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 經濟挑戰更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679/web/

◆  聯合報社論/抗疫紓困,執政黨比在野黨慢半拍
◆  聯合報黑白集/髮夾彎的口罩政策
◆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 經濟挑戰更大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 經濟挑戰更大


2020-02-11 00: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脫歐公投之後,經過三年多的紛擾,終於在今年1月底脫離歐盟。由於脫歐協議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協商,因此英國與歐盟擬定了一年的過渡期間,如果在這一年內雙方完成所有的協商,明年1月1日起雙方才算是正式分手。其中,有待協商的包括南北愛爾蘭自由邊境、雙方人員往來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等問題,但這些問題原本就是導致脫歐協議難以達成的主因,因此雙方能否在一年內完成協商,還是未知數

民國105年(2016年)5月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之後,英國陷入一片混亂,先是當時推動脫歐公投的英國首相卡麥隆立即辭職,由同樣是保守黨梅伊接任,推動脫歐的後續事宜。由於英國國內對於是否脫歐及如何脫歐有很多不同意見,使得梅伊很難找到一個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協議;另一方面,歐盟對於英國脫歐非常不滿,對於脫歐協議的內容,立場十分堅定。結果是讓梅伊與歐盟達成的協議,每次都被國會推翻,去年5月梅伊終於宣布辭去首相

經過三年多的紛擾,去年7月英國選出了支持脫歐立場鮮明的新首相強生由於無法在黨內得到多數的支持,強生決定在12月推動國會改選,以脫歐來訴求新民意的支持,結果支持脫歐的保守黨大獲全勝,至此英國脫歐大勢底定。今年1月中,英國國會正式通過脫歐,隨即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雙方同意於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此時距離英國於民國62年(1973年)加入歐盟的時間為47年。

由於英國脫歐有很多細節需要協商,因此雙方預設一年的過渡期,這段期間英國仍然依照現有的歐盟規定,同時必須繳納會員費用,但不得享有會員的資格。若雙方在一年內完成協商,明年1月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

在未來一年間需要協商、最關鍵且處理上非常困難的議題,包括南北愛爾蘭自由邊境、歐盟成員國與英國人民往來(包括就學、就業與居住等),以及雙方簽署FTA等問題。前面兩項議題的處理,屬於政治解決的成份居多,後面一項則與雙方的經濟利益有關,特別是雙方能否順利簽署FTA,直接影響英國的經濟發展。

歐盟原本是一個單一經濟體,成員國內的相關經濟法規完全相同,包括勞動條件、金融法規及環保標準等,成員國內的企業都處於相同而公平的競爭條件環境。英國脫歐之後,雙方都希望彼此還能保持FTA,讓雙方的商品得以免稅交易,這是對雙方都是有利的。英國表明,希望採取和加拿大相同模式與歐盟協商FTA。但因英國脫歐後,不必遵守原先歐盟單一市場中的許多規定,英國企業與歐盟成員國企業間就可能出現不公平競爭。

英國首相強生表示,希望與歐盟達成商品與服務業的FTA,但是不包括英國的大型服務業在內問題是英國的服務業占其總體經濟八成以上,如果協商時不把這些服務業包含在內,歐盟成員國的服務業可能很難與英國企業競爭,這是英國與加拿大最大不同的地方。而且,即使加拿大的服務業占比很小,也花了七年的時間才與歐盟達成FTA的協商;如今英國有這麼強大的服務業,歐盟一定會非常謹慎地應付,雙方想在短期內達成FTA,可說是難上加難。

英國央行估計,由於英國脫歐後增加商品與服務業出口歐盟的困難,預計今年英國的經濟成長率只有0.8%,這將是民國97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最低的一年。雙方如果無法在一年內完成協議,英國正式脫歐的時程勢必會再延長,或者是英國真的就會出現無協議脫歐情況。屆時,不論是發生哪一種情況,都對英國都非常不利,因而短期內英國經濟實在很難樂觀看待。












聯合報黑白集/髮夾彎的口罩政策


2020-02-11 00:1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口罩實名制上路後,各地藥局大排長龍還是買不到,民怨四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口罩之亂」越演越荒謬。政府的防疫宣導從一開始的「勤洗手,戴口罩」,變成「勤洗手,沒必要不用戴口罩」,甚至找來網紅醫師拍廣告,說搭捷運、坐火車也不必戴。這麼髮夾彎,專家也不以為然。

更荒謬的是,民進黨立委不僅發起「我OK,你先領」的不領口罩運動,竟還要求馬英九、柯文哲、韓國瑜等人摘下口罩,「捐給需要的人」,彷彿戴口罩是罪惡的事。對照前綠委林靜儀先前義正嚴詞說,衛福部應重罰宣傳不戴口罩的人」,這簡直是打臉自己

蔡政府這麼用力宣導不戴口罩,是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了嗎?顯然不是。中國大陸感染、死亡和封城數越來越多,各國確診案例也向上攀升。在台灣,已有六、七千人被要求隔離或自主管理,已一三六人確診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乘客也證實曾在北台灣趴趴走,防疫中心甚至發出警示。此刻,政府宣導「不用戴口罩」,輕率到令人難以相信的地步。

出現如此荒謬的現象,主要是政府研判「要不要戴口罩」不是根據防疫需要,而是取決於口罩的供應量。政府除夕日信誓旦旦說口罩「供應無虞」,隨後誇口說國內日產量可達四百萬、五百萬、六百萬,結果全部跳票。為掩飾膨風的實名制配銷失敗,政府才會轉而宣導「不戴口罩」。

看來不論疫情如何發展,民眾能否領到口罩並名正言順戴口罩,只能等「日產量千萬」的承諾何時兌現了。












聯合報社論/抗疫紓困,執政黨比在野黨慢半拍


2020-02-11 00:1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許多人打消出國計畫,重創旅遊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疾管署上月廿日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迄今已屆滿三週行政院卻遲至昨日才召開新冠肺炎紓困會議,因應顯然遲緩。相形之下,國民黨立院黨團在十天前就發動提案,比照SARS期間的作法,提出五百億元的特別紓困條例,似乎更能抓準社會脈動與因應節拍。

問題不在五百億的特別預算究竟太多或太少,關鍵在:政府因應緊急狀況的作為,是否有足夠的瞻矚和洞見。一開始,蔡政府似乎將這波疫情定位為「大陸失控的疾疫」,認為只要我方善加防堵,對外管制人員流通,對內做好防疫隔離措施,即能萬無一失。因此,行政部門一路把重點放在口罩的供應調度,以及入境班機、人員的檢疫管制,卻忽略這波疫情對國內產業可能的直接、間接衝擊,故遲遲未有因應行動。

事實上,隨著疫情加劇,以及台灣和各國管制措施的強化,越來越多產業傳出告急的聲音。首當其衝的,例如國籍航空公司到二月底止取消的兩岸、港澳及國際航班,已多達七百多班次;其後能否恢復,仍然一片黯淡。至於國內旅館、餐廳和百貨,也因民眾憂心遭到傳染而紛紛取消出遊、用餐及消費,從而哀鴻遍野,市況一片蕭條

更嚴峻的挑戰,則來自中國大陸產業復工進度的不如預期。

由於疫情控制欠佳,大陸許多城市新增了封閉式管理,多數企業原定在昨天恢復開工,卻無法如願。其中,各地的情況不同:有的是對湖北、廣東等疫情嚴重地區人員一律勸返有的是企業自行宣布延緩開工有的是跨省上工人員在路上遭到攔阻;有的則是報到後必須隔離。如此一來,便增加了兩岸上下游產業供貨的「斷鏈危機」,這對台灣電子資訊和不少傳統產業都造成衝擊。然而,無論是行政部門的對策或國民黨的特別條例,都未能就此提出可行的對策。

政務委員張景森預估,如果大陸疫情拖到六月才控制,而台灣又出現群聚感染的話,國內觀光業產值將減少一,二○○億到一,六○○億元,這是很大的數字。至於製造業的衝擊,經濟部則支支吾吾宣稱還在調查,並表示將加速台商回流」。這種反應,和無計可施已沒有差別

目前政府擬議中的紓困措施,幾乎全集中在交通部門籌編四四億元,補貼旅行社出團損失、旅行業融資利息、航班削減產生的退票費用、旅館業者地價稅,乃至無薪假員工的培訓等。這些做法,基本上都屬於周邊短期的消極救助,缺乏積極的意義,其效果似難奢望,最後恐怕只能靠觀光業者自求多福了。

遺憾的是,在國民黨宣布要提防疫紓困特別條例十日之後,蔡政府才端出對交通及觀光業者的零星紓困計畫,規模僅區區四十多億元,不禁令人感到可笑。大選期間,蔡政府洋洋灑灑開出了數千億元的政策支票及建設承諾,從旅遊、農機補助到高鐵南延北伸,每一項都充滿創意美麗大話。何以當國家遇到真正的危機時,政府官員的創意卻變得如此貧乏?難道是太平時期揮霍過度,俟急難臨頭,手上籌碼已所剩無幾?

執政黨對於這次疫情的因應表現遲緩,可能原因有二。從客觀層面看,政府先是低估了疫情,以為可以輕易應付,未料其衝擊遠較原先預估為大,致連口罩供應人員入境管制都無法得心應手,遑論處理經濟衝擊。在主觀層面上,則是民進黨算計太多,對內不願跟進國民黨的紓困條例,以免對手在此議題上得分;對外則伺機杯葛中共,所以在接運台胞事件上頻頻出招,導致大量台胞滯留。正因為民進黨鬥爭性格太強,遮蔽了它照顧人民穩定經濟的眼光

國民黨提出的紓困條例未必是最佳版本,但絕對有值得民進黨參考之處。蔡政府再猶豫下去,就要使自己泥足深陷了。

聯合筆記/災難過後的人性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679/web/

◆  無症狀感染 防疫大挑戰
◆  防疫教養 比防疫素養更重要
◆  聯合筆記/災難過後的人性
◆  新冠肺炎危機 陸政改契機?
◆  共機繞台 轉移疫情焦點手法
◆  WHO開巧門 兩岸別再互給小鞋穿
◆  沒口罩不能看病 政府怎解決
◆  漫畫/衛生紙也不放過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災難過後的人性


2020-02-10 23:45 聯合報 /   蕭白雪
2015年的巴黎恐攻事件一夜間造成上百人死亡。圖為法國警方攻堅擊斃在猶太商店挾持人質的恐怖分子。 (美聯社)


重大災難來臨時,往往也是最考驗人性的時刻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看不到盡頭,天天都有考驗人性的難題;不少人回想起當年SARS的種種,從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到曾被要求在家隔離者,都曾經歷嚴峻挑戰;這波疫情引起的生離死別,搶糧、搶機位等,如小說般的發展,天天都有新考驗。

最近剛好看到法國出版一本書,是五年前被視為法國自二戰過後最大災難的巴黎恐攻事件中,一名死者與一名開槍者父親共同撰寫,引起不少討論;或許,當災難過後,重新回顧、省思,可創造出另一種新面貌

民國104年(二○一五年)的巴黎恐攻事件一夜間造成上百人死亡,其中,光是在巴塔特蘭劇院內三名開槍者就造成近百人死亡。其中一名死者是廿六歲的出版社編輯蘿拉,蘿拉的父親在事發後,與當時現場被擊斃的一名廿六歲槍手薩米父親,經過多次的會面、交談,共同撰寫一本書,呈現他們對這段喪女、喪子之痛的想法與經驗。

蘿拉的父親是從巴黎市政府退休的公務員,他與槍手父親共同出書的消息出來後,引起不少討論;他受訪時直言,一開始真的很不容易,但他堅信只有透過對話能對抗恐怖主義,從當初事發後,他就一直想搞清楚,為什麼年紀跟他女兒一樣大的槍手,會想要去殺人?

薩米的父親譴責自己兒子的行為,但強調無法停止他為人父對兒子的愛。他形容兒子生前常到巴黎北部郊區的一處清真寺祈禱,身受其中的一名教士吸引;他認為,兒子會參與恐攻的行為,是被部分極端主義者所惑,兒子本身也是受害人。

當年巴黎恐攻後,連帶影響許多人的正常生活,有段時間,不要去人潮多的地方、避免成為恐攻目標,是常聽到的叮嚀;更大的影響是後續許多人對中東、非洲一波波逃往歐洲移民的看法及政策,一直到去年,地中海上仍發生想到歐洲大陸求生存的移民悲歌事件

這位被形容是「凶手的父親」後來主動找上該次恐攻受害者協會主席的蘿拉父親;儘管一開始很困難,但兩人終究有機會展開對話,蘿拉的父親形容,兩人的關係是友好,但不是朋友

這本書出版後,不少人反應,這是一堂關於容忍的課程
新冠肺炎病毒還未見被消滅的曙光,但人與人之間的歧視、仇恨已先開啟,如同當年SARS期間有人因居家隔離就受到鄰居們的惡言相向,人性的考驗,此時尤其顯得脆弱。












無症狀感染 防疫大挑戰


2020-02-10 23:47 聯合報 /   蘇益仁/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使新冠肺炎的防疫困難性大增,社會大眾將有敵人不知在何方的恐懼,尤其在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上尤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108年(二○一九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於今年初當病原被確認為冠狀病毒,且基因序列與民國92年(二○○三年)的SARS病毒有八十%的相似後,防疫專家立即想到的是,這兩種冠狀病毒在感染力、重症、死亡率及其他臨床症狀是否相似。其中對於防疫最重要的資訊是,SARS在無症狀潛伏期及發燒當天並不會傳染他人

民國92年(二○○三年)台灣在五月四日參加世衛視訊會議,開始依上述發燒前不傳人的資訊,依此執行以發燒為主軸的防疫策略,使接觸者隔離的人數大減。而發燒病人在隔離後,使SARS病毒的傳遞鏈打斷,台灣也因此而成功地控制了SARS。

因此,自新冠肺炎發生後,我個人即一直在關心此病毒的傳遞方式,及與SARS的不發燒不傳染是否相似的問題。雖然在過去一個月,經由媒體報導得知,新冠肺炎在潛伏期無症狀時即會傳染他人,疫情的控制會比SARS困難,但總是半信半疑。直到一月三十日德國的學者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四個病人,經由上海的一位無症狀指標案例得到感染,而首度證實此一防疫上的關鍵資訊

九日,台灣證實第十八位確診案例也是一個無症狀的感染者,他是隨父母及兄長(台灣第十五、十六及十七確診案例)經香港轉機義大利旅遊,其間並無症狀,回國後在接觸者篩檢時,證實為病毒陽性,且有高病毒量

無症狀感染者在醫學上有很多問題待研究,如病毒感染的部位及病人的免疫問題,在防疫上將沒有辦法依SARS不發燒不會傳染人的策略執行。因病人身上帶有大量病毒,可以經由上呼吸道或糞口傳染他人,進而造成來源不明的病情或社區感染,使新冠肺炎的防疫雪上加霜,困難性及複雜度大增,社會大眾將有敵人不知在何方的恐懼,尤其在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上尤然。

在流行病學上我們還不知道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所占比率有多少,其病程的演變又會如何,這些資訊有必要由未來的文獻發表及世衛的專家會議來澄清。如果所占比例過高,或類似流行性感冒病毒傳染,則新冠肺炎疫情也將延續更久,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不可控制性

對台灣而言,無症狀傳染者的存在,會使自疫區回國的台胞在隔離上更具挑戰性,無法以個人自主管理來執行,而必須更嚴格地執行十四天的檢疫隔離。因此,面對中國大陸的全境疫情,台灣是否應維持目前的五大城市對飛政策,是必須再思考的問題。













防疫教養 比防疫素養更重要


2020-02-10 23:58 聯合報 /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近日部分民眾瘋搶衛生紙,導致賣埸貨架上衛生紙熱銷,但量販、超市業者都表示「貨量充足、供貨正常」,請大眾勿恐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應新冠肺炎,中央政府逐步強化防疫工作,不料卻衍生各種社會亂象。口罩之亂、酒精之亂、開學之亂到衛生紙之亂,不一而足政策分析角度來看,是危機決策治理問題從教育的觀點,則反映出比素養更嚴肅的課題,便是集體社會教養與信仰議題

我國醫療水平居世界前端,公共衛生體系也相當健全。憑藉過往的SARS、新型流感等經驗,此次防疫相關計畫或規定,或有訾議之處,整體而言,疫情尚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國人衛生教育的防疫知識、能力與態度,相當程度符合一○八課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雖然,新課綱才剛上路,但其楬櫫的精神及其實施內涵,早存在於過去的教育中,證明我國教育是社會穩定及國家進步的基石。

國人整體防疫素養不可謂不高,然而防疫教養卻有待提升。

諸如防疫物資搶購或囤積、哄抬價格、散播不實疫情訊息、未誠實報告旅遊史且趴趴走等,都是教養問題,而非素養

素養與教養的差異,在於後者避免過分強調學以致用競爭力問題解決能力環境適應力工具性的思考而著重於個人內省人品砥礪亦即重禮貌更重禮節節度)、要他律更須自律講道理更要講倫理。可知單有素養不足以完備防疫,輔以教養則事半功倍。

談到防疫史,總會提到十七世紀中期的歐洲黑死病世紀大瘟疫。阻止那場傳染病往英倫半島北部蔓延的關鍵,就是中部曼徹斯特德比郡山谷中的亞姆村。當黑死病傳到此處,村民要逃離時,在威廉莫泊桑牧師感召下,大家決定留下來,阻止瘟疫朝北蔓延。雖然黑死病讓原有三四四人的村莊,只剩下三十三人,但他們用生命成功截止黑死病往北傳播,為英國留下淨土,成為後世永遠的文化資產

威廉牧師墓誌銘:「請把善良傳遞下去」,更為信仰與防疫做了人性光輝的注解。映照此次肺炎,恐懼和歧視的蔓延,遠比疾病本身更恐怖。防疫工作仍在持續,期待用智慧、勇氣與善良,成功對抗疫情。











新冠肺炎危機 陸政改契機?


2020-02-11 00:20 聯合報 /   李允傑/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海基會前顧問(新北市)
新冠肺炎疫情,已嚴重衝擊習近平政權的威信。(中新社)


不斷攀升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習近平政權的威信。最早發出疫情警訊的醫師李文亮過世,激發大陸民憤,社群網路上輿情沸騰,掀起一波「我要言論自由」呼聲。中共為了維穩,犧牲人權、控制言論,喪失防疫的黃金時間,導致疫情在大陸擴散,波及全球,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創新高,造成中共政權自六四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

面對李文亮離世而來的怒潮,中共中央派國家監察委員會調查組赴武漢,就李文亮事件作全面調查。為了平息民怨,中共中央可能會以湖北省和武漢的地方領導作為替罪羔羊,但問題的癥結還在於中共的體制問題。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刊出「關鍵時刻更見中國制度優勢」文章辯稱,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大考,該文說高效率建起兩座醫院、採最大規模封城隔絕病源,世所罕見,試圖轉移大陸社會的悲憤。

習近平自民國101年(二○一二年)上任以來,不斷宣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足以成為全球新典範,強調中國威權體制優越性制度自信,對西方民主國家的普世價值嗤之以鼻

中國特色的威權體制,對於中國的經濟成長或許有宏觀調控的效果;但對新型公衛危機卻是造成情勢惡化的禍首!當前日益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時代,全球人員與資訊流動快速,面對公共衛生危機,國家治理更需要的是公私協力參與與跨域治理的水平協調機制的建立,這也就是OECD楬櫫良善治理的四大原則透明、課責、公民參與、效率中央集權體制與前三項原則是背道而馳的

一場新冠肺炎的疫情衝擊中共政權的正當性,顯示中央集權體制破洞百出。這跟習近平的反貪腐運動如出一轍,中共歷來的政治活動,如反右鬥爭、大躍進、文革,甚至改革開放,皆靠由上而下的運動推展。習近平反貪打腐,也採取領導人發動運動模式進行,不見制度上的反思。反貪打腐不能僅憑領導人的意志,而是需要外部監督機制,包括司法獨立、新聞自由、權力制衡,才能解決結構性的貪腐問題

習近平經常使用毛澤東時代的詞彙,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時說「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七日與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時又提到人民戰爭。如果說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那麼習近平在面對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新時代要學習的對象,不是極左集權的毛澤東;而是應學習鄧小平,在政治體制上啟動改革開放的重大路線。

民國元年(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推翻滿清腐敗專制政權,創建中華民國。民國109年(二○二○年)起自武漢的新冠肺炎疫災,造成中共政權空前危機,凸顯中國社會主義治理模式面臨嚴峻形勢。新冠疫情危機能否轉化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契機?端看習近平能否以蒼生為念,以人民福祉為依歸!











共機繞台 轉移疫情焦點手法


2020-02-11 00:20 聯合報 /   張延廷/大學兼任教授(台北市)
國軍F-16監控伴飛中共轟六機。圖/國防部提供


中共戰機日前進行繞台遠海長航訓練,經巴士海峽由西太平洋進入琉球群島附近的宮古水道再飛返原駐地,執行遠海長航戰備訓練其中包含驅護艦、轟炸機、殲擊機和預警機等多重戰力,兼以檢驗多軍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共軍機隊除被我國戰機攔截外,亦被日本航空自衛隊攔截,事後也發布相關的空中活動照片。

昨日中共又派轟六等型機,經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訓練,並循原航線飛返駐地,再次執行遠海長航訓練。期間掩護轟六機之其他戰機,曾短暫踰越海峽中線,經我空中戰機應對、攔截,並實施廣播驅離後,共機隨即調整回中線以西空域活動,恢復常態。

共機以往都在海峽中線以西飛訓,這是兩岸長久默契,偶有不經意偏航或因避開不良天候而短暫進入中線以東,都隨即離開。若共機刻意跨過海峽中線以東航行短暫活動及繞台遠海長航訓練,則具政治意味,亦是對區域穩定的挑動。

以往中共軍機飛越海峽中線的行動是有計畫、有目的武嚇,不但企圖增加對台軍事壓力,亦是對台主權需索的軍事活動之一,其艦機繞台、軍機抵近台灣飛行都有可能由試探走向常態。由於海峽中線是台灣國防安全的心理屏障之一,中共軍機穿越中線,間接凸顯當前台海空防的重要。

共機多架繞行我國外圍空域,亦不難看出中共有強化對台武嚇的企圖,不但踩到破壞台海現狀的紅線,亦是中共對台心理戰統戰軟硬兼施的綜合運用。另一層面言,當面共機越過海峽中線的活動,亦是對兩岸現狀的破壞,及對區域安全穩定的撥動。

海峽中線是假想的敵我線,不具有明確意義的疆界線,也不是停戰線,但也不難看出,中共偶爾穿越海峽中線,亦有企圖製造台灣海峽是其內海的假象。因為海峽中線以東空域對我空防相當重要,挑戰特定空域的軍事活動,是有不同的軍事及政治考量。

再者,海峽中線是屬於國際空域,不具備國際條約慣例約束,而且長期以來兩岸戰機有互不穿越中線的默契,若共機越界活動,將使軍事行動更為顯露,有可能藉以形成常態,想誘導國際社會認為台灣海峽是中共內海的意圖,也有想營造台海最新的情勢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已搞得大陸當局焦頭爛額,此刻共機繞台及短暫跨越中線的試探,就是想局部轉移大眾焦點,及證明大陸在處理內部事務仍游刃有餘,冀圖他人不要看輕他的實力,並分散輿論壓力,這亦是中共擅長圍魏救趙的心理戰輿論戰靈活操作手法之一












WHO開巧門 兩岸別再互給小鞋穿


2020-02-11 00:20 聯合報 /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台北市)
為對抗新冠病毒疫情,WHO將邀全球專家人士舉辦論壇,台灣將以「線上」方式參加,並積極爭取發言。(路透)


以小事大,以智以大事小,以仁。當前驚動世界的新冠肺炎危機,也是緊張的兩岸關係中難得的翻轉契機,兩岸領導人物終於在普世的人道價值前展現智慧和仁慈了!

任何友善的事務如果用複雜的算計,特別又夾雜著互不信任的懷疑,再大的誠意都跳不過橫逆在前的高牆。兩岸在新冠肺炎台商返台包機的處理上曾陷入為德不卒的困境,現在台灣終於得以變通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線上疫情會議了。

危機也是轉機,這次兩岸在肺炎疫情的灰暗烏雲中,老天其實也給兩岸開了一扇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機會之窗」。機會藏在哪裡?它就藏在WHO的一道巧門裡。

它之所以稱為巧門,因為讓兩岸都能參與WHO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緊急事務,既符合人道的世界主流價值,又可為雙方保住面子。國台辦針對台灣能否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曾找出一堆拒絕的理由。台灣政治人物又趁機加油添醋,不少學者還各自在其中隨聲附和。想一想,如果把人民都當敵人,把人命也當兒戲,談「兩岸一家親」豈不等於緣木求魚!而政治人物如果不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優先,那就是只會炒作民族主義或騙取選票的政客

兩岸有切不開的血緣關係,這次的新冠肺炎危機其實也是增進兩岸人民血濃於水情感的最佳時機。十七年前的大陸SARS危機,國際對大陸投資卻步,台商依舊絡繹於途。危機也是降低仇恨的良機,兩岸人民現在終於等到領導人展現智慧的頭腦和仁慈的胸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斷升溫,本周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論壇,台灣也可用「線上」方式參加討論,等於開了一道兩岸善益的小門。巧門的精義是善用外在的情勢,開出一條人道為先的變通道路,提升自己施政的高度,又替別人搭起一道有尊嚴的橋梁。兩岸的官僚階層就別在執行細節上又相互給小鞋穿,讓雙方難得出現的曙光徒然變色。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美國駐日內瓦大使、歐盟等就是從世界防疫的立場,為台灣發聲。兩岸的政府真的別再偏離世界公民的人道主流,隨意在上面塗抹政治對抗的情緒了,雙邊的人民更不必隨之起舞。有人民,才有政府;有政府,也才有政黨。兩岸和平的距離會愈來愈遠或是愈近,人民第一和人道價值真的是最可靠的善意!













沒口罩不能看病 政府怎解決


2020-02-11 00:20 聯合報 /   張森林/退休教師(台東市)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台北車站春節過後擠滿人潮,民眾紛紛戴上口罩自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選舉有術,治國無方」,在「口罩之亂」中得到充分印證。最初呼籲要「戴口罩,勤洗手」,後來發現口罩供需失衡,又拚命倡導「健康的人不需戴口罩,把口罩留給需要的人」,還有專家稱「坐捷運也不需戴口罩」。前後說辭矛盾,讓百姓無所適從。

執政不能只出一張嘴。如何讓真正需要的人能用到口罩?非常時期要採取非常的斷然措施,才能解決問題。在每周口罩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超商或藥局購買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叫民眾飽受排隊之苦,激起沖天民怨。上班族及體弱多病的人根本買不到、罩不住。

把有限的口罩資源作最充分有效的運用,政府責無旁貸。首先要保證各級醫護人員的口罩供應無虞。如果醫護人員都被感染,防疫體系可能崩盤,豈可輕忽!其次是在各級醫院及診所門口,開放病人可憑健保卡買口罩入內就診。現在已有病人沒口罩不能看病的情況發生,政府怎可坐視不管!

兩大問題解決後,若有剩餘口罩就將其流入市場自由買賣,市場價格必然飛漲,搶購風潮自然平息;待口罩產量趕上需求後,價格就會回跌。至於上班族問題如何解決?在台灣還未出現社區感染的情況下,政府應鼓勵他們共體時艱,暫時以布或活性碳口罩代替醫用口罩使用。等醫用口罩產量充足後,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執政者不能只講空話,喊口號,耍官威不能解決問題的政府,要其何用

王正方/有足夠的口罩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正方/有足夠的口罩嗎?
◆  嚴震生/政治學中的美國與非洲

◆  王健壯/不讓總統指揮國會才是最高的程序正義
◆  陳立恆/2020下一步,世界觀!
◆  方祖涵/意外發生的那個早晨
◆  林中斌/孔子棄台、駐日、返中
◆  黃介正/「九二共識」總清算
◆  李清志/美感的自學之路
◆  葉銀華/基金可以保證收益?

◆  盛治仁/人生無常 珍惜當下
◆  薛承泰/疫情與親情








王正方/有足夠的口罩嗎?


2020-02-11 00:20 聯合報 /   王正方(作者為電影導演)
口罩實名制上路後,許多人到各健保特約藥局排了許久還是買不到,員警巡邏值勤,避免民眾為搶買口罩起糾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因應民國108年(二○一九)新型冠狀病毒新加坡武裝部隊軍事訓練學校,派一千五百人,四十八小時分班連續工作,製造口罩五百萬片,免費送到各家各戶,每戶能得到四片口罩。「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問題在會不會」。若用得及時而適當,達到利民便民之效果,就是一樁德政。

我們的這個國家如何用兵?台灣漁民在釣魚台列嶼海域附近捕魚,屢屢被日本巡邏艦追趕、衝斷漁船、拘捕到那霸,坐牢之餘還要繳上為數可觀的罰款贖身在那個關鍵時刻,「這個國家養的兵在哪裡

養兵是個花大錢的事,「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世界排名第二十二,次於加拿大,每年的軍事預算,據說超過三千億元一百零六億美元)。如果得到美方同意,出售戰機、裝甲車等武器(通常比其他國家的售價要高許多),便要動用特別預算。新購買的黑鷹直升戰鬥機,尚未見到它發揮什麼戰鬥力,參謀總長和幾位將領乘坐新直升機遇難,舉國震撼,到現在還沒有聽到肇事原因的詳盡分析報導

有的更藉總統專機之便,走私洋菸近一萬條,利潤不小案發之後官方解釋:這是前朝留下來的陋習,亟待改正。幾個月過去,只低調處罰了幾名低階軍官

這些事從此進入了民眾的「健忘儲存庫」,我們都被當作患了失憶症?果真如是可謂深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箇中三昧。

「這個國家」的政府也每天派出國軍三百人,協助口罩工廠生產,每日產量要從目前的四百萬片,增加到一千萬片。有樣學樣,假他山之石以攻錯,若能紓解本地的口罩荒,自然是好事,且觀後效。又傳出當局有計畫投資數億元,興建大規模口罩工廠,以保供應無虞。遠水焉能濟近火

當局下令禁止口罩出口,並有許多規定:餐飲業工作者必須戴口罩,每日用兩片,違規者將受到衛生局的處罰…。但是坊間已很難買到口罩、酒精。又頒布「口罩實名制」辦法,每周限購兩口罩,平均七天使用兩口罩,重複使用口罩是否不合乎基本衛生要求。外地遊客買得到口罩嗎?政府說:「尚未出現群聚社區感染,沒必要人人戴口罩。」台灣至少有數百萬通勤族,他們一天配不到一個口罩,感染的機會高,要是等到群聚社區感染到來,又該怎麼辦?

此時卻有民調出了,發表數據說民眾對當局防範新型冠狀病毒的滿意度超過五成疫情方興未艾,詢問防疫工作滿意不滿意為時過早。選舉早已過去,執政者可以繼續當權四年,事情沒辦就一味的邀功、自我誇讚大家想知道的只是:到底需要多少口罩才夠,如果不夠彌補匱乏的辦法在哪裡?保障安全紓解民眾焦慮,是當務之急。

通常得到的是一些統計數字,幾句自我肯定的口號,籠統的承諾,究竟缺少多少,見不到確切答案。

目前的執政當局常說,要努力做到「有感施政」。民眾的確「有感」了,那個感覺恐怕不很正面。執政者應牢記執政的目的是為人民做點事、解決困難,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在上面執政