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從豬肉政策談台美FTA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952/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人正爭相驗證「彼得原理」
◆  聯合報黑白集/叫賣總統的人
◆  經濟日報社論/從豬肉政策談台美FTA







經濟日報社論/從豬肉政策談台美 FTA


2020-07-15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認可台灣為口蹄疫非疫區,是我國重回豬肉出口大國的好機會,然而農委會陳主委卻說要繼續提升已經高達九成豬肉自給率。在全球走向全面或區域 FTA 的時代,農委會提高自給率的一席話,讓人驚醒,原來對於 FTA,我們政府是完全沒有準備的。
在中國的國際壓力下,台美 FTA 是目前台灣最有可能達成的協議,而台美 FTA 的進程,因為台灣拒絕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而停滯,美國國會甚至將不滿寫進對台法案今年3月美國開始施行的台北法案,明定「美國是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台灣為美國第11大貿易夥伴,並且是關鍵的美國農產品出口對象」。此條文挑明,台灣對於美國的貿易貢獻,只有中等程度,台美 FTA 有益美國的關鍵是美國農產品出口。大幅度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美豬),是美國國會提出的 FTA 條件。
台灣遲遲不開放美豬進口,主要有兩個層面考量。首先是食安,雖然美方堅持萊克多巴胺對於人體健康無害,但是國內食安團體對此說法有疑慮,在這樣衝突下,我們建議參考日本模式。日本採取了美國進口豬肉設定萊克多巴胺標準值,而國產豬肉不准使用的雙重標準,並且在超市等終端市場,要求廠商標明產地,如此一來,既滿足美國政府的要求,也保證了日本消費者有不吃到的權利。
政府不開放美國豬肉進口的另一個考量是,美國豬肉的低價優勢,恐怕會讓國內豬農的生計受到影響。以台灣已經開放的雞肉進口為例美國為大宗),其低價迅速搶占了台灣團膳和餐廳市場,民國94年(2005年)開始全面開放進口,當年進口量就有7.4萬噸,到民國107年(2018年)底達20萬噸,市占率達 55%、首度超過本土雞肉產量。參照雞肉經驗,如果全面開放美豬進口,可能十年內低價美國豬肉就會全面占領團膳與平價外食,席捲台灣豬肉市場的三到五成。
面對台美 FTA 的可能到來,農委會居然表示要維持高自給率,這表示就算台美 FTA 已經沸沸揚揚討論了好幾年,但農委會根本沒考量開放美豬進口的可能性,否則國內自給率不可能維持在九成。台美如果無法簽訂 FTA,台灣繼續成為國際經貿孤兒,這個問題並非農委會管轄業務;農委會官員顯然只求顧好本職,堅持抵抗美豬進口,避免豬農到台北抗議,就算達標。
重點在於,農委會之上的行政院,或者總統府都只是將台美 FTA 當作口號處理,政府內部根本沒有規劃台美 FTA 的實際進程;如果有,農委會必然規劃,萬一美豬進口並且逐漸擴大國內市占率,政府就必須積極拓展日本這個台灣豬肉過去的最大出口市場,然而目前農委會對開拓日本市場是意興闌珊。
在自由貿易時代,商品必定走向多元競爭,農委會要維持國產豬肉市占率九成以上,是民國18年(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各國關稅鎖國時期的想法。以全球數一數二豬肉出口大國德國為例,在民國107年(2018年)德國出口豬肉178萬噸(約44億美元),卻也同時進口 91.6 萬噸(約17億美元)。重點在於,平均出口豬肉單價是進口豬肉的 1.3 倍以上,顯示德國豬農出口高價豬肉獲利的同時,市場也需要進口低價豬肉來滿足中低端市場
在台美簽訂 FTA 之後,我們的豬肉市場應該會是,中低端的外食與加工產品,美國低價豬肉會占有優勢,但是在日本市場,口感不輸日本國產豬肉,但是價格又相對便宜的台灣豬肉會占有一席之地,讓台灣養豬產業即使失去國內低端市場,也會因為日本龐大內需市場,而維持產業的欣欣向榮。
適應 FTA 時代潮流,輔導農業適當轉型,政府責無旁貸。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的農委會陳主委腦中是一百年前的關稅鎖國思想,行政院與總統府也只是把台美 FTA 當口號喊喊。今年底 RCEP 就可能簽約,而台灣卻還在原地踏步。
















聯合報黑白集/叫賣總統的人


2020-07-15 01:0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文化總會秘書長林錦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回任民進黨主席,黨政要員酬庸自肥的新聞連環爆,連自己都被狗仔隊盯上,抄出文膽親信疑在外開設公關公司包辦府院及大選宣傳標案之事隱身文化總會文膽林錦昌再度成為焦點,他為扁、蔡兩位元首擔任政治化妝師,顯無法防止總統形象走鐘,個人清白再遭檢驗
林錦昌聲稱從未介入任何標案,那些開設御用公關公司的年輕人只是選戰「夥伴」,他沒投資或任職。蔡總統回應此爭議時則說,她的政治歷程有許多人參與,「這些人是我的夥伴」。老闆與文膽口徑一致,彼此定位「夥伴關係」,淡化利益衝突的爭議,很有幕僚滅火的fu。
阿扁貪腐風暴中,林錦昌是扁營少數全身而退者蔡英文一再親邀,才把他從市井拉回政治江湖。值得玩味的是,小英高唱改革重整綠營,卻不避嫌重用阿扁親信,來為她打造同樣透著土地氣息的形象,為的就是讓支持者看到她也有台灣價值」。
阿扁童子軍小英文宣藏鏡人」,林錦昌從容擔任兩位總統的化妝師,功力不凡扁蔡前後廿年,林從文稿師爺,進化成媒體總監,從讀稿機玩到網路平台,使用同一套手法利用本土vs.外來的情感矛盾,再將本土與民主畫上等號賺選票,歷久不衰
台灣價值是門好生意,文人靠銷售總統為生,讓政客頭頂發光。但是,總統一旦沒有劇本,還會是稱職的領導人嗎?想起阿扁,不由得擔心小英。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人正爭相驗證「彼得原理」


2020-07-15 01: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陳菊被提名出任監察院長,人事案引發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菊被提名監察院長的人事案昨天在立法院審查,執政黨除在立法院外架起四層拒馬,連屋頂上都派警力駐守,如臨大敵區區一項人事案如此戒備森嚴,對聲稱關過黑牢、且將受命主持人權委員會的陳菊而言,簡直是莫大的諷刺和羞辱。面對自己的任命案捲起這樣的社會爭議,陳菊的政治路走到今天,不知道會不會對接受提名感到有一絲後悔?
從「黨外小妹」到「黨內大姊大」,陳菊的「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身分仍是她最鮮明的標誌;然而,她距離那個「小妹」已經十萬八千里。五年多的勞委會主委,十二年高雄的南霸天威風,兩年的總統府秘書長,加上民進黨新潮流系大老的身分,她已搖身變成政壇威震一方的權力頭人」。然而,在無止盡的權力天梯上,陳菊還希望自己更上層樓,也為她惹來這場漫天風雨。「黨外小妹」之所以讓人佩服,因為當年一心都為了民主,把自己的未來置之度外;但今天的黨內大姊大,是黨和派系為先,民主次之,國家第三
管理學上有一個彼得原理」,可以用來解釋陳菊今天的情況。「彼得原理」說:在一個組織或企業的制度階層中,人往往會因為某種特質被拔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最後反而變成組織的障礙。陳菊最大特質,是她「美麗島受難者」的經歷,這在她每一次任官、每一次選舉時,都成為重要的因素。如今,她終於來到五院首長職位,卻跨步艱難彼得原理看,她已爬升到她在道德或能力上都難以勝任的職位,也成了蔡政府必須背負的包袱
陳菊的問題,並非她受難者的光環消褪,而是她的從政歷程累積了太多疑點,使她不適於擔任這個監督與糾彈官箴的職位。尤其,在蔡英文執政後,陳菊利用其政治和派系影響力,不斷將其高雄市政府的人馬和親信送進中央政府或公營事業機構為官,人數多到令人咋舌。其中,包括在凡那比颱風期間幫她偽造行程遭判刑的辦公室主任曾文生,就在陳菊內定出任總統府秘書長前夕,由閣揆賴清德先一步任命為經濟部次長這樣,敢用內閣職位來報恩的人,如何公正領導御史大夫糾彈百官
類似的例子,近年在民進黨比比皆是例如,最近遭爆料四大弊案的唐榮鐵工廠總經理張仲傑,原從基層鐵工出身,因為是蘇嘉全之外甥,突然從工會理事長三級跳變成大權在握的總經理。他不僅無法妥善經營,更涉嫌徇私舞弊,樣樣都來,完全應驗了「彼得原理」的預言。
再看,兩個月前由經濟部長升任行政院副院長的沈榮津,雖非什麼皇親國戚,卻因為「平凡」、「沒有威脅」的特質,而受到長官拔擢。沈榮津在經濟部長任內,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作為;最後,竟因防疫期間蹲在地上監督口罩生產線趕工,被稱為「最強歐吉桑」而聲名大噪。蔡政府這樣的用人哲學,也難怪台灣的經濟仍擺脫不了黑手思維至於接任經濟部長的王美花和她擔任國安會秘書長的丈夫顧立雄,究竟要如何以法律專長發展經濟及維護國家安全,又有誰說得出來?最後,他們會不會成為另一批應驗「彼得原理」的試劑?
這四年來,陳菊如果不是那麼積極用力地把自己的人馬送進中央,包括陳金德、吳宏謀等人的卡位運作,不顧外界風評,留給社會惡劣的徇私印象,她這次的監察院長任命也不會如此橫生枝節。但令人更擔心的,則是蔡政府用人似已完全確立了「排外原則」,凡非民進黨同志、非派系中人、非君側之諸親好友,再如何客觀公正能力高強之社會賢達,均無可能再進入主政者眼簾。民進黨曾嚴厲批評過國民黨的近親繁殖」,現在它自己也全套照搬但在彼得原理的照妖鏡前,都將被迫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