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反AI浪潮下的省思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3843/web/ 

◆  聯合報社論/AI新十大建設若淪撒幣工程.台灣難成AI島
◆  聯合報黑白集/當張曼娟也被出征
◆  經濟日報社論/反AI浪潮下的省思







經濟日報社論/反 AI 浪潮下的省思


2025-06-23 02: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I示意圖。 圖/AI生成


娛樂巨頭迪士尼(Disney)和環球影業(Universal)對人工智慧(AI)公司 Midjourney 提出侵權訴訟,稱該公司的圖像生成是「抄襲的無底洞」。先前也有多家新聞媒體告 OpenAI 拿報紙文章訓練 AI,構成侵權。AI 雖然火熱,人們心中卻隱隱不安,最近法國安錫動畫影展各國工會聯手的反 AI 示威,到創業家對「反 AI 商機」的探討,再到老師對學生 AI 使用的無奈,這些事情顯示了人們對 AI 技術憧憬之外,逐漸浮現失控感生存焦慮

這場反 AI 浪潮並非突如其來,它是多年積累結構性問題,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之後生成式 AI 爆炸式普及下的集體反應

在安錫動畫節期間,來自全球20多個影視與遊戲產業工會的創作者群集,高舉「停止 AI 生成藝術」的標語他們並非全盤否定科技,而是抗議這場由資方推動、由演算法取代人力的浪潮,正以效率成本為名摧毀創作職涯根基

示威聲明中明確指出,生成式 AI 並非中立工具,而是一種「以剝削為設計目的」的技術挪用藝術家終其一生累積的創作成果來訓練模型,卻未經同意,也未給予補償。這不僅是對知識產權侵害,更是對文化多樣性削弱當藝術與文化成為幾家大型科技企業私有演算法產物,「人」的價值與獨特性將被大量複製與稀釋

這樣的恐懼也蔓延到教育領域,許多老師對學生使用 AI 完成作業感到無力,甚至懷疑有學生連音樂創作都交給 AI 處理。寫作評分都可交由機器代勞教育核心價值,思辨、創造與學習過程本身,正在瓦解。學界不得不考慮重新引入紙筆考試,回到一個「人工智障」的時代。

但如果人們真的痛恨 AI,那麼為何 AI 仍然充斥我們的手機、搜尋結果生活日常?更殘酷的是,大多數打著反 AI 旗號的產品在市場上默默無聞。這不是因為理念不夠高尚,而是因為消費者對「效率」與「便利」仍抱持著現實妥協。若一張 AI 生成的圖比真人繪師快上十倍且價格只要十分之一,即使心中存疑,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前者。這正是 AI 資本邏輯之所以可怕之處,它誘使我們一步步習慣用機器代替理解、用複製代替創造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對 AI 的反彈,其實是對更深層次問題集中爆發安錫聲明提及動畫音樂等產業早在疫情期間就已因資方壓榨、外包與預算削減而步入低潮,AI 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創作者要對抗的,不只是演算法,而是一整套以「創作只是商品」的產業邏輯

教育也同樣如此,老師擔心的不是學生用 AI 作弊,而是當教育被當成「生產履歷流水線」,那些需要時間與苦功才能培養的創造性倫理價值,被評比機制績效壓力消耗殆盡。當 AI 可以模擬出一篇完美的音樂評論或畫作分析,我們更該問的是這樣的工具,是否正在掏空我們成為「人」的價值經驗

AI 的批判並不等於技術恐懼,而是一種呼籲。我們應該回到人的價值出發,去思考如何建立有倫理、有界線、可對話的 AI 發展方向。正如安錫聲明所提出的「3C原則」,知情同意(Consent)、公平補償(Compensation)與創作者控制權(Control),這應該成為全球治理 AI核心依據

這些原則並非反科技,而是讓科技服務人類最低要求若我們不願讓所有創作、教學與思考都淪為「提示詞驅動下的內容工廠」,那麼就必須在制度保障創作者知識權益、在教育重塑學習倫理界線,也在市場上撐起真正由人心驅動產品

這波反 AI 浪潮是一場集體提醒,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歷史轉捩點AI,不只是反對工具濫用,而是拒絕被定義為一串數據、一個參數、一個可被取代的模型。我們該捍衛的是作為人的自由、尊嚴與創造的權利,若要擁有一個人類創意依然重要的未來,我們不能只是看著雲端演算的煙火,要真正AI 的應用還是要根基於公理正義人性















聯合報黑白集/當張曼娟也被出征


2025-06-2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作家張曼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作家張曼娟最近前往新疆旅遊,大讚住宿划算、景佳物美,卻遭青鳥圍剿,批她無視當地人權紀錄,吃「血饅頭」、變「海水正紅」,揚言丟了她的書。其實,類似情節早在網紅鍾明軒身上上演,他為此被稱「大外軒」,遭猛烈網暴。曾幾何時,台灣竟成一個沒有旅行自由的國家?

賴政府將兩岸交流都視為統戰,國人赴陸若讚揚大陸發展或美景,就被貼上舔共、拿紅錢標籤,無視兩岸因地理與文化相近,大陸本即是國人出境旅遊的熱門地,何況對岸近年突飛猛進,也是不爭事實。

尤其在親綠網紅暗指赴陸拍片的 YouTuber 都有「收錢辦事」之嫌後,「網路警察」更大舉出籠,逼得 YouTuber 爭相自清是自費旅遊,其中最受攻擊鍾明軒還崩潰落淚。館長陳之漢訪上海全程直播,不斷重申「沒拿半毛錢」;就連張曼娟單純分享新疆旅遊紀實,也得強調「沒有接受任何黨派資源」,扭曲至極。

現在台灣人赴陸,不能說好只能說壞,還得扛上人權包袱其實新疆人權爭議來自反恐,但當以色列讓加薩生靈塗炭後,「種族滅絕」帽子已難扣到新疆頭上。話說回來,青鳥若真關注人權,該先關心一下高雄大樹光電板開發案,當地一半以上坡度超過卅%,該案削平山頭,更距聚落不到一百公尺,颱風一來恐引發滅村危機,才是侵犯居住人權















聯合報社論/AI 新十大建設若淪撒幣工程.台灣難成 AI


2025-06-2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致詞宣布行政院將啟動「AI新十大建設」。中央社


國發會歷經數月籌備,旨在打造 AI 島的「 AI 新十大建設」初見輪廓,預計七月送行政院經發會議通過,未來四年將至少投入一千九百億元預算。賴清德總統日前宣示將設置主權基金、建立 AI 試製線、推動國際標準制定,志在讓台灣成為全球 AI 關鍵樞紐。表面看來,這是一場政策布局科技賽局的重大啟動,但深入檢視,不禁令人憂心:會不會又是一場「資金濫用、效益難驗」的政績工程

名為「 AI 新十大建設」,當然是想讓民眾將其與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十大建設聯想在一起; AI 新十大建設包含:三大智慧應用、三項關鍵技術、四大基礎建設,內容洋洋灑灑,期望至民國一二九年(二○四○年)帶動新台幣十五兆元產值,並創造五十萬個高薪就業機會。其中,算力競爭要「超韓趕中」,目標是台灣 AI 在全球排名前五大。

算力即國力,國際間已掀起 AI 基礎建設的競賽,美歐中日韓均大力投入 AI 建設。美國推出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預計到民國一一八年(二○二九年)投資五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十四兆元);歐盟的 InvestAI 計畫,將調動二千億歐元資金(約新台幣六點八兆元)。中國大陸早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就把 AI 納入國家發展規畫,傾全國之力打造算力資源;日本今年通過 AI 專法並由首相領導「 AI 戰略本部」,將在七年間投入十兆日圓(約新台幣二點二兆元)預算;南韓目標躋身全球前三大 AI 強國,新任總統李在明選前承諾,將投入超過一百兆韓元(約新台幣二兆元)。

相較之下,台灣 AI 新十大建設若僅以一,九○○億元對抗世界級對手,必須思考資源投注在哪裡、由哪個單位負責。根據目前揭露資訊,資金將分散至多個部會與地方政府,結合學研機構與企業投入。換言之,決策權分散、執行路線模糊,最終恐演變為地方設園區、學界寫計畫、企業申請補助,一場典型的「撒幣競技。回顧民進黨政府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總預算達八,四○○億元,名目繁多卻進度落後、效益模糊,各方憑關係搶食大餅,難保 AI 新十大建設不會重演同樣場面

更重要的是,台灣要實現 AI 島目標,成敗關鍵在於主導與整合。這次戰略設計師行政院還是國發會?目前看來,規畫主要來自文官體系,經濟部、數位部、科技部各行其政,欠缺具有全球 AI 視野、能統籌軟硬整合的戰略核心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抱怨很多法令卡住 AI 的發展,但立委卻指出,AI 新十大建設的上位法規《 AI 基本法》政院版迄今仍未提出,到底是誰在卡 AI 發展

其次應盤點台灣現有的優勢,除了代工製造,扮演全球晶片製造供應鏈角色,其他有何強項?台灣「吃硬不吃軟」,偏重硬體製造、軟體發展不足的產業特性,讓台灣難以擺脫代工的命運,無法升級。

台灣 AI 人才也明顯不足。根據行政院科技會報資料,全台高階 AI 人才每年僅培育不足三千人,而美國 OpenAI 一家公司就網羅上百位頂尖工程師;南韓即意識到人才重要性,李在明承諾強化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設立 AI 學系,並擴大人才兵役特例,力求留才育才並進

台灣若沒有軟體技術、沒有數據治理能量、沒有創新應用場域,如何在國際上競爭?AI 島不是靠政治語言堆出來的空想,而是靠實質能力堆疊起來現實。首要之務應是制度革新戰略集中,而非重蹈撒幣秀老路。它更需要長期戰略人才儲備執行紀律,絕非單靠喊口號砸預算就能創造奇蹟






王文華/走進每一間地下室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走進每一間地下室









王文華/走進每一間地下室


2025-06-23 00:00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人往高處走,但還是應該走進地下室。

我有個學習方法:每半年,選一個主題深入研究。有時是全新的題目,如去年的 AI。有時是老題目重學,如今年的盲點。

為了確認自己學通了,學完後我會開一堂課,把精華教給別人。自己懂是一回事,幫男女老幼都懂是另一回事。讓大家都懂、並覺得有趣,是我的目標。而下課後半年,同學還覺得內容有價值,才算達標。

關於盲點,第一次的接觸是在念企管研究所時。必修的「組織行為學」的第一堂課,就講「認知失調」,這是盲點之一。

所謂「認知失調」,就是一個人的不同想法之間相衝突,或想法與行為不一致。

這些年,經歷過自己和別人無數的「認知失調」,我再度學習盲點。

學到後期,開始發想怎麼教。這麼抽象的題目,怎樣說才有趣?

我突發奇想,設計了一款「盲點桌遊」。

桌遊最重要的是那塊板子。以「大富翁」為例,哪一格是什麼路、哪一格是監獄、別人經過你的房子要付多少錢,都需要設計。

但設計容易製作難。電腦上的設計圖,怎麼變成一塊實體板子?

我拿著設計檔案到家附近的影印行,老闆說:「我們最大只能印 A3 尺寸」。

那麼小,玩起來不過癮。

「對街有間在地下室印刷行,他們有大機器!」

我走到對街,赫然發現真有一扇隱密的門通往地下。

我經過這門無數次,從未注意到招牌或樓梯。抬頭看,上面寫:「雷射輸出品質全球第一」!

全球第一!那當然要去朝聖。走下樓、打開門,迎面看到老闆在吃叉燒。

「我…」我左右張望,以為誤闖民宅,「我想印大圖!」

老闆吞下叉燒,站起身幫我印出 A1。顏色跟叉燒一樣鮮豔!

拿著 A1 桌遊板,買了骰子和遊戲用的千元鈔,跟孩子借了樂高小人,遊戲成形了。

上課那天,不同年紀的同學玩在一起,有人大笑,有人鼓掌叫好。我慶幸自己走進那間地下室。

每個人,都會「認知失調」,也就是白話的言行不一自然防衛機制否認,或假裝不存在。就像繞過一間,深鎖的地下室。

每個人,都有盲點以地下室的方式,跟我們共存走過無數次,卻渾然不覺

每個人遇到的人與事,都有「地下室」。表面看來,不過如此。深入一層,別有洞天。只可惜,有時往「下」走,比往「上」走,更吃力

我有個學習方法:每半年,選一個主題深入研究。這樣學習十多年了。如今,我仍然有盲點,生命中仍充滿「地下室」。

那為何還學呢?

為了自覺,和走進地下室的勇氣與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