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3843/web/◆ 聯合報社論/AI新十大建設若淪撒幣工程.台灣難成AI島
◆ 聯合報黑白集/當張曼娟也被出征
◆ 經濟日報社論/反AI浪潮下的省思
經濟日報社論/反 AI 浪潮下的省思
2025-06-23 02: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I示意圖。 圖/AI生成
娛樂巨頭迪士尼(Disney)和環球影業(Universal)對人工智慧(AI)公司 Midjourney 提出侵權訴訟,稱該公司的圖像生成是「抄襲的無底洞」。先前也有多家新聞媒體告 OpenAI 拿報紙文章訓練 AI,構成侵權。AI 雖然火熱,人們心中卻隱隱不安,最近法國安錫動畫影展上各國工會聯手的反 AI 示威,到創業家對「反 AI 商機」的探討,再到老師對學生 AI 使用的無奈,這些事情顯示了人們對 AI 技術的憧憬之外,逐漸浮現的失控感與生存焦慮。
這場反 AI 浪潮並非突如其來,它是多年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之後生成式 AI 爆炸式普及下的集體反應。
在安錫動畫節期間,來自全球20多個影視與遊戲產業工會的創作者群集,高舉「停止 AI 生成藝術」的標語。他們並非全盤否定科技,而是抗議這場由資方推動、由演算法取代人力的浪潮,正以效率與成本為名摧毀創作職涯的根基。
示威聲明中明確指出,生成式 AI 並非中立工具,而是一種「以剝削為設計目的」的技術。它挪用藝術家終其一生累積的創作成果來訓練模型,卻未經同意,也未給予補償。這不僅是對知識產權的侵害,更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削弱。當藝術與文化成為幾家大型科技企業私有演算法的產物,「人」的價值與獨特性將被大量複製與稀釋。
這樣的恐懼也蔓延到教育領域,許多老師對學生使用 AI 完成作業感到無力,甚至懷疑有學生連音樂創作都交給 AI 處理。當寫作與評分都可交由機器代勞,教育的核心價值,思辨、創造與學習過程本身,正在瓦解。學界不得不考慮重新引入紙筆考試,回到一個「人工智障」的時代。
但如果人們真的痛恨 AI,那麼為何 AI 仍然充斥我們的手機、搜尋結果與生活日常?更殘酷的是,大多數打著反 AI 旗號的產品在市場上默默無聞。這不是因為理念不夠高尚,而是因為消費者對「效率」與「便利」仍抱持著現實妥協。若一張 AI 生成的圖比真人繪師快上十倍且價格只要十分之一,即使心中存疑,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前者。這正是 AI 資本邏輯之所以可怕之處,它誘使我們一步步習慣用機器代替理解、用複製代替創造。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對 AI 的反彈,其實是對更深層次問題的集中爆發。安錫聲明提及,動畫、音樂等產業早在疫情期間就已因資方壓榨、外包與預算削減而步入低潮,AI 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創作者要對抗的,不只是演算法,而是一整套以「創作只是商品」的產業邏輯。
教育也同樣如此,老師擔心的不是學生用 AI 作弊,而是當教育被當成「生產履歷的流水線」,那些需要時間與苦功才能培養的創造性與倫理價值,被評比機制與績效壓力消耗殆盡。當 AI 可以模擬出一篇完美的音樂評論或畫作分析,我們更該問的是這樣的工具,是否正在掏空我們成為「人」的價值和經驗?
對 AI 的批判並不等於技術恐懼,而是一種呼籲。我們應該回到人的價值出發,去思考如何建立有倫理、有界線、可對話的 AI 發展方向。正如安錫聲明所提出的「3C原則」,知情同意(Consent)、公平補償(Compensation)與創作者控制權(Control),這應該成為全球治理 AI 的核心依據。
這些原則並非反科技,而是讓科技服務人類的最低要求。若我們不願讓所有創作、教學與思考都淪為「提示詞驅動下的內容工廠」,那麼就必須在制度上保障創作者的知識權益、在教育上重塑學習的倫理界線,也在市場上撐起真正由人心驅動的產品。
這波反 AI 浪潮是一場集體的提醒,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歷史轉捩點。反 AI,不只是反對工具的濫用,而是拒絕被定義為一串數據、一個參數、一個可被取代的模型。我們該捍衛的是作為人的自由、尊嚴與創造的權利,若要擁有一個人類創意依然重要的未來,我們不能只是看著雲端演算的煙火,要真正瞭解 AI 的應用還是要根基於公理正義和人性。
聯合報黑白集/當張曼娟也被出征
2025-06-2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作家張曼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作家張曼娟最近前往新疆旅遊,大讚住宿划算、景佳物美,卻遭青鳥圍剿,批她無視當地人權紀錄,吃「血饅頭」、變「海水正紅」,揚言丟了她的書。其實,類似情節早在網紅鍾明軒身上上演,他為此被稱「大外軒」,遭猛烈網暴。曾幾何時,台灣竟成一個沒有旅行自由的國家?
賴政府將兩岸交流都視為統戰,國人赴陸若讚揚大陸發展或美景,就被貼上舔共、拿紅錢標籤,無視兩岸因地理與文化相近,大陸本即是國人出境旅遊的熱門地,何況對岸近年突飛猛進,也是不爭事實。
尤其在親綠網紅暗指赴陸拍片的 YouTuber 都有「收錢辦事」之嫌後,「網路警察」更大舉出籠,逼得 YouTuber 爭相自清是自費旅遊,其中最受攻擊的鍾明軒還崩潰落淚。館長陳之漢訪上海全程直播,不斷重申「沒拿半毛錢」;就連張曼娟單純分享新疆旅遊紀實,也得強調「沒有接受任何黨派資源」,扭曲至極。
現在台灣人赴陸,不能說好只能說壞,還得扛上人權包袱;其實新疆人權爭議來自反恐,但當以色列讓加薩生靈塗炭後,「種族滅絕」帽子已難扣到新疆頭上。話說回來,青鳥若真關注人權,該先關心一下高雄大樹光電板開發案,當地一半以上坡度超過卅%,該案削平山頭,更距聚落不到一百公尺,颱風一來恐引發滅村危機,才是侵犯居住人權。
聯合報社論/AI 新十大建設若淪撒幣工程.台灣難成 AI 島
2025-06-2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致詞宣布行政院將啟動「AI新十大建設」。中央社
國發會歷經數月籌備,旨在打造 AI 島的「 AI 新十大建設」初見輪廓,預計七月送行政院經發會議通過,未來四年將至少投入一千九百億元預算。賴清德總統日前宣示將設置主權基金、建立 AI 試製線、推動國際標準制定,志在讓台灣成為全球 AI 關鍵樞紐。表面看來,這是一場政策布局與科技賽局的重大啟動,但深入檢視,不禁令人憂心:會不會又是一場「資金濫用、效益難驗」的政績工程?
名為「 AI 新十大建設」,當然是想讓民眾將其與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十大建設聯想在一起; AI 新十大建設包含:三大智慧應用、三項關鍵技術、四大基礎建設,內容洋洋灑灑,期望至民國一二九年(二○四○年)帶動新台幣十五兆元產值,並創造五十萬個高薪就業機會。其中,算力競爭要「超韓趕中」,目標是台灣 AI 在全球排名前五大。
算力即國力,國際間已掀起 AI 基礎建設的競賽,美歐中日韓均大力投入 AI 建設。美國推出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預計到民國一一八年(二○二九年)投資五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十四兆元);歐盟的 InvestAI 計畫,將調動二千億歐元資金(約新台幣六點八兆元)。中國大陸早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就把 AI 納入國家發展規畫,傾全國之力打造算力資源;日本今年通過 AI 專法並由首相領導「 AI 戰略本部」,將在七年間投入十兆日圓(約新台幣二點二兆元)預算;南韓目標躋身全球前三大 AI 強國,新任總統李在明選前承諾,將投入超過一百兆韓元(約新台幣二兆元)。
相較之下,台灣的 AI 新十大建設若僅以一,九○○億元對抗世界級對手,必須思考資源投注在哪裡、由哪個單位負責。根據目前揭露資訊,資金將分散至多個部會與地方政府,結合學研機構與企業投入。換言之,決策權分散、執行路線模糊,最終恐演變為地方設園區、學界寫計畫、企業申請補助,一場典型的「撒幣競技」。回顧民進黨政府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總預算達八,四○○億元,名目繁多卻進度落後、效益模糊,各方憑關係搶食大餅,難保 AI 新十大建設不會重演同樣場面。
更重要的是,台灣要實現 AI 島目標,成敗關鍵在於主導與整合。這次戰略設計師是行政院還是國發會?目前看來,規畫主要來自文官體系,經濟部、數位部、科技部各行其政,欠缺具有全球 AI 視野、能統籌軟硬整合的戰略核心。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抱怨很多法令卡住 AI 的發展,但立委卻指出,AI 新十大建設的上位法規《 AI 基本法》政院版迄今仍未提出,到底是誰在卡 AI 發展?
其次應盤點台灣現有的優勢,除了代工製造,扮演全球晶片製造供應鏈角色,其他有何強項?台灣「吃硬不吃軟」,偏重硬體製造、軟體發展不足的產業特性,讓台灣難以擺脫代工的命運,無法升級。
台灣的 AI 人才也明顯不足。根據行政院科技會報資料,全台高階 AI 人才每年僅培育不足三千人,而美國 OpenAI 一家公司就網羅上百位頂尖工程師;南韓即意識到人才重要性,李在明承諾強化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設立 AI 學系,並擴大人才兵役特例,力求留才與育才並進。
台灣若沒有軟體技術、沒有數據治理能量、沒有創新應用場域,如何在國際上競爭?AI 島不是靠政治語言堆出來的空想,而是靠實質能力堆疊起來的現實。首要之務應是制度革新與戰略集中,而非重蹈撒幣秀的老路。它更需要長期戰略、人才儲備與執行紀律,絕非單靠喊口號與砸預算就能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