台灣社會從大罷免學到什麼?

◆  杜紫宸/台灣社會從大罷免學到什麼?
◆  黃耀輝/韌性條例任性亂花 823投票制裁它
◆  陳國樑/違法亂憲的追加預算案










杜紫宸/台灣社會從大罷免學到什麼?


2025-08-23 00:00  聯合報/ 杜紫宸(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歷時逾半年「大罷免」行動,在爭議與動員中,將在今天畫上句點。這場行動,既是一場民意表達,也是一次對民主制度壓力測試從發起到落幕,它為台灣社會帶來了高度政治參與輿論討論,但同時也暴露三項制度運作政治文化上的隱憂

首先是「民主參與的熱度與理性的挑戰」。罷免制度的存在,意即人民有權在任期中監督並撤換不適任的民意代表和公職人員。大罷免確實喚起了更多人關注公共事務,許多人第一次參與連署,或走上街頭,或投下關鍵一票;也更清楚,民主不只是四年一次的選舉,而是一種持續參與監督

然而,參與熱度不等同於民主品質提升。當罷免的討論被簡化成「站哪一邊」的二元對立;當選民更多是基於短期情緒政黨立場表態,而客觀衡量特定被罷免對象表現制度原意已然被稀釋民主需要熱情,更需要冷靜判斷,否則容易讓監督變成報復,使罷免制度成為政治動員工具

其次是「政黨政治的檢驗與族群對立的加深」。大罷免對政黨而言,是一次組織動員能力全方位檢驗能在短時間內凝聚基層力量、有效溝通訴求的政黨,會在行動中取得優勢。這種壓力未嘗不是好事,因為它提醒政治人物,並非取得選票後就高枕無憂,選民可隨時審視他們的表現。

另一方面,當罷免成為常態化政治手段,政黨之間的互信將更為脆弱。今天你罷我、明天我罷你,政策討論於是讓位選舉算計;為了守住基本盤,各黨將更傾向迎合鐵票群體,卻忽略中間選民的聲音,導致政治光譜兩端相互遠離。這不僅損耗社會資源,亦導致施政陷入停滯

最後是「社會情緒的動員與撕裂的代價」。罷免過程,讓社會上許多沉默選民被動員起來,體驗民主程序力量這本應是一個凝聚共識契機,因為制度化投票情緒化街頭對抗來得有秩序,也更能被社會接受

然而事實卻是,罷免過程加深社會分裂;正反雙方不僅立場對立,甚至在人際互動價值認同上亦出現隔閡。失敗的一方易將責任歸咎於制度「被對方操弄」,勝出的一方則恐陷入「多數即正當」的自我肯定。更嚴重的是,中立理性討論空間被擠壓,公共輿論場域趨於極端化

選民投票可以因經驗而成熟,但制度必須回歸初衷。大罷免既帶來了民主參與活力,也留下政治對立社會裂痕如何將這場經驗轉化成熟民主,是台灣接下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制度設計初衷,是讓人民在必要時撤換失職民代公職,而不是讓罷免淪為延長選舉戰場工具罷免是一面鏡子,反映出社會對政治人物言行評價政黨應理解,短期動員勝利,不一定能換來長期民心支持。最重要的是,社會必須學會在立場不同情況保有對話互信

民主真義不僅在於誰贏誰輸,而在於制度能否引導社會衝突後回到建設性討論,並累積解決問題能力。大罷免留給台灣的不只是政治成敗計分板,更是一份需要各方共同回答民主考題。能否交出讓自己與下一代都滿意的答卷,端看我們是否願意在激情過後回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