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從豬肉政策談台美FTA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952/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人正爭相驗證「彼得原理」
◆  聯合報黑白集/叫賣總統的人
◆  經濟日報社論/從豬肉政策談台美FTA







經濟日報社論/從豬肉政策談台美 FTA


2020-07-15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認可台灣為口蹄疫非疫區,是我國重回豬肉出口大國的好機會,然而農委會陳主委卻說要繼續提升已經高達九成豬肉自給率。在全球走向全面或區域 FTA 的時代,農委會提高自給率的一席話,讓人驚醒,原來對於 FTA,我們政府是完全沒有準備的。
在中國的國際壓力下,台美 FTA 是目前台灣最有可能達成的協議,而台美 FTA 的進程,因為台灣拒絕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而停滯,美國國會甚至將不滿寫進對台法案今年3月美國開始施行的台北法案,明定「美國是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台灣為美國第11大貿易夥伴,並且是關鍵的美國農產品出口對象」。此條文挑明,台灣對於美國的貿易貢獻,只有中等程度,台美 FTA 有益美國的關鍵是美國農產品出口。大幅度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美豬),是美國國會提出的 FTA 條件。
台灣遲遲不開放美豬進口,主要有兩個層面考量。首先是食安,雖然美方堅持萊克多巴胺對於人體健康無害,但是國內食安團體對此說法有疑慮,在這樣衝突下,我們建議參考日本模式。日本採取了美國進口豬肉設定萊克多巴胺標準值,而國產豬肉不准使用的雙重標準,並且在超市等終端市場,要求廠商標明產地,如此一來,既滿足美國政府的要求,也保證了日本消費者有不吃到的權利。
政府不開放美國豬肉進口的另一個考量是,美國豬肉的低價優勢,恐怕會讓國內豬農的生計受到影響。以台灣已經開放的雞肉進口為例美國為大宗),其低價迅速搶占了台灣團膳和餐廳市場,民國94年(2005年)開始全面開放進口,當年進口量就有7.4萬噸,到民國107年(2018年)底達20萬噸,市占率達 55%、首度超過本土雞肉產量。參照雞肉經驗,如果全面開放美豬進口,可能十年內低價美國豬肉就會全面占領團膳與平價外食,席捲台灣豬肉市場的三到五成。
面對台美 FTA 的可能到來,農委會居然表示要維持高自給率,這表示就算台美 FTA 已經沸沸揚揚討論了好幾年,但農委會根本沒考量開放美豬進口的可能性,否則國內自給率不可能維持在九成。台美如果無法簽訂 FTA,台灣繼續成為國際經貿孤兒,這個問題並非農委會管轄業務;農委會官員顯然只求顧好本職,堅持抵抗美豬進口,避免豬農到台北抗議,就算達標。
重點在於,農委會之上的行政院,或者總統府都只是將台美 FTA 當作口號處理,政府內部根本沒有規劃台美 FTA 的實際進程;如果有,農委會必然規劃,萬一美豬進口並且逐漸擴大國內市占率,政府就必須積極拓展日本這個台灣豬肉過去的最大出口市場,然而目前農委會對開拓日本市場是意興闌珊。
在自由貿易時代,商品必定走向多元競爭,農委會要維持國產豬肉市占率九成以上,是民國18年(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各國關稅鎖國時期的想法。以全球數一數二豬肉出口大國德國為例,在民國107年(2018年)德國出口豬肉178萬噸(約44億美元),卻也同時進口 91.6 萬噸(約17億美元)。重點在於,平均出口豬肉單價是進口豬肉的 1.3 倍以上,顯示德國豬農出口高價豬肉獲利的同時,市場也需要進口低價豬肉來滿足中低端市場
在台美簽訂 FTA 之後,我們的豬肉市場應該會是,中低端的外食與加工產品,美國低價豬肉會占有優勢,但是在日本市場,口感不輸日本國產豬肉,但是價格又相對便宜的台灣豬肉會占有一席之地,讓台灣養豬產業即使失去國內低端市場,也會因為日本龐大內需市場,而維持產業的欣欣向榮。
適應 FTA 時代潮流,輔導農業適當轉型,政府責無旁貸。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的農委會陳主委腦中是一百年前的關稅鎖國思想,行政院與總統府也只是把台美 FTA 當口號喊喊。今年底 RCEP 就可能簽約,而台灣卻還在原地踏步。
















聯合報黑白集/叫賣總統的人


2020-07-15 01:0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文化總會秘書長林錦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回任民進黨主席,黨政要員酬庸自肥的新聞連環爆,連自己都被狗仔隊盯上,抄出文膽親信疑在外開設公關公司包辦府院及大選宣傳標案之事隱身文化總會文膽林錦昌再度成為焦點,他為扁、蔡兩位元首擔任政治化妝師,顯無法防止總統形象走鐘,個人清白再遭檢驗
林錦昌聲稱從未介入任何標案,那些開設御用公關公司的年輕人只是選戰「夥伴」,他沒投資或任職。蔡總統回應此爭議時則說,她的政治歷程有許多人參與,「這些人是我的夥伴」。老闆與文膽口徑一致,彼此定位「夥伴關係」,淡化利益衝突的爭議,很有幕僚滅火的fu。
阿扁貪腐風暴中,林錦昌是扁營少數全身而退者蔡英文一再親邀,才把他從市井拉回政治江湖。值得玩味的是,小英高唱改革重整綠營,卻不避嫌重用阿扁親信,來為她打造同樣透著土地氣息的形象,為的就是讓支持者看到她也有台灣價值」。
阿扁童子軍小英文宣藏鏡人」,林錦昌從容擔任兩位總統的化妝師,功力不凡扁蔡前後廿年,林從文稿師爺,進化成媒體總監,從讀稿機玩到網路平台,使用同一套手法利用本土vs.外來的情感矛盾,再將本土與民主畫上等號賺選票,歷久不衰
台灣價值是門好生意,文人靠銷售總統為生,讓政客頭頂發光。但是,總統一旦沒有劇本,還會是稱職的領導人嗎?想起阿扁,不由得擔心小英。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人正爭相驗證「彼得原理」


2020-07-15 01: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陳菊被提名出任監察院長,人事案引發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菊被提名監察院長的人事案昨天在立法院審查,執政黨除在立法院外架起四層拒馬,連屋頂上都派警力駐守,如臨大敵區區一項人事案如此戒備森嚴,對聲稱關過黑牢、且將受命主持人權委員會的陳菊而言,簡直是莫大的諷刺和羞辱。面對自己的任命案捲起這樣的社會爭議,陳菊的政治路走到今天,不知道會不會對接受提名感到有一絲後悔?
從「黨外小妹」到「黨內大姊大」,陳菊的「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身分仍是她最鮮明的標誌;然而,她距離那個「小妹」已經十萬八千里。五年多的勞委會主委,十二年高雄的南霸天威風,兩年的總統府秘書長,加上民進黨新潮流系大老的身分,她已搖身變成政壇威震一方的權力頭人」。然而,在無止盡的權力天梯上,陳菊還希望自己更上層樓,也為她惹來這場漫天風雨。「黨外小妹」之所以讓人佩服,因為當年一心都為了民主,把自己的未來置之度外;但今天的黨內大姊大,是黨和派系為先,民主次之,國家第三
管理學上有一個彼得原理」,可以用來解釋陳菊今天的情況。「彼得原理」說:在一個組織或企業的制度階層中,人往往會因為某種特質被拔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最後反而變成組織的障礙。陳菊最大特質,是她「美麗島受難者」的經歷,這在她每一次任官、每一次選舉時,都成為重要的因素。如今,她終於來到五院首長職位,卻跨步艱難彼得原理看,她已爬升到她在道德或能力上都難以勝任的職位,也成了蔡政府必須背負的包袱
陳菊的問題,並非她受難者的光環消褪,而是她的從政歷程累積了太多疑點,使她不適於擔任這個監督與糾彈官箴的職位。尤其,在蔡英文執政後,陳菊利用其政治和派系影響力,不斷將其高雄市政府的人馬和親信送進中央政府或公營事業機構為官,人數多到令人咋舌。其中,包括在凡那比颱風期間幫她偽造行程遭判刑的辦公室主任曾文生,就在陳菊內定出任總統府秘書長前夕,由閣揆賴清德先一步任命為經濟部次長這樣,敢用內閣職位來報恩的人,如何公正領導御史大夫糾彈百官
類似的例子,近年在民進黨比比皆是例如,最近遭爆料四大弊案的唐榮鐵工廠總經理張仲傑,原從基層鐵工出身,因為是蘇嘉全之外甥,突然從工會理事長三級跳變成大權在握的總經理。他不僅無法妥善經營,更涉嫌徇私舞弊,樣樣都來,完全應驗了「彼得原理」的預言。
再看,兩個月前由經濟部長升任行政院副院長的沈榮津,雖非什麼皇親國戚,卻因為「平凡」、「沒有威脅」的特質,而受到長官拔擢。沈榮津在經濟部長任內,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作為;最後,竟因防疫期間蹲在地上監督口罩生產線趕工,被稱為「最強歐吉桑」而聲名大噪。蔡政府這樣的用人哲學,也難怪台灣的經濟仍擺脫不了黑手思維至於接任經濟部長的王美花和她擔任國安會秘書長的丈夫顧立雄,究竟要如何以法律專長發展經濟及維護國家安全,又有誰說得出來?最後,他們會不會成為另一批應驗「彼得原理」的試劑?
這四年來,陳菊如果不是那麼積極用力地把自己的人馬送進中央,包括陳金德、吳宏謀等人的卡位運作,不顧外界風評,留給社會惡劣的徇私印象,她這次的監察院長任命也不會如此橫生枝節。但令人更擔心的,則是蔡政府用人似已完全確立了「排外原則」,凡非民進黨同志、非派系中人、非君側之諸親好友,再如何客觀公正能力高強之社會賢達,均無可能再進入主政者眼簾。民進黨曾嚴厲批評過國民黨的近親繁殖」,現在它自己也全套照搬但在彼得原理的照妖鏡前,都將被迫現形

【即時短評】大陣仗護送進立院 菊姐就是威!

◆  【即時短評】檢方調查蘇嘉全外甥 「經濟布」該掀開了
◆  【重磅快評】大院長說要法辦小助理 這樣就算稱職嗎?
◆  【即時短評】困坐議場休息室 是誰讓陳菊不是陳菊?
◆  【即時短評】大陣仗護送進立院 菊姐就是威!

◆  【重磅快評】早退一小時的陳菊「其實很空」
◆  【即時短評】陳菊不受審查 樂的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
◆  【即時短評】樂見總統為國軍打氣 但現實資源在哪?
◆  【即時短評】警界人事異動又扯派系?蘇院長說了算!
◆  【即時短評】蘇揆扮酷吏? 治安第一名警長遭拔官
◆  【重磅快評】民進黨用鐵絲網築陳菊便道 是在懲罰誰?
◆  【重磅快評】反中不是問題 自欺欺人才是罪惡
◆  【重磅快評】國旗不見了 駐德代表謝志偉也不見了








【即時短評】大陣仗護送進立院 菊姐就是威!


2020-07-15 11:14  聯合報 /   本報記者程平
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為國民黨擺出陣式,要杯葛陳菊立法院接受人事審查,立法院昨天大動作調用支援警力,以前所未有的陣仗,築起層層人牆,護送陳菊進入立院議場。只能說,不愧是菊姐,就是威。
立法院議事攻防、朝野衝突過去屢見不鮮,但自民國80年(1991年)被梁肅戎動用警察權將盧修一抬到議場一角後,這30年來立法院就不曾再動用警察權。就算過去藍委欲在立院門口攔阻賴清德座車杯葛施政報告,擔任閣揆的賴清德也只能提前進場,避開藍委,都沒有享受如陳菊般的待遇。
依照立法院警衛勤務規則」,立法院有權力動用警察權,並請求治安機關調派員警支援勤務,維護會場秩序、防止危害及保護委員安全但正如王金平過去所言,法律並沒有授權給立法院長去動用警察權排除議事障礙
而為了陳菊要來,現在的立法院可以讓刑事警察局便衣攝影蒐證,可以派員警頂著烈日佈署「監視哨」,監視藍委,甚至傳出光一個台北市警局,就抽調十分之一員警支援立院,這還沒有計算保三、保五等其他支援警力,如果支援單位原本轄內發生不巧發生治安事件,蘇貞昌還會難過到撤換局長?
況且,立院動用如此龐大的警力,並非是為了立法院警衛勤務規則中要保護的委員安全,而是介入立院朝野攻防,支援員警甚至因為不認識立委,發生在院區阻擋立委通行,搶走立委礦泉水瓶的事件,維護民進黨想要的會場秩序
民進黨人士強調,陳菊一生為人權犧牲、為民主奮鬥,足以擔任監察院。只不過,陳菊過去無懼威權,挺身衝撞反民主高牆,現在民進黨卻用層層警力築起的人牆,在國會壓制在野。勇敢如菊姐,這堵人牆,真是陳菊想要的嗎?












【即時短評】困坐議場休息室 是誰讓陳菊不是陳菊?


2020-07-15 13:07  聯合報 /   記者蔡晉宇/台北即時報導
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昨天陳菊在大批警力保護下進入立法院的畫面令人記憶猶新。身邊被警察團團圍住,這樣的場面陳菊肯定不陌生,黨外時代面對威權政府、警總打壓,甚至是死亡威脅,都不乏充斥著警察身影;不同的是如今主客易位,警察角色從抓拿變成了保護,陳菊也從當年橫衝直撞的民主鬥士,變成如今只能在議場休息室困坐冷板凳
民國69年(1980年)美麗島大審,當天庭內也充斥著軍警人員,陳菊在審判最後階段,面臨被起訴最重死刑,軍法官問這些被告最後有什麼話講,當時才28歲的陳菊只平靜地說,她沒什麼財產,只有一台相機,請交給她弟弟。正是那股無所畏懼的力量,民主運動有了底氣,也讓更多人踏上對抗威權的路上
40年過去了,已居高位的陳菊成為了監察院長被提名人,消極抵抗前來立院的,首先是她自己。原訂拜會立院黨團的行程,在國民黨團揚言抗議之下,二度更改時程刻意迴避,且第二次更是眼見藍委已集結在立院大門口,才臨時取消,不復當年豪氣;連昨天最後退場都要靠聲東擊西掩護,留下倉皇離去身影。
昨天不希望陳菊上台的恐怕不只國民黨民進黨過去面對排除議事障礙,向來使命必達,上回僅花一小時就將佔領議場的藍委清場完畢即是範例。這回不強力為陳菊排除障礙,難道真怕陳菊經不起檢驗,在台上被問倒不成。
看到陳菊連日來的遭遇,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何民進黨內不少仍有理想者,在民進黨日益壯大之時,會選擇離這個黨而去。身為美麗島世代極少數尚在政壇打滾的政治人物,陳菊猶如民進黨神主牌般有其份量,卻也只能在閃躲、護航、質疑聲中下面對政治生命最末節,試問民進黨過去堅持的價值還能信嗎?不畏黨禁創黨的精神,還在嗎












【重磅快評】大院長說要法辦小助理 這樣就算稱職嗎?


2020-07-15 18:36  聯合報 /   主筆室
陳菊昨天到立院報告,藍綠在議場後方爆發激烈衝突,發生嚴重推擠,立法院院長游錫堃表示將蒐證助理阻擋立委行為,移請警方偵辦。記者杜建重/攝影


立法院昨天排定審查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陳菊在層層警力保護下進立法院,藍綠立委爆發數波肢體衝突,立法院長游錫堃無視警察阻撓在野黨立委進議場,只批藍委助理涉入推擠拉扯委員,將由駐警蒐證移請警方偵辦,還說「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只能說游院長表現真是失格。
昨天陳菊以監察院長被提名人的身分到立法院報告接受詢答,立法院以從未有過的規格護送陳菊進場據國民黨立院黨團統計,立法院區昨天部署上千名警力,除了原來保六總隊,還調集各地保警、國道警察,層層人牆護送陳菊,這種陣仗,30年來絕無僅有
立法院有無必要動用千名警力護送陳菊進立法院,是一回事,但如果這麼多的優勢警力除了以人牆阻擋在野立委靠近陳菊,嘴巴雖說「委員請小心」,實則刻意阻撓在野立委進入議場,這就很可議了。昨天的場面,國人都在看,要是在平時,警察絕不敢阻擋立委,但昨天是誰下令阻擋?身為民主國家的國會議長游錫堃竟未置一詞,難謂稱職。
游錫堃無視人數眾多的警察阻擋在野黨立委,反而指摘極少數藍委助理涉入委員議事攻防,參與推擠拉扯委員,嚴重阻擋並影響委員行使職權,其實難脫輕重失衡、刻意切割處理之嫌。
昨天陳菊自側門進入立院,藍委洪孟楷先遭拉扯,引爆首波衝突,在員警簇擁下,陳菊順利進議場,藍委隨著陳菊欲進入議場即遭員警與綠委阻擋,推擠中費鴻泰遭玻璃割傷,吳怡玎一旁灑水助陣,引發綠委張宏陸不滿推擠,其他綠委並群起追逐、作勢毆打,有藍委助理高喊「男生打女生」,企圖保護吳,綠委隨即高喊「助理打立委」,隨後綠委鍾佳濱與藍委鄭正鈐助理發生推擠,藍委也斥鍾「打助理」。
衝突事件一波波接續發生,竟被游錫堃切割處理,以院方有責任保護立委安全為由,揚言將由駐警蒐證移請警察機關偵辦藍委助理,這是公允的處理嗎?藍委助理企圖隔開衝突雙方以保護女立委,綠委先喊「助理打立委」,難道先喊就先贏?當時在場的警察、駐衛警都束手,難道要眼睜睜看著眾男綠委對吳怡玎出拳嗎?    
藍委今天指控立法院動用警察權,立院秘書長林志嘉不僅否認,還說國民黨混淆警察權的定義,立法院警察權是指議場等會議空間內,但昨日在議場後門外發生的衝突,甚至發生助理涉入委員間攻防,警衛隊維護場外安全並維持安全通道,與「警察權動用」毫不相干。
林志嘉說得沒錯,但問題是,動用上千警力只為讓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進立法院,不管會場、院區的警察、駐警都只在維護綠委的職權行使,忘了藍委也是要受保障的對象,林志嘉以立委攻防合理化綠委以眾暴寡的行為,游院長說要辦小助理,可以,但警察駐警阻擋、妨礙藍委行使職權,也請一併處理,警察都是奉命行事,是誰下的命令,豈可不追究?  













【即時短評】檢方調查蘇嘉全外甥 「經濟布」該掀開了


2020-07-15 23:28  聯合報 /   記者林河名
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右)、孔文吉(左)日前揭露唐榮鐵工廠總經理張仲傑遭調查弊案,公文被時任經濟部長沈榮津列為密件,不公布也不處理。張仲傑隨後請辭。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外甥張仲傑,遭指在唐榮鐵工廠總經理任內涉弊,經國民黨立院黨團舉發後,高檢署已剪報發交高雄地檢署分案調查。相較於檢方主動調查,當初經濟部查有疏失,卻以函復唐榮公股代表,甚至載明民國114年(二○二五年)才解密,更讓人質疑經濟部轄管的國營事業或公股企業,還有多少涉弊情節「密」而不宣?
國民黨團日前揭發張仲傑有四件弊案遭查,調查公文卻遭時任經濟部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列為密件。沈榮津辦公室解釋,唐榮是上市櫃公司,若沒有查證屬實就貿然對外揭露,恐會影響公司治理,因此才會採用密件形式。國營會官員則表示,以公司治理角度,若高階主管確實有「違法」行為,董事會決議以公司名義起訴,就有必要公開,若是違反公司內規,則不一定要公開。
上述回應雖非無據,且唐榮公司已民營化,經濟部持股並未過半,張仲傑被指的許多「弊端」若不適用政府採購法,確有難以嚴懲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即使民營化的唐榮公司不受政府採購法拘束,仍應回歸公司治理及私法自治。經濟部的說法讓外界難以信服,正是以「恐會影響公司治理」的理由,反而助長「確實影響公司治理」的違法行為,因此被質疑有包庇之嫌。
而經濟部的密件公文明明寫著「經查確有相關疏失」,國營會卻表示根據先前唐榮的稽核報告,「初步未看出有無違法」。這也凸顯已民營化的公股企業,政府在管理上的鞭長莫及,一旦有心人上下其手,極易淪為貪腐的溫床。
此次檢方主動調查,就算民營公司人員未具公務員身分,難以貪汙罪重辦,至少可釐清有無涉及背信、圖利等攸關公司治理的法律責任。而有了這次案例,經濟部更應體認若要發展國家經濟,更須健全企業體質,萬萬不可成了遮蔽真相、助長貪腐的「經濟布」。

聯合筆記/讓蔡政府臉綠的綠能政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952/web/

◆  課綱體檢,成功關鍵/教師分享文化 激發專業成長
◆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教材破碎內容淺 生累師血汗
◆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學習檔案新填鴨 難脫背後靈
◆  課綱改革…實踐「進步價值」
◆  蔡強硬挺菊 比川普還敢
◆  抗熱…裝冷氣之外 用綠建材吧
◆  聯合筆記/讓蔡政府臉綠的綠能政策
◆  漫畫/吃好吃滿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讓蔡政府臉綠的綠能政策


2020-07-15 00:29  聯合報 /   鄭朝陽
台南白河區一片綠油油的農田裡,長出突兀灰色的光電板。 圖/台南市野鳥學會提供


天氣真的熱爆了,此刻若有發好發滿的太陽能光電,吹冷氣的罪惡感大概就少些,但事與願違,太陽光電設置規模有限,風力發電也不太捧場。
蔡政府訂下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的綠能目標,原本看好台灣有良好的光電日照條件,但光電板放錯位置,種電的政策目標也顛倒,該拉高的屋頂型光電目標設得低,該放緩的地面型光電卻一路衝衝衝,惹得環保人士和光電業者都氣噗噗。
農委會是農地主管機關,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綠能目標前,一路配合經濟部的種電需求,開綠燈讓綠能業者到處搶地,弄到山也光電板、海也光電板,不僅農地種電,連知名的生態濕地也要種電,「光電之亂」蔓延全台,土地被破碎化切割,引來水土保持、生態破壞和糧食隱憂,連向來支持綠能的環保團體也看不下去。
陳吉仲日前開記者會,宣布加嚴審查光電使用農地的開發案,也收回二到卅公頃種電農地的審查權,卅公頃以上的種電案則須環評,除了夾雜的零星農地之外,其他農地一律不准變更。此舉遭光電業者批評不接地氣,稱政策搖擺會害死業者。
老實說,陳吉仲的宣示,現階段只要聽聽就好,只要免環評,加上是中央審查,在缺乏明確配套的情況下,照樣可以開綠燈,好達成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的綠能目標。
諷刺的是,綠能開發離目標還有一大截,經濟部已經在工商團體的遊說下自我限縮先放寬用電大戶的定義,用電量門檻從八百KW大赦到五千KW,要自備綠能的用電大戶家數只剩十分之一不到,最近還打算把大戶負擔能源轉型義務的上路期限,從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往後延到民國116年(二○二七年),又挨環保團體一頓罵,「他們用電量占全台三成五,天氣這麼熱,他們晚上睡得著嗎?」
綠能政策急就章,沒妥善的規畫和配套,注定走到如今進退失據的窘境。雖然離岸風電之前也飽受批評,至少經濟部曾做過「政策環評」,先確認台灣海域到底需要多少風機,做完整體合理的布設規畫後,排除不適當的地點,之後就遵照遊戲規則執行。
太陽能光電就不玩這一套,中小規模全由地方審查,而利之所趨,土地變更、分割狀況早可預見,農地不崩盤才怪;然而,手握環評制度的環保署並沒有積極表態,放手讓種電種到天涯海角
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綠能目標之前,沒有環境正義,更不用談政務官的肩膀。主導這些政策的政務官,部分還是農家子弟,改天解甲歸田,看到這些種電亂象,好意思嗎?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教材破碎內容淺 生累師血汗


2020-07-15 00:54  聯合報 /   鍾邦友/高工數學科教師(高雄市)
108課綱希望改變課堂教學風景,但上路一年,各校困難重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八課綱實施滿周年聯合報民調發現有近四成的民眾對升學、課程及教學皆表示擔憂、焦慮,筆者在高職教育現場亦有相同感受。
以筆者任教的數學科為例,教材支離破碎,內容蜻蜓點水,過度強調素養包裝,學習壓力不減反增,讓人十分質疑新課綱為改而改,徒增師生的教學負擔與困擾。
像完整的三角函數被硬生生切割為不同年級的兩個單元,到了二年級又要花大把力氣重講一年級的單元,三年級再全部複習一遍,不僅無法成為銜接高職工科的專業課程基礎,也多花不少寶貴時間。
排列組合原本有四小節,如今壓縮為兩小節,但習題、講義、測驗卷的考題並未跟著縮減,同仁們均陷入出題以課本為主或增加課外題的兩難。而統測難度逐年加深,眼下快樂學習的結果是兩年後大考的痛苦敗北,所以不斷的增難補充成為心照不宣的共識,標榜艱深教材的補習班更大發利市,課綱被晾在一邊,無異變成笑話一樁。
選修課增加一點二至一點五倍,使師資需求大增,但彈性選修不計基本時數,等同逼迫老師超更多的「黑時數」,血汗疲累不說,一個學分還被硬生生的切成三個時段,課程內容只能概論式的打轉,學生跳躍式的選修,加深加廣根本是奢談。再加上學習成果不列入學期成績計算,上課只有六周,學生來自各班,才剛認識又要換批人,有時光是點名就得耗掉三分之一節課,教學效果只有一個差字可以形容。
究其原因,乃是課綱編審過程中加入太多非學科或教學專業人士,連高中、大學生都能審議的課綱,如今看來果然是天馬行空,不切合教學實務,課綱一實施就得是好幾年,遭殃的學子又何止萬千計!

108 課綱大調查
課綱體檢完整民調結果升學主義 教師心中的教改殺手














課綱體檢,教學現場/學習檔案新填鴨 難脫背後靈


2020-07-15 00:50  聯合報 /   薛慧綺/中學教師(台東市)
108課綱上路一年,但家長和國高中教師都認為,升學制度影響新課綱的落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針對課綱周年體檢,進行了一○八新課綱的問卷調查民眾認為填鴨式教學、升學制度不利弱勢是重要問題;國高中端則在跨領域備課、工作負擔、師資、教室設備、升學制度難銜接是主要面臨的困難;學生對實作實驗課程感到有趣有益,然都會區學生仍是變本加厲上補習班。筆者在教學現場,面對這些亂象,想表達個人的看法。
一○八課綱本著多元學習、適性揚才的理念,以素養為導向,希望每個人都適得其所。學生的學習成效須受到評量。免試升高中參考在校表現與日常評量,升大學參採學習歷程檔案,希冀免受分數牽累,卻仍擺脫不了評分、評等的背後靈。檔案每一項目都可能關係著選材學校的抉擇,而選材學校端開出的條件五花八門,令人無所適從。學生著急、家長惶恐,中學端只能想方設法幫學生達成想要的漂亮資歷,學生與家長更拚命尋求補習班規畫,造成新一波瘋狂填鴨式教學風潮,這些資歷不見得與未來學習、能力有關,故造成更大學用落差。
在必修基本課程時數減少下,教師一方面怕學生基礎能力不足,一方面怕科目不夠多元以服膺大學端的篩選條件,故翻新意、跨領域設計、研發課程,然而升學依然是主流,篩選機制也不會消失,開出的課名新潮有趣,內容仍是學力加強。此外,基本時數、配課制度、排課限制等亟待調整的問題,教育部未有因應措施,導致教師疲於奔命,仍難達學生需求,更別說落實新課綱多元學習精神。這不是辦多場教師增能研習、提升教師多樣專長即可解決的問題,而是在制度的藩籬內,要求教師做跨越藩籬的事。
都會區的學生可透過多樣的機構、憑藉較優勢的經濟條件,取得學校無法提供的學習項目,建構完美的學習歷程。然而,偏鄉的學生,不僅經濟、選擇資源遠不如都會區,連學校的師資都極度缺乏,政府始終無法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貿然實施新課綱,讓本已輸在先天環境條件下的孩子,備感無力,依興趣多元學習、適性發展,對弱勢者而言,無疑是難上加難。














課綱體檢,成功關鍵/教師分享文化 激發專業成長


2020-07-15 01:00  聯合報 /   張芬芬/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系教授、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理事長
教學要去除填塞走向活化,需要教師專業成長。圖為桃園市教育局發展多項輔助計畫,深入每間高中舉辦研習講座,對教師進行新課綱導讀。 圖/桃園市教育局提供


一○八課綱實施一年,聯合報進行了民意調查,約八成國高中教務主任/受訪者表示新課綱實施成功得靠教師能力提升,可見教師專業成長是關鍵
一○八課綱強調以活化教學取代填鴨教學,期透過適性教學,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熱情,培養能活化所學的實作者、溝通者與終身學習者。而活化的知能就是「素養」,它能裨益學生的生活、生命與生涯。由此可見,教學要去除填塞走向活化,將知識生活化/脈絡化,需要教師專業成長。
不少實徵研究顯示,教師成長若在社群中進行,其成效是相加相乘的。教師社群裡不藏私的專業分享,更能讓人體驗到人性良善,願意互惠共好;進而讓參與者以自信信人的態度,帶動學校裡的良性循環,讓分享文化持續推動教師精進。
教師分享文化在台灣其實已有,各縣市高中職、國中小校園裡並不罕見。而台北市推動的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是最制度化、持續落實最久的。此制度由台北市中小學自由申請,台北市有些國小實施已廿年,筆者在廿年來的訪視中,以及諸多學者對該制度的研究裡,看見教師打開教室,走出個人城堡;看見不藏私、樂分享的教師文化,及其對教師成長與校園文化的幫助。
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原是一種母雞帶小雞的師徒制,由師傅老師帶領新手/新進教師;逐漸地師徒間發展成雙向互學,而數組師徒建立起更大的學習社群,且開放給全校願參與的教師。這種非強制參與的制度,更能激發教師成長的內在動機,願意隨著教育革新而求新求變求成長;傑出的資深教師可成為師傅教師,將累積多年的教學智慧傳承給新手教師,猶如衣缽有了傳人,生命有了新意,教學倦怠也隨之消解。這種內發的師徒制與外塑的教師分級、教師評鑑制度,並不相同。而這些制度間可否相輔相成?或彼此難以相容?這是決策者可深究的問題。
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師徒除備課觀課議課活動外,也會安排成長研習,其主題正可結合教師關心的一○八課綱實施問題去設計,過去幾年可能概括認識一○八課綱特色、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彈性學習/選修課程的設計、素養教學、素養命題、考招新制等。未來教師群體則可細究素養導向實施迄今已出現的疑問,如:跨科統整前單科如何奠定基本能力?單科如何活化教學?跨科如何統整活化?甚至可討論素養教學適用的範圍與侷限?如何彌補?素養考題的適用範圍與侷限?如何處理?
一○八課綱衝擊最大的是高中,高中教師面臨最大的挑戰前述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則主要實施於小學。固然中小學體制有別,然中小學教師同為教師,同為成人,專業同為教學,其成長之路仍有其共通處,應可彼此借鑒。而建立教師分享文化,將可帶領教師對同儕由成己走向到成人之道。這也是一條由自發,到互動、共好的大道。













課綱改革…實踐「進步價值」


2020-07-15 01:16  聯合報 /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雲林縣政府編列預算,在全縣國中小學掛上「禮義廉恥」匾額。但竟有民進黨政治人物說是「威權復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八課綱上路滿周年,聯合報民調顯示有超過六成民眾沒聽過一○八課綱。家有高中以下孩子的家長,有七成坦承不清楚新課綱實施理念與改變內容。超過三成的家長對各種教育問題感到憂心,補習班則藉機大作廣告:「你家孩子是一○八課綱白老鼠嗎?」
這些情景跟民國83年(一九九四年)推動「教改」時,家長跟老師的感受十分相似。其間差異,在於民國83年(一九九四)「教改」曾經動員一票所謂「自由派」的學者,遊行吶喊,大張旗鼓,為其鳴鑼開道。因當時政治環境尚未明朗,所以要叫出許多美麗動人的口號,遮掩其政治目的現在民進黨政權穩固,所以這次課綱改革則是明火執仗,要達到去中國化目標
民進黨課綱改革的目的,是鞏固當年杜正勝設計的同心圓史觀」,將台灣的歷史在時間上限定五百年,在空間上跟大陸切割這樣的教育內容已成功塑造出蔡英文所說的天然獨世代現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去中國化」當然不能止於坐而言」,必須起而行」,講究如何實踐
不久前有綠營政治人物說:「禮義廉恥」不是優良傳統,是「威權復辟」,是「以國家暴力壓迫人民」。很多人覺得奇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明明出自春秋時期的管子,難道因蔣介石曾提用這四字為校訓,它就變成「國家壓迫人民」的工具?
一點都不錯。這正是蔡政府全面執政後,所要推動的「進步價值」。舉例來說,黃俊英是陳菊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當年他和陳菊競選高雄市長時,民調一路領先到了投票前夕,在陳其邁主持的記者會上,炮製出走路工事件,結果選情一夕翻轉,陳菊當選,黃俊英抑鬱以終
這樣敢於使用詭計,將恩師拉下馬人權鬥士」,正是蔡政府所推崇的典範人物」,所以蔡英文不計毀譽,一定要提名她當監察院
很多人不懂蔡總統心思,說監察院長是什麼「風霜大任」,須由有「風骨」的人出任。「風骨」?「風霜大任」?這不就是綠營不齒的「威權復辟」麼?怎擋得住蔡英文的「進步價值」?
多數家長不了解新課綱的理念在綠營看來,根本不成問題現在行政院人事總處提出聘約人員人事條例」草案,將來年輕人只要懂得以綠營的「進步價值」為是非,拉好關係,搞個聘約位子,三年後就可轉任特定機關有職稱職務,前程大好了解新課綱理念和內容,又有什麼用















蔡強硬挺菊 比川普還敢


2020-07-15 00:46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關學系榮譽教授(新北市)
蔡英文總統(左)與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提名陳菊出任監察院長,遭到「藍白合作」聯手杯葛,在反對黨眼中無疑又是一樁「假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的活生生例子。民進黨執政四年多,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一方面自詡民主」,所言所行卻不尊重民主,甚至連程序正義都不顧,恐怕需要在民主方面好好補補課
以監察院長人事案來說,蔡英文當然有權提名,甚至將提名監察院長一職做為酬庸,亦未嘗不可。問題是,出任監察院長一職的人選不能太過爭議。
當今社會,如果仍以古之「柏台大人」或「御史大夫」的清高公正來期許監察院長,也許陳義過高。但是,一位在社會上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無疑是不太適合的。
在民主國家,「尊重少數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使民進黨在立法院人數再多,蔡英文也應在監察院長人事案先諮詢反對黨的意見。在美國這個先進民主國家,重要人事提名案必須先經過相關委員會舉行提名聽證會,即使狂妄如總統川普也不敢恣意提名爭議性太大的人事案。
縱使陳菊監察院長人事案仍會在十七日立法院過關,但就因為蔡英文無意或根本不想「尊重少數」,才會亂象叢生,鬧得沸沸揚揚。
日前,前總統馬英九批評民進黨政府的國安五法、反滲透法與「港版國安法」相比是「不遑多讓」,除了因為他們在立法精神與立法條文曖昧方面頗多相似之處外,也是因為這兩項法律在立法過程中嚴重違反「程序正義」。
事實上,即使不通過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我國原有法律也能將外來間諜與意圖滲透者繩之於法,通過這兩項法律,恐怕只是凸顯蔡英文政府意欲透過查水表警調單位問訊的方式,為社會帶來寒蟬效應而已。這種作法與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要求國會通過「反恐怖法」的心態,殊無二致。
更糟的是,民進黨掌控的立法院在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的立法過程中,竟越過司法委員會的審查,逕付二讀。就算這兩項法律對蔡英文連任非常重要,但民進黨再怎麼野蠻也不能違反立法過程中的「程序正義」。在歐美先進民主國家,程序正義甚至比法案本身更為重要,因為不符合程序正義的立法,就先喪失了正當性。
蔡政府不僅視程序正義尊重少數為無物,甚至連多數人民投票通過的支持核四公投反同婚公投也毫不尊重,表示她只是把公投結果當參考,繼續拆除核四並推動同婚
雖然蔡英文口口聲聲高喊民主,言行卻常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這也是她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用李進勇出任中選會主委的原因













抗熱…裝冷氣之外 用綠建材吧


2020-07-15 01:06  聯合報 /   陳文卿/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理事(新竹市)
2018年桃園農業博覽會的綠色方舟展覽館,省電燈具、低壓供電系統、都是環保材質的磁磚綠建材。 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夏日炎炎,在屋內若未開冷氣都熱得受不了,學校教室更都要裝冷氣。可是大家都猛開冷氣,戶外溫度就又更高了。再加上馬路、空地都是柏油或混凝土不透水鋪面,都市熱島效應更嚴重了。
對抗高溫熱,除了機械空調外,綠建築設計也是可調節室內溫度的重要手法,其中屋頂、牆面使用隔熱綠建材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在很多具隔熱功能的建材中,較鮮為人知的事實是,使用回收材料其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隔熱原理很簡單,使用熱傳導係數低的材料,或像保溫瓶一樣以真空層來隔熱。前者如使用回收木材、橡(塑)膠等材料混拌,而後者中則利用材料中的蜂巢式結構,如利用回收LED玻璃發泡,或磁磚燒結過程導入回收材料,利用材料的非均勻熔點特性形成孔洞。而如果完全使用天然材料則無法達到這些功能。因此這種建材除具有資源循環的效益外,也有如輕質、隔熱、隔音等附加效益,因此可稱之為優質再生綠建材」。
至於戶外部分,為了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必須使用可透水、保水、散熱功能的透水鋪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使用煉鋼廠產生具多孔、不規則且強度極高的鋼渣所製造的再生粒料,這也是再生綠建材的一種。
再生材料以往很多人誤解,品質、性能可能較差,因此不願意使用但事實上內政部制定有綠建材標章制度,其中的再生綠建材是要求使用一定比例以上的回收材料,而品質、性能都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且經嚴密的審查因此可確保使用時的安全性無虞。
很遺憾的是有很多公務機關,仍存有錯誤的認知而排斥使用再生建材。筆者最近收到某位業者傳來的某市政府之人行道工程案的招標規範,其中的地磚竟然註明本產品不得添加資源回收再生粒料」,令人十分感嘆。再細查很多機關的施工綱要規範中對於工程材料限制使用資源回收材料在政府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的當前,竟還有這些落伍不合時宜的規定,實在十分諷刺建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全面盤點,要求各機關務必檢討修正

林中斌/4因素不利敗部復活 川普恐土崩式敗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川普恐土崩式敗選
◆  薛承泰/數你千遍也不厭倦(券)
◆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那個「正義」是什麼?

◆  王健壯/英系大法官會出現政治叛徒?
◆  周行一/男女志在四方
◆  洪蘭/找到志業 幸福人生
◆  陳亮恭/海藍色眼眸下的堅毅老人
◆  馬凱/新自由,多少惡假汝以行
◆  葉銀華/如何看待經營權爭奪之亂?
◆  黃介正/香港「恐懼的總和」

◆  嚴震生/毛小孩應可申報撫養親屬抵稅
◆  盛治仁/人生旅程 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行
◆  方祖涵/轉型正義還是取消文化?
◆  李清志/池上歲月
◆  陳立恆/當天空不是極限,What is the Next?








林中斌/4因素不利敗部復活 川普恐土崩式敗選


2020-07-15 00:22  聯合報 /   林中斌(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
距美國總統大選剩4個月,川普選情低迷,再度把矛頭指向中國大陸。 (美聯社)


川普將土崩式(landslide)大勝贏得十一月連任選舉!」
今年二月,我美國保守派政治系教授朋友對我說。
五月後,情勢劇變。七月四日《經濟學人》認為:「川普連任選舉可能將土崩式大敗(he could lose by a landslide)。」
這看法許多人並不認同。因為民國105年(一六年)美國大選前所有民調顯示川普落後希拉蕊,而他最後雖輸總票數,卻贏選舉人票而當選。今年他仍可能敗部復活,或小輸卻奧步賴帳而連任。
然而,四項因素不利敗部復活,一項不利奧步賴帳
三股負面趨勢美國五月失業率已達廿趴僅次於民國22年(一九三三)大蕭條的廿五趴。當時總統胡佛一任下台。七月三日國會辦公室說失業率回到疫前須等十年。而且,疫情在四月中川普下令解封後,自六月起加速惡化。七月九日確診超過三百萬,死亡超過十三萬。數字五月底僅為一百六十萬、十萬。此外,因五月底黑人佛洛伊德死於警虐,社會動盪未平。三股趨勢相互糾結,選民不滿上升。
基本選民流失支持川普的族群已轉向對手民主黨拜登。無大學背景的白人對川普支持度由三、四月的卅一趴跌至六月的廿一趴。六十五歲以上選民民國103年(一四年)有十六趴支持共和黨,今年五月跌至二趴。強烈挺他的基督教福音教派離他而去。四、五月間挺川普的天主教白人少了十一趴。六月廿五日《紐約時報》民調顯示川普在六關鍵州白人支持度落後拜登距離拉大。同時,《華盛頓郵報》民調顯示非裔選民中川普以五趴對九十二趴慘輸拜登。挺他的《福斯新聞》民調七月一日顯示川普落後拜登十二趴。七月八日《紐約時報》報導第三勢力四年前挺川普的,現挺拜登有五成五,川普二成一。
人身攻擊無用對挑戰的人,川普慣用三招:否認指控、轉移焦點、攻擊對方deny, divert & discredit)。但是面臨病毒,招數失靈。六月卅日川普推文表示:「我對中國(散布疫情傷害美國)愈來愈憤怒!」留言的網民卻說:「對川普憤怒,而非中國!」七月一日皮尤研究中心民調顯示,七成一美國民眾對國家現況感到憤怒。
對手團結勢旺民主黨四年來群雄並起內耗嚴重,只批川普不提政見,而且募款落後。今年四月底,總統候選人定為拜登。五月募款已經超過川普美元六百萬。原來的競爭者華倫和桑德斯等合作規畫拜登收拾川普爛攤子的施政計畫,他們的助理參與拜登的交接團隊。
禍起蕭牆之內越來越多川普自己人出書批評他。包括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說「他不適任總統」,姪女瑪麗說他是「全世界最危險的人物」,白宮對外聯絡室主任紐曼說他「精神錯亂」。一反美國傳統,公開批評他還有將領們如前國防部長馬提斯及現任及數位前任參謀聯席會主席米利鄧普賽穆倫等。前最高階將領及共和黨國務卿鮑爾已公開宣布將投票支持拜登。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科米稱川普為「萎縮乾枯的人」並呼籲大家挑戰他。這些聲音反映更多政府內外的力量在等待川普奧步賴帳並一舉制伏他。

作者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新書偶爾言中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