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賴政府應對美關稅 藏著蔡英文名言密碼(處暑)
◆ 【專家之眼】遂行城鎮戰 法令先配套
◆ 【專家之眼】AI搶走你的工作了嗎?(廿八)
◆ 【專家之眼】川普與普亭結金蘭,看北約與烏克蘭生死簿(廿七)
◆ 【專家之眼】「雙普會」是新雅爾達密約?(廿六)
【專家之眼】遂行城鎮戰 法令先配套
2025-08-23 05:57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政府若是期待以遂行城鎮戰作為地面防禦作戰主軸,到目前為止,相關法條與行政命令配套方案,基本上都並不完備。圖為漢光41號演習,憲兵在台北萬華街頭,演練城鎮戰術動作。記者程嘉文/攝影
自從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俄烏衝突全面升級後,軍事觀察家與戰略評論者發現烏克蘭運用城鎮作為依托,採取住民地戰鬥手段,藉由巷戰與逐次抵抗戰術,抵禦俄羅斯部隊攻勢,成為各方關注焦點,相關討論與分析論述紛紛出籠。
此等風潮亦影響國軍以往台澎防衛作戰構想中,希望將灘岸地區作為最後決戰地帶,避免將戰火延伸至民眾所居住城鎮地區之基本原則。因此在執政高層政治指導下,開始調整作戰思維,並逐漸重視地面部隊遂行城鎮作戰。
誠然要求地面部隊將作戰地域向城鎮發展,確實隱含某種期待全民參與武力抗爭之政治訴求,同時亦與民防理念與軍事勤務支援等作業夾纏不清,但說實在話,若是期待以遂行城鎮戰作為地面防禦作戰主軸,到目前為止,相關法條與行政命令配套方案,基本上都並不完備。謹此就民眾疏散、民宅徵用、軍事勤務以及開放城市等幾個面向,探討相關法令配套需求,祈請各方先進不吝指教。
首先要談到城鎮戰爆發前之民眾疏散;基本上,武裝部隊運用城鎮建物與道路布局面對強敵入侵遂行抵抗,確實是不應期待民眾繼續留在戰火所可能涵蓋地域;除非軍事指揮官存心要脅迫民眾,將其留置作為人肉盾牌,否則就應該在城鎮戰爆發前,適當安排民眾疏散並且離開預定作為戰場之城鎮地域。民眾疏散牽涉到對外交通與難民收容作業,如何維護秩序避免產生意外傷亡,相關法令配套讓相關作業人員能有章法可循,確實是遂行城鎮戰必要前提。
其次就要提到民宅徵用,日前賴清德總統在台南勘災時,對災民講出讓人傻眼之國軍不得進入民宅救災;但若要遂行城鎮戰,不運用民宅建物布置防禦工事與陣地,並且不讓客廳當碉堡花園挖戰壕,恐怕是匪夷所思難以想像。但若是希望運用民宅建物,但卻毫無徵用配套措施,必然會在日後衍生出眾多糾紛。戰爭開打後兵荒馬亂,整個戰局發展進程經常超過各方預期,如何能夠以迅速果斷方式徵用民宅,更是遂行城鎮戰作戰準備必要環節。
再者就要談到遂行城鎮戰時,為能順利作戰所無法避免之軍事勤務需求;吾人必須理解到城鎮本身對於地面部隊作為依托,遂行城鎮作戰實施防禦作為時,其實是利弊兼半。誠然城鎮內建物與街道,會構成現成防禦工事與運動路線,但是城鎮內許多天然氣管道、高壓電纜與家庭煤氣燃料筒等易燃物品,其實在雙方攻防駁火交鋒過程中,容易產生殉爆現象,造成許多不確定變數。
因此假若奉命進駐特定城鎮在該地進行防禦作戰之任務部隊,本身對於該城鎮各項基礎設施缺乏具體認識,亦無法掌握相關兵要資料時,顯然就必須透過徵集程序,獲得熟知該城鎮各項基礎設施架構之專業人員或地方政府官員支援,並且委託能夠充分掌握該城鎮街道巷弄交通路線熟門熟路民眾,支援運送各類補給品或是協助後送傷患等項軍事勤務。但就目前看來,相關法規、資料彙整與準備作業恐怕都不算完備;在此種狀況下,城鎮作戰就猶如沙上築堡,缺乏堅實基礎恐怕難以抵禦外力衝擊。
最後就要提到開放城市或是不設防地方;在人類戰爭史,為避免特定城鎮或是地域受到戰火摧殘,控制該地之地方政府或是軍事當局可能會宣告該地為開放城市或是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 open locality)。對於高度期待透過遂行城鎮戰抵禦來犯敵軍,並且殺傷對方作戰部隊者來說,宣告開放城市或是不設防城市簡直就是開門投降大逆不道。但就當地政府首長與地方仕紳而言,其若是不願讓其鄉土為戰火陪葬,自然就會傾向提出此種宣告,希望明哲保身避免當地百姓成為毫無意義廉價砲灰。
此時當鄉親與地方政府首長與奉命遂行城鎮作戰任務部隊長產生歧見時,究竟要如何面對處理,相關協調與應對方案是否經過推演,確實是值得探討。儘管在戰史先例中,許多城鎮宣告不設防城市後,仍然受到敵方攻擊或是轟炸,而且駐軍亦繼續進行戰鬥或是執行軍事勤務,但若是目前政府執政高層與國家安全團隊認為台澎防衛作戰構想,還是必須置重點於城鎮作戰,顯然就必須考慮與推演此等課題。
許多研究戰爭法規與國際人道法學者,經常會聲稱日內瓦公約並未直接定義與規範不設防城市,其實這是項嚴重誤解。依據民國卅八年(1949年)4月21日至8月12日各國政府全權代表所出席日內瓦外交會議,所共同制定並簽署之日內瓦四公約,後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6月8日在關於重申和發展適用於武裝衝突國際人道主義法律之外交會議,所通過之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亦即《關於保護國際性武裝衝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五章受特殊保護的地方和地帶之第59條「不設防地方」就有詳細規範,在此限於篇幅就請讀者自行查閱。
總而言之,戰爭衝突勢必對社會帶來傷害,打算要運用城鎮戰抵禦強敵,恐怕真是無奈選項;但不去妥善思考其代價與必要準備,就貿然下達作戰決心,顯然就是《論語‧子路》:「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專家之眼】賴政府應對美關稅 藏著蔡英文名言密碼
2025-08-23 06:5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日前傳出川普政府擬入股晶片業,令業者大為恐慌。但最新消息指出,美方並不打算入股已在美國投資的公司,讓台積電、三星等公司鬆一口氣。(路透)
影響一地經濟活動的主要力量,大約是政府與市場兩者。政府能扮演角色,可以想想台灣經濟奇蹟前,具儒官精神的專業官僚如何做好相關規劃並扶持特定產業,最新動作,則可以看川普政府怎麼搞台灣的電子產業。近有外媒指美國政府計畫入股台積電,雖然亦有報導否認,但觀察輿論與賴政府主管部會反應,倒是頗堪玩味。
經濟部長開始說,剛聽到相關說明,需要確認訊息和真正影響的程度,這都需要專家評估,又講,若半導體被課徵高關稅,政府會研擬一套方式協助業者。他的回答遭到批評,應是受到社會大眾不滿政府無法保護台積電波及。但盱衡官員面對環境,或該理解他們難處。
環境重點有二:一、美國對外政策有新辦法,二、賴總統不准疑美。首先,美國川普總統對外諸多手段,充斥零和觀點,他的目的只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未使其他國家一起分享偉大。
目前對他政策變化的解釋,多以「新重商主義」來概括,從現有討論來看,其重點多偏於「商」的層面。例如,政策焦點關注國家外貿收支的平衡。他以不公平競爭與國家安全為由,對內補貼本國產業、對外施加高關稅,其關稅雖名為「對等」,但實則針對「貿易逆差」。他試圖透過關稅與談判壓制外國進口,以達到雙邊貿易平衡目的。
但必須注意的是,美國當下政情,恐怕不能僅滿足於貿易平衡。川普之所以上台、政策之所以變化的動力,是因為受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影響,美國內部貧富差距已到歷史高點,他競選第一任時,就獲得中西部鐵鏽帶與藍領的堅定支持,才能出人意料地以「排乾沼澤」挑戰既有秩序口號當選,再兼顧降稅對富人示好考量下,川普就只能從外國財富動腦筋回報了。
除了「商」的部分,在霸權穩定論的大國競爭邏輯下,美國政策之新,也在於逐漸演化出重視工業,希望製造業回流的改變。
這個觀點早在川普上台前就已影響美國政治。從現實主義邏輯看,大國較量的實力基礎不可能只奠基於服務業,工業更是重中之重。為了保持競爭優勢,美國也勢必要讓製造業回流,這就讓美國從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起陸續制定《晶片與科學法案》與《降低通膨法案》,藉由立法手段扶植本國戰略性產業,並對中國大陸祭出高科技出口管制。此次傳說中美國政府考慮入股,就是由上述法案的補助政策切入。
從上述觀點的「新」意來看,可以預期不只對川普任內造成影響。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來自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只要內部無法解決,必然會持續尋求外在資源流入;霸權穩定論裡的強權競爭,除非出現戰略耐心不足情況,否則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分出勝負。
這就進入了官員面對的第二個局勢:面對不能以拖待變的美國政策及其市場,賴政府對策如何?延續「不准疑美」立場,4月6日賴針對美關稅政策提出五大因應策略,最早表態投入、配合美國市場;然而,一個政府卻有不同立場。行政院提出的「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在個別產業影響評估的因應對策裡,幾乎每項都有建議拓展美國以外市場;即便是農業部方案,也包括「開拓多元市場」在內。
經濟部長不會沒看過常任文官寫的政策。但8月13日國安會高官才跟著賴「不准疑美」訓示,指責「疑美論」是中國大陸散播的認知作戰,經濟部長又怎會講出可能往疑、甚至反美方向思考的言論呢?
官員智慧風骨,留待國人比較台灣奇蹟時代與現今差異,但該重視的國家發展,前瞻性如何?雖然美國是台積電重要市場,轉移方向必須謹慎為之,但全然缺乏相當作法,僅以補助應對,這無疑是在消耗有限財政資源去填無底洞,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考慮美國政策可能的長期改變,台灣眾多出口貨品自應早做打算。賴為黨派立場不准疑美,也將主要資源投資、配合美國,行政院則讓企業自來申請海外設立據點補助,卻排除了大陸市場、未提及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方向。賴政府做法滿足當下,卻未顧及前瞻性,讓人聯想起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稱總統蔡英文淨零碳排政策錯誤,蔡說「民國一一三年(2024)後不是我的事」!賴政府還有下個任期要拚,這個算盤打得太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